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理想化形象 (Idealization)幻想作用

打破理想化形象 (Idealization)幻想作用(幻想作用是指一個人遇到現實困難時,因無法處理而利用幻想的方法,使自己從現實中脫離開或存在於幻想的境界中,以其情感與希望任意想像應如何處理其心理上的困難,以得到內心的滿足。它是一種與退行作用十分相似的心理防衛術。它可以說是一種部分的、且為思維上的退行現象。例如,一個在現實中備受欺凌的女孩,她可以想像自己有一天會碰到一位英俊的王子,且助她脫離苦境帶來幸福……,這是西方童話中的「灰姑娘幻想」。如果一個男孩子覺得處處受大人限制時,往往會沉浸在「孫悟空式」的白日夢中,認為自己如果有七十二變的能耐,那就好了。對能力弱小的孩子說來,以幻想方式處理其心理問題,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一個成人仍然常常採用這種方式應付實際問題,就是毛病了。特別當他將現實與幻想混為一談時,就淪為病態了。 理想化作用(Idealization)是幻想作用的表現之一。它是指對另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或能力估計過高的現象。當一個孩子對父母理想化時,便樹立了一種典範且確信自己同樣偉大。他自傲而安全地感受到,他的父親是世界是最偉大的,他的母親是最美麗動人的。理想化作用對一個人的安全感有幫助,但會釀成虛幻的自尊,因為理想化作用帶有濃厚的自我陶醉色彩。 同其他心理防衛術一樣,幻想作用有其積極的一面。比如它能使人獲得滿足感,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和鬥志旺盛等。然而,幻想作用也易形成人的情緒陷阱,因為幻想作用往往通過誇大他人的優良表現,從而寬容自己對失望和挫折的反應,形成以他人的成就來代替自己的努力實踐的傾向。由於這種滿足感是理想化的,而非自己努力的結果。過份使用就會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導致一些實際上和情緒上的困擾。代償性防禦機制包括(1)幻想(fantasy)(2)補償(compensation)代償性防衛機制是用另一樣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減輕缺陷的痛苦。這種代替物有時是一種幻想,因為現實上得不到實體的滿足,他便以幻想在想像世界中得到滿足,有時用另一種物件去補償他因缺陷而受到的挫折。這類防衛機制分幻想型和補償型兩種。(1)幻想(Fantasy)當人無力處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困難,或是無法忍受一些情緒的困擾時,將自己暫時離開現實,任意想像應如何處理困難,使自己存在於幻想世界,在幻想的世界中得以實現內心的平衡,達到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經歷的滿足。因為在幻想世界中,可以不必按照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與邏輯思維來處理問題,可依個體的需求,天馬行空,隨心所欲,自行編撰。幻想是一種想像作用,是幼兒必經的生活過程。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個體所幻想的內容與學習經驗有關(隨著學習經驗的增加而有不同的內容)。例如,兒童時期的幻想偏向於玩具的獲得與遊戲的滿足,而青春期少年則偏向英雄式的崇拜。一般而言,凡性情孤僻有退卻傾向者,平常又少有自我表達機會,易以幻想解除其焦慮與痛苦。【案例】工人柯金上班時,被領班無理地罵了一頓,十分憤怒,但位居人下,無法可施,同家途中,他買了一張愛國獎券,吃飯時與大太閑談時說:「如果中了獎,他要自己開間工廠,重金將領班請來,然後給他顏色看,令他受辱……」談著談著,柯金輕鬆多了,他用的方法就是「幻想」。白日夢是一種幻想,小孩以幻想來處理自己內心遇到的問題,青少年用幻想來編製美好的未來,以逃避現實的衝擊。但成年人終日做白日夢,不勇於面對現實,則肯定是一種病態。如:「灰姑娘」型幻想,即一位在現實社會裡倍受欺凌的少女,堅信她有一天可以遇到諸如英俊王子式的人物,幫助她脫離困境。如:被人揍後,因為無力反抗,幻想痛打敵人以滿足自己的報復心理。自騙機制中的理想化(Idealization)是可以算作是幻想的表現之一,是指對另一個人的特質、能力等做過高的評價,以獲得安全感、滿足感的現象。簡言之即當個人無法應對挫折、痛苦或不滿時,就會一種非現實的想像來逃避問題。理想化作用對一個人的安全感有幫助,但會釀成虛幻的自尊,因為理想化作用帶有濃厚的自我陶醉色彩。這種保護機制常被弱小者所用,這也是思維上退行作用的表現。幻想可以是一種使生活愉快的活動(很多文學、藝術創作都源自幻想中),也可能有破壞性的力量(當幻想取代了實際的行動時)。意義治療法創立者弗蘭克爾,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集中營待了四年之久,他發現能從集中營活著出來的人,與其是否年輕力壯無多大關係,最主要的是對未來有「憧憬」(亦即以幻想未來遠景,來支持自己忍受目前的苦難)。幻想使人暫時脫離現實,使個人情緒獲得緩和,但幻想並不能解決現實問題,人必須鼓起勇氣面對現實,並克服困難,才能解決問題。否則經常沉灑於幻想中,而使「現實」與「幻想」混淆不清時,會顯現出歇斯底里(hysterical neurosis)與誇大妄想(grandeur delusion)般的癥狀。【案例】有一位學校臨時約聘的技工,最近因參加技術檢驗考試,沒有通過,而較之同時一起被學校約聘的其他兩位技工,不但通過考試並被學校改聘為正式技職,使他的心理上受到了很大的挫折,再加上其女友也因他沒有通過考試,認為他沒有前途而與他分手,在這種雙重打擊下,最近他開始語無倫次,到處說他已被校長聘為總務主任,並以總務主任自居,要求學校總務處的工作人員聽從他的指示。這位技工所顯現出來的行為,即是因為他在無法改變現實環境下,憑藉著個人的想像力改變了他腦子中的現實(把幻想當成是真事)以維持其心理的平靜,而形成了誇大妄想症。被打破理想化的父母形象,你做好準備了嗎?科胡特認為「理想化」是人類精神發展兩個面向之一,與誇大自體同時發展。然而在幼童成長過程中,對於「理想化雙親的影像」在做著不停矯正,一次又一次的打破「完美父母」的形象,逐漸接受父母現實世界中能力的極限。要兒童接受不完美的父母,的確會帶有一點點哀傷的滋味,在一次次這種感受中,兒童需要重組自己的內在世界,最終將父母特有的情感態度以及反應方式等特質加以內化,並將其永久的保留在潛意識的記憶中,轉變成自身人格的一部分。而這一說法,早在弗洛伊德1917年提出的「哀悼過程」時就已經涉及。根據弗氏觀點,精神結構在失落之後開始發展。而當「理想化父母的影像」在兒童成長中逐漸隱退的時候,在兒童內心就需要完成一個對「理想化父母」的哀悼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會形成新的精神結構,這些會逐漸代替原有的理想化客體所擔負的心理功能,而這些全無該客體個人的特質。雖然這過程,是一部分一部分的完成下來的,然而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是無法容忍的。很多父母無法承受來自於兒童因「理想化」破滅帶來的失望感,他們會將這樣的失望感直接理解為對自身的失望,對自身的負面評價。而這些常常讓父母們無法耐受。因此,父母們會用大致幾種方式表現,隱秘一些的是:他們會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或不需要的願望,保持自己全能的父母形象。藉以「警告」孩子「理想化形象」毋庸置疑,不能挑戰。或者,他們會表現出將此「失望 」感投射出去,而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他們的孩子。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父母會常常表現出對孩子的失望或者否定孩子成長帶來的進步,再或者不停的否定孩子的努力等等。以上的說法,我們常常會在權威的父母形象身上、溺愛孩子的父母身上看到,他們善於並樂於,接管孩子成長的一切必要或不必要的選擇權利,最終導致孩子的人格發展受阻,保留下自己的「完美父母」形象為最根本的目的。當然,也有這樣的一群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這個需要逐漸完成的過程始終遭遇阻攔,然而突然有了一個機會使之覺醒時,父母也給了一個「魚死網破」的堅決回應。斷然放棄了保持「理想化父母形象」的願望,孩子便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被拋棄感。在科胡特看來,理想化需要一部分一部分的從父母身上抽回,只有這樣才能稱為「恰到好處的挫折」,這樣的做法對人格發展有建設性的意義,而突然的、大量的抽回,這樣的挫折過於強烈,轉變內化的過程不能很好的完成。想到這裡,除了想要提醒那些初為父母的朋友們以外,其實還想說,也許父母之所以無法接受「理想化」的破滅,是因為不相信自己會被孩子內化在內心深處,不相信自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害怕自己無法真正留在孩子的心裡,因此才不忍放手讓孩子長大。而這些,也許來自於父母對自身的評價過低,或俗話說的缺乏自信。然而,回到弗氏提出的「哀悼」過程,這種成長不是決裂式的分離,而是孩子首先會將父母深深的記住,內化於心之後,他才能成長。從這一點上看,父母的「理想化」破滅恰恰為孩子成長提供了給養。心理防衛機制或簡稱心理防衛(也稱自我防衛機制,防衛機制,防衛機轉)(Self-defense Mechanism/Defense Mechanism),是心理學的名詞,是指自我對本我的壓抑,這種壓抑是自我的一種全然潛意識的自我防禦功能,是人類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緊張焦慮、尷尬、罪惡感等心理,有意無意間使用的各種心理上的調整。心理防禦機制本身越原始(原始的防禦機制是指童年生活經歷所形成的防禦機制,保護自己可以說是原始防禦機制的本質。),其效果越差;離意識的邏輯方法越遠,則越近似於變態心理。在生理上,心理防衛機制被認為可以防止因各種心理打擊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礙,過份或錯誤的應用心理防衛機制可能帶來心理疾病。自我防禦機制的特徵  (1) 防禦機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們是無意識的或至少是部分無意識的,真正的防禦機制是無意識進行的。  (2) 防禦機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過自我美化(價值提高)而保護自己及防護自己免於受傷害。從它的作用和性質來看,可分為積極的防禦機制和消極的防禦機制兩種。  (3) 防禦機制似有自我欺騙的性質,即以掩飾或偽裝我們真正的動機,或否認對我們可能引起焦慮的衝動、動作或記憶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禦機制是藉歪曲知覺、記憶、動作、動機及思維,或完全阻斷某一心理過程而防禦自我免於焦慮。實際上,它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法。  (4) 防禦機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們在維持正常心理健康狀態上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禦功能作用改變的結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狀態。  (5) 防禦機制可以單一地表達,也可多種機制同時使用。分類按照心理成熟度分類  (1) 自戀心理防衛機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個人在嬰兒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機制。早期嬰兒的心理狀態,屬於自戀的,即只照顧自己,只愛戀自己,不會關心他人,加之嬰兒的 「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輕易地否定、抹殺或歪曲事實,所以這些心理機制即為自戀心理機制。一名成年人還運用「自戀機制」來進行自我心理防禦,是很危險 的。  (2) 不成熟心理防衛機制:此類機制出現於嬰兒期,成年人中出現於較輕的精神病患者。包括內向投射、退行、幻想等。  (3) 神經症性心理防衛機制:這是兒童的「自我」機制進一步成熟,在兒童能逐漸分辨什麼是自己的衝動、慾望,什麼是實現的要求與規範之後,在處理內心掙扎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機制。  (4) 成熟心理防衛機制:是指「自我」發展成熟之後才能表現的防禦機制。其防禦的方法不但比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的慾望與本能,也能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這種成熟的防衛機制包括壓抑、升華、補償、幽默等。按行為性質分類  (1) 逃避性防衛機制:壓抑/潛抑(repression),否定(denial),退化情感(regression)。  (2) 自騙性防衛機制:此類防衛機制含有自欺的成分,也是一種消極性的行為反應。包括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儀式與抵消(ritual and undoing),隔離(isolation),理想化(idealization),分裂(dissociation)。  (3) 攻擊性防衛機制:轉移(displacement),投射(projection)。  (4) 代替性防衛機制:幻想(fantasy),補償(compensation)。  (5) 建設性防衛機制:認同(identification),升華(sublimation)。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  人類使用心理防衛機制時,有時是有意的,有時是無意的。這些心理防衛機制有些符合社會道德標準,有些則不;對生活的影響各不相同,有正有負。否認  否認(英文術語Denial):指無意識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它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心理防衛機制。意志薄弱而知識結構又單純的人,常會情不自禁地使用否認機制。  例如,小孩打破東西闖了禍,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來;癌症病人否認自己患了癌症;妻子不相信丈夫突然意外死亡;某些女孩被人強姦後,回憶起強姦過程會一片空白,或記憶不清楚,這就是無意中啟動了否認。反應結構  反應結構(英文術語Reaction formation)也稱反向,指意識性的採取某種與潛意識所完全相反的看法和行動,因為真實意識表現出來不符合社會道德規範或引起內心焦慮,故朝相反的途徑釋放。  例如,對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懷有敵意的繼母,往往特別溺愛孩子,企圖證明她沒有敵視孩子;再如,過分熱情或自我吹噓的行為是對被壓抑在無意識中的 那種不好與人交往或自卑的強烈衝動的一種反應。當某人希望照顧自己卻明顯地照顧別人、「恨」自己真正喜歡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愛」自己所恨的競爭對手或 所不喜愛的職務。  例如:某些人發現自己有同性戀傾向,無法接受,結果成為強烈的反同性戀者。轉移  轉移或移置(英文術語Displacement):在一種情境下是危險的情感或行動轉移到另一個較為安全的情境下釋放出來。通常是把對強者的情緒、慾望轉移到弱者身上。  例如,對上級的憤怒和不滿情緒,在家中對親人發泄出來。壓抑/抑制  壓抑/抑制(英文術語Repression):「 壓抑」指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情感或衝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下意識的將極度痛苦的經驗或慾望就被潛抑到無意識中去,以使個體不再因之而產生焦慮、痛苦,這 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性遺忘(不是否認事實),有時表現為口誤筆誤。「抑制」則為有意識的進行同樣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這些慾望還是有可 能會無意識的影響人類的行為。  例如,一位中年婦女的獨生女於十八歲時死於車禍,事情發生在十月份。當時她非常痛苦,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她把這不堪忍受的情緒抑制、存放到潛意識 中去, 「遺忘」了。可以說感情留在意識之中,而觀念卻被忽視了。這些潛意識中的情緒不知不覺地影響她的情緒,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會出現自發抑鬱情緒,自己不知道 為什麼,藥物治療也無效。投射  投射(英文術語Projection):也稱外射,是主觀的將屬於自身的一些不良的思緒、動機、慾望、或情感,賦予到他人或他物身上,推卸責任或把自己的過錯歸咎於他人,從而得到一種解脫。它包括嚴重的偏見、因為猜疑而拒絕與人親熱、對外界危險過分警覺。  例如,一個學生平素學習不努力,考試作弊,則認為別的同學學習也不努力,考試善於作弊,而且與自己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屬於這種情況。  例如:強姦犯認為受害者穿著暴露,才引發他犯罪。攝入或稱內向投射,與投射作用相反。指廣泛地、毫無選擇地吸收外界的事物,而將它們變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由於攝入作用,有時候人們愛和恨的對象被象徵 地變成了自我的組成部分。如當人們失去他們所喜愛的人時,常會模仿他們所失去人的特點,使這些人的舉動或喜好在自己身上出現,以慰藉內心因喪失所愛而產生 的痛苦。相反,對外界社會和他人的不滿,在極端情況下變成恨自己因而自殺。內投射也可能是自罪感的表現,他們常常模仿死者的一些性格特點來減輕對死者的內 疚感。內投射或仿同的對象,常是所愛,所恨和所怕的人,尤其是父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是攝入現象。仿同仿同或認同(Identification)是指一種無意識的,有選擇性地吸收、模仿或順從另外一個一般是自己敬愛和尊崇的人或團體的態度或行為的 傾向,以對方之長歸為已有,作為自己行為的一部分去表達,以此吸收他人的優點以增強自己的能力、安全感以及接納等方面的感受,掩護自己的短處。一般說來仿 同的動機是愛慕,是正常的心理現象,也是兒童早年的心理防禦機制,是未成熟的心理活動。例如:某人以與某富豪見過一面為榮。  仿同有兩種,一種近似模仿。另一種是利用別人的長處,滿足自己的願望、慾望,例如,一個不漂亮的女孩子喜歡和一個漂亮的女孩子作朋友,她可以國為別人誇獎她的女友而感到自豪。仿同也可分為"反感性仿同","向強暴者仿同","向失落者仿同"。  反感性仿同:一方面感到反感,另一方面又去仿同。  向強暴者仿同:向恐嚇者模仿,自己也變成一模一樣地去威脅或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人。  向失落者仿同:有時一個人失去他(她)所愛的人時,會模仿所失去的人的特點,使其全部或部分地出現在自己身上,以安慰內心因喪失所愛而產生的痛苦。升華  升華(sublimation):被壓抑的不符合社會規範的原始衝動或慾望另闢蹊徑用符合社會認同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並得到本能性滿足。  如用跳舞,繪畫,文學等形式來替代性本能衝動的發泄。又如,有位保險公司的火災調查員,每次聽到哪裡有火災,就馬上跑過去看,以便調查起火的原 因,幫助公司鑒定,是否需要負責給予賠償。這位職員每到火災現場時,總會產生一種說不出的興奮。因為他從小就有這種玩火的慾望,卻不會隨便去放火,變成縱 火犯。反而善於利用,當了一名火災調查員,為公司服務,可以說是升華作用典型之例。  例如:在學校被人欺負,是以努力考進警校,以維護社會正義。退化情感  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也稱為倒退,退行。當人感受到嚴重挫折時,放棄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到困難較少、較安全的時期——兒童時期,使用原先比較幼稚的方式去應付困難和滿足自己的慾望。完全的放棄努力,讓自己恢復對別人的依賴,從而徹底的逃避成人的責任。而臨床上歇斯底里和疑病症常見這種退性行為。短時間、暫時性的退行現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極其需要的。  譬如一個成年人,當遇到困難無法對付時,便覺得自己身上的"病"加重了,需要休息,以此來退回到兒童時期被人照顧的生活中去,這就是無意識地使用精神防禦的退行機制。幽默是指以幽默(Humor)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慾望。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慾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類的幽默(笑話)中關於性愛,死亡、淘汰,攻擊等話題是最受人歡迎的,它們包含著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利他  利他(Altruism):替代性而建設性為他人服務,並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滿足。它包括良性的建設的反向形成、慈善行為,以及對別人的報答性服務。利他與投射及發泄的區別在於,它為別人提供的是真的而不是想像的好處。它與反向的區別是,它讓應用者至少部分地得滿足。壓制  壓制(Suppression):雖然在意識中出現了想解決矛盾衝突的衝動,而在意識或半意識中卻作出予以推遲的決定。這種機制包括在尋找困難時的 一線希望、把已經認識到的不舒服感受盡量縮小、在困難面前想方設法予以推遲但並不迴避。用壓制的人是這麼說的:「我明天會考慮這件事情的」,第二天也確實記得考慮此事。預期  預期(Anticipation):為未來的內心不適感受作切合實際的預期或計劃。理智化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為在情感上讓自我脫離壓力事件,理智化通常不透過接受現實,而經由用有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 辨解,將面臨的窘境加以文飾,通過這種方法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或處境,隱滿自己的真實動機或境遇。理智化包括為了避免與人發生親熱的感情而對非生物給予太 多的注意,或者為了免得表達出內心感情而去注意外界現實,或者為了避免感知整體而去注意無關的細節。強迫思維和行為也包括在內,雖然它們也可被認為是某種 形式的內心置換。理智化包括以下機制:隔離(isol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儀式性(ritual)、抵消 (undoing)、補償(restitution)、魔術性思維(magicalthinking)。(1)合理化  合理化(英文術語Rationalization): 又稱文飾,指無意識地用一種通過似乎有理的解釋或實際上站不住腳的理由來為其難以接受的情感、行為或動機辯護以使其可以接受。合理化有三種表現:一是酸葡 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檸檬心理,即當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檸檬時,就說檸檬是甜的。三是推諉(projection),此種自衛機制 是指將個人的缺點或失敗,推諉於其他理由,找人擔帶其過錯。三者均是掩蓋其錯誤或失敗,以保持內心的安寧。(2)補償  補償(compensation):指個人因心身某個方面有缺陷不能達到某種目標時,有意識地採取其他能夠獲取成功的活動來代償某種能力缺陷而彌補因失敗造成的自卑感。例如,某女子因身體發育有缺陷而努力學習,以卓越成績贏得別人的尊崇。(3)抵消  抵消(undoing):這是指以象徵性的事情來抵消已經發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補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的一種心理防衛術。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其罪惡感、內疚感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如一個丈夫在娛樂城玩得太晚而回家很遲,他也許會為妻子帶回較貴重的禮物來抵消他的愧咎之情。  有時,抵消作用不是用來彌補已經發生了的事實,而是用來抵消自己內心的罪惡感,或自己以為邪惡的念頭。比方說,媽媽照顧小孩,不小心讓小孩碰到了 門、撞到了桌角而哭起來,做媽媽的常常會用射門、打桌子的方式來哄小孩子。其實並不是作大人的相信門或桌子真會撞人,或者是射門或打桌子就幫小孩子出了 氣,只不過是因為內心不安,覺得自己對孩子照顧不周,故總得做出一些事情來象徵「我也盡了力」,以抵消其內疚。  例如:有一位病人,因為曾經一次不慎說錯了話而出了紕漏,以後他每說一句話,就倒抽一口氣,表示已把剛才的話收回來了,不算數;或用手蒙住嘴,表示我沒有說,這樣心理就塌實多了。  如不小心打噴嚏沾到人,說對不起,以抵消自己內疚的心理。(4)隔離  隔離(isolation):將部分事實從意識境界中加以隔離不讓自己意識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此處所講的部分事實,乃是指整個事情中的一部分,最常被隔離的是與事實相關的感覺部分。  例如,不說人死了,而說仙逝或長眠等,這樣感覺上不會感到太悲哀或不祥。(5)幻想  指一個人遇到現實困難時,因為無力實際處理問題,就利用幻想的方法,任意想像應如何處理困難,使自己存在於幻想世界,以獲得心理平衡,這也是思考上 退行作用的表現。理想化作用對一個人的安全感有幫助,但會釀成虛幻的自尊,因為理想化作用帶有濃厚的自我陶醉色彩。這種保護機制常被弱小者所用。理想化 (Idealization)是幻想的表現之一,是指對另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或能力估計做過高的評價,以獲得安全感的現象。  例如,「灰姑娘」型幻想,即一位在現實社會裡倍受欺凌的少女,堅信她有一天可以遇到諸如英俊王子式的人物,幫助她脫離困境。  例如:被人揍後,因為無力反抗,幻想痛打敵人以滿足自己的報復心理。(6)轉化  轉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癥狀表現出來,從而避開了心理焦慮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內心焦慮或心理衝突往往以軀體化的癥狀表現出來,如癱瘓、失音、抽搐,暈厥、痙攣性斜頸等等,病者自己對此完全不知覺,轉化的動機完全是潛意識的,是病者意識不能承認的。(7)分離  分離(Dissociation):暫時而劇烈地改變自己的性格或某種感覺,以期避免情緒苦惱。與神經症性否認同義。它可能包括神遊、癔症性轉換反 映、一種突然的毫無根據的優越感或漫不經心的態度,以及短期地否認自己的行為或感情。它也包括為了消除焦慮或苦惱而顯得忙忙碌碌的行為、通過在舞台上表演 來「安全」地表達本能慾望,以及為了麻木自己的不愉快感情而短暫地濫用某種藥物或利用宗教的 「歡樂」。分離比歪曲較易為別人理解,也比較體諒別人,較發泄來得短暫。害羞是一種心理障礙,它直接跟「害怕」「膽小」有關。害羞的根源源自自卑,不自信,沒有力量來應對眼前的變化.克服害羞有人的地方就會產生社會關係,有社交就會有害羞。你回想一下當你一個人獨處在人群中時是不是感到壓力,尤其是迎面而來的是異性,是不是讓你變得目光不敢直視,讓你忸怩不安,沉默不語呢?這種情況在人際交往中,輕者叫害羞,重者就是社交恐懼症。人的性格都有一個瓶頸,我們要突破自己,只有突破自己我們才會成長。現在,如果你想和其他人相處變得容易,而且永遠不會再感到焦慮的話,你必須要克服自己的害羞。這裡有一些可以幫你克服害羞的方法。 1、利用神奇的潛意識 你所想的最終會變成現實,所以,你應該在潛意識裡樹立正確的信仰。這是你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嘗試重複大聲的說:「每天我都會變得更加更加自信。」在洗澡 時,在工作時,在超市,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你也可以使用視覺化的方法——想像自己在社交場合變得自信,感到自己非常棒。或者嘗試自我催眠——這是我最喜 歡的讓新的理念植入思想的方法。2、擴大你的接觸範圍你每到一個地方都會不可避免的要接觸新的東西。如果你不會游泳,你可能被淹到,那的確很令人恐怖。可是當你深深的吸一口氣跳進水裡,你就嘗試了新東西,也許 這有一點讓人畏懼,但是可以讓你成長。所以,如果你想克服害羞,你必須走出去,身處社交世界裡,那個讓你感到不自在的地方。關鍵是——不斷的挑戰自己,你 不能讓害怕阻礙自己前進。3、一次走一步延伸游泳這個例子,機會就像游泳一樣,你不跳進去,永遠得不到。如果你屬於那種極度害羞的人,那麼站在1000人面前講話並不是明智的行為。先嘗試5個人, 當你能夠輕鬆應付的時候,再增至10個人。然後試試20個人,以此類推增加。有種叫做「洪水治療」的方法,就是突然讓你暴露在大量的你害怕的東西面前,然後得到治癒——這點我表示懷疑。也許它在某種情況下有效,但如果沒有善加利 用,造成的傷害會比幫助更多。所以,一切都要循序漸進。4、害羞是種驕傲一位我很敬佩的人曾經告訴我害羞是種驕傲。他的意思是害羞的人總是花太多的精力去關注他們自己,他們在別人眼中如何,想要把事情做得很完美。這裡有個很明智的建議——多想想他人,少關注自己。事實上,其他人也在關心自己,沒有人會真正關注你。所以,停止以自我為中心吧。5、停止想像,立即行動一味的想像是不可能克服害羞的。如果你只是想著如何克服害羞,你最終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沒有任何改變。但是,當你真正進入到社交場合,你會發現這裡是另 一番天地。克服任何恐懼症不是一個「大腦」的活動——這些東西天生是不合情理的。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行動。所以,行動——做你感到害怕的事情,停止一味的想像。6、鍛煉自我單獨外出試獨自外出。害羞的人不僅會和別人在一起感到不舒服,還會和他們自己有同樣的感受。所以,出去吧——自己獨自吃晚餐,獨自看電影。據我觀察,最有自信的人喜歡獨自出入公共場合。 7、閱讀好書讀書可以幫你克服害羞。讀一些關於增加自信克服害羞的書,這會鼓勵你讓你更加自信。克服害羞雖然需要一定時間,但是你可以做到。它需要你的社交技巧,正確的態度,良好的精神狀態。變得自信與外向會使你的生活比現在1000倍的好,現在就去行動吧,不要拖延!心靈咖啡觀點:害羞,從害羞心理學上講,害羞是一種心理障礙,它直接跟「害怕」「膽小」有關。害羞的根源源自自卑,不自信,沒有力量來應對眼前的變化,於是害羞來了,成為你的保護傘。克服害羞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戰勝自卑、培養自信,不斷強大起來,尤其是內心世界的強大。但是克服害羞就如同克服網癮一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這需要一個過程!推薦讀物:津巴多的《害羞心理學》 自戀的5張臉看著鏡中的自己,這源於我們對自己的關注  今天早起,洗漱之後,你,一定照了鏡子;然後,按照內心對自己的某些預想,開始化妝,先是化妝水,日霜、隔離霜、粉底液,可能你還卷翹了睫毛,塗了口紅;看著鏡中的自己變得很漂亮,又向著自己的耳後噴了chanel No. 5香水……  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呢?這源於我們對自己的關注。我們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是值得關注和令人舒適的,這會給我們帶來愉悅和生命活力。從根本上說,這就是每個人所具有的自戀能量的外顯。  研究自戀的大師科胡特定義「自戀」:「是一種藉著勝任的經驗而產生的真正的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珍惜、保護的真實感覺。」  自戀是人性的核心,甚至是心理健康的表現,除非自戀太過頭,那才是問題。  但,人類的自戀,並不如想像的那麼簡單,自戀有五張臉,它可以通過5種形式表現自己。有時候很奇特、很隱蔽,我們甚至沒有覺出自己自戀了,但它卻已經不知不覺地傷到了自己和他人。  自我驕傲:自戀的第一張臉  「驕傲」在許多年裡,都被當作是不太體面的品性。它被用來稱呼那些獲得好成績而自滿的小孩。這種價值觀現在已經被認為是錯誤的。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成就和自我展示一直無法被認可和接受,那麼創造力又從何而來呢?驕傲恰恰是人類自我展現、擁有理想和抱負的基石。如果一個人沒有驕傲,或者不能感受到驕傲帶來的愉悅,反而或許說明他/她存在著某種心理困擾。在現代教育中,我們強調要多鼓勵小孩,激發他/她的驕傲。  「母親眼中發射出的愛的光芒呼應了孩子顯示自己的遊戲;其他種種母親對孩子自戀、展示的快樂行為的呼應,肯定了孩子的自尊。」科胡特說道。  其實,不止母親給予孩子,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獲得認可。例如,你在公司推進一個項目,你一定希望同事能夠讚賞你,上司能夠關注你。上司和同事眼中發射出的讚賞光芒,呼應了你顯示自己的願望,也肯定了自己的自尊。  適度的追求自我驕傲感,幾乎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標誌。當然,一個人過度驕傲,的確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比如,你在公司里天天誇耀自己的男友或丈夫如何愛你,這分驕傲雖然對自己是愉悅的,卻很容易激發他人的不舒適——如果恰巧對方正處於婚姻的困境中、甚至正在離婚,那你無異於給對方心裡重重的一錘。所以,展示自戀的最佳尺度是具有同理心,當自己表達幸福時,能夠考慮他人的感受,分享,而不帶有貶低別人的味道。  有人會問,如果我總是覺得驕傲讓自己有羞恥感呢?其實,偶爾幾次,完全不必擔心。除非經常如此,無法體會到成功帶來的快樂,那或許就和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關,需要調整了。理想化他人:自戀的第二張臉  不知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你聽課,課程深深打動了你,讓你對老師產生了超級好感,你開始關注這個老師的各個方面。凡是這個老師的課程都會興緻勃勃地爭取去聽、買他/她的書。又或者,你遇到一個很有魅力的上司,覺得他/她在工作能力、為人處事上都成熟圓潤,非常傾慕,有時甚至會浮想聯翩,猜想他/她日常生活也會很圓滿……  這些類似經驗,就是理想化他人,是自戀變化的第二張臉。自體心理學家巴史克說,那是「一種深切的渴望:渴望著通過與被崇拜的、充滿威力的人物的結合而得到保護和強化。這樣的人物給你理想、力量;在你危難、挫折、尋求生命意義的時候,幫助你維持自我的穩定。」  為何會這樣做?因為,當我們還處在發展過程中時,自身的自戀會因為現實而無法立即實現,這時候我們就會把這種自戀投射在四周成功人士身上,以建立自己的理想目標。這類投射,經過一段時間,隨著自己的努力,對他人的理想化慢慢就可能會變成自己的現實。並且,你的成熟,也會讓你發現那位老師除了可看到的優秀之外,還有許多缺點,而上司或許家庭並不和睦……你就會慢慢修正之前的看法,在保留內心目標的同時,更客觀地看待他人。  理想化他人在幼兒身上很常見,比如說爸爸有很大本事之類……這符合孩子早年的心理發育需要,父母就是孩子的理想化他人。對於那些表現不佳的父母,孩子恰恰喪失了理想化的機會,這會讓他/她要麼變得沒有理想,要麼變得一遇見誰就理想化對方。過多的理想化他人,就會攪亂自己的生活,也會給被理想化的他人帶來巨大壓力。楊麗娟追劉德華這個事件就是過度理想化他人的代表。  友誼:自戀的第三張臉  有時候,我們和某人交往,發現彼此不僅衣著有相似性,甚至用語、風格、觀點都有某種默契,就會產生好感,甚至友誼。這種情感,就是回應一個人的基本需求:需要得到認可,可以擁有別人的同等對待,這是自戀的第三張臉。  友誼或者夥伴的感覺,在人的心理上佔有重要地位,這是我們社會化的真正開始。朋友夥伴之間能夠分享彼此的技能、資源、感受、人生思考的行為,是以原始人類階段的夥伴需要為基礎的。在原始時代,這種關係的結盟會帶給一個人許多幫助,而且,相對來自社會的公共幫助,它更多是一種私人幫助,帶有情感的支持和融洽。在我們自我能力實現受阻或者無法找到理想他人依靠時,友誼是一種強有力的精神支柱。有時,當我們自己還沒有實現某些目標,但身邊的朋友實現了,我們也高興,這就是自身的自戀能力通過溫和的投射所獲得的滿足。它是一種進化,要比理想化他人更有現實感和自立性。在生活中,同行、同事間的交往,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某些友誼感。  友誼,作為自戀的第三張臉,也是需要界限的,要有節制,因為它和自我驕傲、理想化他人的感受尺度十分不同。在友誼中,如果任由自己的自戀擴展,就很容易破壞這分友誼。例如你和一個朋友越來越緊密,連對方的私人生活都被你深度界入,這種干擾就可能導致關係緊張。自戀的原始本性是獨大的,所以當它被以分享的方式來體驗時,它可能就會不滿足於分享,而要突顯自己、不顧及他人。  科胡特指出,人類發展出同理心,意味著一個人跨出了超越自身的偉大一步,對於友誼關係來說更是如此。  融合:自戀的第四張臉  當我們相愛時,愛到高潮,就是融合。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就是自戀的第四張臉。  融合超越了任何一種自戀狀態,它幾乎無邊界、無間隙。自體心理學觀點認為:「此狀態從自閉態跨出了一小步。他對他人有一點點的意識,但他人被以為是自己延伸出的一部分。儘管有意識他人的存在,但不存在對他人的態度,因為他人已在掌控之列。」  這種狀態於個體之美好,是高峰體驗。但在戀人之間,也很難維繫,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個體存在,有各自的日常工作和吃喝拉撒。如果一味停留此中,總會先有一個人受不了要暫時離開,不然就會窒息。這就是許多熱戀中人,在初期交往、情感到達高峰後很容易產生衝突,甚至憤而分手的原因。誰能承受在完全融合的情感高峰之後,竟然會產生衝突呢?  帶著巨大的失望匆匆分手,這種衝突經常被一廂情願地解讀為背叛或者傷害,其實這僅僅是彼此適應的開始。  融合不但存在戀人、朋友之間,父母親子之間也存在著融合。父母緊緊抓住青春期的孩子不放手,拒絕孩子終要從家庭融合中走出去,建立和面對自己的生活,往往會導致子女的激烈反抗。有的父母在子女遭遇困難時,會說,「瞧,就不聽我的話」,這是相當不成熟的心態,其本質是一種融合的自戀被挫敗後的報復感。  融合和人際界限的辯證關係,只要在一個以上的人之間存在,就需要被認識。作為親密關係的關鍵,它幾乎是終生學習的目標。在生活中,邊緣性人格障礙等等人格性問題患者,往往就會因為在真實的人際關係中反覆表現與人融合、讓對方窒息、逃離,而自己又反覆體驗被拋棄的創傷感受。  嫉羨:自戀的第五張臉  不知道你是否遇見過這樣的事,你盡心、儘力幫助朋友,特別在他/她遇到困難時,你也很尊重他/她的感受,但隨著你的幫助,他/她的態度卻越來越不好,甚至攻擊、仇恨你,和你斷絕關係。你遭遇到這種極品事件時一定會想:真是狼心狗肺!其實,排除挑撥離間等外在因素,這就是對方的嫉羨,自戀的第五張臉。嫉羨是一種十分隱蔽的恨意,可能來自人類進化中對資源爭奪的自尊受傷後遺症。當你的朋友內心從感激,慢慢感到一種自尊心受傷而無法超越時,如果他/她將對生活的不滿又都投射到你身上時,就會將你的每次幫助都視作一種貶低。這過程可能是無意識的,而感受又無法說破,人際關係就會出現裂隙。他/她可能會和你鬧一些彆扭,是無意的對立,但最終會導致彼此關係的破裂。  有時候,在聽到同事說自己的投資如何成功時,或許我們可以反觀一下自己和對方的內心。那種懷恨之心是不是會湧起?嫉羨在心理層面和自我驕傲很有關係,但它是更加底層的自戀性感受,往往以一種無法覺察的方式破壞人際關係。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有自戀感沒有問題,但兩個人在一起自戀,就要小心自戀的尺度。本質上我們每個人都是自戀的,雖然現在自戀已經「合法」,但自戀的另一面也會傷到別人,並反過來傷到自己。自戀是如此複雜。對自戀多些覺察和調整,了解自戀的五張臉,會幫助我們在社會生活和親密關係中遊刃有餘地體驗美好的存在。  回聲與水仙花(Echo and Narcissus)  「自戀」一詞,最著名的典故和詞源,來自希臘神話中美少年那希西斯(水仙)的故事。那希西斯因為拒絕了回聲女神的愛,被她詛咒,在湖邊著魔般地愛上了自己的倒影,茶飯不思,晝夜不分,最後就死在湖邊。而奧林匹斯諸神因為憐憫他,將他的靈魂變成了水仙花。這個故事隱喻著自戀和回聲的關係,折射了人類精神生活的本質,人的靈魂在相互關係中存活,在關係中才能體驗到自己的價值,如果我們拒絕了對他人關係的回聲,我們就會因自戀而在關係中死去。愛偷懶和撒謊的下屬總是得寸進尺  下屬愛偷懶和撒謊,可深得老闆喜歡。我不願意太為難她,可她總得寸進尺。比如在她的工作最多時,找理由請假回家,把工作扔下不管,打電話都是佔線,發簡訊也不回。我知道出來工作都不容易,可我們的風格太不同了!(北京 宋雨)  李子勛回復:  道不同不相與謀。如果情況真如你所說,最好還是請老闆讓她去別的部門。讓下屬走通常有兩種做法:一是不安排她具體的工作。你和同事分擔她的工作,好待遇還是給她享受著,輿論上多呵護,天長日久,總會有某個同事會和她發生交涉,你做和事佬。這樣的事多了,下屬面子上掛不住,自然會走。第二種就是努力把她塑造成得力的人,誇大她的能力,並培養她的驕傲,讓她有鳳凰安能棲身小枝的感覺。也常到上司/同僚那兒推介她,有部門喜歡她就可以愉快地恭送。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就是這個道理。這兩種做法有時會帶來相反的結果——如果她覺得你真對她好,結果她視你為知己,職業態度反倒出現大的改變。80後出生的人最需要的是尊重,你在待遇上優惠她,喜歡徵求她的建議,在你也許是「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但在80後的人來看,這正是她需要的人際關係。也許因此她真的成為你職業上的好幫手。  恃才傲物是中國人骨子裡的自戀,但凡能力強的人都會有脾氣——想那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才得以三分天下,作為一個部門領導,肚裡也要能容人。容不是忍,容是真誠相待,不管對方是否偷懶撒謊都把它視為真,並給予相應的關懷與照顧。常言說日久見人心,真心換真心,你的下屬也會情有所動。我們要假定人都是善良的,只是在感覺不真誠的時候才會以虛假相對。你因為老闆喜歡她而不難為她,這樣的解釋會讓自己徒生煩惱。中國的職業關係其實還是人際關係,還是在考量領導者做人的修為與能力。一個好的領導者會識人善用,讓每個下屬都感覺到在團隊里的價值卻又不失自我感,這方面是你要悉心琢磨的。

 害羞是一種天生的遺傳基因,一種後天養成的性格特徵,還是特定環境下的情緒反應?  害羞是一重心靈的藩籬,一個自我的囚籠,還是一絲隱秘的幸福?  害羞是孩童時代的必經階段,還是可以由父母和學校幫助克服?  外向和害羞真是一對矛盾體?害羞的女人真的要比男人多?

  害羞的我們,如何學會表達,學會愛?  心理學大師津巴多教你認識害羞,克服害羞。

  30年過去了,津巴多的害羞診所從斯坦福遷到了矽谷中心帕洛阿爾托。雖然接待患者的不再是津巴多本人,而是專門聘請的註冊心理師,雖然每小時的治療費高達140美元,前來諮詢的害羞者還是絡繹不絕。在人們心中,津巴多的「害羞診所」已經是一個傳奇的品牌,一個充滿魔力、值得朝聖的地方。許多人走進這裡時,都是低著頭,腳步匆匆。而當他們走出這裡時,已經抬頭挺胸,充滿自信。

  • 宣傳語
  • 本書賣點
  • 編輯推薦
  • 本書讚譽
  • 推薦序一:中國人的害羞
  • 推薦序二:催出美麗的生命之花(1)
  • 推薦序二:催出美麗的生命之花(2)
  • 《害羞心理學》中文版序(1)
  • 《害羞心理學》中文版序(2)
  • 目錄(1)
  • 目錄(2)
  • 導言(1)
  • 導言(2)
  • 導言(3)
  • 第一部分害羞是什麼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去參加一個很熱鬧的聚會,你只認識女主人,而她卻不在?有人問你是誰,你卻緊張地不知道說什麼。或者你去加入一個小組,組長高興地建議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名字,說點自己的喜好,更好地互相了解。你很快就進入了自我排練狀態:「我叫……(真是該死,哦,對了)……菲利浦·津巴多,我是一個……一個……人(還不夠具體的,為什麼我不說看電影呢?重來一次,不說個人愛好了)我是……,呃……!」這種常見的經歷至少使那些不害羞的人開始體會到害羞的人所經歷的痛苦。

  • 第1章理解害羞(1)
  • 第1章理解害羞(2)
  • 第1章理解害羞(3)
  • 第1章理解害羞(4)
  • 第1章理解害羞(5)
  • 第2章走進害羞者的個人世界(1)
  • 第2章走進害羞者的個人世界(2)
  • 第2章走進害羞者的個人世界(3)
  • 第2章走進害羞者的個人世界(4)
  • 第2章走進害羞者的個人世界(5)
  • 第2章走進害羞者的個人世界(6)
  • 第2章走進害羞者的個人世界(7)
  • 第2章走進害羞者的個人世界(8)
  • 第2章走進害羞者的個人世界(9)
  • 第2章走進害羞者的個人世界(10)
  • 第3章為什麼人們會害羞(1)
  • 第3章為什麼人們會害羞(2)
  • 第3章為什麼人們會害羞(3)
  • 第3章為什麼人們會害羞(4)
  • 第3章為什麼人們會害羞(5)
  • 第3章為什麼人們會害羞(6)
  • 第3章為什麼人們會害羞(7)
  • 第3章為什麼人們會害羞(8)
  • 第4章父母、老師與害羞的孩子(1)
  • 第4章父母、老師與害羞的孩子(2)
  • 第4章父母、老師與害羞的孩子(3)

  • 推薦閱讀:

    情人的存在與作用
    屬相相衝或相合會有怎樣的作用?
    認識「善根」的三種能障以及「善根」的作用
    文竹的家居風水作用 文竹圖片欣賞
    紅薯有哪些好處?紅薯的營養及功效與作用

    TAG:形象 | 理想 | 幻想 | 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