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信仰的現實狀況(上)

禪修營8月12日上午開示各位,有功夫用的一心用功,功夫用不好的同學,我們一起來學習,主題是「信仰的現實狀況」。以信仰主題的學習,是北海禪院禪修夏令營每年必修的課程。早前,我們學習的是「走向未來的信仰」,之後緊跟著又學習了「信仰的未來走向」。我們今天要學習「信仰的現實情況」,總共分成十二個部分來談這樣一個主題。「信仰」一詞是兼指,它既包括我們個人對信仰問題的建樹,也包括對當前社會上信仰現實狀況的分析與判斷,以便於我們能夠清晰理性地了解自己所處的時代、文明環境和信仰環境,從而明確在個人生活中應當如何安置自己的信仰。一、無信仰的時代落敗每當論及當代信仰的現實情況,都會有教內外或跨界人士心中存疑,懷疑當代複雜的信仰問題,誰有資格談、誰夠水平說。與此同時,陽春白雪和附庸風雅在當代社會卻永遠不缺市場。至於生命意義、菩提大道、天地文章這樣的話題,古調早已沒有人重彈了。在西方物化文明的強大攻勢面前,我們時常看到傳統中華文明一一失去應有的文化陣地,呈現節節敗退的狀態。這不是社會競爭,而是文化失守。最關鍵的是,失去傳統文化陣地後內心的蒼白與枯竭,及應對物化文明現實的措手不及、抽不出手腳來應付現前的一切。然而,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說,西洋文化的特徵是宗教的、信仰的,中國文化的特徵卻是倫理的、理性的。其實更確切地講,物化文明的強勢來襲,並非物化文明在東西方價值交鋒中擊潰了心性文明,而是有信仰對無信仰環境的瘋狂進犯,此點至為關鍵。在物化文明的發展方面,我們絕非因為不夠先進而落敗,物化進程中的四大發明(火藥、造紙、印刷術、指南針)原是中華文化的專利,物化文明與心性文明被中華兒女有選擇地進行了發展。中華民族兒女聰明智慧,怎樣的物化文明成果在我們這裡都能迅速發展起來。只要別人有的,我們很快就可以有。所以,我們的物化進程速度並不慢,最大的問題是,應與之相匹配的心性文明進程脫節,或被選擇性地遺失了。各位千萬不要認為,物化文明的發展步驟永遠是西方領先。相反,我們倒很有可能敗在本有的心性文明陣地上。當前的心性文明呈現出隔離信仰的狀態,這才是導致我們落敗的地方(如「宗教搭台經濟唱戲」、「挾佛斂財」、「挾佛上市」、「消遣佛教」、「褻瀆神聖性」等,都是將文明隔離信仰乃至將文化拿來換錢的重要標籤)。所以,今天第一個主題是「無信仰的時代落敗」。在這樣一個心性文明系統中,隔離信仰的時代落敗的現實導致了一些現象的發生。如果我們客觀地看清,就不會有絲毫迷惑;倘若沒有看清楚,疑惑就會有很多。二、缺乏信仰的社會現實第二個主題是「缺乏信仰的社會現實」。信仰並不光是宗教界的事,無信仰有時會讓人們的心靈枯竭到全無敬畏之心,對於「道義」徹底不信仰,甚至對於所追求的「名」不信仰,對於「利」也不信仰,關鍵是,對於名利追求中的道義責任沒有擔當,失去底線。現在很多人在追求「名」,但卻在用毀棄名譽的方式進行追求,這是一個無信仰的現實情況。西方工業文明正以全新的面貌影響整個地球。在此影響過程中,西方文明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所打造的價值觀,以工業文明成果為包裝強勢來襲,往往讓我們疲於應付、措手不及。我們對外在的物化文明感到新鮮,對內里的信仰文明卻又無緣領會。大家都知道喬布斯的Apple和iPhone,但很少有人關注他的信仰是什麼、他的生命追求是什麼。在新興的信仰時代,當代人的信仰格局正發生前所未有的巨大改變。關於這一點,中國宗教界並未及做出何種有力量的工作,但一些西方及歐洲的教會在發展過程中卻呈現出一種開明的態度,其中不少思想成果值得我們研究或借鑒。譬如,天主教早年曾犯下過燒殺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的過失,但後來坦誠地承認這種過失,並一步步以十分開明的態度進行自我調整,其每百年一次的大公會議分析人類的信仰生活,總結人們生活的過去,分析社會的未來,探索未來信仰的走向,總結人類的理性、感性、矛盾、戰爭,尋求世界和平的力量源泉,這些都是人類文明史上可圈可點的舉動。最重要的是這些做法的借鑒價值,比如,被人們廣泛關注的1960年第21次大公會議的牧職憲章(《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對當工業文明時代推展開來以後,現代人的信仰、情感、煩惱、處境、矛盾,以及種種的不平衡做出了客觀準確的分析。這份分析材料不是佛教教內的文獻,但對社會問題分析的客觀與準確性卻是被公認的,其中談到了人類社會目前面臨的一些困境。那份六十年代文件所談的問題,完整包含了現代社會各個方面的現實情況。這份文件開篇主要在談兩件事情:第一件是人類的進步,第二件是面對的困境。首先,科技發達是人類的進步。但面對的困境是什麼?人類社會的困境:對於人類社會的困境,將這份工作進行了深入的總結分析。以下表格是其內容的大綱:人類的進步與面對的困境:人類的進步面對的困境1.科技發達2.懂得心理規律3.懂得社會規律4.擁有大量財富5.嚮往自由6.渴求世界統一7.渴求世界和平8.思想交流頻繁9.很能處理目前問題10.社會化進展快速1.但未必全為「人」服務2.但未必能處理自身問題3.但抓不緊整體方向4.但仍有廣泛的貧困、飢餓、文盲5.但出現了新式奴役,即社會與心靈的奴役6.但仍有嚴重的分歧和敵對7.但常在滅絕全人類的戰爭陰影下8.但意識形態經常相左9.但未來方向模糊10.但未必利於個人人格及人際關係發展11.青年人醒覺了12.宗教生活更為活潑13.知識愈來愈發達14.求取實際效率15.處身廣大的群體中11.卻為父母、師長帶來教育的困境12.但離開宗教的人亦日漸增多13.但不能予以控制、綜合14.但不顧良心的要求15.但失卻個人的思考和靜觀時間16.事物趨向專門化17.個人主義抬了頭18.人類好似大有作為19.可能行至大的善20.可以走向自由21.可以走上進步、友愛之途22.但失卻了對全局的兼顧23.但連父母子女也產生代溝24.卻又好似柔弱無能25.但也可能做最壞的惡26.但也可以走向奴役27.但也可以走上墮落、仇恨之途*物質生活十分發達*但精神生活十分落後科技發達,但未必全都為人類服務;懂得心理規律,但未必能處理自己的問題;懂得社會規律,但根本抓不住整體的方向;擁有著大量財富,但仍有廣泛的貧困、飢餓和文盲。這種不平衡目前也反映在佛教界。我們從新聞報導上經常能看到xx寺各個方面的新聞,比如說它怎樣有錢、CEO、上市、名車等等。但佛教的事實是情況怎樣的呢?我個人06年曾有機會做過一次遠行的考察,從廣州到西安開始徒步,縱貫祖國大江南北,穿越陝西、甘肅全境,進入新疆。南疆、北疆都走完,然後出境,直到終點印度的那爛陀寺。這些地方都走過以後,自己深有體會:其實一再被誇耀的有錢的佛門輝煌聖地,就那麼幾個地方,百分之七八十的民間寺院都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他們自耕自食或向社會信眾化緣,勉強維持寺院的生存。佛門的現實情況,並不像有些媒體所渲染的那樣極度奢華。奢華的是有那麼幾個,因為中國的城市也有那麼幾個奢華的。在這個十多億人的國度里,即便絕大多數人還不是很富有的時候,也一定會有一部分人相當富裕,這是一個可以理解的社會現象。但現實情況呢?擁有大量財富,但仍然有廣泛的貧困、飢餓和文盲,這是社會的現實,也是目前佛教界所面臨的問題。這是四五十年前的文字總結,現在看起來並不過時。當代人嚮往自由,但卻出現了新式的奴役——社會和心理的、高科技和遊戲的,各種各樣新形式的奴役。人們渴求世界統一、和平,但卻仍有嚴重的分歧和敵對;渴求地區和平,卻常處於滅絕全人類的陰影之下;思想交流十分頻繁,意識形態卻仍然相左;很能處理目前的問題,但未來方向十分模糊;社會進展很快,但未必利於一個人人格和人際關係的發展與完善。青年人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覺醒,卻為父母師長帶來了教育上的困境。宗教生活可以變得很活潑,但離開宗教的人卻日漸增多。對於信教人數的統計,最後往往變成一個虛數,因為很多人內心裡剛有了一個形式,然而私下裡卻退失了信心。知識越來越發達,但是不能給予調控和綜合。很多人只求取實際的效率,卻不顧良心的要求。時常身處在廣大的群體,比如現代的社交網路當中,好像直接面對著全世界,但現實生活里人與人之間卻都有一堵玻璃牆。更實際的社交模式好像還是鍵盤,因此多數人失去了個人思考和靜觀的時間,也失去了直接面對世界的時間。事物方面趨向於專門化,卻失去了對全局的兼顧。這個時代強調個人主義、強調自我,但即便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存在著代溝和難以溝通的問題。我們各位很想大有作為,但是又隨時展現出一種柔弱和無能。我們可能導致很大的善,但隨時有可能做出最大的惡。可以走向自由,也可能走向被奴役。可以走上進步和友愛的道路,也很有可能走上墮落和仇恨的道路。最後咱們來做個總結,就是:物質生活實在發達、精神生活相當落後!在人類社會普遍遭遇的困境面前,我們作為華夏兒女,在內心裡該如何考量及處理這些問題呢?中國人有比西方人更為複雜的心理矛盾,尤其是當代社會,如下表所示:作為中國人的特殊心理矛盾:作為中國人的十大矛盾我們的態度我們的希望1.我們鄙視「拼爹」2.我們譏諷一夜暴富3.我們恨貪官4.我們看不起「富二代」5.我們譏諷不正之風6.我們痛恨貪腐賄賂7.我們痛罵炒房團8.我們鄙視崇洋媚外9.我們痛恨「潛規則」10.我們抨擊不良價值觀1.卻又「恨爹不成鋼」2.但私下又喜歡買彩票、買股票3.卻又夢想「當官發財」4.但結婚時又想著「傍大款」5.自己辦事卻忙著找關係6.但盼望別人收自己的禮7.卻又四處尋找炒賣機會8.卻又總是偏愛或痴迷國外品牌9.卻又希望自己是「潛規則」的受益者10.但常常是不良價值觀的真正奉行者*我們的態度十分公正*我們的希望有些自私對於一些社會現象,我們往往既抱著公正的態度,又懷有自私的希望。比如有個網路辭彙叫做「拼爹」,我們特別鄙視「拼爹」,看不起富二代和官二代,我們好像特別反感「拼爹」的時代,但是「恨爹不成剛」啊!我們諷刺一夜暴富,但私下卻特別熱衷於買彩票、股票、基金,攢著它們希望能多變點錢出來。人們恨貪官,可又趨之若鶩地做公務員,並夢想在操作權力的同時升官發財。雖然看不起富二代,可要交朋友、出嫁的時候,總想著得傍個大款。大家諷刺不正之風,只要一到自己辦的具體事情上,都懂得找關係。人們痛恨貪腐和賄賂,但總盼望別人能收自己的禮。人家將禮品收下,就意味著會幫自己開綠燈、為自己辦事。現在很多人在經濟方面炒作房地產、能源、食品……什麼都炒。看一看社會新聞就知道,有時候炒辣椒、有時候炒蘿蔔、有段時間說鹽快沒有了。單單青海湖邊就有數十、上百公里鹽灘,據總量考察的結論來看,就算全中國所有人都來吃這裡的鹽,一百年也吃不完。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現在根本都沒有利用。社會上有段時間炒起鹽來,真是很奇怪,怎麼會沒有鹽吃呢?原來是炒的。人們對外痛罵炒房團,卻夢想自己手裡有餘錢,還是買套房存起來,炒一炒升值空間會更大。特別鄙視崇洋媚外,卻總是偏愛LV、GUCCI、愛馬仕,看著別人一戴,自己心裡發慌。早幾年這些都是時尚,現在卻成了諷刺。因為走在大街上,人人都背一個LV,詞有千篇只許一律,這是多諷刺的事情啊!人們特別痛恨潛規則,卻總希望自己是潛規則的受益者。一方面痛恨當今的不良價值觀,但卻常常把正在執行的不良價值觀,當成時下自己最適用的價值系統。這樣來看,其實在很多問題上,我們的態度十分公正,但一落實到自身上來,就時常難免自私。這樣對比一看,就會發現不少問題。剛才那份憲章用了三個字來對所有現象進行總結,就是「不平衡」。的確是這樣,人類社會在進步,並且有很大發展,但是不平衡的發展就好像一個人左腿一直在長長,而右腿一直在縮短,最後左腿比右腿長十幾倍。他行走起來必然搖搖欲墜,而當代社會,不單要走,還要逼著他跑。看現在的情況,這種不平衡幾乎籠罩了絕大多數人的現實生活。比如,我們在生活中習慣吃快餐,所以最後吃飯變成了「能快不能慢」的事。只能欣賞節奏暴力、明快的音樂、電影和電視劇,已然失去了欣賞輕歌曼舞、文藝化電影和電視劇的興趣與能力。信息和知識嚴重碎片化,其最終結果是使自己沒有任何整合能力。有著松垮垮的一大堆信息,卻沒有自己能梳理的思路。乃至於就連娛樂和享受也時常碎片化,不具備完整的欣賞能力。習慣了一用就丟的生活用品,所以容易變得只能浪費、不能節約。喝慣了各種濃烈、有刺激感的飲料,所以沒有能力去品嘗清水淡飯。往常說的「心安茅棚暖,性定菜根香」,能夠嚼出菜根香來,這種說法拿到現代人面前,不光是過時,而且已經成為一種奇怪的主張。為什麼菜根還能吃得香?時常拿出來炫耀的是服裝、房子、汽車、奢侈品、名表、腰帶、好包、人和人之間的潛規則、形式上的競爭,原來就是這些東西。這會不會是一種可悲的社會現實呢?人們什麼時候以「道德責任」來自詡過呢?或者說,什麼時候以精神生活的深度化和多姿多彩而欣慰和自豪呢?這些不平衡的根源從哪裡來?根源於人心的不平衡和人性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因為人性中存在著一些水火不容的對立面因素,比如:首先,人是有限的,但卻又充滿無限希望,這是總根源。一方面感到自身有很多限制,就是佛教所說的「苦」,但同時內心深處又有著無窮的願望、希望常樂,內心裡嚮往著絕對的幸福、快樂和自由。人有許多慾望不能同時獲得滿足,比如有時我們心裡的想法很奇怪,有著十分怪異的願望。我們希望總是白天,有時又希望它同時也是黑夜。如果我們的希望呈現這樣的矛盾,那誰能幫我們解決?佛也不行啊!因此,我們只能選擇一部分慾望加以滿足,而放棄絕大部分。這是不平衡的第二個根由。再其次,由於人性有時具有軟弱無能和惡習傾向,所以往往容易做出本心不願意做的事,又常常不做本心愿意做的事。於是,心裡的不平衡越來越深化。基於以上原因,「不平衡」給人的最直接效應就是分裂之苦。想做一個好人,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做不了好人;想幫助他人,但又得利己;有時必須和顏悅色地對待別人,但同時心裡又有情緒;有時表情在笑,心裡在哭;有時表情在哭,心裡在笑。好像文學作品中對於這些情緒表達充滿了讚譽的言辭。但我們思考過它們的內涵嗎?有多少時候正好是一種分裂和不平衡。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因不肯或不敢正視這些問題而採取了不正確的解決辦法,又有一些人因為遭受到眾多不幸而無暇反思這些問題。比如在貧窮和戰爭威脅下,很多人根本無法考慮自己平不平衡。像劉震雲寫的《一九四二》,人們在生死存亡的當口,哪裡還顧得上人性的不平衡、雙面人格等問題?是顧不來的。有些人什麼都信,認為只要要求我做的都做,說不能做的都不做;好的都做,壞的都不做;好的都信,壞的都不信,以為這樣就能找回良心的平衡。還有一些人認為,一切都能靠我的自身能力去解決問題。因此,不管什麼,自己解決,拯救自己也得靠自己。還有人認為人生本來都沒有意義,要由人去給予生命全部的意義。這都是一些不平衡的情況和不合適的處理手段。三、當代人無知的身心利害關係我們來學習第三個主題,當前現代人無知的身心利害關係。有時候把有利的當成有害的,有時候把有害的當成有利的,這使得我們在選擇自己該要和不要的時候容易發生錯誤、給自己帶來壞處。當前人們處在一個只要處於自己力量所及範圍之內,就極有操作和擔當的時代,因此好像沒有什麼是當代人真正的現實禁忌。於是,可以大拆大建,可以大毀大傷,可以大加呵斥,可以大為不敬,好像問題都不是很大。這就使得中國兩三千年以來的文脈處在一種隔離的狀態。只要自己活得好、吃得好,我們就可以輕鬆地切斷一切。西方人會一本正經地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現實的這一切有沒有什麼意義」,但是這些問題,中國人是不問的。所以,禪門在佛教信仰中提出的「念佛是誰」好像與中國人無關。因此,人們實際處在一種「現世美」、「順世論」的生活態度中。主張生活的享受,主張用偶然性來理解現實的一切遭遇,主張人為操作,主張一切精神和思想來源於物質。所以物質和精神形成了先後關係。在比較激進的心理指導下,人們什麼都會輕鬆地進行操作。比如,如果信仰是可用的,那麼就把信仰拿來用;如果文化是可以用的,就把文化拿來用;如果名人是可用的,就把名人拿來用。如果古代的聖賢可以用,那麼聖賢也就成了手裡的一粒棋子。不光權威的操作成分容易這樣做,在普通的生活模式里,人們也喜歡這麼做。也就是說——「徹底無敬畏」。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多大的名,還是多大的利,如果不具備對於自己身心是有利還是有害的辨識常識,就會很可悲,也很可怕。古聖人的教誨中,從來不希望人們這樣去過生活。守培法師曾對君子小人、身心利害的關係,做過一段精闢的闡述,他這麼說:古聖人教人築宮室、植五穀,用衣食住來養身,然後教人辨善惡,戒惡行善來養心。身心俱養形成人道,世界安寧。若身無衣食住,則身失其養;心無戒定慧,則心失其養,人道就滅絕了。養心而不養身,安而不能存;養身而不養心,存而不能安。所以互相生、互相養,才形成人道,有了人的生命歷程。然而,身以利為利,心以義為利,君子利心而忘身,小人利身而忘心,君子謀道不謀食,發奮而忘食;小人謀利而不謀道,見利而忘義。其實君子之道難,小人之道易;君子道無窮,小人道有限。君子之道終身學而不能成者有之,小人之道不待學而成者亦有之。君子之道難,故君子少;小人之道易,故小人多。君子之道勝,則天下平;小人之道勝,則天下亂。是故,只恐君子學小人,不怕小人學君子。此為君子與小人貴賤不同之理,不可以平等視之。另外,君子養心與小人養身的方法更相反。心以損為養,以益為害。是故君子以損己利人為得,以損人利己為失;而身以利為養,以損為害。是故小人以損人利己為得,以損己利人為失。世間最難得者人心,最貴重者道義,所以君子與小人,人身與人心,義之與利,豈但貴賤不同,實有天壤之隔。孔孟周遊列國,傳食諸侯,人人以為應該供養,因為他們宣揚道義,感化人心,非普通臣民之可比,應以上賓待之。不但當時供養,乃至千百年後還廣建祠堂,春秋祭祀。這就說明道義之尊貴,非但與勞力者不同,與普通勞心者也有別。然而,孔孟雖宣揚先王之道,而不能同先王之行;而佛弟子非但能說諸佛之教,還能同諸佛之行,以身作則,不言而化。
推薦閱讀:

[轉載]命有九種桃花
《轉載》這才是人生
(38)[轉載]七政四餘解讀周星馳命盤
[轉載]這些話說給懂的人聽
【轉載】古玩 · 金銀器 2

TAG:現實 | 信仰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