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讀詩之《涉江采芙蓉》——寫盡悲苦的絕美情詩
《涉江采芙蓉》,選自《古詩十九首》,大約產生在東漢末年。這一時期,宦官外戚勾結擅權,官僚集團壟斷仕路,上層士流結黨吹捧,文人士子備受壓抑。在這樣的形勢和風氣下,中下層文人士子或為避禍,或為尋求出路,只得奔走交遊。他們「離鄉背井,辭別父母,親戚隔絕、閨門分離」,因而也就有了思婦的閨怨和遊子的羈旅鄉愁。這些人文化素養較高,熟悉《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又能吸收漢樂府的營養,來抒寫自己的人生。
《古詩十九首》中的詩歌大都以平淺質樸的語言來展現深情。我們來看原詩便能知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老弟無意間下載了這個遊戲,一個月後存款驚呆我了!廣告 老弟無意間下載了這個遊戲,一個月後存款驚呆我了! 廣告連通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先來疏通大意:
渡過江去採摘荷花,生有蘭草的沼地長著許多香草。
採摘荷花送給誰呢?所思念的人在遙遠的長道。
回頭看那故鄉啊,漫長的道路無邊無際又渺渺。
感情深厚卻兩地分居,在愁苦憂傷中慢慢變老。
通讀全詩,能明顯感到詩中一以貫之的情緒就是憂傷,而關於本詩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還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這就體現了詩歌鑒賞的多元化,當我們把抒情主人公當成男子時,「涉江」者和「還顧」者便都是男子,主人公遠離家鄉,與思念的愛人分離,他想回到家鄉與愛人相聚,但長路漫漫,欲歸不得,因此只能憂傷終老。更多的人認為本詩的抒情主人公是女性,理由有三:其一、當時男子大都遊宦京師洛陽,遠離家鄉;其二、女子採蓮乃是舊俗,從古典文化意向來說,「芙蓉」即「夫容」,「蓮子」則有「憐子」之意,因此本詩的情感表達就變得極為巧妙,我們可以想像兩幅畫面:
一位悵立船頭的女子,與眾多女子的嬉笑不同,她默默注視著手中的芙蓉黯然神傷。
而一位身在「遠道」的遊子,「還顧望舊鄉」發現「長路漫浩浩」
所以詩中有遊子思鄉思親之纏綿,也有閨女思念情人之真摯。
那麼本詩的情感表達妙在何處呢?詩中的抒情主人公,一位亭亭玉立的妙齡女子,與三五姐妹相約出遊,涉江採蓮,看到高潔優美的蓮花時,不禁想要送給自己的愛人,而此時忽然想到愛人尚在遠方宦遊,因此心情陡然低落,但本詩不直接寫女子對愛人的思念,而是採用主客易位的」懸想「手法,先描敘自身採蓮情形,突然調轉筆墨,描敘愛人在遠方」還顧望舊鄉「的悲苦情形, 以便更深一層地表達自己情感。正如李清照《一剪梅》「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啊。此為″妙一。而這種」懸想「的手法,在古詩當中可說極為常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以及白居易的詩句」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皆將思念的主體客體巧妙移位,使得情感表達更加深沉而含蓄。
妙處之二,我們會發現本詩中有著巧妙的一問一答,我們來看「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一句,一問一答中,全詩的情感由女子採蓮的歡快愉悅巧妙過渡到遊子思想的黯然銷魂,把人物放在美好、歡樂的採蓮背景上,抒寫獨自懷遠的憂傷,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而詩中一些字詞也非常值得玩味和咀嚼,如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一句中的「還顧」和「漫浩浩」, 「還顧「一詞意為回頭遠眺,有著極強的動感和畫面感,讓人彷彿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讀起來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的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
有了如此豐富的鋪墊和過渡,本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中說到的漂泊異鄉兩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憂傷以致終老,也就非常自然了。
總之,《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絕美的詩,它的情感表達,其實是中國式鄉情、親情、愛情的縮影,橫亘於歷史時空之中,它的文字絕沒有浮躁的華美,僅用清淡自然地筆觸,寫出了一世的悲苦。
知識採擷:芙蓉,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經典意象,又名荷花、蓮花、芙蕖、菡萏等,具有品質高潔 、氣質優雅、姿態優美、儀錶莊重等特點。
推薦閱讀:
※自古多情總是詩!(十首古韻情詩圖文欣賞)
※愛過的心(心情詩文)
※19位作家推薦最喜愛的情詩 你喜歡哪一首?
※[原創]情詩三百首賞析(連載尋求出版) 【貓眼看人】
TAG:情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