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命題:選擇比努力重要
文:秦小明
今天開始,小明會不定期就一些常見的命題提出自己不太一樣的思考,你可以當做是毒雞湯或者什麼,儘管我不這麼認為。相反,我一直認為雞湯沒有毒或者不毒之分別,僅有你能否消化之差別。
這個系列,我會歸結到「常見的偽命題」這個欄目之下,歡迎大家收看。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命題是:
選擇比努力重要嗎?
1.一種常見的理解。
當然!這似乎已經成為一個廣泛接受的命題,經常被用來批判那些只知道埋頭苦幹,只知道努力的人的那股傻勁。最常見的話大概是這樣的:
你不做出一個對的選擇,再努力,也只會離目標越來越遠,南轅北轍的故事聽過嗎?
很有道理是嗎?每每臨近抉擇關頭,你就要開始拷問自己:我到底應該選擇A還是選擇B?我如果一旦選錯,將會南轅北轍,想起來就十分可怕,所以我一定要思慮再三,確保選擇之正確無誤。
你想啊想,結果呢?大家自己回憶一下結果怎麼樣,多數時候。結果可能想了很久還是沒有什麼卵用,或者還是做了個回頭看錯誤的選擇。
有人專門寫了本書來論述這個結論,還有人搬出了中學時貼滿教室牆面的那句名言之「真相」來支持這個結論:
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湯瑪斯.愛迪生
真相是愛迪生還說了後面一句:但那1%的靈感是更重要的,遠比汗水重要。由此他們覺得,連愛迪生都承認靈感/選擇比努力重要!
可是,那句「真相」,愛迪生真的說過嗎?答案是否定的。那句話的英文原文是
Without the one percent of inspiration, all the perspiration in the world is only a bucket of sweat.然而它並不是愛迪生說的,是美國作家CindiMyers在一篇題為inspiration and perspiration中引用完愛迪生這句話之後自己做出的感言。以後別再亂用這個「真相」來當論據了。另外,把英文學好,方便用Google.2. 選擇比努力重要的前置條件。
先看上一部分提到的,人們認為選擇比努力重要,其實有個極為重要的前提:
如果你不做一個正確的選擇的話,你的努力會南轅北轍。
這個重要的前提是,你得做一個正確的選擇。可是,如何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光靠坐在屋子裡想,就可以嗎?如果這個前提不再成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你還會認為選擇更重要嗎?或者換個說法:
以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你還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思維成熟度來支撐你做一個正確的選擇。也就是說,大部分人是沒有資格說選擇比努力重要的。
真正有資格說這個話的人,是已經非常努力,努力到可以有足夠多的選擇空間任其挑選,努力到他的思維和知識系統可以支撐他做出一個聰明的選擇。
前提其實本身包含了足夠努力這個要件,所以你還會覺得選擇比努力重要嗎?
3. 一個更簡單的邏輯。
更簡單的一個邏輯是下面這樣的,我們問:選擇比努力重要嗎?
如果答案為是,那選擇之後還需要努力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如果答案為否,那便是承認努力更重要。所以如此簡單的推理告訴我們:
選擇比努力重要是一個片面的偽命題。
那為什麼這麼多人都樂此不疲推廣這個結論呢?因為人性都是懶惰的,都希望有捷徑啊,都希望我不努力選擇對了就可以少奮鬥二十年啊!
所以,我猜更多的人是要問:有沒有什麼選擇可以做了之後,就不需要那麼努力了?很遺憾,從來就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情。
選擇比努力重要,更多的時候是自欺且欺人的說法,我標榜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就可以為我不努力找到合理的藉口,只是我的玻璃心不願意承認罷了。
絕大多數時候,選擇只是努力的結果,是從屬品。只有當你努力到一定階段了,才有機會選擇。
一個極端的情況:你不做任何努力,甚至不願意為了吃飯張口,你最後就沒有選擇,只有死亡。只有你努力生存下來,你才有機會選擇以哪種方式生存;只有你努力達到一批本科錄取標準,才有機會選擇讀一本還是二本;只有你努力達到對應的條件,你才有機會選擇去哈佛還是MIT念研究生。
有人會問:同樣優秀的同學,一個高考報志願填了就業冷門專業,一個填了熱門專業,導致後來兩人畢業找工作的情況大相徑庭,這難道不是選擇左右了後面的發展嗎?難道不能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嗎?
畢竟一個學中文的人再努力畢業後可能也比不上一個學金融的畢業後在華爾街投行的收入。這種反駁看似很有道理,實則不然。往背後想一想,真的是選中文和選金融這個選擇決定了之後的差異嗎?華爾街也有學純文學學語言出身的怎麼解釋?學中文畢業後收入高過學金融的也大有人在又怎麼解釋?你會說,那他們是特例呀,我又不可能成為特例。那為什麼他們成了「特例」呢?顯然不會是選擇,因為和他們做出同樣選擇的人有很多,為什麼特例只有他們?所以,一定不是選擇促成了他們成為「特例」。這段話如果讀一遍不能理解,希望你多讀幾遍。
*私人洽購、商業合作以及廣告推廣等事務,請致電 1333-28-77772 聯繫客服
4. 為什麼會存在選擇困難症?因為我們潛意識裡想避免違反人性的勤奮(人性是懶惰),我們不斷強化選擇比努力重要,所以面對選擇,我們會誇大它們的影響,我們會變得神經質和過度敏感,於是我們就會糾結。
生活就像一張沒有收尾的心理測試卷,任何一個選擇都會決定你接下來會跳到第N題,而這之前的N-1個題目卻再與你無關,這在經濟學上叫做機會成本。
一旦做出選擇往前一步,便無可能同時選擇退後一步,這退後一步便是往前一步的機會成本,每一個選擇都是其他選擇的機會成本。更不幸的是,我們很多時候對於選擇的判斷又是建立在對於未來的預期之上的,這種預期並非是完全理性的,更不是事實。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我們尋求神經衝動水準上的即時回報時,大腦成像檢測顯示,大腦中的「多巴胺獎賞迴路」就會活躍起來。這會使得我們更願意做即時的基於事實的決定,而非基於未來預期的不能獲得即時回報的選擇。5. 你的選擇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重要。
選擇並不比努力重要,相反卻是努力的結果。另一方面,既然任何選擇都是其他選擇的機會成本,人具有迴避基於未來預期做出決定的心理傾向,那麼我可以合理地得出結論:
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面對選擇的糾結是沒有必要的,或者講,我們遠遠誇大了一兩個單獨選擇對我們整個人生的意義。
「我是先讀研還是先工作呢?」
先讀研吧
「可是聽說工作了之後可以申請到更好的研究生,而且我擔心還是和本科一樣迷茫,人又老了」
那就先工作吧「可是我工作之後萬一沒有動力和鬥志繼續讀書了呢,畢竟很多公司也要研究生學歷門檻」先工作或先升學,表面上大相徑庭,其實骨子裡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裡,主人原本餵養猴子的橡實是「早上四顆下午三顆」,後來改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改回到「朝四暮三」。
其實,先工作或先升學,期間差異就有如「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計較。但是,我們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積,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誇大到攸關生死的地步。
諷刺的是: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而焦慮的不知何所抉擇時,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可能一樣好,或者一樣壞,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後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其實差別越小,愈不值得焦慮。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真正厲害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的場所而已。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一直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的人,也難免因此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
得與失,有時說不清楚,有時卻很簡單:我們得到平日累積的成果,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最後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
生活其實是一個連續函數,根本就不是表面上很多人看到的由幾個關鍵選擇連接起來的分段函數,關鍵選擇後面往往蘊藏了長久的積累和努力,你才有機會得以走到這個選擇關口,也才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以及更為重要的是,做出選擇之後你仍然需要繼續積累和努力,才能讓所有的選擇如期而至且保證不犯大的錯誤。
你見過一個不思進取的流浪漢說選擇比努力重要嗎?在他的命運裡,從來就沒有選擇二字。
即使南轅北轍,要相信地球是圓的,總能走到終點。(秦小明 / 聚透Talenset)
註:文章源自聚透Talenset。點擊本頁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以瀏覽原文頁。
推薦閱讀:
※詩歌鑒賞題命題要點及解法
※八字早晚子時是個偽命題,純屬無稽之談!
※完形填空命題揭秘與解題技巧導航(原創)
※我們都被羅輯思維忽悠了,「知識付費」原來是一個偽命題!
※(轉載)鴛鴦「愛情忠貞象徵」其實是個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