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科學揭秘:鬼神只是一種「氣」?

在生者與死者之間,區別到底是什麼呢?經過無數次的觀察和體驗,他們一定會注意到,生者有呼吸,而死者沒有。這個規律還可以得到反覆的驗證,把 一個人的鼻子捂住幾分鐘不讓他呼吸,他就會變成死者。以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具有可重複性的科學定律。我們的遠祖雖然不懂什麼是科學,但是他們一定 可以通過大量案例的積累獲得這樣一個對死亡現象的理解。而且,迄今為止,他們的理解還沒被推翻。

遠古的人類勢必還會繼續追問: 生者的呼吸具有如此根本性的作用,那麼他呼吸時一定汲取了至關重要的東西進入體內。這個東西,顯然還具備神奇的能量和智慧,否則難以理解為什麼人可以呼吸 的時候可以動,可以說話,可以思考和判斷,而沒了呼吸的時候就不能動,不能說話,不能對外界事物做出任何判斷和回應。

19世紀宗教人類學的奠基者愛德華·泰勒曾經指出,在全世界各地的文化傳統中,呼吸的停止跟生命的停止都是如此緊密一致,以致於人們很自然地習慣於把呼 吸跟生命看作是同一個東西。一個證據是,在許多語言中,呼吸、生命共用同一個詞語。在中國語言中,用呼吸指代生命、生命力的表述也無處不在,如「一息尚 存」「奄奄一息」「氣若遊絲」等等。

在中國文字中,那種被吸入體內的神奇事物叫「氣」。氣在甲骨文中被寫作 三橫。上下兩橫指天地,中間一橫指的就是那充塞於天地之間、混沌一團的氣。再後來,人們發現你湊近一片樹葉呼吸,你就會發現樹葉搖曳。而每當起風的時候, 樹葉也會搖曳。所以人們可以想像,「氣」是流動飄逸的,所以我們看到在篆書中,氣字的三橫變得具有了流動感,還被增加了飄逸的頭尾。

人 們一定會發現,若不進食,光憑呼吸是不足以維持生命的,進食是以另一種方法汲取「氣」。因此,我們看到氣字在後來還被加上「米」字偏旁,寫作「氣」。有所 不同的是,人們兩天不吃還不至於停止呼吸,可是窒息幾分鐘就足以讓人永遠喪失生命力,可見糧食所包含的「生命力」比「氣」的要少,純度要低。

這就涉及到氣有「純度」「品質」的區別,就像汽油有97號和93號的不同一樣。中國思想傳統中的一個主流觀點認定,天地本身也是混沌一團之氣派生出來 的。你看一盆渾濁的水放置一段時間,清亮乾淨的水會懸在上方,而污濁的塵土和沙石會沉澱在下邊。所以,他們想,天地也是這樣形成的。

混沌一團的氣,經過一段時間,「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天地都是不同品質的氣變化而來,日月星辰、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以及人類也是 氣形成的。只是,某些事物獲得的氣的品質比較差,要麼不能動,要麼不能說話,要麼傻兮兮的,而某些事物獲得的氣的品質很好,所以不僅會動,還會說話,會思 考。

如此解釋了有的人冒著「傻氣」,有的人渾身洋溢著「靈氣」。有的人「氣質」蠢鈍,有的人的「氣質」靈動。有的人錦衣玉食,汲取了更 多高品質的天地精氣,所以生氣勃勃;有的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汲取的天地之氣品質差得多,往往死氣沉沉。朱熹自稱曾見過一人「胸前有豬毛,睡時作豬 鳴」,他的解釋是該人「稟得豬氣」。這就是所謂「天地造化」與「稟賦」。

動物、植物乃至土石,只要壽命夠久,汲取了足夠的天地靈氣,也可能像人一樣說話做事,甚至比人更有能耐。《西遊記》中花果山山頂,《紅樓夢》里青埂峰 下,中國的石頭尚且有著如此光明的前途,其他飛禽走獸要升級為精靈鬼怪就更容易一些了,讀過《聊齋志異》、看過《白娘子傳奇》的人對狐狸精、蛇精肯定不陌 生。

正如晚清讀書人「東海閑人」所說:「蠢然之物尚能聚氣成精、聚精成形,豈人而物之不如乎?人為萬物之 靈,五官四肢,知覺言動,無一非靈氣所為。」木石尚且可以成精,人得天地之靈氣最多最純,所以人可以成為「人精」,簡直太順理成章了。「人精」可能太難聽 了點,所以通常被稱為「鬼」「神」「仙」。

「仙」是道教的說法,只要你認真修鍊,儘可能汲取優質的天地精氣,無需經歷死亡這一遭就可能 羽化成「仙」。更主流的看法是,要成為「鬼」「神」還是要經歷死亡這一關的。「東海閑人」接著就說,人「一旦溘然,即如木石。其生也,靈氣何來?其死也, 靈氣何往?噫,其為鬼矣」。換言之,人死後,其靈魂(靈氣)會變成鬼(鬼魂)。

然而,是不是每個人死後都可以升級為「鬼」「神」呢?這可說不定。《左傳》記載,鄭國貴族伯有被仇敵殺害之後,其世襲的職位被剝奪,其鬼魂受祭祀的權利 也被剝奪,他的鬼魂遂附著生者以復仇,引起人心騷動,整個國家都陷於恐慌之中。子產讓其子繼承了世襲職位,伯有的鬼魂就滿意而去,不再滋擾。

有人問子產,伯有死後到底能否變成鬼,他的回答是肯定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如下幾點:首先,一個人生前享受的物質條件越好,他的靈魂就會越強,亦即生命力 越旺盛,更生機勃勃,像伯有那樣生前享受鮮衣美食的人,生命力旺盛,死後容易成為鬼;第二,伯有並非壽終正寢而是被政敵殺害,其生命力還沒有完全衰竭,也 容易成為鬼;第三,伯有有冤屈在身,強烈的怨氣也是伯有的靈魂得以聚為鬼的重要原因。

「東海閑人」也說:「人死必有鬼乎?非也。忠烈之人死有鬼,剛氣聚;勇力之人死有鬼,猛氣聚;慈祥之人死有鬼,善氣聚;險惡之人死有鬼,戾氣聚;智慧之 人死有鬼,靈氣聚;修鍊之人死有鬼,精氣聚;橫死之人死有鬼,怨氣聚。外此則羈客勞人、情媛思婦,或怨抑未伸,或恩仇未了,心結者氣凝,亦往往有鬼。

餘子碌碌醉生夢死,生抱餘氣以屍居,死隨大氣而澌滅,安能復有鬼?」看來,一定要生命力本身比較旺盛,或死亡之時有強烈情緒的人才會形成鬼。像《倩女幽 魂》中的聶小倩、《牡丹亭》中的杜麗娘那樣的鬼,當然是情緣未了,心有依戀。那些生前忠君愛國、造福百姓的英雄死後也往往變成鬼,只是又被賦予另一個稱號 ——「神」。

中國各地的城隍,都是生前造福一方的英雄;孔廟、關羽廟、張飛廟等等,同樣也是在祭祀英雄的鬼魂。今天各地的烈士墓又何嘗不是,否則我們如何理解「永垂 不朽」「英魂不死」「浩氣長存」?香港、日本和韓國鬼片中的那些經典橋段,那些頻繁滋擾生者、凄厲地叫著「還我命來」的惡鬼,通常都是冤死、橫死者的鬼 魂,一旦冤屈得平、怨仇得報,他們就渙散為一團氣,消失在天地之間,再不出現。鬼,到底只是天地之氣的一種表現形式。 朱熹曾對他的弟子解釋道:「鬼神只是氣。」

儘管如此,鬼神也不是一般的氣。有學生問朱熹:鬼神只是氣嗎?朱熹回答說:鬼神是氣,但是比較有靈性的氣。鬼神儘管在本質上是氣,但是它具備與人相似的知覺、情感和行動能力,換言之,它是人格化的。否則,你祭祀它幹嘛呀?子貢曾問孔子:死人有沒有知覺?

孔子說:我如果說死人有知,擔心孝子賢孫把資財都耗費在死人身上,影響活人的生計;如果說死人無知,恐怕天下的不肖子孫拋棄死者屍首而不安葬。死後「有 知」的必須是人格化的「鬼神」,而不是若有若無、虛無縹緲的「氣」。孔子真是進退兩難,所以他一再勸誡人們:「敬鬼神而遠之」:一方面不要把生活的重心放 置到鬼神上,而要放到現實生活中來;另一方面又要敬鬼神,畢竟,祭祀是儒學的基石。

墨子曾抨擊儒家一方面認定無鬼,一方面又那麼重視祭祀,就像是明明沒有客人卻學習待客之禮節,明明沒有魚卻編織漁網。雖然儒家沒有明確宣稱「無鬼」,但即便如此,墨子這軍將得也夠讓儒家難受的了,他毫不留情地猛戳儒家的軟肋,墨子自己是堅持有鬼的。

朱熹不會同意子產和東海閑人的說法,認為只有某些人死後才會變成鬼。果真如此,那為什麼要求天下人無論貧賤都要安葬、祭祀先人呢?所以朱熹宣稱:「精氣聚而為物,何物而無鬼神!」既然萬物都是天地精氣聚集而成,那麼萬物都可以變為鬼神。

可是,鬼神作為氣的一種表現形式,只是過渡階段的現象,以朱熹的話來說,就像是火將要熄滅之時,會有煙上升一樣,鬼終究是要消散為氣的。這個倒是好理解,過了一段時間乃至過了幾代人,大多數人都不記得祖宗長啥樣了,他已經從你的記憶里「消散」了。

可要命的是,有的祖先是足以讓很後的後人抬出來自矜身價的,儘管他只是畫像上的一張大眾臉,還是要大張旗鼓祭祀的。可是,遠祖的鬼魂早已消散,你還請他 吃飯喝酒,這不扯犢子么?有學生這樣問朱熹——當然他的話說的要客氣得多。朱熹的回答是:遠祖的靈魂雖然已經散了,但是他的根還在子孫這裡,子孫之氣與祖 先之氣相似,所以祭祀的時候,儘可能虔敬,就可以把祖先之氣召回來,重新凝聚成鬼。牽強以至如此,朱熹也是蠻拼的。

在生者與死者之間,區別到底是什麼呢?經過無數次的觀察和體驗,大家會注意到,生者有呼吸,而死者沒有。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具有可重複性的科學定律。


推薦閱讀:

風水之科學揭秘
關於李約瑟難題的二三猜想
自然選擇為什麼還沒有消滅遺傳疾病 | 科學人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全方位詳細揭秘經典魔術
菩提樹的【科學/探索】11

TAG:科學 | 鬼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