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949年:蔣介石在溪口的最後歲月

1949年:蔣介石在溪口的最後歲月

鄭春光

  1949年元月,蔣介石陷入了其執政二十一年來的又一次人生低谷。此前一段時間內,隨著國民黨百萬大軍在關係到國共兩黨生死存亡的遼瀋戰役(東北會戰)與淮海戰役(徐蚌會戰)中的接連失敗,加之李宗仁、白崇禧等黨內不同派系首領對之展開政治攻勢,最終迫使其在「內外交困」的雙重壓力下宣布「下野」,並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視事」。「下野」後的蔣介石再次回到了故鄉奉化溪口,而這距離他上一次「下野」已過去了十八年。行文至此,我們不禁要問身陷「大權旁落」之中的蔣介石在「下野」前夕都有哪些遭際,而他於故鄉溪口的最後歲月里又發生了哪些事情?                          「下野隱退」前夕   1949年元旦,中華民國進入了建國的第三十八個年頭。不過對於此時的蔣介石等「黨國」元首來說,內政時局已是風雨飄搖。這天早上的南京,晨光曦微,僅在市郊遠處傳來了幾響爆竹聲。蔣經國晨起後第一件事即去向蔣介石問候新年,並於上午十時許隨侍其行至紫金山拜謁先總理孫中山的陵寢,後又陪之至基督凱歌堂靜默禱告。   面對遼瀋、淮海戰役後的國內政局,蔣介石清楚地意識到這一次他可能又要臨處「下野」的境遇。隨著國軍的節節敗退,一些倍感內戰無望的高級將領與政府官員希望國共兩黨重啟和談的呼聲亦強烈起來。就在幾天前的1948年12月25日,中共方面通過新華社宣布了《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批戰犯名單》,蔣介石與李宗仁分列第一、二位。也是在同一天,時任華中「剿總」總司令的白崇禧為了緩解不利於己方的緊張局勢而向蔣介石提出了「與共黨謀和」 的建言,並立即得到了李宗仁、甘介侯等人的支持。在白崇禧的「謀和」主張中,「(一)總統下野、(二)釋放政治犯、(三)言論集會自由、(四)兩軍各自撤退三十里、(五)划上海為自由市,政府撤退駐軍,並任命各黨派人士組織上海市聯合政府,政府與共黨代表在上海舉行和談」 的「五項要求」列於其上,同時表達了:「總統下野後,由李副總統繼承大任」的擁戴立場。就在此議提出五天後,白崇禧又於12月30日發出「主和」通電,並旋即得到了河南省政府主席張軫要求「總統毅然下野」的響應。   在黨內地方派系勢力的「脅迫」下,蔣介石一面準備新年文告闡明以「黨國」的政治立場,一面針對白、張的電議作出回應。「三年以來,政治商談之目的,固在於和平;即『動員戡亂』之目的,亦在於和平。……只要議和無害於國家的獨立完整,而有助於人民的休養生息;只要神聖的憲法不由我而違反,民主憲政不由此而破壞;中華民國國體能夠確保;中華民國的法統不致中斷;軍隊有確實的保障,人民能夠維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與最低生活水準。」從蔣氏的新年文告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在斟字酌句上是頗費思量的,而其時的內心世界亦是極為複雜甚至與現實有些矛盾的。三年時間裡,內戰在造成國統區物價飛漲、金融期貨市場紊亂、民眾流離失所等社會亂象叢生的同時,國民黨內高層權位之爭激烈、各級官員貪污腐化成風等問題更是達至頂點,「和平民主」與「民生福祉」在持續升級的戰事前成了空談。文告的最後,蔣介石也隱約地向外界透露了他接下來的「意向」:「中正畢生革命,早置生死度外,只望和平能早日實現,則個人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惟國民公意是從。」在回復白崇禧與張軫的電文中,蔣介石以關乎「黨國」存亡的立場「告誡」他們:「中之意旨,已詳見元旦文告,如共黨確能『悔禍謀和』,國家生存,民族命運獨有保障,則固中寤寐以求;個人進退,自非所計。……」(致張軫電)「……今日吾人既已傾吐精誠,重啟和平之門,假令共黨確能『幡然悔禍』,保全國家之命脈,顧念民生之塗炭,對當前國是,能共商合理合法之解決,則中正絕無他求;即個人之進退出處,均惟全國人民與全體袍澤之公意是從。……」(致白崇禧電)   自蔣氏關於「和談」與「隱退」的消息傳出後,一段時間內「冷淡蔣介石」的美國政府開始密切關注南京方面的新動向。美方一面顯現出對於「和談」的支持,但另一面又擔心蔣氏下野後會造成「群龍無首」並直接影響其對華政策,因而在對待中共的態度上變得審慎起來。而此時的蘇聯政府則在敦促「和談」的前提下,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來平衡與處理同國民黨之間的關係。

  奉化溪口 溪口位於奉化縣境內,東靠武嶺,南瀕剡溪,北臨雪竇山,水繞山環,景色秀麗,近代以降,因蔣介石、蔣經國父子誕生於此而聞名。武嶺門、文昌閣(樂亭)、豐鎬房、雪竇寺、千丈岩瀑布等景緻聞名遐邇,而千層餅、羊尾筍、芋艿頭、水蜜桃等物產更是為人所熟知。

  武嶺門樓 武嶺門樓坐落於奉化溪口,為兩層三間式仿古建築,1929年於原址武嶺庵上重築而成。門樓巍峨壯觀,外側門額上的「武嶺」二字為著名書法家、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於右任所題。照片中的場景為門樓內側,此「武嶺」二字系蔣介石所書。字體規矩有度,頗見蔣氏習法柳體的功力。

  武嶺學校舊址 1925年,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倡議在其故鄉奉化溪口建立一所新式學校,同時整合原有三所小學校以增強辦學實力。1927年7月,「私立武嶺學校」於蔣氏故宅豐鎬房正式成立,蔣介石親自題寫校名。1930年,新校址在武嶺西麓落成。經過數年的發展,該校的建制由小學部(含幼稚園)擴展至農業職業中學部(農校),並開辦了葛竹分校與民眾夜校,同時興辦了武嶺公園、相量崗林場、罐頭廠等產業實體。

  

  就在國共雙方處於「僵峙」期間,蔣介石密派蔣經國飛赴上海「面陳」中央銀行行長俞鴻鈞,令其火速調運部分「國庫」黃金、白銀、外匯至台灣島以為「軍需」,並確保運送過程中的萬無一失與機密嚴守。其實早在1948年12月,中央銀行即已受命啟動「國庫黃金」運台計劃,而這些以金圓券、銀元券從民間兌換來的「國之重金」,在專人的監督與護送下分批次裝箱啟運了。截至1949年6月,已先後有四批「國庫金銀」從上海輾轉(或直接)運抵(海運與空運)台灣,後又有兩批從美國運至台島。蔣介石此舉雖鮮為外界所知,但是卻顯現出其欲以台灣為「復興基地」的「戰略計劃」。據當年曾參與此事的吳嵩慶之子吳興鏞講,渡海遷台的黃金總數約為七百萬兩(此處仍存爭議),雖與現今兩岸的黃金儲備量相比微乎其微,但在當時卻是非同小可。   隨著淮海戰役的收尾,潰敗的國民黨軍隊開始陸續南撤,而在華北地區(主要指北平)的部分部隊也開始部署空運撤至青島的計劃。1月14日,毛澤東發表了《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了「(一)懲治戰犯,(二)廢除偽憲法,(三)廢除偽法統,(四)依民主原則改編一切政府軍隊,(五)沒收官僚資本,(六)改革土地制度,(七)廢除賣國條約,(八)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政府及其所屬政府的一切權利」。此「八項主張」使蔣介石深知其與「黨國」的尷尬處境,而東北野戰軍與華北野戰軍則在一天後迅速攻下天津,並對北平形成了合圍之勢。   突如其來的變化使得國民黨內部一片嘩然,而對於中共提出的「八項主張」,甚至有人提出了「無條件接受」的建議。1月16日至1月20日,蔣介石分別約見了俞鴻鈞、席德愗、張群等人,並就兩行(中央銀行與中國銀行)外匯債券處理一事、川康局勢等事宜進行了商討。1月19日,行政院舉行政務會議商討有關對策並最終達成了「派代表與中共談判和平」的決議,外交部亦於同日通知各國駐南京使節及辦公機構遷往廣州。翌日,外交部舉行記者招待會向外媒傳遞「和談聲明與立場」。是年2月,國民黨中央黨部與行政院先後遷至廣州,而蘇聯駐華使館亦由南京遷往粵穗。   1月21日,凌晨即起的蔣介石便開始了當日的工作,同時致函正處於中共軍隊包圍之中的傅作義:「余雖下野,政治情勢與中共並無甚變易,希屬各將領照常工作,勿變初衷。……」上午,蔣介石赴凱歌堂靜默禱告,後又邀請行政、立法、監察、司法、考試「五大院」院長共進餐飯。下午兩時許,蔣於黃埔路官邸與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敘談,即席告知將正式「隱退」的消息,並出示同副總統李宗仁聯合署名的「宣言」。此情景令到場的人員聲淚俱下,更有人提出要求蔣氏收回「成命」,但終為其所婉拒。4點10分,蔣介石在蔣經國的陪同下飛赴杭州,並於晚間在樓外樓同隨行人員共進晚餐。是日晚,李宗仁就「宣言」中並未寫進「隱退」、「辭職」字樣與體現其「繼任總統」而使用「代行其職權」一事,由吳忠信向蔣氏轉達了「質詢」之聲。蔣介石雖同意對此做修改,但是在翌日各報所刊的「辭職求和文告」與「就職文告」中(實為蔣代李所擬)仍未見任何改動,這令李大為惱火。不過在「國運懸於一線」之際,李宗仁最終還是「默許」了「老對手」的意見,而蔣氏也在「妥置」此事後開始了「隱退」故鄉的生活。

  武嶺樂亭 蔣介石在溪口的住所有兩處,一處是其祖宅豐鎬房,另一處為樂亭文昌閣。樂亭文昌閣毗鄰武嶺門樓,環境幽靜,樟木參天,為蔣氏回鄉時的居所。照片中為1930年時修建的西式三開間小洋房(又稱「剡溪小築」、「涵齋」),它位於文昌閣東側,負山面水,曾為蔣經國留蘇歸國後的住所。

  蔣介石與母親的合影 這張照片廣為人們所熟知,記錄下了青年蔣介石侍奉其母蔣王氏(采玉)的場景。蔣母早年命運坎坷,二十二歲時嫁與兩度喪妻的溪口武嶺鹽商蔣肇聰,育有二子二女,但僅存長子蔣瑞元(蔣介石)與長女蔣瑞蓮。蔣介石九歲喪父後,蔣王氏含辛茹苦地操持家務,並在其十九歲時送之赴日留學,成就了他日後的事業。

  謁訪宜興先祖故地的蔣介石 1948年5月,蔣介石親赴宜興都山祭謁武嶺蔣氏第五世(代)祖函亭侯蔣澄墓,並與當地蔣氏族人交談。據《武嶺蔣氏宗譜》載,蔣澄於東漢初年由杜陵(今西安)遷至陽羨(今宜興),為光武帝劉秀所封之函亭鄉侯,造福一方並深得黔黎敬戴。

                          

                        在溪口的最後歲月   1月23日上午10時許,蔣介石一行由杭州筧橋機場啟程飛赴寧波,10時35分抵達櫟社機場後又乘車前往溪口。當武嶺門映入眼帘之際,蔣介石的內心似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而這一切都為同行的蔣經國所察覺,並在其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行話:「回到家鄉的奉化溪口,突然又體味到十分溫暖的鄉情,而且盡量享受了天倫的樂趣……」   我們從已出版的《蔣經國自述》中,看到了蔣氏記錄其父從1949年1月23日至4月25日在溪口及周邊地區的日常生活情況。為了使讀者能夠直接地了解到蔣介石在此期間的行止,下面將重點引述部分原文:   上午,天氣晴朗,侍父游藏山公園,山水幽麗,心曠神怡。復至樂亭舊址,佇立武嶺潭畔,白鷺不驚,深得忘機之樂。……傍晚回家,余(蔣經國)助家人制年糕,父親頗為欣賞,食芋頭亦津津有味,每含笑視孫兒,蓋父親一生最喜過平淡的生活也。(1月23日)   ……今為農曆除夕,全家在報本堂(豐鎬房)團聚度歲,飲屠蘇酒,吃辭年飯,猶有古風。自民國二年(1913)以來,三十六年間,父親在家(指在故鄉溪口)度歲,此為第一次……(1月28日)   ……父親上午往寧波城內金紫廟(即宋代蔣氏祖基「金紫園」),祭祖後,回溪口,親赴宗祠及大、二、三、四各房祖堂祭祖……(1月29日)   ……天朗氣清,正午,攜孝文、孝武、孝章及侄女等,隨父親至妙高台午餐。旋經仰止橋,至嚴夏存。父親親自指導我們拍攝電影,千丈岩、妙高台、獅子山附近風景,盡入鏡頭,精神愉快。……回至岩下,適附近有單姓鄉人舉行婚禮,父親帶我們順便參加,單氏舉族熱烈歡迎。乃送彼山羊一隻、老酒一擔、花燭一對,並略用茶點而回。(2月19日)   本日陰晴。早餐後,隨父乘車到寧波,參觀天一閣圖書。……父心儀該閣久矣,終未獲一至,今得償夙願,亦一樂事也!……(3月12日)   陰雨。晚間父親談修家譜及整理天一閣圖書事,並稱「吾鄉以『禽孝』名者,以昔有飼燕之女,死後,燕乃死殉其家,因以命名」(3月21日)……   父親與族人商談編訂直系宗譜計劃,並揭示宗支系雲:「江南本姓同出函亭,武嶺宗派上接龜」……(3月22日)   ……上午,侍父遊覽溪南積善庵,此為父親十歲時侍先祖母(蔣王氏)禮佛念經之地也。回溪口後,又侍游慈園一周,父子同游,甚覺難得。(4月4日)   今日,天氣晴朗,是我的四十歲生辰。天色微忙中起床,至祖堂拜祖。六時上慈庵,八時侍父做禱告,並向父禮拜報恩。父為我題「寓理帥氣」四字匾額,附跋,文曰:「每日晚課,默誦孟子『養氣』章。十五年來,未嘗或間,自覺於此略有領悟。又常玩索存心養性之『性』字,自得四句曰:『無聲無臭,惟虛惟微,至善至中,寓理帥氣。』為之自箴;而以寓理之『寓』字,體認深切,引為自快,但未敢示人。今以經兒四十生辰,特贅此『寓理帥氣』以代私祝,並期其能切記體察,卓然自強,而不負所望耳。』」又題「主敬立極、法天自然」八字……(4月15日)

  步入蔣家祠堂的蔣介石父子 「下野」期間的蔣介石與蔣經國到訪「蔣家宗祠」。溪口蔣氏宗祠修築年代久遠,至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曾進行過大修繕。1930年蔣介石於擴建祖居豐鎬房之際,斥資修建了一座新祠堂。新祠堂建好後,蔣氏族長約請蔣介石題寫牌樓匾額,而他則根據關雲長的事迹寫下了「忠孝傳家」四字以告示族人。

  與族人交談的蔣介石 蔣介石於溪口「隱退」期間,經常嘆息政事的變幻無常,但卻對鄉鄰與族人的熱情和關心倍感親切。從這張照片中可感知蔣介石與族人談話時的欣悅。

  蔣氏父子批閱家譜 蔣介石「隱退」溪口時,曾於1949年3月21日晚間同蔣經國談及修訂譜書及整理天一閣圖書之事。翌日,蔣氏又與族人商談編訂直系宗譜的計劃,並揭示宗支系云:「江南本姓同出函亭,武嶺宗派上接龜山。」

  從上述文字中,我們看到了鮮為外界所知的真實蔣介石。不過,「權位觀念」極強的蔣介石,在徜徉于山水間含飴弄孫的同時,也時刻關注著內政時局。雖然李宗仁「代行視事」,但是蔣氏仍以國民黨總裁身份秘密掌控黨政軍三方的運行情況,而張道藩、谷正綱、吳忠信、俞鴻鈞、湯恩伯、陳誠、鄭介民、周至柔、胡宗南、黃傑等「心腹」亦先後來到溪口「密陳」輿論、內政、情治、金融、軍事等事宜,商議與密定有關「對策」。然而就在此間,兩件事情的發生卻使其大為震驚與悲慟。   是年1月30日,在經過了十五天的「對峙」後,駐守北平的傅作義決定放棄「固守計劃」,並同中共方面達成和解協定,實現了管轄權的移交。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使得蔣介石在「下野」前擬定的空運駐平部隊至青島的撤退計劃成為泡影,而此時的青島亦陷入防守不易、補給困難的孤懸境地,因此蔣著令加快從青島撤退的步伐。2月12日,蔣介石接到了戴季陶於前一日在廣州自殺的消息。這位與蔣氏有著四十餘年交誼的「密友」,此前雖因政見問題而遭受「冷遇」,但卻無時不為國家的命運而擔憂。據說在其自殺的前一日,曾向秘書說:「國軍難以據守西南,四川必為共產黨所得。他們不會放過我,我也不甘當他們的階下囚。」他不願選擇同蔣介石避居台灣,服用大量安眠藥終了此生。聞聽戴季陶的死訊,蔣介石驚慟不已,而這也是繼「文膽」陳布雷「悲憤自裁」三個月以來(1948年11月13日),蔣氏再次痛別昔日「至交」。   隨著李宗仁「主政」期間與中共方面之「和談」的最終破裂,4月23日,在廣州的國民黨中央委員及立法、監察兩院委員百餘人舉行集會,要求「下野」的蔣介石「蒞行指導」時局。同日,迫於壓力的李宗仁離開南京飛赴桂林,而蔣介石亦由杭州返回溪口「以備赴任」。   4月24日中午,蔣介石叮囑蔣經國:「把船隻準備好,明天我們要走了。」蔣經國請示目的地,蔣氏卻沒有作答。下午,蔣經國送別飛赴台灣的夫人蔣方良與三個子女,於傍晚回到祖居豐鎬房時不禁暗自傷懷。翌日上午,蔣氏父子祭掃了蔣王氏的墓廬,登上了飛鳳山頂。下午3時又前往祖堂拜別,原打算再回豐鎬房向族人道別,最終還是放棄了此念……   隨著時局的變幻,蔣介石於1949年12月10日從成都飛赴台北,從此再也未能回到故鄉溪口。                                    (秦風老照片館提供圖片)

  蔣母遺影 蔣母王氏(采玉)為奉化葛竹村人,早年命運坎坷,及至中年又遭逢丈夫亡故,含辛茹苦地育養未成年的子女並忍受著族人的欺難。少年時代的蔣介石好動且個性奇倔,常引發鄉鄰與族人的不滿和斥責,但在其母的言教下有所改觀。1922年6月,蔣王氏病逝於溪口蔣宅,享年五十八歲。

  蔣介石全家祭掃蔣肇聰墓 蔣介石第三次「下野」期間,與宋美齡(左三)、蔣經國(右一)、蔣方良(左二)、蔣孝文(右二)、蔣孝章(左五)、蔣孝武(蔣介石舉抱者)等祭掃其先尊(祖)蔣肇聰(肅庵)墓。蔣肇聰精明能幹,他經營的「玉泰鹽鋪」聞名一方並成為了溪口武嶺的富甲之家。

  蔣介石夫婦祭掃蔣王氏墓 1949年3月間,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共同祭掃其先母蔣王氏之墓。1932年,蔣氏在他所撰的《外王母姚太夫人家傳》中,飽含深情回憶了外祖母王姚氏念佛珠、母親蔣王氏操機杼、蔣氏自讀的感人場景。而此時面對其先慈的墓廬,蔣介石百感交集。
推薦閱讀:

溫一壺歲月酒,寫一封笑忘書。
詩詞時光|歲月靜好,一段荷香
歲月若水  走過才知深淺  生命如歌  唱響方品心音
心累了,才知道人生不易,人苦了,才知道歲月無痕!寫得真好
浮生未歇,歲月儼然成蹉跎

TAG:歲月 | 蔣介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