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
首因效應「首因」也可以說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們初次交往接觸時各自對交往對象的直覺觀察和歸因判斷。人際交往中,首因效應對人們交往印象的形成起著決定作用。初次見面時,對方的表情、體態、儀錶、服裝、談吐、禮節等等形成了我們對對方的第一印象。現實生活中,首因效應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著我們對他人的日後看法。 因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初次印象是長期交往的基礎,是取信於人的出發點。因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應該注意留給他人好的第一印象。如何做呢?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儀錶,比如衣著要整潔、服飾搭配要和諧得體等;其次,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為此必須鍛煉和提高言談技能、掌握適當的社交禮儀。近因效應首因效應一般在交往雙方還彼此生疏的階段特別重要,而隨著雙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應就開始發揮它的作用了。近因效應是相對於首因效應而言的,是指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的評價,也稱為「新穎效應」。比如,你的一個平凡的老鄰居突然做了官,你就會一掃其平凡的印象,對其刮目相看。再比如,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你的一個好朋友最近做了一件對不起你的事情,你提起他來就只記得他的壞處,完全忘了當初的好處……這一切都是近因效應的影響。近因效應給了我們改變形象、彌補過錯、重新來過的機會。例如,兩個朋友因故「冷戰」一段時間後,一方主動向對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會出乎意料地博得對方的好感,化解恩怨。暈輪效應所謂暈輪效應,是指我們在評價他人的時候,常喜歡從其某一點特徵出發來得出或好或壞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環一樣,從一個中心點逐漸向外擴散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圓圈,因此有時也稱光環效應。暈輪效應對人際交往有很大的影響。多數情況下,暈輪效應常使人出現「以偏概全」、「愛屋及烏」的錯誤,影響理性人際關係的確立。暈輪效應可以增加個體的吸引力而助其獲得某種成功,這或許是有利的一面。為了防備暈輪效應的不利影響,我們要善於傾聽和接受他人的意見,盡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評價他人,理性和人交往。如果想利用暈輪效應的有利面,我們在與人交往時應採用先入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優點、掩飾缺點,以留給人盡量完美的印象。刻板效應我們在評判他人時,往往喜歡把他看成是某一類人中的一員,而很容易認為他具有這一類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徵,這就是刻板效應。比如,北方人常被認為性情豪爽、膽大正直;南方人常被認為聰明伶俐、隨機應變;商人常被認為奸詐,所謂「無奸不商」;教授常常被認為是白髮蒼蒼、文質彬彬的老人……刻板效應在人際交往中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積極作用在於它簡化了我們的認識過程,因為當我們知道某類人的特徵時,就比較容易推斷這類人中的個體的特徵,儘管有時候有所偏頗;消極作用,常使人以點代面、固執待人,使人產生認識上的錯覺,比如種族偏見、民族偏見、性別偏見等等就是刻板效應下的產物。定勢效應定勢效應也稱心理定勢效應。心理定勢,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用「老眼光」一一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看待當前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或許你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農夫丟失了一把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於是他觀察鄰居的兒子的言行舉止,沒有一點不像偷斧頭的賊。後來農夫在深山裡找到了丟失的斧頭,再看鄰居的兒子,怎麼也不像一個賊了。這個農夫就是受了心理定勢效應的左右。在人際交往中,定勢效應常使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固定化。比如,與老年人交往,我們往往會認為他們思想僵化、墨守成規、過時落伍;與年輕人交往,又會認為他們「嘴巴無毛,辦事不牢」;與男性交往,往往會覺得他們粗手粗腳、大大咧咧;與女性交往,則會覺得她們柔柔弱弱、心細如針;與一向誠實的人交往,我們會覺得他始終不會說謊;碰到了曾經圓滑過的人,我們定會加倍小心。知道了定勢效應的負面影響,我們就應該注意克服。看待別人要「與時俱進」,要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精神。投射效應投射效應,就是「以己論人」。常常以為別人與自己具有同樣的愛好、個性等,常常以為別人應該知道自己的所想所思。投射效應是一種嚴重的認知心理偏差。它是由懷疑引起的對別人人格的歪曲。「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投射效應的典型寫照。當別人的想法或行為與我們不同時,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從而認為別人是錯的。喜歡嫉妒的人常常認為每個人每天都在嫉妒。克服投射效應的消極作用,我們應該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嚴於律己、客觀待人,盡量避免以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他人。□(傳文供稿)
推薦閱讀:
※(學堂)潘多拉效應,女人最喜歡的一個心理效應!
※這些心理學效應, 你能抗拒嗎(一)
※人際交往中不得不知的心理效應
※人際關係太差?心理學家:出醜心理效應也許可以幫你籠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