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野性的呼喚》——追尋生命的自由與本真

作者簡介傑克·倫敦(Jack London, 1876~1916),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一生著作頗豐,為世人留下了19部長篇小說、150多篇短篇小說以及大量文學報告集,還寫了三個劇本以及相當多的隨筆和論文。其最著名的代表作有《馬丁·伊登》(Martin Eden)、《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白牙》(White Fang)、《海狼》(The Sea Wolf)、《鐵蹄》(The Iron Heel)等小說,在全世界都廣為流傳。他的很多作品講述了美國下層人民的生活故事,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帶有濃厚的社會主義和個人主義色彩。《野性的呼喚》,又名《荒野的呼喚》,是傑克·倫敦於1903年發表的著名小說。小說講述了一隻名叫巴克(Buck)的家養犬,被販賣到美國北部寒冷偏遠、盛產黃金的阿拉斯加,成了一隻拉雪橇的狗,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下,在飽受了各種虐待後,為了生存,最終回歸野性的故事。
賞析《野性的呼喚》是傑克·倫敦最負盛名的小說之一,講述的是一隻叫「巴克」的大狗返歸野蠻的故事。小說看似淺顯易懂,但其實並未止步於此。正如作者曾說的:「我的故事有雙重性質,表面上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任何一個孩子都能讀懂——儘是情節、變化和色彩。那下面的才是真正的故事,有哲理,很複雜,充滿含義。」巴克是一隻體形碩大的雜交狗,原是米勒法官家的愛犬,經過了文明的教化,一直生活在美國南部一個溫暖的山谷里。後來巴克被盜賣到北部偏遠寒冷、盛產黃金的阿拉斯加,成了一隻拉雪橇的狗,從此開始了一段艱苦卓絕的生活。雪橇狗的勞動極其繁重,面臨的環境也異常惡劣,不僅要忍受饑寒,還經常遭受棍棒的暴打。曾經養尊處優的巴克在被痛打之後,終於拋卻了幻想,意識到自己根本不可能與一個手持棍棒的人抗衡。不僅如此,為了生存,它還要與同類相互爭鬥、自相殘殺。在爭奪「狗領隊」地位的鬥爭中,巴克打敗了另一隻雪橇狗斯皮茲,通過殘酷的殺戮確立了自己在狗群中的領導地位。經過這一切,它徹底明白了,在弱肉強食的法則之下,「文明」百無一用,為了生存下去,它必須喚醒自身潛能,勇敢地應對未來的生活。阿拉斯加的荒原空曠靜謐,白雪皚皚。它是神聖與威嚴的象徵,不容侵犯,震懾人心,卻又一視同仁,嚴苛公正。寂靜的北國雪地對一切都是鐵石心腸、無動於衷,任何生命在它面前都顯得分外渺小。在艱苦的跋涉中,身心疲憊的雪橇狗們相繼死去,或死於饑寒和疾病,或死於棍棒和爭鬥……幸運的是,巴克在被打得奄奄一息時遇到了約翰·桑頓,得以活了下來,並與桑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桑頓無微不至的關懷深深打動了巴克,他對巴克的照料不是由於利益的驅動,而是出於欣賞和憐惜。忠誠的巴克也以同樣的愛來回報桑頓:它曾兩次不顧生命危險救了桑頓,因此斷了三根肋骨;它毅然拉動了一個載有九百多斤鹽的雪橇,幫桑頓贏了一大筆錢。不幸的是,在淘金過程中,桑頓卻被印第安人殺死。悲憤交加的巴克野性爆發,大開殺戒。節選部分就為我們展現了巴克在桑頓死後野性爆發的一幕。狂怒的巴克像猛獸一樣撲向印第安人,不停地撕扯,不停地啃咬,毫不留情地將幾個印第安人置於死地。雖然巴克為主人報了仇,但主人已死,它對人類社會已無所留戀、無所牽掛。況且,長期以來,荒野中總是回蕩著神秘的呼喚聲。這個聲音是它心靈之聲的回蕩,它循著呼喚,進入森林,過起了原始的生活。只是,每到夏季,總會有一頭體形碩大、皮毛光滑的「狼」穿越森林來到山谷的空地憑弔,它會站在那裡久久沉思,離開之前還會發出一聲悠長而悲戚的嗥叫……傑克·倫敦常常將筆下人物置於極端嚴酷、生死攸關的環境之中,從而展現人在絕境中所能爆發出的強大的生存潛能。巴克雖然只是一條狗,但卻是人的隱喻。它的生活充滿了暴力、血腥和殺戮,但它最終生存了下來,並重返野蠻。作品顯然反映了當時處於資本主義高速發展時期的美國社會所盛行的自然主義思潮,即達爾文「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思想及斯賓塞的社會選擇觀。在險惡的環境下,似乎只有「超人」才有生存的可能。但傑克·倫敦並不是絕望的悲觀主義者,他的作品洋溢著浪漫的英雄主義情結:崇拜生命,追尋生命本真的形態,追求身體和靈魂的解放與自由。生命釋放出強大的原始力量,有著天然的雀躍、奮發的脈搏,迸發著同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一樣的激情與自由。那是一個崇尚奮鬥的時代,因為只有不屈的奮鬥,才能使人走出絕境,戰勝死亡。而巴克正是這樣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存在。它從北國雪地的惡劣環境中努力生存下來,從狗群殺戮中奪得領導地位,又將殘暴的印第安人殺死。它目睹過死亡,也經歷過與死亡的抗爭,最終循著野性的呼喚回歸了荒野。野性,意味著殘酷,也象徵著純粹。就像巴克對主人的愛,不摻雜任何雜質。巴克始終會記得,它曾經怎樣陶醉於自己與主人篤厚的感情中。它會長時間貪婪地、專心致志地注視著主人,而主人也會回報以同樣的凝視。他們默默無言,卻惺惺相惜。而在主人去世後,再也不會有人這樣凝視它,也再也沒有人值得它這樣凝視了,它感到深深的空虛。巴克的野性爆發了出來,它發瘋似的將殺害主人的印第安人撕成了碎片。在它的世界裡,善惡分明,愛恨純粹。在它的觀念里,死亡不再是可怕的事情,因為在弱肉強食的法則下,在適者生存的社會裡,只有奮起反抗,才能獲得生存的權利。在《野性的呼喚》中,我們目睹了太多的死亡,但伴隨死亡而來的不是眼淚、哀求、絕望,而是高貴與尊嚴,是冷靜與清醒的認識。其實,對死亡的恐懼、與死亡的抗爭,從某種角度講也是對生命的熱愛。只有意識到個體的生命終有一天會被死亡所終結時,才可能萌發出強烈而清醒的死亡意識,才能對死亡有恰當的態度,才會倍加珍惜和熱愛生命過程中的每一瞬間,才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熱烈地追尋生命的自由與本真。
(賞析/辛彩娜,本書精彩片段及譯文請參見《新東方英語·中學生》雜誌2014年7月號。)

推薦閱讀:

寶島的那些事兒:台灣自由行攻略詳解
自由是由別人給予的還是自己爭取的?
怎樣判定一個政黨是否有其執政的合法性?
如何加速實現時間自由的速度
奶粉誠可貴,自由價更高

TAG:生命 | 自由 | 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