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與趙明誠:千古才女猶可憶,萬般心事向誰說?

少年俱成名,風華一時無

九百三十多年前,濟南歷下有一貴族書香世家,降生了一名女嬰。

這名女嬰,其父進士出身,為大文豪蘇軾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常與晁補之、張耒等游,與廖正一、李禧、董榮同具文名,這四人後被稱為「後四學士」;而其母更是系出名門,《宋史》中稱「善屬文」,女嬰父親與祖父,當時在齊魯一帶頗負盛名,又俱出於韓琦門下,而韓琦在當時名重一時,與范仲淹同是以文人領兵的朝廷重臣,共稱「韓范」。

這名女嬰,正是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李清照。

出身於這樣一個文學氛圍濃厚的家庭,李清照打小便受到超乎常人文化熏陶,這也為日後她的文學造詣奠定堅實基礎,又加上其天資聰慧,年少時,斐然才情就嶄露頭角,有語稱「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

這時李清照,隨同父親生活於汴京,所處條件的優越,京都的富貴繁華,無一不激發著少年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這也讓她開始在詞壇上有所展現,也正是這個時候,寫出了被後世廣為傳誦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少女才情翩翩,一經問世,便轟動整個京師。

良緣本天成,結髮連理根

那一年,李清照十七歲,已是亭亭玉立大姑娘,常說少女懷春,這對於一代詞人李清照自然也是難以避免。

而這時,影響李清照一生的那個男人,出現了。

趙明誠,宋徽宗時期,宰相趙挺之第三子,性喜收蓄前代石刻,為太學生,後以父蔭入仕。

一日,趙明誠與好朋友李迥(李清照堂兄)結伴去游相國寺,期間偶遇一曼妙少女,李迥一看那少女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堂妹李清照。於是李迥從中做了介紹,而趙明誠早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本就讚賞不已,此時一見,愛慕之意頓生。索性,回家後便同父親委婉提出自己的想法,其父趙挺之聽後,立即派人向李家提親。

而這一年,趙明誠21歲,李清照18歲。

當時的李清照,對於男女之情,夫妻之愛,還是處於一種閨閣女子情愫之中,新婚各種不舍難耐。當丈夫婚後「負笈遠遊」時,李清照飽嘗相思之苦,寫了著名的《醉花陰》寄予丈夫: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秋閨寂寞與閨人惆悵,躍然紙上。

而趙明誠收到妻子這樣的一封書信後,再三閱之,心中儘管自嘆不如,然而並不服氣,這就有了後來的「五十首詩」的說法:他將自己悶在屋裡,誰也不見,拼了命創作的五十首詞,拿予友人鑒賞,竟然不及妻子半分。

身邊有個如此才情的女人,對於出身官宦之家的趙明誠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或許兩人之間,終究還是有一條彼此無法逾越的鴻溝。

其實,單從兩家家世背景上來看,也是算得上門當戶對,而在興趣愛好上,趙明誠尤愛研究金石,李清照同樣也痴迷於古董玉器,這種志同道合的理念,使得這段婚姻最開始時候似乎讓人覺得應該就是朝著一個好的結局發展。

然而生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很多事情,並非是由人所想。

隨著朝廷政局變化,李清照父親李格非後因加入元祐黨人籍而與自己的公公趙挺之成了政敵,導致這段美滿婚姻中開始出現裂痕。

所謂「元祐黨人」,就是以保守派靈修司馬光為首的反對新派王安石變法的一批朝廷老臣,而當時蘇東坡,正是元祐黨的重要人物,而李格非私下與蘇東坡關係匪淺,甚至還與廖正一、李禧、董榮一同被稱為「蘇門後四學士」(黃庭堅、秦少游、晁補之、張耒被稱為「蘇門四學士」)。

當趙佶(宋徽宗)繼位後,極其討厭司馬光、蘇東坡這些酸儒文人,便任性地在朝堂之上,開始重用一批新黨人物,而這時新黨的黨首正是蔡京(趙明誠家世悲劇始作俑者),對於老派大臣,則直接被掛上了個「奸黨」、「元祐奸黨」之名。

李清照父親李格非,正是奸黨之一。

此時趙明誠父親當時官拜左丞相,為新黨重要實權在握的厲害人物,他開始對元祐黨人大肆進行政治清算,此事自然波及到李格非。

李清照為了營救父親,曾專門寫詩向公公求情,希望能網開一面,然而這個公公並未給自己這個兒媳絲毫情面。後又加上,當時朝廷對於新舊兩派有一條關於禁止聯姻的規定,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趙明誠的父親作為新黨領袖人物,家中卻有著李清照這樣元祐黨人女兒的兒媳,趙家與李清照自身所承擔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至此,李清照在趙家因為黨爭問題所連累而逐漸失寵,也讓她的處境變得越來越尷尬。

青州十三年,相濡更相生

時間走到公元1106年,此時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在朝廷地位,亦非往日,因受蔡京的誣陷,以「力庇元佑奸黨」的罪名而被罷官查辦,不久便死在了京師。

而作為兒子的趙明誠難免受到牽連,被捕入獄,後因查無實據又被釋放,可是卻被追奪贈官。罷官後的趙明誠滿懷積鬱,與妻子李清照兩人在京師自然是難再待下去,於是便商議投奔趙明誠身處青州的外公,而這個選擇也成了當時兩人的唯一選擇。

離開了京城,遠離爾虞我詐,遠離政治漩渦,來到青州,李清照過起了一種安靜閑適的生活。她將自己的居所取名為「歸來堂」,將居室稱為「易安室」,並自號「易安居士」,而且還請人為自己畫了一張像,終日懸掛在室內,趙明誠為此題詞有:「佳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甚堪偕隱」。

青州的這些年,李清照夫婦兩人不理會外界紛爭,無人打擾,彼此恩愛,相敬如賓,各自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偶爾拌下小嘴,快活宛似神仙。趙明誠搜集金石文物、名人字畫,撰寫《金石錄》,李清照就興緻填詞,其現世所存六十餘首詞中,有三分之一是在青州期間完成的。

多年後,趙明誠又伺重被朝廷起用,外派為官,但青州所存有這些年兩人的積蓄,貴重物品眾多,當然是不便於周轉和攜帶,必須有自己人看管,免於丟失。

因此,李清照便留在青州,並未隨行,夫妻兩地分居,由此開始。恰因這樣,李清照在青州所待時間,自然是要比趙明誠長的多。

良人非昨日,妾身何奈何?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

人何處?

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這首傳世之作《點絳唇》,寫於趙明誠外調為官期間,分隔兩地,倍受冷落,敏感如李清照,心思躍然紙上。

別離五年後,趙明誠終於是將妻子接到身邊,然而此時的趙明誠亦非是昔日李清照心中的那個視她如珍寶的男人。在李清照看來,這時候趙明誠與自己之間的情感,已不再如最初那般的純,儘管在古代男人三妻四妾,普遍存在,但李清照則是難以容忍這種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由此以來,心中自然與丈夫有了隔閡。

而關於趙明誠有了別的女人之說,後人一直猜測,或許是因為李清照無法生育,間接導致趙明誠對她不再如初。興許這個問題,也是兩人之間關係開始變得微妙的一個重要原因。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

這一年冬天,青州城也淪陷,李清照夫婦用盡一生心血搜集的金石文物也隨即全部毀於戰火。偏居青州的美好時光,到這裡畫上句號,迎接她的,則是國破家亡的悲慘命運。

始終覺得,兩個人人之間,應該有著某種冥冥註定的關聯。

那個人未必是最早出現的那一個,可一定是恰好出現的那一個。你的年華剛好,他的時間剛好,你們的默契剛好,那麼順理成章,這輩子就這麼著了。

對的時間裡,遇見對的人,是一生的幸事。

我知道這樣很難,世間千萬人,未必能有一雙。然而,李清照卻遇著了。歲月待她不薄。

門當戶對,固然重要,可情趣相投,更是難能可貴。這大概算是深層次的一種「門當戶對」。

大千世界,物慾橫流之下,顧全大局,棄小我而不顧的婚姻,縱然無可厚非,然困境迷途里所建立的情意,它的稀貴,它的偶然性,以及奢侈型,卻是縱橫於這污濁塵世的一個不爭事實。

「有的心情你不會明白的。有時候過了五分鐘,心情就完全不同了。生命的很多事,你錯過一小時,很可能就錯過一生了。那時候我只是做了,並不確知些道理。經過這些年,我才明白了,就像今天一樣,你住在這個旅館,正好是我服務的地方。如果你不叫咖啡,或者領班不叫我送,或者我轉身時你沒有叫我,我們都不能重逢,人生就是這樣」。

林清玄這段的話,然人覺得他似乎始終都能站在一個潔凈通透的空間里頓悟人生里最深刻卻也是最樸素的道理,給予人們太多啟示。這恰如同李清照與趙明誠之間,帶著些許宿命的意味。

(史實據引《李清照家世生平》《辭海》)


推薦閱讀:

千古奇文~~醒世箴言(6)
活學活斷:千古奇門兩般法 實戰斷局也驚人
毛主席為何喜歡李白而不喜歡杜甫?一句點評卓絕千古
千古道家秘法北斗七星九宮術
張良與黃石老人的千古之謎

TAG:李清照 | 才女 | 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