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前,南通14條「規矩」,你知道嗎?
結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中國各地的婚俗和儀式禮數都挺有講究,也有所差異。
現在很多年輕人結婚對很多婚俗、儀式禮數不甚了解,
都是長輩怎麼教怎麼做。
也有不乏有很多新人們早已準備簡化「規矩」,新事新辦。
今天小編就聊聊咱南通這邊的婚禮習俗,
讓準備結婚的新人們對老"規矩"有個基本的了解。
以下這些南通老傳統婚俗,有些仍沿襲至今。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
發草帖
媒人是舊時男女締結姻緣不可缺少的一個角色,「無媒難成婚」,在當時人們思想上固定俗成的定律。
在物色婆家前,首先將女兒生辰八字寫在一張約一揸寬、兩揸長的粉紅紙上,粉紅紙再摺成反向雙合形的草帖,故又曰為「紅庚草帖。」正面寫閨女生辰八字,生肖行庚、月、日、時辰缺一不可。字數則限在十六字,不得越矩。反面分左右兩行曰:三千甲子,八百春秋;天造地合、萬事如意。然後摺成方塊型,外面再裹上一層大紅紙。在雙方父母初步感到滿意之後,擇日由女方托媒向男方發草帖。
男方收到草帖三天之內,家中無兇惡吵架,生災患病,豬羊亂跳、貓狗嚎叫等不吉利事件發生,於是就請來瞎子,取兒子的生辰八字結合起來一齊算命,看看有無「衝剋」,尤其能算到男女「有龜婚」、子女多的命話,男主人家就很高興將這門親事初步確定下來。
2、
穿紅
就是鄉間的訂婚,吉日上午男方請媒人和一至親,挑上籮擔,備好豬全腿,一對花魚(鯉魚),加上兩對裝有紅棗和糖果的禮包。
過去因錢幣天天眨值,俱用棉紗折算代替,解放後才起用禮金,一併送到女方的家裡。女方收下火腿,糖果、鯉魚、紅棗只收一半,一半作為「回盤」,禮金或代禮金的棉紗,按不同人家,有收一半,有全收下,也有「客氣」人家分文不收,其言辭就是說:做了親,就合了心。
3、
送日期
即為日期禮,就是男女雙方經過訂婚、戀愛,相互信任之後,達到法定的結婚年齡,由媒人從中撮合,就得準備讓男女青年結婚。
日期禮又稱水火禮,水,老酒也;火,用紅紙包的錢,紅殷似火,收之燙手。日期禮有討價還價的,一般由女方提出,有時數目巨大,男方負擔不起,有將婚事談崩的,也有會暗地造成「搶親」的悲劇。
4、
娶親
娶親俗稱喜酒。
該日午飯後,男方在媒人的率領下,由新郎挑上新竹籮擔,和挑珩嫁的壯漢,一併直奔女方,將禮包、禮金、禮封、魚肉全擺放神龕聖櫃或聖櫥上。
禮封很多,首先的禮封謂新郎舅父檢查禮品禮金的開盤封,該封一般不拆開,若拆開,舅舅要按封內的錢數同樣增加。筆墨封是用於撰寫庚帖的「筆資」,庚帖的形式,取一整張大紅紙,鋪於桌上,其格式約定俗成:乾造行庚、某某宮、專提女子在那年出生,按六十花甲子的生肖,某月某日建生。
寫庚帖每寫一字不可中途蘸墨,而一筆寫完,這執筆者早準備請好的,寫畢也不則聲將筆墨封朝袋裡一塞。
5、
挑珩嫁
有挑有抬,也可叫成抬桁嫁。
桁嫁又稱嫁妝、陪嫁,即就是陪新娘一齊出嫁。這麼多桁嫁,就得聘請幾位壯漢來擔任,人數非要成雙,媒人是「大佬哥」,不參與抬挑,手裡只拿女方家早準備好的兩根兩端用紅紙包著用於張帳子青竹,珩嫁尚未抬動時,還得先嗨嫁號子,清脆高昂,聲調長遠,幾乎方圓三里都能聽到。
以此來增加喜慶氣氛,以助女方之威,揚女家之名。男女雙方不光高興聽嗨珩嫁號子,據說不嗨會生啞巴。
6、
寫庚帖
庚帖為封建社會姑娘生辰八字的「檔案」。女子在未談婚論嫁前,先發一份草帖,取三指寬的紅紙,寫下姑娘的生辰年月時辰,由媒人從女方悄悄取走,送到男方,偷偷壓在家裡菩薩面前的香爐的底下,神秘的目的,不向四鄰透露,免得八字還沒有一撇,左鄰右舍就在背後議論得沸沸揚揚。同時也替姑娘保護好「隱私」的名聲。男方有了草帖,就可用來「算命合婚」了。
這種寫庚帖的婚俗續起碼上千年,男女青年,一直將恪守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直至建國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婚姻法,男女結婚時書寫「庚帖」的婚俗方才慢慢消失,而成了耄耄老人們回憶。
7、
送接親
舊時,不管高貴貧賤人家,姑娘出嫁,均由男方放轎或車來迎娶,新娘決不步行而至。轎夫和車夫按當日的喜神方位,將轎或車停放妥當謂之「穩轎」。並非新娘擺架子,而是以防日後發生口角,媳婦可理直氣壯說一句「我是你家放轎(車)接我來的,不是我自個兒走來的」,此俗一直沿之至今。
轎子一到,按照時刻,新娘就要上轎,新娘的一雙腳套穿在父兄的大腳鞋子里,其意是不將娘家的窮土帶到新郎家。新娘上轎之後,女方派人手執燃著蠟燭的燈籠隨後伴行,謂之「送親」,成員必須偶數,男女均可。接送地點按先跟男方協商好的地點,除廟宇壩頭,或三岔路口中途的某處,不得「越界」。
8、
跨火盆
新娘手裡攥著早準備好的銅板或銅錢,在移動半步「金蓮」,抬腳跨過火盆的一瞬間,挺認真將銅板或銅錢散扔在蠟燭的火苗上,且在前擠後擁、爭先恐後眾親友的眾目睽睽之下,尤其是公婆上人等也拭目以待,看好銅錢將火苗撲滅。
據說凡能拋滅幾盞,就象徵未來有幾個兒女,就愁怕只聽見嘩嘩嘩銅錢對著銅盆的撞擊聲,而不見蠟燭火熄滅,偶若一支也不得滅的話,就示喻日後無子女傳宗接代,公婆上人是不願看著發生此類事件的。所以新娘使盡渾身解數,「上演」這一出。
跨火盆,這種風俗在南通幾乎絕跡了。
9、
焐熱凳
新娘入籍新郎家,結婚之日,新娘也像新郎到岳父家一樣,奉為座上賓。男方要辦一席新娘的伴娘和新郎同輩中的姑表姨叔伯家的姊妹,一同入席,謂之「坐桌子」,新娘並坐為首席。
桌上不能有空位,首要人選就是新郎,謂之焐熱凳,將新娘剛坐的熱凳焐熱。最拿笑的就是新娘吃過的飯碗上堆得滿滿由眾姊妹強添的豐美的魚肉菜肴,非要新郎統統吃掉,謂之新郎吃新娘的「剩飯碗」,之後才不會嫌棄新娘。
10、
和喜茶
鄉間,凡結婚人家,都有吃和喜茶的風俗。其實製作和喜茶也很簡單,只要將紅糖泡在開水裡,摻些蓮子、紅棗就行了,全家及親姑六眷現場分享,喝上一杯甜津津的和喜茶,日後也和和美美過生活。
南通鄉下吃和喜茶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不過當今和喜茶更為簡單,就是新娘回門時,下午灌兩熱水瓶甜茶,拿回去供全家親友一同品嘗。
11、
坐富貴
新郎新娘走進洞房後,床前踏板上放著兩張方凳,面對面而坐,然後由一位多子女且丈夫仍健在的老嫗,端來團圓甜茶,一條羹一條羹、先男後女喂進二人嘴裡,當然新郎「吃口粗」,眼睛不眨就將小團圓吞下了,而新娘則不然,則緩緩將團圓咽下,記住母親的囑咐不可動牙齒嚼碎,嚼碎謂「嚼子」。連喂三口,謂之「連中三元」。
12、
鬧新房
照理新娘開臉之後就可關門圓房,然而一班新郎同輩的親友和夥伴們,不會甘心,前擠後擁到新房嬉鬧,謂之「鬧新房」。這也是對新婚夫婦表示祝賀的一種形式,男家也不阻擋。因據傳可以驅除邪魔,祈福保平安的措施,怕的「人不鬧、鬼要鬧」,這樣大家一鬧時,「鬼」就無插足的餘地。
現今鬧新房依然存在,但方式更多不忍直視,甚至還有人趁機揩油的,鬧伴娘的更是不在少數。
13、
摸喜果
喜果是在新郎新娘未走進洞房前,就由專請的夫婦雙全的老嫗,在替新房鋪床之時早就放下了「埋伏」,把紅棗、蓮子、糖果、花生等等偷放在新床的四角,或繡花鴛鴦枕底下,都均勻伴放完畢。不過當晚不可「越矩」,等第二天早上,等新郎新娘下床之後,一旦敞開洞房門時,守候的男孩子一哄而起,爭先恐後去「摸喜果」。
14、
回門
婚後三天,新娘回娘家稱謂「回門」。南通有個老規矩,新娘一定要走在新郎前頭。
該日上午,夫妻雙雙攜帶禮品,歡歡喜喜由新娘領頭帶新郎湧向她娘家。新娘家往往趁女兒回門時辦喜酒,然而這天女兒和女婿一樣成了家中的貴賓,可以分別坐首席。下午,夫妻倆必須在太陽沉落西山之前,趕忙返回新郎家,謂之「兩頭紅」,往後夫婦一直要同住一月,謂之「月不空房」,意味著婚事的結束。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規矩
※職場應酬時,飯桌上有這些規矩,不懂的話,永遠是職場小白!
※毛澤東周恩來怎樣立規矩來防腐?(2)
※如何培養下一代?7歲前讓孩子學會5條規矩
※這就是輝縣人酒桌上的規矩,你肯定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