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長夜孤燈話《論語》——被利用、被攻擊的孔子
長夜孤燈,古卷為伴。
古人云:「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孔子被奉為聖人,被捧作偶像,都是他死後的事情,這一切都由不得他自己了。
偶像,有人追捧,亦有人攻擊。追捧者不免有私心,會「凌駕其上,以申己說」,至於孔子是否真的有那般完美,是否真的說過那些話,也無暇去考證了。攻擊者則不遺餘力,大肆詆毀。至於孔子是否真如他們所說的那樣不堪,也沒有時間去平心靜氣地考證一番了。這一切,只因你是一個偶像,你成了一群人的權威代表,他們就必須維護你、崇拜你,不管你是對是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反過來,站在對立面的那一群人,要想戰勝對方,首先必須攻擊對手的權威代表,擒賊先擒王嘛。
所以,前面神聖化孔子的例子即便有些失實,但是多數材料並不違背孔子之道,並不妨礙我們對孔子的思想形成一個大致正確的認識。反倒是道家、墨家為利用或攻擊孔子而偽造的那些材料,為害極深,更應引起我們的警惕。這些材料不但篡改史實,甚至會無中生有,稍有不慎,被其誤導,我們便會大大地誤解了孔子,下面試舉幾例:
1、孔子問禮於老子
《孔子世家》記載過孔子向老子問禮一事: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
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
這個鬚髮皆白、仙風道骨的人便是傳說中的老子,可歷史上真有其人嗎?
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到底是否真有其事,令人生疑。
首先,《老子韓非列傳》和《孔子世家》均記有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一事,但其中二人的對話卻不相同,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記錄,這就有些不合常理。
其次,老子送孔子的話,說什麼讓孔子去驕氣、多欲、態色、淫志,試問,孔子有驕氣嗎?孔子多欲嗎?
再者,孔子將老子稱為龍,可見對其尊崇有加,若真如此,孔子必定會在弟子面前再三稱頌老子,而《論語》中卻沒有一句話言及老子,豈不可怪?
孔子適周,是為了問禮於老子,為何二人談禮的話卻一句沒有記錄下來呢?流傳下來的反倒都是老子教導孔子的話,似乎孔子不遠千里去拜見老子只是為了接受他的批評和告戒。
此外,歷史上有無老子其人,也是有疑問的。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通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在《老子韓非列傳》中,太史公先說老子是楚苦縣人,又說有個叫老萊子的也可能是老子,又說孔子死後一百多年的周太史儋也可能是老子,這說明太史公他自己也不確定老子到底是何許人也。
有人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歲,又有人說他活了二百多歲,這違背科學常理的事,誰會相信呢?
雖然《道德經》一書思想超絕深邃,但該書究竟是一人之作還是出自多人之手,究竟成書於春秋之時還是戰國之世,學界尚無定論。
老子去周過關,沒有說明是什麼關?有人說是函谷關,也有人說是散關。而且,關令尹怎麼就知道這一天要出關的那個老頭就是老子呢?
既然老子是隱君子,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名氣呢?再者,既然老子見周之衰,想一心歸隱,又為何非要留下那五千言呢?還有,孔子與老子告別時,老子說他「竊仁人之號」,只能送給孔子幾句話。既然有仁人之號,定是眾人熟知其為人,才會稱其為「仁人」,而後面又說老子是「隱君子」,既然是隱君子,那一定是鮮為人知、歸隱山林一的人,那老子這個人到底是鮮為人知呢還是為人所熟知呢?兩種說法不是明顯地自相矛盾嗎?
兄弟讀到這些,腦子裡滿是問號,並且至今也找不到答案。所以,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這件事,兄弟不敢信以為真,只能付之闕如。
前人有一種觀點,兄弟認為是較為合理的解釋。歷史上有道家學派,卻無被道家奉為宗師的老子。後世儒道相爭時,道家為貶低儒家自抬身價,便附會出一個老子,而且杜撰出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這件事。你儒家不是提倡尊禮崇禮嗎?你看連孔子都曾不遠千里,來向我們道家之始祖老子問禮,受老子之教誨,可見,我們道家比你們儒家還是略勝一籌的。
2、孔子言王霸《孔子世家》孔子曾對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大加稱讚:
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通僻),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身舉五羖(音古,羊,五羖指百里奚),爵之大夫,起纍紲(即縲紲,捆綁罪人的繩索)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說。
孔子對待春秋五霸的真實態度是什麼呢?他會這樣讚賞秦穆公嗎?當然不會。《論語·季氏》篇里的這一段話就是證據:
1602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就是指齊桓公晉文公這些霸主,名為尊奉天子,實則僭越無禮,以國力強大專擅征伐,欺凌弱小,眼裡根本沒有天子。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試問,孔子怎麼會如此稱讚一個令天下無道的春秋霸主呢?說他志大,可以,但他如何「行中正」了?而孔子竟會說秦穆公「雖王可也」,讓一個諸侯像堯舜禹湯那樣稱王而有天下,這與教人犯上作亂何異?再者,秦國曆來是諸侯之中的大國之一,怎麼會是「國雖小」呢?任用幾個出身於奴隸的賢人,一個國家就可以稱王稱霸,這是什麼邏輯?
所以說,這些話根本不可能是孔子所言。這肯定是戰國時期,那些往來於諸侯之間遊說各國君主的策士們,如推崇王霸之術的蘇秦、張儀等人,將自己的話附會在孔子身上以自重,惑亂人主而已。
3、對孔子及儒家之攻擊《孔子世家》記載:
(齊景公)他日又復問政於孔子,孔子曰:「政在節財。」景公說(悅),將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有一段時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盡)其學,當年不能究(盡)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小民)也。」後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
晏嬰阻止齊景公重用孔子這件事,《晏子春秋》和《墨子》均有記載,其中晏嬰對孔子及儒者的論斷多有不實,什麼儒者「不可軌法,不可以為下」,這都是不對的。在後面講禮時,兄弟會對他的觀點一一進行反駁。
此外,《墨子·非儒篇》中,對孔子的詆毀和醜化還有很多,都是些無中生有的事,其中甚至有對孔子和儒家的人身攻擊。兄弟一直認為,辯論的雙方,若有一方開始對另一方進行人身攻擊,就說明他必定已是理屈詞窮,所以,那些所謂的觀點根本不值一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