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朝代的道德輪迴(三):中華文明全盛的時代——周(圖)
周文王在紂王的監獄裡一蹲就是七年,他將伏羲氏的先天八卦,與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相融合,進一步推演為後天的六十四卦。成為後世研究不衰的經典。(周朝共傳30代37王,延續約800年時間。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生活於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后稷」。周部落興盛於周文王姬昌作首領的時候,他博施仁政使周部落強盛,為他兒子武王姬發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奠定了道德和經濟的根基。)14.周朝--禮樂文章八百秋,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 德性尚色:周文王和周武王繼商朝的水德以木德稱王(水生木),建立了周王朝,服飾尚青,即服飾旗幟以青色為尊,姓姬。 周文王姬昌的德行:姬昌被商紂王封為西伯侯,所以被稱作西伯,也就是文王。他雖然與九侯和鄂侯被列為商王朝的三公,但並不被商王朝看重。西伯繼承后稷、公劉的遺業,效法古公、公劉的法則,一心一意施行仁義,敬重老人,慈愛晚輩,禮賢下士。有時到了中午都顧不上吃飯而來接待賢士,許多士人因此都來歸附於他。 西伯因商紂王聽信讒言被紂王囚禁在羑里七年,據說曾經增演《易》的八卦為六十四卦。出獄後在呂尚,也就是姜太公的輔佐下,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諸侯也都來請他裁決爭端。 當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可以說明西伯的德行。虞國人和芮(ruì,瑞)國人之間因田界發生了爭執不能斷決,就一塊兒來到了周國。進入周國境內後,發現種田的人都互讓田界,因為人們都有謙讓長者的習慣。虞、芮兩國發生爭執的人,還沒有見到西伯,就覺得慚愧了,都說:「我們所爭的,正是人家周國人以為羞恥的,我們還找西伯幹什麼,只會自討恥辱罷了。」於是各自返回,都把田地讓出然後離去。諸侯聽說了這件事,都說:「西伯恐怕就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於是,諸侯尊西伯為王。 14--2.主要成就: 武王繼位後,決心繼承父親未完成的事業。他拜呂尚為師,讓兄弟周公旦、召公作助手,整頓內政,擴充兵力,聯絡同盟者,還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做滅商的準備。 *武王順天命討伐商紂 武王繼位第九年,決定出兵討伐紂王。武王乘船渡河,當船走到河中央時,一條白魚跳進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抓起來用它祭天。渡過河之後,有一團火從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而且轉動不停,最後變成一隻赤紅色烏鴉,還發出叫聲。當時,八百多個諸侯們雖然未曾約定,卻都會集到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這個地方。諸侯都說:「現在可以討伐紂了!」武王卻說:「你們不了解天命,現在還不可以。」於是率領軍隊回去了。 過了兩年,武王聽說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而且殺死了進忠言的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師疵、少師強為了避禍,抱著樂器逃奔到周國來了。於是武王向全體諸侯宣告說:「殷王罪惡深重,不可以不討伐了!」於是遵循文王的遺旨,率領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披甲戰士四萬五千人,東進伐紂。第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軍隊全部渡過盟津,和聯合伐商的各國諸侯訂立盟約,檢閱軍隊。盟津距商朝的首都很近,在這裡演武檢閱,就是向商朝的試探和示威。武王作了《太誓》,向全體官兵宣告說:「如今殷王紂竟聽任婦人之言,以致自絕於天,毀壞天、地、人的正道,疏遠他的親族弟兄,又拋棄了他祖先傳下的樂曲,竟譜制淫蕩之聲,擾亂雅正的音樂,去討女人的歡心。所以,現在我姬發要恭敬的執行上天的懲罰。」 次年二月甲子日的黎明,武王一早就來到商郊牧野,舉行誓師。武王左手拿著黃色大斧,右手拿著有旄(máo,毛)牛尾做裝飾的白色旗幟,用來指揮。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全文分作兩段。第一段痛斥紂王只聽婦人(妲己)的話,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連自己同祖兄弟都不任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讓他們暴虐百姓,導致天怒人怨,最終將招致殷的滅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罰,宣布作戰紀律,鼓勵戰士勇猛殺敵。 誓師完畢,武王與前來的各諸侯軍隊會合,共有戰車四千輛,在牧野擺開了陣勢。紂王聽說武王來攻打自己,也發兵七十萬來抵抗武王。武王派師尚父率領百名勇士前去挑戰,然後親自率領戰車三百五十輛、士卒兩萬六千二百五十人、勇士三千人的大部隊衝進殷紂的軍隊。紂王的軍隊人數雖多,卻都沒有心思打仗,他們都痛恨紂王的暴虐,心裡都盼著武王趕快攻進來。武王攻過來後,很多紂王的士兵掉轉兵器攻擊殷紂的軍隊,並給武王做了先導。殷紂大敗。 *武王滅紂並昭告上天 武王下令將被紂王關押的箕子從牢獄裡釋放出來,又釋放了被囚禁的百姓。他還命令散發鹿台倉庫的錢財,發放鉅橋糧倉的糧食,賑濟貧弱的民眾;命令展示傳國之寶九鼎和殷朝的寶玉;命令給比乾的墓培土築墳;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軍中祭奠陣亡將士的亡靈。這之後,武王才撤兵回國。路上武王巡視了各諸侯國,並分封諸侯,頒賜宗廟祭器。 *武王修德於天下 武王命令全國修養生息,把馬放養在華山南面,把牛放養在桃林區域;讓軍隊把武器放倒,進行整頓然後解散:以此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禮樂文章八百秋 周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分成西周與東周,以公元前770年為界,後代史家根據都城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將此之前的周朝稱為西周,之後的稱為東周。 周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周朝的文化很發達,完善了關於「五行」與《周易》的學說,西周末年就已出現了對「五行」的認識。《尚書?洪範》把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稱為「五行」,並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認為「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牆;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牆作甘」。 儒家經典五經之首的《周易》就是在西周時出現的,其內容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曆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武術、煉丹、養生、哲學、歷史、文學、藝術、教育、民俗、心理、倫理、軍事、宗教、卜筮、堪輿等諸多方面。《周易》是以八卦構成的,每卦有卦辭,每爻有爻辭。卦辭與爻辭是經文,稱為《易經》,後人對卦辭和爻辭進行說明、解釋,甚至加以發揮,這些文字叫做傳文,稱為《易傳》。現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 《周易》是中國傳統醫學之源,二者之間密不可分。正如明代名醫張景岳在其著作《醫易義》中所說:「《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醫不可無《易》,《易》不可無醫」,《周易》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彌久而不衰。 西周更以禮樂著稱,周代是最早對「禮」(祭祀、朝饗等儀式)和「樂」(伴隨「禮」進行的樂舞)作出規定的時代,這就是所謂「制定禮樂」。周代的禮樂制度有兩條基本內容,一是規定等級,二是規定伴隨禮的樂舞基本是雅樂。 姜太公用「禮樂文章八百秋」來形容周朝,真是非常的恰當。 14--3.輔助大臣: 姜太公呂尚、周公旦等 姜子牙就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姜太公,是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西周的開國元勛,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封為齊王,齊文化的創始人。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道、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同時他還是一個大預言家,《乾坤萬年歌》就是他留給後世的。 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是西伯侯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武王死後,成王因為年幼,所以由他攝政七年。攝政期間,他出師東征,平定了管蔡和武庚的叛亂;並進一步分封諸侯,營建東都,制禮作樂。成王長大後,他還政於成王。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如《金縢》、《無逸》等。周公對易經創作也有貢獻。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為聖人。周公思想對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漢代儒家將周公、孔子並稱。「周公解夢」是傳統的夢文化,依據夢的內容預測未來。 因果關係: 周文王姬昌--是帝嚳之子棄的後裔--是伏羲轉世--在位大約五十年,壽高九十八歲,共有十八子。伏羲依據河圖創製了先天八卦,最原始版的易經。而後伏羲又轉世為周文王依據河圖推演周易,易經由原始圖像變成文字卦象,這就是所謂的周易、後天八卦(《中國歷代神仙通鑒》)。根據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現代的科學研究,萬物有靈,人的靈魂是不滅的,靈魂轉生後所有外在的東西比如功名利祿都帶不走,只有內在的本質比如天賦、秉性、才能、特長、因緣等才能夠帶走。 周武王姬發--是文王姬昌之子--是商湯王轉世--活了六十八歲。商王成湯建立了商朝,死後升天成神,看到商末諸王無道,決定再次下世建立功德,於是和伊尹等一起分別轉世為周武王和周公旦,又一次建立了一個偉大的朝代周朝,他們的特長就是討伐無道,治理國家。(《中國歷代神仙通鑒》) 姜子牙--炎帝神農皇帝五十一世孫,一共活了一百三十九歲,共有十三子。從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出,人神同在的時期一直持續到了五帝時仍未斷絕。人神混戰的場景在商末周初也出現過,明朝許仲林所著的《封神演義》描述了這一場景。老子、元始天尊與通天教主共同籤押封神榜,由元始天尊交給姜子牙。武王伐紂之時,絕大多數的神以及道術之士都在這場大戰中陣亡,靈魂被招引到封神台中。戰爭結束以後,姜子牙按照封神榜上的封爵,按照這些靈魂的善惡將他們封為三界內不同的正神或惡煞。那些未在戰爭中陣亡的神,如楊戩、哪吒、李靖、雷震子等也告別武王、隱居修鍊,從此不再出世。神本文化終於降格成了人本文化。 周公旦--是文王姬昌之子--是商朝伊尹轉世。「大道廢,有仁義」,近而言之,孔子哭著對子貢說「天下無道久矣」的時候,儒家仁義思想已經系統化,遠而言之,當武王伐紂後,所有的神都離開人間的時候,一部真正的人類歷史就開始了。不語怪力亂神的孔子學說來源於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周朝(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是繼殷商滅亡之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周朝前後共有三十代三十七王,歷時八百一十年,到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才被秦國滅掉。它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產生的儒家、道家思想貫穿並影響了後世的中國歷史。 *成康盛世 周公對成王的教導和輔佐,是有效果的。成王執政後,能按照周公規定下來的典章制度治理國家,重視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並在中原和沿海地區進行貿易活動,使商業走向了發達。成王執政37年,繼位的康王執政26年,出現了「成康之治」的繁榮景象。 *一代雄主周穆王 周穆王繼位時,已經五十歲了。國家政治衰微,穆王痛惜文王、武王的德政遭到損害,就命令伯冏(jiǒng,烱)反覆告誡太僕,要管好國家的政事,寫下了《冏命》。這樣,天下才又得以安定。後來,穆王西征犬戎,南攝夷人,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禦,制止了掠奪。穆王又平定了東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諸部的反叛,南討楚國,大會諸侯於塗山。周穆王曾經見過西王母,在位五十五年去世,活了一百零五歲,死後轉生為漢武大帝。其在位期間,西周依然處於強勢地位。但他死後,西周再沒出現這種盛況。 周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分成西周與東周,以公元前770年為界,後代史家根據都城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將此之前的周朝稱為西周,之後的稱為東周。 周王朝帝系表(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 西周朝 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共和行政->宣王->幽王 東周朝 平王宜臼->桓王林->庄王佗->厘王胡齊->惠王閬->襄王鄭->頃王壬臣->匡王班->定王瑜->簡王夷->靈王泄心->景王貴->悼王猛->敬王□->元王仁->貞定王介->哀王去疾->思王叔->孝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驕->烈王喜->顯王扁->慎靚王定->赧王延15.周朝的衰敗和滅亡 *幽王寵婦亡西周--天之警示和亡國預言 周宣王末年,西周發生了大旱災。這場旱災,一直持續到周幽王上台繼位時。幽王二年,西周都城和附近涇水、渭水、洛水三條河的地區都發生了地震。大臣伯陽甫預言說:「周快要滅亡啦。天地間的陰陽之氣,不應該沒有秩序;如果打亂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亂的。陽氣沉伏在下,不能出來,陰氣壓迫著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會有地震發行。如今三川地區發生地震,是因為陽氣離開了它原來的位置,而被陰氣壓在下面了。陽氣不在上面卻處在陰氣的下面,水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國家一定滅亡。水土通氣才能供民眾從事生產之用。土地得不到滋潤,民眾就會財用匱乏,如果到了這種地步,國家不滅亡還等待什麼!從前,伊水、洛水乾涸,夏朝就滅亡了;黃河枯竭,商朝就滅亡了。如今周的氣數也像夏商兩代末年一樣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枯竭。一個國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賴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這是亡國的徵象。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這樣看來,國家的滅亡用不了十年了,因為十剛好是數字的一個循環。上天所要拋棄的,不會超過十年。」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 此後,西周還出現了一些異常氣候和自然現象。《竹書紀年》載:「幽王三年冬,大震電。四年夏六月,隕霜。」這裡所記述的,實際上是一種冬暖夏寒的異常氣候。冬暖則害蟲多,夏寒則傷莊稼。這一切似乎都預示著西周離滅亡的時間已經不遠了。 *寵婦亡國--烽火戲諸侯 幽王三年,他想廢掉太子宜臼,而立寵妃褒姒(sì,似)之子伯服。太子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是幽王的王后。幽王除了想廢掉太子,還想廢掉申後,好讓褒姒當王后。周太史伯陽誦讀歷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滅亡啦。」 傳說,還是夏後氏衰落的時候,有兩條神龍降落在夏帝的宮廷,說:「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君。」夏帝不知道是該殺掉它們,還是趕跑他們,還是留住他們,就進行占卜,結果不吉利。又卜占要把他們的唾液藏起來,結果才吉利。於是擺設出幣帛祭物,書寫簡策,向二龍禱告,二條龍不見了,留下了唾液。夏王用木匣子把龍的唾液收藏起來。夏朝滅亡之後,這個匣子傳到了殷朝,殷朝滅亡之後,又傳到了周朝。連著三代,從來沒有人敢把匣子打開。但到周厲王末年,打開了匣子。龍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麼也清掃不掉。周厲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體對著唾液大聲呼叫。那唾液變成了一隻黑色的大蜥蜴,爬進了厲王的後宮。後宮有一個小宮女,六、七歲,剛剛換牙,碰上了那隻大蜥蜴,後到成年時竟然懷孕了,沒有丈夫就生下孩子,她非常害怕,就把那孩子扔掉了。 在周宣王的時代,小女孩們唱著這樣的兒歌:「山桑弓,箕木袋,滅亡周國的禍害。」宣王聽到了這首歌,有一對夫妻正好賣山桑弓和箕木製的箭袋,宣王命人去抓捕他們,想把他們殺掉。夫婦二人逃到大路上,發現了先前被小宮女扔掉的嬰孩,聽著她在深更半夜裡啼哭,非常憐憫,就收留了她。夫婦二人繼續往前逃,逃到了褒國。後來褒國人得罪了周朝,就想把被小宮女扔掉的那個女孩獻給厲王,以求贖罪,因為當初這個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國獻出,所以叫她褒姒。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後宮去,一見到這女子就非常喜愛,生下兒子伯服,最後竟把申後和太子都廢掉了,讓褒姒當了王后,伯服做了太子。太史伯陽感慨地說:「禍亂已經造成了,沒有法子可想了!」 褒姒不愛笑,幽王為了讓她笑,用了各種辦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設置了烽火狼煙和大鼓,當有敵人來侵犯時就點燃烽火。周幽王為了讓褒姒笑,點燃了烽火,諸侯見到烽火,全都趕來了,趕到之後,卻不見有敵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 周幽王還任用為人奸詐乖巧、善於阿諛奉承、貪圖財利的虢(guó,國)石父在國中當政,國人都非常不滿。 幽王廢掉申後和太子後,申後的父親申侯很氣憤,聯合繒(zēng,增)國、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的救兵。諸侯們沒有人再派救兵來。申侯把幽王殺死在驪山腳下,並俘虜了褒姒,把周的財寶搶掠一空才離去。後來諸侯共同擁立幽王從前的太子宜臼為王,這就是平王,由他來繼承周朝的祭祀。平王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平王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西周時,雖然分封了許多諸侯國,但周王仍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並禁止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擊或兼并。轉瞬間二百多年走過,曾經天下朝宗的西周最終還是亡於幽王的昏聵和殘暴。這再一次證明了敬天畏地的仁德之王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才能得到神的庇護,而倒行逆施的君王則只能是失道寡助。且讓我們繼續走進歷史的下一幕。 *東周的衰亡--周法太松馳,政歸於列國 周平王東遷以後,東周王室走向衰微,失去了控制諸侯的力量。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使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諸侯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有的強大起來,有的衰落下去。於是,諸侯國互相兼并,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列國之間的競爭也從不甚激烈到十分激烈,依此後世史家又劃分為春秋和戰國時期。「春秋」緣於孔子所著史書《春秋》得名,「戰國」則大概是因為這一時期的戰事頻繁而得名,西漢劉向曾著書《戰國策》。不過,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蕩,卻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因果關係: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與秦本來是合在一起的,後來秦分了出去,分開五百年後又合在一起。周朝的木德逐漸喪失,春秋戰國四分五裂,而秦朝的金德開始旺盛,在秦昭王時周赧王讓位於嬴秦(金克木),並最終由秦始皇統一中國。周和秦分別是虞舜的大臣棄和益的後代,也都是黃帝的後代。嬴秦取代了周朝,但是由於嬴秦金德過於強暴,失德過快,最後由周木之子漢火來報母仇,以火克金,漢王劉邦取代秦朝建立漢朝。(待續)作者 萬源水
推薦閱讀:
※「她經濟」時代 巧妙理財做個「超錢女」
※《俄羅斯愛情指南—王子時代》作者:納斯堅卡.阿斯法爾托娃
※龍虎鬥:神話時代,父憑女貴(0023)
※少女時代將解散? 成員俞利:無法永遠當偶像
※時代 | 丁末政潮:權貴與弄臣的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