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課外閱讀練習(2)
文言文課外閱讀練習(二)
(四十八)王者何貴
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者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
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王者何貴? (2)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茫茫之天也。
2、翻譯句子。
「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
譯文
3、請把管仲的「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的思想,用四字短語來概括:
4、《曹劌論戰》中哪一句話與「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相吻合?
四十九: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
晉平公問於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為之?」 祁黃羊對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文中「晉平公」、「祁黃羊」、「解狐」 、「午」皆為人名。 1. (5分)翻譯上文中以 隸體字 列印的句子。 2. (6分)給上文框出的句子註上標點。 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
五十:王右軍詐睡(13分)]
王右軍①年減十歲②時,大將軍③甚愛之,恆 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 ,錢鳳④入,屏⑤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之謀。右軍覺 ,既 聞所論,知無活理,乃陽⑥吐污頭面被褥,詐 熟眠。敦論事造半方憶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 及開帳,乃見吐唾從⑦橫,信其實熟眠 ,於是得全 。於時稱其有 。 ①王右軍:即王羲之。 ②減十歲:不滿十歲。 ③大將軍:晉朝大將王敦。 ④錢鳳:為王敦的參軍,助敦叛晉,後被誅。 ⑤屏:通「摒」,讓手下退出。 ⑥陽:同「佯」,假裝。 ⑦從:同「縱」。 1. 在讀懂上文的基礎上,推敲末句橫線上應填的字詞是( )。(3分) A.智 B.謀 C.才 D.詐 2. 解釋文中加點的字詞。(8分) 恆 須臾 覺 既 詐 於是 全 於時 3. 給文中框出的語段註上標點。(2分) 敦論事造半方憶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
五十一:柳下季存國(20分)
齊攻魯,求岑鼎①。魯君載他鼎而往。齊侯弗信而反之,為非,使人告魯侯曰:「柳下季②以為是,請因受之。」 魯君請於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賂以欲岑鼎③也,以免國也。臣亦有國於此。破臣之國以免君之國,此臣之所難也。」於是魯君乃以真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謂能說矣。非獨存己之國也,又能存魯君之國。 ①岑鼎:魯國寶鼎。 ②柳下季:春秋時魯國一位大夫。 ③賂以欲岑鼎:等於說「賂以所欲之岑鼎」 賂,送。 1. 解釋加點的字詞。(8分) 他 反 為 於 於是 乃 說 存 2.為上文中出現的「之」的三種用法作舉例說明:(6分) 用法⑴ ,例句 用法⑵ ,例句 用法⑶ ,例句 3.翻譯句子:「破臣之國以免君之國,此臣之所難也。」(2分)
4.文中柳下季所謂的「臣之國」與「君之國」各指 、 。(4分)
五十二:華、王之優劣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則難之,朗曰:「幸尚寬,有何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以納其自托,寧可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華歆、王朗:都是東漢時人。 1. (3分)翻譯文中劃線: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則難之,朗曰:「幸尚寬,有何不可?」 2.(4分)讀了上文你認為華歆、王朗哪一個做得對,並簡要分析理由。
五十三:醉人擊虎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懼也。有人夜自外歸見有物蹲其門以為豬狗類也杖擊之即逸去之山下月明處則虎也是人非能勝虎而氣以蓋之矣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義都相同是( )項:(3分) A.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B. 杖擊之 C. 之山下月明處 D. 而氣以蓋之矣 2.「杖擊之」中「杖」應解釋為 ,下列句子中哪一項也有這種用法的詞( )。(3分) A.尉果笞廣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 弦而鼓之 D.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給文中框出的語段註上標點。(4分) 有人夜自外歸見有物蹲其門以為豬狗類也杖擊之即逸去之山下月明處則虎也是人非能勝虎而氣以蓋之矣 4.(4分)如果將老虎看作邪惡勢力的化身,以你對本文的理解,有什麼啟示:
五十四:戎夷解衣
戎夷違齊如魯①,天大寒而後門②。與弟子一人宿於郭外,寒愈甚,謂其弟子曰:「子與我衣我活也我與子衣子活也我國士③也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愛也子與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④人也,又惡能與國士之衣哉?」 戎夷嘆息曰:「嗟呼!道其不濟夫⑤!」解衣與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①違齊如魯:離開齊國到魯國。 ②後門:城門已經關閉。 ③ 國士:國家傑出的人才。 ④不肖:不賢。 惡 :相當於「何」。 ⑤道其不濟夫:道義大概是行不通了。 1.(3分)給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標點。 子與我衣我活也我與子衣子活也我國士也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愛也子與我子之衣 2.(2分)翻譯劃波浪線的句子。 夫不肖人也,又惡能與國士之衣哉? 3.(4分)試針對文中某一個人言行、觀點發表看法(50字):
五十五:目不見睫
楚莊王欲伐越,杜子①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杜子曰:「臣患之(人)智②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於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喬③為盜④於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①杜子:楚臣姓杜者,一本作莊子。 ②智:見識。 ③庄足喬:戰國時楚國農民起義領袖。 ④ 盜:古時對農民起義的蔑稱,可譯成「造反」。 1. (5分)給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標點。臣患之(人)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於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喬為盜於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2. 本文段雖短,但不失為楚莊王、杜子兩人之間的一場辯論會。 辯論的話題是 ;(2分) 楚莊王支撐自己觀點的依據是 ; (用自己的話回答2分) 杜子進諫時用了什麼方法讓楚莊王改變了主意:(2分) 3.在你的學習、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於文中楚莊王「目不見睫」一樣的毛病,請舉例說明: (4分50字)
五十六:鸚鵡滅火(13分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便去。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沾羽,飛而灑之。天神曰:「汝雖有志意,何足雲也!」對曰:「雖知不能救,然嘗僑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1.(6分)解釋加點字詞:集 輒 去 遙 足 雲 2.(3分)翻譯劃線句:雖知不能救,然嘗僑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 3.(2分) 鸚鵡具有怎樣的精神: (2分)文中鸚鵡的哪些舉動體現了這種精神:
五十七:蟲負 蟲版 傳
蟲負 蟲版 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持取,昂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蟲負 蟲版 :亦作「負版」,小蟲名,黑色,背上有隆起部分。 躓:zhì,被絆倒。 1. 給加框句子註上標點: 2. 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3.下列句中加點字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昂其首負之 B. 背愈重 C. 其背甚澀 D. 為去其負 4.翻譯劃波浪線的句子: 蟲負 蟲版 者,善負小蟲也。 5.蟲負 蟲版 的 悲劇根源是什麼?
五十八:直不疑
直不疑者南陽人也為郎①事文帝②其同舍或告歸,誤持同舍郎金去。已日③,金主覺,妄意不疑。不疑謝之,買金償。而告歸者來而歸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慚。以此稱長者。 ①郎:官職名,侍郎。 ②文帝:漢文帝。 ③已日,相當於「一天後」。 1. 加框句註上標點。 直不疑者南陽人也為郎事文帝 2.翻譯文中加線句子: 金主覺,妄意不疑。 3.選出括弧里字詞在句中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 ) A.(其)其同舍或告歸 其如土石何 B.(舍)誤持同舍郎金去 舍其船 C.(亡)而前郎亡金者大慚 吳廣故言欲亡 D.(以)以此稱長者 先帝不以臣卑鄙 4.如果你是直不疑,在遇到有人誤解你時,該怎麼辦?
六十: 許金不酬
濟陰之賈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棲於浮苴②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③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④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⑤於石,又覆,而漁者在焉。人曰:「盍救諸③?」漁者曰:「是許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觀之,遂沒。 ①賈人:商人。 ②苴:枯草。 ③諸:相當於「之於」或「之乎」。 ④無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⑤薄:撞。 1.第一句中的「濟」是指山東省的濟水,那麼「濟陰」這個地方當在濟水的 面。 1. 解釋加點字詞在文中的意思: 亡 號 爾 則 向 沒 3.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兩組是:( )( ) A.渡河而亡其舟 B. 漁者載而升諸陸 C.而今予十金 C.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D. 匣而埋諸土 E. 立而觀之 2. 給文中加框的句子須加標點處用/表示: 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 3. 翻譯劃波浪線的句子: 是許金而不酬者也! 5.文中刻畫的主人公是 ,他是個 的人。
六十一:醉猩著屐
猩猩在山谷,行常數百為群。里人以酒並糟①設於路側。又愛著屐②。里人織草為屐,更相連結。猩猩見酒及屐,知里人設張③,則知張者祖先姓字,及呼名罵云:「奴④欲張我,舍爾而去。」復自再三,相謂曰:「試共嘗酒。」及飲其味,逮⑤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為人之所擒,兼獲,輒無遺者⑥。 ①糟:酒糟。 ②屐:木底有齒的鞋子。 ③設張:設置誘捕的機關。 ④奴:奴僕,混蛋,罵人語。 ⑤逮:直到。 ⑥遺者:漏網逃脫者。 1. 解釋加點字詞: ①里人以酒並糟設於路側 ②又愛著屐 ③及飲其味 ④兼獲,輒無遺者 2. 翻譯: ①奴欲張我,舍爾而去。 ②因取屐而著之,乃為人之所擒。 3.猩既已知道人的設下的圈套,那為何它們還上當被捕呢?
六十二:割肉相啖
齊之好勇者,其一人居東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①相遇於塗,曰:「姑相飲乎?」觴數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②求肉而為?於是具染而已③。」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無勇。 ①卒然:卒,同「猝」,卒然,即突然。 ②革:更,另。③於是具染而已:於是,在這裡;染,調味用的豆醬。在這裡置辦點豆醬就可以了。 4. 解釋加點字詞: 其 塗 姑 子 2.「觴」在句子「引觴滿酌」中作本義 講,但在文中「觴數行」一句中詞性發生了改變,應作 講為妥。 3.文中表明作者態度的一句話是: 4.聯繫生活實際就「什麼是真正的勇敢」這一話題談一點感想。
六十三:晉人好利
晉人有好利者,入市區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可服也,此吾可資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隨而索其直④,晉人曰:「吾利火熾時,雙目暈熱,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為爾物也。爾幸予我,我若富貴當爾償。」市伯怒,鞭之,奪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晉人戟手⑥罵曰:「世人好利甚於我,往往百計而陰奪之,吾猶取之白晝,豈不又賢於彼哉?何哂之有?」 ①攫:jué奪取。 ②羞:同「饈」,美好的食品,這裡當動詞用,意為「吃」。 ③市伯:市場上的管理官吏。 ④直:通「值」。 ⑤ 哂:shěn,譏笑。 ⑥戟手:戟,jǐ。戟手,即「叉手」。 1. 解釋加點字詞在文中的意思: 已 索 予 甚於 2.下列句子句式與眾不同的一句是( )。 A. 不知為爾物也。 B. 我若富貴當爾償。 C. 世人好利甚於我。 D. 何哂之有? 3.選出括弧里字詞在句中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 )。 A. (若)皆若己所固有 我若富貴當爾償 B. (之)遇物即攫之 旁有哂之者 C. (於)世人好利甚於我 豈不又賢於彼哉 D. (固)皆若己所固有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5. 就短文最後晉人的話,發表一下你的看法:
六十四:黔之驢(11分)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因因然莫相知①。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②,盪倚沖冒③,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闞④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①因因然莫相知:小心謹慎地,不知道是什麼東西。②狎:戲弄。 ③盪倚沖冒:衝撞冒犯。④跳踉大口闞:跳起來,大聲吼叫。 1.翻譯劃波浪線的句子: ⑴以為神, 蔽林間窺之。 ⑵驢不勝怒,蹄之。 ⑶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2.選出加點字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 ) A.(以)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B.(然)因因然莫相知 然往來視之 C.(益)益習其聲 稍近益狎 D.(且)以為且噬己也 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 3.以上故事即是成語 的由來,現在用來比喻 。 4.文中的「黔」是貴州的簡稱,南京和上海的簡稱分別是 、 。
六十五: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5.選出與「齊人也,坐盜」中「坐」字意義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 )(2分) A.停車坐愛楓林晚 B.族誅連坐 C.其一犬坐於前 D.坐視不理 6.選出對下列加點詞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2分) A.吾欲辱之,何以也?(疑問語氣,相當於「呢」) B.齊人固善盜乎? (疑問語氣,相當於「嗎」) C.聖人非所與熙也。 (陳述語氣,相當於「吧」) D.寡人反取病焉。(感嘆語氣,相當於「啦」) 7.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8.選出下列各項中表述有誤的一項。( )(2分) A.針對楚王的發難,晏子運用了類比推理的方法進行駁斥,使楚王陷於尷尬境地。 B.晏子在席間的對話表現出其超人的智慧與膽識。 C.從文末楚王的話語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錯認錯。 D.晏子用「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句話強調環境對人的成長起著決定作用。
六十六:不 計 人 過
呂蒙正①相公,不喜計人過。初參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④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人皆服其量⑤。 (選自司馬光《涑水記聞》,略有改動) [注釋] ①呂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參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員。④同列:同事。 ⑤量:度量(肚量),氣度。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3分) ①不喜計人過 ( ) ②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 ) ③是小子亦參政耶( ) ④同列猶不能平( ) ⑤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 古義: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對象是誰?請用直線對應連接起來。(2分) ①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 A.同列 ②蒙正遂止之 B.朝士姓名 ③不問之何損 C.呂蒙正 3.翻譯:時人皆服其量。(2分)譯文: 4.請簡要談談你對「不計人過」的看法。(3分,有創意加1分)
六十七:文徵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徵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書遂大進 ②平生於書 ③文徵明臨寫《千字文》 ④或答人簡札 2. 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 3.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六十八:薛譚學謳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響遏行雲。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用法、意義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3.翻譯:譚乃高壓求反。 譯文: 4. 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 答: 5. 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麼? 答:
六十九: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鍊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並釋義。 ①啖粥而讀 音: 義: ②輒以水沃面 音: 義: ③食不給 音: 義: ④乃至被讒受貶 音: 義: 2.「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 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3.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4.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划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所作《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一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七十: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穫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穫就多了!」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②迨能倍誦乃止 ③迨能倍誦乃止 ④詠其文 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B.才美不外見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 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徇自苦讀。我們學過一個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這個成語是
七十一: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迹》)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閱讀訓練】 1.文中「教以書字」的「書」的含義,跟下面哪一句中的「書」相同?( ) A.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C.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D.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2. 翻譯句子。 ①歐陽修四歲而孤。 譯文: ②惟讀書是務。 譯文: 3. 就本文而言,歐陽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是: 4. 歐陽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一個促進他成長的原因是
七十二: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 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 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一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迹還隱約可見。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張無垢謫橫浦 ②每日昧爽輒執書立窗下 ③就明而讀 ④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譯劃線的句子。 譯文: 3.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 )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 其寢室有短窗 4.這個故事敘述張九成勤奮學習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奮」這是古今學者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真理,請舉出幾個古今中外的有關這個方面的例子
七十三:程門立雪《宋史》
【原文】 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譯文】 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楊時大概當時有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的時候,程頤偶爾坐著打瞌睡。楊時與游酢站在門外等著沒有離開。等到程頤醒後,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時與游酢侍立不去 頤既覺 2. 你從文中得到什麼啟發? 答:
七十四:七錄《明史·張溥傳》
【原文】 溥幼好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譯文】 張溥從小就酷愛學習,凡是所讀的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後朗誦一遍,就把它燒掉,又要重新抄寫,像這樣反覆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裡洗好幾次,後來他把讀書的房間題名為「七錄」。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所讀書必手鈔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湯數次 ④後名讀書之齋曰…… 2.與「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義相同的有( ) A, 可以已大風攣瘺癘 B.鈔已朗誦一過 C.情不能自已 D.扁鵲已逃秦矣 3.翻譯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譯文: ②後名讀書這齋曰「七錄」 譯文: 4.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②名之者誰 ③不能名其一處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B.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也不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相同 D.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相同 5. 張溥。之所以成為明末著名學者和文學家,從文中可以看出他 從小在學習上就 (填四字短語),苦練基本功,因而練出了過硬的功夫,可見「 」(用一句名言回答)
七十五.荊人涉水
1、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與「使人先表雍水」中的「表」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B、處處志之
C、尋向所志 D、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2、翻譯「軍驚而壞都舍。
3、從這個故事中你明白了一個怎樣的道理?
七十六:李生論善學者
【原文】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這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心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譯文】 王生愛好學習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於學習,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學習貴在善於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根據什麼說你善於學習呢?」王生更惱恨,不理睬李生,轉身就跑。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支,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哪裡是善於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呢?學習的人最大的忌諱,沒有超過自己滿足,你為什麼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聽完他的話,感到震驚,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今天才知道你說得對。我把你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來展示明顯的警戒。」 【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離注音並釋義。 ①吾悉能志之 音 義 ②李生說之曰 音 義 ③不應而還 音 義 ④迨年事蹉跎 音 義 2.與「河曲智叟亡以應」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王生不說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見 3.翻譯下面的句子 「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聞道也。」 譯句: 4.選出與「李生故尋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項( ) A.公問其故 B.廣故數言欲亡 C.故為之說 D.桓侯故使人問之 5.李生認為怎樣才是「善學者」?(用原文回答) 答:
七十七:問說《孟塗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譯文】 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鑽研不可能發現疑難,不提問請教不能使知識廣博。只是喜歡學習但不願時時向別人請教,還算不上是真正愛學習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許你還不能用於實踐,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東西,也許你還不了解它的細微末節,那麼除了向別人請教,又從哪裡去推斷解決呢?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非學無以致疑 ②而或不達於事 ③非問無以廣識 ④舍問,其奚決焉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與「好學而不勤問」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C.人不知而不慍 D.面山而居 3.翻譯:「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譯文: 4.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不超過10個字) 答:
七十八:教學相長(節選)《札記》
【原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後才能自己刻苦地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在( )中注音,在橫線上釋義。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學相長( ) ③雖有至道( ) ④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 2. 翻譯句子。 ①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譯文: 故曰:教學相長也 ②譯文: 3.《教學相長》集中論述了 與 的關係問題,說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論述時先以「 」作比繼而引入「 」,進而又以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 」這個結論。
七十九:顏回好學《史記》
【原文】 回年 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 顏回二十九歲,頭髮全白了,過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以顏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 【閱讀訓練】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發盡白,蚤死 ②今也則亡 2.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①孔子哭之慟 ②門人益親 ③弟子孰為好學 ④不貳過 3. 翻譯下面的句子。 「不遷怒,不貳過。」 譯文: 4. 顏回好學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八十:邴原泣學《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願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師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譯文】 邴原幼時喪父,幾歲時,從書塾經過,(聽見書聲琅琅)忍不住哭了,書塾的老師問他說:「小孩子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那些讀書的,凡是能夠學習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不孤單,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內心感傷,因此而哭泣。老師憐憫嶼地說:「你想讀書就來吧!」邴原進了學堂,學習異常努力。一個冬天,就讀熟了《孝經》和《論語》。 【閱讀訓練】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凡得學者 ②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③吾徒相教 ④徒以有先生也 2. 翻譯句子。 ①孤者易傷,貧者易感。 譯文: ②一則願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 譯文: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 譯文: 3. 書塾中的老師值得我們敬佩的是 4. 我們應該向邴原學什麼? 答:
八十一:董遇「三餘」讀書《三國志》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質訥而好學。興平中,關中擾亂,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采穭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閑習讀,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從學者云:「苦渴無日。」 遇言:「當以『三餘』。」 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譯文】 董遇,字季直。為人樸實敦厚,從小喜歡學習主。漢獻帝興平年間,關中李榷等人作亂,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處。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來賣幾個錢(維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總是帶著書本,一有空閑,就拿出來誦讀,他哥哥譏笑他,但他還是照樣讀他的書。 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釋;對《春秋左氏傳》也下過很深的功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朱墨別異》。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只是苦於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時間」。有人問「三餘」是什麼?董遇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閑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里的空閑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采穭負販 ②忘恩負義 ③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④曹劌請見 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項的是( ) A.性質訥而好學 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面山而居 D.非死則徒爾,而吾以捕蛇獨存 3.翻譯句子。 ①苦渴無日 譯文: ②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 譯文: 4.你怎樣理解「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書百遍」。
八十二:推敲《詩話總龜》
【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譯文】 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往京城裡。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來替換「敲」字),反覆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詠,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 的姿勢。(行人)看到賈島這個樣子都很驚訝。當時韓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勢。於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迴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於是並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議論作詩的方法,互相捨不得離開,共有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閱讀訓練】 1.下面句中加點「之」字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 A.退之立馬良久之 B.何陋之有 C.久之,目似瞑 D.悵恨久之 2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一日於驢上得句雲…… ② 煉之未定 ③觀者訝之 ④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 3. 這篇短文作者意在讚揚賈島什麼精神? 答:
八十三:勤訓《恆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聖不若彼者乎? 【譯文】 謀生的道理,沒有什麼比勤勞更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說:「一天的計劃決定於早晨,一年的計劃決定於春天,一生的計劃決定於勤勞。」這些話雖然說得淺近,可是意義卻很深遠哪! 像大禹這樣的人,智慧、才能如此傑出,況且愛惜每一寸的光陰;像陶侃這樣的人,品德如此高尚,況且愛惜每一分的時間,又何況在才幹、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們的人呢? 【閱讀訓練】 1. 文中表明觀點的句子是 2. 與「且惜寸陰」中的「且」字意義相同的兩項是( ) 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D.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3. 作者舉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麼? 答:
八十四:誡子書《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君子的品德,靠靜來修身,靠儉來養德,不拋開功名利祿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安靜焉,才能來源於學習,不學習無法擴展才能,沒有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有甩成就。享樂過度就不能掛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和時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時間一同消失了,象枯枝敗葉一樣凋落,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晚年守著破房子痛惜過去,還怎能來得及呢? 【閱讀訓練】 1.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 靜以修身 ② 儉以養德 ③ 非澹泊無以明志 ④ 非寧靜無以致遠 2. 本文作者就哪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從這幾個方面又是怎樣展開論述的? 答: 3. 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麼? 答: 4. 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請寫出這兩句話。 答:
八十五:陶侃惜谷《晉書》
原文】 陶侃嘗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植,家給人足。 【譯文】 陶侃曾經到郊外去遊覽,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問:「拿這些東西幹什麼?」那人說:「走在路上我看見它,隨便拔一把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然不種田,竟然還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來,抽了一頓鞭子。陶侃愛護莊稼而執法嚴,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家家生活寬裕,人人豐衣足食。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見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執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與「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B.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國懷鄉 3.翻譯:是以百姓勤於農植。 譯文: 4. 者對陶侃的態度如何?本文表現了陶侃的什麼特點? 答:
(八十六)寓言《曾子殺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還,顧反,為女殺彘(豬)。」妻適市反,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2分)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顧反,為女殺彘 反:.同「返」
C.妻適市反 適:往 D.特與嬰兒戲耳 特:特別
2.請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這個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2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試概括這則寓言的寓意或簡要說說它給你的啟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十七)范仲淹罷宴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屬(下屬的官吏)登樓置酒,未舉觴,見縗絰(cuī dié 喪服)數人營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讀書人)卒於邠,將出殯近郊,賵(fènɡ)斂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憮然(失意的樣子),即徹(通「撤」)宴席,厚賙(zhōu 救濟)給之,使畢其事。坐客感嘆有泣下者。
1.從上文中摘出最能體現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思想的有關詞句。(2分)
2.《岳陽樓記》是范仲淹應謫守「江湖之遠」的滕子京之邀而寫的,既為勸戒對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據這篇短文所敘的故事,你對「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句話的意思,有什麼新的理解?(3分)
答案:
1.憮然 亟令詢之 徹宴席 厚賙給之(2分。只要答到「憮然」即可得滿分;沒答「憮然」,其他3個至少答到2個,得1分。)
2.不僅憂君而且憂民(2分。意思對即可。如能運用互文的知識,聯繫前句加以說明,可加獎勵分1分。如學生據實回答沒有新的理解可得1分,如有充分理由亦可得2分。)
(八十八)移風易俗
①魯國之法:魯人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於府①。子貢②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賜③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選自馮夢龍著《智囊》)
[注釋]:①府:指國庫。②子貢:孔子的學生。③賜:子貢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學生。
1.文中寫子貢做了什麼事?孔子對他的做法持什麼態度?孔子持這種態度的理由是什麼?請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
答:
2.文中第②段沒有標點符號,請用「|」線標示出需要加標點符號的位置。(3分)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答案:
1. 子貢在諸侯國中贖出魯國人,卻不願依魯國法律領取應得的贖金。(1分)孔子不贊同子貢的這一做法。(1分)孔子認為聖人的行為可影響百姓,子貢不取贖金,便不能引導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贖回更多為奴的魯國人。(2分)
2.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3分)
(八十九)歧路亡羊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豎:童僕)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說符》)
1.解釋下面加點的「之」字。(2分)
(1)楊子之鄰人亡羊 之:
(2)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之:
2.補出省略成分。(2分)
既反,( )問:「獲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譯。(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2分)
譯文:
4.本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2分)
答案:1.①結構助詞,的 ②代詞,羊
2.楊子 鄰人
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條路上去了,所以就回來了。
4.事物(事理)是複雜多變的,只有明確方向,才能找到正確的道路(才不致於誤人歧途)。或:做事不專一,就會一無所獲。
(九十)指喻
浦陽鄭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錢。憂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肢體心膂②無不病者。懼而謀諸醫,醫視之,驚曰:「此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身。然始發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終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葯可治也;至於既成,甚將延乎肝膈④,否亦將為一臂之憂。非有以御其內,其勢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為之。」君從其言,日服湯劑,而傅⑤以善葯,果至二月而後瘳,三月而神色始復。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其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為一握。②膂(l—):脊骨。③瘳(ch?u):病癒。④肝膈:泛指人體內臟。⑤傅:塗。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錯誤的兩項是( )(2分)
A.懼而謀諸醫(謀劃) B.甚將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為之(變換) D.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2分)
A.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葯 徐以杓酌油瀝之
B.不速治,且能傷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 雖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終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2分)
A.憂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發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指代「各種疾病」)
D.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指代「禍患」)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
② 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
5.本文寫鄭君醫治拇指疾患一事是為了說明一個什麼道理?請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2分)
答案:
1.AC 2.AB 3.C 4.①鄭君不能確定它是什麼,把它給別人看,看的人大笑,認為不值得擔憂。②開始認為不值得整治,最終到了不能夠整治。
5.世上的事情,常起於極細小的地方,但不加關注,就可能釀成無可挽救的大禍。(3分。意思符合即可)
(九十一)書「晉王右軍墨池」記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與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辭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惟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庄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2分)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 強: 今為州學舍 舍:
於楹間以揭之 揭: 以勉其學者邪 勉: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與現代漢語中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
A.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B. 以勉其學者邪
C. 以精力自致辭者 D. 而因以及乎其跡邪
3.翻譯下面句子。(2分)
○1然後世未有能及者 譯:
○2夫人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 譯:
4.簡要概括曾鞏寫作此記的目的。(2分)
答:
答案:1.強:勉強 舍:校舍(房屋 房舍)揭:懸掛 勉;鼓勵(勉勵)
2.C 3.①可是後代沒有人的書法能比得上他
②人有一技之長就使後丗尊重到這樣的地步
4、闡明勤學苦練出才能的道理,勉勵人們刻苦努力,提高道德修養。
(九十二)南轅北轍
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 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 今者臣來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駕 北面:向著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處
2.翻譯「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為現代漢語。(2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寫出這則寓言的寓意或給你的啟示。(不超過3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馬雖然跑得快,但是這條路並不是去楚國的。3。略。
(九十三)范仲淹苦讀
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餷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高能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3分)
2.如果將這則短文中的材料作為論據,可以證明一個什麼觀點?(2分)
3.本文記敘的中心是 。 (2分)
答案:1. 有時夜裡看書頭昏疲倦了,就用冷水澆面。2。勤奮出成果。
3.范仲淹家庭條件雖然很差,但經過勤奮學習,最終成了胸懷天下的大學問家。
(九十四)破缸救友
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既了其中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如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
1、選出與「君將哀而生之乎」句中「生」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 )
A、光持石擊瓮,破之 B、擇其善者而從之
C、比先苦其心志 D、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2、翻譯句子
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
這篇短文讚揚了兒時的司馬光的哪些優秀品質?
(九十五)魏文侯守信
1、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了,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1、選出與「公將焉之」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項( )
A、吾欲之南海 B、輟耕之壟上 C、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D、至之市而忘操之
2、翻譯句子
(1)公將焉之 (2)豈可不一會期哉?
(3)身自罷之。
3、歸納這個小故事的主題思想
(九十六)宋人掘井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1、選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一項( )
A、宋之丁氏家無井 B、有聞而傳之者
C、國人道之 D、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A、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 ) B、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 )
C、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 D、苛政猛於虎也( )
3、翻譯下列句子
(1)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4、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是 。假如,本來就是錯誤的話,不加分析,卻一傳十,十傳百地傳下去,這種做法,可以用一個成語概括為 。
(九十七)子魚論戰
宋人及楚人戰於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②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③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④,不禽二毛⑤。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⑥也。寡人雖亡國之餘⑦,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⑧,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耈⑨,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⑩可也。」
注釋:
① 泓:水名,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
② 司馬:官名,統領軍隊的高級長官。這裡指子魚。
③ 公:宋襄公。
④ 重(chóng)傷:傷害已經受傷的人。
⑤ 二毛:頭髮花白的老人。
⑥ 阻隘:對敵不利的險阻。阻、隘,都有險的意思。
⑦ 亡國之餘:亡國之君的後代。
⑧ 勍(qíng)敵之人:強勁的敵軍,指楚軍。
⑨ 胡耈:老人。
⑩ 儳(chán):不整齊的樣子。這裡指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1、 找出文中的兩個通假字。
① 通 ② 通
2、 解釋下列加點詞。
①宋師敗績( ) ②公傷股( )
③國人皆咎公( ) ④天贊我也( )
3、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①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
②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
B、①寡人雖亡國之餘
②雖及胡耈,獲則取之
C、①宋人及楚人戰於泓
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D、①不鼓不成列
②鼓儳可也
4、 下列加點詞句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 楚人未既濟(渡水)
B、 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憐憫受傷的敵人)
C、 門官殲焉(被打死)
D、 三軍以利用也(使……發揮效能)
5、 宋師打敗仗的主要原因是 ;子魚有力地批駁了宋襄公「不鼓不成列」「不重傷」「不禽二毛」的謬論,主張 。
(九十八)呂蒙正不受鏡
呂文穆公①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鏡,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獻以求知。其弟伺間從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過碟於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復敢言。聞者嘆服,以為賢於李衛公②遠矣。蓋寡好而不為物累者,昔賢之所難也。
註:①呂文穆公:呂蒙正,宋太宗時任宰相,文穆是他死後的說號。②李衛公:唐初功臣李靖,曾封為衛國公。
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兩個句子。
①其弟伺間從容言之。
②聞者嘆服,以為賢於李衛公遠矣。
2.在作者看來,要拒絕非錢財類的物品賄賂應該做到哪兩點?
(九十九)不死之葯
有獻不死之葯於荊王者, 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葯,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葯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殺。
註:①謁者:為國君掌管傳達的官員。②中射之士:宮中侍衛人員。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①「操 以入」的「以」: ②「說王」的「說」:
③「而明」的「明」: ④「王乃」的「乃」:
2、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①「因奪而食之」與「臣故食之」句中的「之」都指代「不死之葯」。( )
②「是臣無罪」,可譯為「這樣,我無罪。」 ( )
③「有獻不死之葯於荊王者」中的「於荊王者」,是狀語後置,翻譯應提到「獻」之前。( )
④ 「且客獻不死之葯」中的「客」與「而明人之欺王」中的「人」,這兩個詞意義相同,可譯為「人家」。 ( )
3.根據文中內容回答問題。
①中射之士認為自己不該殺,講了哪幾條理由?(用自己的話來說)
②荊王最終沒有殺中射之士,你認為中射之士講的哪一點理由打動了荊王?
4.歸納這篇故事的中心:
(一ΟΟ)狐假虎威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1、對這則故事中幾句話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天帝使我長百獸。——上天讓我為百獸之長。
B、 子以我為不信。——我不會認為你在說謊。
C、 吾為子先行。——我與你先走。
D、 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看看百獸見到我的表現而不走開嗎?
2、根據這則故事的內容寫出相應的成語: 。
3、寫出這則寓言的寓意: 。
答案:1、A 2、狐假虎威 3、諷刺了那些假借別人權勢,招搖撞騙的人。(或:說明做事情如果不加分析,往往會被假象所迷惑)
推薦閱讀:
※妖異語卷一 白頭草
※文言虛詞含義記憶口訣,看過就能背!第一彈!
※【胖·師說】文言文學習,你還會用紙質詞典嗎?
※辦公室,用古文怎麼表達比較恰當?盡量是一個字!?
※文言文古今同形異義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