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文革這段歷史不能繞過去
深思、精工、細讀——賈平凹漫談《古爐》創作
新華網長春6月3日專電(記者何悅、常亦殊)著名作家賈平凹近日攜最新創作的64萬字長篇小說《古爐》,參加了2011長春圖書博覽會。期間,賈平凹接受記者採訪,暢談了自己創作《古爐》時的心路歷程。
深思:「這段歷史不能繞過去」
《古爐》的背景依然是賈平凹所熟識的農村,而著力點卻在中國20世紀60年代那場最大的政治運動上。
賈平凹表示,在自己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大都是寫現實作品,只有《古爐》寫的是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最激烈的時期,發生的事情自己都知道,年齡大了以後,記憶特別清晰,所以特別想寫下來。」賈平凹說。
「對中國人來講,這段歷史不能繞過去,就相當於二戰對於歐洲人一樣。」賈平凹說,中國很多優秀的作家也寫過文化大革命,但是那些書都是對那段歷史的一個片斷、一個章節、一部分內容的記載。「而我想從社會層面來寫,從一個偏僻的山區寫起,表現當時老百姓、社會的生存狀態、精神狀態,表現一種人文情懷。」
賈平凹坦言,創作《古爐》時也很惶恐,「不知道該怎麼寫這個文化革命,以前也沒有從基層寫這個東西的,所以寫完之後不知道怎麼樣,我這個時候思考這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得到認同?自己也有些惶恐,拿不定主意。」
而《古爐》的故事裡,也藏著賈平凹的少年回憶。「主人公狗尿苔的故事裡,有很多我個人的思想感情和經歷。」他說。
精工:「一定要想辦法突破自己」
從2007年《高興》完稿後,賈平凹就開始新長篇小說《古爐》的創作,並於2010年5月完成,全書總計64萬字,創作時間長達4年。期間,賈平凹先後修改三稿,每一稿均是一字一句執筆重寫一遍,寫作字數近200萬字。他在《古爐》的後記中寫道:「我感激著那三百多支簽名筆,它們的血是黑水,流盡了,靜靜地死去在那個大筐里。」
「我想盡量真實地把當時的生存狀態寫出來。」賈平凹介紹說,《古爐》的故事和人物,都是實際存在過的。雖然也如《秦腔》的故事一樣都是些日常生活瑣事,但卻在這種日常生活的鋪敘中顯現著悲劇的必然,在群像中凸顯了大事件中的幾個重要人物,而且因為題材本身的性質,情節的張力要比《秦腔》大得多。
面對如今新秀輩出的文壇,如何保持源源不斷的創作力?賈平凹表示,「要保持寫作的狀態,我覺得一定要想辦法突破自己,雖然突破的很少、很小,但是還是要突破。」
然而,突破自己並非易事,「年紀大了,還在繼續跟著年輕人跑,確實也筋疲力盡了。但文壇是一個比較殘酷的淘汰率特別高的地方,你總不突破,社會就把你遺忘了。但是突破的確很難,不僅僅是在思想境界上、在寫法上。」賈平凹說。
在他看來,突破自己要抓住兩點:首先,生活要保持鮮活狀態。「寫作方面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稍微一鬆勁就攆不上了,就被淘汰了。」其次,是不斷尋找生活的感覺。「我基本上有空就往基層跑。去年我到江西跑了一次,還到過河南鄉下,也會感受一下北京、上海這種大都市,抓兩頭,來保持自己適應現實環境的狀態。」
細讀:「看小說不能像看電視劇」
賈平凹坦言,他發現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快了,讀的東西也多是「快餐文學」,「現在社會上有一個誤區,好像社會節奏快了,就要讀短一點、節奏快點的一些東西,實際上往往不是這樣的。」賈平凹如是說,「如果要讀就要讀得慢一點,讀快了就沒意思了。」
賈平凹建議廣大讀者,「看小說不能像看電視劇」,只看情節,不品內涵。「電視連續劇是有故事情節的,一個情節就能帶出另外一個情節,不去看,大概故事都知道。小說不是一回事,寫法和其他的問題形式不一樣,所以讀起來要慢一些。」
他以自己的新書《古爐》為例。這本書沒有大情節,人物又非常多,如果讀者不慢慢讀,就讀不進去,人物關係都搞不清。「我的小說談不到有多大的故事情節,但如果慢慢地讀進去就有意思了。」
「要是大家讀小說像看電視劇,作家會很傷心。」賈平凹表示,作家會對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要思考了好長時間,怎麼用這個詞,寫這個細節都費了很多功夫。如果看得太快,確實讀起來就沒有多少意思。
「生活節奏快,生活浮躁的時候才需要一個安靜的東西,才需要自己心靈靜下來,才需要慢慢地讀一些東西。」他說。
推薦閱讀:
※不要沉湎於過去_風言瘋語
※不亂於心 不困於情 不念過去 不畏將來
※寫給過去的時光
※這些星男想深知你過去卻又放不下
※【持犯篇-不妄語戒】(9)說話時表達不清楚,言語上有障礙,這也是過去綺語的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