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學名詞釋義(第二卷)

太極拳學名詞釋義(第二卷)

目錄

1.圓背 2.弛項 3.溜臀 4.裹襠 5.鼻為中心 6.力點(2) 7.退去力點 8.四梢空接手 9.用腳呼吸 10.心腦不接 11.虛靈在中 12.中定 13.守中 14.三易 15.不拿人當拐杖 16.不給人當拐杖 17.虛中虛實中實 18.放鬆三步 19.靜極靜凈極凈 20.內外結合 21.陽松皮毛攻 22.陰松骨變空 23.不丟不頂先是不動 24.化要順人來勢保我安舒中定 25.剌皮不剌骨剌骨勁定堵 26.對方雙手進攻急切記製造半邊虛 27.動點與不動點 28.松腳解困 29.前、後中心 30.太極沒有手通身都是手 31.沒有前進、後退、左顧、右盼!只有中定 32.一松到頂 33.太極本義 34.讀秒練拳(2) 35.手要平 36.太極點 37.無障礙練拳 38.自我檢驗練拳法 39.輕靈圓活 40.聽勁 41.懂勁 42.接點不接面打點不打面 43.改變自身重心 44.腳下離虛 45.牽動四兩撥千斤 46.化即是發發即是化 47.開合 48.虛實 49.不動點上要安靜 50.隨時松小指避開手腕子 51.人剛我柔謂之走 52.我順人被謂之粘 53.進退顧盼非有意虛實變換定中藏 54.引進落空全是意捨己從人亦無形 55.空腰轉胯 56.腳動必垮 57.完整練 58.單式練 59.反向練 60.左右手單練 61.無手練 62.默練 63.松體練 64.入道之基

1.圓背

十要之一:練習太極拳對背部行功的要求。

在理論上,當胸空時背自然圓,實際操作時則以吸收胸窩而形成圓背。另外腰胯部位松空後,會體會到脊骨的節節上拔,久之脊椎會漸有熱脹粗狀感,這是能夠圓背的基本。圓背相對空胸空腰來說是果,所以不必刻意在背上追求,求也難得!胸空為隱是陰,圓背是顯是陽,胸空背圓則上身自然圓虛。在體用中可以在毫無形跡的不為人知的情況下,改變自身原有重心狀態,以便避實就虛及引人落空。拳經中「虛靈在中」即指的是這種境地!如此才能做到「力從心借,氣由脊發」,乃至「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神明之境。

2.弛項

十要之一:指對頭頸周圍部位的要求和行功法。

當神意遠瞻時,(即做到虛靈神頂時)稍稍留意微收下頜,可使頸周圍內外自然虛松。頸部舒松程度直接影響頭部的靈活程度,是頭部這個全身總指揮官能夠發號施令的必須條件。

3.溜臀

十要之一:溜相對翻、翹、蹶、凸而言。臀即腰下腿後兩股,俗語說屁股蛋。溜臀是放鬆臀部的要求和功法。溜臀有陰、陽兩法,以配陰陽拳勢。陰溜是臀部意思向下後向前,陽溜是直下。初習者雖用意也難體會,不易導致形體的被動運轉,可相應注意收吸腹股溝,及空松腰胯部位,熟練後自然易於體會形意的相合,隨機自溜。溜臀可使腰椎至尾椎部舒松,因此,溜臀和松腰互為關鍵,能空腰則臀自易溜。不溜臀則腰無法松空,尾閭部位無法中正,自然精神也不能上貫於頂。可以說溜臀是做到立身中正支撐八面的極重要因素,所以稱之為人體的後中心。

4.裹襠

十要之一:即對襠部的要求和行功方法。裹襠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襠部圓虛,另有吊襠、圓襠說都是這個意思。要在身心松靜狀態中尋找襠部圓虛的感覺,即是具體的操作法,提示:無形的收吸左右腹股溝,則易於體會到襠部的圓虛感。

5.鼻為中心

這是達到周身一致運行的關鍵!鼻子本身處於身體的正中,鼻動則中心動牽動全身。基於實手是鼻子的延長這一原則,則鼻子的運動是繫於實手的。而實手的運動以是因為腳下的陰陽變轉形成的!只要肩以下胯以上不生動意、不犯主動、沒有妄動,自然易於達到「(腳下)一動(則全體)無有不動「的經典要求。

6.力點

凡人有力表現或應用力量時即產生了力點。泛指有力或用力處為力點即力的作用點(在人)、力的產生點(在已)。

7.退去力點

這是修鍊太極拳的根本目標。人身到處會產生力點,也都存在本有的拙力僵勁,這都是人在生活中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慣導致的。太極拳行功就是要依理合法將全身內外松凈虛透,不使再有絲毫本來的拙力僵勁存在及再生,從而達到氣血的自然通暢。具體在與人交手時,要讓與對方的接觸點上毫無力量,則對方之力不能進入我身,即無法動搖我的中正。

8.四梢空接手

這是北京祝大彤對汪永泉先師「接手四梢空」的理論經典的曲解。

9.用腳呼吸

這是楊禹庭先師所傳太極拳內練竅要。理論上符合先賢(莊子)「真人之息以踵」的遺訓,具體做法是「腳平松落地,不踩地」——楊禹庭語。在行功中腳下重心虛實變轉,即為一呼一吸。

相關經典:手上松空轉,腳下陰陽變。

10.心腦不接

與人交手,主觀意識上不能有迎接、承受、抵抗轉化、牽扯對方手腳招式勁力的想法!這樣雖然在形式上有接觸,但不會和對方來力產生頂抗,便於做到隨曲就伸的太極拳被動運行的基本原則,並可獲得以下理論及實踐上的有益體會:(1)對方功力再大,因我不與之相抗,自然無法作用於我身,對我造不成危脅。(2)因我處於無力點的鬆柔空虛狀態中,周身圓滿自然中正,對方在我身上因找不到力的作用點,所以無法破壞我的中正身形,我常處中守正,對方自然偏聽偏斜。

(3)不接則沒有專註和對待,才可以隨意對待,自然可以千變萬化,符合事物變化的自然規律。(4)我在主觀上不接來力,客觀上身體松凈,雖與對方有肌膚接觸,因我們無意又無力。所以對方無法揣知我之意圖。而我則能體察對方意圖。即所謂「人不知我,我獨知人」。(5)我沒有主觀先動的意識及主動的行為,才以做到「因敵變化以示神奇」的被動自然宗旨拳學。心腦不接是周身放鬆的綜合功力達到一定高度後表現出來的上乘太極內功。不是專修某一處肢體能夠通達的,只能是「功夫到了自然成」,也是重陽祖師「心安而靜」後的自然境界。

11.虛靈在中

在能夠空腰.空胸的基礎上,通過正確的「虛靈神頂」,可感知自身內部中空無物,恍惚之中似有一股貫通上下的氣息.若有若無的悄然生髮!這是從內在體會的,形體上保持「上下一條線」,再把這條線練虛了,可以忽隱忽現,即名「虛靈在中」。初習者當以守中為指導思想。

12.中定

在立身中正的情況下,能夠隨曲就伸做到八面支撐,即為中定!中定是「虛靈在中」狀態下顯示的境地功夫.無論動靜都不能失去中正身形,久為功,自致中定。想達到中定,必須切實注意「虛靈神頂」及「腳下離虛」的正確行功。

13.守中

中是自身的中心線,好比是自家的寶藏.乃精神命脈,又如是指揮作戰的司令部.需牢牢守住.這是守中概念上的淺解.具體的理論思想則根據重陽先師「心安而虛,道自來止」的明訓。中心線從開始體會感知的沒有(中心線本身存在.但未練功者難以體察,故曰沒有)、而通過「九松十要一虛靈」等正確的放鬆行功.漸漸的感知到.再將其培養的強壯.然後再通過進一步的深化行功將其隱藏起來,自然中空虛靈,神不外溢謂之守!簡單的說,就是由立身中正漸至八面支撐的中定,進而使「虛靈在中」,即是在守中。

然而大多數學拳者立身時用力使五趾抓地,凡腰.胯.膝.踝.足等關節部位都用力擺扣成框架,筋.骨.氣.血.肌.膚等儘力幫助,從而達到使他人推.撞不動的功效.這則是力量的表現,別人推撞不動.乃是因其力小,力在必能破壞!這是拳經中指出的「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這都是常人所具備的能力、不是太極拳學法理的表現行為.!但這也算是有中,只不過是常人都能程度不同達到的實中!而太極拳原本道家哲理「存無守有」的要求而守的是虛中!是將存在的有練無,把身中心田打掃乾淨,讓神意自然居住,此謂得中。得中又與守中有別,守中以不守為善!守則必須有中,即落於對待,.反之,有中不守,但要常使心身虛虛靈靈,似有若無杳無蹤自然無,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自然牢不可破,自在自得。

14.三易

這是太極拳拳學法與理的特點即易懂.易學.易操作!

易懂是指拳道法理容易使人明白,易學是指行功方法容易學習,易操作是指練拳行功不受任何局限如地點、時間、空間等外界以及自身因素等等.而且無論行走坐卧均可隨意操作練習。

15.不拿人當拐杖

不偏不倚是太極拳通行的體用原則,不拿人當拐杖是楊禹庭先師的教導,是不倚靠對方來做自已支撐點的意思。因為有倚靠即失中正!在交手對陣時,雖然要舍已從人,要完全隨人進退而進退,卻不是任人所為,把自已完全交給別人,舍已舍的是自已的主觀意識及產生的主動行為!如心想以某種手段攻擊他人,即等同於想拿對方某一處做支撐我的拐杖,如果再實施攻擊,就是拿對方當了拐杖。假若對方不懂不接或虛接之理,接受了你的來力,就是給你當了拐杖,就會受到你來力的破壞;反之對方能夠做到虛接或不接你的來力,等於是不讓你拿他當拐杖,即會造成你來力的落空,導致失去機勢。更有功深者,也能達到忽隱忽現的境地,就先接了你的力,讓你的感覺是這根拐杖扶實在了,很穩當,你就會把全部功力發出,然而這時這根拐杖突然又沒有了蹤影,其後果不言可知。

16.不給人當拐杖

明白了不拿人當拐杖的道理,自然也就明白了不給人當拐杖的意義,這也是基於「心腦不接」的太極拳技擊原則而產生的指導性的概念,在臨陣交手中應接形而不接力,人以力來進逼等於是把我當成了拐杖,我虛接來勢不接來力,使他落空,即是不給他當拐杖,若不慎接了來力,則自已必然也生力,即是給人當了拐杖,推脫不掉,則彼力作用於我身,下場與拿人當拐杖同,難逃一敗。

17.虛中虛實中實

這上指陰陽勢子轉變易位的行功開始的要求。也就是拳經中「變轉虛實須留意」法。具體是說:凡是陰動變陽動,要在虛的基礎上再虛(松)一下;陽動變陰動,要在實的意思上再意思一下,這樣可以毫無跡象的轉換現有的陰陽狀態,也符合經典關於變轉虛實的通規:欲上先下,欲前先後等。

18.放鬆三步

先是求心神意氣松,二是求得關節部位松,三是求肢體松。

心神意氣松,主要是指要先從思想意識上認識放鬆的道理與必要性,才能在走架行工中循著易於放鬆的道路練習。關節松是指在明白道理的情況下,通過「九松十要一虛靈」等正確的行功法達到關節部位放鬆的目的。肢體松是在關節松的基礎上,進一步放鬆肌肉皮膚,最終達到全身內外上下自然舒松,太極內功自然在身。

19.靜極靜凈極靜

這是太極拳拳學修鍊要求達到的:靜指心神意氣要安靜,極靜指神意虛靜致虛極,凈指周身內外松乾淨,極凈指身心清凈不染塵。

20.內外結合

太極拳拳學法則確定:實手練陽有形主外動,虛手行陰無形主內靜,每一動都要做到虛實相兼,內外相合;要求實手是鼻子的延長,要舒展向外,虛手意守中空,要虛靈在內,謂之內外結合。

21.陽松皮毛攻

放鬆分陰陽,是太極拳學獨特的理論思想形成的法則,是由陰陽隱顯的特性造成的。陽松皮毛攻是指陽動勢子行功,放鬆時神意是由內向外舒展.會表現在肌膚毛髮上,松境高者可在極柔軟的汗毛上表現出扎手剌皮的強度。當然這只是陽松行功顯現的一般表徵而已.較大程度上還不能完全代表陽松。

22.陰松骨變空

本著陰為隱、須「收斂入骨」的經典要求,做陰松行功時要求把意思松到骨髓中,即把骨頭松化成空。有一句訣語可以做為具體行功轉換時的指導:陰動瞬間骨變空!本來陽動是表現在外,至陰動開始,骨頭即刻消失成空,這是交手中忽隱忽現的功夫境界;在個人學習行功階段,則需慢慢體會骨頭一節一節漸漸消融的過程,才能切實體會。

23.不丟不頂先是不動

體用交手時要想做到對對方來力不丟不頂,就要保持自已與對方的接觸部位(點)不動,因為一動則非丟即頂!然而不動是需要周身放鬆來維繫的,某種意義上,不動(指接觸點)也是「心腦不接」的表現。

24.化要順人來勢保我安舒中定

交手中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失去自身的中正圓滿安舒,才能達到隨曲就伸,順人來勢而化解來力。

25.剌皮不剌骨剌骨勁定堵

這是太極拳體用要言。在交手時,我在得機得勢的情況下,勁意將作用於對方身上,這時意思只能作用在對方肌膚毫髮上,決不能深入骨頭,若是深入骨頭,則屬對待而產生的直線運動、自然會與對方力量相撞,我勁意自然無法順暢發出。如我雙手扶彼胸前,萬不能有推擊彼胸部使其跌倒或摔出之意,只須輕扶彼之外衣覺行已觸及皮膚.意思即可透彼胸背遠去、追逐視線,對方必然立足不穩,若是用力推胸,有時或者也能收效,但那不是太極拳陰陽變化的道理,失於「無意」而「有力」。

26.對方雙手進攻急切記製造半邊虛

當對方突用雙手正面攻擊,我在即不及避開的情況下,只須用意使自身某一半(不論左右)松空致虛,外形不須運動,即可使對方撲空,這是因為對方雙重而我單重,產生了陰陽變轉.我身體左右猶如圓規的兩條腿,我單重為固定了圓心,對方雙重的力量一觸及我身,必須向虛的側傾進,就形成了離心運動.只能人我體外打轉,不能進入我身中,這樣做的關鍵還在於正確把握「虛靈神頂」的概念!頂上虛靈,身體自然輕靈。

27.動點與不動點

太極拳是圓運動,無論體、用、技擊都依此原理。是圓則必然有動與不動點,如同圓規一樣,先定圓心.等分了內外,才會形成圓運動。在太極拳行功體驗中,動點要循高低點形成弧線,不動點上要安靜;無論動靜,都是隨人所動而動.因為圓規的特性,不動點也不是絕對不動的,但不動點的運動是被動產生的,是自然的運動又極微小,沒有形跡,相對有形的動點,叫不動點!只要是拿一個圓規一划,人人都可以明白,難的是把自身的習慣變的和圓規一樣,動力都是來源於對方的。

28.松腳解困

當身體受到對方大力擠壓推按至不能動轉時,可通過意想放鬆腳下,即能脫離困境。其實豈只松腳,「九松十要一虛靈」二十種做法均可獲解困功效。只提松腳,不過是個原則上的說法而已,而且腳為全身之根,根松則枝葉不求松而自然無力。受困之因無它,沒有陰陽至重心不能變動虛實而已,「九松十要一虛靈」任何一法都是在改變自身重心狀態,所以能解困。

29.前中心後中心

太極拳拳學要論,指收吸腹股溝為保持身體平衡的前中心.溜臀為保持身體平衡的後中心!交手中恰如兩道防線:收吸腹股溝是第一道防線的守護方法,溜臀是第二道;收吸腹股溝主守,作用大多為消化來力;溜臀有陰溜陽溜之分,應用為轉化來勢,兩者都可使人落空。臨場運用,並無先之別,這是太極拳體用「因敵變化示神奇」的原則所決定的。

30.太極沒有手通身都是手

本著「妙手空空」的先賢遺訓,練習太極拳要達到空手之境。太極拳既要求習練者「用意不用力」,那就說明:手只是運行結果、是表現的形式而已。手自身毫無絲毫自主意識及作為能力,雖有其形.絕無力意,形同虛設,所以叫做「太極沒有手」;通身皆是手則指的是練到周身一家,能夠「氣遍周身不少泄」時,身體到處都可以進行併產生攻防效果.也是拳經中「挨著何處何處去」的意思。又因為在人的意識里,手是打人工具的代表,既然身體那兒都可以打人.所以稱為」通身皆是手.

31.沒有前進.後退,左顧,右盼,只有中定!

這是太極拳拳學行功體系的綱領慨念。

基於行功中肢體不能有動意、主動、妄動的原則,身手自然不能有主動向前、退後、往左、向右的行為如「搬攔捶」最後一動,重心雖然是自右向左移動,卻不能有向左的想法,只能是通過正確的松腳行功法,而使重心自已過渡。右腳自中心點漸減移至右足大趾,再於瞬間松空同時精神領起,意如右腳要抬腿上步,則身體重心自會在無形中自然移至左腳..在整個過程中,皆須保持身形中正,不主動、不亂動、不妄動。又如「摟膝拗步」的抬腳上步.同樣不能有向前上步的想法,只需在保持立身中正達到正確的「上下一條線」時,視線先遠去,神意領起,松腰胯部位,則虛腳會自動向前舒伸,而達到向前上步的目的。也可以這樣理解:中定是因,進退顧盼都是因形成的果,不起決定作用,所以叫做沒有前進、後退、左顧、右盼,只有中定!

32.一松到頂

在無極式中體驗「九松十要一虛靈」時,自腳下放鬆,依次踝.膝.胯.腰漸至虛靈神頂,可以逐步的緩緩練習體會中間環節;而在走架行功中,則是隨拳勢的需要,在松腳的基礎上,即刻豎腰立頂(虛靈神頂)名為一松到頂,字義上也是一松就松到頭頂的意思.這並不是說中間環節不需要放鬆,而是在無極式中早已體會到了,行拳時雖然一松到頂,而中間環節自已自然會相應隨之放鬆,否則身上都是僵的,如何能一松到頂,何況腳只要能松,身上自也緊張不到哪裡去.

33.太極本義

<太極拳論>中指出: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幾、陰陽之母也!

故知:無極是太極的本來,是隱;陰陽是太極的表現,是顯.。有動之意而沒有動之形,所謂「有(意)無(形)之間,名為幾,「變轉虛實須留意」即當指的此處。太極修鍊的關鍵在於:在有意無意間尋找真意!意為形運,太極道生矣!

34.讀秒練拳

這是太極拳內功修鍊的一個基本規律。讀秒即是每一動從起點開始數秒,本著陰陽漸變的自然規律,從一數到十或二十.三十不等,總以漸變數到止點為止!讀出聲或在心中默念均可。讀秒練拳可極為有效的驅除雜念放鬆肢體,使心神意氣很快安靜下來,身肢松凈,易於體悟自然運動規律、和已身運動相合的感受。

35.手要平

這是對手掌掌型的要求:手掌手腕和手指要和前臂基本形成平面,即不能有折腕翹指等主動出力的形狀,便於保持被動運行,神意也易於向外舒展。

36.太極點

通常指在走架行功中,實手的輕扶點,實腳的中心點,頂上虛靈點。

在與人交手時,輕扶點接近於和對方的想接觸點,輕扶點在實手食指前寸許之處,是意思設置的虛點。輕扶點的修鍊方法是:陰動時,點隨手回,如逐物狀,但永遠有一段距離而追不上手;陽動時,點追視線,手逐點行,永遠追不上點!虛靈神頂即是對頂點的要求,腳下舉動輕靈穩健是對中心點的境地。

37.無障礙練拳

處處依減法、被動原則修鍊太極內功,即是無障礙練拳。

在凡走架行功(練拳)時,只要有力用意,發勁努力都是障礙!練拳行功就是要消除這些礙,所以一舉一動都要把握減力,時刻以「九松十要一虛靈」的標準來檢驗自已,做到「動分陰陽,舉動輕靈」自然沒有障礙。

38.自我檢驗行功法

這是指在走架行功中,每一動勢都要以「九松十要一虛靈」的標準來檢查對照已身。開始先從定式檢驗.一旦發現有不符合要求、不符合標準處,要馬上更改重做!長此下去,「九松十要一虛靈」的概念銘刻在心,凡一舉動自然符合要求。因為」九松十要一虛靈」是太極拳行功時對人體各大關節部位的規範要求,做到了人才會成為太極拳的載體,在此基礎上久練不止,才會得到太極內功大道!

按此法先賢早有明訓「一動勢先向自已周身合不合數項?稍有不合,即速改換.(見李亦畲<走架行功打手要言>)略為不同的是:彼所用以檢驗的「數項」,乃是彼時的數項要求,我們現在用的是更為詳盡的「九松十要一虛靈」行功法而已,此法可使學者較快掌握自然太極拳學法理。做到練明白功,不打糊塗拳!且易入懂勁之境。

39.輕靈圓活

關於輕靈圓活,楊禹庭先師指出的做法和檢驗方法是:全身自然舒松,節節貫串,頭腦安靜,神經不緊張,身心松靜,自然舒展,鬆柔圓緩,還要胸腹松凈,可使周身血液動暢流通,神經未梢活躍,體膚感覺靈敏,練拳時身上不掛力。

40.聽勁

聽勁是太極拳傳承中獨特的教學方法,可以說太極功夫的傳承全要靠此一舉!所謂聽勁即是學生在聽了老師教的如何行功的理論後,而在老師身上感受具體的理論實踐。通過聽勁,老師用身體的語言把自已周身上下內外在行功狀態下的活動情況,讓學生切身感受,切實體會,從而明白自已應該怎樣行功!某種意義上講,不在明白老師身上聽勁,永遠也不會真正明白太極拳的陰陽變化是如何體現的!只有常聽勁,才能漸達懂勁境。

41.懂勁

拳訣上說:輕靈圓活求懂勁,一說達到輕靈圓活的程度時,才能追求體知懂勁,也就是在輕靈圓活中尋求懂勁的境界;一指能作到輕靈圓活時自然懂勁。

懂勁是太極拳境界的真正門戶,懂勁了才算真正入門了,從此後,才能叫練太極拳!「懂勁後愈練愈精,漸至從心所欲,」,拳經上如是說。而懂勁之前,不管這個過程有多麼漫長,也只能叫做學拳,而非練拳!沒有練,自然無功。有人學了幾十年,但不懂拳理,誠如拳經上說的「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爾」___不懂拳理其法必不對,所以勞而無功。有人一張口「我練了幾十年…」實為無知者,必無功夫!而真正得道者,往往自謙「我才學….」.

懂勁就是明白了拳學法理的所以然,再具體點就是明白了神意,勁意,心意的合理合法運轉.

42.接點不接面與打點不打面

「接點不接面」與」打點不打面」這兩句話是自然太極拳的重要技擊法則。首先要從概念上理解、認識點和面:點小,面大,這是普通常識。所以接人來勢宜接點,接點則彼力不易盡傾,我則受力小,接面則相反,這也是武學應用中避實就虛的思想規律。點也能變的很大,面也可以很小;但點再大,受力也小;面再小,受力也大!思想要接面,則不論面再小,也會因為相接處沒有陰陽虛實變化,阻力加大而不易接甚至接不了,思想是接點,則不論點多大,都會因其圓轉的特性.可虛可實的本質而易接易走易變動.

因為點面的雙重性(大者可小,小者可大)可以理解為:點是立體的圓,面是平直的板,圓則能變,板則惟呆而已,所以接點即為其能轉,心想接點,則點之意自然放射在外,自已身上輕鬆,自能舉動輕靈,心想是面,則精神勁意皆在自身本地,非大力不能接,不能動.

點虛在身時則成圓,點實外放時則如線,又如箭,可無限遠去,去愈遠則點愈小,愈小則接觸處愈無阻力,神意愈靜,已身自在空松,運動必無跡象則人不能知!人既不能知我,則我隨意向那裡都能「走的開」!此所以為要接點的道理。而面本身即具張揚的意思,只要一接即漲,漲則愈須用力承受,愈用力則愈顯張大.已身累累負重,非有逾來力數倍的力量.不易抵抗,即便勉力能夠撐架,已盡失太極拳意,此之所以為不能接面的原理.

點面又能互易:用力接點,則點即成面;無意接到面,則面即化為點,所以接點也要不用力的虛接!

具體操作:若遇彼進,在我則不管與彼任何一處相接,決不可思想接觸部位!當意念心意如一條線.由自身正中射出,追逐自已的視線透彼身後遠去,而我身手亦隨之微向前移.此舉會使對方覺得一種難以抵抗的勁力自我身中,無形發出.此勁即為我行功正確而產生的功勁,雖然強大,卻非拙強(僵)蠻力,縱遇抵抗,也決不會受阻.這是因為我意不在此地,雖有抵觸之形,實無抵抗之力,看似有障礙,實能自在行,所以能長驅直入不受阻擋.

接與打實為一體,接是前半部分種植的因,打是後半部分形成的果,只要接對了點,不用心想,自然會有打,反之,如果接錯了面,就是被別人打了,然而,接點不是想接點,就一定能接到點,不想接面就一定接不到面,這取決於自身放鬆的修養程度.

總之,松空的境界直接決定身心的協調程度,協調好了,才能漸趨於心手相應.及再至於不見不聞有感自應的神明之境.

43.改變自身重心狀態

太極拳行功要求「動分陰陽」,而陰陽變化又是不會停止的。由此可知:練拳行功的過程即是不斷變轉陰陽的過程!因為人體的重心在運動狀態中大多數時維繫在腳下,陰陽變轉也多表現在腳下,所以練拳行功即是時刻在變動自身的重心狀態!這個道理應用到交手中,則因我沒有固定的狀態,就沒有固定的根,所以不會落入對待的因素中,對手無法確定我的相對穩定的情況,此謂之「人不知我」的原理。

44.腳下離虛

腳下離虛是行功對腳下的要求.也是一種感知的境界功夫,自然也是一種行功方法。依照楊禹庭先師「腳平松落地,不踩地,腳與大地融為一體,周身不要掛力」的教言行功,腳有松空的感覺,好象並沒有踏踏實實的站在地上,腳掌和地面接觸部位似有一種虛無的氣機漸漸生髮,身體很輕,腳下卻又覺得很穩沉,這即是腳下離虛形成的雙輕感。

相關經典:楊露禪<太極拳輕重沉浮解>「雙沉不為病,自爾騰虛,與重不一也」___沉是松的境地功夫表現,松到毫顛,則腳下輕靈穩健,有隨時都想跳躍而起的自發動感。所謂騰挪即此為是!有騰挪意,無躍起形,其意為虛,不刻意的追求,完全是身體的自然的反應,即為腳下雙輕,就是離虛。根據祝大彤老師腳下松才能進入太極門的標準.腳下到了離虛的程度,才算真正開始學拳的第一步.

45.牽動四兩撥千斤

常言「四兩撥千斤」,是喻人用力巧妙,善以小力破壞大力。今太極拳界多以此語指太極拳功夫的表現,用來形容拳種的特點。可是,真放一千斤東西,看世上有哪個能用」四兩」撥的動?

有些太極拳名家無法解釋也無法做到運用自已的「四兩」力,來撥開一千斤的攻擊力,便強調:自身須具有千斤之力,僅用時只用四兩,此極好笑,彼千斤在此,爾縱有萬斤巨力,僅用四兩,也是化不動的!又有用力扯拽對方手臂,致牽動軀體,亦名為「四兩撥千斤」,更為愚甚!皆斷章取義,見如井蛙.按太極拳經典中關於這句話的完整教導是:牽動四兩撥千斤!至關重要的牽動二字被棄,所以造成了人們認識思維上的錯誤。

其實僅就字面上也能明白:無論四兩還是千斤,皆是人力而非已力.不過「四兩」者:是彼力的梢節,是先頭偵察部隊,受彼司令部即大腦的指揮和委派來探察情況,自身沒有決定進攻與否的權力,自然也不具備克敵制勝的能力;而千斤者乃是人體全部功力與身體重心合而為一的主力部隊,專一等偵察兵的報告,以審能否得機得勢而定攻守策略。換言之:彼力(四兩)來探,我要做的是在(對方)不知不覺中,將其神識引向某一處,當然這個地方對他是沒有好處的,但我要卻要讓他確信此地乃是我之薄弱環節,攻之有益,彼自然會集中兵力,長驅直入,如對方一手或拳或掌,含力造成進逼我境,我輕接其手,要使他認為我不過是勉力才能招架,也沒有伏兵和增援部隊,如此則對方必然傾力而進,意可將我一舉擊潰,自然落入我掌控入中,這個誘敵的做法在我即為「牽動四兩撥千斤」!這是引進落空原則指導下的具體行為,只有做到「人不知我」,而「我獨知人」時始能為之。

46.化即是化化即是發

在交手中,只要與人相接都是發!不同的是以柔的形式意思表現出來為化發,以剛的形式意思表現出來為轉發,剛柔兼備則為順發,並不是發是發,化是化,所以稱為:化即是發,發即是化。如引領對方使其進,進而又使其落空,更進一步導致其失去平衡,在我則並不用力,只用意導引,是謂化發,乃是發的種類之一。世人大多不明此理,以把人打出去為發,走化來勢為化,強分一為二,謬極!

47.開合

意思自身心中深處向外極遠處漸漸舒展,叫做開;意思自身外肌膚漸漸收斂入骨,叫做合。身體有開合,呼吸才有著落(依靠);呼吸有依靠,身心自然調和。此開合之一意也。

48.虛實

虛是意思隱藏於無形之中,實是意思表現於有形之外,都是陰陽的一種體現而已。虛實要能做到忽隱忽現,又能互易位置為佳。

49.不動點上要安靜

在有外來勢力入侵的情況下,我只有因對方來勢的不同,而相應產生上下左右等動點與不動點,形成陰陽變轉,才能以走化來勢,起到引進落空的功效。如對方以左右手通過我身體兩側威脅我重心平衡,我須使已身兩側產生一個動點和一個不動點。動點要求虛凈,隨彼用力而動,不違拗;不動點要安靜!安靜的意思是指要有堅定的不動之意,初習者無論如何,就是抱定一個「不動」!

50.隨時松小指避開手腕子

無論自己行功或與人交手,要不斷的放鬆小指,則易於引彼進逼我身體的力下轉沉入地下!不論是人力進來還是我力出去,都易於在腕關節(手腕,腳腕,踝)處停泄,所以腕關節一定要鬆開,我手腕如能放鬆,即做到九松中舒腕的要求,則人力難於通過我手腕而進入我前臂、乃至肘、上臂、肩等等,自然返攻彼身。也可以這樣說:手腕有力易招敵力攻擊,所以自己的力量在個人體內流通,一定不要在腕關節停滯。

51.人剛我柔謂之走

人以剛猛勁力進逼我身,我保持(至少是在接觸部位)中正松凈的狀態,不生動意(抵抗或躲閃)而能隨人來勢、向任何方向動轉,使來力侵不進我身體中去,只能在我身外打轉,叫做:人剛我柔謂之走!是走化來力的意思,也是太極拳體用的原則。人有力處而我無力,始能形成動轉(走),自然不滯。

52.我順人背謂之粘

能夠做到「人剛我柔」,自然能夠走化來力。對對方來說:因力量一旦攻出,在無形中被我引化不及收回,形成背勢,這在我是做到了太極拳中沾的要求,所謂「身形順我自伸舒」,自然形成我順人背的局面。

53.進退顧盼非有意虛實變換定中藏

太極拳體用法則:不論是前進、後退、左顧、右盼都不能用意形成動作,而要在保持中定的情況下,通過腳下虛實變轉而達到進退顧盼的目的,這也是太極拳只有中定及被動的理論依據驗證之一。

54.引進落空全是意舍已從人亦無形

指在體用中,引進落空的做法全是神意引導形成的,身體運動的舍已從人也是被動的,沒有主動運行的形跡。

55.空腰轉胯

人力欲作用於我身,我則虛接其勢.放鬆腰胯,通過收吸實腿腹股溝,形成實胯動轉,而產生陰陽變化,達到引化來力並使之落空的目的,切記只能動轉實胯而非虛胯!(這是未趨於自然時的權宜方法而已。)

56.腳動必垮

在實胯轉動以走化來力的過程中,腳下千萬不能有運動,即陰陽變轉!否則身體上下動轉沒有主從,腳下一動,身體必然失去平衡,所以叫做:腳動必垮!

57.完整練

太極拳拳學練功法之一。即完整的練習整套拳架,屬於基礎的走架行功法。這種方法對於沒有太多時間的練功者,可以每周或半月練習一次即可。整套拳架練習,不論方法是否完全正確,均易獲得養生功效。

58.單式練

學拳行功法之一。即只練習一、兩個行功法較為全面的單式如:攬雀尾、雲手、摟膝拗步、倒攆猴等。在單式上體驗拳學哲理,易獲得陰陽變化的入門境地。

59.反向練

學拳行功法之一,即完整拳路的反向練習。如正向攬雀尾起勢是左抱七星,右打擠;反向則是右抱七星,左打擠。反向練習能更進一步使肢體協調、完全服從心意的指揮,增強被動運行的靈活性。

60.左手單練右手單練

學拳行功法之一,即在做單式或段落或完整的整套動作行功時,右手完全松垂好象原來就沒有似的,不作任何動作,而左手則依照行功要求,認真運動——如雙手時一樣。當有些動作純是右手的表現時,仍然要按雙手練時一樣,把時間仍然保留。自已心中要有意留空給無形的右手(右手單手練時也是如此);單手練的好處是可以清楚的體會在走架行功中,每一舉動雙手各自的運動軌跡之極細微處、幾乎無形的陰陽變化!不但能促進雙手各自的自我及互相了解,增進協作能力,也可培養出良好的獨立作戰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切實體會一動無有不動,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被動自然變轉。

附:右手單練同左手

61.無手練

學拳行功法之一,即雙手自然松垂.完全不做動作運動,只以腳下的動轉來完成整套或單式或段落的行功。

仍然要象有手正常練時的所有要求一樣:當重心穩定不動,只有手上行功時,就在心中默練,外形上恰似靜止,運到需腳下陰陽動轉時,毫不停泄,自然接續;無手練功要練出有手的效果,便於達到太極拳空手的要求,易於生髮手上神意,是拳學內功上身的又一層關鍵台階。

62.默練

學拳行功法之一,即無論行走坐卧,只要能靜下來,就集中思想,默思拳式套路行功方法就行。這是用心的練功方法,可以更深入的提醒自已:一舉一動都要依照標準要求來,規範行為。默練可以起到和正常練一樣的養生功效.但較之正常練更能促進氣血流通,而且不拘時間地點,隨時能行。初學者只可默練某一式,積少成多,學多少即可默想多少;這不過是一時權宜之法,但仍然需要正常練功,至於到了高層境界,全憑打坐行功,則又另當別論了。

63.松體練

64立身中正練習太極拳,首先別忘了:自己是來享受的,享受合理的運動帶給身心的舒適。如果在練的過程中得不到享受的美感,必然是錯的。錯誤會有很多,最大的莫過於立身之不夠中正。因此可以說:練習太極拳就是要獲得立身的中正。不偏不倚,不偏向任何一方,不倚靠任何一處。能夠立身中正是不偏不倚思想的體現;做到了不偏不倚,自然就是立身中正!思想上說,立身中正是綱領,是因;有了立身中正的思想要求,才會有不偏不倚的功法指南,此為果。從行功法理上說,不偏不倚是行功方法,為因;做到了不偏不倚,結果顯現為立身中正。兩者互為因果,因思而異。立身中正了,氣血自然貫通上下。此理可比誦經的人,雖然終日偃坐,卻也可得身心舒暢之功。這是因為:凡經中文字但能發音正確,皆會產生不同波動,從而產生疏通氣血的功效。

關於如何做到立身中正,拳經有極為明確的指示:「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遲重當作堅澀講,即不輕便不靈活。精神領起就是頂頭懸了,也可以理解為:精神領起的作法導致了頂頭懸的功用。歌訣說明「立身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立身中正是因為神貫於頂,滿身輕利是因為頂頭懸。 由此可知:立身中正的關鍵在於領起精神。 神貫頂者:精神留意於頭頂之上。頂頭懸者:神意虛懸於空。 上邊領得起,下邊自然隨;上邊擺得正,下邊即豎得直。這是理論上的明了。 行為上的理解也是靠思維:求得身體三線的存在,及處於一個立面上的垂直,即可達到上身中正(身體三線參考《人身三線說》)。 施為時以感覺完成:想像自己是這三條線,分虛實時呈一條線。也就是說,自身只是這線,再無他物!思想上把這線放置正直,定勢時如此,運動狀態中仍然如此;在行功中要求的頂勁永遠不失,其實就是要練習者永遠保持這個體線的垂直,等於是保持立身中正。因為精神領起來了,上下才是一個整體,才能做到上動下自隨——切要注意是自隨!下邊自己隨之,不須人為的主動相從!自隨者,毫無意識;主動者,有意隨從。頭部為綱,身肢是目,綱舉則目張,即此意也。 身體如線,是收斂,容易致柔! 初學者求如線,或粗或細,是實有;繼而煉之成虛,終而若有若無,需時自在,不需時頓空,所謂忽隱忽現,運用在一心,而示人以無知無為,故能使「人不知我」,而「我獨知人」!

附文:力的產生是被動的,所以事實上雖有力存在,卻?【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1b5800100elwq.html】
推薦閱讀:

方局3【祐之預測:《秘授滴天髓闡微》釋義(49)】
五行屬木的字有哪些?五行屬木的字大全加釋義
地支4【祐之預測:《秘授滴天髓闡微》釋義(29)】
子女【祐之預測:《秘授滴天髓闡微》釋義(84)】

TAG:太極拳 | 太極 | 釋義 | 學名 | 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