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這部「禁片跪了,豆瓣第一高分的神劇我想給十分
知道吧?
豆瓣國產評分最高的那部劇,居然是——
一部「禁片」。
《走向共和》
連前一段時間重播的《大明王朝1566》都只能屈居第二。
一代人的情懷之作「西遊」、「紅樓」、「三國」也只好望其頸背。
你可能要問,這是一部什麼樣的神劇?
為什麼會被禁呢?
一說到禁片,很多人開始腦洞小電影。
嘿嘿嘿,你錯了。
準確地說,《走向共和》並不是一部真正的禁片。
不然,它怎麼會堂而皇之地出現在豆瓣上。
不管是59集內地版,還是68集海外版,網上隨便都能搜到資源。
為什麼會被傳成禁片呢?
小孩沒娘,說來話長。
我其實一直對清末到民國初期那段歷史非常迴避,那是中國歷史上最最屈辱的一個時期。
隨便哪個小破國都能來打我們一下,理直氣壯地搶我們的東西。
逼我們簽下喪權辱國的條約,人如草芥,民不聊生。
(簽訂辛丑條約)
這種心理上的迴避恰恰是脆弱的表現,不正視歷史,就不能反思歷史,汲取經驗。
《走向共和》講的正是這一段。
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變化最複雜、最豐富、變革最大的時期。
對劇組比心!
有濃烈的家國情懷,且有著強大心理的人,才能直視這段歷史,並將之拍給中國人看。
故事始於慈禧太后興造頤和園,終於孫中山建立民國。
(光緒題寫的頤和園)
其中經歷了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橫跨中國近三十年的歷史,堪稱史詩級作品。
(孫中山與宋慶齡)
劇組的初衷是很鄭重的,他們一伙人憋足了勁,想要干一票大的。
投資人劉文武,長沙電視台台長羅浩,編輯盛和煜開工了。
他們立志要拍一部正劇,而非那些《XX戲說》的妖艷賤貨。
(製作人羅浩和妻子宋祖英,宋祖英演唱此劇主題曲)
對於劇本,他們是這樣要求的:
由於題材的敏感性,加上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分寸把握,為順利通過劇本審查,專門聘請文選德(湖南省委副書記)和李牧(當時的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等作為顧問進行把關。
劇本每寫完5集,馬上送到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仲呈祥、李準的手上。
由他們對劇本進行審讀,提出的意見及時被反饋到編劇手上。
如此反覆,經過4次重新修改以後,劇本終於獲得通過。
對於導演和演員,他們是這樣要求的:
不重名氣,重實力。
導演張黎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那一年一起考入北影的還有張藝謀、顧長衛、陳凱歌、李少紅等。
曾為《一聲嘆息》、《大腕》、《夜宴》、《赤壁》掌鏡,而《走向共和》是他導演的第一部電視劇。
(歷史劇天王——張黎導演)
劉文武為自己選擇張黎為導演感到得意:
「當時我就覺得他水平很高,現在可以說張黎是全國最好的導演。」
如今,張黎已然是歷史劇第一人,作品有《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孫子春秋》、《聖天門口》、《少帥》。
以及正在拍攝中的,楊洋、張天愛、吳尊主演的《武動乾坤》。
上任之後,張黎與主創班子決定,所有的演員全部試戲,誰好用誰。
結果選中的演員大多數來自藝術劇院,都有著豐富的表演經驗。
這部劇是個群戲,有一二百個角色,播出後,很多角色成了該演員的代表作。
(呂中的慈禧、馬少驊的孫中山、孫淳的袁世凱、王冰的李鴻章)
光看這些人的演出就夠本了。
既然要搞大事情,投資絕對是大手筆。
這部劇因時四年,花費4100萬,搭建了國內最大的攝影棚。
片子拍完之後,上頭是十分重視的,安排在央視黃金檔播出。
原計劃是頭遍播完再放二遍,然後在全國各電視台繼續放。
不料,在播出的過程中,問題來了!
眾多歷史學家和觀眾連聲抗議:
你們這演得不對呀!不帶這麼玩的!能不能別瞎掰?
有人指責這部劇刻意黑化了某些人。
比如孫文、康有為、翁同龢。
(康有為和譚嗣同)
又刻意美化了某些人。
比如李鴻章、袁世凱、慈禧。
(李鴻章和慈禧太后)
有人指責這部劇很多地方誤導了觀眾,打著正劇的幌子YY歷史。
更有甚者,趙啟霖的孫女抗議!
《走向共和》將趙啟霖描寫成為一個酗酒、罵街、急於求名、寫完奏摺就躲進朝陽洞睡覺的狂狷不肖之徒。
而實際上趙啟霖一輩子不喝酒抽煙,舉止端莊,不苟言笑,忠厚耿直,有口皆碑的言官。
趙啟霖的孫女要求劇組公開道歉,修正錯誤。
一時間負面聲音簡直有刷屏之勢。
豆瓣上有個帖子,指出《走向共和》的失實之處。
下面有七十多樓回復, 逐一勘誤。
我在這裡就不一一解讀了。
大家可以邊刷劇邊看,特別漲姿勢。
豆瓣里藏龍卧虎,人才濟濟,大家都是讀過小學的,劇組你別想騙我們!
再加上收視率糟糕,本來安排好的播放計劃也不得不暫定,最後不了了之,慢慢被說成了禁片。
觀眾是否會邊刷劇,邊挑毛病,端看劇的定位。
比方說《還珠格格》、《戲說乾隆》這類的劇,大家就是看一樂呵。
還有人興緻勃勃地給小燕子和紫薇安個真身原型,傲嬌地說:
我們小燕子可不是杜撰出來的,歷史上確有其人。
一開始劇組就把調子起得HIN高,說查閱了6000萬字的資料,依據哪哪哪些資料,教課書一般的歷史劇。
結果很多細節經不起考據,疏漏百出,那就別怕被觀眾啪啪打臉了。
既然如此,這部高評分的神劇還值得一看嗎?
要不要請它走下神壇?
應該說,這部片子非常值得一看,製作、表演、台詞絕對都屬一流。
那麼,要怎麼看呢?
我的觀點是,在正確的大歷史背景上,看一段演義的故事。
畢竟,《走向共和》是一部電視劇,不是紀錄片。
編劇是文藝工作者,不是歷史學家。明白這一點,就可以開開心心地刷劇了。
(孫中山與宋慶齡)
這部劇給觀眾提供了一些新的歷史觀點。
我小時候看書,一定要分出好人和壞人,根本不存在不好不壞或又好又壞的人。
想當年,在我心裡,曹操就是大壞蛋,劉備就是大好人。
後來才發現,艾瑪,上當了,原來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同樣的,李鴻章、袁世凱、慈禧在老百姓的眼裡,是壞透了的大壞蛋,不可饒恕的賣國賊。
要對他們踏上一萬隻腳,永遠不許他們翻身。
(李蓮英和李鴻章)
被掩埋的真實歷史部分,需要被慢慢揭開。
對歷史人物,我們需要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
在《走向共和》里,李鴻章不再是個罪大惡極的賣國賊,而是憑一己之力,獨支大廈於將傾的李中堂。
(李鴻章)
慈禧不再是那個只會享受,壓榨盡人民最後一滴血汗的惡女人,而是像鄰家老太太一樣的有小情緒的普通女人。
光緒不再是個懦弱無勇的廢物皇帝,而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好青年。
《走向共和》提供了新穎的歷史視角,讓我們看到歷史事件中的他們。
單說李鴻章,清朝末期,大清國已經積重難返,苟延殘喘,李中堂再怎麼努力,也無力回天。
「對李鴻章公務生涯的回顧,將得出一個令人悲傷的結論:他無數次地將中國人從無知而導致的麻煩中拯救出來,卻每次都被指責受賄及不忠。」
——美國《華盛頓郵報》
「73歲高齡的李鴻章,面對國內朝廷的詬病,在外仍努力支撐殘局,挺身而出負責議和談判事宜,不幸又被刺傷,卻還能從容應對,不辱使命。」
——日本一家報紙
梁啟超特意為其立傳,發出「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的感嘆。
(李鴻章和梁啟超)
《走向共和》中,最讓人感慨的角色非李鴻章莫數。
看著這個七十多數的老人面對困境無奈和屈辱,眼淚橫飛,不忍再看。
這完全顛覆了我們之前對這個人物的認知。
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李鴻章?
《走向共和》玩起了驚天大逆轉,難免有矯枉過正之嫌。
看劇的人們不要蒙圈,不要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錯誤。
李鴻章、慈禧雖然不是刻意出賣國家,雖然他們也曾為國家興旺發達不受欺辱而努力。
(慈禧太后)
但是,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正是他們主導的一次次事件,把中國帶入萬劫不復的困境。
對此,他們無可推卸。
除了李鴻章,《走向共和》同樣推翻了袁世凱的歷史定論,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袁世凱)
他正面大於負面,功績不可磨滅,可惜最後復辟糊了。
從前,袁世凱的形象是這樣的:
此劇中,袁世凱的形象更接近歷史人物。
劇中有一個小情節很長志氣。
袁世凱以德國軍製為藍本,制訂了一套近代陸軍建軍方案。
小站練兵是這一建軍方案的實踐,日後的北洋軍閥就是在小站練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袁世凱訓練小站新兵)
可想而知,如果沒有過人的人格魅力,是難以干成這件事的。
袁世凱隨手把印信塞進鞋子里,給洋大人一個下馬威,再通過駐天津警察列隊給洋大人示威。
一連串的舉動,把一個在洋人面前保持民族氣節、據理力爭的形象刻畫了出來。
(孫中山和袁世凱)
《走向共和》對演員的選擇大膽又準確。
孫淳,在當年因為長得太帥而屢屢碰壁。
對,當年都喜歡長得有個性的,不像現在顏值即正義。
張黎找他演袁世凱,成為他事業的里程碑。
為了演袁大頭,他一天五大碗麵條,增肥近20公斤,結果,演出成功了!
孫淳覺得,他終於有一部作品可以放在這了。
觀眾也豁然發覺,袁世凱原來是這個樣子。
並不是XXXX里說的是個竊取革命成果的賣國賊。
(袁世凱和沈玉英)
內地最火的日本演員矢野浩二,在這部劇里演日本明治天皇。
當時浩二剛來中國發展,語言不通,什麼機會都木有。
幸運的是,總攝影池小寧的太太是日本人,浩二之前與之相識,將他介紹給劇組。
導演張黎見到他的第一眼,就相中他出演明治天皇。
打這之後,浩二在中國站穩了腳根。
還有一個幸運的人,飾演光緒帝的李光潔。
在挑光緒演員時,連試了幾個導演都不滿意,只好去自薦信的垃圾桶里找。
第一個拿出來的,就是李光潔。
從此,他星路順暢。
這部電視劇帶給人更多觸動的,是它的態度和情懷,和演員們的精彩演出。
國破家亡所對應的生死攸關、改革動蕩中的出路難更能打動人心。
反思那段痛苦的歷史,落後就會挨打,軟弱便被任意欺凌。
富國強兵,是一個國家保持它的尊嚴,人民安居樂業的保證。
我們何其有幸,生在今日強大而昌盛的中國。
推薦閱讀:
※帶有暴力、血腥鏡頭的禁片是怎麼拍攝的?
※全球禁片盤點 你看過多少?
※中國十大禁片,看過一部你就很牛了
※《安陽嬰兒》致力於表達什麼,社會的真實寫照么?
※聊一聊「禁片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