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當我們談論杜甫,怎樣才算真正的了解他?
很多時候我們說杜甫,會這樣說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被稱為詩史。詳細點便是這樣↓
1杜甫其人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2杜甫的詩早年杜甫的詩歌並不是沉鬱頓挫的詩史,也曾寫下豪氣干雲的《望岳》、《飲中八仙歌》,也寫過思念妻子的《月夜》。
他也曾過著少年悠遊的生活,有過齊趙之游,與李白相遇在洛陽兩人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後,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天寶四年秋天,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回到長安。
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只是經歷了仕途不順,顛沛流離後,杜甫的詩歌越發的有蒼涼厚重之感,創作了《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談到杜甫,談到這裡大概是了解杜甫的。
只是錢穆先生曾說過「我們讀杜詩,最好是分年讀。拿他的詩分著一年一年地,來考察他作詩的背景。要知道他在什麼地方,什麼年代,什麼背景下寫這詩,我們才能真知道杜詩的妙處。倘使你對這首詩的時代背景都不知道,那麼你對這詩一定知道得很淺。」
讀詩要讀背景,也要讀人的思想。當你了解到他的思想才能算是真正知道這個人,才能知道為什麼他能寫出這樣的詩,不然只是葉公好龍!
3杜甫的儒家思想錢穆先生說「杜工部詩還是不著一字的。他那忠君愛國的人格,在他詩里,實也沒有講,只是講家常。他的詩,就高在這上。我們讀他的詩,無形中就會受到他極高人格的感召。正為他不講忠孝,不講道德,只把他日常人生放進詩去,而卻沒有一句不是忠孝,不是道德,不是儒家人生理想最高的境界。」
杜甫出生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傳統的官僚世家,家庭給予杜甫正統的儒家文化教養和務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雄心。所以杜甫稱做官是他們家族的「素業」——世代相襲的職業,他的各種文化教養以及以後的種種行為都是在為追求仕途事業和為官行道相聯繫。如他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寫道「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就是一種企望入仕,在仕途大業中實現自己「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抱負,即渴望在社會實際工作中建功立業,兼濟蒼生。
用杜甫自己的話來說,「窮年憂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濟時肯殺身」,是他的一貫精神。他拿這些來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勵朋友。他表彰元結說,「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他對嚴武說,「公若登台輔,臨危莫愛身。」他對裴虯也說,「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正是這些進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種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堅忍不拔的頑強性格,和胸懷開闊的樂觀精神,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政治性最強的偉大詩人。當然,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實踐也是分不開的。
現在很多人在說自己寫文章,做學問,可這人從根本思想上就是享樂的,寫的文章是為了考職稱,做的學問摻雜了太多功利心,沒有一絲絲純粹的思想。
古人信奉儒家君子之道,奉行儒家大統,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做學問,才出那些大家,如今誰是大家?
推薦閱讀:
※我去創造地球了。45億年後,我們再見!▏晨讀
※讓我們的心再柔軟一些
※生活中,我們都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寶寶出生的時候也領養一隻狗寶寶.. 然後我們一起長大好不好....
※孔子教會我們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