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十九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九卷

圓瑛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

福州鼓山湧泉禪寺圓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暘日新敬校

己四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

此文乃答阿難妙禪那之請。佛為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即題中諸菩薩萬行。因前阿難妙奢摩他之請,佛為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即題中如來密因。次因阿難妙三摩之請,佛為說三摩修法,令依耳根,一門深入,即題中修證了義;佛敕文殊選擇。偈云: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又云: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而阿難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復愍末世,請示道場加行。佛復為說四重律儀,道場定慧,並親聞神咒,則巧修正助已周。

此下阿難請問位次,佛為說妙禪那,梵語禪那,此雲靜慮,靜即是定,慮即是慧。雙躡前奢摩他,即定之慧,三摩中即慧之定,成一圓定;是已登圓教初住,令住在圓定之中,定慧均等,不偏空有二邊,中中流入,薩婆若海,帶果行因,經歷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任運修證,直趣無上菩提,方為一期修證事畢。此亦無修之修,無證之證。前修證了義,乃自利行,此為兩利行也。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本科復分為二。

庚初阿難謝教請位二如來對示緣起今初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

既悟圓通本根,又聞道場修法,欲謝佛恩,故即從座起,頂禮仰白。智不勝曰愚,根不利曰鈍,由智劣故,但好多聞,未能思修正定,得證圓通;由根鈍故,於諸漏心,未能進斷細惑,以求出離。現前蒙佛慈誨者:即選根加行,兩重深誨,得正助熏修,楞嚴大定,故身心快然安樂,今日獲大豐饒利益也。

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

此明當機已悟正助熏修之法,復請位次也。如是指法之詞,發心修證,十方諸佛,最初所修三摩提,從始至終,但未到極證涅槃之前,云何名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也。《楞嚴》十信,與他經不同,因開初住為十信也。況後初住,明言發此十心,又雲十用涉入,圓成一心也。 至何漸次,得修行目:此二句應在三摩提下,後再接未到涅槃,云何名為干慧,與下正文,次序方合。漸次即三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得修行目者:即辦道之眼目也。詣何方所者:以十地地地斷障,地地證真,各有方所分劑,不相踰越,名為深入十地之中;云何修習,進斷生相無明,名為等覺菩薩?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佇佛慈音,瞪瞢瞻仰。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者:請法之誠,五體並投於地。大眾一心,佇佛慈音者:大眾多人一心,佇待如來慈悲法音。瞪瞢瞻仰者:兩目直視於佛,瞻仰待教也。初阿難謝教請位竟。

庚二如來對示緣起

染凈二緣,皆由心起。心迷,則依本覺,而起不覺,即染緣起,遍成十二類生,輪迴諸趣。心悟,則依不覺,而起始覺,即凈緣起,上歷五十五位,究竟涅槃。

此科即分為四:辛初如來許說大眾承聽二所依真如為諸法源三示染緣起遍成輪迴四示凈緣起歷成諸位今初

爾時世尊,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重贊阿難言,善哉,善哉者:一贊其自己,得正熏修;二復為大眾,及末世眾生,發利他心。凡修楞嚴正定,求大乘者,如前雲,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始從凡夫,由三漸次,終至妙覺,大涅槃果海,其間經歷,所有五十五位,真菩提路。願其預先,懸為指示,無上菩提,正修行路;三漸是凡,涅槃果海是聖,而非是路,正令現未,修正定者,中中流入。從始洎終,中間永無諸委曲相,汝今諦實而聽,當為汝說。阿難與諸大眾,合掌刳心:刳剔去也,如刳木為舟,剔去其實,而虛其中也。即刳剔緣慮分別之心,一念不生,默然領受教法矣!初如來許說大眾承聽竟。

辛二所依真如為諸法源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

此舉所依之真,要阿難起智觀察。真如為染凈諸法所依之源,而不為諸法所變,以真如具有不變、隨緣二義故。當知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離染凈之諸相。妙性圓明:即妙真如性,圓滿十虛,明照無二,彌滿清凈,中不容他。其體本來離諸名相,名言未立,相狀未彰,豈有世界眾生,種種名相之可得?如四科總文云: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亦如六祖所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說真如門,下說生滅門。

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

上約其體,清凈不變,下約其用,隨緣自在。隨迷悟緣,循染凈業,故有生佛之名相。此三句,略示染緣起。因妄,即因最初一念無明妄動,此生相無明,而為諸妄之根源。有生者,即三細俄興,六粗競作,遂有無情之世界發生,有情之眾生受生。因有妄生,必有妄滅,生非真生,滅非真滅。故曰生滅皆名為妄。故有二種顛倒,乃至十二類生。此依染緣起,而立眾生世界之名相也。

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

此略示凈緣起。由知生滅名妄,乃欲滅妄,方名為真,遂乃發心修行,故有三漸次,五十五位,正修行路,直趣妙覺果海,是稱如來;此依凈緣起,而立菩提涅槃之名相也。 無上菩提:佛之智果,乃轉煩惱而成;大涅槃:佛之斷果,乃轉生死而得。是知煩惱生死,菩提涅槃,乃生佛迷悟,輾轉相依,二種名號而已。故曰二轉依號,亦非實有體性,即所謂涅槃生死等空華是也。二所依真如為諸法源竟。

辛三示染緣起遍成輪迴分二壬初勸識二倒二別明二倒今初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此明須識二倒之因。故呼阿難而告之曰:汝今欲修真三摩地者,但向耳門,反聞照性,即是首楞嚴王,如幻三摩提,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名為真。由耳門下手,可以直詣往也到也如來大涅槃。從因至果,中間經歷,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不落支歧。故此耳門,即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也。 欲修此門,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種顛倒,生起之因。此世界,是有情世界即十二類生,非器世界也。二顛倒因:即有情世界,有情眾生,分之為二,皆由最初一念顛倒,以為生起之因;倘若一念不生,即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即所謂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勝凈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初勸識二倒竟。

壬二別明二倒分二癸初明眾生顛倒二明世界顛倒癸初分三子初從真起妄二迷本難復三成業感果今初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

此明真如隨染緣,從真起妄。初句征問,下釋顛倒之因。由性覺妙明之真心,性本自明,圓照法界,此依性明體中,圓具十法界之故。下起隨緣妄用。因明發性者:因妄加明於覺體之上,遂發生業識之性,此句即性覺必明,因明立所。明即能明之無明,性即所生之業相;亦即論云:依不覺故心動即業相。性妄見生者:業識之性,由無明力,轉本有之智光,為能見之妄見生焉;即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亦即論云:依動故能見即轉相。從畢竟無,成究竟有者:從畢竟無名無相之中,由妄見故,遂成究竟有相之境界,即無同異中,熾然成異;亦即論云:依能見故,境界妄現即現相。此妄相,惟以一念無明,虛妄而有也。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首句,此有:即能有之無明;所有:即三細之諸相。二句,因者依也,無明為能有,似是所依,以能為三細諸相所依故;三細諸相為所有,似是能依,以依無明有故。其實無明,非真所依,諸相,非真能依,故曰:非因所因;以無明無自體故。住所住相者:以眾生為能住,無明為所住,既所住之無明本空,而能住之眾生,豈得實有哉?故曰:了無根本;以二皆虛妄故也。

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者:承上眾生世界,既同一虛妄,則惟有性覺妙明之真心耳。此心為無住本,不但為眾生之本,而山河大地之世界,及與一切之眾生,皆依之而得建立也。若是,生先界後,方是說有情世間,今界先生後,方是說器界世間。本科唯明眾生顛倒,世界二字,但順便帶言而已。初從真起妄竟。

子二迷本難復

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


推薦閱讀:

楞嚴經十番顯見綱要  作者:張秉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8
大佛頂首楞嚴經貫珠集卷第二
《楞嚴經》- 選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本之五(中)

TAG: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