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陸錦川《胎息經》注釋

陸錦川《胎息經》注釋

提交者: 華武道 作者:陸錦川 摘要:抱元守一,就是守一個本來的東西,你如果真能守到一個本來的東西,才能夠守一。所以不管你守什麼,即使在意根上以意守意,也是一樣,都不是守一,而是守二。 《 胎息經》文字精潔,全文僅八十三字,但論述精到,不落古來丹道窠臼。文中首論胎息,次述神氣,倡導虛無無念、自然常住。頗合道家?太極門「虛無無為、自然而然」的修為本旨,同時所介紹的胎息法,可能也為太極門功法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胎息,是道家調息的最高境界。此即莊子之所謂:凡夫呼吸在喉,至人呼吸在踵,蓋其息深深,氣氣歸根也。《老子》云: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天長地久。夫穀神者,道也,大道先天地而生,後天地而滅,故曰不死。玄牝者,本來也,天地之先,有本乎無。天地為萬有之先,而無則為天地之根,無有之道,綿綿不絕,用之不竭,與天地同其長久也。人之呼吸,根於天地,若肇其本,則為根無,故呼吸者,人之生生之假象也。故《老子》又云:「能嬰兒乎?」嬰兒之於母腹,臍呼臍吸,本無鼻息,故又名無息。此種呼吸,外形見之,渾如口鼻無氣,內景測之,則是一氣返卻先天,潛入元息之境。故無需假口鼻以橐龠,鼓之以出,翕之以入,渾如無塞之瓶口,有出有入,內外氣通;無出無入,內外一體。如若捫之則一無所得,而疑其無出入也。此息本來人人原會,個個本有,殆因後天之用,必藉後天之息,呼叫言唱,吹呴吞吐,無不因此氣息為之。故人乃因此用而移體,久而轉化成習,變而為後天口鼻之呼吸。至若先天之際,母腹之中,鼻口又焉能而有息為用?此即先天之息,道家謂之「胎息」,猶嬰兒之在母胎也;又謂之「真息」,即以返本歸真也。釋氏則謂之「凈息」,以六根無染,四大無礙,無所著故也。此種真息,凡人常有修為數十年猶不可得,慧能初生犢子,何能不為自通?其實,凡人之所能學,所能會者,皆本來之所具,本來之所能,本來之可也。如若無此成因,則縱然習之,亦總不能。故人之所能者,皆本來之有也。昔孔子有云:生而知之謂之上,學則亞之,而多聞博識,猶知之次也。 《胎息經》全文如下: 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謂之生,神氣離形謂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住,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胎[指胎息之胎,即如胎之謂也]從伏[元之]氣中結[成其能],[呼吸所需之]氣[始能]從[伏氣中所得之]有胎[之能]中息[呼吸]。[因為人依呼吸而生],氣入身來為之生,[氣不入身則神無所倚,而]神去離形為之死。知神氣[之道]者,可以[修得]長生,[其法即]固守虛無,以養神氣。[人生神氣相抱]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住。[若欲相住,只須]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此法]勤而行之,是真道[之正]路。 胎息者,如胎之息也。後進強以丹門之結胎解之,是忘卻《胎息經》本非丹道派之經典,張冠李戴矣。 佛按:胎息經為虛無門之真道妙諦,言辭簡賅,妙蘊無窮。始則入無有兩儀之修,終則歸虛無太極之果,假氣臻神,借胎渡虛,無有相生,無為自然,但守虛無,入道必矣!故歷來以此經為太極門之示理,詢非偶然歟! 煉胎息重在神息定而心意寧,心定自然神寧,神寧自然氣住,氣住則胎息自生。此數語可為胎息指南。神氣因心而亂,因意而定,因性而住。 《太極門秘承》云:脈住息停,入神而息,是為神息,神息者,不神不息也。佛按:凡息曰呼吸,神息曰不息,後世但知於閉息長氣上用功,誠不知形之呼吸曰出入,神之呼吸曰不動也。 《 丹鼎門》秘訣有謂:長生妙訣,神氣相生。神凝氣聚,氣聚精生,精生氣旺,氣旺神盛,以神馭氣,以氣滋精,以精化氣,以氣養神,神氣相抱,可以長生。 佛按:真元如氣,何處覓見? 曰:但虛其中,則空室來風! 佛按:神氣,性命之表也,無性命安有神氣?無神氣,性命亦化滅也。故曰:修以神氣入手,以性命畢功。神氣原本一體兩用,但不以人為分之,則自然歸一。故曰: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地本太和,人物乃變乖!神不住,則氣不定,挈其神,則了得一,萬事畢也!氣定神凝,本自一體,氣有象而神無方,故挈神難而定氣易也。今人多以意上用功,呼吸上用力,是猶隔靴而搔癢也。《太極門秘承》云: 凝神須忘神,調息應忘息,神息無出入,胎息許自得。 〖胎元妙道〗謂:元始上帝告太上曰:精虛則炎上,氣虛則下走,陰陽各行於水火;金木不成於夫婦,是致下上之人,真氣日衰,陰邪日戾,殘其本壽,精神不全,乃淪為下鬼,惜哉!我今授汝胎元妙道,以外玄牝合內玄牝;以外真神補內真氣,聚集天之萬寶,養我胎之元精,使神生於胎,氣戀於神,心君潛御,氣息調勻,萬神敬禮,群魔束形!還當先學定心,心定氣住,氣住神全,神全形固,綿綿若存而不息,用之不窮而見功,穀神不死,合我真宗。我愍世人,外為酒色之所賊,內為思慮之所縈,惟知貪圖名利,消落精神;戀著粉屍,巧取娥眉,逐舛亡本,崩我靈基,使坎離之壞散,致魂魄之流離,兒女成列,形骸漸衰,為一棺之聚土;先天地之真機,良可悲乎!奉勸世人,先持小戒,以漸至大戒;先學息心,漸真入無為,然後因定生明,因明悟道,因道解脫。其上品之人,以粗易細,可成光明身,居於清凈天,壽命無量;中等之人,可延年住世,補復胎元,不致夭傷;下品之人,遠離情慾,淡薄名利,歸向真風,順行聖教,亦不致迷惑夭枉也。 佛按:胎元妙道,雖無具體習練之階次口訣,然大旨純正無上,均為至道聖言,詢非秀才兵書類之語可望其項背!志道之士,幸究心焉! 嬰兒落地,一聲呼號,天氣入鼻,息氣乃通。病老將歿,一聲呼嘎,天氣出口,息氣乃絕,生機遂滅,形壞而死矣。故一息者,吾人生死之大路頭也。是以善保一息,天命悠歸,入之者生,出之者死,養生修真之道,幾近於此也! 《道家?太極門》法言有謂: 啟開一息之原者,內真之生氣生也。絕閉此一息之原者,內真之生氣絕也。是善養內真生氣者生,耗竭內真生氣則死。長存內真生氣則壽也。內真生氣者何?只在那息盡復起,息定復生中依稀求之,可得之矣。 佛按:一息之起,乃息息繼之,生氣遂而交泰,世人但知此為自然而然之事,不知此之所以然之理。若明契此理而披尋其所以之原,則生生之機,亦不難明矣。入定無息,不出不入,此真胎息之法也,然所云不是,即境乃知! 神是性兮氣是命,千年相傳到如今,只為一靜天地復,何須萬訣並千經! 《太極門》秘訣云:陽極極首,陰極極器,陽極寓陰神曰靈;陰極含陽神曰性;靈性交變曰神。 神居心君王宮,中主後天,司命二極。二極者,靈極、性極也。 佛按:頭為靈極,器為性極,心為神居,人生之智慧識念,皆由是而生也。 《太極門》秘承謂:無而生有,靜極生動,無有相生,動靜相因,此是法;迨應動靜兩忘,有無俱遣,非動而動,非有而有,此是道。 佛按:太極門之道,大道之道,動靜有無,可賅乎天地萬有之象,然有有無常,故當返之以歸虛無,蓋有中之有為暫有,無中之無為永無,無中之有為永有,有中之無為暫無也。惟當明透此理,方可言道! 佛按:形之入,松靜不勞也;神之入,活融不縛也。但能常住於入,則道不遠也。佛按:穴本因氣注而定位,故天無定星,人無定穴。氣之長短,非關本元,真息之息,若嬰之在胎,非關人為。神凝則氣凝,氣凝則現珠,現珠則光明見也。養生之道,妙在恆專!閉氣忘情一句,為千古命修之要訣!然閉氣之中,消息難忍,人之常情耳,若果能絕念忘情,入諸定中,妙致空明,自在不急,煉修之妙,蓋盡於此也。《太極門》秘承云:性根命根,呼吸即根,有根有命,無根無生。我來脫根,白日飛升,它去脫根,天年無存。故曰: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此語玄機深遠,悟達者,可為得法。我來脫根,即由我自主脫去呼吸之根;它去脫根,即肉體脫去呼吸之根。前者為成道,後者為死亡。 佛按:尋常呼吸不尋常,了斷尋常便返陽;只為初生一息入,故教萬物往來忙!心氣欲開,腎氣欲閉。而凡人之為,心為欲牽,故常困而不開;腎為情牽,故常散而不收。此心腎之所以水火不交,情性不安也。若能心無所欲,腎無所欲,則心氣常開,腎氣常固,天地自然相朝,水火自然相交,神氣自然交融也。道門之則,則以下陰藏性,內系乎腎;中陰藏神,內系乎心;上陽藏靈,內系乎腦,三而一歸,合於性,故上行而證,見歸靈性為之聖;而下行而行,見傳性靈為之俗,前者逆而生仙,後者順而生人,逆順凡聖之機,由是而分焉!原夫養心莫善於寡慾,平息莫要於凈神,欲淡神凈,自然心息調和,神炁相抱,不知心之為心,息之為息,身之為身,我之為我也!道本自然,凈人擾則自歸,信乎! 一體之身,一火貫通,蓋陽氣之為用事也。夫意之可聚,則氣之可聚;氣之可聚,則火之所聚也。「氣有餘,便是火;火有餘,便是賊!」明於此理,聚火用火之道,殆大旨在握也。「氣以人為則勞」妙哉斯論!千古以下,養生之士多在此中折騰,不知心之所之,以形役之,正失其天然之本也。〖道宗秘承〗有謂:心息一體,乃能圓融。惟其圓融,乃能一體。佛按:稽息之一字,從自[鼻]以心,蓋謂鼻息與心相合,乃能為「息」。故凡真為息者,無不應與心氣相合,不爾便落浮粗暴滑,淺滯斷澀,難入正真。凡息之可入天和者,莫不當應於自然,其自然之息,不假欲為,尤是入諸忘情忘我之境者,其息尤能入真,還諸胎嬰本來。然息上用功,終落後天。 故曰:自息入則法,自息出者道! 世人不識氣精神,但若生心便悖真,莫道引行氣乍順,九宮三宅不還春! 《道家?太極門》秘承有謂:無道之道,乃為真道;無為之為,乃為真為;無一之一,乃為真一;凡守之守,是皆非守;凡一之一,是皆非一;明於無守非一,是即老子抱元守一之旨也! 佛按:惟守一,乃能抱元;能抱元,乃真守一!抱元守一,肇自黃老,千古以下,真一不移。自《太平經》而下,守一之道,繼傳不綴。斯抱元守一者,殆修真玄珠密語中之入門啟鑰矣。對此,彷彿昔年曾有釋說一節,尚可一讀,轉錄茲次,聊供道而儒者一粲。 抱元守一者,由命入性之修即悟證法也。夫抱者,懷依也;元者,根本也。自抱寓合,人本為體,是懷融本體即謂之抱元矣。嘗考人之本體,其為形神歟?形體之即,其惟精氣神耶?夫精本氣之精英,氣原精之升華,精氣相因,一若雲水之相肇,抑亦陰陽化生之道也。陰可生陽,陽可生陰,陰陽造化,於斯呈象也。原人身有形精氣之生變,惟賴乎無形神氣之造化,而神氣之壯旺,復藉乎精氣之相資,此又陰陽互根之道也。故而神若外馳,則精氣內耗;神若靜守,則精氣旺盛。無為而生,有為而滅,太極動靜,陰陽至理,死生盛衰之道,皆繫於此矣。道家深明此理,常使神與氣合,氣與神凝,渾然歸一,肇乎一元,故乃精氣相滋,神氣兩旺,本體不憊。古哲有云:神氣相抱,可以長生,此非即抱元之謂歟!守者,不移矣;一者,無二也。神氣凝住於一,便謂之守。夫一,肇始之初也。路之行,始之步,道之修,起於一。古哲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道得一以真,德得一以凈,法得一以明,人得一以聖!是守一則入道也,入真也,入靜也。守一之法,見仁見智,蓋始步固無定法,道一亦無定法矣。吁!身內身外,六識五體,形神百骸,著無不可,抑萬法歸宗,總屬一意歟!一意歸真,真心自見,真性悟證,三教一理。明於此,則守一之道,無餘蘊矣。是之謂抱元守一,是之謂抱元守一之旨,然此亦不得已而已之假說,蓋道本無言,權假於言,若以言為言,則不若無言矣!六識即眼觀色、耳聽聲、鼻聞香、舌辨味、身覺觸、意參法。六者守一,則皆可入靜。此因一念可代百念,久之自然一念常住,百念不生,此即謂之真靜。人稟不同,六識之功各有盛衰,故守一之法,亦因人而異,相反則難入於道,相合者便捷足先登。今人但以心感身觸守下腹「丹田」為訣,不惟失訣,且以一法以統萬人,殊失之膠柱。法而不效,豈可怨法否! 〖抱元守一的真義〗抱元守一,就是守一個本來的東西,你如果真能守到一個本來的東西,才能夠守一。所以不管你守什麼,即使在意根上以意守意,也是一樣,都不是守一,而是守二。只有抱元才能守一,抱元和守一是一個意思。所謂抱元,就是返本,就是要回到意的前面。你能回到意的前面,連意根都沒用,這才能夠達到守一境界才是真正的抱元守一。

本主題由 雲水生涯 於 2010-6-25 16:21 移動


推薦閱讀: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
乾卦注釋
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500P】(241-261)
瑜伽生理注釋
擇吉通書(年月凶神注釋),擇日大全(年月凶神注釋)

TAG: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