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易醫之道,陰陽中和之道

作者:鼎乾坤

易醫之道,陰陽中和之道

《周易》——易道

所謂易道,即是「周易」之道。那麼,《周易》是本什麼樣的書呢?有人說是占卜書,有人說是歷史書,也有人說是哲學書、科學書、管理書、養生書,這些全對,因為《周易》是百科全書。

《周易》是有字天書,因為它是講天道的。易道是中國文化的主幹,「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易道就概括了天、地、人三才之道,這叫「天人合一」。所以「天人合一」的主要意思就是天人同道、天人同序、天人同構、天人同理,而不能簡單的理解為保護自然環境。所以,《周易》是道書,它是大道之源,群經之首。

《漢書·藝文志》中說《周易》的集成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這三聖是伏羲、文王、孔子,時間上經過了三古,這三古是上古、中古和近古。上古的伏羲氏作八卦,中古的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辭、爻辭,近古的孔子作「十翼」。

《周易》的「周」有周朝、周期的意思,「易」有三義:變易、不易、簡易,所以「周易」就是周期變易的意思。首先它是宇宙周期變化規律的大學問。「宇」是空間,「宙」是時間,「周易」就是時空周期變化的大規律。而「醫」是人體變化的大規律,這跟宇宙變化的大規律息息相關,所以,醫易同構同理,絲絲入扣。

其次,「周易」還是人類知變應變的大法則,它會教你如何因應變化,所以「周易」也是行為學。人命如果符合天命,那麼就能趨吉避凶。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即是如此。

再次,「周易」還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為人處世的大智慧。按照大易之道來為人謀事,那麼,人就有了大智慧。「周易」不但教給我們如何做事,最關鍵的在於教給我們如何做人。

其實,「變易、不易、簡易」就是佛家所說的三法印:「諸行無常」是變易;「寂靜涅槃」是「不易」;「諸法無我」——「真空妙有」是簡易,所以文化都是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易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易道不但是國學之源,而且是國學之魂。所謂「國學之源,一源三流」,這「一源」是以《周易》為代表的六經,而「三流」是儒、道與中國化佛教的一部分;所謂「國學之魂,一干三支」是指「周易」就像靈魂、枝幹一樣會通了儒、道、佛、中醫、諸子百家,而三支是儒、道與中國化佛教的一部分。

《周易》是世界文明「軸心期」唯一由符號文字構成的書,是一本儒道佛醫都信奉它的書。孔子明解《周易》,老子暗解《周易》,禪宗活解《周易》,中醫直解《周易》。所以,少年必讀《論語》,中年必讀《道德經》,老年必讀《壇經》,《周易》與《黃帝內經》則需一生去研讀。

「易」字「從日從月」,「日月相推而為易」,日為太陽,月為太陰,陰陽之道就是易。儒家從陽,道家從陰,佛家從空。但是他們都講「中」,儒家講中庸,道家講中道,佛家講中觀。

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如果用一張圖來表示,那就是太極圖。太極圖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生,亦陰亦陽,不陰不陽,本無陰陽,能生陰陽。中國思維方式是陰、陽、陰陽轉化並一體的三分法,而西方思維方式是一刀兩半式的二分法,世界未來的思維方式趨勢應是陰陽互生,而不應是陰陽二分。

西方文明如果是太極圖的白色半球,陽性文化,具有強烈的外向性的話,那麼,中國文化就是黑色半球,屬於陰性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中國文化黑中有白,也就是說中國文化可以包容西方文明。那麼西方文明也應該包容中國文化,而不應該是「文明衝突」,亨廷頓所認為的基督教文明與儒教、伊斯蘭文明的對抗,其實就是一刀兩斷,這不是文明衝突的解決之道。

未來世界文明衝突的解決之道,應該是世界文明的新合流,世界文化必將歸於中國傳統文化。馮友蘭先生臨終的時候曾有兩句遺言,他的第一句是「我一輩子研究中國哲學史,就是沒有好好研究《易經》,《易經》是中國哲學史的一個根本。」第二句是「21世紀,中國哲學將大放光芒。」他也在講中國文化的共融性、包容性。

易道會通諸子

「易貫儒道禪,道統天地人」,「易貫儒道禪醫,道統天地人心」。中國文化是三教合一,所謂「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學國學最關鍵的都在修心。科技文化越來越進步,而倫理文化、宗教文化、哲學文化不是越來越進步,所以,我們需要修四個心:第一,天地之心;第二,民族之心;第三,企業之心;第四,個人之心。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是智慧;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是知識。學國學不是學知識,而是開智慧,關鍵在修心。

一切文化都可用中國的太極圖來涵蓋,所以,學會太極圖,就會一通百通,一了百了。「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不但儒釋道三家與「周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且作為中國的國粹——中醫,也需要則法太極。

易道統貫醫道,醫道紹興易道

醫與易是什麼關係呢?明代醫學家張介斌在他的《醫易義》中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大醫」;唐朝藥王孫思邈也曾經說過,為醫的最高境界就是蒼生大醫,他在《千金要方》中說:「凡欲為大醫,必諳熟素問、甲乙經、黃帝真經、明堂流注,又需了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如此乃得為大醫。」

被稱為中醫扛鼎之作的《黃帝內經》成書於西漢中期,佛教是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也就是說,《內經》成書時,佛教尚未傳入中國。《黃帝內經》中有春秋戰國時的篇章,大量引用了《道德經》,當然也有儒。但是到了隋唐時期的中醫,那就受到了儒道佛的巨大影響,比如孫思邈的《大醫精誠》中就有大量佛家的思想。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屬內易,主要論述人體內在陰陽變化的大規律;《周易》被稱之為外經,屬外易,主要詮釋人體外宇宙間陰陽變化的大規律。而內外是統一的、一體兩面的,既可分又不可分。確切地講,《周易》主論人體外,兼論人體內;《內經》主述人體內,兼述人體外。

《內經》主要採用了陰陽平衡的概念,而陰陽最早起源於易,中醫的整體理論架構基礎就是陰陽,從始至終,不離陰陽。中醫按照陰陽理論來解決人體的所有問題。比如陰陽和五行,陰陽和五行其實是一個概念,五行最早出自《尚書·洪範》,有人說最早將五行陰陽合在一起的是戰國鄒衍,其實比這還要早。五行就是兩對陰陽加一個中土。在太極圖中,陽最多的是火,陰最多的水,陽氣稍上升的是木,陰氣微下降的是金,土在中央。

陰陽講究的是中和,矛盾講究的是對立。陰陽中和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也是中國人的基本思維方式。儒家偏陽,道家偏陰,佛家空有,易家偏中,中醫是現存的、唯一的的集「儒道佛易」於一身又應用於人體生命科學的文化形態。

你是什麼體質人

醫道是對易道的繼承和發揚,而且將易道發揮得淋漓盡致,不偏不倚。中醫講人體的組織結構分陰分陽。按照身體部位分,上面為陽,下面為陰;前面是陰,後面是陽。中醫所講的臟腑也分陰陽,「心肝脾肺腎」這是五臟,「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這是六腑,其中,心與小腸相表裡,肝與膽相表裡,脾與胃相表裡,肺與大腸相表裡,腎與膀胱互為表裡。五臟是陰,六腑為陽。

「五臟」在《內經》中最早的寫法是「五藏」,五藏有一個基本功能就是收藏,所以屬陰。心要藏神,肝要藏血,脾要藏谷,腎要藏精,肺要藏氣。六腑的基本功能是排泄,所以屬陽。經絡也分陽經、陰經,陽絡、陰絡。氣血也是如此,氣為陽,血為陰。只要把陰陽五行學懂,再學中醫就會一通百通。

人體的生理功能也是講陰陽的升降出入,升為陽,降為陰,出為陽,入為陰,人體的病理變化也是如此。當我們看中醫時,大夫會說陰虛或者陽虛,陰盛或者陽盛,陰陽再結合五行、五臟就會把病症分得很清楚,比如肺陰虛或肺陽虛。腎陰虛要吃六味地黃丸,腎陽虛要吃八味地黃丸。陰陽如果搞錯了,那就全盤皆錯。

體質分陰陽。《內經》的《靈樞·陰陽二十五人》與《靈樞·通天》闡述了人體體質的五行屬性,五行再分五行,那就是五五二十五種體質,分得非常精微、科學合理。太陽之人,就是火性人;太陰之人,就是水性人;少陽是木性人;少陰是金性人;陰陽平和是土性人。

身體如果陰陽失衡,就會出現偏陰、偏陽體質。偏陽體質,如果陽得高亢,那就是太陽,體質五行就屬火;如果稍亢一點,那就是少陽,體質五行屬木。偏陰體質,如果陰得大過,那就是太陰,體質五行就屬水;如果稍陰一些,那就是少陰,體質五行就屬金。如果都不偏,那就屬土。

偏陽體質的最大特點是熱,也就是說基礎體溫比較高,這種人的最大表現就是怕熱不怕冷,《內經》說這種人「耐冬不耐夏」。熱量大的人容易上火、口腔潰瘍、眼睛發紅、冬天手腳發熱、不需要多穿棉衣、夏天愛吹空調。偏陽體質的第二個顯著特點就是「燥」。體內水分少,這種人喜歡喝水,而且喜歡喝冷水,但是小便不多,大便容易乾結。偏陽體質的第三個特點是亢奮。身體機能強,說話聲音高,語速快,步子大,走路快。第四個特點是喜歡動。容易打開局面,喜歡到室外活動。膚色上比較紅潤,年輕人比較容易長「青春痘」。

假如他不怕冷,只是怕熱,但是又不燥、不亢奮、不好動,這還是偏陽,熱是其主要矛盾,這屬少陽,木性人。如果上面談到的四個特徵都特別明顯,那就是火性人。

偏陰體質的人,最大特點是冷,基礎體溫比較低。也就是說,一到冬天就需要穿很厚的衣服,夏天沒事,喜歡熱不喜歡冷,「耐夏不耐冬」。偏陰體質的人第二個顯著特點就是「濕」。不愛喝水,如果要喝水,那就喜歡喝熱水。一吃冷東西,就容易拉肚子。小便多,大便容易稀漟。第三個特點,低沉。身體機能比較弱,好靜,不外向。

同樣,倘若只是怕冷,但是體質不濕、不低沉、不好靜,這仍然是偏陰體質,這是少陰,金性之人。如果上述四個方面表現得都很明顯,那就是太陰,水性之人。

如果怕冷怕熱都不明晰,那就是陰陽中和,陰陽兩盛,屬於陽土性人;如果既怕冷又怕熱,那就是陰陽兩虛,陰土性人。在冬天時,身體前面怕熱,後面怕冷,上面怕冷,下面怕熱,這是病態體質了,需要調理。

中醫看病的總原則是辨症施治。其實中醫不是看病,而是看症,辨別病症。中醫看病可以用八個字概括,稱之為「八綱辨證」,這八綱是:陰陽、寒熱、虛實、表裡。其中,陰陽是總綱,寒熱、虛實、表裡是陰陽的具體體現,而寒熱是決定一個人病症的定性問題,虛實決定了疾病的定量,表裡決定了疾病的定位。

陰陽是大易、大醫之道。《周易》不但對儒家、道家、中國化的佛家、中醫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對科技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把《周易》學通了,就可以貫穿儒道佛醫與諸子百家。

---------------

黑白之道,陰陽中和

  《中的精神:吳清源自傳》

  作者:(日)吳清源(日)桐山桂一著,王亦青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0年1月出版

  吳清源先生一生的經歷就是一個傳奇。

  1987年,日本「圍棋俱樂部」徵求六位超一流棋手加藤正夫、武宮正樹、林海峰、趙治勳、小林光一、大竹英雄的意見:誰是圍棋史上最強者?

  趙、林、武宮、加藤異口同聲地回答說是吳清源。小林和大竹則認為,歷代的高手們處在不同的年代,要作比較是很困難的。如果非要問誰最強,大致可以列舉三位:道策、秀策、吳清源。

  有人曾在閑談中問金庸:「古今中外,你最佩服的人是准?」金庸不假思索答覆道:「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吳清源。」因為金庸認為吳清源有「極高的人生境界」,「佛家禪宗教人修為當持『平常心』。吳先生在弈藝中也教人持『平常心』。到了這境界,弈棋非但不是小道,而是心靈修為的大道了。……他的弈藝,有哲學思想和悟道作背景,所以是一代的大宗師,而不僅僅是二十年中無敵於天下的大高手。大高手時見,大宗師卻千百年而不得一。 」

  1939年到1956年,被稱為「吳清源時代」。吳清源在日本孤軍奮戰,僅憑個人之力,在空前絕後的十次十番棋中,戰勝了全日本最頂尖的超級棋士。從此,吳清源成為當之無愧的棋壇第一人,被譽為「昭和棋聖」。

  吳清源先生是一位浸淫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圍棋手。圍棋作為他的職業,但他的精神則遠遠超越圍棋本身。這本《中的精神》既是他的人生經歷自傳,也是他的精神自傳。

  悟透棋道,也可悟出人生之道。吳清源的棋道要旨是「完美的和諧」,正是這種淡泊名利、純粹求道的圍棋精神,使他遠遠超越了一個爭勝負的棋士,而體現出一種極其充盈豐沛的人格。正是這種永遠創新的自由精神,使吳清源雖然遠離賽場多年,但他的圍棋思想卻長期指導著現代圍棋,並將更長久地影響世界棋壇的未來發展。

  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有一個著名的作品叫《名人》,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篇小說事實上是他觀戰的產物。1932年,《國民新聞》主辦了本因坊秀哉名人與吳清源的二子局,那時即由川端寫了觀戰記。他寫的是日本最後一位名人秀哉之死。其中有寫到吳清源的地方:

  昭和七年,我和直木三十五在伊東的暖光園看見吳清源同名人對弈,名人讓二目。六年前的那個時候,他身穿藏青色底白碎花紋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長,脖頸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貴族的睿智和哀愁,如今又加上少僧般的高貴品格。從耳朵到臉型,都是一副高貴相。過去從未有人給我留下這樣的天才的鮮明印象。

  高雅、睿智、哀愁和高貴就是川端康成眼中的吳清源。這種描寫又多麼像作家的自畫像啊!吳清源先生在書專門有一小節是寫川端康成的。寫他們一起去伊豆度假。「我們一起漫步在伊豆的山裡和大海邊。大家都非常能走路,徒步走了很長的距離。」1953年,川端康成在《讀賣新聞》上發表了《吳清源棋談》。他們之間有著「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誼,川端康成給吳清源的印象是--他是那種瞧你一眼就能夠看透你心思的人。我想,這大概就是小說家面對人世的敏銳吧!

  吳先生在書尾還注重談了"中和",也即是點題。他說:

  我的理想是「中和」。在古代的中國,中和也是最被提倡的一個理念。中國字是「中和」。所謂「中」,在陰陽思想中,既不是陰也不是陽,應該是無形的東西。無形的「中」,成形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就是「和」。所謂「道」,這也是法則,是無形的。成形時候的表現形式就是「德」。

  圍棋之道,即陰陽中和。吳先生說:"圍棋的理想也是中和。另一方面,即使人生,也要考慮技術和哲學的中和。"對於吳先生而言,圍棋和人生是合二為一的,是他畢生的修行。從很早起,吳先生就不再滿足於單純奕棋的生活,他熱忱地走過一條宗教信仰的修行之路。吳先生的師兄、日本著名棋手橋本宇太郎評述吳先生時說:「其實,吳先生是這樣一種人,與他那文靜的外表迥然不同,在他的內心深處,蘊藏著一團永不熄滅的熱情之火。」

  與其說吳先生的圍棋和人生是積極的,中和的,深諳陰陽之道的,毋寧說,他的身上無時無刻不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氣息,他的境界就是中國優秀文化的境界。


推薦閱讀:

四柱陰陽經之二
[轉載]天玉經淺解〈父母陰陽 卦內八卦〉
(687)天地人三元先天陰陽變化交媾(入首龍配出水口)
西方也有「陰陽五行」 源自古希臘四元素說
24集 宋國元過路陰陽風水視頻

TAG: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