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所遁藏的中國傳統風水術基因 /道法自然sir/原創
傳統風水術,是中國古代用來選擇宮殿、村落選址、墓地建設等的一門學問。「風水」一說起源於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晉著名道學術數大師郭璞。其傳世作品《葬書》中給「風水」下了如下定義:「葬者乘生氣也。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風水。」這可以從《辭海》等權威詞典中得到證實。因此,他被視為風水學的祖師。風水又稱堪輿,或稱卜宅、相宅、圖宅、青烏、青囊、形法、地理、陰陽、山水之術。在中國古代的文義里,「堪」是天道、高處,「輿」是地道、低處。《文選·揚雄〈甘泉賦〉》李善注引漢許慎曰:「堪,天道也;輿,地道也。」後因以「堪輿」指稱天地。因此,「堪輿」(風水術)是研究天道、地道之間的學問。
《道德經》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主要是闡述「道」和「德」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闡明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的原理。他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化生都是出於它的運動和變化。「德」的基本內涵,是本體的「道」具體到天地萬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即具體體現。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立體面的多層次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種種內涵。
道法自然sir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看風水術與《道德經》之間的關係:其一,從研究的範圍看,《道德經》是論述宇宙萬物間的大理法和人應該怎樣遵循這大理法的哲學論著。而風水術即「堪輿」雖然說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間的學問,但具體是一門卜吉而居或卜吉而葬的方術,顯然,《道德經》研究的範圍比風水術要廣闊得多;其二,從理論形成時間看,《道德經》成書於中國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而風水學以東晉(317年-420年)郭璞的《葬書》為標誌的話,《道德經》比風水理論的正式形成至少早800年。其三,《道德經》與風水有共同的源頭《易經》。
綜合上述,我們有理由相信,《道德經》應該包含有中國傳統風水術基因,道法自然sir與大家探討如下:
一、中國風水學與《道德經》所展示的「天地人合一」思想
中國風水理論把環境和人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並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其核心內容是「天地人合一」原則,即風水術探求建築的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自然、人類命運的協調關係。也就是人與自然融合,注重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感應,並指導人如何按這些感應來解決建築的選址乃至建造。受這思想的影響,造就了中國東、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傳統城市布局、傳統建築形式及建築景觀。
道家認為:人類是自然的產物,與自然密不可分,必須「道法自然」,服從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這個觀點無疑和風水術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有多個章節體現了這種思想,現與大家分享:
1、《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體會分享]老子認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沒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對自然界萬事萬物不會產生任何作用,因為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身的自然規律變化發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作為聖人——理想的統治者,應當是遵循自然規律,採取無為之治,任憑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會採取干預的態度和措施。
2、《道德經》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體會分享]老子讚美天地,同時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在老子的觀念中,所謂人道,既以天道為依歸,也就是天道在具體問題上的具體運用。老子以「聖人」來說明人道的問題。聖人是處於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者,對他而言,人道既要用於為政治世,又要用於修身養性,而且要切實效法天地的無私無為。
3、《道德經》第二十三 章:「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體會分享]老子說狂風刮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這樣的呢?天地。天地掀起的暴風驟雨都不能夠長久,更何況人濫施苛政、虐害百姓呢?這個比喻十分恰切,有很強的說服力。它告誡統治者要遵循道的原則,遵循自然規律,暴政是長久不了的,統治者如果清靜無為,那麼社會就會出現安寧平和的風氣,統治者如果恣肆橫行,那麼人民就會抗拒他;如果統治者誠信不足,老百姓就不會信任他。
4、《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體會分享] 在老子看來,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域」中有天、有地、有人,有自然界,有人類社會,天地人三者並立。老子又認為,人、地、天都要效法道,而道要效法自然。這表明了人來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一致與相通的,因此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5、《道德經》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體會分享]老子認為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有與無都是道的屬性,是道產生天地萬物時由無形質落向有形質的活動過程。這個觀點體現了「天人同源」的觀點。
6、《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體會分享]老子認為「道」為宇宙本原,是萬事萬物的根本,天地萬物都是由『「道」化生而來二在老子看來,天地萬物都是以「道」為其最大的共性和最初的本原的有機統一體。「道」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使萬物各得其所,各適其性。天地萬物作為「道」的產物均是與道為一,天然平等的。人與萬物同質同源,天然平等,沒有任何特殊權利以優越者自居。因此人類對自然萬物要平等視之、平等待之,可以利用和保護,不能征服和改造。
7、《道德經》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體會分享]老子認為,大自然之構造是由萬事萬物的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互相制約而生成的一張生態之網,這張網雖然網眼稀疏,卻沒有缺失。這體現了一種萬事萬物是普遍聯繫的觀點,和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是普遍聯繫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這種從普遍聯繫中來考察自然界、明了自然之生存法則、以確定人類行為方式的思維,正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條件。
8、《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體會分享] 老子認為,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二、風水術的因地制宜原則與《道德經》的「道法自然」
因地制宜,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採取適宜於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壯卦》提出:「適形而止」。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貸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土質也不一樣,建築形式亦不同,西北乾旱少雨,人們就採取穴居式窯洞居住。窯洞位多朝南,施工簡易,不佔土地,節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涼,人可長壽,雞多下蛋。西南潮濕多雨,蟲獸很多,人們就採取欄式竹樓居住。《舊唐書南蠻傳》日:山有毒草,虱腹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干欄。」樓下空著或養家畜,樓上住人。竹樓空氣流通,涼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處,此外,草原的牧民採用蒙古包為住宅,便於隨水草而遷徙。貴州山區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華中平原人民以土建房,這些建築形式都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而創立的。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築適宜於自然,回歸自然,返樸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窮。」天地萬物時刻都在變化之中,生生不已,無窮無盡,即為「自然」。道生養萬物和主宰萬物是以無意志為意志,即「無為而無不為」的方式,以達到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效果,而這方式作用的價值標準就是「道法自然」。即道的作用標準是「自然而然」。所以,「自然」是「得道」的價值標準。「自然」者,是其所然者也。而得道者,亦是成其所然者也。故判斷是否得道,即看其是否是「自然」的。用現代的話說「得道」就是發展要尊重事物本來屬性(或個性),也就是哲學上說的矛盾的特殊性;「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也是道家哲學的最高原則或中心價值。因而,「道法自然」無疑與風水術的因地制宜原則是相通的。
三、風水術的依山傍水原則與《道德經》的「負陰抱陽」
「負陰抱陽」來源於《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風水理論的「負陰抱陽」有兩層意思:一是背負高山,面對江河,與《管子》講的建都條件完全一致;二是背北向南,即坐北朝南,爭取充足的陽光。古人用「負陰抱陽,背山面水」來概括風水觀念中選擇宅、村、城鎮基址的基本原則和格局。
杜甫(唐代)詩云"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正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的風水術的背山面水原則。
四、風水術的「得水為上」與《道德經》的「上善若水」 、「居善地」
中國風水術講「未看山先看水」又說「山管人丁水主財」;看風水即是「登山看水口,入穴看明堂」。又曰「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有山無水休尋地」有水無山亦可截「;經曰:「逆水一滴,勝於萬脈」。可見水在陰陽風水中的重要性。
《道德經》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前一句講上善若水,後一句講居善地的益處。郭璞《葬書》曰:「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風水學中首重水,所以上善若水。「無風則氣聚,得水則氣融」,古人對風水的考察首先看山向地理環境,然後擇其吉而營築,城郭室舍及墓地等,始其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善地即是風水寶地,只有居善地纔則能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故無尤者,即是居善地,而體現了「上善若水」之德性而不與人爭的結果,正是風水中得水為上的善地效應。
五、風水術的山水環境與地運的統一與《道德經》的「地得一以寧」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地無以寧,將恐廢」。老子說的是: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地不得安寧,恐怕要荒廢;這個「一」字是古人高度概括,用「數代」方式來形容「道」。其一為無極大道,包涵陰陽二氣。本章中的「一」即時間與空間的統一講,地得一以寧,即是山水環境與地運(或元運)得到統一(玄空學派),居住其間自然安靜適宜。
六、風水術的陰陽平衡原則與《道德經》的「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老子提出這樣的一個原則:知雄、守雌、知白、守黑。他認為,只要人們這樣做了,就可以返樸歸真,達到天下大治。此處還應注意,不僅是「守雌」,還有「知雄」、不僅是「守黑」,還有「知白」。在雄雌(黑白)的對立中,對於雄(白)的一面有透徹的了解,然後處於雌(黑)的一方。《青囊奧旨》雲「楊公養老看雌雄,天下諸書對不同……。」因此,道法自然sir認為這個觀點與風水術的陰陽平衡原則是一致的。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雖然中國傳統風水術其主要來源是《周易》、河圖洛書以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但是,《道德經》是論述宇宙萬物間的大理法和人應該怎樣遵循這大理法的哲學論著,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經典,無疑對風水術理論的形成或多或少都會有影響-------這也許就是《道德經》所遁藏的中國傳統風水術基因吧!
(本篇完,謝謝閱讀)
推薦閱讀:
※內向的性格不會表現自己,是改變自己的性格還是學習內向者的成功學?
※布局基因組大數據 貝瑞基因要做行業領導者(17.10.21)
※梅艷芳四兄妹三位因癌病逝 癌症也會遺傳?一個基因告訴你
※體檢年年做也不能防癌,你都做對了嗎?
※為什麼中國大胖子數量不多?|各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