中國圍棋的歷史典故和發展歷史

中國圍棋的歷史典故和發展歷史

來自: 熊貓人戰術小隊 2012-05-30 15:33:06

本帖最後由 liukeqin_2010 於 2010-8-21 13:54 編輯 中國圍棋的歷史典故和發展歷史 第一章 圍棋起源 《路史後記》中說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丹朱。丹朱行為不好,堯至汾水之濱,見二仙對坐翠檜,劃沙為道,以黑白行列如陣圖。帝前問全丹朱之術,一仙曰:「丹朱善爭而愚,當投其所好,以閑其情。」指沙道石子:「此謂弈枰,亦名圍棋,局方而靜,棋圓而動,以法天地,自立此戲,世無解者。」。丹朱由堯處學了圍棋,據說果真有了長進。(仙話見《歷代神仙通鑒》)也有人說是舜作圍棋以教愚子商均。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能,純潔性情的。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文中則以為圍棋始於戰國,是縱橫家們的創造。他的根據是,圍棋「有害詐爭偽之道」!可謂穿鑿附會了。 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土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像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條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像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稱之為棋盤紋圖案。 古代夏威夷有一種十一道的類似圍棋的遊戲。 1971年湖南省湘陰縣一座唐代古墓的隨葬品里有圍棋盤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縱橫各十五道。 在內蒙敖漢旗豐收公社白塔子大隊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里,挖出圍棋方桌,高十厘米,邊長四十厘米,桌上畫有長寬各三十厘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著。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村古鞋群中,有一部份為初唐當地豪族張氏的墓葬,保存了不少初唐文物,其中有一幅仕女圖,描繪了十一個婦女形象,其中有兩個對弈的貴婦,用的是十七道的棋盤。 馬鞍山位於柳江南岸的市中心,高達海拔270米,是柳州八景之一。相傳古代八仙中鐵拐李和呂洞賓兩位仙人曾在馬鞍山上下棋,至今山上留有一尺多長的仙人足跡和「棋盤石」、「仙人洞」等。柳宗元遊覽此山後。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文中說:「始登者得石坪於上,黑肌而赤脈,十有八道,可弈。」有人據此認為唐代流行十八道的圍棋。然按文理,「可弈」的棋盤大概不等於常規的棋盤。 這些只是眾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其次,從出土棋盤的十、十三、十五、十七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線的發展過程看,圍棋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一天里突然創造出的奇蹟,而是經過了由簡單到複雜,棋子由少到多,著法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變化過程。 棋子方面,考古學家從安徽亳縣元寶坑一號東漢墓中找到石質圍棋子117粒,11.5 毫米見方,厚三毫米,顏色有粉綠和墨綠兩種,可見漢魏時期的圍棋子仍是方形的。大約到了唐宋時期,棋子才從方形變為圓形。由唐代以後,圓形的玉石棋子屢有出土,如江蘇丹陽出土的黑白棋子83枚;淮安宋代楊公佐墓出土黑白棋子50枚等。 1993年第三期《體育文史》雜誌發表了楊曉國的《論陵川棋子山與圍棋起源》。文中根據陵川棋子山是我國唯一有天然棋石(棋子的古稱)的地方、周武王曾訪殷末三賢之一的箕子於「箕子山」(即今棋子山)及圍棋包含的一些哲理可能誕生於該地附近為理由,推測圍棋起源於殷末周初的山西陵川縣附近地區,也可聊備一說。 戰爭的需要可能也促進了圍棋的發展。兩漢時己有人把圍棋當作兵法,《隋書?經籍志》還有棋譜收入兵書。 據說圍棋盤面效洛書,361個7交叉點、8個方位星、周邊72個交叉點與360周天、8卦、72候相應。棋子扁圓形,上突下平,分黑白兩色,象徵陰陽。如此說,可真有哲學意味。 現代人用「弈」字指圍棋、象棋、軍棋等等一切棋類。其實,最早的時候,「弈」是專指圍棋的。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弈,圍棋也。從丌、亦聲。」丌的古文字為兩人舉手握棋對局的像形。西漢末楊雄在《方言》中說:「圍棋謂之弈,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弈。」可見,西漢年間,弈已成了圍棋的別稱。仍然稱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區。 第二章 春秋、戰國時期 弈秋是見於記載的第一位棋手,大約生活在戰國初期,由於棋術高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為師。他有兩個學生:一個誠心學藝,十分專心;另一個大概只貪圖弈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並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著鴻鵠什麼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棋藝。這小故事說明了專心致志是下好圍棋的先決條件。 春秋戰國之時,諸子百家各執己見,到處遊說,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已經十分風行的圍棋開始在諸子的言論中出現,或褒,或貶,或以圍棋為例,或直接論述圍棋。其中有不少有價值的論點,這對圍棋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階層最初是瞧不起圍棋的。孔夫子在《論語》里說,下圍棋的都是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成不了賢人達士,把圍棋看做無聊消遣的東西。此觀點影響深遠,以後有人攻擊圍棋時,常說些類似的話。 孟子師承孔子,曾說:「下圍棋的人嗜好飲酒,甚至能夠不顧父母養育之恩,不盡孝敬之義。」他把下圍棋算作五不孝之一。不過,《孟子》里還有這麼一段話:「學習圍棋如果不專心於自己立足的一方並致力於攻克對方,就不能領會圍棋的精髓。」這裡,孟子不僅承認圍棋是門深奧的藝術,必須專心致志才能學會。 以後,圍棋的地位逐漸提高。《關尹子》里指出:「射箭,駕車,操琴,學棋,沒有一件事是能夠輕而易舉學會的。」顯然,圍棋這時已提高到與射箭,駕車、操琴同樣的地位了 第三章 兩漢、三國時期 秦代時間很短,未見關於圍棋的記載。 西漢時人稱杜陵人杜夫子為「天下第一名手。」他棋藝高強,好棋如命。有人譏笑他在下棋上亂花功夫浪費時間,誰知道他卻回答說:「我精通了圍棋之道,可以彌補孔夫子之不足。」一個封建士大夫,竟敢說這樣的話,看來還是位有膽氣的漢子。 西漢時,以棋揚名的還有劉去和陳逐。傳說,陳逐因陪漢宣帝下棋,討得天子歡心,後來還得了太原太守的官職。 漢代宮中盛行圍棋。據《西京雜記》記載,每年八月四日這一天,戚夫人總要陪高祖劉邦下圍棋。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八月四日下圍棋成了漢宮中的風俗,晉人干寶在其《搜神記》中說,這天下棋,贏家可以終年有福,輸家可能遭疾病之災,要免除災難,只能取一縷髮絲,面朝北辰星,乞求它賜予長命百歲,給這一風俗塗上了神秘色彩。但不管怎麼說,漢代朝野皆下圍棋是有據可查的事實。 從總體上看,西漢時期的圍棋活動似不廣泛。因為到了東漢初年,班固在《弈旨》一書中還說:「博行於世而弈獨絕」。六博流行,卻不見圍棋。 大致到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圍棋活動才又興盛起來。1984年在安徽馬鞍山發現的三國時期東吳大將朱然墓中,有一幅兩人對坐下圍棋的生動畫面。 魏國棋家 三國時湧現出大批優秀的棋手。 據《三國志?太祖紀》記載,曹操與當時魏國的著名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凱都交過手,棋力即使不在其上,也堪稱對手,旗鼓相當。 《三國志》中還提到棋手孔桂,曹操見他通曉圍棋之道,很是喜愛,讓他隨從出入。 魏國還有一位大棋家,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亂了,王粲憑著記憶,重新擺出了原來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用布把復盤的棋局蓋起來,請王粲再重擺一遍。王粲胸有成竹,第二次擺出了打亂前的棋局。下棋者揭開罩布,兩下一對,不錯一子。 曹丕當了魏國的皇帝,對驍勇善戰的弟弟曹彰存有戒心。為消除後患,有一天,曹丕邀曹彰到卞太后宮中下圍棋,邊下棋邊吃著棗兒,兄弟情義融融。其實,曹丕早已在一些棗兒里下了毒,自己揀好的吃,曹彰卻識不出好壞。不多會,曹彰中毒。卞太后見狀驚恐萬分,趕緊喊人弄一罐水來。但文帝已事先命人打碎了所有水罐。一時太后宮中亂作一團,太后不知如何保住愛子性命,赤足奔至井邊,然而無法汲水,曹彰終於暴死在卞太后懷中。 蜀國棋家 三國之中,蜀國下圍棋的人相對少些,但也不無名家。《三國志.費煒傳》中說,費煒很喜歡下圍棋。後主延熙七年間,魏軍大舉侵犯蜀國,費煒率兵抵擋。當時,形勢很緊張,敵人大兵壓境,蜀軍隨時都有戰敗的可能。費煒卻指揮若定,穩坐軍帳之中,與光祿大夫來敏專心致志地下圍棋,很有大將風度。據說,在這戰亂之秋,費煒常下圍棋,勞逸結合,從不影響戰事。 吳國棋家 在吳國,圍棋流行的程度不亞於魏國,甚至還出現號稱「棋聖」、「弈聖」的嚴子卿、馬綏明。 吳國上層人物中,好弈者甚多。孫策、呂范、諸葛謹、陸遜等都是圍棋好手。《三國志.呂范傳》上說:呂范攻打山越回來,準備向孫策彙報戰績。孫策並不讓呂范站著干講,兩人是一邊下圍棋一邊談論戰事。諸葛謹和陸遜這兩位棋迷則一急一溫,性情差異很大。據《三國志?陸遜傳》記載,吳嘉樂五年時,孫權令陸遜和諸葛瑾率軍攻打魏國的襄陽。因軍情泄露,形勢嚴峻。諸葛瑾有些緊張了,坐卧不安,更無心對弈。陸遜則不然,依舊不慌不忙地下棋。 圍棋在吳國風行,最後竟使孫權的兒子孫和緊張起來,因為他的幕僚如蔡穎等一班人常因下棋耽誤公事。為此,孫和特地找來一個叫韋曜的文人,命他寫了篇《博弈論》,批評這些下棋誤事的人。文章說,當時的人大多不講究孔孟之道,卻喜歡圍棋,荒廢了事業,忘記了飲食休息。為在棋局上爭一雄雌,絞盡腦汁,甚至可以夜以繼日,弄得身心廢瘁,事業放著不管,客人擱著不招待。雖有美味佳肴,優雅音樂,都無暇顧及。文章說,這不符合孫吳的治軍之理,也不符合孔孟的為人之道。圍棋風行到這種程度,名手自然越來越多,精彩的對局也隨之出現。以後,好的對局慢慢被人收集起來形成集子,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 漢、三國期間,還出現了一些有關圍棋的專著。此等專著,以東漢著名史家班固的《弈旨》為最早。 班固指出,一個好棋手要有「蘇、張之姿,固本自廣」方能使「敵人恐懼」。此外,也要有全局觀念,計劃要周密,「有似夏禹治水之勢」。否則「一孔有闕,壞敗不振」。班固的學生馬融,也寫了一篇《圍棋賦》,他說,圍棋的勝負策略,猶如頭髮那樣細微;黑白雙方的布局,則象麻那樣錯綜複雜。他認為,攻守各有法則,守要堅固,攻則應前後呼應,上下聯絡,不能「唐突」。否則敵軍將深入自方,殺子佔地,自己的棋子就會處於上下離異、四面隔絕,圍包不住、梗咽不暢的狀態之中,這就很危險了。 與馬融同時的李尤,也著有一篇專門論述圍棋的短文《圍棋銘》,短短三十二個字,就使圍棋對局躍然紙上,栩栩如生,銘中寫道:「詩人幽憶,感物則思,忘之空閑,玩弄游意,局為憲矩,棋法陰陽。道為徑緯,方錯列張。」精通棋藝棋理的黃憲,曾撰有《機論》,專門論述圍棋的虛實形勢。他所說的「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布局,那時黃憲已提出,布局要著重解決虛實問題,布局好,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才能取勝。這一理論為我國圍棋布局的戰略思想奠定了基礎。 「建安七子」中的應瑒也寫過圍棋專著,他的《弈勢》至今仍保存完好。文中論述的圍棋臨局爭鬥時的得失,很有見地。 漢魏三國時,也有一些反對圍棋的議論。這些議論大都沿襲孔孟的偏見。西漢人賈誼說:「失禮迷風,圍棋是也。」他覺得封建等級制和帝王的尊嚴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封建禮教是治邦安民之本。然而當時圍棋風行,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被圍棋迷住了,一下棋往往就忘了尊卑,失了「禮」。因而他認為圍棋是迷亂風氣之物,不足取。還有一種看法,如西漢劉安在《淮南子》中提到,下圍棋太浪費時間,如果用下棋的時間去讀書求學問,「聞者必廣矣。」 其實,下圍棋只要下得適度,非但不浪費時間,而且能夠啟發智力,磨礪思維,加強人們彼此間的情感,因此那些反對的言論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圍棋的發展,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棋藝的提高,一是棋盤的改進,二者互動。圍棋縱橫十六道線的棋盤保持了相當長時間,但我們現在使用的十九道線,三百六十一路棋盤出現於何時(有說是兩晉南北朝時期),尚無定論。 《孫子算經》上有句話:「今有棋局方十九道,問用棋幾何?答日:三百六十一。術曰:置十九道,自相乘之,即得。」近人論證《孫子算經》可能是東漢時的作品,那就是說,東漢時圍棋盤已是縱橫十九道了。東漢人馬融、蔡洪在《圍棋賦》中,有「棋鵻」、「五嶽」的名稱,間接支持了這種推斷。 但三國時魏國邯鄲淳的《藝經》里寫著,「棋局縱橫各十六道,白黑棋各五十枚。」 棋局的大小關聯到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局棋:《孫策詔呂范弈棋局面》的真偽問題。這一棋局見於來人李逸民編的《忘憂清樂集》,是在縱橫十九道的棋盤上展開的。從清人錢大昕開始,就有人質疑其真實性,百餘年來爭論不休。我們認為,棋盤的變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這種變化要被所有的棋手認可,不可能在一時一處完成。新形式總是由局部到全面,逐漸推廣完善的,而老形式也不可能一夜間在地球上完全消失。 第四章 晉朝時期 晉武帝的秘書丞張華棋術高明,常被皇上召去對弈。一次正下著棋時,老將軍杜預給皇上送來奏請伐吳的表章。張華見此情況,馬上站了起來,把下到一半的棋盤推開,侃侃而談,勸說晉武帝伐吳。武帝真還聽了這位棋友的意見,決興師伐吳。 西晉著名的「竹林七賢」,喜好清談,行為放蕩,不拘禮制,他們也都很喜歡下圍棋。阮籍是「七賢」之一,《晉書?阮籍傳》上說,阮籍母親死的時候,他正在下棋。對手表示可以暫緩一下,待阮籍料理完老母后事再繼續,阮籍不甘,一定要馬上決一勝負。 王戎也是「七賢」中的名士之一。據說,他小時候下圍棋就已有了點名氣,在任豫州刺史時,母親死了,他和阮籍一樣,不拘禮制,仍在家中看別人下棋。 還有比阮籍、王戎更痴心於圍棋的人,下棋下到了不計榮辱的地步。《晉書?裴遐傳》說,裴遐在平東將軍周馥家與人下棋,有人向他敬酒。裴遐正專心於棋局,沒有馬上喝。這時那人已醉醺醺的,見裴遐竟敢不喝他敬的酒,勃然大怒,一把抓住裴遐,將他推倒在地。只見裴遐慢慢地從地上爬起來,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神色沒絲毫變化,接著下他的棋。 話說晉武帝聽了張華之言,放下圍棋討伐吳國勝利之後,又重操棋子,這回他可非下個過癮不行了,這次是與王武子對局,投降過來的吳主孫皓就站在一旁觀看。下了一會兒,晉武帝忽然問孫皓,「你為什麼喜歡剝人麵皮?」(吳國刑法嚴酷,「每鑿人眼目,剝人麵皮。」)孫皓回答:」對君主無禮的人就該剝皮。」王武子怒斥孫皓就是無禮的人,晉武帝卻說,「還是下棋要緊。」 東晉會下棋的人很多,開國元勛丞相王導精通棋藝。他曾與長子王悅對弈,認為這裡面有無窮樂趣。他的次子王恬多才多藝,其中圍棋最好,是東晉初年最有名的棋手之一,與王恬齊名的,還有江霖,他也有多方面的才能。圍棋是陶冶人的性情的,下棋的布局、著法、時間、節奏,乃至對輸贏的態度,很能表現一個人的性情。 我們從《晉書》中摘取幾段東晉棋手的小故事,讀者可以從這些小故事中看到東晉棋手迥然不同的性情和修養程度。 謝安是當時著名的圍棋愛好者。符堅率軍侵犯晉國,打到淮肥時,京師震動。晉帝當即提升謝安為征討大都督。前方戰局吃緊,謝安的侄子、將軍謝玄前來請示退敵的辦法。謝安面無俱色,不以為然,說是自有辦法,讓謝玄隨他與親友一道去山中別墅遊玩。到了山中,謝安擺開棋盤邀侄兒對局。謝玄原本棋高一籌,這時因為緊張,胡裡胡塗敗給了謝安。謝安很高興,晚上回家後,開始指示如何對敵作戰的方案。這一仗把入侵的符堅打得潰不成軍。捷報傳來,又碰上謝安在下棋。謝安掃了一眼捷報。順手放在床上,聲色未動,繼續下棋。客人們忍不住紛紛間他仗打得怎麼樣。他這才緩緩他說:「仗打勝了。」謝安臨危不亂,堅定沉著,風度令人嘆服。 祖納也是東晉時代的圍棋好手。他的弟弟祖逖在北伐中因孤立無援而告失敗,為這事他很悲傷,終日下棋。朋友王隱勸他愛惜時間,不要全部花費在下棋上,祖納回答:「我是借圍棋來使自己忘記憂愁。」王隱說:「你可以通過建樹功勛或著書立說來實現自己的理想,何必借圍棋來忘記憂愁呢?」祖納喃喃道:「你的話我同意,可我沒有那種力量。」祖納的隱忍、自知,由此可見一斑。 謝弘微和朋友下棋時,友人西南角上的棋勢不妙,有被吃掉的危險。友人未看出來,旁邊一位觀棋人忍不住衝口說了句:「西南風緊得很,恐怕有翻船的危險。」友人頓時醒悟了,挽回了危局。謝弘微是當時的名棋手,敗在友人手裡實在不甘心。他大發脾氣,把棋盤棋子都扔在了地上。 們可以這麼設想,縱橫十九道圍棋盤,最早出現於東漢,完成於隋唐。 第五章 南北朝時期 南朝的一些皇帝都十分喜歡圍棋,如宋武帝劉裕,文帝劉義隆,明帝劉域、齊高帝蕭道成,武帝蕭績、梁武帝蕭衍,簡文帝蕭綱;陳武帝陳霸先,還有後主陳叔寶等,他們有的設置官署管理棋手和圍棋活動、有的舉行圍棋等級賽(甚至自己也參加這種比賽)、有的組織編輯棋譜(甚至自己就是撰寫人)。所有這些作為,對南朝圍棋的繁榮起了促進作用。 據《宋書?羊玄保傳》記載,羊玄保棋下得不錯,「棋品第三」。宋武帝與他下棋時,與他打賭,如果他贏了,武帝給他個大官,史書上稱之為「賭郡戲」。最後,羊玄保果然勝了,武帝亦不食言,真的給了他一個宣城太守的官。 褚胤是宋朝弈林強手。六歲時已身手不凡,長大後更是天下無敵,是當時最好的棋手。宋文帝時,他是天下五絕之一。可惜叔叔犯了罪,全家遭株連。何尚之上書皇帝,說褚胤棋藝高超,在前人之上,為使圍棋不致失傳,請求皇上赦免他。誰知皇帝無動於衷,仍將他殺了,一代棋宗隕落,棋手們都異常痛惜。還有棋手王彧是被宋朝皇帝「賜死」的:他得罪了皇帝,一天皇帝派人送給他一瓶毒酒,一道令,「賜」他自盡。這時,王正在家中與一位客人下棋。他看完聖旨,面不改容,如沒事一般繼續下棋,直到打完劫,終了局,把棋子放回盒子里後,他才把聖旨給客人看,告訴客人皇帝要他死。然後,他把毒酒倒人杯中,對客人說:「這酒就不勸你喝了。」一仰脖子,喝光了杯中毒酒。 《南史?虞願傳》上講,宋明帝劉彧喜愛圍棋,但水平不怎麼樣。下棋時要在棋盤上「去格七八道」,即用小棋盤。可他偏要和當時最好的棋手王抗對局。王抗誠惶誠恐,除了讓子之外,還不時地吹捧皇上:「皇帝飛棋,臣抗不能斷。」宋明帝居然就信以為真了,自以為天下第一,對圍棋更著迷了,還特別為圍棋手們設置了一種專門的官署,叫做:「圍棋州邑」。《南史?王湛傳》中是這麼記載的:「明帝好圍棋,置圍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為圍棋州都大中正,湛與太子右率瀋勃,尚書水部郎庾之、彭城丞王抗四人為小中正,朝請褚思庄、傅楚之為清定訪問。」這是我國歷史上統治階級第一次為圍棋手們設立的官署,客觀上起了推動圍棋發展的作用,從此以後,人們不但對圍棋的看法有所改變,而且有更多的人把圍棋當作一種學問和技藝加以研究。 史書在寫到齊朝棋手時,己能概括出他們的棋風特色了:比如王抗,他的棋力在當時屬於第一品,馮元仲在《弈旦評》中評論他下棋的特色是「速思取勢」。褚思庄是在宋朝已經出名的棋手,屬於第二品,他在「圍棋州邑」里還任過「清定訪問」的官職。他與王抗不同,他下棋思考的時間比較長,但善於進攻。有一回齊高帝命褚思庄與王抗賽棋,兩人早上開始下,到了晚上才下完一盤,觀棋的高帝已經疲憊不堪了,便命王褚二人先休息,待五更時再來決戰,王抗得此命令後,一頭倒在棋盤邊,呼呼大睡。褚思庄卻坐在棋盤邊沒有合眼,整整思考了一夜。 齊朝時,棋風與王抗相近的還有夏赤松,他的棋力也是二品,思路敏捷,棋風迅猛。齊高帝第五個兒子蕭曄,著棋也很是勇猛,不肯讓人。據說他從小喜愛圍棋,沒有棋盤,他用草棍擺成縱橫網格,潛心研究。後來終於成了高手。一次在武帝面前與竟陵王蕭子良對局,蕭曄手下無情,把蕭子良殺得慘敗。事後有人對蕭曄說:「你該讓他一點才好。」蕭曄答道:「我有生以來不曾做過虛偽的事。」 圍棋如此興盛,連閨閣里的女子,也對圍棋發生了興趣。齊朝東陽地方,有一個名叫婁逞的女子,知書識禮,有點文才,懂圍棋。為了下棋,婁逞如同木蘭一般,女扮男裝與達官貴人交往。此舉足以說明這女子不是平庸之輩。果然,婁逞的才能被發現,她被任命為揚州議曹從事。可惜後來人們發現了這位從事大人是位喬裝打扮的女子。宋明帝一道聖旨,將其遣送還鄉。婁逞換上女裝上路,嘆息不已:「我雖有這樣的本事,卻依然要作老婦打扮,真是太可惜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女子學棋十分不易,婁逞是勇敢的,她是我國史書上記載的第一位女棋手。 武帝蕭衍是個棋迷,據說他常常通宵下棋,能奉陪到底的不多,陳慶之是其中之一。《梁書?陳慶之傳》記載他從小就跟隨梁武帝,陪梁武帝通宵下棋不困。武帝很喜歡他。 到溉也是常陪武帝下通宵棋的棋手。《南史?到溉傳》說他棋力為第六品,但記憶甚好。有一回到溉在武帝面前,和當時棋力上品的棋界名手朱異等人賽棋。賽完後到溉復盤,不錯一子,因而得到梁武帝的特別賞識。 受到梁武帝青睞的棋手還有王瞻。武帝常稱讚他有「三術」,即下棋、射箭和喝酒。 梁武帝不僅喜歡棋手,還主持棋事。他曾令大棋家柳惲和陸雲公主辦了一次全性的圍棋大賽,規模宏大,轟動一時。比賽後,由柳陸二人主持給棋手們定品級。據《南史?柳惲傳》上記載,當時能評上品級的棋手就有二百七十八人,可見參加的人很多,這是有據可查的最早一次全國性圍棋比賽。 當時評定棋手有九個品級。這種棋品制,在三國時就已經出現了。《說郛》上曾引魏國邯鄲淳的《藝經》,上有:「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鬥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今不復雲。」 明人許仲冶在《石室仙機》中作過這樣的解釋:一品入神,是指:「變化不測,而能先知,精義入神,不戰而屈人之棋,無與之敵者,這算上上。二品坐照,是指:「入神饒半先,則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至虛善應」的本領。這算上中。三品具體,是指:」入神饒一先,臨局之際,造形則悟,具入神之體而微者也」。這算上下。四品通幽,是指:「受高者兩先,臨局之際,見形阻能善應變,或戰或否,意在通幽。這算中上。五品用智,是指:「受饒三子,未能通幽,戰則用智以到其功」。這算中中。六品小巧,是指:「受饒四子,不務遠圖,好施小巧」,這算中下。七品鬥力,是指:「受饒五子,動則必戰,與敵相抗,不用其智而專鬥力」。這算下上。至於下中和下下,《石室仙機》未作解釋。但我們已可看出,這九品中品與品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這種品級制,為我們現在實行的棋手九段制奠定了基礎。 梁朝之後的陳朝,棋事不及梁朝那麼紛繁,可以查找到資料的下棋者,僅二人。一是司馬申,他十四歲時已有棋名,後來梁州刺史陽子春曾請他下棋,名手朱異當時也在場,局中,司馬申有不少巧思妙手,使得在旁觀看的朱異都驚嘆不已。另一位叫陸瓊。《陳韋?陸瓊傳》上說,陸瓊八歲時便能觀棋不忘,復盤一子不差。京城人都稱他為神童。 北朝的官吏愛好圍棋者甚多,曾「獨步當時」的是羅騰。他對圍棋很有研究,深得妙處。在他之後出現的樂杪,棋藝提高很快,不久便與羅騰齊名。 《魏書》上說,高祖在位時,范寧兒已是有名的棋手,他曾與李彪奉命南下去見齊武帝蕭賾。蕭賾得知范寧兒棋力不弱,便把江南名手,棋力一品的王抗叫來,讓他們兩人比試一下,結果范寧兒得勝,可見他的棋力也不弱。 下圍棋應適可而止,不過這分寸似乎不容易把握。北朝時倒是有些把握得好的人。《北史?魏收傳》上說,前軍將軍魏子建官運不佳,十年不曾陞官。魏子建並不著急,閑暇時,便與吏部尚書李韶和李韶的弟弟李延下棋。當時,人們都以為他下棋入了迷,不再旁顧其它,其實誰也不知他的心。魏子建後來說:「圍棋可以加深一個人的品德修養,況且我現在不受重用,沒有什麼事,下下圍棋不礙事。」以後,魏子建被調到邊境上打仗,這一去,竟有五年沒動一粒棋子。 另外也有愛下棋的人一坐下便不肯撒手的。甄琛喜歡圍棋,可以通夜下棋不止。《北史?張烈傳》記載,張僧皓喜歡圍棋,不管踫上誰,都願意與之對弈,以至被世人譏諷。《水經注?陳留志》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北朝開封令阮簡深愛棋藝。一次縣裡有人搶劫,縣城一片混亂,阮簡手下人不知如何是好,慌慌忙忙來到阮簡舍下。當時阮簡正在與人對弈,大概是正下到關鍵之處,外面的動靜一點沒聽見。縣吏急忙向阮簡報告道:「劫急。」阮簡神態也很緊張,似乎也很著急,但他對官吏說:「局上有劫亦甚急。」碰上這麼個胡塗官,老百姓當然是要倒霉了。當然,也有「改邪歸正」的。《隋書?皇甫績傳》記載,隋朝棋手黃甫績是個孤兒,從小隨外祖父。他很喜歡下圍棋,常與幾位表兄對弈,對學業不怎麼用心,外祖父恨因此而打了他三十大板。從此皇甫績「精心好業」,「略涉經史」云云。 南北朝期間出現的「棋勢」、「棋圖」、「棋品」之類的專著不下二十種,其中「棋勢」、「棋圖」是對局的記錄,「棋品」可能是對棋手的品評。 據史書記載,當時對棋譜的編寫是很認真負責的,這些棋局能彙集成冊,便於圍棋的流傳、研究和推廣,對其發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近期發現的敦煌寫本《棋經》,也是南北朝時的一部重要圍棋理論著作。敦煌本土產棋子,所以圍棋活動很普遍。雖然《梵網經》規定僧人「不得樗蒲、圍棋」,但《棋經》的傳抄者卻很可能是一位僧人。S5725還記載了「玉女降,帝與之圍棋甚娛。」在洞窟壁畫中還保存有圍棋的畫面:榆林窟第32窟北壁維摩詰經變,當維摩居士到娛樂場所弘法度人時,畫師繪製了二人對弈圖,棋盤格局及棋子都清晰可見,與近代圍棋近似,圖中還有旁觀者。莫高窟第61窟西壁佛傳故事屏風畫二十一扇繪有太子弈棋圖,但畫面較模糊。 第六章 唐、五代時期 到了唐代,我國圍棋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對圍棋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在此之前,人們雖然以圍棋為娛樂,但也強調其軍事作用。進入唐代以後,這種情況改變了。人們幾乎不再強調後者,而把它視作一種高雅的娛樂,許多人以會下圍棋為榮。唐代詩人衙禹錫在《論書》中說:「吾觀今之人,適有面詆之曰:子書居品下矣。其人必逌爾而笑,或謷然不屑。有詆之曰:子握槊、弈棋居下品矣。其人必赧然而愧或艴然而色。是故敢以六藝斥人,不敢以六博斥人。嗟乎!眾尚之移人也。」唐代以前,輯錄圍棋著作都歸入兵書類,而兩唐書卻歸之入《雜藝術》類。 2.圍棋人口大增:上至皇帝大官,下至一般文人和平民百姓,包括一些有文化的婦女和盲人中,都不乏圍棋愛好者。 3.唐朝統治者對圍棋頗為重視,唐玄宗特為圍棋手們設置了一種官職,叫「棋待詔」,官階九品,與「畫待詔」、「書待詔」同屬於翰林院,所以又被統稱為「翰林」。至此,圍棋手開始成為國家文職人員。 4.東傳日本和朝鮮半島:據記載,圍棋是由日本的遣唐使傳去的。日本自630至894年共派出遣唐使團十三次,每次人數少則二三百,多則五六百。他們在唐代中國逗留期間,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包括棋藝在內。日本留學僧弁正法師隨第七次遣唐使團來華,在中國居住了三十年,精通圍棋,深受玄宗賞識。公元717年來華的日本留學生吉備真備,在長安留學19年。他學習勤奮,涉獵廣博。回國後當大學副校長,在傳授中國的五經三史、算術 、音韻、書法的同時,也傳播圍棋。《美國百科全書》1977年版《圍棋在世界的流傳》條目說,中國唐代圍棋傳入日本的時間在公元735前後。據平山菊次郎《簡明日本圍棋史》說,中國圍棋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傳入朝鮮半島,在唐代,統一了朝鮮的新羅與唐朝在圍棋方面的交流就更全面了。 唐代統治者對圍棋的重視,使圍棋在更廣大的範圍內獲得更快的發展。因此,唐代棋手多如星雲。 王積薪是唐玄宗時的棋手。據《西陽雜俎》記載,開元年間,王積薪曾在丞相張說家住過一段時間,在那裡和一行和尚下過棋。王積薪自知棋力不差,不久便去投考翰林。果然一戰告捷,成為「棋待詔」。以後他就常在宮中陪唐玄宗下棋。王積薪性情豁達,不拘小節。在棋藝上則刻意求精,勤勉好業。 當時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王積薪成名後,從不以名家自居,每次外出遊玩,身邊總帶著一個竹筒,裡面放著棋子和紙畫的棋盤。他常把竹筒系在馬車的轅上,途中不管遇見誰,哪怕是平民百姓,只要會下棋,都要下馬來對弈一盤。誰要贏了他,還可以享用他款待的一頓佳肴。 王積薪在當時所以名震天下,不僅是因為他棋藝高超,而且由於他提出了一套圍棋理論,根據前人和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圍棋《十訣》。這《十訣》為 一、不得貪勝。 二、入界宜緩。 三、攻彼顧我。 四、棄子爭先。 五、舍小就大。 六、逢危須棄。 七、慎勿輕速。 八、動須相應。 九、彼強自保。 十、勢孤取和。 有了這十條,便可把握住圍棋實戰各個階段的關鍵之處。 王積薪另有三本圍棋專著已經失傳。其中《金谷九局圖》記錄著唐玄宗開元年間,王積薪與棋手馮汪在太原尉陳九言家裡下的九局棋,可惜已經失傳。 除王積薪之外,唐代尚有不少一流棋手。在唐朝日益頻繁的國事交往中,這些圍棋高手起了不少積極作用。開元25年,即公元738年,新羅(朝鮮)國王興光病逝。唐王派出左贊善大夫邢濤為特使,前往新羅參加弔祭活動。唐玄宗知道新羅「其人多善弈棋」,便命當時我國圍棋名手楊季鷹作為邢濤的副手,一同前往新羅。這是我國歷史上記載的去朝鮮的第一位棋手,楊季鷹顯然棋高一著,到那兒後沒有人能戰勝他,朝鮮人民欽佩他,送給中國使者許多貴重的禮品。 顧師言也是當時的著名棋手。《杜陽雜編》記載說:日本國王子來訪唐朝,唐宣宗得知王子精通圍棋,便把顧師言召進宮,命他和王子對局。王子很高興,拿出了極為名貴的棋盤「揪玉局」和棋子「冷暖玉」,謹慎地擺下陣勢。雖說是下棋,因為兩人是代表著各自的國家,心情都很緊張,一時勝負難分。顧師言唯恐有負君命,有辱國威,每投一子,都要凝思良久,舉棋時,手指已經汗滋滋的了。經過一番苦戰,到三十三著時,顧師言終於把日本王子逼到了「瞪目縮臂,已伏不勝」的境地,從而大獲全勝。這就是有名的「三十三著鎮神頭」。據日本學者考證,這次中日圍棋「對抗賽」實有其事。日本史學家渡部義通曾在《棋道》雜誌上發表《古代圍棋逍遙》一文,稱:「日本王子可能是高岳親王(平城天皇的兒子)。高岳親王於仁明朝承和二年(835)隨十三次遣唐使入唐,前後在唐共四十五年,而大中年間他自然在唐。」古代棋風重攻殺,有時一開局便互相扭住不放,殺去一塊便大局已定。否則,按現代通例,第三十三手尚在布局階段,決定勝負言之尚早。 唐宣宗時,曾以一隻蓋金花碗為獎品,舉行過圍棋比賽。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圍棋獎盃賽了。在這次比賽中,顧師言力挫群雄,最後戰勝一位叫閻景實的棋手,奪得冠軍。 據說唐元和年間,有一位名叫鄭注的醫生多才多藝,精於棋道,敏悟過人,人們都很喜歡他。另一位善弈者盧藏用,也才華橫溢,文章、書法、音樂都很好,在讀書人中享有聲譽。但也有為取勝不惜採用卑劣手段,棋品不甚高明,人品也不高尚的。 《玉泉子》中說,東都留守呂元應,常和門客們下棋。一回,正下著棋,送來了大量公文。要他立即處理。呂元應剛拿起筆來準備批覆,下棋的門客迅速偷換了一子。然而,呂元應卻將門客的小動作看得一清二楚,只是未動聲色。門客最後勝了這盤棋。第二天,呂無應就請這位門客走了。臨行時,呂元應照例送了許多東西,以禮相待。十多年過去了,呂元應終因重病不治行將離開人間,他把兒子、侄子叫到床前,對他們說:「交朋友必須認真選擇。」接著,他向他們講述了十年前與門客下棋的那段往事,說,「當時偷換了一個棋子,我倒並不介意,但由此可見此人心跡卑下,不可深交。你們一定要記住這些。」說完,便與世長辭了。呂元應的遺言是他多年察歷人生的經驗之談,棋品和人品是不可分割開的。 唐代棋手中,可以列上幾位君王的名字。 唐高祖李淵很喜歡下棋,《舊唐書?裴寂傳》上說,他留守太原時,有時整天整夜地下棋。高祖的第四個兒子李智雲,也是個棋迷,他甚至把圍棋當作一門學問加以研究。 唐代傳奇《虯髯客傳》說虯髯客和道士邀李世民觀弈,趁機看他是否有帝王之相。道士一見世民風采,「......慘然,下棋子曰:「此局全輸矣!於此失卻局哉!救無路矣!復奚言!」罷弈而請去。」另有傳說謂下棋的是虯髯客和李世民,一開局,虯髯於四四星位各置一子,喝道:「老虯四子佔四方!」世民不慌不忙,在天元下了一子,回敬道:「小子一子定乾坤!」據說他的氣勢立即鎮懾了虯髯,打消了逐鹿中原的念頭,棋也認輸了。可這局棋怎個贏法,卻令人摸不著頭腦。 唐順宗李誦 (761-806)還是太子時,對圍棋就很感興趣,常和當時的棋待詔王叔文下棋。當了皇帝後,仍愛下棋,並且重用棋手王叔文,使這位有抱負的政治家有機會實行他一系列的革新措施。 最負盛名的帝王棋手當推玄宗李隆基,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流傳下來,婦孺皆知。但有件事人們未必知曉,楊貴妃還是位通曉圍棋的棋手:據《酉陽雜俎》記載:某年夏天,玄宗與親王對弈,楊貴妃站在一旁觀陣,手裡牽著一種溫馴的小動物––康國猧。下著下著,玄宗招架不住親王的圍攻,眼看就要輸了。楊貴妃看得明明白白。她急中生智,把手中的康國猧放到棋桌旁邊,讓它爬上棋盤,結果把棋子攪亂了。一局棋便不了了之,給皇上解了圍。玄宗為此十分高興。 唐朝還有位皇帝僖宗,他的圍棋水平不高,可總喜歡下。《天中記》里,說他下棋時,就命棋待詔來觀棋。名義上是觀棋,其實是叫人幫出主意,他自己只管按吩咐投子。 唐朝是我國詩歌興盛的時代,在唐詩中,可以找到歌頌棋手的詩句。詩人杜牧有兩首《送國棋王逢》,稱讚王逢棋力超群,「絕技如君天下少」。他的棋風「羸形暗去春草長,猛勢橫來野火燒,守道還如周柱史,鏖兵不羨霍嫖姚。」很有些不貪不怯,穩紮穩打的氣派特點。詩人劉禹錫則在《觀棋歌送還師西遊》一詩中,說棋手還師「行盡三湘不逢故,終日饒人損機格。」還說他「雁行布陣眾未曉,虎穴得子人皆驚。」把棋手善用奇兵。出奇制勝的棋風描繪得淋漓盡致。 杜甫的詩中,提到圍棋的更多,例如:「楚江巫峽半雲雨,清覃疏簾看圍棋。」寫的是詩人觀棋。「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這寫的是詩人下棋。「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這裡詩人是用圍棋的變化莫測來比喻世事複雜。「且將棋度日,應用酒為年。」這裡,下棋已成了詩人晚年的樂趣了。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杜甫對圍棋不僅有興趣,而且有相當的造詣。 著名詩人元稹,也很喜愛圍棋,從他的「客來有棋局」的詩句中,可以看出他常與來客對弈。元稹還寫有《酬段丞與諸棋流會宿敝居見贈二十四韻》一詩,記述了長慶元年在他府中舉行的一次圍棋名流薈萃的盛會。 唐末詩人李洞,是位隱者,他寫有「幽人鬥智棋」和「石上鋪棋勢」的詩句。他還在詩中描寫過他與宋校書、薛秀才、鄭侍郎等隱者下棋的場面。 詩中寫棋也給一些人帶來麻煩。《候鯖錄》中提到,唐宣宗時,杭州缺一刺史,原準備派李遠去做這個宮。唐宣宗知道後說:「李遠寫過一首詩,裡面有一旬「青山不厭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這樣貪杯戀棋的人怎能夠理事治民呢?」李遠一句詩丟掉了一個官職。 也有人在下棋時做詩的。據說王勃下圍棋時,投四子可作一詩,真可謂一朝大才子。 人們志向不同,下棋的目的、態度就不同。五代時戰事頻仍,一些知識分子遠離塵囂,避居山野,以求脫世超然。這些人愛下圍棋,以此修鍊性情,甚至作為一種精神寄託。《冊府元龜》上記載了隱居在華山的鄭雲叟的一些事情。他非常愛下棋,一旦遇到對手,常常晝夜不歇。冬天颳風下雪,他的手腳全凍裂了,仍無休局之意,依然下個不斷。另一方面,那些昏庸無聊的官宦則把下棋當成賭博的手段。據《五代史?陳保極傳》記載,後唐進士陳保極,就常以圍棋賭博,此人人品低劣,輸了便以手亂局,賴著不給錢。 後蜀君臣中也有以棋賭博之風,花蕊夫人的《宮詞》中「日高房裡學圍棋,等候官家(皇帝)未出時,為賭金錢爭路數,長憂女伴怪來遲。」的詩句,專門記述此事。 凡有點志向的君主,多少還能控制自己的棋癮。南唐後主李煜也酷愛圍棋。他剛當上皇帝不久,被貶為舒州副使的蕭嚴應召回來。這天后主正與親信下棋,蕭嚴前來叩見,看到皇帝在下棋,他勃然大怒,揮手將棋盤扔到地上。後主嚇了一大跳,十分不滿地問他:「你想學魏徵直諫嗎?」蕭嚴朗郎而言:「我非魏徵,陛下亦非唐太宗。」後主一下醒悟了,他明白了蕭嚴是想要他不要因為下棋荒廢了政事,便不再繼續下棋了。 南唐君王中還有不少喜歡下棋的。中主李景及其兄弟都是圍棋愛好者,常在一起對弈。現存五代著名畫家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描繪的就是他們下棋的情景。中主第九個兒子李從謙,才幾歲,下圍棋和作詩都很好,後主很喜歡他。《全唐詩》里說,後主與侍臣下棋時,還沒幾歲的從謙便愛在一旁看,樣子看實討人喜歡,後主曾命他寫了一首《觀棋》詩。 南唐圍棋大家是當時的吏部尚書徐鉉。他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圍棋理論家,著有《棋圖義例》、《金谷園九局譜》、《棋勢》等圍棋理論著作。他的《棋圖義例》可以說是我國圍棋史上第一本全面研究圍棋戰術的著作。為便於人們記棋譜,徐鉉分別給圍棋盤上的十九道線冠以名稱:一天,二地,三才,四時,五行,六宮,七斗,八方,九州,十日,十一冬,十二月,十三閏,十四雉,十五望,十六相,十六星,十八松,十九客;大大方便了棋譜的記錄。 唐、五代棋書很多,但除了王積薪的《十訣》和徐鉉的《棋圖義例》之外,現都無處查找。關於古譜的亡佚,近代學者孫鑒認為:是因為「術士深秘其書而毀之」,以便「獨持自誇隱晦之極」。也就是說,有些棋手,得到古譜後,怕流傳開去別人也學會了著法,顯示不出自己的高明,便將它們忖之一炬,這不能不說是件遺憾的事情。 第七章 宋、金、元時期 宋代圍棋出現了「棋會」,即公開比賽。哲宗、徽宗時,出了獨霸棋壇、所向披靡的大棋手劉仲甫。 劉仲甫是江南人,《春諸記聞》里描述了他的一段經歷。有一年,劉仲甫由江西去京城,途經錢塘,借宿在一家旅店裡。幾天過去了,劉仲甫每天早出晚歸,旅店主人怎幺也猜不透他是干什幺的。這天清晨,店主忽然發現門上飄拂著一個幌子,上面寫著:「江南棋客劉仲甫奉饒天下棋先。」一會兒功夫,門口被看熱鬧的人擠滿了,全城人都知道來了一個願持白子、讓人先手的下棋高手。只見劉仲甫成竹在胸,拿出銀盆酒器,價值約三百兩銀子,作為獎賞。第二天,果然來了幾個棋手。他們也湊了三百兩銀子,選出一位他們中水平最高的人,約劉仲甫到城北紫霄宮下棋。棋局開始了,下到五十餘子,圍觀的人看出白方局勢不妙,下到百餘子,黑方已經開始得意了,「大局已定,黑當贏矣!」劉仲甫堅持下下去。又下了二十餘子,劉仲甫忽然把棋盤上的棋子全都收了。一時,黑方和觀眾都覺得莫名其妙。待醒悟過來,紫霄宮一片喧嘩,人們紛紛指責劉仲甫不守信義,怕輸賴皮。劉仲甫從容不迫,他對眾人說:「我是江南人,從小喜歡下棋,對此有點研究。這回去京城,就是經許多人的推薦,看能否補上翰林祗應的職務。錢塘是個大地方,棋壇高手多,下棋的人都稱這裡為一關。我想,如果我的棋藝在這兒還能勝人一著,也算過了一關,我就繼續往前進京去。我來這裡已住了十來天了,天天與人下棋,但還沒發現真正的高手,所以才掛出幌子,並不是我太狂妄」說著,劉仲甫拿出棋子,擺了這十天來他贏的十餘盤棋,觀棋的人一個個目瞪口呆,十分驚詫,緊接著,劉仲甫把剛才下了一半的棋又擺出來,不差一道。他指著棋局說:」依你們看來,此局黑棋必贏。可我已經看出一要著,只要使這一著,白棋可勝十餘子。這著棋我先不說,如果有人能看出這著棋,我馬上捲鋪蓋回家,從此不再下棋。」聽了這話,人們議論的議論,苦想的苦想,誰都想一著壓過劉仲甫。可是,誰也沒有想出來。只好請劉仲甫下子。劉仲甫在不當敵之處放下一子,眾人看不出有什幺奧妙。劉仲甫解釋說:「此著二十著後方才用得上。」棋局繼續進行。劉仲甫多在邊角上投子。下到二十餘著後,果然遇著此子,頓時局勢大變。最後收子時,白棋勝了十三路。觀眾無不信服,對劉仲甫高超的棋藝敬佩不已。 劉仲甫著的《棋訣》,是對王積薪《十訣》的發展。劉仲甫結合以前歷代棋家的經驗,把圍棋實戰中各種著法,各種變化,各種次序,在理論上概括為布置、侵凌、用戰、取捨這四個方面,並對各方面做了深刻的闡述。《棋訣》從理論上闡明了布局的重要性。第一次從戰略的角度提出布局問題。劉仲甫準確地指出了布局的原則,在著法上也提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意見。劉仲甫認為,布局是圍棋之基礎。從全局、從戰略上重視打入,是劉仲甫圍棋理論的又一特色。他提出了進攻的時機問題,總結了打入的普遍原則。劉仲甫對戰術上的對殺,持慎重態度。他認為不可輕舉妄動,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棋訣》的精彩之處,還在於它把任何一個局部得失,都放在全局加以考察。對於實戰中的取捨,劉仲甫也有獨特的創見。總的說來,劉仲甫的《棋訣》較之前人的棋書,更全面、更系統、更深刻地總結了圍棋的一些規律,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較高的價值,是圍棋發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劉仲甫獨霸棋壇足有二十年,當時敢於和劉仲甫一爭高低的三位棋手是:祝不疑、晉士明、王憨。 紹聖初年,祝不疑進京去禮部辦事,同鄉硬把他拉到寺庭里觀國手下棋,正巧這天劉仲甫也在那兒。在人們慫恿下,不疑與他下了一盤。一上來,不疑請仲甫讓子。劉仲甫說:「非高手不到這裡下棋。在這兒下棋是對子才行。連先後都還得爭呢!」最後,還是劉仲甫讓先,這盤棋下到終局,祝不疑敗三目棋。他又問劉仲甫:「現在是不是可以讓子了?」劉仲甫說:「我看你的棋,開始階段走得很好,要照這樣下,我是不能讓先的。可惜後來不怎幺理想。你如果還這幺下,我讓五子也可以,豈止是讓先。」祝不疑笑而不語,他們又下了第二盤。這盤棋不是讓先而是分先了。下到三十餘子,劉仲甫突然停下,拱手問到:「官人貴姓?家住何處?」祝不疑的同鄉忙回答道:「他是信州的李子明。」劉仲甫說:「我雖不出京城,但天下有名的棋手我都知道。這幾年,聽說衡州有位祝不疑,棋力甚強。聽人說他今年秋天被州府推薦,進京做官了,不知你是否認識此人?」停了一下,劉仲甫有點抱歉地告訴不疑:「我今天和朋友有約會,這盤棋下不完了,以後有機會,我一定登門拜訪,我們再接著下。」說完就準備走。這時不知是誰告訴他,剛才和他下棋的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祝不疑,劉仲甫感嘆他說:「真是名不虛傳。」後來,劉仲甫去看望過祝不疑數次,奇怪的是,從來不談棋。也許劉仲甫已看出祝不疑棋力不凡,怕下不過他,使自己國手之名蒙羞。《鐵圍山叢談》里寫到:「有棋手王憨者,以其能迫仲甫,未幾而痛心死。」後起之秀晉士明也是劉仲甫的勁敵。政和初年,晉士明年方二十八九,棋力已在仲甫之上,甚至高出兩道有餘。他下棋左右縱橫,神出鬼沒,很有特點,名噪一時。劉仲甫知道後,主動找他對局,果然連吃敗仗。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棋手是王珏,他與劉仲甫在東京萬勝門裡長生宮對弈的場面,被描繪在《長生圖》里,流傳至今。宋哲宗元佑九年,劉仲甫、王珏和另外兩位棋手楊中和、孫先,曾在彭城舉行四人聯棋賽,這個遺局被稱為《四仙子圖》。 宋太宗非常喜愛圍棋,據《通志》、《宋史藝文志》及《皇朝類苑》記載,太宗著有《棋圖》一卷,《御制角局圖勢》數卷。但這些圍棋著作現已亡佚。據說,宋太宗常常做些「棋勢」(即死活圖勢)考朝臣們,相傳太宗曾制過三個棋勢:「對面千里」、「獨飛天鵝」和「海底取明珠」。宋朝文學家王禹傅,曾在他的詩中,把這些棋勢描繪為「天機秘密通鬼神」。宋太宗有「善弈」、「絕格」之稱,當時的一些國手都下不過他。這裡面有沒有些虛假成分就很難說了。當時的棋待詔賈玄,棋力顯然在宋太宗之上,可他每回陪太宗下棋,太宗都讓他三子,賈玄卻每回必輸一路,連宋太宗都知道賈玄並非真輸。有一回,宋太宗對賈玄說:「今天這盤棋,如果你贏了,就賜你一件紅衣裳,如果輸了,就把你扔到泥水裡去。」一局終了,不勝不負,成了和局,太宗說:「我是讓了子的,下成平局,應該算你輸。」說完,命左右把賈玄架出去扔到泥水裡。不料賈玄立刻大喊大叫起來:「我手裡還有一子呢!」太宗大笑,即把紅色錦衣賜給了他。 其實,真正喜歡圍棋的人,以實力相拼為樂事。以輸棋討好對方,對方未必高興。有人無意取悅皇上,倒被皇上賞識。那時有個名叫郭贊的平民百姓,有一天正在廟裡與和尚下棋,忽聽得外面呼喊:「南衙大王(宋太宗未當皇帝時,有此稱呼)來了!」當時,老百姓是不可隨便見大官的。郭贊慌忙找地方躲藏,連棋局都沒顧上收。太宗進廟,發現了這盤殘局,很驚訝。他問和尚正在和誰下棋,和尚說:「郭贊」。太宗馬上命令左右將郭贊找來。和尚把他引到太宗面前,太宗問他寫不寫什幺文章。郭贊恰好有詩稿放在桌上,便取來給太宗。詩稿第一篇里有這幺兩句:「高低草木芳爭發,多少龍蛇眼未開。」太宗看後大為欣賞,認定自己發現了一個人才,回府時,郭贊便成了他的隨員。不到一個月,太宗當了皇帝,郭贊也做了「隨龍思命官」。十年後,郭贊官至「公輔」。 宋太宗對善弈者大概都能厚待。《宋史?錢椒傳》中提到,吳越國王錢椒,也是位圍棋好手,歸順宋朝後,宋太宗曾賜他「揪棋局」,「水晶棋子」,並在諭旨中寫明,可用他賜的棋盤、棋子來消磨時間。 北宋善弈者絕非幾個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有位被一班士大夫稱作「昏濁垢穢不可近」、「不足置之樽俎間」的「里巷小人」叫李重恩。他的棋力很高,「頗為人所稱,舉世無敵手」。可惜,關於下層人民的棋事,史書上的記載寥若晨星。 宋代的幾位大政治家、文學家都是棋桌邊的常客。范仲淹曾以「一子重千金」的詩句描寫下棋,還立下過「吾當著棋史」的宏願。王安石也是一位棋迷。《冷齋夜話》記載他曾與薛昂下棋賭梅花詩一首,誰輸誰寫詩。結果,薛昂敗了。論理該他寫詩,可薛昂苦思冥想了半天也沒寫下一句。王安石無法,代他寫了一首。以後,薛昂去金陵做官時,便有人就這事寫詩挖苦他:「好笑當年薛乞兒,荊公(即王安石)座上賭新詩。而今又向江東去,奉勸先生莫下棋。」歐陽修的棋也相當不錯,他自號「六一居上」,六中之一便是圍棋,《潛確類書?僧寶傳》里有段記載,說歐陽修聽說浮山上有位法遠和尚,不同俗人,特地去拜訪他。見面後,歐陽修頗感失望,從外表上看,法遠和尚沒什幺特別之處。歐陽修自覺無聊,便與一來客下棋消遣,法遠和尚陪在一旁觀看。下著下著,歐陽修突然停住不下了,他轉過身去,請法遠和尚就圍棋之道談論人生哲學,法遠和尚並不張惶,擊鼓、升座,香煙裊裊,而後開言道:「肥邊易得,瘦肚難求,思行則往往失粘,心粗則時時頭撞。休誇國手,謾說神仙,贏局輸等即不同,且道黑白未分時,一著落在什幺處?」停了許久,法遠和尚又說:「從來十九路,迷悟幾多人?」聽得歐陽修連連點頭,稱讚嘆息不已。 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博學多能,尤其喜歡圍棋,他曾以數字方法解棋,還提出了四人聯棋賽取勝的方法。 官吏著棋之事記載頗多,《宋史?李惲傳》說李惲喜歡棋與酒,以致影響公務,北漢王劉繼元對他此點很不滿意,但李惲不以為然。一回李惲正與一個和尚下棋,劉繼元命令派人前來把正下著的棋盤給燒了。李惲不慌不忙地到劉繼元面前,向他謝罪。劉繼元把他訓斥了一頓。但次日李惲又做了個新棋盤,依舊沉溺於圍棋之中。據說開封府戶曹毛經下棋而不誤事。他和人下棋時,府尹要他放下棋子,去處理案件,毛經說:「處理案件和下棋沒什幺衝突,可以各不妨礙。」他叫人把狀子拿來讀,他一邊下棋一邊留神聽狀子,結果,棋也贏了,案子也處理得很好,博得府尹的誇獎。可見,圍棋是受各階層喜歡的一項文娛活動,宋朝潘慎修在獻給宋太宗的棋說中說:「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捨為急,仁則能全,義則能守,禮則能變,智則能兼,信則能克,君子如斯者,庶幾可以言棋矣。」 南宋官吏也都愛好圍棋。抗金名將宗澤在金人離汴京不遠時,仍在和客人下棋。當時京城人都很驚恐,宗澤部下來問他怎幺迎敵,宗澤笑著說:」何必如此張惶,有劉衍等大將在外,一定能抵抗住敵人。」說完,繼續下棋。然後,他挑了數千名精銳戰士,埋伏在敵後,金人正與劉衍大戰,忽然伏兵殺出,前後夾擊,金人大敗而逃。 宋高宗喜歡圍棋,《揮塵余語》說,當時的著名棋手,御前祗應沈之才常在宋高宗面前與人對弈,有一回宋高宗提醒他不可大意,他隨口答道:「知道了。」不想觸怒了宋高宗。宋高宗命人打了沉之才二十大板,井將他驅逐出宮,以此顯示皇威不可辱沒。宋孝宗在「萬機餘暇,亦留心棋局。」他常把國手趙鄂召進宮裡陪他下棋。 著名詩人陸遊自幼酷愛圍棋。一生中寫了許多吟詠圍棋的詩篇。大哲學家陸九淵,年輕時,白天觀棋,夜間讀譜,潛心研究,後來戰勝了不少名手。 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好棋手,《宋史?劉沐傳》記載他與劉沐對弈,經常「窮思忘日夜」。文天祥身後,遺留下近二十首描寫棋弈的詩篇。 南宋時,又出現一位著名的女棋手。她叫沈姑姑,棋藝很不一般。據《太平清話》里記載,她因擅長圍棋而在內廷奉職。 兩宋有些富貴人家子弟也喜愛以下棋作消遣。《夢粱錄.閑人》和《都城紀勝.閑人》都記載,社會上有一種「閑人」,是陪伴富貴人家子弟娛樂的,其中第一等的必須「頗能知書、寫字、撫琴、下棋及善音樂」。 在遼國金國和元朝時期,圍棋仍很流行。1974年 5月在遼寧省法庫縣葉茂屯發現的7號遼代古墓中,出土了一張《山弈候約圖》絹畫,畫中有兩人對坐下圍棋。山西襄汾縣曲里村發現的金元墓中,有「二女弈棋」磚雕。 金、元時期的棋手見於記載不多。我們現在只知道金朝的圍棋競賽制度與宋朝相仿。金世宗時,貴族宗室中棋風甚盛。據《金史》記載,圍棋賽中還曾鬧了一起糾紛,監察御史梁襄因此受了處分。金朝時被推為全國第一的棋家是張大節。他曾被召至宮中與禮部尚書張景仁對弈,張景仁也是一位著名棋手。據《中州集》上說,金史公文章書法「皆有前輩風調」。圍棋也「絕人甚遠」。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愛好圍棋,身邊聚集了一些名手。宮中下棋者甚多。元人袁伯長有《宮娥弈棋圖》詩,描寫了宮女們下棋的情景。 宋、元時,出現了三部重要的棋書,直接影響後世,在圍棋發展史上,佔有特殊地位。這三部書是:《棋經十三篇》、《忘憂清樂集》和《玄玄集》。《棋經十三篇》的價值,首先在於它的系統性。我國古典圍棋理論,從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經班固《弈旨》、馬融《圍棋賦》等,到了敦煌寫本《棋經》和王積薪的《十訣〉,才逐漸開始系統化。但真正建立起一個體系的,還要算《棋經十三篇》。這標誌著我國古典圍棋理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棋經十三篇》比起以往的圍棋理論,在一些重要問題上,論述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特別是涉及圍棋戰略、戰術的篇章如「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有先而後,有後而先」,「有始少而終多者,有始近而終遠者」等等,都是妙絕千古的真知灼見,這是這本書的另一重大價值。此外,《棋經十三篇》還第一次闡述了棋手的品質作風等問題。書中提出了「勝不言,敗不語」,「安而不泰,存而不驕」等評走棋手品質作風的標準,認為這關係到一局棋的輸贏,關係到棋手水平的提高。這些觀點至今還為棋手們所稱道。總的來說,《棋經十三篇》總結了歷代下棋的寶貴經驗,全面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典的圍棋理論。這是圍棋史上最重要的理論著作。《棋經十三篇》問世九百年來,歷代棋手都受到了它的影響。據《棋經十三篇?跋》的記載,此書一問世,就受到包括劉仲甫在內的宋代棋手的重視,「人人皆能誦此十三篇」。 李逸民編著《忘憂清樂集》是這一時期的另一部重要棋書。《忘憂清樂集》書名來自宋徽宗的題詩:「忘憂清樂在枰棋」,全書分為四部分:一、文字部分,包括《棋經十三篇》、《棋訣》、《論棋訣要雜說》等重要著作;二、全局棋譜,其中有著名的《孫策詔呂范弈棋局面》、《四仙子圖》等;三、邊角的著法,包括有座子的與無座子的著法;四、棋勢,每個勢子各有專名,相當於今天我們所說的局部死活。《忘憂清樂集》的價值,在於它保存了《棋經十三篇》、《棋訣》等重要論著,保存了一些古譜(包括宋代大棋手劉仲甫的對局),而書中所載的那些邊角著法和棋勢,也不無參考價值。《忘憂清樂集》在元、明兩朝,流傳並不很廣。清初錢曾見到此書,非常高興(見所著《讀書敏求記》),清嘉慶年間,黃丕烈收集到僅存的宋刻本。本世紀初,徐乃昌依宋刻本影摹出版了《忘憂清樂集》,從此流傳下來。 元朝也流傳下來一本馳名中外的棋書:《玄玄集》(又名《玄玄棋經》)。該書由元代大棋手嚴德甫主編,晏天章幫助整理刊刻。這本書刊印於元至正年間。《玄玄集》書名來自《道德經》中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用來比喻棋圖著法精妙的。全書共分為」禮」、「樂」、「射」、「御」、「書」、「數」六卷,內容比《忘憂清樂集》還要豐富。第一卷也是文字部分,收有班固的《弈旨》、馬融的《圍棋賦》、皮日休的《原弈》、呂公的《悟棋歌》、《四仙子圖序》、張擬(一作張靖)的《棋經十三篇》、劉仲甫的《棋訣》等篇。二、三兩卷,重點是邊角走式,還有讓子局譜和術語圖解。四、五、六三卷,共有三百七十八個棋勢圖,是全書中最重要的部分。《玄玄集》在我國古代有深遠影響,直到今天,價值仍很大。在日本,此書也很受重視。 第八章 明朝時期 圍棋到了明朝,大為昌盛,名家好手輩出。明太祖朱元璋很喜歡下圍棋,相傳南京勝棋樓就是他和徐達下圍棋的地方。不過,在歷史上,他卻是以禁棋出名的,他曾下令:「在京軍官軍人下棋的斷手。」又建造了「逍遙樓」,專門囚禁賭博、下圍棋的老百姓。禁棋的部份原因是明人賭棋之風極盛。明人葉春及就提倡要戒賭博、鋪牌、弈棋、雙陸等「無益之事」,甚至乎不賭財物也不應該做。 相禮是明初大國手,多才多藝,能詩善畫,「尤精於弈,當世無敵」。明太祖雖說禁止別人下棋,卻禁不住自己對圍棋的嗜好。他曾把相禮召至京城,命其與燕王對弈,並賜以重賞。比相禮晚十餘年的樓得達也是江南人,他為人所知時,相禮獨霸棋壇已相當久了。 《寧波府志》上有一段樓得達與相禮比弈的故事。那是永樂初年,明成祖把樓得達召進京,命他與當時的棋霸相禮對局,相禮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第一,勝券穩操,因而瞧不起樓得達。賽局未定,明成祖已命人悄悄地把畫有冠帶的紙放在棋盤下,準備賜給勝者。棋一連下了幾盤,結果樓得達大勝相禮,明


推薦閱讀:

南昌有哪些都市傳說(urban legend)?
醉撈江月(酒的典故)
「洗桐拭竹倪元鎮,較雨量晴唐子西」聯中「較雨量晴」是什麼典故?
在古代,什麼樣的大房子才能稱之為「府邸」,又是什麼樣的房子要稱之為「宅邸」。這之間有什麼區別么?
教育精典故事啟示

TAG:中國 | 歷史 | 發展 | 典故 | 歷史典故 | 圍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