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精義

《太極拳精義》

[前言]太 極 拳 練習 九項原則太 極 拳 抽絲 簡 明 表太極拳技擊上之九項原則太 極 拳 行 功 心 解太 極拳各俱之 功 能[專著] 何為太極拳與武當拳第一章:太 極 拳創造之原理(一) 無 力 打 有力(二) 手 慢 打 手快第二章 太極拳架子三步 審查第一步 :審查身 形 腰 頂脊 步 六字第二步 :審查運勁、接力、蓄力、發力四勁第三步 :審查 順 、沉 、輕、靈四字第三章:太極拳推手三步審查法第一步:審查推手者有無懂勁之資格(一)開合陰陽 (二)沾粘連隨(三)剛柔順隨 (四)急緩沾走第二步:審查推手者沾粘連隨之姿勢(一)輕 (二)沉 (三)中正不偏(四)不倚不墊 (五)靈第三步審查推手懂勁之方法(一)稱勁,(二)化勁,(三)牽引。附表:走架子審查表第四章:八門五步之分清 第一項:八門五步之分清(一)掤 勁 (二)履 勁(三)擠勁(四)按勁(五)采勁 (六)挒 勁(七)肘勁(八)靠勁第二項:五步之分清第三項:附表、河南陳家溝拳名稱及勁路第五章太極拳練習之程序第一段:架子之學習。第二段:抽絲之練習。第三段:氣功之練習。第四段:精神之練習。第五段:內外聯合之練習。第六段:勁別學習。第七段:得機得勢之推求。第八段:捨己從人之詳求。第九段:知己知彼之要求。附表:太極拳練習程序審查表附:太極拳術語辭典

前 言 太極拳創造原理,系依據我國不敗之大道而成立.孔孟以之用以心戰,鬼谷用之以為口戰,孫武用之以為團體戰,張三丰用之以為個人身手之戰.上列四者所用之工具,雖個個不同,而內中之原則系一致。故此拳不論學自何派,習之何人,多幾著、少幾著、高身段、低身段、或大圈、或小圈均無不可。如果能根據內中原理、而不喪失其精神均可收同一效果、以達到成功之地步。此項精義以太極拳譜之行功心解及太極拳專論強為準則,此二者一為練習之用(修正),一為技擊之用(治人),凡習太極拳者,均不能離開此譜而另闢其說。能一切動作與拳譜有幾成相似,即可呼之為幾成太極拳,倘如完全抹殺、一切置之不顧,、即或技擊相當、也只能稱之為某一種拳則可,而不能稱之為太極拳也、惟拳譜之篇幅甚繁、求其足以代表此拳之全部精神而顯明,確實其意義則不易選定,且練習不盡為知識分子,則對推拳譜之曲解及違反其運技之處在所難免,茲以練習之餘將拳之精義編為二項,一為練習時九項原則,二為技擊上九項原則,果能把握此項原則比照意義逐一校正,各就個人需要,專心一致,實習一項或二項並習,則事半功倍,自不致有掘井不及泉之患。 南通沈家楨 35年重慶

太極拳練習九項原則 (一)運動抽絲太極命名之本 太極拳所有動作均以順逆不同動作代表之,抽絲者旋轉之來複線也。抽絲之根起於腳跟及腰脊而形於手指,經過全身九節,毋使有斷續以引之,發勁可斷續,抽絲之運動則不可有斷續。舉凡一切太極拳名之動作,非雙順既雙逆,或一順一逆,如果有一動作 ,既非順又非逆則此動作為直勁,不得稱之為太極拳拳運動。 雖然順逆抽絲為二,內中方位與形勢則有十,既大小順逆,里外順逆,進退順逆 ,上下順逆與左右順逆是也。 拳譜云:運動如抽絲,周身節節貫串,毋使絲毫間斷。(二)源動腰脊一動全動之本 腰之動為平行動之根,脊之動為豎行動之根。如求一動而全身均動必須聯合腰脊以動之。因為太極拳所有動作均須以45度左右,聯合腰脊以動之,因此動作於手足身方面,均易運行順逆抽絲,而全身關節如踝、膝、胯、腰、脊、肩、肘、腕、拳之九曲珠亦聯帶為之伸縮而動,所以由脊背不可由胸腹是之謂節節貫串。如不由腰脊發動,則都系一部分動作,其他部分不過隨之而行,非太極拳之所謂動而也。拳譜云: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腰脊為第一主宰,命意源頭在腰脊,周身節節貫串,毋使絲毫間斷。垂直走,平行走,不能全身俱動。(三)摺疊轉換相連不斷之本 摺疊在手,轉換在腿。摺疊者每一動作至盡頭時,既以摺疊接之。一折一疊及延長其動於此,一動作不斷,如此一動作,欲往上則寓下摺疊之,往左則寓右等等。摺疊之,則其動可以相連矣!且接頭處亦須抽絲而非直接與硬接之也。轉換者意義及手同,既在邁步之先,無論前進、後退必須轉換其步法,以顧盼左右之,如此所邁方不致直進硬退,而腿內之勁乃能沉著穩定而不斷也: 拳譜云: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

(四)身肢拔長產生掤勁之本 太極拳自始至終無論動靜時均須有掤勁,如在某一動作過程中失去掤勁,既謂之缺陷、既所謂病。有掤勁既有彈性,無掤勁既無彈性。彈性生長於肢體之拔長,如弦在弓上、而生彈性之比。用此太極拳練習時,全身與四肢均須有拔長之規定。一、沉肩垂肘乃手之拔長二、含胸 拔背中部拔長、與虛領頂勁頂部拔長、氣沉丹田下部拔長、三者連貫如一、及身之拔長。三、開胯曲膝以抽絲、乃腿之拔長,惟拔長而有彈性是之掤勁。四、 掤勁方位有八 (1)向上向外運動,呼之為掤勁 (2)向內逆行之掤勁、呼之為履勁(3)向下粘沾之掤勁 、呼之為按勁 (4)雙手掤勁內合呼之為擠勁 (5)雙手掤勁向外呼之為采勁(6)掤勁急速彈出呼之為挒勁 (7)手出圈外以肘救將彈出之勁呼為肘勁 (8)肘出圈外以身救將彈出之勁呼為靠 歸納八門之勁均系一掤勁,不過方位與作用不同而異其名耳,所以太極拳練習,必須在全身拔長以練之。呼之為鬆開及太極拳獨一無二之勁也。練習時如鼓勁則身肢縮短,與太極拳之拔長相反,及區別其他拳術之勁也。因此太極拳之運動時必須將此八門之勁,藏於身肢內以運動之,如某節有缺陷,既某處無掤勁,如果內中空空無有,何能稱之為有彈性之百鍊鋼,何能號稱八門五步之太極拳者。 拳譜云:運動為百鍊鋼,滿身輕利頂頭懸,精神能提得起,則無滯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五)立身中正支撐八面之本 惟立身中正乃能各方兼顧,為此全身四面八方含有掤勁之功用。如前俯則後無掤勁,左斜則右無掤勁,如此類推。倘某一處無掤勁,則某處有缺陷,此處既為弱點,失其太極拳圓活之意矣。惟運動時身體轉換甚繁,難免因擴大收放,腰之上或稍有偏倚,但腰以下至尾閭一段,則無時不中正,此段如不中正,則將發生彈性之根據失去,全身一切蓄髮均不可能矣。 拳譜云:尾閭中正神貫頂、腰如纛,毋使有缺陷處。(六)劃分虛實上下相隨之本 拳譜云: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有此一虛實,上下相隨人難侵,意氣更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化虛實也 凡能轉換靈活而不滯住一點者,內中必須有虛實之分,太極拳練習時,先求分清大虛大實,次求小虛小實,至虛實只有微末之分。比如身重百斤,先求二手二足二十、八十之分,次求三七或四六。於至五十一比四十九則更佳。蓋虛實愈小,則變換愈速。雙足分清虛實,已有習慣後,最後求手與足之虛實。凡手之上掤為虛,下沉為實。如右手虛時,左足必實,右手實時左足必虛,以太極拳每一姿勢,手之變換虛實無已,而足也隨之而調換,是謂上下相隨之動,如此久久行之,意氣也隨之變換圓活而有虛實,惟上下相隨、乃能調正其勁於正中,而不偏於一偶,此上下相隨之所以特別提出,非有相當時間練習與校正不易至此境也。

(七)沿地剷出邁步貓行之本 邁步如貓行,及指貓捕鼠之邁步,以足鏟地前移,而圖接近目的,並非喻其輕微。如沿地剷出並能跳動其足跟,則證明為彈性的邁步,可謂恰到好處。如加重剷出則生滯,提空邁步則生浮,均非太極拳之步法。凡太極拳之邁步,以虛邁步至地點再轉為實。轉時亦抽絲行之,則顧盼自在其中,萬不可以直進,直接以蹈,上身太極、下身則否之病也。(八)曲蓄九節開弓發勁之本 凡欲發勁必須加大其彈性,加大彈性之法,乃曲蓄其勁。蓄得緊、則發得脆。蓄者必須九節齊蓄,以脊為領導,蓄非直蓄。身手足亦須以抽絲旋轉蓄之,其蓄行之松。感受壓迫時,可順以蓄之,或逆以蓄之,蓄得滿後,微轉方向,由脊脫扣以發之,則發時乃九節齊動,而發於一點。所發之勁,中正不偏。發時精神上須將其勁侵入物內之概。有如箭著箭靶之勢,則其勢乃沉著松凈,全部達於一點,不致留於之身。發時以一方為主,其他之手為賓。用太極拳之發勁,雙手均順,同時間向相反之方向以發出,故須賓主之分,換言之發勁之手亦須虛實也 拳譜云: 勁以曲蓄而有餘、曲中求直、蓄而後發,發進須沉著松凈,專註一方,蓄勁如開弓,發勁如如放箭、力由脊發、收既是放。(九)神氣鼓盪以心行氣之本 凡太極拳運動,必須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不絕是說相連不斷,滔滔是說波濤之起伏不已。由姿勢起伏、可影響精神鼓盪,可使一切姿勢均有起伏,此須起伏,必沉著起伏,否則飄蕩。不能驅使其氣斂入骨髓,以加強彈性,如空心橡皮管,必須貫之以氣乃能宏大彈性也。 氣受精神指揮,乃生理現象,若經常在順逆姿勢下鍛煉之,則氣能迅速受精神之所指,而普及全身及內臟之不隨意肌,為延年益壽之根基,故練習時必須提起精神,使意氣調換靈活,如車輪之旋轉為必要,而後無微不至,以提高健康 拳譜云:以心行氣,務令沉著,方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逆,方能便利從心,毋使有凹凸處,如長江滔滔不絕,勁如江河氣如車輪。

《太極拳抽絲簡明表》

抽絲

方向

名 稱

抽絲

方向

名 稱

抽 絲

方向

名 稱

大小順逆

攬雀尾

大小順逆

單 鞭

大小雙逆

提手上勢

抽絲 方向名 稱 抽絲 方向 名 稱 抽 絲 方向 名 稱 大小順逆轉 攬雀尾 大小順逆分 單 鞭 大小雙逆 合 提手上勢上下順逆分 白鶴亮翅左右順逆放 摟膝拗步 大小順逆 收 手揮琵琶左右上下發 搬攔捶 左右順逆接 如封似閉 左右順逆 合 十字手上里下外轉 抱虎歸山裡外順逆合 肘底看捶 雙逆 退 倒攆猴大小順逆開 斜飛式 雙 逆 全下海底針 順 逆 開上閃通背雙 順 左右雲手 雙逆轉 開 高探馬 雙逆 合開分 腳雙 逆 蹬 轉身蹬腳 雙 逆 伏 栽 捶 上下雙逆 起 二起腳雙 逆 開合打虎勢 里外順逆轉 旋風腳 左右順逆 旋 斜單鞭雙逆轉後發 撇身捶 大小順逆進 野馬分鬃 順逆雙逆 轉 玉女穿梭上下順逆開 單鞭下勢上下順逆開 金雞獨立 上下順逆 叉 十字腿雙逆轉下分 指襠捶 雙 逆 進合上步七星 左右順逆 退分 退步跨虎左右順逆轉 雙擺蓮 上下順逆轉 彎弓射虎

太極拳技擊九項原則

(一)指掌捶手太極武裝之本 太極以發勁用著為陰陽之雙環,「閉著」在求傷而不仆、陽也;發勁在求仆而不傷、陰也;發勁屬於四正(掤捋擠按),「閉著」屬於四隅(采挒肘靠 ),四隅應用時有二,(一)在求敵自動迎拒以生粘(二)至本人四正已出圈外「閉著」以濟其窮,此項指掌捶手乃補助四隅之用,均須專練以加強其硬度,乃成為武裝之太極拳,否則乃系蠟槍頭,敵尚不覺而己之指掌已感痛楚,自失去技擊之功用。(二)各別擊發加強彈出之本 太極拳第二趟拳除破擒拿外,內中有各方面發勁之練習,乃用一手或雙手向各方發出,系有習慣後才能漸次加強其彈出之勁。等於有彈第之武裝,方有臨陣之可能也。(三)緊敬徑勁開門出手之本 緊者姿勢緊湊不漏隙。敬者提起精神不外散。徑者取敵最近之身之一點(不可捨近求遠之意),勁者張弓蓄勁以待敵,此四字乃開門出手時之精神姿勢,勁別與求粘之點,必如斯;乃無空隙為敵所謂。

(四)水磨比滴太極進圈之本圈者一人手足所及之範圍,如欲進入敵圈、必須一手攻、一手防之,兩手抽絲旋轉而入之。如水磨之、一手轉磨, 一手加水之姿勢,並以中正之身段而入之。 至身段之高下以己肩與敵之肩平為合度,則此既攻既防,亦防亦攻進入敵圈為最安穩之進圈法。(五)采挒肘靠由擊轉粘之本 進入敵圈以後,以采挒為先,采者制住敵之手,促顯敵之勁。挒者擊發敵之身,誘引敵之勁,采挒運用之後,倘本人身出圈外,則以肘濟之,肘出圈外則以靠濟之。以後既不欲求粘敵之身手,乃因采挒所及、敵不得不動,以生迎拒,有迎拒則兩者自然粘住,粘則太極拳之處顯矣。(六)沾粘連隨緩急相應之本 沾粘在手,連隨在步,沾者制住敵之一點而不移,粘者貼後轉換,粘點如先用掌粘、後轉腕粘、再轉臂粘、雖轉換而不離開謂之粘;連者敵勁來襲過猛時,退後足轉化而不離之謂;隨者彼此應邁步前進而不脫之謂;統此四者謂之功。然此功之得必經丟匾頂抗四病而來;頂者沾之太過而生硬,匾者粘之不夠失其粘,丟者隨曲太過而脫離,抗者就伸太快成撞碰。能得久於推手、肘之調整,則四病去而四功生矣!

(七)空潔挫揉調整粘走之本 凡初次用勁者,均須經過「頂匾丟抗」四病,而進於沾粘連隨之四功。惟求四功有時不擇手段,易犯「俯仰斷接」之四病,因求與敵沾粘不脫為主,則身體不免發生俯仰二病;與敵連隨相應為主,則沾粘之勁不免斷斷接接,有俯仰、則一面缺陷易為敵所乘,而變化無從。有斷接、則敵可乘隙變化,或脫開無法與之粘走,則敵不易制,而勁不易懂。因此必須求沾粘連隨於不斷不接不俯不仰之中,則須採用空潔挫揉四字以調整之。空者轉換沾點以深其勁、則不致生仰病;潔者緊粘加強以補其勁、則不致聲俯病;挫者彎後腿頓挫以化之、而不必退,則勁仍沾粘而不易生斷病;揉者用微圈緊貼隨之以走,隨時可發勁、則經毋須用接而無病;是則有空潔挫揉之調整,則俯仰斷接之四病、而丟匾頂抗亦不致有。於是沾粘連隨之十足功用生,以此粘走陰陽相濟謂之懂勁。(八)接骨逗榫指向發點之本 凡發勁鬚髮在敵之垂心中,而後敵可整個為之跌出。故向敵發之點,必須在敵為進攻力的中心焦點內。如能針對此中心以逗之蓄轉而發之,然後敵有整個跌出之所能,是謂之接骨逗榫。(九)如泉湧出發放用功之本 向敵發出之點既能接骨逗榫於先,惟對敵發勁上下線路,必須成為拋物線,如泉湧出、針對敵之後足跟方向以發之,則敵所浮起而根斷,本人所用之勁須如切菜之切,切菜者先以半園遊盪而後以力根切之,則此勁發出所謂恰到好處,使敵跌出而不失太極拳之義,且無慮對方頂抵之相衡。

太極拳功心解

(一)以心行氣務令沉著方能收斂入骨 註:心乃精神意志之總稱 、乃當盤架子時一舉一動、以精神意念為主動驅使。其氣運轉於每一開合之中,開時必須神意達於四梢,合時神意通於背脊而歸於丹田,在此開合線路內,將全身之筋伸直行之(既拔長)以之謂鬆開,則自然沉著而有掤勁,其氣自連帶而斂入骨髓矣。如運動時精神意志均無表現,而有呆形,且動作輕飄,則氣何能斂入骨髓,此則與拳譜相反矣。(二)以氣運身務令順遂方能便利從心註:用功既這氣能隨神意而動,因以心行其氣也。故動動身軀必須與氣相配合,換言之既與呼吸相配合也,所有屈伸起落,尤須曲線緩和,毋使發生凹凸稜角之病。是順遂、如此身可從氣,氣可從心矣。如運動時與呼吸不生關係,是為以手運身,且姿勢常有不得勁處,則身軀何能順遂,此則與拳譜相反矣。(三)精神能提得起則無滯重之處,所謂頂頭懸也!註:雙目平視而頭頂略拔,是為虛領之頂勁,精神自然連帶而振作矣!亦既頂上有掤勁之謂也,頭頂上有掤勁,則可減少身之重量,其轉動自然輕靈,不致有滯重之處矣,如運動時頭頂不能虛懸,則十餘斤之頭,位於身體之最高點。至少大易於傾斜牽動全身,則精神不易提起,而滯重之虞難免矣!(四)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化虛實也!註:每一動作雙手雙足及一手一足均有主賓之分,如能隨勢換意上為主賓,意之所至、氣既隨之、是謂之靈;意左左為實,而右為虛;意右則右為實、而左為虛;能如意倒換之意氣,不滯在某一點是之為活;內中姿勢順、既曲線緩和是謂之圓;能得順勢遂此倒換雙手雙足及一手一足之虛實,是謂之變化虛實也;如運動時均以右手為主,而左手在前,動作時依然注重右手,且每次勢之變化,僅有一次之虛實,則可證明變化為不靈矣!

(五)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註:頭頂懸起為調整全身之中心,中正者重心落於正圈內之謂也;故須不偏不倚不俯不仰,乃能面面俱有柵動,如有偏倚只能支撐偏傾之一面,失去其他七面矣!運動時氣往下沉,則意不浮躁而身體安定;姿勢之曲線和緩、則轉換較乃而形勢舒展;故太極拳之動作,無論如何變化,重心必須在兩腿中間,微微偏差以倒換之;則此自所得其中,還立身之功矣。如運動時常有俯仰傾斜,則夾中心正之義,運動時不能安詳舒展,圓以行之,運至盡頭處又無支撐之方,以淵之則剛柔不能相濟失去方圓成規矩之妙用。(六)發勁須沉著松凈專註一方註:凡發勁之先、身手於足均在蓄勁之中,發勁須沉著,蓋沉中具有使對方足跟浮起之妙用。發時不能有努實之作用,有努實謂之僵,無努實謂之松。而體念空洞謂之凈、如斯內中筋直沉著,而具彈性方有發之可能,為正確之發勁。在發時雙手是相對而相異之方向而發,但發時雙手各有虛實之分;換言之以一手為主、一手為賓,既一手輕一手重之謂之,如此可稱之專註一方矣;如太極拳全部練習均系運動而無發勁、一不可也,雖有發勁而不沉著,二不可也;勁雖沉著而無主賓之分、三不可也;有此三不可,不但失去太極拳運動並重之義,且失去拳之技擊之義也。(七)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註:人身九曲乃拳節、腕節、肘節、肩節、脊節、腰節、胯節、膝節、踝節是也行氣須如九曲珠者,乃所有關節在運使時,均順遂園活如珠,以便利氣之運行。決不使各節有稜角及不順遂之處,以此運之是為節節貫串之功也。如運勁時,不能九節俱動,失一動無有不動之義、一不可也;雖各節俱動而不能貫串之、二不可也;既或貫串而行氣,但不便利以行之、三不可也;有此三不可,雖能行氣亦不能斂入骨髓矣!(八)運動如百鍊鋼何堅不摧註:百鍊成鋼之剛成繞指柔,剛之柔非比棉花之柔,乃指柔中含有彈性,外柔而內剛杞;內剛由掤勁而生,掤勁生於筋直之拔長,而內中貫之以氣,如橡皮輪打之以氣也;蓋人之身手能練到為百鍊之鋼、成繞指之柔時,則身手內一切堅決及不化之處,莫不摧去無遺矣!如運勁時內中僵硬全無彈性,一不可也;全體軟弱內無彈性,二不可也;故須以有彈性為主,視之如鐘錶內彈簧發條之柔,並非如棉花之柔,倘是之則失去百鍊鋼之意義矣!

(九)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蓄勢等待遇機既發之神也,(本段為補助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之說明)如形無搏兔鶻之形,而現頹唐不振之象。如神無捕鼠貓之神,而顯散漫不集中之神,則失去太極拳練習精氣神之義矣!(十)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註:靜如山嶽言其形狀之沉著不浮,一靜無有不靜,如山嶽之屹立,此既所謂神宜內斂之時也;動似江河言其動作之波動不停、起伏相間如江河之滔滔不絕,此所謂氣宜鼓盪之說也;如運動時神不能內斂,則靜非內部之靜。如氣不能鼓盪,是為池塘之水而非江河,則不能使內臟為之而動、有失要求之功用矣!(十一)蓋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 註:蓄勁則引滿如開弓,使弓背之彈性加大,既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開胯曲膝、以行迴環之勢也;發勁則脫扣如放箭,使箭有內入之可能穿進靶子內之意也;練習者應將太極拳每一個姿勢逐式蓄髮,由此可以自行校正架子動作是否正確也。因為有不含蓄、亦無法蓄髮、亦發不出也;如運動至蓄是不能開弓、使節節均曲以行內蓄、至發勁時亦不能如放箭、由脊背以發放,使之有內穿之能。則此架子、內無蓄髮、不得稱正確之架子矣!(十二)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註:曲中求直以求直,其性非伸直手足之謂。蓄而後發者,乃因發由蓄生蓄而後有發,蓄得足發得脆也,各節曲蓄脫扣發勁之。先急消其肩,則勁可由脊背而出,此勁乃中正之勁。若步隨身換則為功,身隨步轉則為病。凡運動時,身有移動方向,步亦隨之而動,是為顧盼之步。如無此步則成為外擺襠之病矣!如發勁既非脊背作脫扣離發、則發生之勁自不能中正,如步不能隨身換,而身反隨步轉,則為病象百出一切皆非,不得稱之為太極拳之發勁與運動矣!

(十三)收既是放、放既是收、斷而復連、連而復斷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註:收為放收、放為收放,兩者互為表裡如環之無端,以此為行之可加強其掤勁,若發勁須斷,則勁方越出身。,所謂復連者乃接勁,能接之勁而後方能接人之勁,接勁非直接乃以摺疊嵌之。蓋鼓盪之終點,改變其他姿勢時非往既復,必折之而往疊之而復,所謂意上寓下之謂也;惟有此摺疊,乃能收第一式之勁移之於下一式,此運動一貫到底之方法也。若進退之轉化乃足之摺疊,其意義與手同。故摺疊在手轉換乃在腿,轉換者既太極顧盼、步法嵌於其中,則進退不致直進直退,自合太極之義矣!(十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脊為 ,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註:有如彈簧乃最柔之物,然其質乃極堅剛之組織;呼吸急促、則意志不清,心氣生滯矣;若能呼吸深長、謂之能呼吸,則心神安寧,其轉換變化亦身靈活矣;氣以直養、不加壓制聽其自然,呼吸則無害;勁須曲蓄則彈性足,若蓄之太過無餘、則成匾;乃為有缺陷之曲蓄,所以呼之為病,心以主帥為發令、氣為旗聽命而行;腰為大纛巍然拒之不偏、無時可倒(腰以下至尾閭)脊為屈轉以拔背 ,使脊骨伸長之能也,初步練習大開大展近於方,務使全身鬆開,氣達於手梢,功夫愈進,漸漸而緊湊以進之,既系以大圓而進於小圈,曲外顯之圈漸成內隱之圈,方令放之則彌之合,令卷之則退止於密也!(十五)先在心後在身,身腹松凈氣斂入骨,伸舒體鎮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脊背、斂入骨髓;註:凡運動以心為本,身體為末;既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之謂也;身體全部鬆開腹部假想為空洞無物;因一切由腰脊而動,因系沉著運行,所以氣斂入骨。神安舒展而恬是外示安逸是也。身要走一而動(既不亂動)是之謂靜,此為運動之法法則,應刻刻在心,且動作均系九節俱動,動之程度雖不一,而每節均須有動度,方會一動無有不動。此達成節節貫串之張本也,能同時俱動、則靜時當可同時俱靜。以心意為牽動往來之根本,務須氣貼脊背而動之,乃以背作中心,運用離心力,如每一動作背上之感覺未曾緊湊,則僅以腹部作中心,失去此義矣!統能以背脊行之,則氣自可入於體內各骨髓矣!

(十六)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動如抽絲註:內固精神則神注,易致補助內剛之功。外示安逸則神活,易至補助外柔之效邁步如貓行,乃指貓捕鼠時之邁步,下伏鏟地而進,並非平常之貓行也;運動如抽絲之旋轉,有如來複線之螺旋也;掤出為順抽絲,履入為逆抽絲;有如公母之螺絲也;如運動時精神不能內固,外不能安。則精神外散,則剛柔失濟也;如邁步不能如貓捕鼠時前邁,非浮既滯。如運動不能抽絲旋轉行之,是為直勁失去太極命名之義矣!

(十七)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在神則活;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輪,腰如車軸;註:雖然以心行氣,而意不在氣;若徒注重氣,則意為氣所繁而生滯矣!蓋神速而氣慢、欲練氣歸神,則意以神為主,意生而神動,氣亦隨之而動矣!有氣者無力,無力者純柔,若有力者無氣,無氣者純剛、無彈性矣!若氣隱於內則柔,顯於外則剛。因此應動求勁,其根本在氣,氣活則勁活,欲勁活須氣遍行身軀;如輪之旋轉不休,得輪輪旋轉有座,又須輪有中心軸,太極拳以腰脊作車軸,故一切左右上下之動作,均以腰脊作車軸之主宰也,如運動時、氣不能如車輪旋轉以遍行全身軀,又非以腰作車軸之發勁,則欲全身促動不可得,而以慢制快之要求失矣。1: 能得運動時表現意念精神於動作間並沉著行之 百分之十二2: 能得完全以氣運動,身軀在順遂姿勢下行之 百分之一十3: 能得意氣靈活換之而手足虛實亦隨之以變之 百分之十二4: 能得頂勁虛懸而不偏輕靈以行之 百分之五 5: 能得發勁在松凈沉著之下而有主賓行之 百分之六6: 能得在中正身軀之下園之以行方之以落 百分之一十7: 能得運動時九節俱動為伸縮在貫串便利下行之 百分之一十8: 能得運動時表示內剛外柔之精神具有彈性無堅決之僵硬 百分之四9: 能得運動時之形神俱合搏兔鶻及捕鼠貓之意義 百分之三10: 能得運動時動則鼓盪之靜則內斂之 百分之五11: 能得蓄髮俱適當其可表現正確之姿勢 百分之四12: 能得以脊發勁而步隨身轉 百分之三13 :能得每一往複均有摺疊以連接其勁,每一進退均由轉換而進退之 百分之四14:能得如捕鼠貓之邁步每一運動均以抽絲順逆而旋轉之 百分之十二說明:以上十四項按照工心解,審查優劣之原理,根據此項原則使練習者還一為之;而後再令以練之,能得十四項俱全是為百分之一百之太極拳;如缺分數則減之,如與原則相反則加倍減之,以此揣摩默識、自可日進有功轉劣為優。本書所定分數,以適合太極拳意義、而乃難之者為享分數,有因此項享分數若得之,與前則後一項,表面雖難而易學,故減低分數,總之分數之加減,學者也可自定之。太極拳功心解為練習之標準法則,不論學自何派均不能否認之,故各派皆可以此審查之。

專著}何為太極拳與武當拳第一章太極創造之原理;太極拳者形而上之拳術也;歷史甚古,見於宋氏拳譜之十五篇中,最古之知名者為唐之於歡子、許宣平氏;以後代不乏人;追至張松溪時知名者有七,如宋遠橋,余連舟,余岱岩,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亭、莫合聲;此七人中有師事夫子李授抑,為張授流稱武當拳術焉(見於陳鑫所傳之譜)譜中載明系王宗岳氏所著內中王氏敘述為張三丰所傳留,並有張三丰自敘遺留等篇;雲此拳乃許宣平氏所遺下,因是二種互為印證,此拳最後之知名者當為於歡子、許宣平氏矣,至王宗岳之譜,陳家得自何人,何時傳入陳家溝未有記載。惟序文中載先生系崇禎時人耳,陳長興所得之王譜,系從何時得來、是否為本人所得,仰或祖上遺留亦未敘明,此譜中所載計四十三篇理論,故為此拳之精華;但譜中並無第二趟之名稱。然查王譜中所論,各種單著之名稱,遠超過現時流行之第一趟;內各項名稱及喚呼太極拳之種種名稱,除間有王譜所載之名詞外,又與明之戚繼光拳術相同者甚多,如拗鸞肘、順鸞肘、井攬式,倒騎麟等是也;閱陳氏家乘中載,第九世陳王庭,乃明末清初人,與登封縣武舉李際遇善,登封因官逼民變以際遇為首,公往止之,上山時山上亂箭如雨不能傷公。時遇一敵手,公追之三周御寨未及;李際遇後事敗,有蔣姓仆於公,既當日所追者,其步技能百步追兔亦善拳者也,公際亂世掃蕩群氣不可勝記也;然皆散之只遺長短句一首,其詞中有閑來造拳忙來耕田之句;由此觀之陳王庭乃善拳者、蔣仆亦善拳者;若觀夫遇敵手追之未及之句按此措詞非敗而逃之情形可比,則蔣仆拳術之相當在陳伯仲之間也,並觀造拳詞句與蔣仆軼事同列,顯見造拳時蔣仆亦參與其事矣;或為蔣仆所改正者亦未可知。不然在家造拳時,蔣僕人姓名連於家乘之中乎!遙想此時陳家有蔣仆後,拳術當然為之一興矣;所以陳家溝有新架老架之分,老架當然為陳氏原來之架子,新架當然為與蔣仆改之架子;如果蔣仆不及陳王庭之技,則陳家又何必無緣無故改造其所精之拳乎!再審新架有頭套二套之分,頭套既太極拳第一趟,按照八卦五行之意義,編成十三段,呼之為十三勢也;二套既第二趟,係為實用之架子,注重在隅手為多;此項太極拳第二趟其編法,似系按照戚繼光之意義,與太極二者互為相舍而成者,至戚氏之拳、是否根據古之太極拳或武當拳所編成者,因無記載不敢妄斷;蓋戚氏之拳只有架子名稱之記載,而無運用之歌決,故不能辨明其動作是否為太極拳之運動也;如現時陳家溝陳鑫氏所著之太極拳圖說,內中第一集所載之拳譜及各項歌訣說明等等篇幅甚多,然中無一篇與陳長興先生所著之譜相同,亦也證明陳氏之王宗岳譜並非陳家故有此譜也;至如王宗岳先生與何代,按照敘文系明代崇禎時人,又有雲清代乾隆時人,但此二者均系根據手抄本而來,何者為實、不易辨明。非起古人於地下設熟識某人而問之不可得也!此外為李亦畲之譜計十篇,所載拳術均授自舅氏武禹襄,而從學於陳家溝鄰近趙家堡鎮之陳清平者,此譜為李氏所自製,而非傳之上代;故無從考證以往事實。又如楊家拳譜計九篇,多系門內弟子中本師之心得口授而編成者;又浙江張松溪一派百家拳之譜,號稱武當計十一篇,譜中字決四言五言七言個敘及擒拿等歌決;雖未言及太極拳之名稱,而所謂之精華與運用,方法均與太極拳同一原理,可以互相參用其譜以資改錯;雖欲否認武當拳不是太極拳,而亦無法證明其不是,因此拳譜上代已有出版物非如太極拳譜,系私人手抄。可比如手抄本,無論言之如何,人亦將疑為杜選,倘能研究武當本譜之精華,現其運動之根本,規定原理及應用之法則,若系完全一致,則此種反證較為準確矣。總計宋、王、陳、楊、李、黃六譜各有其價值,說明不同,然可根據之原理及運用之精義,則如出一轍;其中有論初步入門之法、亦有說進步後再進之用者、有述其一部分姿勢如何樣式者、有述其精氣神應如何運用者、各有所指,合之則為完全無缺之論文,可供初學及高深二者之參考,而內中毫無抵觸之處,是為生於一派之證。惟此六種譜所載之架子,其結構與名詞決非一樣,可以斷言試思一師所授者倘不能一樣,既同一人其老年之架子,與少年時不同。何況此六家各自傳播,一再遠轉至數十百而千乎,然其中運用之精神與攻守之方法,決不可不一樣,倘系兩歧,則不夠太極武當派目之矣!

若將以上六家近百篇之譜,綜合以細研究;能以一篇代表太極拳全部綱領者,當推武當黃譜之四言歌訣;若以精闢論文,當推王譜之太極拳論,及行功心解二篇;此二篇比較進步,可以完全包括太極拳全部運用之精神;其太極拳系用於推手,行功心解系用於走架子無所異言,此二篇早於公佈於世;近代太極拳家莫不知而采之;凡練習太極拳者、均不能違背其定理而表示異議,亦可說此拳能遺留至今,而不為它項拳所同化,多賴此二篇作中流砥柱。若進一步研究此二篇創造之原理,則系根據技擊之要求,內中有雲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快何能為!云云;因此可以證太極拳創造之原理,欲以學習超過天然力量,變成無力打有力,手慢打手快之功夫;並因欲實現此種功夫,變成無力打有力,必須有一種鍛煉之法,以限制其動作,然後本此種限制之原則,製成拳譜以範圍一切,使所有動作不違背此種要求,而後可若以現時證之此二種原則之運用。(一)無力打有力 按照力學原理必須具有螺絲形之運動,方能得之內中,並須含槓桿之作用以牽引而後可試觀鐵路機車有時越出軌外,一人用螺絲形之名千斤頂者,既可由槓桿旋轉之力量,將機車搬上軌道,此乃以輕制重之實證,此拳譜所以規定運動必須如抽絲,及偏沉則隨作牽引之原理,亦既以曲取直以柔克剛之法也!(二)手慢打手快按照力學原理必須走內圈,運用離心力方能生效.試觀三尺之輪,其中有一尺之車軸,其車軸一轉45度,所移之弧形為一尺一寸八分是三與一之比也;換言之以三秒鐘走中心一尺之弧形者,可以與一秒種之外廓具同等功效之速度,此乃以慢制快之實證,但以到達其點之速度而強,仍是捷克遲也,此拳所以規定「氣如車輪」,而所以說必須如車輪之原理,亦後其所發先其所至之法也。以上兩者乃太極拳確定之原則,如欲由車軸牽動對方以旋轉,必須兩者之間發生摩擦力始生效,此履勁 ( frietionalforcei)之所以必要也,如對方以動相加,若被壓匾又易生硬力以相抵,二者互相抵住,則螺絲滯住又不能旋轉也 ;因此 二者之故若欲去弊收功,必須具有內剛外柔之性質,而富有彈性者乃合,宜有如鋼絲作中心,外包之橡皮胎然,倘以為是材料視之,則摩擦力可生,而不匾不頂旋轉之功自生矣,此掤勁(Ebastioioity ) 之所以重要也,倘逢堅硬之物尤須鑽進以行旋轉,務須加重掤之量,方可成功;所謂加重掤者,既將二手不同方向之掤勁交叉聚於焦點,始能增加掤力;此擠勁所以必要也;凡人身立根均在足下,欲求旋轉以牽動其根或鑽進以旋轉其身,當以斜向引之為有效。故抑而捺之,加於對方之上為有效之作用。倘能范定對方之一點使之發生微微反應性則對方不致滑脫人而亂舞矣!此按勁所以為要也。

有此四勁「掤履擠按」則螺絲由車軸以旋轉之效驗,可以用於對方之身而無礙矣!雖然用此四字可以循常行之而不足應特種之作用者;設對方系堅定不移之身,存在不來不去之心;按之不生反應,履之又不響應,則須加強勁度以制之,使之非表示其勁之方向不可。對方動作有方向,而後乃能行沾粘連隨,此時如誤用拉扯之病,是使對方有連隨之機矣。故須用采勁使其不得不出,此采勁(comeponentforce )作用之理也,采勁系兩力分之勁乃反方向之擠也,在采中因地位之不同又生出拿擦節等之分,如果用之對方之勁不能不出出則與之沾ROOTIN如系移動,則屬之於粘(togtyostickyaronnd)若欲動步以隨之進退則屬於連(tonyiren)隨(tofonone)矣。人之所以能連隨之故,純靠個人之一舉一動處處有虛實之分,可以倒換手足身也,換言之虛實既重心偏差之勁也Eoentricityofgranity在個人身體之中,尤須節節貫串之能sofeofgranity而後方可迎合於人,在迎合之間尤須得機得勢gefhollonejapeofcaranity則此沾粘連隨乃為有用之沾粘、不然既或行之乃是病手耳,何影響於對手沾粘,決非一觸既能正確,既能與對方合而為一;技在中間不免有過輕過重之弊,仍不得到沾粘之效用也。故須另有法則以調整之,此空、潔,挫、揉四字所以必應知也,空乃以勁淵人之勁,潔乃以勁補人之勁也,挫乃以姿勢逆轉下得其勁也,有此四種之作用,呼為勁之調正器,寓於其間方可生沾粘合宜之效;且此四種動作既藏之於卷放之中,卷為大圈再為小圈,放為小圈化為大圈,卷放二字既是牽動之本,因卷放中含有沾粘連隨也,而又須以立身偏沉之功主之,故偏沉之勁為虛實,乃旋轉之發動機,是可發動之之卷放,以牽動一切外來之勁也,若卷放達於極點既為蓄髮矣。蓄乃彎弓加強其彈性,發乃脫扣放其物也;在蓄中因方位之不同而生滾挪牟等名詞之分別,在發中亦因方法與用法之不同而生挒肘靠等名詞之不同;蓄以腰脊為主宰,系本乎彈性之作用乃脊發而胯摧脫扣以放箭也,然發須在對方重心之中乃能生效,以接骨逗榫以尋求向心力為主也。在尋求之中,己身尤須中正。以得勢而後方有平整在,乃可稱人之勁。能稱人勁之輕重及感覺,粘當之路線方能接勁也。總之太極拳若以科學眼光分析之,不出下列之項:1:離心力為太極拳動作之樞機。2:來複線為太極拳動作之路線。3:摩擦彈性太極拳動作收守配備之兵力。4:重心偏差太極拳動作之發動機。5:卷蓄與發放太極拳動作之謀略與武裝。6:向心力太極拳動作攻擊之地帶。其餘行功心解內之種種說明,亦無非輔助之原則之需要也,惟現時學此拳者甚為繁雜;問於甲則甲是其他為非,問於乙則乙是而甲又為非矣,入主出入,先入為主。所以不能判定何者為是也。若細究其繁雜之故,此拳在中國已成為一種時髦之運動,則與太極原理相反之。他項拳術家亦都學習此項架子,以供知識階級學習之需要,因其原來他項拳術功夫甚深,雖學太極拳而得無幾,亦能用其原來功夫應用於人。設有疑問而駁誥者,則以能用是正字之說明以回答之。因此無法辯明其所用之勁及動作、系屬何種拳術,自然不易斷定。是否你無力打有力或手慢打手快矣!有此種情況,則疑問者自不敢再批評其架子好壞及是非矣。有此種情況則太極拳種類更加多矣。若觀此拳在古時支派之多,今日有此現象因無是怪。惟稍學此拳者或者入門以聘請教授者則甚難矣!蓋鑒於現時派別之多,個執一是,則無法選擇優良教師,既無標準可守。問津無門、安能循大道以前進乎!料想此時同具此若者大有人在,若以他種拳術設或發現此種現象誠無人敢制其是非矣。惟此拳為古之知識階級所鍛煉者,大半遺留此多數之拳譜、可作練習之南針,如將代表走架子之心功解,先事熟現於腦中,則練習時自有規模範其前進,能將拳中著著本心功解所規定加以審查。不合者改之,合者努力追求之。將功夫進境至七八分時,再行練習推手,該時自可用太極拳論再為指示前進,亦不致誤入歧途矣,有此兩項之原則標準在,則剛功太極拳柔功太極拳之說,自可不攻而破矣!黃百家之四無歌訣或王宗岳之功心解及太極拳論之合,則為正宗,不合則否,中間無絲毫之猶豫餘地也。

第二章 太極拳架子三步審查法 太極拳之行功心解與太極拳論意義深奧各有所謂,最容易為字而所誤解,因該篇作者文及文字工正,不免全欲按照功心解以審查,架子者有無處下手之苦,致練習時與功心解常發生相背之情形。茲歸納其意、簡單之字代表此二篇之意。分段行審查之法,想亦為學習此拳者所樂談也,茲分別說明如下:第一步審查身形腰頂脊步六字(一)身——拳譜雲,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既尾閭中正神貫頂也,乃表明太極拳之身以中正為主也,因中正則各方面均得裕,如是以應付各方面矣,倘前俯則後不應,倘左傾則右不能應,故必須中正、乃系預立安舍之地。有如車輪可以四面八方轉旋也,尾閭以上腰椎以下,尤須中正不動如大纛,此太極拳必須之身法也。若身中正腰可以不鼓,鬆開其勁得到安而不滯、舒而能活之功也,而後車軸平正,可以支撐八面之勁,則四面俱有掤勁,可以面之應人也。倘有前俯後仰、左傾右斜等弊病發生,必有一處無掤勁,則此處當然為一缺陷矣,則車軸彎矣,其何以生旋轉哉,故走架子時應注意身之易犯病,舉例如下:1:如摟膝拗步有無前俯,2:如似封似閉有無後仰,3:如野馬分鬃有無傾斜,4:如單鞭下勢下坐時有無傾斜。如有上列各病則不能稱為太極拳之身矣。 (二)形——拳譜云: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提起精神,神不外散。乃欲神氣鼓盪,先要周身無缺陷處也。總計以上所載,精氣神系表現與形之內,練習太極拳者必須提起精神而鼓盪之,並使神聚意活,然後一氣鼓盪、練習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牽動此車輪旋轉以自如矣。倘精神提不起則現呆形,目定神散,遊盪滑溜。所有動作內無意識可言,或手遮眼面、眼呆以隨手走,手以外不復見,如是種種,豈能稱為搏兔之形乎!因是神不活、則氣不能鼓盪,而勁亦不能轉換,則氣不能車之轉旋哉,故走架子時應審查變化之處問之如下:1:精神能提得起否?2:精神能否活潑而貫注、如貓之捕鼠否?如能符合以上所問則為太極拳之形矣! (三)腰——拳譜云:腰如車軸,腰為大纛,既氣貫於頂、力運與身、迴環腰際立定足跟。及刻刻留心在腰脊,腹內松凈氣騰然也。總計以上載,太極拳一切前後左右之運動,必須以腰主宰,如車軸旋動之離心力,乃上述以慢制快之基本法則也,倘若尾閭不能中正,則車軸彎而不能旋轉,既動乃身之搖動,非由腰軸以發動也,故走架子時,應審查旋轉動作是否由車軸以發動,並觀腰勁有無鬆開如帶束腰之意,並觀腰至尾閭一段是否直立如大纛之屹立不動,此為審查腰之唯一條件。茲舉例以問之:1:如抱虎歸山之擰腰否?2:如撇身捶之塌腰否?3:如玉女穿梭之鬆勁否?4:如十字擺蓮腿使腿時之轉腰勁否?5:如雙擺蓮使腿時之發腰勁否?以上所問均能以腰為發勁之中心,乃可稱太極拳之腰也。

(四)頂——拳譜云: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乃能提得起精神,則無遲滯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持身中正行大道,用意活潑,勢如車軸,頭容誇氣貫頂,手容輕處順應人也。 總計以上所載頂勁必須虛以領起,則精神自振,自然減去動作滯重之病矣。若頂不能領起,懸頂無上掤勁,勢必俯仰傾斜,而身亦不能中正矣。因此連帶形不活,而現呆板形矣。腰軸彎而而連滯住不轉矣。故走架子時,應審查所有動作之轉換,舉例以問之;1:如斜飛上步之頂勁傾否?2;如雲手換步時之頂勁搖?3:如海底針下插時頂勁前傾否?4:如撇身捶轉身時之頂勁傾斜否?5:如倒攆猴之轉身之頂勁搖動否?如無上例之病乃可稱為太極拳之頂也!(五)脊——拳譜云:力由脊發,牽動往來氣貼脊骨,既命意源頭在腰脊也,脊上也,因能如是,方可以腰為軸以手為輪也,倘氣不貼背,則胸彈矣,而肩聳矣既有動作乃手之動,而非全身之動矣,因為運動能感覺在脊背,自然為腰之勁。其彈胸聳肩之病,不求去而自去矣。故走架子時應審查牽動往來時,脊背有無波動之感,背之皮是否緊貼脊骨,發勁有無削肩,如有之則發勁當然可以從脊發矣,舉例以問之:1:如野馬分鬃之開時有無貼背?2:如搬攔捶之發勁時有無由脊而發?3:如攬雀尾之揉手時有無揉背?4:如閃通背之轉身時有無通過其背?5:如海底針之下插時有無拔背?如是有之乃可稱為太極拳之背矣。(六)步——拳譜云:邁步如貓,又雲步隨身轉,既不八不丁兩股收其夾勁也。總計以上所載邁步必須如貓之行,以足跟前進虛設以放之,達到後再轉實。必須身轉而後隨之,萬不可步先轉而後身隨,以造成外擺襠之病,步步適合與否,足以影響腳、腿、腰之完整,故步之位置尤須放在不丁不八之間,若用丁字步則易頂襠,若用八字步則盪襠。因步之關係尤須注意於胯,若胯開則腿勁貫穿於身腰腿間,完整一氣而襠園矣。園襠為太極拳獨一無二之襠,如襠園則自易如貓之行矣,而放置地點也極易造成不丁不八矣。遇轉時自然身先轉而後步轉,遇進退時自然步先進而後身進,其腰勁亦自然使得上矣。如是行之,身亦覺得有得勢之意倘步不能如捕鼠之貓行先虛後實。則邁步中生頂胯之病,不易展開其勁,比如一塊無蓬勃之勢,內中氣不易行,其腿中自無掤勁可言矣,走架子時應全力注意在步,因步為身之根,審查時應觀其步是否虛領實放,乃放之位置為何,茲舉例以問之:1:如單鞭時後胯有無頂胯?2:如手揮琵琶之步後胯有無折胯?3:如摟膝拗步之步是否以足跟虛虛剷出而後實之?4:如搬攔捶之轉步有無身隨步之弊?5:如打虎式之步是否有折胯而出之弊?如有之則不能稱為太極拳之步矣。以上身、形、腰、頂、脊、步六項為審查太極拳第一階段之注意矣。

第二步何為太極拳與武當拳(二續)(一)運動——拳譜云:運動如抽絲,又雲運動如百鍊鋼,總計以上二則,一切運動均須如抽絲,以出入如百鍊鋼以運動也。1:查抽絲而字非僅指緩緩直立而出,乃指旋轉出入如來複線之徊絲形也,出為順抽,入為逆抽,一切運動概不外乎順逆抽絲也。其順抽乃由足跟至手指之軸,其逆乃由手指回歸至足跟之抽,其擠線乃交叉而出,交叉而出既左足右手,右足左手之謂也,其順抽又呼之為開,逆抽又呼之為合。太極拳無一運動可離開開合二勁,既無一非逆抽順抽也,因為如是運動以出入內勁乃為真正之園勁,深合太極拳義也。2:查運動如百鍊鋼,系運動剛柔度而言,因百鍊鋼可成繞指之柔,惟鋼之本質因柔而更加堅剛矣。可見鋼愈煉,外形愈柔,而內部則愈剛也。此所謂極柔軟而後極堅剛也。所以太極拳之柔並非棉花之意,此應極端分別之處也,是外柔而內剛,系生於氣功,而造於掤勁,掤勁愈足,則內剛愈甚,而外面運轉更柔矣。能柔能剛乃為二儀之用,方適合成為太極拳之定理也。換言之,此運轉之車輪必須以鋼質作之,外包以打氣之橡皮圈,乃為弛驅坎坷不易折之車輪也,車輪不折則車輪自固,如是乃能以慢制快。倘能兼之,以旋轉抽絲如來複線,自能以輕制重,故走架子時應審查,一切動作是否遵守此徊絲形以出入,並須觀察此徊絲形,有無在中途折斷之處。此審查運動線路之如何也,尤須審查內剛外柔之剛度是否為筋直之剛抑為筋漲之剛。再審查其柔是否為掤勁之柔,抑為棉花之柔,既身手內有無掤勁之謂,及掤勁之度數是否夠數也。若一切動作均有掤勁,且遵徊絲形以出入,有內剛外柔之意,而後方可呼為太極拳真正運動法也,舉例之說:1:如野馬分鬃之順逆抽絲在進退時有無折斷?2:如雲手之雙順抽絲在左右轉換時有無折斷?3:如倒攆猴雙逆抽絲在里外時有無折斷?4:如攬雀尾只順逆抽絲在大小時有無折斷?5:如摟膝拗步之雙逆抽絲在上下時有無折斷?6:一切運動有無鬆開其勁既不準起努實作用也。7:一切運動有無使勁骨起延長心意否?8:一切運動轉之剛,為長筋之剛既掤勁乎!抑為鼓勁之剛既僵勁否!以上舉例乃太極拳之十二抽絲及外柔內剛之法,如具此抽絲之勁無折斷之處,並須抽達至其他,方可得到真正抽絲勁矣。如根本只會圓形園走,如平面之園,而非立體之園,則不能成為球形,何能以輕制重,此不得以太極拳運勁目之矣,或者身手內空空如也,毫無掤勁可言,此為棉花之車輪,毫無用處。亦不得以太極拳運勁目之也,故柔無掤內中不含堅剛,園形圈去內中不行抽絲,均非太極拳運動也。(二)接勁——拳譜云:往複須有摺疊,既意欲上既寓下,有上既有下,有前既有後,有左既右也。換言之,既每一抽絲自始點時接續其他方面之抽絲,必須有摺疊以彌補其間,既承上啟下之接勁也,倘運動而無摺疊,勢必硬其內中之勁不免直矣而且斷矣,太極可以滔滔不絕如長江大河者均此摺疊之功,使節節貫串,著著相連也。如遇發勁或抽絲至盡頭時此摺疊尤不可少,有此摺疊則可得斷而後連之功矣。收既是放,放既是收,亦能做到矣,故走架子動作變換時,每一著與下一著之接頭處,如欲向上接先寓下以摺疊之,如欲向左接先向右摺疊之以此類推,四面八方以行之,則掤勁永遠不斷,既發勁須斷亦可因此連之矣,故走架子時應審查其運動是否綿綿不斷,再審查其發勁,是否斷而能接,為最主要之注意點,因能接己之勁,待有經驗方可進而接人之勁,以成太極拳之接骨逗榫之功也舉例以下:1:如提手接白鶴亮翅乃意上寓下之摺疊。2:如白鶴亮翅接摟膝拗步乃意下寓上之摺疊。3:如摟膝拗步接手揮琵琶乃意後寓前之摺疊。4:如十字手接抱虎歸山乃意前寓後之摺疊。5:如琵琶手接摟膝拗步乃意前寓後之摺疊。6:如抱虎手接歸山意左寓右之摺疊。 以上所舉六項乃因摺疊可以接上著之勁,使之連貫如一,如能在一切往複處有此項摺疊,彌補其中,則太極拳運動乃能圓滿而綿綿矣,凡太極拳動作每一著點須慢終點須快,可以增進掤勁加大氣度,至摺疊時又轉而為慢矣。其摺疊須同一慢度,用著之快像用同一快度,走架子時其中快慢相間而不亂謂之勻清,若所有動作不分摺疊與抽絲,均是同一速度,則勁別不分神朵矣,意不活潑而義無矣,何勻清之有,是以車輪不能具速慢二者之勁。何能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哉。

(三)蓄勁——拳譜云:蓄勁如開弓,乃勁以曲蓄而有餘等句,乃指凡欲稱為弓料必須有彈性,無彈性之物,決不能作弓料也。人之一身手足如欲有彈性,必須身手足內有掤勁也,並須全身節節能貫串如一,而內信者以氣中,則弓料方可能也,若一節不能貫通,或一節內無掤勁,則開弓時,必在該節插折斷矣,則開弓不能稱為有彈性之弓矣。蓄勁之路線系用與卷勁,既裹抽絲之勁也,身體各節同時以緩和之曲絲收卷其度,以脊背作弓把為領導之蓄勁,若折斷一節既偏矣,不能呼之為蓄,不但不能增加彈性,反將彈性摧去無遺,走架子時應審查一舉一動有無掤勁,如得俱有之功。再審查能否貫串如一此三步審查法,倘均有其功,乃可開其功,卷蓄其勁使之彈性增大,謂之張弓以待發大也,如上面三步未曾練到,則無弓料之可言,亦說不到能開不能開,舉例問如下:1:如手揮琵琶之換蓄,里順抽絲,有無右領換之做蓄之勁也?2:如搬攔捶之突蓄,里順抽絲,有無由脊領起突然而蓄也?3:如打虎式之緩蓄,里順抽絲,有無曲轉而蓄之勢也?4:如高探馬之分蓄,里道順抽絲,有無前後分蓄之勁也?5:似封似閉之雙蓄,里道順抽絲,有無雙雙兼蓄之勁也?如有之則觀其彈性之大小,曲蓄之深淺,以審定弓料之強弱,及開弓度數之大小,惟無掤勁,則不易貫串卷之功效,當然也不能性矣。所以在走架子時,若只看出有運動之功,而未藏有蓄勁之勢,則此種走法,可謂無技擊之意矣。既或為表示儒雅起見亦有卷之意,如卷亦不具可為空空洞洞,不能稱為蓄勁之架子矣。(四)發勁——拳譜云:發勁如放箭,力由脊發等等,其發勁之作用,與蓄為連帶之關係,因蓄而後發,發由蓄而生也,發得脆系由於蓄得足,以弓料強弱為斷也。勁由曲蓄而有餘,乃指示既用卷亦須使之有餘不盡,不然易遭偏之病,故發勁時,亦須本其理以放出,而有餘裕,乃為太極拳之發勁,此與其他拳術,發勁不同之點也,雖說曲中求直為奉譜所規定,乃指求直其性,非十足伸直其手也。若伸直其手則下著之勁接不上非斷不可矣,若發勁後仍不直其手,則發勁雖失掤勁仍在,可以接勁以續之也。故發勁不可不斷,若不斷,則勁不能越出本身外,不能稱發矣。但掤勁無時可斷,若斷勢必身體俯仰無著落,有空隙易為人乘矣。開弓既由脊以領之,則放箭亦須由脊脫扣以放之,此所謂力由脊背發也,由脊之脫扣而發,乃全身中央之發也,此太極拳蓄髮之定理,不容絲毫假借者也。惟現時之走架子者,多數喜將發勁隱藏於內而不顯出,以示儒雅。因於表演時未嘗不可,若自修時久,久行之極易養成不能發之習慣,則有害矣。既發勁不須顯乎外但發之意不能不備,而放之勁不可不有也,虛則失去走架子之意義矣,走架子時應審查發勁是否走外抽絲而發出,出後有無餘蓄,並審查發勁有無箭穿靶垛,以入內之意,若三者具備是為真正太極拳之發勁矣。舉例於後:1:如野馬分鬃之外門上發勁。2:如手揮琵琶之外門中發勁。3:如單鞭下勢之外門下發勁4:玉女穿梭之內門上發勁。5:如搬攔捶之內門中發勁。6:如栽捶之內門下發勁。以上四項為勁之練習標準,為太極拳特殊之情形,因此拳所以異名家之處,不在姿勢之相異,乃在此項勁之運用不同耳。如運勁乃化勁之功夫,如接勁乃沾粘之功夫,如蓄勁乃引之功夫,而發勁乃擊勁之功夫,四者缺一不可。在太極拳內無一動作可離此四勁也。如果接勁不上,則運動不能連貫如一;如運勁不連而無掤勁,則蓄勁不能卷;此審查如蓄勁無加重彈性之能,則發勁亦屬無效矣。此審查架子最重要之階段,如能得之,則太極拳基本功夫已經樹立,不愁功夫不進,有此一步然後方可再進一步,以審查架子之全盤動作也。

第三步審查順、沉、輕、靈四字(一)順字——拳譜云:以氣運身務令順遂、方能便利從心,在運勁功夫中最為明顯者,乃抽絲施轉是否順利以出入也,此順字乃指左足跟至右手指,乃左手指至右足跟之二條線交叉路線而言也。凡拳術之動作,大都超過平日起居之動作。初學必不便利,久練之後,由不便利而進於便利,此處所云順字,乃指此兩條交叉路線之順遂,不凹不凸,不斷不續,毫無缺陷以行其順逆兩抽絲為主也,能順遂其氣以運其身,而後身可從心,以園轉方也。走架子時應審查所有抽絲出入,是否順遂。既視察其進退左右,有無將勁轉換過來也。若身有缺陷處既無掤勁,無掤勁之抽絲,既在缺陷處以滯住矣,有滯則不能順遂,以轉換其勁,自不能順遂以運其身矣。(二)輕字——拳譜云: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換言之既頂頭有掤勁,可以領起全身之勁,以減輕動作移動之重量,容易變換一切姿勢此蓄勁時尤為必須之方法,蓋在蓄勁時能輕,則易知人而不易為人知,可以引出對方之勁,因是自己方面變化容易,轉換靈活,自無遲重之虞矣。捨己從人本為太極拳根本精神,非由輕不能感覺得重,能感覺及可懂對方勁之變化如何也,而後可以從人。在發放時,方不致發生頂抗之病也,走架子時應審查全部蓄勁時,有無減輕之功,尤須在輕中不生虛浮之弊,則頭頂之掤勁亦日增矣。

(三)沉字——拳譜云:以心行氣務須沉著,發勁須沉著松凈,專註一方等句。蓋人之氣功之滿,則掤勁足矣,其氣斂入骨髓。則身手內自覺沉重矣,故沉之主要在掤勁,掤勁之主要在氣受心指揮,心者精神意志之總稱也。心使氣往下沉,則一切舉止,乃能有沉著之功。太極拳之震足,乃試驗此下掤勁之功,用心丹田作領導,使氣徒然下降,沉著以落地,聞其聲既可知其勁,是否沉不沉,與整不整也,能整及全體氣向下沉之功已得矣。故行震足之先,必須先領全身有上掤之勁之公用,換言之欲沉必先輕,欲輕必先沉,是一舉而之備。憎為現時表示儒雅者所減除,以意行之,不復震腳以驗之,甚可惜也!只有前後左右之掤勁,而缺上下之掤勁,安能成球形之太極拳乎?走架子時應審查所有動作,是否沉著而行在發勁之時,是否松靜其氣沉著發放。如無之非遲重既虛浮,而所發之勁決不能如放箭以著靶之功矣!(四)靈字——拳譜:云: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園活之趣,所謂變化虛實也,既一舉一動變化虛實須靈敏也。太極拳初練時,多操大虛大實,功夫漸進,則相差虛實之點愈微,因虛實漸微,變化愈靈,此定理也。第一步求兩足虛實之分,凡學習太極拳者,多能注意及之。第二步求兩手亦有虛實之手,右手在前意貫於右手,若右手轉後,則左手在前,既須將立時致貫於前之左手,是為靈,若仍意貫於在後之右手則為滯。第三步求右手右足,左手左足之虛實也,既將處處有一虛實也,此行為最難練習,亦既車輪旋轉自如之原理也,其捨己從人,偏沉則隨之句,均為此項虛實之功也。在一著之內,手之纏絲上掤而轉下掤,或下掤而轉上掤甚易。須求其足亦能上下相呼應,在上掤時則足實,下掤時則足虛,其變換之靈敏迅速可知,此所以為難行也。走架子時應第一步審查雙足變換之虛實,再審查雙手變換之虛實,又再審查手與足變換之虛實。若能處處有虛實,善變換,則靈字可謂之臻上乘矣!以上四字為太極拳走架子最上之精華,非按序而進,不易收其效,在運動中能順遂,則為化人之勁,是為得機得勢。在接勁中能靈,則可能左右逢源,是為捨己從人,在蓄勁中輕者可引人之勁,是為引進落空,在發勁中能沉,則可擊人之勁,是為四兩撥千斤。所以練習者,須在第一步有規模後,方可進於第二步,待到二步練習純熟,已有習慣後,乃可進第三步,以變化第二步之勁。迄至變化靈敏,方能算已具懂人之勁之資格矣,有此資格然後才能學習推手,練習懂勁之法待多得經驗後,能熟悉人之應有習慣及技擊上常用之法,至此方可明白。以慢勝快,以無力勝有力之理矣。

第三章 太極拳推手三步審查法如第一章所述,走架子功夫已達推手之資格時,再行練習推手以求懂勁,因推手乃二人練習,其對方極關重要。如練習時,對方系無推手資格者,而與之相推,發之既不可,推之反染成不良習慣而成病手矣,是以有經驗之太極拳家可於幼稚者交手,而不與之推手,以免日常相推與成病手也,最好程度相等者,互相琢磨最為有益,其推手之法須按太極拳論之範圍,寧可不推手,不可隨便劃圈,揉手以致勁別不分,養成滑手之病,墊擱之弊。茲按照太極拳論分段以簡單之意,說明其必須之規矩如下:第一步:(一)開合陰陽——太極拳論云: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云云。惟太極拳根本系從無極而來,乃無為而有為;內中包含動靜之義;若動中有靜乃能心平和氣,以辨別對方之勁;靜中有動,乃能轉換精氣神,以變化對方之勁。在動時則為開,為分,為順抽絲、為攻。在靜時則為卷、為合、為逆抽絲、為守。故太極拳一切動作,不離此兩種作用。其用開合之自身,必須具此陰陽之功,所謂陰陽者內中包含虛實,收放及弛張等功用也。兩者務須相對以變化萬方,若缺其一無論余功夫如何巧妙,均屬無用。此太極拳兩儀之說也,以上所例如能做到,非待走架子已練到此項作用後不可,若仗有推手能造成此項開合陰陽之功用,決無此理也。(二)沾粘連隨——太極拳論云: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系指太極拳與人對敵時,既須有陰陽動靜之功用,又須個人運用之姿勢,不越其范,亦不可不及,施之於人須恰當其機,恰臨其時——所謂抓住時間空間也,乃可以輕制重也。因是一切對待須,無過——則為活勁,若過則為頂病矣。不及——則為丟病,能及則為粘勁矣。隨曲——則為連勁,若不能曲則為匾病。就伸——則為隨勁,伸過則為抗病矣。此四字功夫系完全由推手而得,惟求此四字功用之實現,須俱下列之第三第四項之條件。

(三)剛柔順逆——太極拳論云: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系指人以剛來,己有柔應,柔與剛遇,須不與其頂勢與丟現象,而柔勁中尤須藏有掤勁,因有掤勁而不頂丟,方能走也。故無掤勁之柔與剛遇則匾,不足以應剛,自不能稱之為走矣。若用順遂之勢以應人,方可逼人以不順遂也,令人不得勢也。此非用粘字功不可矣,粘字近於攻。為剛走,走字近於柔、為守,俗呼為瀉勁,粘為補勁,因個人有粘走之功,而後可以有調節對方之勁,不生丟頂,而後方可兩人沾粘為一也,如是乃可動靜相應,得以感覺對方勁如何矣。(四)急緩粘走——太極拳論云:,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上列所論,雖能用走以補進,用粘以使對方根斷。乃須就對方動作之快慢而追隨也。所以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而後功可得矣。如不能緩急相生,則不能粘走相應,豈能感覺對方之動靜變化矣。試現上列四項,如在走架子時不能具陰陽開合之習慣,所運之勁又無剛柔之分,行動之度不能急緩之功,安能得沾粘連隨之效乎。若欲在推手時,由沾粘連隨,亦係為病手之沾粘連隨,為不得機不得勢之粘走,安能得收太極拳之用乎。所以欲求懂勁,必先具有懂勁之資格,有此資格乃多行推手,以得經驗而後真正之沾粘連隨可生,此為學太極拳者,不可超過之程序也。雖然此項之粘走之「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必須由推手著熟而後漸悟懂勁,由懂勁階及神明,然非同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矣。此為學習推手以求懂勁之過程也。因此學習推手者在第四步審查法:1:有無開合之勁,既一切動作有無順遂抽絲之勁也。2:有無陰陽之分,既一切動作有無虛實之分也。3:有無急緩之分,既一切動作有無快慢之能也。4:如有之乃可學習推手,以求沾粘連隨之功矣。

第二步: 審查推手者沾粘連隨之姿勢與精神(一)輕——太極拳論云:「虛領頂勁」求沾粘連隨者,自身必須有輕凈之能力,然後可以知其重。所以頂勁虛懸,乃頂上有掤勁自謂也;此乃精神能提得起,所以無遲重只虞,而後變化自然活潑矣。(二)沉——太極拳論云:「氣沉丹田」求沾粘連隨者,自身必須有沉著之能力,然後可以制人,而不復受制於人。故氣沉丹田,為下掤勁之功也。乃以心行氣務須沉著,得斂入骨髓之故也,則推手時不致浮飄其動作矣。(三)中正不偏——太極拳論云:「不偏」以求沾粘連隨者,必須自身有中正不偏之功,而後可以支撐八面也。在沾粘連隨時應以中心之身與之周旋,則進退乃有裕如,不致為人所繁,致沾變化不開之病也。 (四)不倚不墊——太極拳論云:「不倚」以求沾粘連隨者,必須不將己之勁倚靠人之身手之弊,不以己之身手而為墊勁之弊,因倚靠人之一點及替人墊勁,均失求懂勁之意矣。而己身易於浮起,足根易斷,為人所引進矣。因之倚墊二字乃頂抗之媒也。 (五)靈——太極拳論云:「忽隱忽現」求沾粘連隨者,己勁應有靈敏活潑之功。能隱則為柔為輕,能現則為剛為沉。如能剛柔相變,輕沉相換,靈敏迅速,令人不測,乃系不為人懂而極易懂人之。 以上五項如能行之,多系兩膊常相系住及松凈專註一方之關係,而後方可兩者倒換靈敏。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沓矣,有靈敏之功後,對方若仰來則高以沾之,俯來則深以粘之對方,若進則長以連之,若退則促以隨之。如是四者則沾粘連隨之功可得,其知覺靈敏,有如一羽不能加,其身手園活,既蠅蟲亦不可停矣。拳論云: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階及也,因此學推手在第二步應審查其:1:有無領起頂頭懸,減輕之功。 2:有無丹田沉氣,增清之功。3:身體是否中正不偏。 4:有無墊擱人手之弊。 5:能否靈敏以變換,則剛柔輕沉。 如有此五項之功,而無之弊。則推手之姿勢及精神,可謂得矣。沾粘連隨之功不愁不得生,此功已得,再求懂勁自易制人之法亦可連帶自然矣。

第三步 審查推手者求懂勁之方法 (一)稱勁——太極拳論云:立如平準,求懂勁者必須立如平準,與人對峙時,自身視之如磅稱,頭頂作為天平稱之準頭,兩手作為左右之兩盤,兩膊相系作為天平之橫木,腰作為磅稱之根柱,下通過尾閭,有如磅稱之立柱,尾閭中心,神貫於頂,上下一線,有此種種及可稱對方勁之大小,稍有輕重沉浮,莫不顯然而有準,是為懂勁之輕重法也。 (二)化勁——太極拳論云:活如車輪,求懂勁者雖有平準在身,仍須裝置於車輪之上。因人與物異,雙方均思求稱人,而不願為人知,須為稱就人,人不能求稱也。故須以氣作輪,以腰為軸,而兩膊相系以待為輪之橫行,上下相隨為輪之豎行,稍一觸動,則上下左右前後旋轉自如,而後可以稱得人之是為懂勁之方法(三)牽引——太極拳論云: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求懂勁者既懂對方勁之來之方向,又懂勁之輕重大小,可謂已得懂勁之方法矣。自身既立如平準之中正不偏又活如車輪之上下相隨。對方若加之以勁,則一方感覺偏沉,自可本其沉勁之方向以相隨,是為捨己從人矣。若勁系來勢,則似車輪之轉而引進落空也,若勁系去勢,則牽動四兩撥千斤矣。此牽引勁為推手之不可少之勁也,牽引勁之所生,及在自身有偏活之功。對方既之以勁,仍須調整使之偏沉也。如能旋轉其原動力均在車輪之微微偏沉,左右上下,前後之一點,因有此不平均之微沉,而車輪牽動以旋轉矣。若車輪左右前後均是相等之重,此為雙重之病,力是相等為致滯住車輪不能動矣。若偏重一邊太過,車輪為致傾覆而側矣,何能稱人之勁乎!故此處偏沉乃指微微之偏,不是偏在一邊之偏也。以上三項為求懂勁之法,須有若平準、車輪二物時伴其身,此項平準、車輪兼有利人之運用法,須有牽動為之推動。拳論云: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不能制人者,雙重之病未悟耳。亦既無牽引所致也,欲避此病,須知陰陽。此虛實輕重,應剛柔換之論也。又須知粘走此剛柔順遂以變化之謂也,然後粘既是走、走既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也。粘走相應,陰陽相濟,是謂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也。學習推手三步應審查:1:身准之感覺性強弱,內中分毫能分別否?2:車輪之橡皮帶內中氣量夠度否?3:牽引力能否隨心所欲,活潑變化否?4:推手者腦力是否遲鈍抑靈敏否?以上四者俱臻上乘,則懂勁之功自可 操卷而得,能懂得其勁則上下相隨,左右逢源,信手而發,悉中肯綮矣。惟應注意者,求懂勁是屬捨己從人,然從人有分寸,不可盲從,從人尤須有一定地點,不可亂從。故欲從人應就近己身一點而粘之,粘定後既在此點與此周旋,不脫以隨之,無論對方如何變化,均以粘點作半點之中心,從一不從二,從近不從遠。從近則槓桿在我,易於得機得勢。因從近則不致開門提鼎,顧此失彼矣,此為求懂勁,極端注重粘定之點,萬不可捨近求遠也。太極拳論云: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此為太極拳論最後結論,學者應極端注意之。

第 類別 功 病1:身 是否中正安舒 有無前俯後仰左傾右斜 2:形 是否活潑貫注 有無呆板盲目之病 3:腰 是否如車輪之大軸 有無如直棍或扭絲之病4:頂 是否虛虛領起 有無垂頭挺項之病5:脊 是否牽動貼脊背 有無脊背不生影響之病6:步 是否行貓行之步 有無苯走實邁之病第二 1:運 是否旋轉如抽絲 有無直行手不旋轉之病2:接 是否有意上寓下之摺疊 有無硬接折斷之病3:蓄 是否加強如開弓 有無匾折而收之病4:發 是否迅速如放箭 有無輕放及彈性之病第三 1:順 是否順遂如抽絲 有無周轉不園之病2:輕 是否上有掤勁 有無虛浮無主之病3:沉 是否有下掤勁 有無滯重不活之病4:靈 是否靈敏以變化 有無牢守不活之病 以上三步審查均為走架子功夫,凡學此拳者均有行審查,著著加以審問,則所走架子自能循規蹈矩,不致越出軌外矣!

推 手 審 查 表功 病1:開合 是否外抽以開袖抽以合 有無雙直開合之病2:陰陽 是否處處有虛實 有無過實過虛之病3:沾粘 是否無過不及 有無頂丟之病4:連隨 是否隨曲就伸 有無匾抗之病5:剛柔 是否忽隱忽現 有無專剛撞柔之病6:順遂 是否變化婉轉 有無方走稜角之病7:急緩 是否速慢相生 有無速緩如一之病1:輕沉 是否虛頂領勁與丹田下沉 有無不分輕沉之病2:中正 是否中正不偏 有無俯仰傾斜之病3:倚墊 是否獨立不群 有無支架擱攔之病以應付對方身手4:靈敏 是否遇沉則虛、遇虛則沉 有無牢守如一之病 1:平準 是否權衡畢顯感覺靈敏 有無掤勁折斷不生感受2:車輪 是否上下左右旋轉自如 有無車輪滯帶之病3:牽引 是否微沉既勁 有無滯重不靈之病備考——以上三步之審查雖為推手時所審查之點,然其根本仍在走架子,除去沾粘連隨之功及倚墊之病系由推手而得者外,其餘無一不是走架子之功夫也。

第四章八門勁別之分清1:掤勁——掤為八步之首,太極之走架子及推手無一時一刻可離此項掤勁,亦可說太極拳既為掤勁拳,亦無不可也。掤勁乃彈性之勁也,彈性生於身肢之拔長收蓄乃呼吸之氣功也,有氣功藏於全身則身如橡皮之輪,而後有防卸之功,不與擊物相衝突。有彈性反動力在技擊物以回擊其相反點,以為防侵物之主要勁,可用之於走亦可用之於粘。在運運發蓄,擊四勁中均有之。所有運動中尤多,多屬順抽絲之運用,如掤勁不是,乃內中氣不滿,不易造成節節貫串之功,而無彈性矣。故掤勁為太極拳之主要勁也。2: 履勁——履為掤勁反方面之勁,亦可說仍是掤勁也,不過掤勁居於上而向圈外,履勁乃居於下而向圈內,故用掤勁則之手居於人手之下為多,若履則居於人手之上時為多。由履旋轉以變掤,謂之逆抽絲。由掤旋轉變為履謂之順抽絲。故掤履兩勁,隨時可以轉換,履中亦應有掤,則履不致將對方之勁履入自身。故在運接蓄髮內,履為蓄之功用居多,功夫愈深者,則掤履之勁倒換亦愈細微,而毫未難辯,旁觀者不易辯明。因其掤履可隨時倒換也,掤勁內含攻之意,而履勁乃含化之意。攻守之區別愈小,則收效尤大,蓋攻中有守,守中有攻,亦攻亦守,既此粘走相應,陰陽相濟之功也。3:擠勁——擠為補助掤勁不能夠之勁也,多用於雙手相互搭叉時也,亦可謂之為聯合勁也。使雙手之勁,交叉聚於焦點,乃二勁合為一,以臨人之勁也。則掤勁之度數必然增加,兼可防備胸中空隙之勁也。此勁近於攻,與采勁處於相反之方面,亦可采之預備著,亦日擠勁。因雙手之關係,防禦因而變換多,可掤可履為太極拳攻守兼備之勁也。惟擠之用法,雙手俱有掤勁,而後平準之勢成車輪之功用得,如是旋轉自如則變化自靈,若一手無掤則偏,易造成傾之病,而轉化為滯矣。 4:按勁--按為聽勁之用,有如按兵不動之勢,以聽取對方之變化,而後從之也。其勁系屬於下掤勁,為沉之用。在沉字以內,自含牽動之勢,使對方之勁容易為沉之關係而足跟浮起。若按向前進,則轉為掤勁。按向左右轉則為履勁,按而合之則為擠勁矣。按之優點、有范定一點而不使之游滑致脫去之弊也。用按扣能得勢,則為放勁也,且按中藏有指之功用、為太極拳擒拿術之一種。故有單按雙按之分,以掌為主,其掌根內自能會有采之功用,則變化其他運勁亦自得易矣。拳譜云:掤履擠按系四手,須費功夫得其真。又云:掤履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侵。此四字呼為四正手,有反為其用之功,其變化由開展而緊湊,在微微轉勁時則內中之勁變矣。若歸納言之:掤履二字近於走,擠按二字近於粘,掤之成份多數所為運勁,履之成份為蓄勁,擠之成份多數為接勁,按之成份多數為發勁。在對待於人時以四正當先,為拳譜所規定,蓋四正之功用無一不在圈內,先立不敗之地,乃太極拳主旨。雖個人不思出渠,然於對方大開展之手法,為顧全不丟不頂,則難免越出圈外。若至圈外,則不能運用四正矣。雖可另用方法救正復歸中正,然此一剎那間乃為空隙為人乘,尤須在空隙轉為攻擊之勢以去害收利,此為四隅手之補救之宗旨也。四隅乃補助四正,使出方圓之手復歸中正。此四隅手為采挒肘靠四字,茲分別說明於下:

5:采勁--采乃反方之擠勁也,采之義乃一手外掤一手下采,有如采果須一手執枝另一手采之也,用采之手亦須抽絲一向後下斜而采之,為太極拳擒拿之主要作用。完全在指,如未指之功者,則不善求采。尤須另一手有外掤之勁而不丟,以保兩手之平衡。以驗對方勁之變化也,對方如果注意此項用采之手,另一外掤之手自然生粘於人矣。此乃是補助四正之用也,故采字之用不可如拉扯,須旋轉而後采,使對方無隨之機,亦非平向後采,乃須由上而斜向下采,使對方立足跟因之而浮起。 6:挒勁--挒以擊勁為主,與放勁之不同,在求擊中而不求擊倒。遇有空隙既用挒以擊之,而不管對方之根斷不斷也。用挒時一手用挒勁,另一手尚須有里抽之勁,以保身之平衡,上下左右均須如是互相倒換為用。如對方顧念己之將出圈而用沾手自可用挒著以擊之。對方若顧念挒勁之手,則另一手卷放之效可以復歸中正矣。此乃是以隅手補助正手法也。挒勁之用法須以抽絲而出,須待抵達對方之點約數寸間,方可發生挒勁之作用。故又呼為太極拳之寸勁也。若在初放既使出挒之勁,擊出後自不能在半途而變化,於是有擊中或擊不中之虞,非安全之是,故太極拳挒勁之擊不至其點數寸間,不生擊之勁,擊則不中也。 7:肘勁--肘為擊人之二道防線也。手遇有出圈之時不及以采挒補救,則為肘勁是用矣,因從之出圈是陷於不得勢之地是之也。若中途停止不從則近丟矣,若中途折回,則又與對方牽動生頂勁之病,勢必與對方較力矣。若二人以力之大小分上下,是雙方皆以力是視,豈能稱為太極拳。以輕制重乎,故在此時機,乃用肘勁之時,蓋用肘則手腕間之勁,轉換至肘底點,肘以下至指空空無物矣,則肘在圈內可用於擊之,若對方顧及此時,則肘以下之手,自可回歸中正矣,此乃以隅手補助正手之法也。8:靠勁--靠為擊人三道防線也;用肘有時亦將出圈或在雙掤時手不易收回之時既用之。靠之功用,不許平行而出,乎對方連勁之機會。故用時必須斜向下靠,使對方之根不能不斷,而後方的靠之用也。在上為肩靠,在下為膝靠,以胯為發勁之樞,迎而為腹靠,轉身為背靠折靠也。總之靠之為用,則除去手足外,以身擊人者,均屬其範圍。人能節節貫串而後能節節擊人,所以用靠之定理,非至手足失其用不得已以靠補助此空隙,乃為補助四正之用也。總之練太極拳者,走架子功夫進步時,則虛實偏差甚微,內勁之轉換自易。而勁走之動作圈小其變化亦沒大者為靈敏矣。設遇對方加之以勁,不過由雙重變為半輕半重耳。惟遇複雜變化時,稍有不慎,則仍有出圈之險。雖有用步法補救,惟時間上與變化上都不如隅手之就地為用較為迅速而便利也。況隅手不止僅限於補四正之用,其本身亦自有敗人之能。一手兩用,是正隅之可貴,豈可缺之而不問乎!如四隅中采挒二字用於浮飄亂舞之手居多,用在沾粘之先,以救四正之不及。用在勁之出隅時,用肘靠二字,因個人架子之出圈,無法挽回時,用在沾粘之後,以補助四正之太過是以太極拳以四正為經,四隅為權,經權互為其用,而後方圓相生乃可成為規矩先是正園多乎,待功夫精進時,則之四正愈顯而權之四隅愈隱,可常用隅乎。而不可不善用隅手,如能以隅手作預備隊,隱藏不顯遇有空隙之時出現最為上策,而後方符正隅相變,奇正相生,以全兩儀之功也。

在一趟太極拳之架內,無一時可離開掤勁,若離則為斷病矣。若履乃內掤下掤也,若擠乃反掤之聯合勁也,若按既下掤並以前掤也,無法舉其例,因舉不勝舉也。若查架子內之隅手,甚屬稀少,故陳家溝之上代又編太極拳第二趟以補此缺陷。茲舉出四隅手之名稱如下:采勁--抱虎手之轉采,分鬃手之斜采,倒攆猴之分采,高探馬之雙采。挒勁--搬攔捶之轉挒 ,蹬足之足跟挒 ,指襠捶之斜挒 ,海底針之插挒 栽捶之下挒 ,上步七星之合挒,撇身捶之翻挒,玉女穿梭之掀挒 ,射虎之園挒 ,分腳之足尖挒 ,十字腿之足邊挒 ,雙擺蓮之足掃挒 。肘勁--肘底看捶之陰肘,打虎式之橫肘。靠勁--斜飛式之斜靠,雲手之橫靠。查上列之一趟架子內所含之隅手,不過到現在時走架子者,為儒雅起見。將應用之隅手勁隱而不露。甚至練習時將隅手之意義亦連帶失去矣,無怪太極拳極為其他技擊家所輕視,以為平時無擊發之練習,安能用於技擊乎!按照理論在表演時雖可偶一為之,但自己練習時若棄而不用則為誤矣。試思非經過此中練習,一旦臨場安能由不習而天生此擊發之能乎?此所以為人懷疑之原因也。雖然練至高深時可以脫離隅手,獨用正手。但未曾練習過隅手則為缺點也。蓋二人相較之時,出圈出隅在所難免。倘有發生出隅之病,若無隅手補救,安能挽回失勢,而後歸中正乎!拳譜云: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費心機,此手有而不用甚惜,如果練習太極拳,始終未曾注意過隅手,則烏呼可也!陳家溝上一代尚覺第一趟太極拳架子內隅手乃少,故本其需要另編第二趟太極拳,以隅手為主,正手為賓之架子,以補此缺點也。

第二項 五步之分清 步為全身之根,邁步主動在胯伸在膝。拳譜云:有不得機得勢處必須於腰腿又以胯為主,胯之不順乃步之不正。所以步法之優劣是以影響全身之得機得勢。一切動作靈敏與否須以身為主,而身之根在步,一切運化以手為主,乎根在身,身根乃在步也,故進退左右五種轉換非步不能推動以運化。若勁陰陽高低,尤賴步之隨身而後可以得靈活變化,企思及此不可不慎哉。太極拳因開胯園襠之關係,柔川字之邁放,以五步為位置之方向,以抽絲為收放之運用。其分類則有十八,屬於太極拳第一趟為十四,其第二趟為四,茲分別說明於下:(一)步--此為太極拳唯一步法,凡向前邁者均屬 步,乃以足跟貼地面而出,腿膝曲蓄足尖揚起之步法也,在太極拳用之則為功,其他拳術用之則為病。因此種步法,縮進不如足尖點地者為敏捷。太極拳以進生退死為原則,身懷平準之儀有車輪之旋轉,不與對方以頂勢,不與對方以抗形,均有進無退為上,既無撤回之必要,既稍有下挫之退,仍為進之預備也。何況個中含掤勁及園勁具有化人之功,古原因進不得勢再退之需要也,此種步邁出後,沉而易轉,前實既可發勁,所以有此特種步法規定也,舉例:如前進之摟膝拗步等類是也。(二)碾步--凡太極拳左右轉換時,均已足跟作半徑,足掌貼地隨身而左右轉之,始不至發生虛浮及前傾後仰之病。故呼之為碾步,如鞋底與地面作碾摩擦也舉例:如搬攔捶,打虎式等是也。因步能左右以跟轉,則步方可隨身而轉換,以合步隨身轉之義也,以節節貫串不致因變換而有缺陷也,以顧盼之碾步在太極拳中居重要性也。(三)後 步--凡太極拳運動向後邁步只有倒攆猴一式,乃以足尖先落地,足跟後落,呼之為後 步也,其意義與第二項同不過反其方向去。以上 碾兩種步法每一園圈之運動中均有左右顧盼之轉換其例甚多不勝詳舉。(四)沖步--乃提起一腿而上沖之勢,為練腿之上掤勁,腿內必須含有圈而上沖之勁,舉例:如金雞獨立等是也。(五)塌步 --乃提起一腿而下落之勢,為腿之練習下掤勁,腿內仍含有圈而下落之勁,舉例:陳家溝之跌叉步,現時其他各拳均已取消此種塌步矣。 (六)撤步--乃由里往外開之步,腿必須有圈而開之掤勁,如抱虎歸山之左右撤步也。 (七)斂步 --乃由外往裡合之步,腿必須含有園圈而合之掤勁,故須上下相隨,中以撤斂之如十字手等是也。(八)曲步--乃外順抽絲以生之步,腿必須有內纏外反之精神如野馬分鬃等是也。(九)斜步--左右斜挪之步,腿必須有上下相隨之勁,如前後招既斜單鞭之勢(十)坐馬步--乃坐馬步形之雙沉步合住園襠,腿有雙掤勁,如單鞭等。

(十一)釣馬步--乃左右倒換虛實之坐馬步,腿與手有相呼應之勁,有落地震腳之功,如雲手等是也。(十二)仙人步--乃上拔內攻足尖點地之步,襠須園並有內合之勁,如白鶴亮翅等是也。(十三)翻身步--乃回身以腳背領起向後轉,腿必須有順遂抽絲之勁,如撇身捶等是也。(十四)逼步--乃前行而後隨之步,腿必須有前掤之勁,轉而逼之如似封如閉。 此外如較花--乃二趟倒騎麟步法 追步--乃二趟之裹鞭步法 分身步--乃二趟變勢帶 步法 連技--乃二趟之穿梭等步法,因第一趟非為發勁也。 架子--此四種步法不易用上也。總之太極拳之步常在一種步法內含有二種以上之勁,故不易註明何種步法為何種勁也,如向前進中亦有左右之勁,所以統而稱之為五步,乃進退左右中,料想凡稱為拳法之步法,無一非五步之稱也。在古代為迎合學習者之心理,以八卦五行為之。其實八門勁別內毫無方位之可言,何能比喻為八卦,五種方向之步,何能稱為五行。甚至他種拳術家因其拳中有八卦之稱,既謂與太極拳為一家。亦有因其拳中五行相生之關係亦謂與太極拳一派,諸如此類,不免附會而愈遠矣。若總考太極拳之步,以碾步為太極拳之化勁根本法,以 步為前攻進取之步法,統稱之為顧盼步法,查顧盼二字,為目之名詞。其所以用於步法之中者,乃因此步法純以目光作主動之碾轉,均以目之注意點為轉移也。若步者系進取之步 ,須邁步如貓行,虛邁而實放,若提字其腿以落之,則成浮式矣。若完全鏟地,則又生滯矣。如欲求不浮不滯,必須步法中包含沉著與靈活兩種功用,但此兩者不易併兼。而求靈活則不易沉著,求沉著則不易靈活。但太極拳原則必須俱此二種功用,方能盡其用。此太極拳之步,亦須如其拳,須有特種規定方為合用。 1:太極拳之步邁放時,須有掤勁。如手之開放,以符十字交叉之抽絲,綿綿不斷無有缺陷也。2:太極拳之步邁步之機須在手足,能隨手以動作,手動而足亦附之,方符上下一致之效。3:太極拳之步邁放時,其時該足上之手,必須為下塌步,放時其手必須上掤,此乃上下相符之根本步法也。4:有上列三種之規定,此太極拳邁步時,其動機完全在手,以手之下塌而將有 掤勁之腿逼之有彈性而逼開,則其中必有掤勁矣 。腿有掤勁則輕靈自如矣,雖然有輕靈尚不足應用,尤須有沉著不可。若欲沉著必須鏟地而行,以上輕靈與沉著二著聯合之關係。則邁步之鏟中,自然躍而動,而成足跟啄地優矣。能有此情形之邁步,方為太極特種之步法,其中自有掤勁之抽出乃上下相附之功矣。深願學習此拳者對於步之運動,應特別加註意,並深思所以命名為步之意也。

第三項:附表、河南陳家溝名稱及勁路鍛煉太極拳所得功夫,完全在走架子此無人可以否認者也,故架子結構方面。霧須有各種動作各俱勁別。使之面面俱到,而後方可以言功夫。若走架子專講話動而不計內中勁別,則無意義可言,比之空空如也,何能增進功夫。雖練習甚熟,不免有徒勞往返也,。是以練習此拳者,無不知此項架子以四中四隅作骨幹,則平日走架子時,將八法寓於其中,方可使無此八勁者而右之。微有者而精進之。若顧及速慢相等,則剛柔無別,輕重不分,開合無意,何能收此八法之功乎!既無此功,則推手亦無意義之可定矣!推手乃試驗變換八勁之功是否靈活為驗也。此走架子為體,推手為用。若走架子功未得是根本尚無,何能論及應手乎!未著武裝之士兵何能驅之以赴戰場乎!現在架子種類甚多,各執一詞。其所以分派自一家者,是否個人有何心得姑不具論。但派雖可分,然其中作主之平準八法五步,則決無一人能離此八法五步而另成一太極拳者也。是以不論何派,在走架子時,應將此八法表現於外,則功夫自進,由外顯而內隱,為不可越過之階段也,故不論何派太極拳之練習者,均著就其應走架子,先施以拳經之功心解逐一審查以去其病,有所著力及遵循也,而後一舉一動絕非妄動可比,內中自有之可言矣式 名 勁 別 步法 備 考第一式 太極起式 左掤右履而分掤 坐馬步 陳家有此勁無此名金剛搗捶 全履而全掤 各項掤履勁十二抽絲具備之說第二式 攬扎衣 橫采勁而履擠 坐馬步 既楊家攬雀尾六封四閉 坐履而按合 逼步 既楊家攬雀尾與單鞭接頭之按單  鞭 變掤履靠而履按  坐馬步   與楊家同 金剛搗捶 全履而全掤 坐馬步 同 上第三式 白鶴亮翅 橫采而分掤 仙人步既楊家白鶴亮翅推上下斜平身摟膝拗步 掤履而掤按 掂 步 與楊家同第四式 初 收 掤履而合掤 沖 步 既楊家琵琶手變相之著斜行拗步 掤履采掤按 掂步 既楊家按膝惟雙手合之耳第五式 再 收 掤履而合掤 沖 步 既楊家收回琵琶前螳拗步 掤履而分掤 掂 步 乃中開轉換之 掩手肱拳 掤而後挒 釣馬步 既楊家搬攔捶惟鬚髮勁金剛搗捶 掤履合而全掤 斂 步 既楊家十字手惟多震腳之勁耳抱虎手 掤履而後采 撤 步 與楊家同陳家有此勁無此名第六式 披身捶 掤履而後肘 坐馬步 乃楊家雲手內所含之著青龍出水 掤履而後挒 坐馬步 同 上背折靠 掤履而後靠 逼 步 同 上肘底看捶 掤履而後肘 仙人步 既楊家之倒攆猴白鶴亮翅 掤履合而分掤 仙人步 同上摟膝拗步 掤履采而後再采掂 步 同 上

第七式 閃通背 掤履轉而下挒 反身步 既楊家閃通背惟在中途不停之掩手肱手 履而後挒 釣馬步  與前同六封四閉 坐履而按合 逼 步  與前同單 鞭 掤履挒靠而履按坐馬步  與前同第八式 上雲手 掤 履而掤 履 釣馬步  與前同 高探馬 掤 履 仙人步 逆抽絲而後探不直向後行左右分腳 掤 履而分 仙人步 與楊家同蹬一跟 合 掤 履而蹬 仙人步 既蹬腳前膛拗步 按履而履按 沖 步 與前同栽 捶 掤 履而挒 釣馬步 與楊家同雙手相擊有掤勁反身二起腳 掤履領明起挒 反身步 與楊老架同護心捶 掤履肘而掤履 坐馬步 既打虎式旋風腳 掤履合轉內挒 仙人步既 打虎式後之轉身蹬腳雙風貫耳蹬一跟 掤履而平蹬 仙人步 既蹬腳泰山升氣 履收是以雙掤挒仙人步 楊家無此勁掩手肱拳 掤履而挒 釣馬步  與前同六封四閉 掤履而按合 逼 步  與前同單 鞭 掤履挒靠而履按坐馬步  與前同前後招 掤履轉換而掤履斜 步 既楊家斜單鞭惟勁與正單鞭不同第九式 野馬分鬃 掤履而掤采 曲 步 與楊家同單 鞭 掤履挒靠而履按坐馬步 與前同玉女穿梭 掤履采而躍進 追 步 乃躍進轉身而之進,以符梭之意攬扎衣 掤轉履而後橫采坐馬步 與前同六封四閉 掤履而按合 逼 步 與前同單 鞭 掤履挒靠而履按坐馬步 與前同中雲手 掤 履而掤履 釣馬步 注重以及掤 勁第十式 擺 腳 掤履外挒腳 仙人步 既楊家外擺蓮腳跌 叉 掤履開而下塌 塌 步 乃突向下塌之勁行勢如單鞭下勢金雞獨立 提起而分掤 仙人步 手提上有分掤勁倒攆猴 掤履而後采 掂 步 與前同摟膝拗步 掤履采合而再采掂 步 與前同白鶴亮翅 掤履合而分掤 仙人步 與前同閃 通背 掤履轉而下挒 翻身步 與前同六封四閉 掤履而按合 逼 步 與前同掩手肱拳 掤履而 挒 釣馬步 與前同單 鞭 掤履挒靠而履按 坐馬步 下 雲手 掤履而挒 履 釣馬步 既下掤勁高探馬 掤履而 采 仙人步 與前同第 十一 十字腳 掤合轉外挒 仙人步 與楊家同泰山升氣 掤履收定而外挒 仙人步 與前同指襠捶 掤履而 挒 釣馬步 與楊家同猿猴獻果 掤履而按挒 逼步 既六封四閉之式惟多橫 挒耳單 鞭 掤履挒靠而履按 坐馬步 與前同第十二式雀地龍 分掤履而下塌 塌 步 既楊家單鞭下式上步七星 履提而轉掤 領 步 與楊家同惟多一轉掤耳下步胯肱 分掤而履合 撤 步 既退步胯虎惟轉身退非直退耳第十三式雙擺蓮 雙 掤履而外挒下  仙人步 與楊家同當頭炮 掤履而雙挒 掂 步 既彎弓射虎惟手挒耳金剛搗捶 全履而全掤 領 步 與前同

此表乃陳家溝陳長興遺留之架子未經更改者,其所以選此架子,故因陳長興先生一支傳留至今,代之相承未有中斷,復因家居務農,樸實誠懇無,自作聰明變更祖上遺留之式樣及勁別,以合時流。以有此表假定,乃將其全部架子勁別列為一表以供參考。非求人按此表練習,乃願人仿之此表之格式。就個人常走之架子,不論是何派何種,倘能自己造成一表以自遵守,則其走架子自有意義。包藏其中其之功增進,當然事半功倍矣。深願同好此拳者,對於步法尤須特別注意,蓋步為全身之根一切進退轉換能措罷裕如者,莫非步法能隨身始也。邁步本系無心鼓舞出於不覺。步隨身轉則為功,身隨步轉則為病。足轉肩隨則為功,肩運足隨則為病。上轉而下自隨,下運而上自動,仍不期然而然,莫之驅而豈能收上下之效也。步若不善則一切轉換進退皆非,現時練習此拳者,常有身犯上身是太極拳,而下身則非太極拳之弊。推原其故多為步非遵照其理所致。他種拳術系以力大勝力小者多,故練步以能抵抗為主,所以稱之為樁步也。如太極之步系以輕靈為主,沉著為用,在一著之中互相調換虛實,次數多者為貴。且因手足抽絲上下相隨之關係,因此步之運用法完全與他種拳術步法立於相反之地,如果只注意手足運行而不計步之抽絲則事倍而功半也。  1:前進 掂步、逼步 、 追步 、連拔步。2:後退 後掂步。3:左顧 碾步、塌步、撤步、斂步、曲步、斜步。4:右盼 碾步、塌步、撤步、斂步、曲步、斜步。5:中定 沖步、坐馬步、釣馬步、仙人步、絞花步、反身步、分身步附 說 ;凡前進後退之步,無不藏有左顧右盼之勢。左顧右盼之中有進退之勢。太極拳步法以中定為主,以左右步法合沾粘,以進退合隨連。

第五章太極拳練習之程序凡一種學術之修養練習,若根據科學之精神,必須有數種合理方式使學習者按步而進,不默守一偶不越級而邁進,以求漸漸合乎正規。在太極拳,本系一種專門拳術,與別種拳術所持原理完全不同。自必有其專練之法及應注意之點,決非默守不化,自初學至高級純用一種方式,及專用一本教科書;所能成就,亦非由初學稍知名稱架子,既可越級至大學研究懂勁功夫也。蓋太極拳之懂勁,乃太極拳最後畢業之課程,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此乃個人造詣之不同,若於個人聰明智慧,未可強求。有如大學畢業後,再得博士學位之比喻也。故練習者只能到懂勁為止境,乃教授者之責任。懂勁後只好聽學者自行覺悟,因此境界規矩已完。如再求進步,在個人聰明巧愚,以自求精進,雖欲教之亦無法說明其教授也。蓋個人身手內之感覺,可意念而不可以言傳,雖能說明其要點,若身手內無所感覺,當然不能領會其境,更不能引進其言以致用矣。故可教之程序只至懂勁為止境而不涉及其他。按照拳譜凡懂勁者,須能引進落空合既出,沾粘連隨不丟頂,任憑巨力來打遮,牽動四兩拔千斤以表面觀之,此四句功夫,亦不覺其中有何困難之處。蓋能將對方之勁,引進自己圈內而使之落空,則對方根斷氣浮。然後因沾粘之偏沾,牽動其身,用四兩之勁,既可撥去氣浮根斷之千斤矣。但言之甚易,行之則難,況此種概括之言,在初學欲思入門者,未有領悟。所以須有步驟,有方法說明其前進之路線,而後本此路線以練習,方可日進有功,茲按照李氏拳譜之意,闡明其方式,分為九項,以供初學者之參考。

第一項 架子之學習學習架子非口授不可,無論何種精細之圖表,記載多詳細,亦容易使學者迷糊,如欲從書面之圖表,學會一趟太極拳架子實不容易也。除非有電影稍可學習外,然比較以口授者,可以四面八方觀察之便利不如也。以現時全國練習此拳者之多,初步架子之運使不患無學習之地。是以最好用口授。此所謂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雖然一人學拳能上進,必定有三要素可以到達此種之希望1:得遇良師,且有教授法。2:個人肯下功夫,能有恆心。3:個人聰明伶巧,而有悟性。三者均有連帶關係缺一不可,第二、三項關係學習者本身之功能,不能強求若第一項能遇與否,乃屬人之機緣。有時雖遇之而不能識,既或識之,倘系不善教授者。則師之功夫仍不能求到自身也。如求濟到吾人,應先以拳譜作標準,預為指示進行之方針,然後本此方針以學習法則,以濟教師之教授法所不及。若學習架子時能分路學習,不但傳之者易,以後一路一路校正後,再全為全套之修正豈非為之上者乎。且不可全趟而練,全趟而修,以致教師無處下手以修正之者,而學者也易發生前修而後忘記之弊也。陳品三先生日:學太極拳者,當看看細心揣摩,一著不揣摩,則此勢作用情理終於茫昧。既承上啟下處尤當留心,如來脈不真,轉而不靈活,一著自為一著,不能自始至終一氣貫通矣。不能一氣貫通則於太和元氣終難問津矣,一趟架子如是已經純熟,並能一氣呵成後既可進至第二趟矣。茲舉架子名稱如下:

第一路:楊家架子:太極初式、攬雀尾、單鞭、提手上勢、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左右摟膝拗步、手揮琵琶、進步搬攔捶、如封似閉、十字手。陳家架子:太極初式、金剛搗捶、懶扎衣、六封四閉、單鞭、金剛搗捶、白鶴亮翅、斜行、摟膝拗步、初收,斜行拗步、再收、掩手肱拳、金剛搗捶。李家架子:太極初式、上步七星、懶扎衣、如封似閉、單鞭、提手上式,白鶴亮翅、摟膝、手揮琵琶、左右摟膝、十字手上步式,搬攔捶、雙推手、鶴立式。宋家架子:太極初式、攬雀尾、單鞭、上提手,鳳凰展翅、摟膝拗步、揮琵琶、摟膝拗步、揮琵琶、進步搬攔捶、如封似閉。武當架子:坐山虎式,長拳、研、雙筆架、一提金、似朝天、雙推窗、艽換、抱月、雙推窗、兌換目、迎風鐵扇、鐵門閂。第二路楊家架子:抱虎歸山、肘底看捶、左右倒攆猴、斜飛式、提手上式、白鶴亮翅、摟膝、海底針、扇通背、撇身捶、攬雀尾、單鞭。陳家架子:撇身捶、青龍出水、下掩手捶、雙推手、肘底看捶、左右倒攆猴、白鶴亮翅、斜行、閃通背、掩手肱拳、六封四閉、丹變。李家架子:抱虎歸山、撇身捶、走贊步捶、斜單鞭、肘底看捶、左右倒攆猴、斜按身接手、白鶴亮翅、摟膝拗步、三角背、青龍出水、撇身捶、鳳凰單展翅、退步搬攔捶、雙推手、單鞭。宋家架子:抱虎歸山、肘下捶、倒攆猴頭、斜飛式、上提式、鳳凰雙展翅、摟膝拗步、海底珍珠、扇通背、翻身搬攔、進搬攔、攬雀尾、單鞭。武當架子:虎抱頭、擺肘逼門、順牽羊、一提金、似朝天、雙推窗、滿肚痛、剜心桿肝、四把腰、迎門鐵扇、長拳、滾研、雙拳架。

第三路楊家架子:雲手、單鞭、高探馬、左右分腳、轉身蹬腳、左右摟膝、進步栽捶、轉身撇身捶、進步搬攔捶、左蹬腳、左右打虎式、右蹬腳、雙風貫耳、轉身蹬腳上步搬攔捶、如封似閉、十字手。陳家架子:雲手、高探馬、左右撩、蹬一跟子、前足膛步、神仙一把抓、踢二起護心拳、蹬一跟子、掩手肱拳、小擒打、抱頭推山、六封四閉、單鞭。李家架子:高探馬、左右分腳、轉身蹬腳、栽捶、二起、蹬一腳、披身伏虎、踢一腳、蹬一腳、上步搬攔、抱虎歸山、鶴立式。宋家架子:雲手、單鞭、高探馬、左右分腳、轉身蹬腳、摟膝步、上步栽捶、翻身搬攔、二起腳、推碾、樹蹬腳、轉身蹬腳、摟膝、進搬攔、如封似閉。武當架子:左右單揚鞭、雙拳架、燕抬思、雙推窗、舜子掘井、四把腰、柳穿魚烏雲掩目、剪腕點節、迎風鐵扇,鐵門閂。第四路楊家架子:抱虎歸山、斜單鞭、野馬分鬃、上步攬雀尾、單鞭、玉女穿梭、上步攬雀尾、單鞭、雲手、單鞭。陳家架子:前招、後招、野馬分鬃、六封四閉、丹變、玉女穿梭、攬扎衣、六封四閉、丹變、雲手、擺蓮。 李家架子:如封似閉、斜單鞭、野馬分鬃、雙推手、單鞭、玉女穿梭、雙推手、單鞭、雲手。宋家架子:抱虎歸山、雀起尾、野馬分鬃、攬雀尾、單鞭、雲手、單鞭。武當架子:虎抱頭、亂軸麻、縮肘裹靠、長拳滾碾、雙筆架、連樓前、長拳滾碾、雙筆架、左右揚鞭、雙筆鞭。

第五路楊家架子:單鞭下式、左右金雞獨立、倒攆猴、斜飛式、提手上勢、白鶴亮翅摟膝、海底針、閃通背、反身白蛇吐信、進步搬攔捶、上步攬雀尾、單鞭。陳家架子:跌叉金雞獨立、朝天蹬、倒攆猴、白鶴亮翅、斜行、閃通背、掩手肱拳、六封四閉、單鞭。李家架子:下式、金雞獨立、倒攆猴、披身接手、白鶴亮翅、摟膝拗步、三角背、青龍出水、撇身捶、鳳凰展翅、進步搬提、雙推手、單鞭。宋家架子:金雞獨立、泰山升氣、倒攆猴頭、斜飛式、上提手、鳳凰展翅、摟膝拗步、海底珍珠、扇通背、進步搬提、攬雀尾、單鞭。武當架子:金剛跌、順牽羊、一提金、仙人朝天、雙推窗、滿肚痛、變心桿肝四把腰、迎風鐵扇、長拳滾碾、雙拳架。第六路楊家架子:雲手、單鞭、高探馬、十字單擺蓮、摟膝、指襠捶、攬雀尾、單鞭下式、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轉身雙擺蓮、彎弓射虎、上步搬攔捶、如封似閉、十字手、陳家架子:雲手、高探馬、十字腳、指襠捶、猿猴獻果、單鞭、雀地龍、上步七星、下步跨虎、擺蓮、當頭炮、金剛搗捶。李家架子:雲手、高探馬、折手掌、十字擺蓮、指襠捶、上步推山、單鞭下式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轉手擺蓮、海底撈月、彎弓射虎、雙炮捶、手揮琵琶、鶴立式。宋家架子:雲手、單鞭、高探馬、十字單擺蓮、指襠捶、簸箕式、單鞭、上跨虎、雙擺蓮、彎弓射虎、進搬攔、如封似閉。武當架子:左右揚鞭、雙筆架、燕抬腮、分心十字、推肘補陰、猿猴獻果、雙筆架、異物投先、仙人熊掌、江霞貫、彎弓大步、迎風鐵扇、鐵門閂。以上武當及宋家二種架子之著數及色名均系單式、茲編為架子,以資比較。非武當與宋家有此十三式之編組也,附註。

第二段抽絲勁之練習抽絲者既運動如抽絲者之謂也,其中抽絲之順逆二項。順為陽轉,逆為陰旋此既開合勁所生之順逆,由順逆抽絲以產生之開合勁也。架子內勁之運用雖離不開順逆二種,然其中姿勢與方向則有種種之不同。因是分類以別之,統稱為十之抽絲。順抽 左抽 右抽 大抽 小抽 逆抽 進抽 退抽 里抽外抽凡太極拳之運動無一不在此抽絲之中。倘無之,則外形雖園走園勁。而內中之勁仍是直勁,有失太極拳之義,不能發生以輕制重之功用矣。抽絲勁者為太極拳之基本動作,有如拼音之字母,無論初步及之有年者,均宜加以專練,則身手內之感覺自能得意之進步。為此項字母已經熟習,則每則之勁、自可由此字母互相湊成,既可得正確之運動矣,不但學習架子者易於進步,既授者亦容易改正架子內姿勢之誤點也。倘能將抽絲運用純熟,兼可剷除太極拳運動上易犯之病如:俯頭、曲頭、露肩、揚肘、駝背、凹胸、鼓腰、撅臀、折胯、蹩襠、直膝、歪腳等十二病。因此項病狀在運動時若發現其一,則手指與足跟間之抽絲行至中途,非斷不可矣,何能得到一動無有不動之功用乎。因此種種抽絲勁,可作試驗貫串之根本倘能運用順遂,則以上十二病自然不生矣。舉例如下:(一)左右雲手乃左右順抽絲也。(二)左右倒攆猴乃進退逆抽絲也。(三)左右攬扎衣乃左手順抽絲右手逆抽絲也。(四)左右野馬分鬃乃左右外順抽絲與里逆抽絲也。(五)左右摟膝拗步乃左上進逆抽絲與右下退逆抽絲也。(六)左右打虎式乃左大外上進順抽絲與右小里下退逆抽絲也。王譜云: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又雲收既是放,放既是收,合而後開云云。此意精於太極拳收放務須斷也,斷乃可將勁放出身外,以及人身若不斷之,則勁之自身不能稱之為放,變為武裝之太極拳矣!故在收放中極力求斷而能復連乃接勁之功也。練習能接己之勁而後可以接人之勁也,王譜又云:一舉一動周身俱輕靈,尤須貫串,無須有缺陷處,無須有凹凸處,無須有斷續處,其根在足,發里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云云。此既精於抽絲之運勁也,因運勁之抽絲-- 1、無使有缺陷處,乃指由腳至指抽絲施轉時務須處處有飽滿之掤勁也。2、無使有凹凸處,乃指由腳至指抽絲之出入務須綿綿以旋轉,萬不可斷而再續,既或將順抽變為逆抽絲中間,仍不可有斷續之處。此種若有斷續既不能貫串加速力之勁亦去矣,失去抽絲以輕制重之作用矣。因此學太極拳者務須辨別抽絲是不可有斷續,倘系收放勁必須有斷續,此兩者務須分別清楚。乃能應用斷而復連及須有斷續處二句之義也。第二段抽絲已走運用合宜,則太極拳行式上之功夫,已得了然後再進一步以求內勁之功夫,由外而領內為太極拳應有之過程也。

第三段勁別之學習勁別之學習,既用八門五步之練習法也,勁雖為八而要點在掤勁,里抽之掤則呼之為履,下抽之掤則呼為按,合掤則為擠,分帶按則為采,掤而後發則為挒,掤轉臂使則為肘,掤轉身使則為靠,所有八門之勁主要在掤勁使其成也。不過因方位不同,故有八門之名稱,歸根仍為掤勁。抑為一部分之掤勁,一圈半有或一圈只有一點或九分有一分無,如斯種種均不免所斷缺,乃勁別不分所生之病也。故在第三段中應有掤勁是求。尤須一舉一動各種變化無時離開此掤勁也。此掤勁之發生系基於姿勢內之拔長,有嚴格彈性之規定,使所有動作均不許出範圍。而後掤勁乃能生,系跟定一適當之姿勢,使全身各節不得不接簡以連貫如一也。主要在連貫時期尤須使各節均如弓之背。若欲造成弓背之形各節均須有緩和之曲線,而後能成為整個之弓,其處於抽絲旋轉弓背之勁,自然為掤矣。因此所有動作其姿勢應具有弓背之作用,及連貫之方法必須根據下例之點之規定:第一點:兩膊相系,既肘以上肩以下之節,有兩者之間掛一線以互相系住之意也。能得兩膊則內中掤勁自生,有如兩手間之弓上弦矣。惟求此手弓貫串如一而有彈性,故有下列之規定:1:身要正--使手弓背之兩彎度彈性相等也。2:肩要沉--使手弓背緊於把手為一整個之弓也。3:肘要墜--使手弓背之彈性增,並令達於兩手也。4:腕要直--使手弓背能上弦,非直腕不能傳彈性於把手。圖弓手 把手肩    肩弓背  弓背手背      手背 圖弓足      把手腕        腕 胯   胯弓背       腿里 腿里      弓背足實 足實第二點:兩腿相隨,既人之兩腿間亦須牽引,連貫如一之謂也。一腿若運動亦發生掤勁之功用,並能活動步法也。因兩腿非兩手之比,不能使之發生同等之掤勁,免得隔於雙重之病也。因手之姿勢非足擺可比,內中自有高低上下之分,且位置於腰之上可以旋轉以分輕重也。若腿乃平分於也須以一腿為主,一腿為賓。誠如分為虛實之上弦弓也,故有下列之規定:5:襠要撐--使足緊接於把手。6:膝要曲--使足弓彈性增並令傳達於把手也。7:步要輕--使足弓彈性作用,因輕邁而沉落,乃足之開弓法也。8:腳要虛實--使兩足弓彈性互相強弱,因足弓十分虛實則不活,非如手弓有腰脊以旋轉也。

第三點:含蓄在胸,既人之身弓也。此為上下之弓,此弓以胸為抵力,以背為拉力,不與手足相同也。所以胸部必須有含蓄之意,乃能傳達其背至胸。均失抵抗之作用,則背不能拔矣。是足為彈性,何能稱之為含蓄也,且此身弓為連貫於手弓足弓之中。豎如工字形之中,豎在三弓中最為緊要,不可不特別注意,故有下列之規定:9:頭頂懸--使身之上端垂直。身弓方有彈性,頂上下一條拉力有正,而後手弓乃能正,足弓乃能活也。10:背要拔--使身弓如大彈性,以脊背為弓之背也。上接在肩  11;腰要松--乃試驗身弓中心脊之法,因有歪斜,則腰不能背下接在胯,尾閭中正, 松也。          12:腰要凈--使身弓之前部空洞,亦如腰之松也。以上十二項之規定為體之點為用,乃發生掤勁之製造器,天天練之自能增進彈性,增至滿圈內均有掤勁為上也,上列為八門五步等十二項,乃造成滿圈具有之要素。因非照此規定不能收其功,不但靜時如此,動時亦應如此。如果一舉一動不離此規定,則滿圈內自含有掤勁矣。以太極拳之圈在架子內可謂式式具備,如上下左右進退里外大小順逆等等種種運發接蓄,則八門之勁五項之步自然而然包含其中矣。則勁別之學習亦能得之矣!所以太極拳在開始時必須要慢,而不準快者,乃因留時間可供此三點十二式之審查也。有時此身感覺甚合上者十二項之規定,其實乃皆自身覺有掤勁其實無之,此種現象為學者不可免之事實。所以初步練習太極拳必須有師在旁指點,以校正之。不然不易得其也。如系全身練習已有掤勁之功,動作已有習慣後,若一動時忽然無之,自身立時感覺運用不當,至彼時自能自行改正其錯誤也。所以在初步時,必須有名師傳授兼校正不可之理也,設或無師在旁應請同學監視之或臨鏡以自習也,此為一種不得已之救濟法。然較有師指點仍同也,以上所定之姿勢,乃造成掤勁之不二法門。若詳究勁之根本系生於彈性,若考彈性之由來系生於身肢之拔長,並系生於氣,氣能貫串,蓬勃於內,則增加彈性,方可呼為掤也。故掤勁之主,完全在氣。氣之所以貫串暢通於關節使全圈俱滿者,必須先有合於練習之姿勢,又須存有掤勁之意以導引之,而後由不通之關節而通之。由微未之氣勢而長引之,以及練氣之功也。在此段內應注意掤之有無,蓋掤為氣之先聲也。故在第三段練習時,應以一著為主連絡此著上下各著專練習。舉例如:手揮琵琶必須轉上著摟膝,如何接頭至手揮琵琶並須如何接下著摟膝拗步,此時萬不可同時練習一路,或一趟以生貪多不精之弊。拳譜云:每手應先練一手,一手練成後再練一手,萬不可心急,三十七式同練,切記切記。無強先後任舉擇一式,只要將各式逐一練成,則三十七式自然貫通,並能呵成一氣,因名長拳也。此為練架子不可磨之根本,凡練習如不練過此種練法,則所運之圈,決不能全圈均有掤勁,如不能全圈均有掤勁,則圈身均有缺陷,有缺陷必有受滯之處。故拳譜再三敦囑務須再著手練,學習太極拳者,應特別注意而不可忽者也。

第四段 氣功之練習 拳譜云:氣走於筋脈力由於及骨,有力者皆外壯於皮骨,形也。有氣者是內壯於筋脈象也云云,查人身氣管之乾線於關節,於肌肉內,必欲氣流暢旺而迅速。必須將氣管較長而細,關節緩利似曲。人若鼓力運使既氣管較粗短,而氣之流行極緩矣。所以一切運使不使腹肌隆起,以阻氣之運行。故氣功之練習,必須鬆開勁,而不許稍有努實作用,以減氣之速度,既譜中所謂,過勁既滯之說也。第二項對全身之不隨意肌,尤須用精神意志驅使,內臟肌有延長性,其方法乃意在全身透空,使血中氣行順遂,此譜中所謂腹內於凈雲,可使氣騰然之說也。有此二項之規定,全身氣之通路可謂活潑而無滯矣。路雖無阻而仍須走路之氣本身有暢行之能方可活潑也,此主宰在意不在氣之說也。倘使意志精神浮漂,不注如此一點,則氣自不能去到該點也。所以太極拳必須以心行氣,務沉著方能收斂入骨。乃以心為令,以氣為旗,必須先有嚴厲之命令,而後乃可使旗不得不行,打通此不通之路線,使之暢通,內中尤以通過骨髓為最佳。蓋氣能沉著,則意志專一,二者有相互之關係也。因有此三項之練習原理,故氣功練習務須精氣收斂入骨,神不可散,此種動中求靜之功也,乃以心行氣,務須方可收斂入骨之謂也。在上段內所云云,抽絲以運轉,則姿勢成掤勁以開合,則內功具內謂已得太極拳之勁別及形狀矣。所以進一步以求內心之運用,務須氣勢不散漫,散漫便無含蓄,身一散亂,氣亦緩滯矣。所以務須使精神提起而專註一方,全身務須鬆開在意境中須全身筋直以活氣,沉著以行氣,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無不開,以合全身透空之意。吸為合為卷為蓄,呼為開為放為發。在吸時以天然提起之精神,亦須有拿得人起之意義。在呼時有天然沉下之精神,亦含有放得出之意義。以心運行其氣,則神氣自然收斂入骨內矣,內中含有沉守切用。故氣功練習,以動中求靜沉著為主,而以神為領導之。雖屬練氣,而意含不可注意在氣,蓋在氣則滯,在神則活也。此段也系卷放蓄髮四勁之時期也,在此期內應極端注意卷放,使卷放沉著以動之,蓋卷放中乃天然之開合。如沉著是精神驅使氣,使流通過此開合之路線,合則由手指下行至足跟,開則足跟上升至手指。能打開此二條交叉之通路,則氣功由無而有,由有而活,由活而強。然後以動作是否沉著,檢驗氣有無強弱也。凡太極之運動,無一著內,無有卷放,學習者應逐著審查,則功夫自能進矣。此項卷放舉不勝舉,茲另舉蓄髮之例如下:1:彎弓射虎之上蓄髮能沉著以左發否?2:搬攔捶之中蓄髮能沉著以右發否?3:栽捶之下蓄髮能沉著以輕發?

如均得之則收斂入骨之功已俱,沉著之功自成矣。然至此段內決非第一趟架子蓄髮所得用,故至此時期內學習第二趟太極拳最為適當。其二趟內蓄髮之處,多緊相接榫,非比第一趟在多數轉運中只能藏有一蓄髮也,茲錄其名稱及分路分項如下:第一路:太極初式、金剛搗捶、攬扎衣、六封四閉、單鞭、躍步覆捶、護心捶、拗步斜形、風掃梅花、金剛搗捶、回頭搬身肘、斬手、翻花舞袖、掩手肱拳、躍步拗鸞肘、左轉肱拳、右肱拳、躍步右換、右轉肱掌、左轉肱掌。第二路:鳳凰張翅、玉女穿梭、轉身倒麒麟、倒騎麟、轉身掩肱拳、合身裹變、轉身裹反捶、卸步裹變、裹反捶、卸步平肘勢、通山捶、劈架子、掩手肱拳卧虎跳澗、左黃龍攪水、右黃龍攪水、躍步轉腳、左黃龍攪水、右黃龍攪水。第三路:左沖蹬腳、右沖蹬腳、掩手肱拳、掃膛腿、掩手肱拳、左穿抱捶、右穿抱捶、海底翻花、掩手肱拳、倒插、搬攔捶、上步搬運捶左右、勢分捶、變肘窩底炮、進攔指路。此趟架子注意在蓄髮以轉而後連為主要練習點,內中卷放為始,蓄髮為終點。故練習此段時,非待以前三段已有根底後不可學習。蓋抽絲不能節節貫穿,勁別不能分別清楚既行之,亦非真心之蓄髮,且腦力亦無法顧及許多動作也。故在此段之卷蓄放發,務須加強彈性如開刀,彈性脫扣如放箭,則氣功乃日見增長,方可有意義可言也。

第五段 精神之練習精神之練習,務須神氣鼓盪,使身無缺陷,此靜中求動之功也,乃以意引神使神與氣合也。蓋氣之速度較神為慢,欲思以神之速度,領導氣之速行,而以心意為主動之練習也。以上列勁別之學習,乃學習滿圈俱有掤勁之功夫。滿圈有掤勁時,尤應分清此掤勁於八門之中,不可含混而過,以失勻清之功。比如:掤勁運至下圈內時則為履,若用履至履之中心末點時,應表示出履之意,如此類推。因有此表示則八門之勁方可分開矣,分開時意動神隨,神引氣發,而後神氣功夫乃能增進。雖在外表上觀之,兜園形圈動不見有何相異,然內中之勁已用意志之發動,精神之貫注而得園形,撐之為方形也。有方有園方成規矩,方為體園為用此名之外園而內方也。平時運行園中有方,而後方可用長方點,順逆以加之於人呼為粘也。如果圈中全園而無方,遇有動作旋轉不已,安能粘之對方以引牽動之功乎。太極拳園也,無論內外上下左右不離此園也。太極拳方也,無論內外上下左右不離此方也。方之出入,園之進退,隨之就園,用之來往云云。可見勁之運行,雖為園形圈走,然勁之重心因表示而成方,但此方乃方圓相生之方。內自無稜角可言,只覺園不覺方,能表示勁別,既有方點存於中,方點之生乃由意發氣隨以合成也。精神之生由勁別分清之方點而來,乃屬於被動。以養成精神之暢旺久久練之神與勁合,則神之注意點,既勁之方點矣。合一之後方圓之主持者而歸之精神矣。此時精神屬於主動矣。神愈練愈暢旺然後可以隨意念而周已。此欲神旺必須姿勢正確,頭頂虛懸之理也,蓋頭頂懸起,精神注射力強,緊集一點,不易外散。反之頭頂不懸則精神力量疲乏,如摸魚之呆形,其精神不其而然四散矣若蓄之於內,蓬蓬勃勃以運身軀,非至放時發時,而向外射。射時神行氣出,氣出勁發,待至勁發時,勁氣與神三者聯合而俱發矣。此種功效,基之於連接時,將意念寓於神氣之中,有起落合以主之是為神鼓盪。神氣鼓盪時,氣行於內而緩神行於外而速。欲氣隨神動,必須練習氣歸神,是使神氣參調而應神到。而既隨之周身爽利活潑無滯,雍容華貴有氣容入荒之勢,變換順遂,輕靈不群之概然。而此種功效,乃因掤勁充足,全身飽滿,起伏一舉一動,神氣蓄蘊在內,外散無由可以受意之動會來回貫串,因是有不得不鼓盪之勢矣。可謂完全用意志以走架子作用,使精神內含波動之意也。然其要點仍在能虛領頂勁,始能使神貫於頂。乃能輕能重,以證周身無一處缺陷,無一處不飽滿也。周身如有一處缺陷,既是一處缺陷乏掤勁之意也,此項缺陷主要點上至肩下至胯。如肩眼現則手身為二節胯骨扁則腿與身為二節,是周身為三家矣。故欲成一家,必須一舉一動在肩胯上極端注意。無使有鼓處,有遂處,全身成為緩和之曲線,各節均有相當之彎度,此是周身無缺陷之現象也。惟外缺陷容易改正,若內有缺陷則不易發現,倘內有缺陷外無缺陷則仍是缺陷不能周身一家矣。是以非用神氣能否鼓盪以驗之不可,神氣鼓盪之根本在能善用外園起伏,而方圓之生又基於勁別之分清也。故精神與氣功之練習須在三段之後,其氣功主要點在能隱,而精神之要點在能顯。因隱為收斂而沉著,顯為鼓盪而輕靈。故精神練習乃靜中求動,以輕靈為主;此與氣功練習動中求靜,沉著為主之不同也。蓋神氣收斂後而能鼓盪,方能生忽隱忽顯之功;架子走動時,內中自含輕沉之分矣;此乃證明內部無缺陷之故,始能外現之於神也。若能神活氣斂,則輕沉轉換順遂而靈活,順沉輕靈四字之功自得矣。舉例如下:1:能以心意驅使其神氣走動起伏緊湊之架子否?2:能得內中抽絲之勁轉換順遂否?3:能將運動中之接勁得如天衣無縫之功否?如得之則神鼓盪之功已具、輕靈之功自成矣!

第六段 內外聯合之練習內外聯合之練習務須內外相合全身一家。此時以意念為主也,凡練習太極拳架子者,能練到周身一家是乃最高之目的已達到,個人練習之能事矣。至此地步外之身形、腰、頂、內之精神氣勁無一處不合乎規矩。周身天驕不祥,如游龍嬌鳳,似松非松,將展未展、有行乎不得、止乎不得止之勢矣。於是周身節節貫串,勢勢相連,均有蓬勃之氣,轉換均系順遂之勁,此既拳譜所謂一舉一動周身莫不輕靈。而且貫串神氣鼓盪,而且內斂無缺陷處,無凹凸處,無斷續處(指抽絲非指發勁)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完整一氣,向前退後得機得勢。凡有動作皆是一在意不在外面,而在內有上既有下,有前既有後,有左既有右。如欲向上收寓下意,意欲左則寓右。虛實分清,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如是周身節節貫串,上下相隨,無絲毫間斷其功既得矣至有此段功夫,方可稱為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則內外俱動,靜則內外俱靜,開合有數,順逆有序,急緩相生,蓄髮俱能,可隱可顯,可輕可沉。開則氣由下而上,合則氣由上而下。用功一時精進一日,漸至隨心所欲,一切動作無不如意之所指矣,至此地位可謂已俱推手之資格矣。可謂完全由意志以活動矣。只須顧及意志是否虛靈而能明,能否活潑以變化,而無須顧慮身體上之種種,因隨意之動已成習慣。只覺此心不覺此心矣,此太極拳能鍛煉智慧之由來。楊譜云:持身中正行大道,用意活潑勢如輪,陰陽調間無間阻,變則化極無臭聲,如問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其斯之謂歟。總之以上六種用法,為走架子必具之課程,茲再以簡單之詞歸納大意如下:1:架子之學是使勁向方面以運行,使面上得到屈伸動靜之功用。2:抽絲之學習,是使由足跟至手指之道路順遂暢旺而綿綿不斷。3:勁別之學習,是使意念專註一方,作導引之氣節節貫串。4:氣功之練習,是使氣之路線暢旺,以增長堅剛沉著之作用。5:精神之練習,是使精神受理其氣,以活潑變化為軟柔輕靈之作用。6:內外聯合之練習,是使上列五者聯合以運之,使精神聯合一體,以從心之命令。如是方可稱為全身一家矣!

第七段 得機得勢之推求以上所說周身一家,既個人得勢之謂也。有此個人之得勢,作為根基而後與人推手。推手系二人之事非個人可比,因將對方之姿勢及勁別加入其中,往往在個人本系得勢,因有牽動變為不得勢矣。蓋欲懂人之勁,所以學習推手,欲思有推手之功,在求得懂勁之度,動作必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以達成沾粘連隨之功。因顧及沾粘連隨,不許發生丟匾頂抗四病之關係,往往發生不能周身一家之運動矣。所以推手先以求得勢為主,所謂得勢之身,勢不許有俯仰傾斜之病,換言之既須立如平準也。能在得勢之中,保持身勢勁別之中心勻凈,以覓得機之點,以窺其空隙力求上游,手握人手之上,因人之根在下,欲人之根斷或浮起,非據上游不易得空隙之機也。如得機既行沾粘,乃可進一步以行卷放之作用,若不能得機則徒事推磨與技擊無關,又何須練習推手矣。惟周身一家,始有此得機之能,不然既有機可乘亦採用不上,徒覺機會過去之可惜,而不能應用其機。所以推手之第一步,既在得機得勢中以求得沾粘連隨為主要希望也,若推手之方式須有左右進退中之步之轉換,以四正為主,並須假定勢有出圈勁有出隅之時,則以四隅手補充之,方合太極拳八門五步之推手也。現時流行之定步四正推手,及陳長興先生所持創造者,專為有功夫之硬拳家後學太極拳之需用者,其目的在化其原有硬直勁變為柔軟,故練習不計次數。籍口改正以往習慣,有無傳染畫圈揉手之弊在所不惜矣。凡有硬直勁學者,非此項推手不足救濟之,尤須以長時間之推磨,方能挽回僵直之病也。萬不料現時無硬直習慣亦多從事此項推手,遂使此項定步推手風行一時矣。查原來之推手,乃系動步轉換而進者,在楊家呼之為履有時假定出圈出隅之勢加入,隅手摻入其中,呼為大履以別之。查此種推手各有所用,為學太極拳者,自審查於硬直之勁,並末下過苦功則可不必呻吟。毋須練習此項定步推手,既以小履作動作之推手法可也。推練時必須極慢,以便雙方有審查之機會也,若能逐項審查,逐一感覺內中有得機得勢之趨向,方可收到以推手而得之功效也。茲舉例如下:1:在擠時有俯之弊否?為順抽絲否? 2:在履時有仰之弊病否?為逆抽絲否?3:在掤時有傾之弊病否?有走之勁否?4:在按時有斜之弊病否?有粘之能否?5:推手時掤勁夠度否?有無匾之病?6:推手時掤勁用之過甚?有無頂之病?7:推手退步過速否?有無丟之病?8:推手進步為速否?有無頂之病?如能得到沾粘連隨之功、而無甚病,則第一步推手已獲成功矣。

第八段 捨己從人之詳求上段得機得勢乃屬於主動,捨己從人乃屬於被動之得機得勢也。人若要之勁既給之人,若來勁既走之,人亂來既拿之,人硬來則掉之,不與頂勢,不與去勢。而後乃得謂之捨己從人也,如欲合之非運空潔挫揉四字不能得其效。1:所謂空者、乃因對方遇於壓迫,故須纏轉泄人之勁,於另一方面不許離開之謂也,泄中並有泄人瀉己之分。如個人掤勁用之過大,為避出圈或出隅計,應調整其勁,此種作用乃瀉於己之法也。此種瀉法無強瀉己泄人均為空勁也。2:所謂潔者,乃因對方掤勁不夠、虛而不明不足。感覺對方勁之所在,故須以己之氣增加掤勁之內,逼迫對方不得不表示其勁,故此種動作乃補於人之法。倘己之掤度夠弱,不能與對方發生沾粘功效,必須貫之以氣,使其中有蓬勃之意,此補於己之法也。故補救必須以氣補,不可以力補,若用力則為頂矣。故此種補之名詞無強於己於人均為潔氣法。3:所謂挫者,乃因壓迫過甚,非空所能應付,故須用身法,使己之勁向下沉而後落以化其勁,既里抽絲之勁者。若挫極則為卷,其功用是在深之內,加以內引之勁,牽動對方之根也。4:所謂揉者,乃因對方之勁過弱,補之尚嫌不足,故以身法變換己之勁,微向外行而上起以化其勁,既外抽絲之勁也。若揉極則為放,其功用在補之內,加以 外翻之勁,牽動對方之根也。總之空潔挫揉四字之運用,完全視對方之情形而後動可謂完全屬於被動之意也蓋從己多生滯,從人則易活也。因捨己從人方能感覺人勁之大小,彼我之輕重惟感覺之生,乃因己之動作已與對方發生沾粘連隨之後而生,隨方就園,隨曲就伸之功也。因能隨方就園,方能辨別對方勁方向,而後明了人之意念,如何來去如何長短,如何若人善於從人。勢必由己是為主觀,有主觀則必滯。能從人則為客觀,有客觀性則意活。如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乃能稱彼勁之大小,方為懂人勁之功夫。但人之失效,亦在捨己從人,因從中自有分寸。若盲從不止,必至陷己於不拔之地也,而無法回救其身,反多從人之害矣。故從人應有一定之範圍,過此則須接續其勁,轉換其身手,從中略加變化,而後再從之,既再加一圈,是為接勁之法也,不然九舍從絢人也。故從人並非難事,所難者在從人者己身仍須得機得勢耳。因為在從人中運身仍能得勢,則對方易感於不得勢,其中空隙自生則從人之時既是攻擊之時矣。無須將從人與攻擊分為二時期,其直截了當時機迅速何等爽利也,茲舉例於下:1:推手舍己之轉換時接勁接得上否?2:舍己之走化時得勢否,有無俯仰之病?3:從人之粘走時得勢否,有無斷接之病?如均能做到捨己從人之功成矣。

第九段 知己知彼之要求知己系運知,知彼系運覺。既在鍛煉有素之後,一舉一動可以覺悟之勁之所在,及氣之所行也。如欲知彼,又須在知己之後。因能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先使己身從心之變化而變之,及可從人之變化以變化之,從而化之是為知彼。能知己知彼則內中並有空潔挫揉以調節之,拿掉要節以制之,而後雙方沾粘如一。倘能沾粘則可以行進逼,進逼至七分時,既須停住以行聽勁之法。因至此地不得不表示反應之勁矣。所以在此地位停止以聽勁,免得發時與對方發生抗頂之病,方可發得人出也,夫練習太極拳者莫不知有聽勁之法也。然須明白聽之時也並非雙方之手搭上時既可以聽勁也。所以非至此地點不可用聽勁之法,否則則能聽之亦無所用也。若在七分時己身藏有卷放之勢,張弓以待聽對方有左行之勢,則借其勢行順蓄以外發之,若右行則行逆蓄以外法之,所以太極拳呼聽勁為發勁之先聲也。蓋至此地步,乃可蓄以手走而身蓄,乃可發以身上而脊發也。因此種蓄髮施之於人,人無滑走變換之機會,方可使用聽勁以發勁之效也。陳譜云:虛攏作誘只為一轉,來脈得勢轉關何難,正為此言也。有此聽勁之轉關法在,而後自可引進,以落空行四兩撥千斤之功矣。所謂引進落空者,乃纏繞閃還四字也,總之曰化勁。四兩撥千斤者,乃撩逗弓抖四字也,總之曰發勁。處於何時應纏繞閃還,何時應撩逗弓抖,非知彼不能適其用,非知己不能運其法。不能知己之勁何能引彼進自己之圈內,而使之落空哉。如不知彼之勁,何能加以之四兩既撥去千斤之勁乎。此所以為難也。雖然懂勁固屬於知彼為先,乃是以己為要,自己姿勢勁別神氣及一切安排,欲當彼以勁來,己以勁應。在彼勁將動絲毫之際,既趁勢入,接骨逗榫以接其空隙,彼一動彼自跌出矣,此所謂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以借力打人也。在此期仍須以得勢為前題,如有不得勢處便是雙重。未化要在動靜之機內,陰陽之圈裡動分靜合中以求之,而後此病可去矣,此所謂知己知彼而後易戰易勝也。

以上九段凡按照各譜中之精華融和原理,以編成者,按段求進,乃學習者練習應有之方針。若越級而上,則難免有欲速則不達之苦,反之愈求愈遠矣。由第七段至第九段乃推手應經過之階段,非俱推手資格之後,不可學也。而推手之對方,尤須注意非有相等之功夫,或根底精高者,不可與之對待,以求進步。倘貿然行之,則易傳染病之推動,是求進反退矣。總之以上走架子三步審查法,乃根據功心解之原則。推手之三步審查法乃根據太極拳論之原理。太極拳論八門勁別分清法,與五步之運用,系根據王譜之八門五步用功法,及黃譜之步法所合編而成。太極拳練習之程序系根據李譜之原則。統此三部,故本科學之精神,加以說明。使初學者得一修鍊之方針,高深者得一自省之方法。不論授者為何種架子,不論學者為何派之太極拳,如能按照創造之書原理,以運使一切,故可呼之為真正之太極拳。至架子之長短或前後之倒置,均無關宏旨。倘所練之架子,不能如功心解所規定,學習之推手,不能如太極拳論之所指示,架子內勁別不分,步法不合,練習不按程序,動作毫無意義,既有王宗岳氏所親授者,亦不能稱之為太極拳。蓋言行不能一致,則太極拳之原理已失,安能以輕制重,以慢制快乎?太極拳論又云: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此乃先哲諄諄以告誡後者也,在先學者,豈可堅持成見,用力勝人,用快打慢,以負先哲之期望乎。所以吾人應兢兢業業,把住此遺留之標準,研究其真理範圍之練習,則事半而工倍,不致徒入寶山而空回也。此時學習此太極拳者,每感於聚訟盈庭哀一是之苦,若本此拳譜遺留之論加以琢磨,自可免去許多無謂之爭執。何者為真正之太極拳,自可由功心解太極拳論,及八門五步之意,審查是否相似答覆其問矣。太極拳譜 練習程序審查表第一段:架子之學習、分段分項分著以校正。 適用第一步審查法。第二段:抽絲之學習、分清十二抽絲之運動。 適合第一步審查法。第三段:勁別之學習、求掤履擠按與采挒肘靠 適合八門五步之定義。第四段:氣功之學習、求松凈沉著與卷放蓄髮。適合第三步審查法。第五段:精神之學習、求鼓盪而內斂無有缺陷。適合第三步審查法。第六段:內外之聯合之練習、求神氣勁勢節節貫串。適合第一二三步審查法第七段:得機得勢之推求,求沾粘連隨去丟匾頂抗。適合第四步審查法。第八段:捨己從人之詳求,求拿掉要節與空潔挫揉。適合第五步審查法。第九段:知己知彼之詳求,求閃還撩弓與纏接逗榫。適合第六步審查法。

走架子修練根本圖第一至第五段之課程勁運基於離心力,無力勝有力,慢手勝快手行抽絲以旋轉作勁行,走內圈以腰脊為主勁,撥背為上下之內圈,順抽絲為開之主圈,逆抽絲為合之主於腰這左右之內圈,履、空、卷、掤、結、放、直、墜、含、曲、開、提、虛、挫、按、蓄、擠、揉、發、腕、肘、胸、膝、胯、頂、領、變 。 剛 沉 精,動 輕 柔 推手修練根本圖第七至第九段課程輕靈以旋,本人離心力掤,掤掤合勁纏開走粘要給連粘隨沾挫潔肘采揉空靠挒還向心力閃弓對方撩掉拿

附太極拳術語辭典一種專門學術,常有一種術語,以資簡單應用規格法此術語多系習慣上所染成者,亦因俗語而漸成者,有時字面與意義完全不同者亦有。按照字面內中毫無意義可言者,惟往逐多年之後,一再傳授,則為確定之名詞,轉視為當然矣。學習太極拳者,如不知太極拳術語裡面,徒為字面意義所拘束,則不易得到正確運動之精神。倘聯想一絲及神秘之名詞作為根據,是有實數而不再,反求代數以成抽象,說明可謂開倒車矣未免愈借愈遠,離間拳術之本題矣。料想現時懷疑太極拳名詞者大有人在,蓋解釋不一,意見紛紛,令人心中俱有苦悶難言之概,而無所適從至欲求上進者,因此項詞意之不明,如入五里霧中各自摸索,於修鍊上多有妨礙矣。茲為便利科學計,似應有一種確定之解說,以範圍其用,而後本此解說以努力前進,則不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茲分項說明如下:1、掤勁:求有彈性之勁也,乃練習氣力貫串於下,如手中有如打氣之橡皮帶也2、履勁:求有摩擦性之勁也,乃換移地點之內下掤勁也,使雙方互相接觸之點互相緊貼,以行摩擦之功也。3、擠勁:兩力合之勁也,乃以兩種不同方面之勁,交叉聚於焦點,以放出之勁4:按勁:按捺不離開之勁也,乃范定對方之一點,使之發生反應彈性不合滑脫或亂舞也。5、采勁:兩力分之勁也,乃拿住對方之一點而分之,使對方不得不表示力之出發點,兼可制止一切油滑手法也。6、挒勁:擊轉之挒勁也,乃旋轉以蓄加大彈性,突然發出之勁,意義中有入內之可能性也。7、肘勁:撞於肘擊之勁也,乃轉換於肘之上下臂部,以突擊之謂,為用挒之二道防線也。8、靠勁:旋轉由體側出之勁也,乃轉換於身體一部分以側出人身之勁,為用挒之三道防線也。9、沾勁:乃定位一點而不移也,乃定位一物上如生根於其地,無論如何變化也不離開此點也。10、粘勁:含膠質以移動之,乃沾定而緊貼之,以移動而不離開其面也。

11、連勁:退中含有牽動之勁也,乃將對方延長入己之圈內,拿之也。12、隨勁:進中含推動之勁也,乃將己勁延長入他人圈內,而擊發也。13、空勁:瀉去人之勁也,乃不以頂勢相對,轉側以瀉人之勁,使之落空也。14、潔勁:補助人之勁也,乃用於對方勁匾者由己勁補之,以資雙方緊貼可以牽動也。15、挫勁:逆轉於內下之勁也,乃轉換內纏姿勢以瀉空其勁,使其不得勢也。16、揉勁:順勢於外上之勁也,乃轉換外纏姿勢以散化其勁,使其不得勢也。17、纏勁:螺絲以繞轉其點也,乃旋轉以環繞其點,使之不能離也。18、接勁:延長己之勁也、乃接續己勁以加長,並能接續他人之勁而為一也。19、逗勁:斗榫以入之勁也,乃接續對方之勁,斗榫以成相對之線也。20、抖勁:突然以震動也,乃全身卷蓄後突然暴發之勁也。21、閃勁:側身以去其勁也,乃轉身以化其勁不以強度硬抵抗也。22、還勁:里纏外反也,乃采奪其勁,在不停頓中復回以放之也。23、撩勁:引誘其勁而出也。乃旋轉壓迫其一點,使之發生反動以待之也。24、拿勁:節而抓之也,乃用其指勁虛攏住人之身手一部分。25、換勁:移動用勁之部位也,乃轉換此節之勁,展至他節以化人之。26、弓勁:突放以采手之勁也,乃出其不意,遇有空隙,既投入擊之而不分別挒放發之謂也。27、受勁:人給我受也,乃對方勁來坦然以卷而收之也。28、給勁:人要我給也,乃人要勁決不若毅然送出,下塌以給之也。29、卷勁:大圈化為小圈也,乃用逆纏由大外圈入轉於小內圈也。30、放勁:小圈化為大圈也,乃用順纏由小內圈以成大外圈也。

31、蓄勁:成為勁弓也,乃加大掤勁而卷放之,張弓以待也。32、發勁:實直其性也,乃由彈性之脫扣,以發生其勁而不計是挒是放也。33、兩儀:平行之偶力也,乃順逆抽絲互為應用,為偶力之功也。34、虛實:重心偏差也,乃使所有重心,均須在三分之二以內活動,而留有偏差數也。35、平準:立身中正也,乃不使身體有俯仰傾斜之形也。36、沾點:豎來橫沾,橫來豎沾也,乃本槓桿方向之法以求沾也。37、缺陷:氣不飽滿也,乃身體一部分缺乏掤勁之謂也。38、陰陽:兩者相異而對也,乃放出、發、開、剛、肉、用、氣、身、武與收、入、蓄、合、柔、骨、體、理、心——又兩者相對而相異之名詞也。39、聽勁:靜待對方示出發勁也,乃對方沾定之時,靜待對方微動而順之以先動40、得機:有隙可乘也,乃因對方有隙可入,得以乘之也。41、得勢:重心安定也,乃重心偏差,不過二足三分之二,可以順遂以活動也。42、開展:加大活動之圈也,乃伸長手足內部之榫,帶以加大動作也。43、緊湊:縮小動作之圈也,乃收斂手足之動度,而以氣運身之謂也。44、八卦:八種勁別也,乃動作時因用勁之地位不同,故別之為八也。45、五行:五種步之方向也,乃動作時因步之方位不同,故別之為五也。46、摺疊:意上寓下之反行也,乃正行必先反,反行必先正之意也。47、借力:給人以加速力,乃沾定一點順其所走方向,而以加速力引隨之也。48、氣功:氧化運動也,乃練習就血液內氧氣之加增,並能由精神意志以指揮而運行之。49、牽動:倒換偏沾以牽引也,乃利用偏沾倒換之勁也,作發動機以吸引一切外方之勁也。50、順抽絲:往外上以旋轉也,乃屬於攻勢之抽絲用以逼人之勁也。

51、逆抽絲:往內下以旋轉也,乃屬於挽救回守抽絲用以泄人之勁也。52、接骨逗榫:尋向心力也,尋求向心力之點,而啟發之,恰在對方重心之上也53、運化主宰:本離心力也,乃一切運使均以腰脊作中心,以化人之勁也。54、神氣鼓盪:神氣活潑而振作也,乃運動時氣隨神,神隨意以周行而發揚也 55、上下相隨:手與足分虛實也,乃右手有足,乃左手左足,動作時務令手則足虛,手虛則足實也。56、周身一家:全身節節貫串也,乃周身各項關節能貫串如一,一動無有不動也57、收斂入骨:神氣隱於內,乃將全身之筋使有拉長之意,以運行也。58、懂勁:知己知彼也,乃系身手中感覺靈敏,明了對方勁之動靜變化也。59、兩膊相系:兩胳臂間如系也,在兩胳臂之間如有一線相系以動作也。60、兩腿相隨:兩腿間如系也,乃兩腿間加強彈性,為一足邁大時餘一足必隨之61、虛領頂勁:乃有頂有上掤勁也,乃頂頭懸起,有如頭上部有一線以系住也。62、含胸拔背:不使胸部凸出,須含住也,如脊背有拔長之意,既前胸自含矣。63、沉肩墜肘:不使肘肩揚起也,乃使肘往下沉以運轉,則肩亦連貫自沉矣。64、松腰松胯:腰如帶束,因帶能旋轉方謂束也,乃尾閭中正以應身,則腰自松腰松則胯亦自開矣。65、頂病:出頭太過,乃掤勁太過,突出其尖,有尖擊鼓滯之勁以上撞也。66、匾病:掤勁過弱也,乃用掤勁不夠其度,致雙方不能生沾,虛有其表也。67、丟病:離開對方之一點也,乃手中未含有彈性,兼離開太速,不能與對方以連之功也。68、捂病:應以太速而相衝也,乃彼走此應而應之過早,致有衝突也。69、俯病:身前伏以鼓後腰勁也,乃因身之前伏致重心越過足尖也。70、仰病:身後仰以腆胸也,乃後仰之勢致重心越過足跟也。

71、斷病:勁斷意也斷,乃勁斷時之意亦連帶而斷也。72、接病:似接而求接也,接非其點,外形雖接而勁實未接也。以上72項名詞乃太極拳常用之名詞,凡傳習太極拳者莫不知之,而樂引其詞於所授方法之中。惟解說意義常有不同,有是有非,致求學於彼有誤於所授之謬解。往往以先入為主,不復計及實在如何,反儘力擁護其說,於不知不覺間,自身已隨其誤解趨入歧途矣。功夫進步既遲,所以效果亦微,徒勞往返,有負熱心學習此拳之旨矣。足見名詞解說適合與否,關係練之成績甚重且大。如上列所有名詞乃練習太極拳所常用者,茲根據力學原理以釋之,以資易於明了。至譯出之意,均本此拳精義而來,並不拘以字面理解作為標準。願世之同好此拳者,審查自身所練者有無含藏此等名詞之類目在內,如是之是否作此解說,如果是則請將此等名詞一一實現於練習法用法之中,自不致有名無實,似是而非之太極拳矣。 陳長興總論發明: 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 一陰九陽跟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 三陰七陽尤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 惟有五陽並五陰,陰陽無偏是妙手; 妙手一運一太極,跡象化完歸烏有。

推薦閱讀:

練太極拳真的會損傷膝蓋么
對太極拳不用力的認識 2
梅墨生:對《太極拳論》的解讀
楊式太極拳圖解(85式完整版)(32~61) - 無住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武當趙堡太極拳脈系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