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談隱士的由來
摘要
隱士的歷史,應該和「官僚」的歷史一樣久遠,應該是自從有了官僚,同時也就有了「隱士」。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 「官僚」與「隱士」究竟是什麼樣子,今天說不大清楚,因為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資料,絕大多數都是封建時代的人寫的。
隱士也叫「幽人」、「逸士」、「逸民」、「高士」等,《後漢書》有《逸民列傳》,《晉書》、《唐書》、《宋史》、《明史》等都有《隱逸傳》,《南齊書》有《高逸傳》,《清史稿》有《遺逸傳》,嵇康、皇甫謐有《高士傳》,袁淑有《真隱傳》,稱呼不一,寫的都是同一類人。
隱士是與「官僚」相對而言的,它的含義是說,這個人本來有道德、有才幹,原是個做官的材料,但由於某種客觀或主觀的原因,他沒有進入官場; 或者是本來做官做得好好的,後來由於某種客觀或主觀的原因而離開官場,找個什麼地方「隱」起來了,這就叫「隱士」。當隱士的如果改變行跡,進入官場,這叫「入世」;當官僚的如果改變行跡,離開官場去當隱士了,這叫「出世」。我們就從這一「出」一「入」上,也可以看出「隱士」與「官僚」的對應關係了。一般的農夫樵子是絕對不能稱為「隱士」的,試想,如果一億人裡頭有九千八百萬「隱士」,那「隱士」還能值錢么?
「隱士」和「官僚」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裡,是一對面貌不同、服裝不同的孿生兄弟。它們彼此依存,有矛盾,也有聯繫,它們是被歷代統治者用來統治國家、統治黎民百姓的兩種政治勢力。這對於某些憤恨官場、誓死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人來說,似乎是有點委屈,但少不能勝多,點不能概全,就幾千年來滔滔汩汩的所謂「隱士」這種文化現象的總體而論,對其基本性質我們不能不下這樣一種嚴峻的結論。
隱士的歷史,應該和「官僚」的歷史一樣久遠,應該是自從有了官僚,同時也就有了「隱士」。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 「官僚」與「隱士」究竟是什麼樣子,今天說不大清楚,因為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資料,絕大多數都是封建時代的人寫的。這裡面儘管也寫了某些奴隸社會,甚至原始社會的人物、故事,但這些有的只是一種傳說,更有些完全是帶有個人目的、個人色彩的編造,所以可信程度很差。
中國最早的隱士,看來要算巢父、許由、王倪、善卷等人了。據皇甫謐《高士傳》說,許由是唐堯時代的人,唐堯想把天下傳給他,許由不僅不接受,而且還認為是唐堯這話弄髒了他的耳朵,於是趕緊跑到潁水邊上去洗。正當許由在潁水裡洗耳朵的時候,有一個人牽著牛到水邊來飲,這個人就是巢父。他問許由在幹什麼,許由把事情向他說了一遍。巢父聽了很生氣,說:「你在河裡這麼一洗,不是把整個河水都給弄髒了嗎?那讓我的牛還怎麼喝?」於是便只好牽著牛繞到上游去飲了。這種故事大體都來源於《莊子》,是莊周學派為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而編造出來的情節。司馬遷對此是不相信的,他在寫《史記》的時候,曾特意地加以辨明,剔出不要。
據《史記·齊世家》,姜太公一輩子懷才不遇,到處碰壁,直到七十多歲了還在渭水河邊上當隱士。有一天,西伯姬昌(即日後的周文王)要出門打獵,臨行前占卜,得到的解釋說這回獲得的將不是龍、不是虎,而是一位王者之師。結果周文王在渭水邊上遇到了姜太公,後來姜太公遂輔佐周武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關於伯夷、叔齊,據《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君的長子與三子。老國君死後,遺命傳位於三子叔齊。叔齊不受,讓位與大哥伯夷。伯夷也不受,兄弟二人遂一齊離開孤竹,前往投奔西伯姬昌。當時姬昌已死,周武王正載著其父西伯的靈位,出兵東下討伐殷紂。伯夷認為這是不仁不義的,於是前去扣馬攔阻。周武王不聽,終於滅掉了殷紂。伯夷、叔齊賭氣地隱於首陽山,發誓「不食周粟」,最後竟自餓死了。伯夷、叔齊曾受過孔子的表揚,司馬遷認為可信,於是把他們寫在了《史記》「列傳」的第一篇。
春秋時代的隱士,據《左傳》記載有介之推。介之推與趙衰、狐偃等都是晉文公的佐命大臣,他們一同跟著晉文公在國外奔走了十幾年,最後輔佐晉文公打回了晉國。晉文公取得政權後,介之推看不慣群臣們那種爭權奪利,那種貪天之功以為己有,於是不告而別,躲到深山裡去當隱士了。晉文公無法尋找,心想如果放火燒山,肯定可以讓介之推自己走出來。沒想到介之推抱木焚死,竟是寧死也沒有出山。當地的老百姓同情介之推的遭遇,遂把每年陰曆清明的前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到這一天大家都不生火,以此來表示對介之推的悼念。
春秋末期的隱士,據《論語》記載有長沮、桀溺、楚狂接輿、荷篠丈人等。據說有一天孔子在蔡國的田野上迷了路,剛好這時路邊的田裡有兩個高大粗壯的漢子(長沮、桀溺)在那裡耕作,孔子便打發子路前去詢問。兩個漢子說:「那邊車上坐的是誰?」子路說:「是我們老師孔丘。」漢子說:「是魯國的那個孔丘嗎?」子路說:「是的。」兩個漢子頭也不抬地說:「他那麼聰明的腦瓜還用得著向我們問路!」接著又問:「你是誰?」子路說:「我叫子路。」兩個漢子說:「如今天下黑暗動亂,就如同那滔滔的洪水,到處都一樣,誰整治得了?與其跟著你們先生東奔西跑地躲這個,投那個,你還不如來跟著我們乾脆同這個倒霉的世道徹底決裂!」後來孔子在楚國首都的街上路過,忽然一個「瘋子」(楚狂接輿)踅到了孔子的車旁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變得這麼衰弱?過去的『聖世』已經一去不再復返,還是多想想今後的日子吧!完啦,完啦,如今的執政者危險啦!」孔子聽了很有感觸,剛要下車找他談談,可是一轉眼就再也找不到了。
戰國前期的著名隱士有段干木,魏文侯時人,據說魏文侯請他做官,他不做; 魏文侯去拜訪他,已到達門前,他避而不見,竟翻牆而走。《戰國策·齊策》里寫過一個隱士顏斶(chù處)。據說有一次顏斶遇到了齊王,齊王向顏斶招呼說:「顏斶你過來。」 顏斶說:「齊王你過來!」齊王不高興地說:「究竟是國王尊貴,還是你這個士子尊貴?」顏斶說:「國王不如士子尊貴。當年秦兵攻入齊國,秦將下令說:『柳下惠當年是這一帶的名士,你們一定要保護好他的墳墓。不管是誰敢到他的墳上去割一把草,也將定斬不饒。』接著秦將又說:『誰要是能夠砍來齊王的人頭,他將得到千金萬戶侯的爵賞。』兩相比較看來,活齊王的人頭似乎還比不上死士子的墳丘哪!」這件事情到底有沒有,值得懷疑,因為《戰國策》作者寫書的意圖就是為了吹捧士人,誇大士人的作用,來為他自己所屬的士階層張目。但是戰國時期的士人,不論是策士、文士、俠士、隱士,他們都有一種傲視王侯的習性,這一點倒是的確存在的。這個時期的思想家中有老子和莊子,他們都發表過許多非常典型的隱士言論,所以儘管當時沒有人稱老子、莊子為「隱士」,但後來的人們寫《高士傳》時卻總是把他們寫進去的,所以我們在這本書里也把他們歸入了「隱士」的範疇。
秦末漢初的隱士著名的有圯上老人與商山四皓。圯上老人就是張良早年避難時在下邳破橋(圯)上遇到並接受了他的贈書的那個頗有神秘色彩的老頭兒。商山四皓見於《史記》,他們是秦末的隱士。當劉邦滅秦滅項建立了西漢政權,晚年想要廢掉太子劉盈,另立趙王如意的時候,呂后聽取張良的主意,派人請來了商山四皓,通過他們的活動,保護了太子劉盈的安全。
從遙遠的荒古到西漢時代,在這兩千多年中間,有記載的隱士是不多的。從這些有記載的隱士的政治態度上看,以厭惡官場,不與現實統治者合作的居多。也正由於他們人少,成不了什麼大氣候,所以歷代統治者對他們也沒有什麼一貫可循的政策,基本上是任其自生自滅。儘管孔子也曾大聲疾呼過什麼「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但當時並沒有誰來理睬他。西漢末年,王莽篡位,這引起了許多官僚與士人的不滿,不少人紛紛離開官場去當隱士了,這在當時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問題,所以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後,很自然地就做起了「舉逸民」的工作。
《後漢書·逸民列傳》說:「光武側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車之所征賁,相望於岩中矣。」召集前一個王朝的反對派來為自己服務,既得實利,又獲好名聲,劉秀何樂而不為呢?這大概是封建王朝真正從國家的政策制度上做出的優禮隱士的開端。但東漢王朝的這種做法並沒有維持多久,「自後帝德稍衰,邪孽當朝,處子耿介,羞與卿相等列,至乃抗憤而不顧,多失其中行焉」。也就是說,從東漢後期開始,脫離官場,與現實政治對立的隱士又多起來了。
我們需要分清的是,西漢後期隱士的出現,是針對王莽篡位這一個具體事件而發,而東漢後期隱士的大批出現,則不僅是針對著某一個人、某一件事,乃是與一種時代潮流、一種社會風氣緊密相關了。東漢後期,前後兩次黨錮之禍使許多文人士大夫遭到殺戮、禁錮,許多人被迫背井離鄉,東躲西藏,飽受顛沛流離之苦,這使當時很多人的心靈上都蒙了一層悲哀絕望的陰影。同時,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大肆泛濫起來。接著又爆發了黃巾農民大起義,中國陷入了四分五裂、軍閥混戰的局面,社會更加動蕩不定了。在以上幾種因素的影響下,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們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傾向:一是頹廢沒落,沉湎於酒色荒淫;二是服食煉丹,幻想著飛舉成仙;三是脫離人世,鑽入深山野洞去當隱士。我們只要一讀漢末的樂府與文人五言詩,就可以明顯地感覺到這幾種傾向。
從這時開始,中國隱士的歷史逐漸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這以後不僅在野的文人士大夫們喜歡當隱士,而且即使是現任的政府官僚們也總愛以「隱士」相標榜。他們在其位,不謀其政,對國家的大事不表態,不關心。
這種行為如果在先秦、在漢代,會被人罵為「尸位素餐」;但是在魏晉或魏晉以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這種行為不僅不受到斥責,反而會被人認為是一種「清高」,而那些操勞國家大事的人反而被認為是「庸俗」。這種局面的出現,是與漢魏之交、魏晉之交的政治迫害分不開的,當時許多有名的文人如孔融、楊修、禰衡、何晏、嵇康、陸機、郭璞等,都是死在了當時的政治鬥爭旋渦中。為了躲避這種迫害,有些人躲進深山去當隱士,如孫登、董京等; 但也有許多人離不開官場,於是便整天喝酒、吃藥、談玄,反正不談論國事,不評論人物的優缺點,這種人的代表就是以嵇康、阮籍為首的「竹林七賢」。他們這種人也說自己是「隱士」,而且調門唱得比任何隱士都高。他們說「隱於山林」的是「小隱」,因為他們是害怕經不住紅塵的誘惑所以才躲到了山林岩穴之間;而能夠「隱於朝堂之上」的才能算是「大隱」,因為他們內心修鍊得好,不怕任何外界的干擾與誘惑。
推薦閱讀:
※隱士的處世方略:非常人非常道(全文上)
※真隱士與假隱士
※隱士真諦 聽雨軒sjh
TAG:隱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