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節錄佛教精要錄(二)

節錄佛教精要錄(二)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  吃三凈內  一、不見殺  二、不見殺的聲音  三、不是為自己殺  蔥、蒜、韭菜、洋蔥不吃  天下亂我不亂。天下染我不染。佛法可貴之處在此。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忍辱,忍有生忍、法忍兩種。生忍是不殺生。連蚊子也不拍殺一個。人家有意來擾亂你,來打你罵你也能忍耐得住。可以得大福報。法忍是鍛煉修持。斷絕一切煩惱,可以得增長智慧的報,我們學佛就是學修這兩種忍。  慈悲喜舍是佛發出的智慧音來能夠使他人快樂。叫做慈,救濟他人的苦楚叫做悲。他人得了快樂,我就歡喜,叫做喜。很平等的不起一些些憎愛執著,叫做舍。這四種必須做得到。無量無邊的智慧就現前,那就得到大智慧了。  一個人能行孝道。譬如能藏財寶一樣。他的福德取用無盡的。  心所主持的叫志。堅定的實意叫誠。無論何種善事,有了志誠心必成。沒有志成心必壞。念一聲佛。可以消滅恆河沙數的罪業。禮佛一拜,可以增無量數的福。這都從志誠心中得來的。  禍從口出。口是毀身的利斧。所以說話最要檢點,切勿傷人。  不管他生身的父母,不是生身的父母,都要一概平等。如同天地一樣的恭敬。不論是親生的兒女,不是親生的兒女,是兒女,終要一律平等的愛護。倘若懺逆父母,不愛子女,這報應都是很兇毒的。  發願,但是有願兒無行,其願是落空不會成就。有行兒無願。其行是盲行。沒有結果的。所以說願必賅行。說行必賅願。若有病痛。拜鬼祭神。這就是引鬼入門,更使不得。只有志誠的,請拜觀世音。地藏兩大菩薩,乞求消除災障,那是最好的。  有形,方才有影,方才有影響。有因,方才有果。或有作了惡事沒有報應。是前生的余福沒有盡。福盡,禍自然會來的。  地藏菩薩。慈悲的心腸。和神力。用種種的方法。剛的使他柔。強的使他和。罪報輕的,給他救拔。一切諸惡,都是從貪愛立根本的。貪同樹根一樣。貪根不撥去。他的貪念常在。愛不截斷。愛則潤生。所以說,貪愛一撥除。一切業障惡習,向烈日消薄冰一樣,根本業緣既拔去,宿世的事情,自然都會覺悟的。可知能依十善業。便能解脫生死了。  總說念佛得的大利益。可是念佛最要緊是很恭敬的攝心念。念念都要從心中流出。方才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真實功德。念阿彌陀佛。比念一切佛的原力更大。你能夠念他。在活著時間。放光來攝受你。保護你安寧快樂。死的時間。一念就可以往生極樂。自己念佛。不但獲得的福德無量。簡直還可以消滅無量的罪。  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保持。布施得的果報。心裏面常常存布施的意念。就是服務眾生念念不忘。這是心布施。時常以言詞來勸別人、服務人民、服務社會,這是口布施。自己的工作崗位,現前生活方式,要做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這是身布施。才布施有內才外才,內才是我們身體。以我的勞力為大家服務,這是內才布施。得才富,外才是身外之物。法布施是以我的智慧,以我的技術能力幫助眾生。果報是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是讓眾生身心安穩。離開恐怖,離開憂慮煩惱。果報得健康長壽,這麼做福報才圓滿。生活當中不必太多,不缺乏就好,衣食足聰明智慧健康長壽。  布施得福,無量更能迴響,不問多少,畢竟成佛。布施最重要是心量,量大福大。為什麼少的布施。得這麼大的福報。這裡面的理論是因為真心布施,哪怕再少的布施,他的功德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最主要是把心量拓開。布施不為自求人天福報。布施的目的何在?盡迴向法界眾生。只希望一切眾生得福。一切眾生得利益。決定沒有想到自己,布施的福就大了。所以,則不問施之多少,畢竟成佛。福報就達到究竟圓滿。  世出世法最寶貴的是一心,專精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最怕的是分心,學得太多,學得太雜,就沒有辦法成就,佛法的成就完全靠精進。精就是專一,純而不雜,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樣樣能成就。  兼行六度是什麼,是自己修。六度是自利,不是對他,布施是放下一切。斷疑斷散亂心,專修專弘。這是布施。這個布施是對別人沒有好處,持戒是自己在生活中規規矩矩。自己用功。按部就班。循規蹈矩。都對自己。忍辱是耐心。在修學上有耐心。所以這六度是對自己。完全是對內自己,它的效果破無明,長智慧,兼行六度是對自己。  正行六度是從事相上幫助眾生。正行的布施就是利益眾生。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對外對人。不是對自己,所以正行六度是對別人。所以在正行裡面要破四相。即相離相。不是不做。雖做不著相在這裡面修。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三論休空。這種學法自利利他。不著相就自利。就能破無明。  佛菩薩說法可貴之處。契機契理。契理與性德相應。契機是適合聽眾的程度,我們必須要注意到。煩惱可不能開放。煩惱一定要約束。不讓他越軌。才能維護社會和家的安全安定。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真正有智慧、有學問、有修養、有能力的人退一步,不會跟人爭,為什麼?一爭就亂。一亂就起惡念,就作惡。惡就是這麼造出來的。惡作出來就要受惡報。  看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事情痛快淋漓。利益眾生。自己清凈無為,絲毫不染,我們學佛的要有這個態度。心地愈清凈,智慧就圓滿,對於世出世間萬事萬法,業因果報看得清楚。雖然看得清楚,在世間依舊是隨緣。恆順眾生誰喜功德,他們喜歡怎麼做,那你就怎麼做。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因緣果報決定相應絲毫不差。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絲毫勉強夾雜在其中。這個誰順我們很不容易做到,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都要加一點自己的意思。那就不叫誰順,誰順是順其自然。絲毫不加自己的意思,所以佛講經說法,只是勸化你聽。你悟了你就隨順你的悟處去做。迷了,隨順你的迷,你要問為什麼。這個道理就深了,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認真去學習,這才叫學佛,學得跟佛一樣,然後在生活裡面得大自在。  一切恆順眾生誰喜功德,一切放下,一切都不缺乏。所以把對於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放掉,把對一切人事物的佔有要放下,你放不下,是你自找苦吃,這是苦難的根源。是你生死的根本。  今天的社會處處是誘惑,一天要知道,那些誘惑是妖魔鬼怪。關鍵在此地。我們親近聖賢人,讀聖賢書,天天親近聖賢人這才是正確的。遠離妖魔鬼怪,他再強的誘惑我如如不動,所以任何過失,不要怪罪別人。不怨天不尤人,回過頭來,反省檢點自己,改過自新。這個前途一片光明。心最重要是自己覺悟,首先自己教自己。先把自己教好,自己不教好,要想教別人,想把家人兒女教好,沒這個道理,你教不好的。人的心量要大,心量小的人可憐。夫妻兩個會吵架,會鬧離婚。就是彼此都不能包容。一個人都不能包容,甚至於可憐到什麼程度?連自己跟自己都不能包容。坐在那裡沒事,自己還發脾氣,這人有什麼法子。這真是悲哀到了極處。他關鍵的問題是心量小,沒有接受到聖賢的教育,沒有智慧心量就小,心量大的人從夫妻說起,你要是會用得很適當。夫妻好合,真的是百年好和。你的家道會很興旺,子孫孝順。這裡面最重要一個原則,永遠記住對方的好處。不要把對方的缺點放在心上,你才能好和。如果專記對方的缺點,把對方的好處都忘掉,最後一定家庭破碎。你非離婚不可,離婚是嚴重的罪過,為什麼?你對家庭不負責任,對社會不負責任,相當於殺害兒女的慧命,這個罪名大了。不管是誰錯,通通下地獄受苦受難,永不得出來,為什麼不能出?你殺害了無數輩人的慧命,兒子下面有兒子,一切眾生學佛的根性。最難得最可貴的是圓頓根性。很容易契入佛的境界。有沒有方法培養自己成為圓頓根性?有,不是沒有辦法。冀習,所有一切眾生的根性都冀習來的,怎麼冀習,常常讀誦大乘的經典。不知不覺就變成圓頓根性的學佛人。讀誦要理解了之後要依教修行。經典裡面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完全落實到自己生活當中,你就不知不覺變成圓頓根性。  佛教我們人與人相處,第一個要拓開心量,要包容一切。能夠消除歧見,消除誤會,消除隔閡,互相尊敬。互相關懷。互相合作。心包太虛量州少界。這是佛對我們期望。這是佛給我們真實的利益。利益自己,利益社會,利益一切眾生。佛經上講的這些事。第二句說不思議事,這是從體上做總結。理是一個。為什麼種種不同。他能夠融合成一體?因為理是一個。相有種種。事有種種。理體是一個。所以能夠歸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眾生迷不知道體是一個。所以才起種種誤會。如果知道體理是一個平等清凈慈悲心自然就生起來,縱然是冤家對頭。也知道我們體還是一。離開了理體,那來的現相?體是什麼?是我們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可思議是結體。  一個家庭的安危,一個家庭的治亂,一個家庭的禍福。根在夫妻世出世間,教學都懂這個道理。都在這個根上用了許許多多心血在教導。希望大家覺悟。夫妻兩個結合,不是你個人的事情。對於整個社會你有責任。你夫婦不合。你家庭就破碎。社會就動亂。人就遭殃受罪。佛陀教育多重視家庭。儒家教育家庭講求敦論盡分。一家人相聚固然是有因素。佛在經上講人與人之相聚。四種原因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恩恩怨怨沒完沒了。這是事實真相。人為什麼受教育?為什麼接受聖賢人的教誨?聖賢人了解事實真相。你明白之後,你就能化解,縱然是一家人是抱怨而來。一家不合,你要有智慧,要懂得盡孝,要懂得諄論盡分。要懂得包容。事事忍讓,於人無爭,於事無求。能夠把一家人冤家相聚,把它怨結化解,能夠做到一家人互相尊重,互相親愛。互相合作。在佛法講這菩薩不是看到冤家債主躲避。不是的,如何化解它。躲避不能解決問題。來生來世還會碰到。一定要懂得化解。所以才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小而一家人要有智慧,要有耐心去化解。解冤釋結培養恩義,一家人自然和睦。和睦你這個家就興旺。這裡頭有大道理,這是佛菩薩教化眾生,這個基本的概況,基礎的課程,功德利益都贊歡不盡。  我們要想在佛法里得一點成就,這一生決定不能夠去做損人利己的事情,決定不能有害人的念頭。當然更不可以造損害別人的事,不能造,在任何場合當中,口不出惡言,基本做人的道理我們要會。要能夠做到,要知道懺悔。要真正改過,決定不要佔人一點點的便宜。沒有好處的,你占別人的便宜,來生要報還人家。何必?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我們生活的受用愈簡單愈好。佛教我們與一切眾生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人與毒蛇猛獸都能夠和平共處,哪有不能跟人和平共處的道理?所以念念要回個頭來想自己,不要想別人。過失在自己,別人沒有過失。就能與一切人相處,如果起心動念我沒有錯,他們都是錯的,你跟人家是對立的、死對頭,這個情結永遠不能化解。所以常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的過失,不要求別人誰順我。要求我怎樣誰順大眾。這就對了,佛教我們恆順眾生,沒教叫眾生順我,沒有。然後才能在誰喜當中修積功德。功德是定慧。定是一心不亂是定。定起作用就是慧,定慧才能夠解決問題。  佛在經上常講臨命終時業現前,強者先牽。那個念頭強,誰著這個念頭就投生去。善念強就生善道。惡念強就墮惡道。不是閻羅王判你去哪一道?不是,是你念頭在牽引你。你愚痴念頭強畜生道去。貪受的念頭強,餓鬼道去。慎恨的念頭強,地獄道去。由此可知,我們最後哪一念,念佛的力量強,這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天福。這個念頭平常培養,臨命終時來不及。決不是僥倖的。如果你想僥倖得生,沒這個道理。一定要在平常培養。努力培養,天天培養,加緊培養,也就是天天念佛作好人,說好話,起好心。必有好報。所以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大事因緣。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了解。你怎麼會不放下?你一定能放得下,決定不沾染惡的,拓開心量是我們修學大乘人。第一個重要的課題。如心量不能拓開,我們的成就很小。如果不能放下身心世界,念佛就不能往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是放下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與佛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往生就有把握。往生沒有把握是你對世間有牽掛。只要有絲毫的牽掛,就障疑你往生。必須舍乾淨。你有的布施,利益眾生,自己身體所需有限。所費不多,所以一定要懂得布施。有福於一切眾生共享,那你的福報就大了。  災難這麼多,眾生這麼苦,覺悟的人是起心動念,我們如何去幫助他,我們自己智慧也不夠,福報也沒有,那起這種心,動這個念頭,不叫打妄想嗎?沒錯,是個妄想。如果是真心想這個問題,自然就得佛菩薩加持,我們沒有智慧。佛有智慧。我們沒有福報,佛菩薩有福報,我們沒有能力。佛有能力,要依靠佛菩薩才行。不能依靠人。佛有大護法。在這個世間做大官,發大財。你依靠那些人,那些人不可靠。依靠佛菩薩才可靠,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的法身報身應化身。都是盡虛空遍法界,那個地方有感。哪裡就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這個大道理我們要通達明暸。然後你的心清凈,你才能有感應。我們學佛慰藉什麼?就慰籍這點。自己成就眾生之福,我們學佛的人夢到自己的家親眷屬,醒來之後已經過去父母家親眷屬。他們來找你幹什麼?求你幫助。你醒來之後,你最好是誦經,念佛給他迴響,他是求你幫助。你所能夢到多半是在鬼道。在畜生道他不會找你。他到人道也不會來找你。在地獄道他沒有辦法出來。多半是鬼道。燒一點紙錢給他,很有效果。確確實實她能夠立苦。你誦經念佛給他迴響。他得多少利益。就看你念的誠心。你念的心愈誠愈清凈。他得的福就愈大,你亂心所念,他得的利益就少,你一心不亂的念,他得的利益就大。我們自己修福也大,自己得福七分之六,他得是七分之一。  我們被煩惱纏繞,沒有能力除障,可是諸佛菩薩告訴我們,煩惱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既然是虛妄,決定可以斷除自性,真心是本有的。既然是虛妄,決定可以斷除自性真心是本有的。既是本有決定可以證得。如何能夠消除煩惱證得真如。都在一念之間,這一念之間一定要當人自己做功夫。誰都幫不上忙。所以佛祖他能夠幫助我們。只是把這些事實真相說清楚、說明白,把他自己斷煩惱證入自性的那些經驗方法提供給我們做參考。只能做到這些。其他的幫不上忙。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真正幫助自己的還要靠自己。所謂是自己悟、自己修、自己證,沒有叫你靠別人,我們聽佛菩薩祖師大德講經說法,自己覺悟了,覺悟之後自己肯修。修什麼,修自己一切錯誤,從前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想錯、看錯、說錯、做錯才叫造業,錯誤就是惡是造業,是三途的苦報,這是凡夫。在這一生當中遇緣殊勝,希有難逢,真正明白才生起感恩之心。知恩報恩佛法對我們的恩德太大太大。所以有這個緣分遇到,醒悟過來,悟過來之後要真修,為什麼?決定不造業,不但惡不造,惡的念頭都不能起,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我們專修凈宗,每天禮拜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好,包括其它的菩薩在其中,都拜了,都稱念了,這樣容易達到一心,所以西方三聖都供在一起。念一句阿彌陀佛,全都念到了。求地藏菩薩大慈大悲永遠保佑。菩薩答應你。他就會在夢中託夢給你,夢中夢到菩薩摩頂授記。佛祖教我們用功修行的綱領是教我們作觀。觀是屬於慧,教你觀察。觀察是初步,初學的。從觀察提升到觀照,只要用個觀,用個照,依教奉行把佛在經上講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跟我們事實的生活做對比。在這裡面作觀察。事實真相跟佛的相應不相應?從那裡下手?先觀察因果。你觀察行善是不是得善果?觀察作惡是不是得惡報?先從最初最明顯的地方觀察。然後再觀察入微。漸漸契入到微細。你就生智慧,虛空法界依正壯嚴唯心所現。所以心是虛空法界一切萬法的根源。因果通三世。說誰占誰的便宜誰吃虧。沒這個事情那是世間人只看到現前這一段。沒有看到前因後果。我們笑笑了之,不放在心上,吃虧上當無所謂。一切都做還債想。無論蒙受什麼樣的冤屈都要做還債想。絕不怨天尤人。自己做得再好,做再多的好事,被人冤枉。被人誣陷。甚至於被人陷害。都沒關係。知道都有業因果報。惡劣的果報現前要安然受之。不怨天不尤人。災難過去。福報就現前,如果在這個時候懷疑。我一生做好事還要遇這個果報。你心裏面有怨恨。你災難不會消除。福報不會現前。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知道。要明暸。決定相信佛菩薩的教誨。依教奉行。認真的反省檢點。不可以認為樣樣都是別人的不對。這是人最大的過失。真的學佛人是一切是自己的不對。處處包容別人。過失都在自己,現在眾生的疾病不僅是身病,還有心病,情緒不安。智慧不開。這是心病,比身病還要嚴重。身病藥物來調養。心病需要佛法幫我們開悟,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一語道破。這是萬事萬物的根由,從心想生。這是佛給我們講真實狀況。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明白覺悟。就從心地裡面去改。把過去惡的念頭捨得乾乾淨淨。養成一個純善的心。我們眼前的境界就漸漸好轉,而且轉的速度會很快。然後所求都能滿願,消除災難一定要靠心理建設。以孝敬之心待人接物。以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災難立刻就分解。煙消雲散。佛教給我們心量大,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孝的意思。橫遍十方也是孝的意思。  若能以此回法界,迴向法界。怎麼迴向法界。實在說拓開心量而已。人與人發生矛盾衝突。如果你把心量拓開。什麼問題就解決了。迴向意議在此地。我們把心量拓開,無論什麼問題統統都化解了。佛的偉大處。佛是把盡虛空遍法界看作自己的家。家人對他有誤會,他對家人沒有誤會。佛教給我們這些理論方法。完全是我們現在生活環境的事實真相。也正是我們迫切需求的。我們所羨慕的是道德學問。他的德學與佛法相應。我們跟他學。如果他的德學與經典所講的不相應。我們敬而遠之。敬而遠之是我們尊敬他。遠是不向他學習,這叫遠。不是有意躲得遠遠的。那就錯了。那就沒有敬意,不跟他學習。這是我們正確做人求學的態度。阿賴耶識含藏的種了無量無邊,所以變現出虛空法界。十法界依正壯嚴都是業習種子的現行。你怎麼能怪外頭的境界?外面所有一切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自己種習起現行。愚人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才在境界裡面生妄想,分別執著起心動念,覺悟的人了解境界現象。知道它是一回什麼事情。順境也好。惡境也好。統統是自己生生世世阿賴耶識裡面善惡種子變現出來的。善惡面對現實不怨天不尤人,泰然處之,這叫真修行。在一切境緣當中,永遠保持清凈、平等覺真功夫。清凈平等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覺就是對什麼事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糊塗。對於所有的現象,它的理事業因果報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白。這是正覺。這才是佛教我們的積功累德,自己住真實慧。惠以眾生真實之利。  佛對我們的關懷愛護無微不至,慈悲愛護,佛對我們的關懷超過父母。真的是念念不忘。我們每天要反省、要檢點,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過失。能夠找出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的過失。在佛法裡面講這叫開悟、覺悟。覺悟到自己的過失。把這個過失改正過來。這叫修行。念念修行,天天改過,天天自修。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不斷的改,三年就超凡入聖。須知福利由心。心能造福。一定要相信就有感應。感應,不可思議。決定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照顧。  我們讀經有天龍鬼神在聽,我們看不到,覺察不到,心愈清凈,愈容易感受到,有天神經過看到你讀經,他停一下合掌恭敬贊歡。他身上有香,我們讀經能聞到有異香。我們肉眼看不到,無形見到你的很多。我們起個惡念幹個壞事,不要認為沒人知道,天龍鬼神全知道。你可以瞞人。你瞞不了鬼神,舉頭三隻有神明,這個話是說的是事實真相。  不能容忍,處處對立,這個會帶來災難,對一切人事物和平包容忍讓這個會帶來幸福,我們能夠不動氣,就不會有衝突,沒有衝突就沒有誤會,沒有誤會就沒有鬥爭。佛法的課程就是戒定慧三學,戒學是教給我們如何處事待人接物,慧學就是教我們看破。明暸宇宙人生的真相,定學就是教我們放下,恢復自己的清凈平等心,確確實實是破迷開悟,立苦得樂。  一切處一切時,我們這個身體走著也好,站著也好,躺在床上也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時候就叫行三昧。心裡頭一個念頭沒有,在這個時候,身心眼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體。  學佛的目的是教我們親近聖賢,我們的習性,如親近聖賢,人不知不覺就變成聖賢。這是教育的熏陶。我天天跟佛在一起,不知不覺就成佛了。這教育重要啊。我們要破疑障,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決定沒有疑惑。障是什麼呢?外面來的障礙,也就今天講受一切人事物的影響,就產生障礙了。我們決定不受外力的影響,這是除障礙啊。自己的道德學問天天在增長。學一部經怎麼叫學會?從頭到尾上台講一遍才叫學會。這個基本的道理我們要知道。一樣一樣的學。不要貪心太重,痴心嫉妒嗔恨心沒有放下,所以古聖賢人的教誨聽不進去。不肯一門深入,學一樣不甘心。結果到最後是一竅都不通,門門通門門松,什麼也不懂。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他不相信,真的一經通了,其他一切沒有不貫通的。世出世間法一接觸就明了。不需要學問。這是佛說的,是真理,不聽聖賢教育,他在社會上隨波逐流,越是邪惡的謠言,還越喜歡聽。不但喜歡聽,還打聽,還往裡面鑽。這個人就沒有善根。走的是邪道。做人的標準,君子絕交不出惡言。兩個朋友,意見不和,翻臉了,斷交了,但是決定不說人家一句壞話,這是做人最低水平的標準。這個人再不好,他的事情,各人因果,各人承擔。我絕不說一句話,跟我沒有關係,我不造這個業。我們相信佛這個教訓。為什麼別人造不善,我要把他們的不善放在心裡,把自己的心變得不善。這個損失太大了。這是最愚痴的人,不要說別人的過失。我們不能說,不能把他放在心上。任何人的過失在我心裡上不落痕迹。佛法第一個綱領原則,就是禪定,禪定是佛法的樞紐。禪定兩個字怎麼講法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就恢復了。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外怎麼能不著相呢,要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好相順境心裡歡喜。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嗔恚心壓下去了,一切時一切處。保持平常心。平是平等。常是恆常,永遠保持一個平等心,所以我們在佛前供一杯水,水代表平等,代表清凈。永遠保持你的清凈平等。這是佛道,大道,平常心是道。六根外面一接觸,才有小小風浪。自己心就把持不住了。這沒有道。這是凡心,不是道心。我們要記住道心是清凈心平等心。凡心是喜怒哀樂心,如何超凡入聖,你明白了,我就曉得怎樣用功。境界屬於精神,法界屬於形象。法界儘管不同,境界是通的。毫無障礙。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非我不非。他有是非。我沒有是非。這是真正修行人,這是成聖的成就的秘訣。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一分成敬得一分利益,沒有良好的求學態度,縱然遇到真善知識,也當面錯過,就非常可惜了。擇法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在這一生當中,求學工作都應當慎重的選擇。社會上有那麼多的行業。都要有智慧去選擇。要鑒別真假。要懂得抓住機會,佛法講緣,要能掌握到緣,殊勝的機緣。是很不容易遇到的,機緣現前,你若不能夠掌握,剎那之間就消失了。以後再希望有這個緣出現,那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所以機會一定抓到。決不能輕易把它失掉,境界現前,起心動念完全是錯的,境界現前,心如如不動,一塵不染,這是善行。看破是要仔細觀察事實真相。真實真相最重要的。看這個因果,因果就擺在面前。你能看出來什麼樣的因,結什麼樣的果報。從果報看到它的因行。從因行你能看出果報。你就清楚了,通通看清楚看明白了。你自然就放下了。放不下還是沒有看清楚。這個道理要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帶不去的,死了帶不走的,帶不走的應當要放下。我的房子、財產、地位、名譽,沒有一樣能帶走的,我的眷屬、兒女、子孫通通帶不走的,帶不走要放下,放不下是不負責任。放下一樣要負責任。認真負責教導他們不放在心上。心地清凈。把親情轉變成真實智慧。把感情轉變成理智,這就對了。一定要突破,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心裡頭毫無牽掛。心地清凈就生智慧。人與人不要對立。說到都能做到,這賢人。說到做不到叫騙人,騙人總會有一天被人拆穿,一拆穿一文不值,這惡人。他騙我,我不騙他,我還是愛他,信他。總有一天他明白了之後,他慚愧心生起來了。他才能改過自新。當時不能拆穿。拆穿就變成冤家對頭了。所以永遠不跟人結怨。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我們心中沒有一個是敵對的,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一樣是對立的。化解,我們的心就平和。心平氣和,養生之道,佛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怎麼樣轉,你能轉,問題就能化解了。所以我們遇到人家來責備我,來罵我,我恭恭敬敬地去聽,接受,絕不辯駁,就是誤會,我也不辯駁。讓他罵,罵累了他就不罵了。我洗耳恭聽,我所修的定慧,就是這個時候的表現,我有沒有忍力定力,我有沒有智慧。有智慧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不回答他一句話,等到他心平氣和的時候,很輕鬆的時候,再來討論問題,這個叫學佛啊。感激遺棄我的人,看不起我的人,他教我要自力,不要去依靠別人,傷害我的人,磨鍊我的心志,四攝法的布施是多請客,多送禮,是這個方法,所以你要低下來,你低下來拜他,他對你的回報就好了。比你送的不知要多多少倍。對我還非常禮敬。其樂無窮,你看到佛像光明。這是好境界。也有出現魔鬼很恐怖的惡境界。佛告訴我們,無論是佛境,是魔境都不要去理會,不往心裡去,不要放在心上就沒有事,如果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常常想著,就容易著魔,就變成魔境。凡是修行人,功夫稍稍得力了,一定就有境界現前怎麼對付?佛在經上教我們一個原則,不要去理會它,是個好境界,不理會就沒有事。保持自己的清凈心。人人都希望相好。都希望相貌壯嚴美好,要知道這是果報。容貌是果報。體質也是果報。健康長壽是果報,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如果不是修善因,你的相貌就不能夠圓滿,我們接觸一個修行的人,他沒有地位,他也沒有財物財富,他是個很平常的人,他長得也不美,可是他有真心,他善良。我們跟他接觸感覺很舒適,那個相叫寶相。我們細細去體會。逐漸逐漸就明暸了。所以我們看人,人的心清凈,他有一個清凈相。人很慈悲,他有一個慈悲相。這個很兇惡,他有個兇惡的相。你細心觀察人好,相好,他的子孫也長得好。兒孫孝順,人兇惡,他的相兇惡,一是有女無兒,二是後代相更兇惡。所謂有是誠於中而顯於外。相貌是你自己心理情緒的一個表現。從你的相狀能夠知道你一個人的心,你的心理,你的思想,知道你的情緒。佛在經上常常說,相隨心轉。自己的身體容貌是隨心轉。這個道理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我們接觸到一些人,心浮躁不安,一絲毫刺激都經不起,稍稍有一點不如意,慎恨就爆發了。這是反常。所以他自己的聲音、容貌、體質就多病,不正常,步從容,立端正,拜恭敬,步從容,就是我們走路的儀態,都要從容不迫,就是說很緩和。很端莊,很穩重。如果走路很急很匆忙,我們曉得這個人肯定他的性子就是很急。這樣的人給人感覺沒有耐性之人。長官看到你如此,他怎麼把重任託付於你呢?如果家裡性子很急。一定與家人衝突,在外面與朋友交往,如果個性很急,也會得罪很多人。走路、說話、站立的姿勢都與人覺得說你很趕你很匆忙。這樣都是不對的。聖賢教我們,人坐要有坐相,立也要有立相,走路也要有儀容,所以步從容立端莊。一個人行得正,他就立得正,你在走路也那麼趕,那麼急,講話也那麼趕,走路也那麼趕,都是很急迫。那麼子女肯定也是會跟你一樣。所以教小孩要從自身先做起,自己以身作則。來要求自己的子女,恐怕沒有辦法達到教育的作用。感情用事是什麼?有好惡,我喜歡你,我幫助你,我不喜歡你,我不幫助你,感情的,理智是沒有好惡。你有困難,你是我的敵人、仇人,我也幫助你。理智的。沒有是非人我,沒有恩怨,沒有彼此,這個叫真學佛,叫真智慧。學佛從不自欺欺人下手,要學真實。真正做到事可告人知,一生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沒有一椿事情不可以不公開,不可以不告人。全部透明化。佛大慈大悲為我們開示。開導我們,指示我們。我們想得到真正的享受。自己要悟入。你不能悟入。佛沒有辦法代你悟入。這佛做不到,一定要自己悟入。你悟入一分,你有一分的受用。  逆來順受。是自己過去造的什麼業因來受報。要受的很甘心、很情願,一點都不會覺得難過。  不了解事實真相。起了妄想分別執著。誰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就做錯事。愈想愈錯。愈做愈錯。於是鑄成大錯。你的生活圈子就愈來愈小。什麼原因。自私自利到了極處,都是你自己錯誤的觀念變現出來的。要了解事實真相,在這裡面生活很自在,為什麼?再不執著,再不分別,再不妄想,一切隨緣,隨緣就得大自在。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遭惡報,這是天經地義的真理。  學佛的人不與一切眾生去搞鬥爭,決定不可以,他爭我們讓。決定不會跟他起爭執,他要什麼都讓他。我們都給他,給他我們是不是沒有了,不會,為什麼命裡頭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裡頭沒有的,是一文都強求不來,他不知道我知道。你要,我給你,你命裡頭有,我給你的你保得住,命裡頭沒有的,我給你的沒幾天就都丟光,你保不住。我命裡頭有的統統給他,過幾天那個就又來了。明白這個道理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敢布施,愈施愈多,不與一切眾生爭執。  學佛就是學作菩薩。學作佛。我們每到一個地方與人相聚,為什麼得不到別人尊重?得不到別人歡喜?到最後逼得走投無路,不可以怪別人。一定要回過頭來認真反省自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真正改過自新。你前途才一片光明。你得到廣大群眾的愛戴和擁護,你事業才能發達。左右才能逢緣。心想事成。他不尊敬你,他不擁護你,他根本就不聽你的,也不理你這一套。你就對他無可奈何。你度不了他,所以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學著包容。要學真誠。要學慈悲。要有方便別人,更要有耐心。  古時後人心淳厚。風俗善良。外面誘惑少,人生活在安定之中。學佛正果殊勝,我們現在生活環境,對學佛非常不利,外面的境緣誘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說實在話,如果沒有深厚善根,怎麼能夠抵過誘惑,誘惑是什麼?魔就是自私自利,念念都為自己著想。佛跟魔一念之間。不為自己是佛,學佛無非是轉變我們觀念而已將錯誤的觀念轉變成正確的觀念。對人不能熱情過度。對子女不能愛護過度。那是感情的感情會有反作用。對人要理智的。智慧的不一樣。理智。智慧對人這種熱情,這種愛護,永遠不衰。沒有反作用。感情的處一段時期,臉色就不一樣,所為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香。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感情是靠不住的。決定不能等待他臉色變的時候在走。那就沒有味道。下次就不能再見面了。我們要懂得,要分開,一定要在熱情很高的時候,趕快就分開,為什麼?下次還可以再來。你覺得好,招待得很好,你戀著不走,以後面孔放下來,這個地方緣就斷掉了,這些人情世故,我們一定要懂得。佛教我們怎樣應付。我們都要明暸,都要認真學習。每天一個地方,跟大家結個歡喜緣。  我們與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知道現象的因緣果,從八方面來看。任何一個事都要從八方去觀察。體相用三面,因、緣、果又是三面,事、理要從八面觀察。我們就不會迷惑。不會被境界轉了。任何一個事物,我們一眼就有看穿八面,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習。練得非常純熟。一接觸境界,這八面同時現前,我們才叫不迷,才叫有智慧。  佛號怎樣能念得相應。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放下萬緣。眼不貪色,耳不聽聲音,舌不貪口味。乃至於意不貪諸法,這叫都攝六根。什麼叫做誠?什麼叫做真?不曉得,以為自己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他不知道。他就永遠不能改過,永遠不會進步。所以頭一個要知道過失。知道過失就開悟了。改正過失那是真正的功夫。不曉得自己有過失,[誠]這一個字就不要談。一念不生是謂誠,什麼是真心。什麼是誠心。沒有妄念的心是真心,是誠心。如果我們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有成就。一定要知道世間一切所有是假的。不要在爭了,不要在執著。不要在有成見。我要怎樣怎樣。這種念頭是三惡道的念頭。  [知唯妄念無實境界]所以我們在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當中,才起心動念,馬上就要覺悟到。這是我自己的妄念,境界不是真的。你的心就平息了。你就不會在跟著境界又起妄念。一個接一個妄念。那就不得了。所以一覺悟心平下來了。境界現前不起妄念。不起妄念就自在。就隨順境界。就跟佛菩薩一樣,恆順眾生。誰喜功德你順善也好。你邪惡也好,恆順從生。自己永遠在清兆寂減的境界當中。預言所講的,世界有災難。覺悟的人不受影響,為什麼?不是真的,假的夢幻泡影。萬法從心想生。你的心安靜了,縱然災難來的時候。也不驚不怖。看得很平常。絲毫不受影響。你就解脫了。佛家講了生死,你就了了。這個了是明暸。生死究竟是什麼一回事情。徹底明暸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絲毫不差。這是事實真相。轉凡成聖不是個難事。怎麼做到?看破放下,什麼叫看破?事實真相都清楚。都明白了。讀佛經就看破了。佛是個看破的人。展開經卷。字字句句肯定沒有懷疑。深信不疑。佛說的意思都能夠正確理解。你就看破了。然後妄想分別執著當然會放下,不能完全放下。逐漸輕了。一年比一年輕。一年比一年智慧增長,放下得愈多,智慧愈圓滿。就這麼回事。決定不記人惡的念頭。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一句說得重要,世間所有一切人的過失,我們心裡頭一概沒有。決不記他的過失。你的心就沒惡了。沒有過了。心裏面所存的都是世間的善。一切人的善我記住,一切人的過失我決不把他放在心上,這叫洗心。記別人的過錯,是個噁心,是個不善的心。不善的心起作用,就是不善的行為,就造不善的業。所以世間一切人以惡對我。我都把他忘得乾乾淨淨,絕不放在心上,我們的心純善無過,一切人對我有恩德。對我有好處決定不妄記。永遠活在知恩報恩,沉浸感恩的境界當中。這個人就是純善。純善無惡。天地鬼神都尊敬你。你這一生決定遇不到凶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什麼道理。心之所感。如果你心裡存惡念。你所遇的境界恰恰相反。明明是好的,吉利的。你就碰到禍害逢到吉得凶。逢福得禍。你這一生事事不如意,所以吉凶禍福都在一念之間。為什麼不在心裡上做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們學佛有沒有成果。就在看你心地轉變的幅度。你要是做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你得到的結果是圓滿的。你九十度的轉變,你得到的結果是一半。可見得佛法的修學都在自己,不在外境。都在自己的存心。都在自己的用心。用一個純善利益眾生的心,不可以自私自利。就造無量無邊罪業。所以斷惡修善要不著相。這才能了生死出三界。不著相是什麼。絕對不掛在心上,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任何人,做任何的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不要放在心上。這就是不著相。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天天做。做了之後心裡頭痕迹都不著。這是不著相,這是功德。我們學佛學菩薩,理上要學,事上也要學,我們是凡夫。如果事上不學,單在理上學沒有用。那個理是空洞的,為什麼?境界現前你做不了主,你還會起心動念。你還會造作罪業,事上也要學,事上佛教導我們,祖師教導我們。過最低水平的物質生活,這事上學,才能夠真正將我們自私自利貪嗔痴慢的煩惱伏住。我們今天為什麼伏不住,理都知道,經念得很多,講得頭頭是道。可是財色名食睡遇到還起貪心,還把握不住。原因在哪裡?我們總是想,把我們的生活水平天天向上提升,你有這個念頭。你的自私念頭不能斷,天天還在增長。沒有伏住。所以無論用什麼功。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的人,你只要細心去觀察看得出來。他的容貌你仔細觀察,態度誠懇。容貌清凈,自自然然流露出清凈慈悲的相。不是裝出來的。自然流露。如果我們自己心地清凈。愈能看得出來。到自己心地真正有幾分清凈了。佛經想釋迦牟尼佛的行誼。祖師大德一生的修學。你就看出來了。就能體會到。佛菩薩祖師大德生活行持,種種示現,那是寶。  一句佛號是提醒自己。念念覺而不迷。阿彌陀佛四個字。阿翻成中國字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佛翻作智。翻作覺。合起是(無量智慧,無量覺悟),所以念這一句佛號,這提醒我們自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都不迷。念念要覺悟,我們也很想契菩薩境界。從哪裡下手,一定要從斷貪嗔痴下手,順境不貪。逆境不嗔。從這兒做起,順逆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貪,不嗔,不痴,叫三善根。斷惡修善。斷什麼惡。斷貪嗔痴。修什麼善。修不貪,不嗔,不痴。從這裡下手。  智慧從哪裡來。智慧一定從禪定裡面得來。禪定從哪裡來?禪定一定從持戒裡面得來。大乘講是心地戒法,比形式還要珠勝。禪定清凈心。六根面對外面六塵境界。[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禪定,真正修禪定。順心的起了貪心,貪心才動。阿彌陀佛轉過來了。這就是持戒。見到不如意的環境,心裏面不高興。阿彌陀佛,也轉過來了。你能從心裡轉得過來,接受佛的教誨。這是持戒。轉過來之後,對於一切境界不在理會。回過頭來念佛。這是修定。一心念阿彌陀佛,慧在其中。戒定慧三學。一念完成。圓滿具足,然後處事待人接物。善意自然就生出來了。你修行功夫的淺深。沒有絲毫隱瞞,都流露在你的面孔。你的聲音。你的一舉一動當中。表裡如一。相如心變。一接觸就明暸。[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對於一切法相,能夠不分別不執著。能夠隨緣而不攀緣。什麼都好。什麼都自在。每一天生活清凈快樂無比,隨遇而安。富貴有富貴的快樂。貧賤有貧賤的快樂。富貴貧賤是事相。快樂是相等的平等的。都生活得圓滿。這是自己對自己的受用。苦也是一天。樂也是一天。這是自己掌管自己,我合不樂而苦,苦樂完全在於自己的心。  彌勒菩薩能包容。世間人心量太小了。容不得人。所以示現肚大的樣子,教我們學會包容。心裡容得下人。決不與人爭,不分貴賤,也不分好醜,滿面笑容。一律平等對待。放得下心裡頭毫無牽掛。提得起為社會大眾服務,沒有私心,完全奉獻。放得下提得起,表這個意思。滿面笑容。我們要學他,要學他放得下提得起,要學他大慈大悲。要學他滿面笑容,常生歡喜心,歡喜接引一切大眾。  一個真正懂得修學的人,眼不見惡色。耳不聞惡聲。一切這些惡劣的境界。我們不要去接觸,不要去沾染,好對自己有大利益。凡事決定不能看眼前,眼前是手段,一定要看目的,如果目的是純正,手段非法也是純正。這個高明。如果目的是邪惡,手段在善都是邪惡。如同父母老師教子弟一樣,有時候罵他,打他,有時痛責備他,但是意思是善的,都是望他向好處去學。後來的結果是好的,如果天天溺愛,一切都隨順子弟的心,嬌生慣養,到長大的時候作姦犯科,那父母師長是錯誤的。  不與眾生結冤讎。明白這個道理。自然不敢起噁心,自然不敢動惡念,不敢造惡業。可是一個人在世間,無始劫以來的惡習很重,自己沒有法子控制。在加上外面的惡緣。時時刻刻在引誘你,外面引誘內有煩惱,怎麼會不造業。所以世尊教導我們。以定慧力降伏魔怨。這句話非常重要,什麼是慧,對於業因果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境界現前,心地清凈,如如不動,這是定功。你有定功。你有智慧。你才能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控制住。不讓它發作,單憑控制是個相當困難事情,一定把念頭轉過來。極力修善,注意力轉移。這個容易。一心一意想往善道。成就眾生。  解脫就是方便自在。我們所廛的自在、隨緣就是解脫。佛法講真相。真相決定不可以執著自是我。把身外之物看作我所有的,我所,我尚且沒有。哪來的我所?你才真的覺悟了。你要能把我所放下。放下不容易,你為什麼放不下?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你沒有搞清楚,搞明白,如果真的搞清楚真的明白,你就很喜歡放下。你不可能不放下。這是一定之理。明白就是看破。什麼叫看破?事事因果清楚了,明白了,所以你是樣樣都放得下,放下之後,那個生活,那個受用,對自己來講自在,對別人來講隨緣,所以自在是自受用。隨緣是他受用,幫助一切眾生隨緣。隨緣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不是隨緣,叫攀緣。攀緣跟隨緣差別在此地。隨緣的心是清凈的,是平等的,是覺悟的。攀緣的心不清凈,不平等。是迷執迷惑,這裡面差別很大。  一切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聽到這個經生起懷疑了。我現在心想變。為什麼變不出來?佛說的話跟我自己實驗不靈。其實他根本就不懂得什麼叫個做心,他誤會了,心是什麼?識是什麼?把妄想當作心,把執著當作識。那怎麼會變?妄想分別執著是心識的作用。所以研教聽經要有耐心。有疑問可以存疑。古德所為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這叫疑情,不是懷疑。如果對於經典所說,你不能理解,起了懷疑那錯誤了。懷疑是什麼?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疑是菩薩是最大的障疑,也是做一切事情的障疑。學佛修行最大的障疑。那怎麼辦?有疑,信我還是真誠相信,佛說這個理太深了。不是我的境界。不是我現前淺顯智慧能夠理解的,我相信這個。相信佛說的話是正確的。自己認真不斷努力修學。等到那一天智慧開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就是所為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如果你懷疑不相信,不肯接受,你永遠沒有悟處,佛法是教人開智慧,智慧是怎麼開的?智慧從禪定中開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就是禪定。念佛人的目的在此地,  天天要讀經,理不可不明,行不可不修,自然證果。現在就快樂,心情爽朗,自在快樂,現前就得到,信佛的標準。解其理,行其事,才叫信佛。我們是熱情過度,熱情是煩惱,不是智慧。佛是智慧平常心,是智慧。佛有耐心。度人慢慢的來。一絲毫都不勉強。這什麼勉強不得。這才體會到隨緣的道理。我們乾的是攀緣。我們所生的是煩惱。不知智慧。定生智慧,不生煩惱,一個人一生在於忍讓。大忍大成就。小忍小成就。不忍不成就。來也空空,去也空空,看得破,放得下,不執著。  學佛五個科目  三福、六度、三學、六度、十大願望。言語造著,起心動念,與五個科目相應是真學佛。
推薦閱讀:

《趙州錄》之「補遺(二)」
相比於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近年來為何逐漸在全國流行起來?
除了極樂凈土之外,還有兜率凈土
辛東方丨移動社交下的「五百羅漢堂」為何吸八方遊客?
《趙州錄》之「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飽柴飽水」

TAG:佛教 | 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