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大地震」和美國困局-王嵎生-搜狐空間

21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前後,突尼西亞爆發了大規模群眾抗議和示威遊行,導致總統下台,並迅速向周邊阿拉伯國家蔓延,引發中東地區一系列激烈的政治動蕩。這無異於一場新的政治「大地震」,震撼著中東,也震撼著一些老牌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舉世關切。

事件的爆發及其溢出效應,看似偶然,實有軌跡可循。從各種跡象看來,內因是主要的。爆發事件的有關國家領導人,大都是幾十年前反帝反殖起家的,不同程度上都有過積極貢獻。但後來有些人長期不思進取,或者乏善可陳,巧取豪奪,甚至企圖搞「家族統治」。結果,好像乾柴一堆,星火即燃。當然,這些事件不同程度上也都有美國因素的影響,以及金融危機的衝擊。

事件首先發生在比較親美的溫和派國家,打了美國一個措手不及。美國表態前後矛盾,甚至出爾反爾,顯然是由於應對準備不足,有關政策不能及時到位,往往落後一步。

美國在中東戰略利益的包袱十分沉重,長期以來一直在推行「大中東民主計劃」和「扶持親美政權」政策之間擺動: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當二者不可得兼時,它一般都是棄「魚」而取「熊掌」。在新形勢下,它迅速調整了政策和策略,採取多重標準,區別對待,因勢利導,多方下注;企圖「變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

對突尼西亞和埃及,力圖「換湯不換藥」,繼續支持新上台的領導人。同時,做必要的讓步,加點「魚味」(改革色彩),以安撫民眾,穩住政局,擺脫困境。在埃及,美國原來指望扶持副總統蘇萊曼接班,但據說此人「太親美」,甚至埃及軍方都不能接受,最後不得不同意讓埃及軍方掌權。突尼西亞最近又再次更換總理,讓一位參與過抗議者行列、但又當過前政府部長的人上台,多少也說明一點美國的意向。

對巴林,力促對話緩解矛盾,採取「安撫性平息」政策,以便穩住陣腳。同時,暗地縱容和支持「鎮壓性選擇」(對大規模示威遊行已有過多次武力「清場」)。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已向巴林派去了軍隊和警察。巴林國家雖小,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美國海軍第五艦隊總部就設在巴林,更何況巴林70%穆斯林屬什葉派,比較親近伊朗。局勢一旦失控,美國就會立即亮「紅燈」,支持甚或參與鎮壓。

葉門戰略地位同樣十分重要,而且是美國的反恐重地。葉門總統薩利赫是美國的親密盟友。但美國認為他現在「鎮壓得太過分了」;在這裡,美國是既要「熊掌」又要「魚」,壓他順著美國的路子走,遵循「埃及模式」。結果雙方鬧起矛盾來了。不久前,薩利赫公開指責美國指手畫腳,質問奧巴馬說:你一會兒要人家這麼做,一會兒又要人家那麼做,「你究竟是美國總統還是世界總統?」

利比亞情況則完全不同。近些年來,美國雖然把卡扎菲頭上反美的「菱角」抹去了很多,但仍然很不喜歡這個人。因此,圖謀趁機更迭政權,多方煽風點火。但卡扎菲聲稱,動亂是「基地組織」策劃的,有恐怖主義背景;反對派各色各樣,也有人打出反美口號。因此,美國感到很是為難:如果利比亞政權更迭,新上台的人會比卡扎菲「更好」嗎?還是「更壞」?這正是美國在軍事干涉利比亞問題上一度猶豫不決和態度曖昧的主要原因。美國前駐利比亞大使和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先後同反對派接觸,詢問是否需要軍火支援,了解今後他們準備怎麼辦,顯然是在試探和尋找出路,窺測打擊和推翻卡扎菲的可行性和方向。後來,美國看到阿拉伯國家聯盟一再要求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以及法國和英國要衝鋒陷陣打擊利比亞的積極性,「因勢利導」,利用和歪曲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推動和指揮了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名為「滅火」,實是「火上澆油」,傷及更多無辜平民,公開宣稱「卡扎菲必須下台」。

不僅如此,美國還企圖趁機「亂中撈點油水」,「移花接木」,把「禍水」引向一些不符合美國價值觀的國家,如悄悄推動在伊朗的街頭抗議遊行,鼓吹「美式民主」變革。不過,很快就失敗了。因為伊朗政局相對穩定,老百姓對美國似乎比較心中有數,美國一時很難煽起大火。但美國並未死心,仍想在敘利亞搞點名堂。最近,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公開鼓動敘利亞反對派仿效「埃及模式」。

現在,人們都看到,利比亞局勢混亂不堪,海灣地區一些國家局勢也亂著呢。葉門近日已形勢告急,一些將領和總統女婿開始倒戈,支持反對派,總統薩利赫已宣布準備年底「和平交權」,但反對派不依不饒,要求「立即下台」。雙方僵持不下,內戰隨時可能爆發。巴林形勢也有點類似,實際上並未真正平息。可見,中東地區的動蕩還遠沒有結束;「變革」已成為新的關鍵詞,但如何變革,「變向何方」,阿拉伯世界和美國的訴求不同,「溢出效應」和「吸納效應」也將「眾口難調」。中東向何處去,美國怎麼辦,已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但大方向似很明顯:

1、中東今後不會再是原來意義上的中東了。總體上看,將普遍追求和探索阿拉伯或伊斯蘭式的變革。形式可能是多樣性的,多方向的,但「土耳其模式」可能比「美國模式」更具吸引力。土耳其這次反對美英法對利比亞發動軍事打擊,在中東大大得分。一些老牌發達國家評論認為,伊拉克戰爭客觀上讓伊朗成了「贏家」;這次「利比亞戰爭」客觀上有利於土耳其在中東影響進一步擴大。一個是美國所謂的「邪惡軸心」國家伊朗,一個是與美國「並不一條心」的北約成員土耳其,夠美國頭疼的。不僅如此,現在中東「餘震」不斷,一些新政權前途難料,一些海灣國家危機難解。美國顯然已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新的困局。這對美國全球戰略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戰略東移的衝擊,不可小覷。英國媒體評論認為,美國現在顯然擔心,「利比亞戰爭」可能影響和破壞它「在其他地區謀求更加重要的戰略利益」。

2、美國「大中東民主計劃」可能真的要泡湯了。美國心裡明白,如果真的搞「自由選舉」,一人一票,很可能催生新的反美和反以政權,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巴勒斯坦——哈馬斯當政現象。那是美國幾年前自己釀的一杯苦酒,現在已經再一次在黎巴嫩出現了。這杯苦酒美國是咽不下去的,因此,可能使出「新招」。近據美國媒體報道,沙烏地阿拉伯正在醞釀推行海灣國家「馬歇爾計劃」,海灣合作委員會已正式宣布,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10年內將拿出100億美元援助巴林和葉門等國,可能與此有關。

3、具體說來,在雙邊關係方面,有關國家可能在不同程度上要逐步拉開同美國的距離,如埃及,在同美國保持比較緊密關係的同時,將一步一步推行「去穆巴拉克化」,在對以色列、伊朗等國家關係方面,雖然還會照顧美國利益,但不會完全按照美國的路子走了。最近埃及外交部長聲稱,「埃美兩國關係將處於平等的地位」;在美國同伊朗關係方面,「埃及不站在任何一方」,顯然是話裡有話。

4、 利比亞局面如何收場?英法不知道,美國不知道,北約更不知道。從軍事實力對比來說,美英法等國處於絕對優勢。推翻卡扎菲政府,甚至進行「斬首」,並非不可能。問題是,那又怎樣?8年前,美國只用了21天便閃電似地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並以「旁觀者」的身份絞死了薩達姆,但付出了多大代價?美國士兵死亡4、5千人,重傷達3萬多人。「慘勝如敗」啊!奧巴馬近日演說也承認,美國「已經在伊拉克栽了跟頭……」。美國及其「志願者聯盟」8年沒能完成的「使命」,現在少數幾個國家的「聯軍」能完成嗎?「一盤散沙」的反政府武裝能完成嗎?再說了,卡扎菲並非是個「個人」,也不是那麼好對付的。「聯軍」軍事指揮權勉強交給了北約,實際上又給北約增加了一個新的包袱:繼阿富汗之後,又多了一個「域外警察任務」。這勢必要引起國際上、特別是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強烈反感和反對,內部的矛盾也難以避免。今後北非和中東的日子不好過,美國和北約的日子更不好過。這幾天,奧巴馬為軍事打擊利比亞辯解的演說脆弱無力;倫敦的所謂利比亞國際會議幾乎無果而終;英法領導人聯合聲明所謂的「政治解決」和「對話」,前提是卡扎菲走人,同國際社會主張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是支一派打一派。這明顯違背1973號決議規定,也非和平之道。要化解利比亞危機,「非盟」應該在「非洲解決方案」基礎上「給力」,關鍵是要維護利比亞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濫殺無辜,防止搞「蘇丹模式」把利比亞東西一分為二。

總之,在中東大小「餘震」不斷的情況下,西方几個老牌發達國家如果一意孤行,利比亞固然遭殃,海灣等阿拉伯國家也未必能倖免,它們自己更可能要陷入新的戰爭泥潭。

推薦閱讀:

如果8級地震是7級地震的10倍的話,那7.1級地震是7級地震的多少倍?
暖心綜藝《但願人長久》震撼首發 悅悅劉曉慶為地震災區人民祈福平安
地震後,餐廳希望顧客回來付款,是否合理?
地震力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Part.1]
Silencio | 字裡行間的悲傷

TAG:地震 | 美國 | 中東 | 空間 | 搜狐 | 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