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開示:如何持念佛經

印光大師開示:如何持念佛經

2010-02-05 17:42:39 來自: 大林(南無阿彌陀佛)

印光大師開示:如何持念佛經 趣入佛道的道路有很多,只是根據每個人的志趣根性而定,沒有一個完全固定的法門。但有一個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誠和恭敬,這兩樁事情,就是未來有無量諸佛出現於世間,都是不會改變的。但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想要快速消除業障,快速證得無生法忍,如果不在誠和恭敬上面下功夫,就如同樹木沒有根而要茂盛、鳥兒沒有翅膀而要飛翔,這如何能夠達到呢? 世間的人讀書,絕大多數都沒有敬畏。早上起來不洗臉漱口,上廁所不洗手,或者將書隨便仍床上,或者乾脆把書當作枕頭,晚上睡覺躺著看書,睡著了就把書和雜亂的衣服放一起,就算是在書桌上讀書,讀了後也同其他雜物放一起。如此把裝載著聖賢人寶貴的語言書,當成破的舊紙一樣,一點也不介意,一點沒有尊敬的意思。對於我們學佛,念佛法門是最簡單最容易的方法,也是最廣最大的法門,但是必須要非常懇切和至誠,才能感應道交,那麼當生就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如果懶惰懈怠,一點誠心恭敬都沒有,固然可以種一點未來的善根因緣,但是褻瀆輕慢的罪過,那也是不堪設想的。 佛經是三世諸佛的老師,是如來的法身舍利,應該把佛經當作是真佛一樣看待,不可以僅僅看成是紙和墨汁如此簡單,面對佛經佛菩薩象的時候,要如同忠臣奉事聖主、孝子閱讀父母留下的遺屬一樣的恭敬至誠,如果能這樣去做,那麼沒有什麼業障不能消掉,沒有什麼福慧不能具足。 現在很多有學問的人都學佛,然而都是草率的讀讀、了解一下意思,以作為口頭的功夫,用來博得是佛學通家的名稱而已,而對於既恭敬至誠有依教修持的人,那確實太難得可貴了。我常說,如果要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必須向恭敬中去求得。有一分的恭敬,那麼就能消一分的罪業,增加一分的福慧;有十分的恭敬,則能消除十分的罪業,增加十分的福慧,如果沒有恭敬而且還褻瀆輕慢,那麼罪業也與日俱增,福慧與日俱減,不是太可悲了嗎! 禮佛誦經持咒念佛,如此種種的修行,都應當以真誠和恭敬為主,如果真誠恭敬到了極點,縱然佛經裡面開示的功德不能在凡夫地得到圓滿,但那得到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如果沒有真誠和恭敬,那就和唱戲沒有兩樣,而裡面的苦樂悲歡都只是虛假的,並不是真的從裡面出來的。縱然有些功德,那也不過是人天道的愚痴福報而已,而且因為這個愚痴的福報,還會因此而造業,那麼將來的苦果,怎麼能夠了斷。 說到真誠和恭敬,這世人都知道,而這裡面的道理卻世人大多迷惑。某人如果罪業深重,企圖要消除罪業而報答佛恩,每每尋求古大德修行的典範,因此而知道真誠和恭敬,確實就是超凡入聖了脫生死的最妙的秘訣,所以要常常對有緣的人諄諄告訴他們。 對於閱讀佛經,如果打算當法師,為眾生宣揚佛理,應當先閱讀佛經原文,其次看佛經的註解和疏,如果精神不充足而且見解過人,難道不徒勞心力、虛度歲月嗎! 如果打算親身得到佛法實際利益,必須要至誠懇切,清凈身口意三業。或者先端端正正的坐一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再朗誦、或者默念、或者拜佛後端正坐一會,然後翻開經典誦經。必須端正自己身體坐著,好像面對著聖人,親耳聆聽聖人教誨一般,不敢萌發一念的懈怠,不敢起一念的分別,從頭到尾,一直閱讀下去,不去管經文的語言和意思,全部不要理會,象這樣閱讀佛經,根性利的人是能夠證悟二空的理、證得諸法實相,即使是根性遲鈍的人也能夠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大師曾經說,但看金剛經,就能明心見性,就是指的要這樣去讀經,所以名為「但」,能這樣去看大乘佛經,都能明心見性,豈獨有金剛經能如此。 如果讀經時一邊讀一邊去分別,這一句什麼意思、這一段什麼意思,這些全是凡情妄想,卜度思量,怎麼能和佛的意思吻合、和經的義旨圓通,這樣能消除業障、福慧增長嗎?如果知道恭敬,猶能種少許善根,倘若全都像老學究一樣讀儒書,那麼褻瀆輕慢的罪,就很大,因為善因而召感惡果,就是這樣的人啊。 古時候的學佛人注重聽經,因為這樣心不容易起分別,如有一個人出聲誦經,另一個人在旁邊攝心諦聽,字字句句,清清楚楚,他的心很專註,不敢去攀外界的一切色聲緣,如果稍微放鬆自己,便會被打斷,文義就不能貫通了。誦經的人有佛經文字看,不用太攝心,也可以把經文念得清清楚楚,聽的人以聲音為依託,如果一旦放鬆自己,聽的狀態就割裂了。如果能夠這樣聽經,那麼和用至誠恭敬心讀經的人的功德相同,如果誦經的人恭敬程度稍微低了,那麼就不能和聽經的人的功德相比。 現在的人把佛經當成是舊紙一般,經案上雜物和經書亂放一起,而且手不洗凈,口不刷凈,身體或者搖擺不定,或者腳翹起,甚至於打屁摳腳,一切都肆無忌憚,本來是打算讀經滅罪增福,那就只有消滅佛法的魔王讚歎證明,說這人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的妙道,真正修行的佛弟子看到了,只有黯然傷神、潸焉出涕,只嘆魔王眷屬橫行,無可奈何啊。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難道用分別心能夠得到嗎!有位古大德書寫法華經,一心專註,以致於念極情忘,天黑了,依然還在寫,侍者進來提醒他說天已經黑了,怎麼還寫,隨即大德伸手就看不到手掌了。像這樣的閱讀誦經,和參禪和看話頭、持咒念佛同是一種專心致志,以致於用功世間一長,自然有豁然貫通的利益啊。明朝雪嶠信禪師,寧波府城人,目不識丁,中年的時候出家,苦參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他的苦行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如此久而久之,他大徹大悟了,隨口說的都妙契禪機。雖然不識字不會寫,時間長了也同樣會識字了,時間更長些手筆縱橫,居然成了一大寫家。這些諸多的利益,都是從不分別專精參究中得來,讀經也應當以此為方法。 讀經時,斷斷不可以起分別,自然會把妄念壓住,天真發現,如果打算研究義理或者翻閱註解和疏,應該另外找個時間,也只是事相上研究,在研究時,雖然不如讀經時那麼嚴肅,也不能全無恭敬,不過比讀經時稍微舒泰些,如果業障未能消除智慧未能顯現,應當以讀經為主,研究當簡約帶過,否則成年累月,只是事相上研究,縱然研究得如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也只是口頭功夫,對於自己的身心性命、生死大事,沒有多大關係。臘月三十日到來的時候,決定一點也用不著。 如果能夠像上面說的那樣閱經,當然必定業障消除智慧現前,三種情見都會慢慢消失,如果不這樣讀經,不但三種情見不會消去,還有可能因為宿世業力,引起邪見,拔無因果,以及淫殺盜妄種種煩惱,相繼出現,像火一樣熾然起來。以為大乘的修行人,一切沒有障礙,遂引用六祖大師的心平何勞持戒之類的語言,但是殊不知戒都破了,不知不破戒才是真正修持啊,如此修行難以得到真正的法啊。 所以諸佛世尊諸祖師大德,都主張凈土法門,以承佛的大慈悲願力,制服自己的業力。所以應當以念佛為主要,讀經為輔助,像法華經、愣嚴經、華嚴經、涅盤經、金剛經、圓覺經,或者是專讀一部經,或者六部經每部依次讀,都是可以的,但是讀經的方法,斷斷不可不依照我說的去做而自己茍且從事,致使不思思議的利益,由肆無忌憚、分別妄情而失去了啊,難道不悲哀! 如來滅度後,所存在的就是佛經和佛像了,如果把土木金彩等象看成真佛,那麼就是消業障破煩惱,證得三昧而出離生死,如果就當成是土木金彩,那也就是土木金彩而已,而且土木金彩,褻瀆它們是沒有過錯的,如果褻瀆以土木金彩做的佛象,則罪過彌天啊。 讀誦佛經,應該當成是佛陀為我親自說一樣,不敢萌生絲毫怠慢的心,能這樣去做,我說這個人必定能夠往生高居九品,大徹大悟一真法界,否則只是遊戲法門,而利益也只是知見豐富,能說會道,一點不得真實受用,只是道聽途說很能得。古代的人在對待三寶都是真誠恭敬,不只是口上功夫,現在的人就連口都不談一個屈字,何況去真實行。 原文: 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累,速證無生,不致力於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 世欲讀書,絕無敬畏。晨起則不加盥漱,登廁則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頭。夜卧而觀,則與褻衣聚;對案而讀,則與雜物亂堆。視聖賢之語言,同破壞之故紙,漫不介意,毫無敬容。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也. 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舍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對經象時,當如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能如是,則無業障而不消,無福慧而不足矣。 現今士大夫學佛者多,然率皆讀其文,解其義,取其供給口頭,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於恭敬志誠,依教修持者,誠為難得其人。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哀哉! 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誠敬為主。誠敬若極,經中所說功德,縱在凡夫地不能圓得,而其所得,亦已難思難議。若無誠敬,則與唱戲相同,其苦樂悲歡,皆屬假妝,不由中出。縱有功德,亦不過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惡業,其將來之苦,何有了期! 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咸知,此道舉世咸昧。(某某)由罪業深重,企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範,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決。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 至於閱經,若欲作法師,為眾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註疏。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 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凈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 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猶能少種善根,倘全如老學究之讀儒書,將見褻慢之罪,岳聳淵深。以善因而招惡果,即此一輩人也。 古人專重聽經,以心不能起分別故。如有一人出聲誦經,一人於旁攝心諦聽,字字句句,務期分明。其心專註,不敢外緣一切聲色。若稍微放縱,便致斷絕,文義不能貫通矣。誦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攝,亦能誦得清楚;聽者惟聲是托,一經放縱,便成割裂。若能如此聽,比誦者能至誠恭敬之功德等。若誦者恭敬稍疏,則其功德,難與聽者相比矣。 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盪,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摳腳,一切肆無忌憚,而欲閱經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讚歎,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橫興,無可如何耳。 智者誦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豈有分別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註,遂得念極情亡,至天黑定,尚依舊寫,侍者入來,言天黑定了,只么還寫,隨即伸手不見掌矣。如此閱經,與參禪看話頭,持咒念佛,同一專心致志。至於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貫通之益耳。明雪嶠信禪師,寧波府城人,目不識丁。中年出家,苦參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實為人所難能,久之大徹大悟,隨口所說,妙契禪機。猶不識字,不能寫,久之則識字矣。又久之則手筆縱橫,居然一大寫家。此諸利益,皆從不分別專精參究中來。閱經者亦當以此為法。 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註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當研究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為主,研究但略帶;否則終日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如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只是口頭活計,於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干涉。臘月三十日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 若能如上所說閱經,當必業消智朗,三種情見,當歸於無何有之鄉矣。若不如是閱經,非但三種情見,未必不生,或恐由宿業力,引起邪見,撥無因果,及淫殺盜妄種種煩惱,相繼而興,如火熾然。而猶以為大乘行人,一切無礙,遂援六祖心平何勞持戒之語,而諸戒俱以破而不破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難得真法也! 所以諸佛諸祖,主張凈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業力,不能發現耳。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若法華,楞嚴,華嚴,涅盤,金剛,圓覺。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閱,皆無不可。而閱之之法,斷斷不可不依吾說,而茍且從事。致令不思議利益,由肆無忌憚並分別妄情而失之。豈不哀哉!〗 夫如來滅度,所存者唯經與象。若以土木金彩等象視作真佛,即能滅業障而破煩惑,證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視之,則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褻之則無過;若以褻土木金彩之佛象,則其過彌天矣。 讀誦佛經祖語,直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能是如者,我說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徹證一真。否則是遊戲法門,其利益不過多知多見,說得了了,一絲不得真實受用,乃道聽途說之能事也。古人於三寶分中,皆存實敬,不徒泛泛然口談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談一屈字,況實行乎?


推薦閱讀:

爽翻天!星座大師教你怎樣集齊12星座女友
風水大師:詳解四殺定穴法,藏殺,壓殺,閃殺,脫殺
嶺南畫派大師黎雄才畫語全紀錄+經典山水、花鳥作品200P大覽(珍藏版)
風水大師才知道的翡翠秘密!
大六壬大全三          林育名大師

TAG:佛經 | 大師 | 印光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