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祭祖賀年吃七樣菜
06-11
臘月忙年 俗話說,「臘月忙年」。為迎接春節,客家人從臘月十五便開始作準備。這天大人孩子一齊動手搞衛生,先打掃卧室、倉庫,拆洗被套、蚊帳、床單,再打掃廚房,把傢具和炊具、餐具拿到河裡洗乾淨。俗謂這天打掃乾淨後,來年便沒有蜘蛛網和鍋底黑灰。 臘月二十這天依例要把冬至釀造的糯米黃酒,裝入酒瓮,放上紅曲,用稻草和穀殼擁埋起來,點火燒炙。用文火炙出的黃酒,因蒸發了一部分水分,酒變得更醇美香甜,也耐貯存了。從這天開始,清晨常常傳來宰殺年豬的聲音。殺豬後,照例要請族中長輩和親朋好友來聚餐。餘下的豬肉,或出售,或腌成臘肉,供過年和整個春天慢慢食用。 臘月二十三日是民間祭灶的日子。過去,家家要在灶台擺上豬肉、雞(或雞蛋)、魚(或墨魚乾)三牲,以及紅棗、花生一類的乾果和釅茶,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保佑全家平安,五穀豐登。 從前,官府從祭灶這天開始「入年假」,農家則從二十五日才「入年假」。「入年假」後,家家都忙乎過年的事:赴墟採辦年貨;為家人添置新衣服、鞋帽;踏碓舂制米粉;用糯米粉加糖蒸制年糕——客家人稱之為「甜粄」,以喻「年年高升」;用秈米粉加酵母,蒸出綻開似花的發酵粄,祝福「發家致富」;將紅糖水摻入糯米粉,搓成圓丸,放入油鍋炸成又香又甜的煎粄子;把門前的池塘水排干,撈魚,分魚;殺雞宰鴨;以及捶打肉丸、魚丸,蒸梅乾菜扣肉……臘月忙年,家家都都越忙越歡暢。 貼春聯,燒旺火 除夕上午,族中男子先在祠堂和圍屋大門上,張貼新書寫的堂號、堂聯,懸掛寫了堂號的大紅燈籠,並在自己的廚房、卧室、倉房的門楣和門邊,張貼春聯和掛簽。 這天,小夥子們圍在祠堂門前,敲鑼打鼓,不時還要點燃幾響客家人稱為「墩子」的土銃,聲震全村。這天,家家都把連日來打掃的垃圾,堆在門口的土坪上點火焚燒。客家人稱這為「燒豬牯火堆」,意在祈求來年養豬順遂肥大。其實,這種在庭院燒火堆,與貼大紅春聯、敲鑼打鼓、放土銃一樣,皆源起中原民間驅趕傳說中名叫「年」的猛獸,以祈求平安幸福的古俗。 隆重的祭祖典禮 除夕上午,在鑼鼓聲中,農婦們在門坪擺設供案,擺上牲醴,焚香點燭,祭祀天神。一些老嫗還要帶上香燭紙錢,到村前寨後去祭祀「大樹伯公」、「橋頭伯公」、「土地伯公」、「運糧伯公」——伯公,神也。老嫗敬祀橋神、樹神、土地神,以祈出入平安,五穀豐收。除夕祀神,這是古代臘祭酬神的遺風。 午後,人人沐浴,更換新衣,俗謂「年三十日不洗身,來生會變牛」。這實乃客家人勤沐浴更衣的衛生習慣。 這時,宗族祠堂門前鑼鼓喧天,土銃轟鳴——聽到族長向族人發出祭祖信號時,主婦趕快將煮熟的全雞、豬肉、熏魚和紅棗、花生、柿餅、柑橘、蘋果、蓮子等乾鮮果品,以及茶、酒、鞭炮、黃表紙等,放入竹編禮盒,全家來到祠堂,擺供祭祖。 祭祖是客家人過年最隆重的活動。各家各戶都要挑來最好的食品,享祀先人。同時,男女老幼皆依序拈香叩拜先祖,以紀念先人開基創業的功績。此外,祭祖也是增進宗族團結的機會。為此,不少離鄉遊子,甚至華僑後裔子孫,也常常攜妻帶子,在除夕趕回家鄉祭祀祖先。 吃年夜飯,不忘中原故地 除夕晚上,合家團聚吃年夜飯。這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雄雞炒酒、白斬雞、青蒜燜豬肉、梅乾菜扣肉……如今吃年夜飯,還有「打邊爐」(火鍋)的,菜肴有大蝦、鰻魚、肉鴿等。年夜飯的菜肴,常常借其諧音,寄寓美好的祝願:一盆什錦髮菜湯,祝福新年發財;一碗牛肉丸,表示合家團圓;一盤全魚,只擺不食,飯後將它放於米缸上,待留到新年過後再吃——客家人用這條「壓歲魚」,取其「連年有餘(魚)」、「米缸有餘」的吉兆。 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的年夜飯還有一碗瓤豆腐。這是將豆腐切成小三角塊,中間挖一小口,塞進三鮮肉餡,下鍋煎黃,燉熟,趁熱上席。這道香滑可口的菜肴,因客家人從中原南遷後,廣東缺乏麵粉,難以吃到更歲餃子,便代之於瓤豆腐。為此,在吃這道菜時,長輩還要對家人講述其原由,讓子孫不要忘記自己的中原故地和北方人春節吃餃子的習俗。 守歲,分柑同味 吃過年夜飯便是全家通宵不寐,以迎接新年到來的「守歲」。據說,只有守歲熬年,來年才身強體壯。孩子們打熬不住瞌睡了。這時,阿公阿婆除了給他們每人發「紅包」外,還要給他們一人一個大柑橘,以表示「分柑同味」、老少同歡。同樣,如剝柑橘吃,則不能一人獨吃,而要掰開幾瓣,一人一份,以「分柑同味」,合家吉利。 孩子睡覺時,媽媽還一再叮囑:明天起來,要先拿放在枕邊的「紅包」和柑橘;要先給阿公阿婆拜年;見了長輩要鞠躬拜年;過年不要哭鬧,不要罵人,不說不吉利的話……,這些傳統習俗,實乃對兒童進行文明禮貌的啟蒙教育。 萬福鞭炮迎新年 守歲時,老嫗還要大門洞開,在門坪擺上齋盤,燃香點燭,按照該年的吉時吉向,恭迎財神、貴神、喜神光臨家門。有些地方,這時還要再次挑上牲醴,到燈火通明的祠堂祭祖,祈求祖先給家庭帶來幸運。 待一交子時,新年到來之際,家家都爭相開門燃放鞭炮。霎時,鞭炮聲、鑼鼓聲響成一片。時下的新年開門炮仗愈來愈長,並美其名為「萬福鞭炮迎新年」。 大年初一的早飯,或葷或素,因人而異。吃葷者除雞鴨魚肉,還有一盆寓意新年發財的什錦髮菜湯。他們認為,新年第一餐吃得越豐盛,便意味著這一年將更有食祿和福氣。吃齋者,意在借齋與拆同音,把這一年的災難、疾病都給拆掉。 舞獅入屋賀新年 客家習俗,大年初一人們都不約而同地向族中輩份最高、年歲最大的人家走去,向尊者拜年。這時,長輩照例要給前來拜年的孩子和晚輩發「紅包」,讓大家吃糖果、花生、蜜餞、煎粄等。「紅包」的錢多少不拘,但非有不成,否則對老人不吉。 客家人還有舞獅入屋賀新年的奇俗。大年初一,本村或鄰村的獅子隊,敲著鑼打著鼓,舞著威武的醒獅來了。他們先到圍屋大門口,在緊鑼密鼓聲中,對著大門耍舞一番。接著,他們進入上廳堂,向供有祖宗牌位的神龕耍舞參拜。最後再到每家每戶的廚房裡參拜。人們認為,勇猛的獅子乃百獸之王,具有驅邪逐祟的神威,有獅王參拜,這一年定能清吉平安。於是,一見獅頭前來參拜,主人必在大門口、廳堂和廚房燃放鞭炮,以示歡迎。當獅子隊離開時,家家都得奉上香煙、食品和「紅包」。 初三送窮 客家習俗,正月初一、初二不能動掃帚掃地,以免掃掉財氣。為此,有人還在除夕把掃帚藏起來,以免犯忌。到初三這天,家家又非掃地不可,並把各種穢物倒於門外三叉路口上,點火燒掉,並認為這一來便可送窮、除穢。於是,俗稱初三是「送窮日」。 正因為初三是送窮日,所以這天大家都不出門串戶,也不歡迎別人來自己家,以免「窮鬼」上門把財氣給沖了。倘有違俗上門者,主人待其一走,立刻在門口燃放一串鞭炮,以驅除邪穢之氣。 人日吃七樣菜 按照道家天地生萬物的順序,古人將正月初一說成是雞日,初二狗日,初三豬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馬日,初七人日,初八穀日……對此,古人不但以當天的陰晴來占卜本年內人畜莊稼的順遂與否,並有一套俗規,比方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七不對犯人用刑,以示寬容。 初七是人類誕生之日,民間對此尤為講究。在客家地區,每到正月初七這天清晨,都要依俗吃七樣菜,將芹菜、青蒜、大蔥、芥菜、韭菜、芫荽(即香菜)以及魚、肉等,一起下鍋烹炒,全家食用。民間認為,人日吃了七樣菜,借其諧音,希望家人勤勞(芹菜),善算(青蒜),聰明(大蔥),多計謀(芥菜),幸福久遠(韭菜),有人緣(芫荽),富足有餘(肉、魚)。 在10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民間便有此俗了。但後來大部分地區早把此俗淡忘了,而客家人卻沿襲下來,並藉以寄寓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激勵奮發進取。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春節打牌如何找財位
※歷代春節詩83首(元日為題)
※一口餃子一口酒,大家新年啥都有
※春節簡訊大全-領導(4)
※春節開始橫財不斷,錢多到數不完的3大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