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你生活的從來不是原生家庭,而是……
說到清官,明清兩朝最有名的就是海瑞,但是海青天沒有入朝更不能入閣,因為他毫無彈性,缺乏治世之才能,在官場上註定處處行不通,只能成為一種擺設,「他是個好人,卻沒有用處。」
曾國藩不一樣,他一生立志「學做聖人」,在無比骯髒的官場中超拔流俗,抵禦住了種種誘惑,堅守自己「不靠做官發財」的誓言。但是他「和光同塵」,從不與半合法化的灰色制度為對手,最終成就內聖外王之大業。
「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
——曾國藩
各位書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一起共讀第四章《京官曾國藩的經濟生活》,在開始共讀之前,請大家思考三個問題:
1.京官的主要開銷有哪些方面?
2.曾國藩是否遵守官場潛規則?有沒有過灰色收入?
3.曾國藩身後留沒留下巨額遺產?
01
在心理學裡,最常見的就是把一個人的個性和生存狀態和他的原生家庭聯繫起來,因為原生家庭會帶給孩子最初的為人處世,也是他們認識這個世界的第一個途徑,父母的言傳身教更是決定了早期教育的百分之九十九。
曾國藩出生於小地主家庭,一家都勤奮刻苦,節儉異常,全家上下都有一種奮鬥向上的心氣。
曾國藩和弟弟們課餘時間常干零活,為了補貼家用,幾兄弟還到集市上賣過菜,到採石場幫人推過運碑車。
閉塞山鄉的農家生活,對曾國藩一生影響十分深重。
其一生超乎常人的吃苦精神、克勤克儉的生活作風、百折不回的進取精神,都與此種家風的陶冶密切相關。
在傳統社會,只有讀書做官,才能使家業真正堅如磐石。湘鄉曾氏一族社會地位很低,明清兩朝五百年來沒有出過一個秀才。祖父曾玉屏高瞻遠矚地下決心供孩子讀書。
小地主家庭的經濟條件給曾國藩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教育環境,他在祖父和父親的督促下埋頭苦讀,終於,二十七歲的曾國藩成為湘鄉曾氏數百年來的首名進士,隨後被授翰林院庶吉士。
新科進士曾國藩點了翰林之後,他請假一年充分休息,就和我們高考完了撕模擬卷差不多意思吧。
不過更重要的是,新科進士衣錦還鄉,光宗耀祖,需要四處拜客,藉此收受賀禮,包括自己的親戚故舊,各地家族族人,各縣官員和著名鄉紳,還有經商的湘鄉老闆們。
根據記載,總計曾國藩所有拜客收入,在兩千兩以上,合成今天的人民幣,可達三十六萬元。
清代官僚制度和今天有很大不同,當京官之初,是一件賠錢的買賣。
首先,傳統時代交通不便,進京當官,需要雇車雇馬,花掉一筆很大的路費,這筆錢國家不給報銷。其次,翰林等官員工資很低,清政府不但不提供住房和公車,不報銷公款吃喝,甚至連官服都要官員們自己購置。
兩千兩拜客饋贈,對曾國藩來說,作為將來京官生活的預備也仍然不甚充足,所以曾國藩還主動向他人借錢,同時 「干預地方公事」,因為調解成功後會獲得相當豐厚的酬謝。
必須說,入京為官以前的曾國藩,從氣質到觀念,與其他庸鄙的鄉下讀書人並無本質不同。
湖南鄉下長大的他,想的只是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如果不是經過日後的一番脫胎換骨,他不免也是晚清官場一名和光同塵的庸員而已。
想起前段時間熱播熱議的《人民的名義》,祁同偉引起了廣泛討論,似乎他的原生家庭連同整個世界都對不起他。
其實在人格養成中,主觀動能性的作用非常巨大,原生家庭對自身的影響,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不足以決定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沒有100%完美的原生家庭,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
02
雖然仕途順利,但曾國藩翰林生涯的經濟狀況始終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窘」。借貸和哭窮一直是他在翰林院中經濟生活的主旋律。
身為朝廷命官,住宅須配得上官制威儀。初為京官的前兩年,曾國藩一年房租就要一百六十兩銀子,用去全部薪水還不夠。
而在此之後,曾國藩又多次更換住房,越換越大越體面也越貴。
曾國藩到京不久,家眷入都,生兒育女,人口日繁,僕婦日增,生活日用也是不小的支出。
京官社交多,幾乎是日日聚宴,請客和回請,都是官場必有套路。曾國藩生性喜交遊,也有意識地將結交朋友作為在士林中樹立自己良好形象的途徑之一,在交往上所花的精力和金錢不菲。
除此之外,翰林們經常需要出入宮廷,衣服必須體面。身為文人,文化消費自然也不少。交通費壓力也十分沉重,僅坐車坐轎一項,就為數甚巨。
曾國藩入京為官之初,一年赤字為三百多兩白銀。
談起晚清的官場腐敗,清代京官與外官的收入有天壤之別,因為京官只有死工資,而外官們在地方上有大量灰色收入。
外官需要建立在中央的關係網,所以每次進京,都要給京官們送點禮,名為「冰敬」(孝敬夏天買冰消暑的錢)、「炭敬」(冬天燒炭的取暖費)、「別敬」(離別京城時的「分手禮」),如果遇到年節,還要送「年敬」、「節敬」。
曾國藩做京官的最初兩年,基本就是靠在家鄉拜客及借款的積餘生活。家中帶來的銀子終於花光,外官饋贈又少,他開始面臨借錢問題,借款額最高時達一千多兩。
因為交遊廣泛,為人仗義,曾國藩在自己捉襟見肘之時,仍然大量借錢給他人。
當然,京官們的生活也不是毫無希望。京官特別是翰林們有一個擺脫貧困的管道,那就是被派到外地辦理公務。在出差過程中,往往會得到大量的「灰色收入」,發一筆小小的橫財。
翰林們最容易得到的差使是國家很重視的鄉試主考,主考官待遇頗厚,鄉試結束時,地方官場要送給主考官員往往高達數千兩的「辛苦費」,此外還有中舉者的贄敬等收入。
而且成為主考,既是一種榮譽,又可成為這些舉人的「座師」,收穫豐厚的潛在人脈。
曾國藩在他經濟極度緊張的時候,獲得了四川鄉試正考官的派遣,此行收入大量衣料和其他四川特產之外,還有白銀六千兩左右。
這筆收入雖然用今天的財政標準衡量是灰色的,實際上在當時卻是公開的、合法的。
因為籌不起路費,曾國藩任職京官後,從未回過家鄉。咸豐二年六月十二日,皇帝命曾國藩充任江西主考,曾國藩謝恩折中奏請鄉試結束後順便回家省親。
不料曾國藩行至安徽時,忽然接到母親去世的訃告,曾國藩雖五內俱催,但依然趕到江西再轉湖南,表明他是在江西主考任內中途守制,收到江西省城奠金千兩,解決了辦理喪事及京師家屬回南所需的大筆費用。
隨著曾國藩抵達湖南,江西主考官收入落空,他的京官生涯正式宣告結束。當年在京所欠債務,多年之後才還清。
03
清代官員入仕所帶來的直接經濟收益十分有限,但邊際效益卻非常巨大,包括籌資能力的增長、陋規等灰色收入以及利用權勢干預地方事務所獲報酬。
不過邊際效益的開掘受諸多條件的制約:個人操守、官運、個人及親屬的辦事能力等,因此官員入仕所帶來的間接經濟收益具有極大的彈性空間。
曾家後來經濟徹底翻身,是因為他的弟弟曾國潢「生財有道」,有了曾國藩這個靠山,歷任地方官對曾國潢都畢恭畢敬,「曾四老爺」朋友多,能辦事,調節糾紛,打點官府,在地方上一呼百應,甚至有人請他入乾股。
雖然曾國藩對曾國潢在地方事務中過於活躍十分不滿,一再去信告誡,曾四老爺卻不為所動,因為這是老曾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了。
如果不選擇做清官,曾國藩其實是有大筆發財的機會的,但是他只給人辦過些許規則允許的小事,「清」得貨真價實,問心無愧。
在現存材料中,我們找不到曾國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裝入自己腰包的記錄。他終生生活儉樸,及至身後,他只剩下兩萬兩存銀,在晚清時代確實算得上相當清廉。
但另一方面,曾國藩終生對官場的明規則和潛規則都十分尊重,禮數周到。晚年成為總督後,和當時的大部分官員一樣,他請客送禮,很多時候用的也是公款。
現實生活中,在黑與白之間,有各種程度的灰,簡單的魚死網破玉石俱焚並不是真正的英明勇敢,而能夠等待與忍耐,學會理解與犧牲,懂得寬容和謙遜,才是一種更了不起的力量,我們稱之為「妥協的力量」!
善於與不合理的現狀妥協,推動曾國藩一生繞過多重障礙,直達自己的最終目標。
「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曾國藩
推薦閱讀:
※思路決定財路雜談
※決定您一生的?幾句話?二
※我的錯誤決定,使母親沒過上舒心日子
※男人最滿意什麼樣的女人 - 心態決定成敗的日誌 - 網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