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銀行高管質疑從緊信貸政策存漏洞
作者 胡婧薇
5月16日,在央行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發布兩天之後,渣打銀行中國區研究主管王志浩發表了評論。
在14條簡短的「讀後感言」中,王志浩首先指出,央行忽視了美國經濟衰退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年初政府並沒有明顯關心美國經濟的下滑,但眼下這點明顯改變了」。
評論認為,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對市場關心的數據和經濟現象缺乏解釋和分析,並指出由於外匯貸款和政策性銀行的貸款增速過快,央行從緊的信貸政策存在漏洞。
外匯貸款增長破壞緊縮政策?
評論第5、6、7條著重剖析了從緊的信貸政策,認為外匯貸款增加、直接融資擴大和政策性銀行的貸款增長都對從緊政策效果產生了破壞。
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2008年3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增長14.8%,比上年年末低1.3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1.3萬億元,同比少增891億元。
「央行看起來對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指引的效果相當滿足」,王志浩表示,「儘管廣東等地的出口企業對信貸緊縮的抱怨不斷,但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沒有提到任何關於信貸緊縮對這些企業的影響。我們希望第二季度中能有所體現。」
根據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人民貸款緊縮和外匯套利因素使得第一季度外匯貸款增加了480億美元,同比增加469億美元。
央行報告指出,外匯貸款中357億美元是用來支持企業的走出去政策,其中73%用於企業海外併購和進口融資。企業「走出去」等合理的外匯貸款是外匯貸款需求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企業利用外匯貸款進行境外股權投資不僅使新增資產與負債實現了幣種匹配,同時也實現了投資收益與利息支出的幣種匹配,具有明顯的避險特點。
「儘管央行承認外匯貸款激增的事實,卻沒有看清原因」,王志浩質疑說,「我們有兩個問題:第一,企業是忽然開始大規模地採用這種方式進行海外投資嗎?去年對外直接投資是170億美元,所以2008年全年250-300億美元的投資規模應該是一個合理的猜測,一次一季度對外直接投資應為50-100億美元。所以剩下的錢去了哪裡?」
「第二個問題是統計上的矛盾。如果把人民幣貸款和外匯貸款兩者相加,共有16360億元,這比2007年第一季度14200億元貸款增加了15%,而不是官方說法??同比減少了8%。」
但對外匯貸款增長快速是否會破壞信貸調控效果,交通銀行(9.18,-0.30,-3.16%,吧)發展研究部周昆平發表了不同看法。他認為外匯貸款在所有貸款中所佔比例很小,很難形成大的影響。而外管局對銀行外債指標的嚴格控制也對外匯貸款激增形成牽制。
政策性銀行不受指標控制?
王志浩同時認為,政策性銀行貸款增速似乎不受從緊政策的限制,一些數據可以略微表明這一現象:人民幣貸款第一季度減少了8%,政策性銀行的貸款卻增加了86%。政策性銀行占所有貸款的比例從2007年第一季度的6%上升到12%。第一季度四大行貸款增長5230億元,比同期減少720億元,股份制銀行貸款增長2700億元,同比減少了820億元。而政策性銀行則在第一季度增加了1600億元貸款,同比增加了740億元。
「有些國開行的貸款可能是到了國外的項目,但是我們懷疑大量的貸款仍在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大部分是地方政府支持的項目。」王志浩表示,儘管這一點需要確認,但是很有啟發性。
對此,中國進出口銀行首席國家分線分析師趙昌會表示,信貸緊縮是央行針對商業銀行的政策,政策性銀行基本上不受影響。
「國開行和農業發展銀行正在向商業化銀行的方向改革,業務活動會受到緊縮政策的一些影響,但比商業銀行要慢好幾拍。「趙昌會表示,中國進出口銀行作為國際援助性質的銀行,其貸款多為外匯貸款,而外匯貸款也不在緊縮政策的控制範圍內。但一季度的增長必須考慮到雪災後電力基礎設施的更新,外資行只是根據外國銀行的方式推斷,沒有掌握數據,因而並不是很可靠。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張明博士則對王志浩的擔憂表示了認同。
而周昆平則認為,信貸緊縮政策沒有計算政策性銀行的份額屬於正常現象,「政策性銀行支持國家的重大項目,因此不應受央行緊縮政策的影響,但政策性銀行肯定也有自己的信貸控制目標。」
推薦閱讀:
※房價今後每年難漲10%?從貨幣看樓市波動真相
※「證明」有風險 簽字須謹慎
※2018年貸款越來越難了,這是要逼我去擼網貸嗎?
※網路貸款不上徵信,真的可以不還嗎?
※新型信貸騰挪術(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