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歌唐朝7  天倫之情

演講人:莫礪鋒

講師簡介:新中國首位文學博士、南京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宋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杜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陸遊研究會會長等職。著有學術專著五部,發表論文百餘篇。

內容簡介:天倫之情是我們最基本的情感,關於這種情感的描寫,唐詩中有哪些詩歌直到現在還讓我們感動。當然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詩聖"杜甫,唐玄宗統治後期,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王朝經歷了一場劫難,由盛轉衰,這場災難殃及人民。杜甫也由此顛沛流離,窮困潦倒,他的妻子和兒女也與他一起經歷了種種苦難,因此杜甫給後世留下的形象,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悲情詩人。那麼在杜甫的詩中,他能享受到的天倫之情是什麼呢?杜甫一家人究竟遭遇了怎樣的苦難?

杜甫一生為他所忠守的大唐王朝奔波忙碌,歷盡艱險,吃盡苦頭。人生應有的天倫之情,對他來說是一種奢侈。因此,在杜甫的詩中,始終有一種對兒女、姐妹、兄弟的牽掛內疚之情。而懷有這種情感的,還有一位唐朝詩人,他年輕時就開始科舉求仕,卻屢試不第,直至四十六歲才得中進士,可以說是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但他卻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令古人、今人推崇倍至,那麼這位詩人就是孟郊。孟郊的《遊子吟》家喻戶曉,是一首傳誦得最廣的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六句話,沒有任何的典故,沒有任何難的詞語,一讀就懂,但這首詩確實是千錘百鍊的好詩,寫得好。那麼孟郊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這首詩呢?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是什麼呢?

孟郊晚於杜甫三十多年出生,屬於晚唐詩人,幼年時也經歷了安史之亂,他的一生也是清苦至極,與杜甫的經歷頗有相似之處。因此在他們的詩中,我們讀到了一種沉鬱之氣。那麼生於盛唐的李白,對於天倫之情的描寫是不是也像他的性格那樣豪放和浪漫呢?在李白的詩歌中,對於天倫之情,他會有什麼不同於他人的感受呢?

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不但是性格深沉的杜甫對待親人牽腸掛肚,個性張揚的李白,也表現出了他柔情的一面,這就是天倫之愛,它能包容萬物。而天倫之愛的偉大,在唐朝另外一個詩人身上,得到了最讓人驚嘆的表現,他就是韋應物,他有一首雖然被收到了《唐詩三百首》,但這首詩卻命運不濟,遭到了很多年輕人的誤讀,那麼這是一首什麼詩?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命運?

全文:

天倫之情是我們最基本的情感。講到天倫之情,在唐代詩人中,善寫天倫之情的,首推杜甫。我們都稱杜甫是詩聖,其實,杜甫還有一個稱號,叫「情聖」。

1922年,梁啟超到詩學研究會去演講,題目就是《情聖杜甫》。別人都說杜甫是詩聖,我說杜甫是情聖,因為體現在他詩歌中的那份感情,是最深厚的,最誠摯的,達到了聖人的境界。

情聖杜甫,在詩歌中是如何表現天倫之情的呢?在生活中,很多東西,當你還沒有失去它的時候,你往往不會覺得它可貴。比如說健康,一個人沒有生病的時候,就體會不到健康的寶貴。當你一旦失去健康,或者看到別人生病的時候,你才真正覺得健康太寶貴了。天倫之情也是一樣。

杜甫詩中寫到的天倫之情,是時時刻刻都有的。但是,當他遭遇動蕩的時代,當他和他的家人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他的天倫之情受到了損害,或者被毀滅。這時所表現出的天倫之情,就更加可貴。

在杜甫一生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動蕩事件,莫過於安史之亂。這一場政治叛亂,發生在唐玄宗時期。公元755年,安祿山夥同部將史思明,經過周密準備,發動叛亂,他們從北京出發,一路煙塵滾滾,鼓聲震天,中原一帶已經有一百年左右沒有發生戰爭了,安史之亂造成老百姓流離失所,沿路官員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唐玄宗也被迫西逃。杜甫正趕上這一場劫難。

第二年,756年,杜甫帶著家人逃難,逃到陝北鄜州,現在叫富縣,有一個小村莊叫羌村,他把全家安置好以後,就投奔設在甘肅靈武的,唐肅宗的臨時政府所在地。沒想到中途被叛軍俘虜,押回長安。

一天夜晚,杜甫看著天上的一輪明月,想念在鄜州的妻子兒女,寫了一首感人至深的詩《月夜》。後人對這首詩評價很高,說它構思巧妙。杜甫當時在長安,他在長安看到一輪明月,而詩完全是從對方寫起的。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他不說今夜長安月,因為他想念鄜州的妻子,而說今夜鄜州月。在閨房中,只有她一個人孤零零地看著天上的月光,閨中只獨看。不是還有兒女嗎?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兒女們太小,他們還不懂得思念在長安的父親。

這首詩的構思確實很巧妙,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這首詩表現了他對家人,對妻子,對兒女的那種深情。這首詩的最後說,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團圓,讓月亮照著我們,臉上不再有眼淚呢?

公元757年,這一年春夏之交,杜甫冒著生命危險,從長安逃到了鳳翔。那時,唐朝的臨時政府已經在鳳翔,現在的陝西省鳳翔縣,離長安有幾百里地。當時被扣在長安的官員,大大小小不知有多少,都沒有逃出來,只有杜甫一個逃了出來,當然,這是一個忠於國家的表現。朝廷就叫他做左拾遺的官,由於他老是向朝廷提意見,皇帝很不高興。皇帝討厭杜甫,這一年閏八月,就同意杜甫回鄜州探親。

此次探親產生了兩個重要詩篇:《羌村三首》和《北征》。《北征》是《杜甫集》中最長的一首詩。古代的征,不一定是征戰,打仗,旅行也叫征。北征就是向北邊走,到了陝北,到了自己的家。然後,把一路所見所聞,以及對當時國內形勢的看法,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希望,都寫在了這首詩中。可以說這是一個主旋律的題材,但也穿插著杜甫與他家人的遭遇,以及生活上的一些情況。

其中,特別寫到一個細節,九月底,他回到羌村,見到家人,最小的一個兒子已經不認識他了。孩子們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生活十分困難。過了幾天,孩子們跟父親比較熟悉了,也親熱起來。

生時對童稚,似欲忘饑渴,問事競挽須,誰能即嗔喝,翻思在賊愁,甘受雜亂聒。

問事競挽須,孩子們紛紛向他打聽外面的情況,大家爭著在提問,競就是競爭,搶著,挽須是拉他的鬍子。為什麼要拉他的鬍子呢?可能是這樣,好幾個孩子在提問,杜甫正在回答一個孩子的問題,那邊的孩子著急了,就把他的鬍子拉到那邊。

在封建時代,孩子拉父親的鬍子是絕對不可以的,一般情況下要受到嚴厲呵斥,你怎麼可以拉老爸的鬍子!但是,杜甫說,誰能即嗔喝,孩子們搶著拉我的鬍子,誰能去吆喝他們,呵斥他們呢!我不呵斥他們,為什麼?翻思在賊愁,甘受雜亂聒。回想我被抓到長安叛軍中間的時候,一心想念家人,一心想能看到自己的孩子,現在終於見到了,即使他們拉我的鬍子,我也不在意,我也心甘情願。

公元759年,杜甫一家生活實在太艱難,只好帶著全家離開甘肅天水,唐代叫秦州,準備逃往成都,途中經過同谷縣,現在是甘肅成縣,在寶成鐵路線上,正好是天寒地凍的年尾,沒有吃的,杜甫拿了一把鐵鏟在野外挖些植物的塊莖充饑。就在同谷縣,他寫了一組詩,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我們看一下其中的第三首,是想念他弟弟的。

有弟有弟在遠方,三人各瘦何人強?我有弟弟都分散在各處,三人都面黃肌瘦,哪一個人好一點呢?都不好。杜甫有4個弟弟,杜穎,杜觀,杜豐,杜占。為什麼說三人各瘦呢?原來他的小弟弟杜佔一直在身邊,跟著他。杜甫非常想念在戰亂中的其他三個弟弟,不知道他們的生活怎麼樣。

第四首是想念他妹妹的,有妹有妹在鍾離,良人早歿諸孤痴。鍾離是現在安徽的鳳陽,妹夫早死,幾個孩子都還幼小不懂事,杜甫非常挂念她。

在杜甫的詩中,對於他的家人,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天倫之情,由於戰亂而顯得更加鮮明,更加感人。

在唐詩中,歌頌父愛和母愛的作品,大家馬上會想到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千錘百鍊的好詩,六句話,一讀就懂,沒有典故,也沒有難懂的詞語。三春就是整個春天,一共三個月,古人把它分為三段:孟春,仲春,季春,加起來90天。

詩中說,我就像一棵小草,全靠太陽給我溫暖,使我成長,母愛就像太陽,但是我這棵小草,儘管有心要報答母親的恩情,又怎麼能夠報答呢?母親的恩情太深了,沒法報答。

這首詩里,還反映出一個地方風俗,根據研究,在長江下游地區,具體到現在的江蘇,浙江一帶,自古以來,有這樣的一個風俗:家裡有人出遠門,母親或妻子給他們縫衣服,針腳一定要縫得很細密,這樣,出遠門的人就會早一些回來。

孟郊的這首詩,是他50歲的時候寫的。詩人一生窮愁潦倒,50歲那年做了一個小官,在江蘇溧陽縣,做了一個縣尉。當了公務員,有了工資收入,就把他的老母親從浙江德清鄉下接到溧陽奉養。就在迎接母親的過程中,寫了這首詩。

從古至今,大家公認,這首詩是對母愛歌頌得最好的一首詩。甚至連最不喜歡孟郊詩的蘇東坡,他也承認,孟郊的這首詩感情真摯,非常感人,「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一旦把肺腑之言抒發成詩歌,讀者讀了以後,感人肺腑。這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

1992年,香港一些文化團體,在全市市民中,舉行過一次問卷調查:你最喜歡的唐詩是哪一首?結果得票率最高的就是這首《遊子吟》。據說後來,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還因此把這首詩推薦給全世界的小學生,作為小學教材。

現在我們大家都教孩子讀唐詩,白山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但是,我想第一首要教孩子們讀的,應該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一首,這對我們的孩子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孟郊晚於杜甫三十多年出生,屬於中唐詩人,幼年時也經歷了安史之亂,他的一生也清苦至極,與杜甫頗有相似之處,因此,他們的詩都有一種沉鬱之氣。那麼,生於盛唐的李白,他對天倫之情的描寫,是不是也像他的性格,豪放和浪漫呢?

在唐詩中,更多的寫到父愛和母愛的詩,是由詩人自己來寫的,他們對兒女的感情,不是從兒女角度來寫的。由於唐代女詩人非常少,所以,唐代表達這一類的詩歌,主要表達的是父愛。

先看李白的《寄東魯二稚子》,東魯就是現在山東的西南部一帶,古代的魯國。二稚子,兩個幼小的孩子。這首詩大概是李白39歲那一年寫的。那個時候,李白的第一任妻子許氏已經去世。李白一生正式結過兩次婚,第一任妻子叫許氏,第二任妻子叫宗氏。許氏去世,留下一子一女,大的是女兒,叫平陽,小的是兒子,叫伯禽。李白喜歡雲遊四海,到處飄蕩,就把兩個孩子寄養在山東泰安一帶。

39歲那一年,李白在長江下游東吳時,突然想念起他的孩子來,李白就寫了這首詩。我曾經在那兒親手種了一棵桃樹,這棵桃樹現在長得恐怕跟這酒樓差不多高了,然後他就想到自己的兩個孩子。

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

我有一個愛女,名字叫平陽,她在桃樹下走,然後她折了一枝桃花,想起了親手種桃樹的父親,折下桃花又不見我,感到很孤獨。我還有一個兒子,現在恐怕跟他姐姐差不多高了,姐弟兩在桃樹下走,有誰撫摸他們的背,去疼愛他們呢?下面他接著又說,我的肝腸像火煎一樣,趕快寫一首詩寄去。

李白一生喜歡周遊名山大川,活得非常瀟洒,曠達,李白的詩是浪漫的,但是,這一次他把感情專註於東魯,這首詩的風格變得十分沉鬱,感情深沉,讀了令人覺得壓抑,是什麼使李白變得有這麼大的變化?是父愛。

還有一首詩,是韋應物寫的,題目叫《送楊氏女》,楊氏女是韋應物的大女兒。她嫁給了一個姓楊的人家,古代中國婦女,出嫁後,就改姓夫家的姓,現在西方國家還是這樣。現在中國婦女地位提高了,出嫁以後不改姓。

韋應物的妻子叫元蘋,這個材料如果在2006年來講,還沒有辦法講,2007年上半年,在西安南郊的出土文物中,有韋應物一家四個墓志銘,其中有一方墓志銘,是韋應物為他的妻子寫的,所以,我們才知道,他妻子叫元蘋。

他們兩個結婚以後,夫妻恩愛,元蘋36歲那年,生了一場大病去世,留下3個孩子,前面兩個是女兒,現在無法考證長女當時是幾歲,估計是10來歲。第二個女兒當時是5歲,最小的一個兒子不滿周歲。那一年韋應物是40歲。

當時,韋應物在安徽滁州做刺史,過了7年,韋應物47歲,長女出嫁,楊家派人來接新娘子,接親的船沿長江上行。韋應物送大女兒走的時候,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在清朝時被選入《唐詩三百首》。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中的詩,都是名篇。這首詩到了現代,有些年輕讀者朋友不太喜歡它,覺得這首詩並沒有那麼好,為什麼會選入《唐詩三百首》?我說,你還沒有到那個年齡,你現在還太年輕。等你年紀再大一點,再來讀這首詩,味道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首詩,是從回憶他的妻子開始的。妻子死後,留下幾個孩子,從小沒有母親,是我獨自把他們扶養長大。我非常疼愛他們,由我一個人傾注了全部的父愛。本來應該由母親來承擔的教育工作,就有所欠缺。古代的女孩子,一些閨房裡的事情,應有媽媽來教導。現在,我既當爹又當娘,在教育方面肯定有所欠缺,特別是有關閨房方面的教訓肯定不夠。韋應物覺得有點擔憂,你出嫁以後,到了夫家,能不能跟公公婆婆搞好關係?

詩的最後說,現在,我要跟你分手了,將來再要見到你,不知何年何月?年輕的讀者朋友不喜歡這首詩,主要就在這首詩的中間部分,姑娘臨行前,韋應物告訴她到了婆家以後,應該怎麼樣怎麼樣,說了一些教育她的話。

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孝恭尊婦道,容止順其猷。

過貧儉的生活,本來就是我們所崇尚的,我們不貪求富貴。資從就是嫁汝,你對嫁妝也不要有太高的要求,我們也是一個清寒人家,給你準備了一些嫁妝,經濟條件有限就這麼多。你到了夫家後,一定要孝順老人,恭恭敬敬地對待老人,要遵守婦女應有的道德,你的舉止容貌,說話舉動,要遵守夫家的規矩。

當然,這些話,年輕的朋友也許會覺得,思想陳舊,觀念落後,或者說都是一些簡單的道理,沒有什麼高深的意義。確實沒有什麼太高深的內涵,尤其是在當時,在唐代像韋應物這樣的家庭,書香門第,一個女孩子家,即使從小沒有母親,她對於孝敬老人,生活要貧儉,這些道理她是不會不知道的。那麼韋應物為什麼還要寫一首詩來諄諄囑咐呢?

是父愛使然,父親對女兒的關心,離別之際,他一定要說一番話。我想,我們年輕的時候,當我離開父母出去讀書,工作的時候,哪一個父母不會對你這樣諄諄囑咐,反覆交待,說了一遍又一遍。當時我們也許覺得,這些話並沒有什麼大道理,太簡單了,甚至還覺得有點嘮里嘮叨,語無倫次。但是到了將來某一個時候,你再來回首,你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朱自清寫過一篇《背影》,這是現代散文中的名篇。這是寫他對父親的惦念,文章里有一個細節,朱自清在南京,要坐火車到北京來,父親到車站去送他,給他買了一些桔子等好吃的,然後,父親交待他路上要小心,在火車上夜裡要警醒一些,不要受涼,到了北京就趕快來信,等等這些話。

朱自清在《背影》中說,他當時聽了這些話,有點不耐煩,覺得父親講話不漂亮,道理陳舊,還有點迂。路上要小心,我還不懂嗎?不要受涼,還用你跟我講嗎?但是,朱自清後面說,我現在想想,自己當時是太聰明了,聰明過了頭。他覺得後悔,覺得當初沒有好好地領會父親的這一番叮囑中間,所包含的那一份珍貴的情意,是我把它看輕了。

很多朋友,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當家方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當你自己當了父母,你自己來送別兒女時,要對他嘮叨一番,你同樣會說些很簡單的大道理,而且顛三倒四地說上好幾遍。中間沒有高深的理論,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警句,都是一些最普通不過的語言。但是,恰恰是這些語言,它凝聚的是父愛和母愛,不但值得我們去聽,去珍惜,而且必將在我們心中留下難忘的回憶。

年輕朋友,當你讀到韋應物這樣的詩,不要輕易地急切地去下結論,說這首詩不好,沒意思。等到你自己若干年以後,再回過頭讀它的時候,可能會有新的感悟。

父愛和母愛,是人際間最珍貴的一種感情,在唐詩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現,這樣的詩選入《唐詩三百首》,我覺得是完全妥當的,不應該說它有某種封建意識,而把它否定掉,即使在今天,這首詩仍然有其教育意義。


推薦閱讀:

經歷八年安史之亂後,為何唐朝還能苦撐150年之久?
唐朝四位最著名的被戴「綠帽」的皇帝
唐朝公主很難嫁出去,原因是太難滿足,駙馬撐不住公主折騰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第一心腹李義府為何淪落難逃悲慘的命運?
[轉載][唐朝飄來的雪花]

TAG:詩歌 | 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