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成長中的「離」、「合」、「一」——Dr. 黃維仁
1995年2月27日發行的《時代周刊》,介紹了一位全美知名的臨床心理學家——舊金山市家庭變遷研究中心華勒絲汀(Jrdith Wallerstein)博士和她有關離婚子女的研究。
在美國和西方一片離婚浪潮聲中,她詳盡研究許多個案,比較美滿婚姻(即婚齡九年以上、夫妻雙方都覺得美滿的)與破裂婚姻。她發現兩者顯著的差異在於:美滿婚姻能夠注重、達成三項「心理任務」的考驗。而那些不注重、又無法完成這些「心理任務」的婚姻容易以離婚收場。
在這三項「心理任務」中,最重要的是「圓滿的分離」,最後是「建立婚姻的認同:「合一」與「自主」之平衡」,即「一」。
她強調成功的婚姻在合一時必須注重「依附」與「自我界定,尋求心理獨立空間」兩大心理需求之間的平衡。
在寫《婚姻的旅程》一文時,我尚不知華勒絲汀博士這項研究。雖然過去學術界也有探討婚姻「心理任務」方面的論文,但以此為題做實證研究的卻不多。、
看到這篇研究(收錄在華勒絲汀博士所著的《婚姻,可以很美滿》),我相當興奮,凡不注重「離」、「合」、「一」這些重要心理任務的婚姻,好像蓋在沙土上的房子,根基不穩。人生的風暴一來,很容易就倒塌了。
為此,我試圖綜合心理學的理論、一些實證研究的結果,以及自己治療婚姻家庭個案的臨床經驗,進一步探討婚姻定律中「離」、「合」、「一」所蘊含的智慧。
我們有兩個基本的心理需要,一是「依附」(relatedness and attachment),就是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二是與此相對的「自我界定」(selfdefination),就是尋求「我到底是誰」。
在一生之中,這兩個需要不斷地交替浮現,甚至還左右了婚姻關係的發展。大體來說,夫妻二人也要經過類似嬰幼兒前三年成長過程中的「共生期」、「個體化期」,才能邁向成熟,進入「整合期」
熱戀使人分不清彼此
共生期中常見一種「融合」的現象,就是兩人的情緒完全糾纏在一起,分不清彼此的感覺。換句話說,共生期中的戀人,看到對方微笑,心情愉快,自己也就不知不覺地跟著高興起來。當對方心情不好,不笑了,自己的情緒也立刻被感染,跟著難過起來,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對方在怪罪自己。
這種分不清「到底是你的感覺,還是我的感覺」的現象,是由於人與人之間缺乏心理界限所造成。
共生期中,由於缺乏真正的安全感,兩人有意無意地希望對方的思想、意願和情感都與自己相同。而且在潛意識中,只許對方表現正面的情緒,不許對方有負面的情緒。
他們像嬰孩一樣,希望無論何時對方都以慈母的眼神欣賞自己,對自己微笑,同時又不許對方心情不好。當對方不愉快時,自己便焦慮不安。
為了儘快回到甜蜜共生的狀態,不是盡量展示歡顏,低聲下氣努力討好對方,便是生更大的氣,迫使對方趕快收起愁容,以笑臉相迎,向自己賠不是。
這就像共生期的嬰孩,見到母親不愉快、從母親那兒得不到所需要的愛時,不是變得特別乖,企圖以好行為博得母親歡心,便是耍脾氣來處罰母親,逼她收起不悅之情,趕快再變回那個面帶微笑的好媽媽。
健康的愛情關係,不會一直停留在共生期。就像成熟的父母不會一直鼓勵子女依賴,不讓他們長大,不許他們離開自己而獨立。
愛情若一直留在共生狀態,會成為一灘停滯的死水,產生許多問題。兩人若一直在這種看不見差異,整個世界只有你和我的情況,彼此心裡不但會覺得愈來愈沒安全感,還會因為找不到獨立發展的空間,產生一種「窒息感」。
夫妻合一但仍保有自我
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十分有道理。一般人到這個年紀,對自己的喜好、情緒、性向與價值觀才有較正確的了解,對配偶的真我也有較清楚的認識。
當夫妻二人年近三十,心理上能離開父母,並漸漸由共生期進入個體化期,建立了較穩定的自我認同後,彼此連合的基礎就比較穩固。因此在現代社會中,愈是早婚的夫妻,愈需要輔導,以免在十六歲到二十六歲這段婚姻危險期,產生難以挽救的裂痕。
健康的聯合,並非意味著雙方失去自己的性向、能力與喜好。一個健康的婚姻應包含你、我、及兩人間的關係三個部分。有人比喻成熟的婚姻好像一盤沙拉,由各種不同顏色的蔬菜及調味料組成,在這共同體中,夫妻二人不失原有的特色。
換句話說,成熟的聯合是本著互敬互愛的原則,允許兩人都保有自我認同,發展上帝賜與的天賦,同時彼此對婚姻持守承諾,合力建造一個新的「夫妻共同體」,就是所謂的「婚姻認同」。
有些心理學家把這種婚姻認同,視為夫妻婚後精神上所生的第一個孩子。有智慧的夫妻會努力保護這個新生的愛情結晶,固定撥出時間給對方,兩人一致對外,不讓雙方的親戚、工作,甚至新生的嬰孩介入兩人的關係中。對他們來說,婚姻是最優先的。
在這個階段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雙方都忙著改變對方,大家都不願意先改變自己,卻要對方變成自己所喜歡的樣子,照著自己的意思去行事為人。愈是停留在共生狀態,不能完成離開心理任務的夫妻,愈會強迫對方改變。
如果丈夫告訴妻子,你先順服我,我才愛你,妻子也要求丈夫先愛她,才願順服,雙方堅持己見互不相讓,久而久之,就一步步陷入「敵對共生」的狀態,破壞了夫妻間寶貴的聯合。
夫妻兩人成為一體促進婚姻關係
我認為「成為一體」,乃是在完成「離開」與「聯合」兩大心理任務之後的自然結果。人若能離開父母、清除殘存心中的「心理按鈕」(或「心理情結」),就愈能接納對方,愈能在不強迫對方改變的狀態下,與配偶有更深的聯合。
當夫妻兩人都願意放棄以高壓手段改變對方時,反而能在彼此尊重與接納的聯合中,撤除心理防衛。就像許多感情深厚的老夫老妻,經過長期的耳濡目染,用不著刻意改變對方,兩人反倒愈來愈相像,更接近「成為一體」的理想。
成熟的愛包含尊重、自由,給予對方所需要的情感支持,也給予對方成長所需的心理空間。若夫妻每分每秒都在一起、每個想法都必須報告,雙方會陷入「共生狀態」而有窒息感。
只注意心理依附而忽略自我界定的愛是不平衡的。愛是幫助,不是綁住。愈沒安全感的人,愈是無法給予配偶自由發展的心理空間。真正的愛是付出而不是掠奪;是使雙方都活得更豐盛,而不是限制、絆住。
健康的婚姻關係好像相交的兩個圓:一方面允許各自有成長的天地,另一方面也讓彼此有足夠的時間分享生活中新的領悟與體驗。每樁婚姻的需要不同,因此兩圓之間交接的面積也有所不同,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需要不一樣,故此,相交的面積也要隨著調整。
臨床治療中,我看到許多違反「離」、「合」、「一」次序的男女以悲劇收場。美國好萊塢影片中的俊男美女,大多是第一次見面就有性關係,然後才培養愛情,劇終時男女主角總是「從此便過著快樂的日子」。於是,當美國人信以為真,開始嘗試好萊塢這套先性後愛,先「一」再「合」的公式時,導致今天社會中超過50%的離婚率。
婚姻實在是一個精彩絕倫的奧秘。每樁婚姻都是動態的,也是千變萬化的;每樁婚姻也都是一連串「小型婚姻」的總和。
從兩人甜蜜共生、沒有小孩,到懷孕、養育子女,兒女進入青春期、成家立業,接著夫妻步入空巢期、退休,最後進入老年期。
其中每個階段的「小型婚姻」,夫妻關係都截然不同,經常調整彼此的關係,才能持續滿足對方的需要,共同克服婚姻旅程中的種種挑戰。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婚姻成長的「離」、「合」、「一」這三個主要的心理任務,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每個階段中為這些任務所做的努力,都是在為下一階段更深的「離」、「合」、「一」奠定基礎。
推薦閱讀:
※嫌自己成長太慢?沒關係,這招幫你扭轉
※【企劃小哥哥】年輕,不要庸庸碌碌的活著!
※為什麼成龍會犯「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連載之23)
※不要等到任何時機都成熟了再開始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