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製造了早教的神話 2012年03月27日 08:58:22
漫畫:楊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華調查)「早教熱」需冷思考——兒童教育培訓市場調查新華網南京6月1日專電(記者 凌軍輝)隨著兒童節的到來,在北京、南京等大中城市,各種品牌的早教機構紛紛加大了宣傳攻勢,3歲以下幼兒背著書包去「上課」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一節課收費幾百甚至上千元、效果說不清……儘管早教市場問題凸顯,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誘惑,還是使眾多家長對花樣繁多的早教課程趨之若鶩。在愈演愈烈的「早教熱」背後,「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究竟科不科學?究竟是誰的起跑線,誰在比輸贏?孩子的「起跑線」究竟在哪裡?早教之風愈演愈烈6月1日一大早,南京市德基廣場的金寶貝早教中心擠滿了家長和孩子。記者觀看了一節「音樂課」,10名家長帶著孩子圍坐成一圈,這些2歲左右的孩子拿著小鼓鈴,一會咬鈴鐺,一會到處跑。教室外,10多個家長圍觀這一「全球同步早教課程」。這是近年來「早教熱」的一個生動縮影。記者在北京、南京等地採訪發現,近年來,從寫字樓到商場,從街道到社區,大大小小的早教機構已經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早教課程收費令人咋舌。一節45分鐘的早教課程,收費100元至300元不等,遊戲班、英語班、音樂班、親子班……幾乎班班爆滿。家長要是「嫌貴」,工作人員會「振振有詞」表示:「起跑線」越早越貴,教幼兒比教大學生都難!早教之風愈演愈烈,有些早教中心最小的寶寶只有幾個月大,甚至還沒滿月的嬰兒也「走」進了課堂。「早教應該從胎教開始,准媽媽懷孕14周以後就可以進行系統胎教了。」南京一家知名早教連鎖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雖然大多數早教課程都是針對6個月以上的寶寶,但有些性急的父母還是把三四個月大的寶寶也帶來聽課,「來我們中心上課的寶寶年齡最小的只有28天。」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最近公布的2011年度中國特許經營投資景氣調查顯示,兒童教育培訓被受訪者一致推舉為「極具成長且投資回報率極高的行業」。於是乎,租一塊場地,進一批遊樂設施,招幾名教師,便成了早教機構,加入瓜分早教「蛋糕」的行列。「六一」兒童節期間,僅南京就有好幾家早教中心成立並開始招生。早教變相成應試教育「贏在起跑線」是早教機構掛在嘴邊、眾多家長紛紛追捧的教育口號,在很多教育專家看來,這一原本具有開創意義的口號,被應試教育「變了味」,被早教機構和家長「念歪了經」。「早教效果如何我也說不清楚,但為了上好幼兒園,花再多的錢我也認了。」北京的吳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女兒今年2歲,已經上音樂、啟蒙兩門早教課程半年多。她買來一年的「課程包」,每周一共4節課,每節課150元,一年全上下來要3萬元。吳女士原本也沒想上早教班,但周圍朋友都說,上了早教班的孩子「腦力更靈光」,幼兒園面試時成績更好,所以就「隨大流」報了名。吳女士說,早教課程看著「玄乎」,其實就是聽聽音樂、玩玩遊戲、看看圖畫,「早教班不僅貴,而且佔用了我很多休息時間,如果孩子不能上個名牌幼兒園,那就虧大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是家長追逐早教的源動力。透視愈演愈烈的「早教熱」,在這場「應試教育」的賽跑中,家長正從陪練員轉變成運動員。江蘇省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張揚生表示,不管是國際還是國內,那些早教機構宣稱「寶寶3歲脫盲,能識字3000,還會加減運算」的神奇魔力,早已被證明是一場場騙局,「家長對早教趨之若鶩,很多是出於從眾心理,怕自己的孩子在應試教育的鏈條中『脫節』。」現代教育實驗證明,適度的早期教育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這個觀念本身很好,但在應試教育背景下被『念歪了』。」張揚生說,由於應試教育的壓力層層傳導,現在的早教課程存在「過於注重知識、技能傳授」的傾向,不符合教育規律,也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很多早教機構的課程計劃,牆上掛掛,全是鬼話!」張揚生說,現在的很多早教課程看著體系龐大、有理有據,但由於缺乏師資和硬體條件,真正執行起來往往走了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長期研究幼兒教育的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副教授殷飛表示,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西方「胎教」等早教觀念傳到國內,有專家提出「教育從娃娃抓起」等口號。這些觀念和國內應試教育的實際相結合,使「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這句口號越叫越響。殷飛認為,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習慣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礎。從這一角度上講,在幼兒教育中加強習慣養成、性格培育等內容很有必要,早教在人一生的教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娃娃抓起不如從父母抓起!」殷飛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父母應在早教中承擔更重要的責任,不應該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往早教機構「一推了之」。「『贏在起跑線』這個口號聽著有道理,仔細分析,則大有謬誤。」南京市教育局局長吳曉茅表示,起跑線的重要性取決於跑步的距離。如果跑100米,起跑線提前1米就可能決定比賽勝負。但現代人僅集中學習的時間就長達20年左右,如果以賽跑來形容,無疑是一場超級馬拉松。「像早教這樣提前跑幾米,對人生的馬拉松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南京的田小飛等家長也反映,很多早教課程「感覺太簡單」,效果也不明顯。還有一些所謂的「啟蒙課程」,連大人們都難搞明白,對學齡前兒童更沒有效果。「如果硬要給孩子確定一個『起跑線』,這個『起跑線』一定不是什麼早教機構,而是家長。」張揚生認為,家長應學習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讓孩子在感受親情關愛中快樂地學習,遠勝於花大把錢財去接受他人的所謂「早教」。殷飛等教育專家表示,目前早教市場上教材混亂、標準不一、虛假宣傳等問題嚴重,教育質量、學生安全等問題凸現。一些「黑早教」甚至沒有任何手續就開張招生,個別早教機構甚至大量收取會員費後一走了之,給家長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工商、教育等相關管理部門應切實履行職責,加強對早教市場的規範和指導,為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提供製度保障。早教市場有點亂:不要把早期教育變成早期摧殘2012年02月16日 06:48:45來源:
人民圖片市場被貼上「高價」標籤0至3歲的娃娃一堂不到一小時的課,少則百八十元,多則二三百元,內容良莠難辨「如果從孩子出生第三天開始教育,那就已經比別人晚兩天了。」時下流行的這句早教口號,不知打動多少年輕父母的心。於是,0至3歲的娃娃越來越多地奔波在「上學」路上。在北京市朝陽區建外大街的一家國際兒童教育中心裡,5個不到一歲的小寶寶偎在媽媽懷裡,跟著邊做手勢邊唱英文歌的老師,在媽媽的幫助下刮刮鼻子、摸摸眼睛,學做一些肢體動作。「對於80後的家長們,早教正在成為一種育兒時尚。」該中心負責人對記者說,「每天有很多父母預約試聽,來上課的孩子一歲半的居多,最小的只有28天。」「這裡開設音樂、娛樂、藝術課,整套課程打完折也要1萬多元。」一名帶女兒來該中心上課的媽媽說。在不斷升溫的早教潮中,市場被貼上「高價」的標籤。「目前,0—3歲兒童教育市場多為商業化運作。一堂不到一小時的課,少則百八十元,多則二三百元。」國家人口計生委培訓中心主任蔡建華介紹,經過10多年的快速發展,國內早教機構雨後春筍般地繁榮起來,既湧現出紅黃藍、東方愛嬰等本土品牌,也活躍著美吉姆、金寶貝等國際名牌,但普遍價格不菲。據了解,東方愛嬰在一線大城市每課時收費150元,整套課程(72課時)優惠價為8100元。外資品牌高端代表金寶貝,在北京12次課時的課程每小時收費280元,96次課時收費超過1.7萬元。即便一些幼兒園所辦的走低端路線的親子園,每小時收費也達60—80元。除了收費高,市場發展也呈現無序狀況。根據相關規定,教育部門負責3—6歲學前幼兒園的准入和管理,對0—3歲教育機構沒有監管職責。目前,各類相關機構多以「信息諮詢公司」、「科技發展公司」等名義在工商部門註冊,進行商業運營。而「早教」的特殊授課形式,又讓工商部門很難監管。監管機構缺失,導致辦學標準、師資准入、監督考核等制度處於無序狀態。一些機構的老師根本沒學過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培訓十幾天就上崗了。很多早教機構設在商務樓或商場等人流集中的地方,樓層普遍較高,基本沒有幼兒專用拉手、護欄,安全隱患令人擔憂。面對良莠不齊的早教市場,于慧和丈夫起初不打算追風趕潮。「我本來不信早教機構的宣傳,但我們小區的孩子幾乎都在上課。兒子快2歲了,說話還不連貫,而鄰居家上過課的同齡女孩早就能背唐詩。」最後,于慧沉不住氣了,也給孩子報了一個班,「他們都衝出起跑線了,我們沒準備好也不成!」也有始終不為所動者。「一切順其自然吧。咱們小時候沒有早教,現在不也挺好的?」初為人父的小張認為,3歲以下的孩子還太小,早教與否無所謂。 早期經歷關乎終身健康和幸福兒童早期的激勵和學習經歷會影響大腦發育,進而影響生命後續階段認知和社會情感發展對於0—3歲的寶寶,早教究竟有沒有用?上世紀90年代,一種傳統的育兒法「沙袋餵養」,仍在山東、湖北兩省部分地區流行。即將出生不久的嬰兒,放入盛滿細沙的袋子里餵養。用沙土代替尿布,一天換一次土。母親只在餵奶時看看孩子。經過一段無激勵的日子,嬰兒變得安靜了,無悲無喜,不再表達感情。學者研究發現,「沙袋兒童」的平均智商低於正常人。「兒童健康發展不僅有賴於營養,也離不開激勵。」蔡建華說,國際經驗和相關研究表明,兒童的早期激勵和學習經歷影響大腦發育,進而影響健康生命後續階段認知和社會情感發展。「眼下,小學生動作不協調的多了,運動能力弱了,有的孩子甚至打球、跳繩都不會,嬰兒期缺少爬行訓練是一個重要原因。」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發展研究室主任沃建中說,美國斯坦福大學一項為期5年的調查顯示,嬰兒6—8個月時,是否進行爬行訓練,可使動作協調能力相差20%。在語言發育方面,沃建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名6歲小男孩上學面試時,講不出話,被北京一家知名精神衛生研究所診斷為孤獨症。孩子的媽媽不甘心,帶孩子找沃建中諮詢。經過仔細了解,揭開病因的迷霧。原來,小男孩的媽媽十分內向,很少跟他交流。孩子1歲時,父親出國學習,家裡請了一名同樣少言寡語的農村保姆。在兩位大人的沉默陪伴下,孩子語言發育遲緩,不會正確表達。比如,他說「媽媽,狗狗」,表達的卻是「想喝水」的意思。一年後,爸爸回國見狀,不僅未及時糾正,反而常模仿孩子的話語哄他。結果,在幼兒園裡,孩子常自言自語,別人不知所云。小男孩最終被確診為語言障礙,而非孤獨症。通過一年半的艱苦矯治,如今已基本恢復正常。「一歲半至兩歲是語言發育關鍵期。看護人的行為影響兒童語言能力。」據蔡建華介紹,美國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公布的調查數據表明,家長與嬰兒說話的數量與嬰兒辭彙量的關係,從孩子16個月後開始顯現。到36個月時,語言交流多的家庭,孩子辭彙積累可達1200個。而不愛說話的家庭,孩子的辭彙量不足400個,差距超過3倍。該調查還顯示,在生命最初的3年里,兒童遭遇七八次嚴重負面體驗時,如貧困、營養不良、看護人有心理疾病、單親家庭、受到虐待、被忽視、母親受教育程度低等,90%以上者發育遲緩,成人階段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是正常人的3倍。「兒童早期經歷關乎終身健康和幸福。」蔡建華表示。不要把早期教育變成早期摧殘比選擇早教機構更重要的是,家長應學會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適應能力和愛的能力,關注智商與情商的和諧發展「調查顯示,七成以上的家長認為,早教就是提前學習漢字、英語和數學。這個可怕的誤區導致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厭倦上學。」沃建中說,北京某小學一年級的厭學率2年內上升了7個百分點,而厭學者大都接受過所謂的早教。沃建中曾接待過一名「神童」。他6歲認識2000個漢字,能背110首古詩,會算100以內的加減法。上學後,課堂上他不聽課,因為都會,一年之內連跳兩級。到了三年級,開始聽不懂了。因未養成聽課習慣,成績迅速下滑,產生挫敗感,一心想退學。「不要把早期教育變成早期摧殘。」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認為,這個「神童」的不幸並非孤例。我國的兒童、青少年乃至大學生,雖然學業成績上不亞於發達國家的孩子,但普遍表現出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識,做事被動膽怯,缺乏對環境的適應和應變能力;不懂得人際交往的技巧,人際關係差;只要求別人照顧,卻缺乏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長輩,在外缺乏社會責任感。這些缺點大都源自重知識灌輸、輕人格培養的育兒積習。「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人:或滔滔不絕地高談闊論,不顧及周圍人感受;或他人講話時,迫不及待地打斷、插話。」 沃建中認為,「這種交流時不會聽別人說話的毛病,與嬰兒期缺少一種訓練有關——10個月大的寶寶,應學會用眼神追蹤父母的身影,學習以別人為中心。」「關注智商和情商的和諧發展才是早教的要義。」 沃建中強調,選擇早教機構固然重要,但是家長都該學些發展心理學的知識,能夠陪伴和指導孩子更為重要。怎樣訓練兒童思維能力?沃建中舉了一個例子,鋪著檯布的桌子上有隻蘋果,剛會走路的寶寶想拿到它。聰明的媽媽不會代勞,而是鼓勵他想辦法解決問題。寶寶試了多次夠不著,媽媽就把桌布遞給他,和他一起慢慢拉,蘋果最後就落下來。怎樣培養健全人格?著力點是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愛的能力和公民意識。比如,從1歲半起培養嬰兒自我服務技能,包括系鞋帶、穿衣服、洗臉、刷牙、吃飯等,增強其獨立性和成功感;訓練從爬到走的最佳方法是,先教孩子學會爬,而後鼓勵他扶牆站起來,再沿著牆走。培養其勇敢、獨立意識。再如1歲開始抓自律。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糖果實驗」。上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瓦特·米伽爾給一些4歲小孩子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鐘,則能吃2顆。研究人員經過十幾年的跟蹤實驗發現,那些忍住誘惑的孩子,成年後在事業上更易成功。「延遲滿足」一詞由此誕生。1歲多的孩子最喜歡的事是吃,「延遲滿足」訓練就從這裡起步,「先給大人分享,然後自己吃」。讓所有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通過完善制度設計和提供公共服務,創造條件讓貧困兒童獲得服務,解決我國兒童早期發展過度商業化、精英化的問題「傳統的早教提法應該用科學的『兒童早期發展』表述代替。」蔡建華介紹,「『發展』的概念更為貼切,包括營養、體格、心理、情感和社會能力等要素。」「投資兒童早期發展是打破貧窮代際傳遞、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戰略選擇。」蔡建華表示,隨著我國跑步進入老齡社會,20年後,65歲以上老人將佔總人口的1/5。維持經濟增長和贍養老人的負擔,將落在當今嬰兒們的身上。目前,全國每年約有1600萬新生兒,0—3歲兒童約5000萬人,其中61%在農村。農村兒童中,1/3的孩子是雙親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其情感、社會和認知發展方面越來越多地出現壓抑跡象,迫切需要兒童早期發展成為社會服務的重要方向。然而,由於當前兒童早期發展投入低,僅佔GDP的0.01%,遠低於一些發達國家0.9%的水平,而且服務覆蓋面不足,市場處於粗放型發展的初級階段,商業性機構大都以賺錢為目的,不是把「培養人」作為目標,市場對象呈「精英化」趨勢。貧困兒童缺少獲得這方面服務的機會,成為我國兒童早期發展的突出問題。「讓所有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據蔡建華介紹,2011年,教育部、國家人口計生委、衛生部等七部委聯合頒布《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將兒童早期發展工作納入人口計生公共服務範疇。目前,相關政策、標準等制定工作正在進行。現在已完成0—6個月嬰兒《入戶指導方案》公開徵集,《嬰幼兒早期發展測評》已在中國人口網主頁掛出,供大眾免費使用。嬰幼兒發展指導師的職業標準和培訓工作正在加快推進,北京市去年已培訓200人,今年計劃再培訓200名,通過她們入戶指導,教會父母們怎麼科學育兒。各地已建立的50多個試點正在探索創新服務方式,如發放服務券、開展信息化服務等。在這方面,國外的一些經驗值得借鑒。美國從1965年開始,針對所有貧困兒童實施兩個計劃,即開端計劃和兒童照料計劃。前者由政府選擇一些機構,為貧困家庭入戶指導,一年服務32次。後者是政府發放服務券,家長自行選擇服務機構。「通過努力,我們將提供服務半徑3公里、全覆蓋的兒童早期發展基本服務。」蔡建華表示,公共服務的推進將促進市場行為的規範。「兒童早期發展任務不能完全託付給商業性機構,教育中許多東西是金錢買不來的,家長必須身體力行。」孫雲曉提醒,多陪陪孩子,與孩子一起成長,親子關係好壞決定教育成敗。新華網成都6月1日電(記者葛晨、侯大偉)本該讓孩子自由玩耍的兒童節,卻成了各種早教班、補習班的業務推廣日。「教育要趁早」「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儘管價格不菲,在培訓機構的強烈鼓吹下,家長們爭相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各色「未來班」。重視教育、願意投資教育,無論是對於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國家民族而言,都是件好事。只是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過於迫切,使得「拔苗助長」的狀況不斷上演:一兩歲讀早教班,兩三歲開始學外語,三四歲學繪畫,四五歲又學鋼琴,甚至還上「少兒MBA」……孩子負擔越來越大,快樂卻越來越少。更讓孩子覺得壓力大的是,如今家長不光要求成績好,才藝多,還期盼孩子能儘早出名,早一點出人頭地。網路上成人化的兒童照片隨處可見,電視里少兒選秀節目層出不窮,生活中家長對各種「造星」活動趨之若鶩……孩子過早地進入大人們的功利世界,童年最為寶貴的天真、稚嫩卻一一被磨滅。人們喜歡成績優良的孩子,讚美多才多藝的孩子,也欣賞有表演天賦的孩子,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強迫每個孩子都變成「小天才」「小童星」。我們不否認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老師們的引導,也不排除個別早期培訓是能激發孩子的潛質,但這一切都要服從孩子的特長和興趣。如果僅僅因為隨潮流、掙面子,硬給孩子灌輸各種知識,反而會害了孩子。孩子之所以讓我們心疼和喜愛,正是因為他們天真無邪、簡單質樸的特質。儘力營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爛漫的童年,才是真正為他們著想,給他們的愛。
推薦閱讀:
※BBunion南通星光耀中心:BU童年,BU快樂
※推薦給所有的家長:讓寶寶體驗「隨樂而動的藝術體操!」
※朋友,你知道HABA嗎?|桌游早教課程設計指南
※你,不得不懂感統
※大專畢業的學前男生如何加入AMI蒙氏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