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一反攻擊常態 出現反思中國模式新動向
西方媒體一反攻擊常態 出現反思中國模式新動向
深圳市中心的寫字樓高聳入雲(10月17日攝)。
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不僅促使西方一些媒體反思資本主義的弊端,同時也使它們更加關注"中國模式"在危機中的表現。最近一個時期,許多西方報刊一反指責攻擊的常態,圍繞"中國模式"的成功點與影響力進行了探討。
一、從文化和文明發展的角度看待中國模式的意義和前景。《金融時報》等評論認為,西方國家認為所謂"現代化"和"全球化"就是全世界效仿西方發展道路,而中國模式的成功將顛覆一切西方認為是"現代"的內容,重新界定"現代"一詞的含義,這將是一場全球意義上的"文化變革"。未來幾十年,中國將在各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成為一個"文化霸權"。中國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差異很大,中國式的政治發展不會移植外來樣式,中國的民主制度也將同西方認為普世的樣板不同。中國的現代化將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並行不悖,中國不會"統治"世界。《新聞周刊》指出,美國應客觀看待中國發展及其影響,並學會適應同取得成功後的中國打交道。
二、中國模式的內涵是在務實基礎上的多層次、多領域改革與發展。英國發展問題專家庫克等認為,中國模式總的特徵是"威權式的管理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這是一個不斷試驗的進程而不是一個預設的藍圖,其基本原則是務實主義和漸進改革,也即"實事求是"或"摸著石頭過河"的精神。《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時代》雜誌指出,目前西方應更全面、多視角地看待中國模式,避免過去那種武斷的、非黑即白式的斷言,也要防止對中國發生的事件進行簡單化和標籤式的處理,這種做法導致西方對中國的過去和未來存在錯誤判斷。隨著中國30年改革開放進程,中共自身也在不斷改革和調整,中國人還享受越來越多的自由。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儘管距離西方期待還有較大距離,但不能對中國採取的一系列加強對地方官員監督、推動基層民主發展以及媒體改革等方面的措施視而不見。
三、中國模式對於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借鑒意義是多重的。《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及一些學者認為,金融危機是對中國模式的重要考驗。但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已有許多經驗值得西方學習,比如在金融監管問題上中國一貫採取保守態度,抵制西方要求效仿其銀行和資本市場運作模式,奉行銀行應是實體經濟的"推動者"而不能成為完全獨立的財富創造者這一原則,從而抑制了爆發金融危機的風險。如果中國在應對危機過程中成功釋放內需,實現經濟轉型,創造可持續的發展動力,中國經濟將取得新的成功。中國模式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會進一步增大。由於中國發展道路的獨特性,其他發展中國家無法複製,但可借鑒中國模式背後務實主義的哲學思想和根據自身國情探尋發展道路的基本思路。對發達國家而言,中國互利夥伴式的對外發展援助模式,應引起西方習慣採用"捐助---接受"式思維的深刻反思。
四、中國模式的成功將深刻影響國際體系轉型的軌跡和方式。《華盛頓郵報》認為,國際金融危機表明不同國家有著不同增長模式。誰也沒有這方面的壟斷權。在國際社會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的趨勢在增強。西方學者片面地認為"北京共識"是一種缺乏民主監督機制的經濟增長模式,但往往忽視了發展中國家尋求更加公平的國際財富和權力分配的願望。《泰晤士報》《外交政策》載文指出,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集體超越發達國家成為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引導者,將是近代史上最顯著的一次國際體系轉型和權力轉移,中國在其中扮演至關重要角色。英學者表示,中國越來越深入地參與到塑造國際規範和創製貿易、金融、安全、氣候變化等領域國際制度的進程中,已成國際秩序變革中的關鍵"玩家"。
「中國模式」緣何對世界充滿魅力
新華網綜合:無論是談到去年的北京奧運會,還是說起眼下的國際金融危機,作為全球戰略穩定的堅強柱石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高效發動機,中國都是話題的中心,並且使其充滿希望和魅力。是的,中國充滿魅力。當世人發出這樣的感慨時,他們更真實的想法和更迫切的願望是解開「中國飛速發展之謎」。從最近來自世界各國的報道中發現,無論是在歐美髮達國家,還是在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無論是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還是企業高管、商界領袖,人們在感嘆中國魅力之際,都會反覆提到「中國模式」,並且對這一概念充滿興趣。「中國模式」的提法是外國學者的「專利」,人們從這一提法中既可以獲悉世人對中國毫不吝嗇的誇讚,又能夠體會到其讀懂中國的迫切心意。
世界為何對探究「中國模式」充滿興趣?中國模式製造了奇蹟,開闢了一條獨樹一幟的發展道路,宣告了美國模式優越論的破產。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果,讓整個世界為之稱奇。從越南到巴西,從莫斯科到布魯塞爾,從北美大陸到非洲草原,到處都在談論中國的富裕,驚嘆中國崛起的速度,感慨中國廣闊的發展前景。西方媒體驚呼,「西方國家在午餐後小酣的瞬間,中國就變成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並且「順便讓一半中國人擺脫了貧困」。西方媒體承認,在中國奇蹟面前,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福山先生1989年在其《歷史的終結》一書中作出的「美國模式優於任何發展模式」的斷言,顯然不堪一擊。眾多西方學者指出,中國不僅在借鑒他國發展模式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條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而且提供了可被其他國家效仿的強國富民的途徑。德國社會學家韋爾策先生指出,中國模式甚至有可能成為比西方模式更具魅力的模式,而傲慢的西方模式已經讓時間停頓。
新加坡《海峽時報》:「中國模式」他國可以效仿
或許,中國模式的最大作用在於,它提供了另一種發展途徑,從而繞過當前源自西方的經濟問題
新華網消息:新加坡《海峽時報》5月28日發表文章,題目是「中國模式的勝利」,摘要如下。
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而在30年前,它甚至進不了前10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經從1978年的3645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07年的24.95萬億人民幣。這一階段的年增長率達到驚人的9.8%。
中國的經濟規模過去只是美國的6.4%,如今將近美國的三分之一。
如此驚人的增長賦予中國人前所未有的富裕。貧困線以下人口數量由1978年的2.5億人,大幅降至2007年的1400萬人。
去年8月成功舉辦奧運會和10月完成首次太空行走,進一步增強了中國的信心和自豪感。
中國的成功故事和經濟崛起,導致人們把「中國模式」讚譽為華盛頓共識的替代物———而且有很好的理由。首先,中國年增長率之高令處於各個發展階段的所有國家羨慕。窮國希望在經濟上趕上富國和創造財富,而富國想在競爭中領先。它們都希望發現這一高增長的秘訣。
其次,中國成功地由一種自給自足的指令經濟轉為市場經濟。這對於一直在努力扭轉經濟下滑的前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是靈感的源泉。
再次,許多人認為,「中國模式」可以提供其他國家可效仿的、成為全球強國的另一種途徑。
1989年,當蘇聯體制顯然要崩潰時,美國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其《歷史的終結》一文中斷言,美國模式———政治民主與經濟自由相結合———擊敗了對手。那些沒有採用美國體制的國家將落在後面。
中國的經驗顯然駁斥了這一斷言。中國國內存在著強大的聲音,堅稱中國不應當試圖模仿西方,而應找到自己的路。
去年12月一項網路調查發現,最常用來描述中國模式的詞語是:改革、開放、發展、漸進、試驗和穩定。參加調查的人還說,中國模式的主要特點在於,強有力的政府主導;漸進式改革;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同時進行。對其他國家打開發展之門來說,所有這些中國模式的關鍵因素都可能證明是有效的。
或許,中國模式的最大作用在於,它提供了另一種發展途徑———而且有可能在於提供了一種迂迴的前進路線,從而繞過當前源自西方的經濟問題。
推薦閱讀:
※胸椎姿態與呼吸模式的調整
※宅基地換房:「天津模式」欲破「三農問題」瓶頸
※你能想像的兄弟間相處模式是什麼樣子?
※波音787顛覆了供應鏈的模式,卻換來慘痛教訓!
※魔幻小說的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