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二 (3)

初持瑜伽處忍品第十一

這個「持」字在戒品的時候曾經講過,我不知道各位記住沒有?前面是戒品,現在這裡是忍品。忍波羅密分四科,第一科是征。

酉三、忍度(即忍品)(分四科)

戌一、征

云何菩薩忍波羅蜜多?

忍波羅密多它的含義是什麼呢?下面列,列等於就是回答。分兩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戌二、列(分二科)

亥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二世樂清凈。如是九種相。是名略說忍。

這個頌把忍品的大意說完了。下邊是長行,把頌裡邊說的話略略加以解釋。

亥二、長行

謂九種相忍。名為菩薩忍波羅蜜多。一自性忍。二一切忍。三難行忍。四一切門忍。五善士忍。六一切種忍。七遂求忍。八此世他世樂忍。九清凈忍。

「謂九種相忍。名為菩薩忍波羅蜜多」:就是分為九個相貌,來解釋菩薩的忍波羅密多。第一是自性忍,二一切忍,三難行忍,四一切門忍,五善士忍,六一切種忍,七遂求忍,八此世他世樂忍,九清凈忍。這是頌和長行標列出來忍有九種相。下面第三科,一一的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自性忍。又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戌三、釋(分三科)

亥一、自性忍(分三科)

天一、征

云何菩薩自性忍?

怎麼叫作菩薩的自性忍呢?「自性」這句話和《中論》說的自性,它們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中觀論》上說的那個自性是對緣起說的;若是因緣生起就是沒有自性,若是有自性就不是緣起,自性和緣起是相對的。但這裡說的自性不是這個意思,這裡說自性是對共相說的,自性就是自相。共相和自相有什麼含義呢?這共相就是此法彼法,或者說色受想行識這是五法,五法共同的有這樣的相貌,那就叫作共相。比如說無常,色也是無常的,受想行識都是無常,都是有生滅變化,所以無常是五法的共相。這共相是這樣的意思。自相就是不共;唯有我自己有這樣相貌,我和你是不共有這樣相貌的,那麼這叫作自相,所以自相等於是別相的意思。所以這裡說忍的自性,它是不同於布施,也不同於持戒,就是它自己的相貌,所以叫作自性忍。 現在這句話是問,怎麼叫作菩薩的自性忍?征就是問了。下面第二科是解釋。

天二、釋

謂諸菩薩或思擇力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於一切皆悉堪忍。普於一切皆能堪忍。由無染心純悲愍故能有堪忍。

「謂諸菩薩或思擇力為所依止」:這是說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有忍的工夫,他能忍得住。什麼原因呢?他有二個原因,一個是思擇力。「或思擇力」:或者是這位菩薩他內心裡邊遇見什麼事情他不衝動,他心裏面思惟觀察,然後再決定採取什麼行動,不要立刻感性上的,「哦!你是我的冤家!」不要立刻說這個話,先要思惟觀察。有這樣智慧的力量,「為所依止」,作他的基礎,就是先要觀察然後再採取行動,這叫思擇力。「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這是第二個原因。或者是由於他的自性,這個自性是指什麼說的?就是指他的心說的。就是這位菩薩自己的內心,他的內心不須要思惟觀察,就有這種品德,就能堪忍怨害,怨家對他的傷害,他心裏面能夠不動,「堪忍」,堪者能也,能容忍這件事。你對他傷害他能容忍,他不報復。這個是他生來的性格如此,這個自性堪忍怨害。前面思擇力是智慧,就是現在他有這樣的智慧,他去觀察「我現在不要憤怒」這樣子。

「遍於一切皆悉堪忍」:就是這兩個原因。思擇力由於內心的思惟觀察,他這個智慧就逐漸會增長廣大。要是生來就有堪忍的能力,那還是有限度的,在這個限度內他心裏面能不動,超過這個限度,他不能容忍了,那就不叫忍波羅密了。現在思擇力,如果你能夠繼續的增長智慧,繼續這樣的思惟觀察,你的智慧可以無限度的增長,那所容忍的境界是「遍於一切皆悉堪忍」,普遍到一切怨害的境界,他都能夠容忍,心裏面不動。用我們凡夫的語言來說,就是吃了很大很大的虧都不在乎,能忍得住。「普於一切皆能堪忍」:就是普遍地在一切怨害的境界,他都能夠忍受。這是表示思擇力和自性堪忍怨害的功能能達到這個程度。「由無染心純悲愍故能有堪忍」:為什麼遍於一切普於一切皆能堪忍呢?「由無染心」:因為他有思擇力的智慧,所以他心裏面智慧若來了的時候,瞋心就沒有了,所以「由無染心」。「純悲愍故」;由於生來就有這種品德,他就能堪忍,就是慈悲,所以一切皆能有堪忍的力量。這是解釋自性忍。

天三、結

當知此則略說菩薩忍之自性。

這是第三科,結束這段文。在一切境界上都能堪忍,這是一個忍的相貌,心裡不動;原因就是思擇力和自性堪忍,就是這兩個原因而能夠有這樣的相貌。「當知此則略說菩薩忍之自性」是這樣子。

看《披尋記》:

「云何菩薩自性忍等者:下說菩薩一切忍是忍種類」:現在這是一段文,下邊還有文,那邊是說一切忍,這裡是說自性忍:一切忍是忍的種類,這個忍種類還是不一樣的,這是一類的忍,這又是一類的忍。「今說自性是其體相」:現在說自性忍是忍的體相,忍本身的相貌,也就是總說大意而已,所以就是略說了。下邊一切忍就是開廣的講說,「隨應攝彼,其義當知」,隨其所應,由自性忍就能夠融攝一切忍所說的道理,你應當知道。「言思擇力為所依止者」:這句話怎麼講?「謂於一切忍,言自性堪忍怨害者,謂於耐他怨害忍」:思擇力為所依止這句話什麼意思?「謂於一切」就是一切的境界,要經過智慧的思擇,心裡頭能夠不動。「言自性堪忍怨害者,謂於耐他怨害忍」:怨家的傷害,你能夠忍耐,這就叫作自性堪忍怨害的意思。「如前忍波羅蜜多種性相說」:這個自性堪忍怨害,如前面忍波羅密多種性相說,這是「(陵本三十五卷五頁)」那上說了。查這個頁數看一看就好了。「遍於一切皆悉堪忍者」這句話什麼意思呢?「當知此由思擇力」:這遍於一切都能堪忍,那是因為他有思擇力的關係。「謂一切法,一切苦」:一切法就是所接觸的一切境界;這「苦」呢,接觸了一切境界以後,心裏面感覺到苦痛,那就叫作一切苦。「一切怨害」:苦是一回事,「一切怨害」,一切怨家的傷害又是一回事。這「一切苦」這個地方,「一切怨害」也是苦,但還是不同於一切怨害的地方,譬如說天氣很冷很冷,你就感覺到不舒服,那就叫作苦。或者是你有病了,或者年老了,那麼感覺到苦,那不是怨害,和怨害是不同類的。所以一切苦和一切怨害是兩回事;加上一切法,就是引發你內心的苦痛的那些境界。這樣一切苦一切怨害一切法,分成三類,三類總合起來,名字叫作一切。「普於一切皆能堪忍者:當知此由自性或思擇力」:或由自性堪忍,或由思擇力而能堪忍。「謂一切苦,一切怨害,名為一切」:這一切是指這兩種說的。「言由無染心者:謂依思擇力」叫作無染心。「言純悲愍者:謂由性堪忍」,他的性堪忍叫作悲愍。「總攝為一,名自性忍」。這是說一個大意,下面廣說。第二科是一切忍,分兩科,第一科征。

亥二、一切忍(分二科)

天一、征

云何菩薩一切忍?

天二、釋(分二科)

地一、標列種類(分二科)

玄一、二種

當知此忍略有二種。一依在家品忍。二依出家品忍。

「當知此忍略有二種」:那兩種呢?「一依在家品忍」:就是這個人他還沒有出家,還在煩惱家裡面生活,但是他內心裡能夠安忍不動。「二依出家品忍」:這是一種人。就是出離了煩惱家,來到佛法的僧團裡面,這個時候他也要修學忍辱。這是約人分這兩種不同。下邊第二科是說三種。

玄二、三種

當知依此二種品忍各有三種。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眾苦忍。三法思勝解忍。

分這麼三種不同;在家也有這三種,出家也有這三種。這是標列種類。下邊第二科隨釋三種,解釋這三種忍。分三科,第一科先解釋耐他怨害忍。分三科,第一科征。

地二、隨釋三種(分三科)

玄一、耐他怨害忍(分三科)

黃一、征

云何菩薩耐他怨害忍?

下邊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辨相。又分兩科,第一科正審思擇,分三科,第一科於自所,就是在自己這一方面。

黃二、釋(分二科)

宇一、辨相(分二科)

宙一、正審思擇(分三科)

洪一、於自所

謂諸菩薩猛利無間種種長時。從他怨害所生眾苦現在前時。應如是學。如此是我自業過耳。由我先世自造種種不凈業故。今受如是種種苦果。

「謂諸菩薩猛利無間」:這個時候他遭遇到猛利的痛苦,這個痛苦不是一個小小的痛苦,是很嚴重的。而這個痛苦在時間上說,是沒有間斷的,相續不斷的痛苦,所以是長時間。這種猛利無間的苦是各式各樣的、是種種、是長時間的。「從他怨害所生眾苦現在前時」:從別的人是你的怨家,來傷害你,引起了很多很多的苦痛,這些苦痛顯現在前的時候。「應如是學」:菩薩是學習佛法的人,是弘揚佛法的人,他若遇見「猛利無間種種長時從他怨害所生眾苦現在前」的時候,怎麼辦法呢?「應如是學」,應該這樣學習、這樣觀察。「如此是我自業過耳」:這是第一句話。這位菩薩心裏面這樣學習這件事,「如此」,前面猛利無間種種長時從他怨害所生眾苦,這件事是怎麼回事呢?「是我自業過耳」:是我自己有罪業的過失,所以有這種事情。怎麼叫作自業過呢?「由我先世自造種種不凈業故」:由於我先世,就是前多少生,我自己糊塗,創造了各式各樣不清凈的罪業,造罪了。「今受如是種種苦果」:現在就得要領受各式各樣的苦果。所以不是說我的怨家傷害我,是怨家不對。不是!是我自己前生造了罪的關係。

讀玄奘法師傳那上說出一件事:玄奘法師到了那蘭陀寺拜見戒賢論師的時候,戒賢論師就告訴他的大弟子佛阤跋阤羅,叫他向玄奘法師報告三年前的事情。什麼事情呢?戒賢論師有風病,地水火風的風病。這風病一來了的時候,這個身體拘攣,手足都是顯現收縮,這個身體的痛苦是不可言說的,是難過到極點了。這樣的痛苦經過很久了,也不好,那麼他怎麼辦呢?就想要不吃飯自殺。他倒不是用武器來傷自己,就是不吃飯,不吃飯身體不是就會死掉了嘛,就想這樣作。但是這一天作夢夢見來了三個天人,其中一個人身體是金色,對戒賢論師說:「我是文殊師利菩薩,這位碧綠色的人是觀世音菩薩,另外那位銀色,金銀銅鐵的銀,銀色的人是彌勒菩薩,我們來看你。你有病想要自殺,我們勸你不要自殺,就跟他說:『如此是我自業過耳!』就是這句話。你前生作國王不愛護老百姓,虐待老百姓,使令老百姓受了很多苦,所以你今生得這個果報。你前生是國王大權在握為所欲為,任何人沒有辦法來處理你,你犯法沒有誰有辦法來控告你,法律上也不能制裁你,所以現在你得這個果報。你想自殺,你罪業還沒有完,自殺還是要受苦的。那怎麼辦呢?你多多的弘揚佛法。三年後從支那來一個出家人,你給他講《瑜伽師地論》,你忍耐不要自殺,給他講《瑜伽師地論》。」那麼文殊菩薩向他說這句話。但是文殊菩薩說那個銀色的人是彌勒菩薩,那麼戒賢論師說:「我常常的願意求生彌勒內院,我能不能往生?」彌勒菩薩說:「能的!」這個夢就是結束了。

那麼這上說「如此是我自業過耳」,說是我有怨家來傷害我,不是怨家的不對,是我自己有罪業的關係,所以得這種果報。「由我先世自造種種不凈業故」:「如此是我自業過耳」這句話是略說,下面廣說,等於是解釋前面那句話。這個菩薩自己思惟「由我先世」,由我自己造了很多的染污的罪業,「今受如是種種苦果」,所以現在就是各式各樣的苦果,苦惱的果報。所以受苦的時候不怨天尤人,實在就是過去的因而感現在的果。

看《披尋記》:

「謂諸菩薩猛利無間種種長時等者:此顯菩薩不捨生死流轉相續」:這一段話「謂諸菩薩猛利無間種種長時從他怨害所生眾苦」這句話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菩薩「菩薩不捨生死流轉相續」,他可以到無餘涅槃那裡去的,菩薩可以到諸法實相那裡,但是菩薩大悲心「不捨生死流轉相續」,不棄捨在眾生世界有生有死的流轉,不棄捨這件事。「即於其中遭怨害苦」:你在生死里流轉相續,那麼生死這個地方就會有怨害苦,你就遇見了。「故作是說」:所以說「謂諸菩薩猛利無間種種長時從他怨害所生眾苦現在前」,是這麼意思。這可見菩薩的慈悲心,非常的偉大。

我今於此無義利苦若不忍者。復為當來大苦因處。

我在生死里流轉受了很多苦,受的苦受的一點沒有義利,一點功德沒有;也沒有世間的功德,也沒有出世間的義利,受這個苦就白受了。「若不忍者」:我若不忍受,我若是憤怒,怨家給我苦,那我把怨家殺掉就沒有人給我苦了。若這樣子的話呢,「復為將來大苦因處」:那你又造了苦因了,將來還是要受更大的苦呀。

看《披尋記》:

前面文有解釋。「無義」就是現在沒有功德。「無利」,將來也沒有功德,一個現在一個未來這麼解釋。或者是沒有世間的福利叫無義,沒有出世間的福利叫無利,是名無義的苦。「如說一切有情無始生死空無義利故」:這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在這個世界裡面受生死苦,受多少了?這生死苦是不可以數目來計算的。你受了那麼多的苦,你得了什麼功德?「無義利苦」,一點功德也沒有得到,白受苦了。

我若於此大苦因法隨順轉者。便為於己自作非愛。便為於己自生結縛。便為於己自興怨害。非是於他。

「我若於此大苦因法隨順轉者」:菩薩自己這麼思惟觀察。說:「我假設對於所受的這個很大的苦惱,對這種事情‥‥。」「大苦因法」:苦是果報,果報的因是什麼?受苦的時候就是憤怒,就是瞋心,你瞋心越大,這就是大苦之因。「隨順轉者」:我隨順我內心的憤怒去活動,我這樣作的話,「便為於己自作非愛」,那就是給自己再創作不可愛的事情了。你憤怒就給自己栽培一個將來的苦果之因了;苦果之因是不可愛的。「便為於己自生結縛」:那就等於是給自己造作一個大繩子把自己綁起來了。「便為於己自興怨害」:也等於給自己發動了一個怨害的事情,你將來還是要受這個苦的。「非是於他」:並不是給別人造成傷害,是給自己造成傷害。那麼這是菩薩作如是觀,作如是學習,「我的瞋心若是動了的話,我是給自己找苦惱的。」

看《披尋記》:

「於此大苦因法隨順轉者:謂由不忍為因,有生死苦」:謂由不忍苦的時候,你就心裏面發噁心在造罪,那麼將來就會有生死苦,「是名大苦因法」。「當知不忍,瞋為自體」:什麼叫作不忍?就心裏面憤怒。「即於彼法若生若長」:即於「彼」,那個瞋心,若生起,「長」就是繼續的生起。「安住愛樂」:心裏面就歡喜憤怒,「名隨順轉」。這是於自所,在自己這方面思惟觀察。下面第二科,於自他所。

洪二、於自他所

又自他身所有諸行。一切皆用性苦為體。彼無知故。於我身中性苦體上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於彼性苦體上重加其苦。

「又自他身所有諸行。一切皆用性苦為體」:又自己的生命體和他人的生命體,這些生命體所有的都是行。自己的色受想行識,他人的色受想行識,都是行,都是有生有滅的變化的。「一切皆用性苦為體」:自己的生命體的諸行,他人的生命體的諸行,一切一切都用性苦為體,都是用苦為它的體性的。自己的生命體就是苦,他人的生命體也是果報,也都是以苦為果的。「彼無知故。於我身中性苦體上更增其苦」:那個怨家他無明沒有智慧,所以在我的身體裡面‥‥,我這身體是以苦為體性的,他不知道,他「更增其苦」,給我再增加痛苦。我本來就是苦了,他還要給我增加。「我既有知何宜於彼性苦體上重加其苦」:那個怨家沒有學習佛法,不知道因果的道理,也不知道一切法都是畢竟空寂如幻如化的,都不知道,所以他來傷害我,我可以原諒。我現在是菩薩,我受了菩薩戒,我學習佛法了,我要有佛法的智慧,這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畢竟空寂的。「何宜於彼性苦體上重加其苦」:怎麼還這樣子作呢?在他的苦體上再加痛苦給他呢?怎麼可以這樣作呢?不應該這樣作的!

洪三、於聲聞所

又諸聲聞多分唯修自義利行。尚不應起能生自他眾苦不忍。何況我今正為勤修他義利行而生不忍。

這是第三科,於聲聞所。「又諸聲聞」,就是小乘佛教的學者。「多分唯修自義利行」:他們多數唯獨是修行對於自己有利的修行,只是利益自己,他們對於一切眾生的事情不大關心了。「尚不應起能生自他眾苦不忍」:這樣的修行人,尚且還是不應該發動,能生自己的眾苦,能生他人的眾苦,這個眾苦是很難忍受,這樣修行人都不作這作事。「何況我今正為勤修他義利行」:何況我在三師七證那裡,受了大戒了——受了比丘戒也受了菩薩戒的人。現在正是勤修六波羅密多利益一切眾生,使令一切眾生得到義得到利,作這種功德行。「而生不忍」:而還不忍受嗎?不能忍受這件事嗎?這是於聲聞所。下邊第二科,勤修五想。前面是正審思擇,是自己在觀察這件事。下邊勤修五想,分四科,第一科標。

宙二、勤修五想(分四科)

洪一、標

菩薩如是正思擇已。勤修五想。於怨親中劣等勝品有樂有苦具德具失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之苦。

「菩薩如是正思擇已。勤修五想」:菩薩這樣子,前面這段文,「正思擇已」,他努力地、很好地來觀察了以後,就是不要去加害他人,不要傷害他人,容忍他人的怨害。「勤修五想」:這樣思惟以後,就精進地修學五種觀想。「於怨親中劣等勝品有樂有苦具德具失諸有情所」:「於怨親中」,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這三類;一個彼此間是怨家,一個彼此間有親愛的關係,一個中,也不怨也不親,中庸性的這種人。這是三類人。「劣等勝品」:這個怨親中三類人裡面,每一類人裡面還有劣還有等還有勝的不同。福德也有劣等勝的差別,智慧也有劣有等有勝的不同。「有樂有苦」:這個怨親中劣等勝這各式各樣的人,有的人身心安樂,有的人身心苦惱。「具德具失」:有的人具足了很多的道德,有的人有很多的過失。人有這麼多的差別,「諸有情所」,這麼各式各樣人的地方。「能忍一切怨害之苦」:你若修這五種想呢,就是在這麼多差別的眾生中,能忍受一切怨害的痛苦。這是標;下面第二科是征。

洪二、征

云何五想?

是那五種觀想呢?

洪三、列

一宿生親善想。二隨順唯法想。三無常想。四苦想。五攝受想。

這五種想,思惟觀察這五種想。下邊是第四科解釋。分五科,第一科宿生親善想。什麼叫作宿生親善想,這裡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征。

洪四、釋(分五科)

荒一、宿生親善想(分二科)

日一、征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宿生親善之想?

怎麼修這個想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修親善想。

日二、釋(分二科)

月一、修親善想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經歷長世。昔餘生中未曾為我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親教軌範尊似尊等。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應該這樣觀察思惟,就是學習了。「非易可得少分有情」:不是容易找得到,很少的幾個人。「經歷長世。昔餘生中未曾為我」:經過長世,很長的時間。在過去餘生中,現在之餘就是過去。過去生中未曾為我,沒有曾經給我作過父親或者是母親,或者是哥哥弟弟,或者是姊姊妹妹,或者是親教師,或者軌範師,尊似尊等。很少找到一個人沒曾和我有這種關係的人。多數「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或者兄弟姊妹,都是這種人。

《披尋記》:

「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等者」:這《披尋記》的解釋。「如世尊言:我不觀見如是種類有情可得」:如世尊說:「我看不見這樣的人可得!」找不到這種人,說這個人沒曾經給我作過父親,我找不到;沒有曾給我作過母親,作過哥哥弟弟,我找不到這種人。「無始世來,經歷生死,長時流轉」:從久遠以來到現在,經歷生、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時間是很長。在長時期內流轉生死,「不互相為」或者是父親,或者母親、或者兄弟、姊妹,「若軌範師、若親教師」:軌範師就是羯磨、親教師就是和尚。「若余尊重」:其餘的值得我們尊重的,譬如說是軌範師的同學,或者是親教師的同學,那就是我們也應該尊重的。「似尊重者」:或者其它和尊重都是相似的人,那我們也應該尊重。「由是因緣,一切怨品,無不皆是我之親品」:由前面這樣的道理的敘述,一切的怨品,親品我們不說,無不皆是我的親品,都是親愛的人。「如聲聞地說。(陵本三十卷十九頁)與此義同」。這就是修親善想。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舍怨憎想住親善想。依親善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下面第二科,依想堪忍。人與人若是有怨恨的話,修親善想就能解除內心的怨恨。叫作依想堪忍。「如是如理正思惟故」:像這樣子,就是前面這一段文,修親善想這一段文。這樣合理的,好好的去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舍怨憎想」:就把這怨恨的心棄捨了,就不怨恨了。「住親善想」:你內心裏面就安住在同他是親善的,很親愛很和善的這種觀想。「依親善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由於你有親善想了,那個人對你有傷害,你心裏面能容忍,就不會和他有鬥爭,不會有這些事情了。

荒二、隨順唯法想(分二科)

日一、征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

前面修親善想,這個說完了。現在第二科,說隨順唯法想。分二科,第一科征。「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隨順唯法之想怎麼樣修法呢?這是問。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修唯法想。

日二、釋(分二科)

月一、修唯法想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依託眾緣唯行唯法。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是其能罵能瞋能打能弄能訶。或是所罵所瞋所打所弄所訶。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諸菩薩應該這樣學習,也就是應該這樣思惟觀察。「依託眾緣唯行唯法」:世界上一切有為法,都是依託種種眾多的因緣而出現的,沒有一件事自然的就有了,都是要有因緣才出現這件事,所以「依託眾緣」。「唯行唯法」:這些眾因緣所生法就是兩件事,一個行一個法。這個行字怎麼講?這個「行」我們通常說在走路,行住坐卧這走路叫作行。那麼世間上的事情有行的力量是誰?就是心!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才能是活的,地水火風是死的,說我們的心是活的。心裏面有了別性,「哦!這是根!這個地方有土匪,不安全!這個地方有警察有軍隊,土匪不敢來,這地方比較安全。」我們的心就會這樣觀察思惟。我們的心在一切境界上觀察思惟,叫作「行」。其它的不行。其它的一切法它沒有心識,不了別,它不會思惟觀察,只有我們的心有這種功能,所以叫作「行」。這「法」是什麼呢?就是所分別的境界。我們的心在行的時候,在活動的時候,怎麼叫活動?就是心裏面分別。分別是什麼?就是它有名句。這是洞,這是山,這是水,這是花,這是鹿,這是什麼什麼。就是有很多的名言,很多的名句,心就依據這些名句分別,這叫作法。這個法有能詮顯的名句,有所詮顯的義;就是一個法一個義,義是所詮顯的,法是能詮顯的。我們的心在這上活動,就是依據名言去思惟它的義,就是這樣子。所以叫作「唯行唯法」,就是一個行,一個法,另外沒有事情,就是你內心的分別。你若不分別,什麼事兒沒有。依託眾緣而出現的眾生,就是這兩件事,一個能分別,一個所分別。能分別也好,所分別也好,都是剎那生滅變化的,都是無常變化的。「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命者生者」:在這個行這個法裡面,沒有一個常恆住真實體性可以名之為我的,沒有!行裡面也沒有我,法裡面也沒有我,沒有真實性的東西叫作我。「及有情」:我是總說,下面有情、命者、生者也都是我。「有情」是什麼?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就有了別性的識在那兒活動,叫作有情,就是這樣子。並不是另外有個真實性的東西叫作有情,不是的,都沒有真實的體性的,沒有的。「命者」:命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我們的身體,生理和心理它們組合在一起,很活潑的生存叫作命,另外沒有一個東西是有真實的體性是個「命」,不是的!就是他非常脆弱的,一剎那間就結束了。所以這實在沒有真實性,這命者。「生者」:這生者是什麼?譬如說有真實的體性他有作用,一切法都由他創造出來的,他就名之為生者了。沒有這回事!沒有生者。此中都無我、此中都無有情、此中都無命者、此中都無生者,能創造出來一切事情的,說這是真實的,不是!「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簡單的說就是沒有我。行裡面也沒有我,法裡面也沒有我;能分別的心裏面也沒有我,所分別的一切法也沒有我,沒有真實性的東西。

「是其能罵能瞋能打能弄能訶」:我們若執著有我,我有我你也有我,大家都有我。你這個我是能毀罵我,能憤怒,能瞋,能打我,能弄我,能訶斥我。沒有!沒有我是其能罵能瞋能打能弄能訶,沒有!也沒有一個我有情命者生者是所罵所瞋的所打的所弄的所訶的,也沒有!所以修習隨順唯法之想,世間上一切法就是個名言而已,除了名言以外沒有我可得,這是修無我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

看《披尋記》:

「依託眾緣唯行唯法等者:如說緣性緣起所緣」:緣性緣起所緣我們以前講過了。什麼叫作緣性?就是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這是緣的體性。「緣起」就是由這四個緣顯現出來的,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緣起。就是緣性和緣起是一回事。「謂於三世唯行唯法」:這十二緣起,實在是什麼東西呢?就是過去未來和現在三世,在三世裡邊就是一個行、一個法,還加個「事」。事,就是緣起的事。因緣所生的事也就是行也就是法。「唯因唯果」:因緣所生的行和法,也就是分兩部分:一部分說是一就是事;分之為二就是一個因一個果,就是這樣子。「墮正道理」:你若能這樣觀察,就合乎道理,合乎佛法的道理,無我可得。「唯有諸法能引諸法」:世間上由那件事引出來這件事,由這件事又引出來一件事,沒有完的。從無始來一直的相續下去,唯有諸法能引出來諸法。「無有作者」:並沒有一個真實性非緣起的一個作者,沒有一個真實性的東西他是受者,作者、受者都是不真實的。通常有我論者:「我是能作者!我是作者!我也是受者!」執著有我的人會這樣想,受者是我、作者也是我,一切法都是因我而緣起的,我是大主宰者。現在說沒有這回事!「無有作者及與受者」。「是故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罵所罵能瞋所瞋能打所打能弄所弄能訶所訶,唯有音聲,唯有名字」:只是有那麼個聲音而已,只是有個名字而已,並沒有真實義。說這個人是富貴的,富貴只是個名字而已,那裡面並沒有真實義。說貧賤,貧賤也是個名字而已,那裡面沒有真實性。富貴也只是個名字,那裡面沒有真實義。沒有一個真實可愛的東西在裡邊的,沒有!「唯有音聲,唯有名字」而已。「即依此義,故說都無」:就根據這個道理說,這一切法裡邊沒有我可得,沒有真實性的我可得。這是講無我論。修無我觀的把這一段文背下來,常常思惟觀察,就叫作無我觀。這是修唯法想;這個唯法想的想,實在就是如理作意,就是觀的意思,觀察的意思。下邊是第二科,依想堪忍。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舍有情想住唯法想。依唯法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這位菩薩能這樣隨順佛教,隨順真理去思惟觀察的緣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舍有情想住唯法想」:說這個人他是沒有我的,就棄捨了有真實我的這種錯誤的思想。「舍有情想」,就棄捨了有真實性的這個分別心。「住唯法想」:安住在只是因緣所生,剎那生滅,沒有真實的,但有個音聲而已,但是個名言而已,住唯法想。「依唯法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就根據你現在這個法的觀察,就是智慧,「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他們對你有所傷害,你能受得了,你心能不動。當然這件事就是聞思修三慧,聞思的智慧能作如是觀,然後你修奢摩他得到禪定,在奢摩他裡邊再作如是觀得無生法忍了。得無生法忍這就是「悉能堪忍」,都能堪忍這些事情。這是修法想,下面第三科修無常想,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荒三、無常想(分二科)

日一、征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無常想?

這無常想怎麼修法?這裡面第二解釋。第一,修無常想。

日二、釋(分二科)

月一、修無常想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諸有有情若生若長。一切無常皆是死法。極報怨者謂斷彼命。是諸有情命念念斷。智者何緣復欲更斷如是生死性無常法。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應起有染濁心。況當以手塊杖加害。何況一切永斷其命。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諸有有情若生若長。一切無常」:譬如說我們看這個牆,我們昨天看這個牆也是這樣子,今天看也是這樣子,明天看也是這樣。我們若這樣看法呢,這牆是常住的。但是若在佛說,這是剎那剎那變化的,是無常的。但是說無常,是要我們相信佛的話,然後根據理論去推論這件事,就能夠「哦!它是剎那生滅的。」但你若不這樣觀察思惟的時候,這牆是常住的呀!昨天也這樣,今天也這樣。我看見一個人昨天看見是這樣,今天看還是那樣,就不感覺這個人有什麼變化,那麼這就是常想。現在這段文上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修無常想,就是「諸有有情若生若長。一切無常」,他的色,他的地水火風,眼耳鼻舌身意也是剎那剎那變異的;他的受想行識也是剎那剎那變異的,都是有變化的,不是常住不變的。都是要靠因緣的支持,沒有因緣的保護支持,很容易就壞了。所以「若生若長,一切無常」。

世間上的事情,我們就說這國王,古代的國王都是盡形壽作國王的,沒有限期的,除了他死了,或者被人推倒了,不然的話他就一直的作國王,一直到死結束的。那麼秦始皇:「我不要死,我求長生不老的葯,要永久生存下去。」他只是作這個夢而已,這是辦不到的事情。但世間人明知道辦不到,但是希望我的富榮華是永久的,都是想常,而不高興無常,都是這樣子。現在佛法告訴我們佛教徒不要這樣想,你要作無常想。「皆是死法」: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一切法,都是非死不可的,必朽之物,決定是要壞敗的,不可能會永久的。釋迦牟尼佛這樣告訴我們這句話。我看世間上的人其實也知道「自古皆有死」,孔夫子也說這句話,但是世間人總是去求這個無常法,千辛萬苦地去求這個無常法,作這件事。現在告訴我們說修無常想,「若生若長,一切無常,皆是死法」,都是非死不可的。還有我們世間人不高興這個死,就不要講這句話,不講就不死了嗎?菩薩不忌諱這件事,要認真的考慮觀察這件事,應該怎麼處理。「極報怨者謂斷彼命」:現在是修無常想,修親善想,就是破除這耐他怨害的苦,別人來傷害我們,我們怎麼處理呢?修親善想,這佛法的態度是這樣子。他是我的怨家,我不說他是我的怨家,我說他是我的好朋友,曾經是我父親母親,我們佛教徒這樣想……,佛法和世間法距離太遠了!「極報怨者」:這個人對我傷害的太厲害了,我不能不報仇的。君子報仇三年不晚!「極報怨者謂斷彼命」:就是把他命殺掉了,到此為止了,還有什麼辦法能出這口氣呢?

「是諸有情命念念斷」:在佛法上看,一切有情的他命剎那剎那的在斷壞;剎那生剎那滅的。像燈,電燈也應該是一樣,油燈燈炷的那點火光,是剎那生剎那滅的,並不是常住的,但是我們肉眼看不見,這個火是剎那生滅的,但我們看它一直在發光,一直的有光明。實在它是剎那生剎那滅的,這件事不管你相信佛法不相信佛法,應該是能認同這件事的。而我們的生命亦復如是,也和那燈光、電光一樣,也是剎那生剎那滅。剎那滅就是死了,所以「念念斷」,剎那剎那命就斷了,但是又活了,剎那的死,剎那又生了。「智者何緣復欲更斷」:既然他剎那剎那就死了,有智慧的人什麼理由還要斷他的命呢?他本來就是要死的嘛!「如是生死性無常法諸有情上」:這樣有生有死,他那個體性是不常住的,這個不常的在一切有情的生命體上都是這樣的。「其有智者。尚不應起有染濁心」:若有智慧的人,就是有佛法智慧的人,尚且不應該發起有染污心對他,不要有憤怒來傷害他。「況當以手塊杖加害」:心裡邊不要起傷害他的心,何況能夠用手,或者是用塊、用杖殺害那個人呢?「何況一切永斷其命」:動心都不可以,傷害別人的心,這個動心都不要有,何況一切的永斷其命的事情,更不應該有了。

看《披尋記》:

「尚不應起有染濁心者:謂不應起惡意分別欲為損害故」,這叫作染濁心,染濁心這麼講。你不要起噁心分別,去籌劃什麼辦法來傷害他、殺死他。那叫作染濁心。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舍常堅想安住無常不堅固想。依無常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舍常堅想」這是依想堪忍。像前面這一段文,你能夠這樣如理正思惟故,「舍常堅想」,就棄捨了對於眾生是常住的,是堅固不可破壞的,這種顛倒想就棄捨了,就沒有這種想法了。「依無常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你內心裡有無常想,怨家對你的傷害你能容忍,你不報復,心裏面也不動心。這是用無常想來調伏自己的怨害想。下面是第四科苦想。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荒四、苦想(分二科)

日一、征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苦想?

這苦想怎麼樣學習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修習苦想。分二科,第一科於諸有情。

日二、釋(分二科)

月一、修習苦想(分二科)

盈一、於諸有情

謂諸菩薩應如是觀。若諸有情大興盛者。尚為三苦常所隨逐。所謂行苦壞苦苦苦。況諸有情住衰損者。

「謂諸菩薩應如是觀」:也就是應該這樣學習。「若諸有情大興盛者。尚為三苦常所隨逐」:若是眾多的有情裡邊,少數人「大興盛者」,是特別的興盛,就是有權力的人,富貴榮華的人,這總是少數。富貴榮華的人他們很多的事情都比較如意自在的,「尚為三苦常所隨逐」,尚且為三種苦惱隨逐他,一直隨逐他的,他不能解脫這三種苦惱。那三種苦惱呢?「所謂行苦壞苦苦苦」這三種苦惱。「苦苦」我們容易明白,譬如身體老病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這苦苦我們能夠明白。「壞苦」少數人會知道。壞苦是什麼呢?就是如意的事情。如意的事情它本是令你滿意的,不感覺到苦,為什麼叫作苦呢?就是破壞的時候心裡就苦惱了,這是壞苦。世間上什麼事情非無常不可?前面說「皆是死法」,所有如意的事情,所有令你滿意的事情,非壞不可的,所以一定也是苦,壞就是苦。但是如意的事情,令你滿意的事情現前的時候,你會拒絕它嗎?說:「這是苦我不要」嗎?你會不會這樣?恐怕不容易。知道它是壞苦,但是你還要接受的,你不能不接受。人就是這樣子。等到已經壞了的時候,後悔就來不及的。

你說楚霸王和劉邦他們兩個爭天下的時候,楚霸王滅了秦王朝以後,回到徐州。那時候楚霸王真是不得了,那時候他到了咸陽阿房宮,一把火燒光了的時候,天下的諸侯來見楚霸王的時候,不能站在那兒,要向前趴著給他磕頭,楚霸王的威力達到那個程度。楚霸王感覺到很滿意吧!但是韓信把他包圍的時候,沒有飯吃了,楚霸王的軍隊還剩下幾百個人,軍隊沒有飯吃都跑了,他自己沒有希望,大概那個時候虞夫人自殺死掉了,他自己領著二十個人跑了,這時候心情是什麼樣子?這是壞苦!一點辦法沒有。這時候令你滿意的境界知道將來無常的時候會想到這裡嗎?我看沒有這回事。不要說楚霸王,就是我們佛教徒學習了多少年的佛法,這壞苦當前的時候,你:「這是壞苦我不要!」有沒有這個事情?我看沒有!這是壞苦。世間上的人更不要說了;世界上所有令人滿意的事情都是壞苦,還是願意接受。將來壞苦來的時候,你只好接受,不要也不行的呀!

我以前講那個大功德天你們還記住嗎?就是《涅槃經》上有這個故事,《大毗婆沙論》也有這個故事。我們出家人,尤其是想要出家的人,對這個故事要注意,這個壞苦要注意,要多觀想,會發道心,不然不容易發的。這個故事我還是再講一講。 這一天這個人家的主人,在房子裡面坐著本來很安閑自在,忽然外面有人敲門。舊時代不是現在,現在一按門就開了,這時候不是,他去開門。一開前面來一個美女,這個女人非常高貴,不是一般的女人能趕上的。說是:「你到我這兒來幹什麼?」說:「我到你這裡來,送給你很多的黃金,無量無邊的珍寶,給你富貴。」說:「這好呀!歡迎你!但是你叫什麼名字呢?」說:「我叫大功德天。」「好!請請!歡迎你進來。」進來了大家正要談話的時候,又有人敲門,這主人又出去開門,看見一個非常醜陋的女人。說:「你叫什麼名字?」說:「我的名字叫黑暗。」說:「你到我這兒幹什麼呢?」說:「我破壞你的富貴,使令你所有如意的事情都破壞了。我就作這個事情。」說:「那這樣我不歡迎,請你走!」這黑暗女說:「你這個人愚痴!」說:「我為什麼愚痴?我不歡迎你這是我的智慧嘛,怎麼說我愚痴呢?」「我說你愚痴有道理。裡面那個大功德天是我的姊姊你知道嗎?我是他的妹妹。我們姊妹兩個人不分離的;我姊姊到那裡我就到那裡。你若是歡迎我的姊姊,愛我的姊姊,也就非愛我不可,因為我們不分離的。」然後這時候這主人就回來了,就問大功德天說:「門口那個女人說了這樣的話是真的嗎?」說:「是的!他是我的妹妹,我到那裡,他就到那裡。你若愛我也就非愛他不可。」這時候這個主人說:「好!我都不歡迎,請你們走。」那麼就是到別家去了,又敲門,也是這個次第,那麼那家的主人態度不同,那主人說:「我若愛你的姊姊也就愛你,我歡迎你們兩位都在我家住。」這故事說完了。這就是世間上的事情,不是單純的。有樂就非有苦不可,樂和苦是不分離的。世界上的事就是這樣子。你想要離苦得樂,世間上的苦和樂是在一起,你不能夠只要一樣不要那樣,不可以的。那麼這故事分兩段,前一個故事那個地方,那是比喻佛教徒,佛教徒對世界上的苦樂都不要,可以得涅槃。後一段的那個人家,愛這個大功德天也要愛黑暗女,這是一般的生死凡夫是這樣子。是苦啊!很苦啊!所以這個壞苦、苦苦,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壞苦有樂,你歡喜樂,這樂一壞你就苦了。

苦苦很多人都會知道,認識這個苦苦。壞苦不一定!不一定都知道。這行苦除了佛教徒之外,另外沒有人知道。行苦實在來說,我們通常說不苦不樂就叫作行苦。或者說壞苦能達到三禪天,初禪二禪三禪,那在世間上是極快樂的地方,沒有樂能超過它的了。但是那實在就是壞苦,壞了你就苦了。壞苦能達到那裡。從第四禪到非非想天,通通都是行苦的境界。這行苦的境界還是很高的。行苦的境界乃至到我們中國的老莊,都不能超過這個行苦。孔夫子我們稱之為聖人,他也沒有說行是苦;一切有為皆是苦,孔夫子沒有說這句話。一切的外道能達到非非想天的這些人,他也沒有說行是苦;他們能覺悟到苦苦、壞苦,但是不能說行是苦,沒有這個智慧。

而究竟行苦怎麼講法呢?什麼叫作行苦?譬如說我們現在身體很健康,沒有什麼病痛,身體很自在的時候,這就是行苦。乃至到非非想定也是這個苦。這什麼呢?你到了非非想天,你還沒有能夠遠離愛煩惱、見煩惱;愛煩惱、見煩惱的業力去得果報,這些事情你都不能遠離。就被這個惑業苦所困而不得自由,那就是行苦。我前幾天說熊有冬眠,冬天在那兒睡覺,說那個蛇冬天它也在那兒眠,但是它不苦嗎?它苦不苦?我認為可能還是很苦。但是無可奈何,它不能解脫這個苦的。你不管是熊也好,這熊力量是很大的,老虎的力量也是很大的,但是那個果報的苦它沒有辦法,它只有受,不能解脫。這業力得到的果報,業力結束的時候這苦不能結束,你不可以解脫。到了多少年它的壽命到了結束了,但是它還是不能解脫,可能繼續作老虎,作獅子,也可能作熊,也可能來到人間,也可能來到天上。完全還在苦裡面,你不能解脫。你解脫了苦苦、壞苦,但是不能解脫行苦,而行苦又回到苦苦、壞苦裡面,一直在這裡,就叫作行苦,你不能得到自由。

這《法華經》譬喻品有深義:這房子著火了,這個人在房子裡面煙熏火燒很苦,但是這大長者告訴他們:「這有門,從這裡跑到外邊去,到一個空地得大自在。」就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色受想行識,就是到於空地了,得大解脫,沒有惑業苦的火來燒你,這時候自由自在。所以非要修空觀不可!不修空觀不能得解脫。這《法華經》譬喻品要讀一讀,常常讀,很有意思!那裡邊說的都是譬喻,我們過去的祖師大智慧,他會說這個譬喻:「哦!這個鬼譬喻什麼。那個火譬喻什麼。」他說的和佛法上相契合。如果沒有祖師的解釋,我們自己看不能看得懂。其中最令人迷惑的就是榮華富貴;你求榮華富貴很辛苦,得到了還算好,但得到榮華富貴真是快樂嗎?還是在苦裡邊。我這麼看,如果你有了財富,在經營財富的時候很苦,你差一點就完了,財富沒有了。就算你所有權還保持住,你心裏面也不安,時時不安,這是苦。如果真實的是失掉了,不得了,這是苦。另外還有個苦,就是女人。窮苦的人可能你想要去找女人也可能不容易,也可能容易;富貴的人找女人很容易,‥‥很苦!也是苦。但是人樂此不疲,還是歡喜作這個事。這是苦呀!

現在說菩薩,慈悲告訴我們,「若諸有情大興盛者」就是富貴的人,「尚為三苦常所隨逐,所謂行苦壞苦苦苦」,都是在苦裡面,還不容易覺悟。有機會可以出家修學聖道,忽然間又不願意出家了,「那個榮華富貴不錯!還是值得的事。」不過也可能發菩提心,也可能不是求名利,我是發菩提心要救眾生苦,那也可能是這樣。「況諸有情住衰損者」:說大興盛者他不能離苦,何況那些有情住在衰損裡邊,得不到那些富貴榮華呢?那他們更是苦了。

盈二、於苦有情

如是觀已應如是學。我今於此苦常隨逐諸有情所。應勤方便令離眾苦。不應於彼重加其苦。

「如是觀已應如是學」:這第二科,於苦有情。前面是於諸有情,現在是於苦有情。「如是觀已」:你能作如是觀已,觀苦,「應如是學」,你就應該這樣子觀察。怎麼觀察呢?「我今於此苦常隨逐諸有情所。應勤方便令離眾苦」:這個我就是菩薩自稱為我,對於那個苦常隨逐的諸有情的地方,「應勤方便令離眾苦」,我應該努力的不怕苦,施設種種的方便善巧,覺悟這一切眾生,令他們遠離眾苦,就是大興盛者都是在內的。「不應於彼重加其苦」:我不應該對這些人,來加重他的痛苦,這樣是不對的。我應該發心勸他們離苦,我怎麼可以來加重他們的痛苦呢?

看《披尋記》:

「況諸有情住衰損者者:有情自體有多衰損差別可得」:這眾生的身體裡邊,有很多的苦惱,「差別可得」,各式各樣的不同的苦惱可得。什麼呢?「謂病衰損」,這病若來了的時候,這身體健康沒有了,就是衰就是損。「壽命衰損」,壽命結束了就要死了,這也是衰損。「眷屬衰損」,他的親愛的人也是有很多很多的苦惱。「由是因緣,於現法中住諸苦惱」:就是由於病、由於壽命、由於眷屬、由於財富等等因緣,於現法中住諸苦惱中,「是名住衰損者」,這衰損就是這麼講。下面第二科依想堪忍。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斷滅樂想生起苦想。依此苦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斷滅樂想」:若這樣思惟,對於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是有樂的,是令人快樂的事情,「斷滅樂想」,不認為是有快樂,沒有一件事是有快樂的,都是令人苦惱的事情。「生起苦想」:那一切都是苦這樣的智慧就生起來了。這個想實在就是智慧。「依此苦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你有了這樣的苦想,對於諸怨害你就能堪忍了,你就不介意這件事。

看《披尋記》:

「斷滅樂想生起苦想者:謂於有漏有情」:有煩惱的有情。如實的觀察「勝義唯苦」,要真實的去觀察,站在勝義的立場,世間上都是苦,沒有快樂,沒有值得說:「哦這是快樂的事!」沒有這件事。「尚不見其常住安樂,何況於彼有苦有情?由是因緣,故於一切斷滅樂想,生起苦想」:不見有常住在安樂的,何況於彼有苦有情,使令他們重加其苦呢?

「由是因緣故於一切斷滅樂想」,對於一切不感覺到有樂,「生起苦想」,認為都是苦惱的境界。你要這樣思惟。


推薦閱讀:

練好四柱支撐 就可以很舒服的做一個vinyasa串聯了
【高溫瑜伽】 傻瓜都會做的高溫瑜伽動作【1】
廈門瑜伽教師培訓老頑童怎麼樣?
太好玩兒了!「剪刀石頭布」腳趾瑜伽,全家一起做5分鐘,奇蹟出現了
作為副業28歲開始學瑜伽晚不晚?

TAG:瑜伽 | 四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