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德經聖解(七十四)

道德經聖解(七十四)----蕭天石(2011-10-30 19:36:21)

轉載

標籤: 雜談 分類: 道門語要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①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②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③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 焉!④ 【注釋】 ①范應元本及韓非《解老篇》「國」字下有「者」字。烹,景龍本作「亨」,御注本作「享」。鮮,范應元本作「鱗」,並曰:「鱗,總括魚 之屬也。」傅奕、孫登同古本。然《後漢書·循吏傳》注引作:「理大國者若烹小鮮。」《逸民傳》:「理大國若烹小鮮。」《淮南子》及《文 子》所引皆做「鮮」,故從王、河本作「鮮」。案:烹小鮮不可擾擾,擾擾易碎;治大國亦不可紛紛,紛紛易歧。故曰:「若烹小鮮。」 ②蒞,陸德明曰:「蒞,古無此字,《說文》作『(立隸)』。」(立隸),臨也。今從王弼本作「蒞」。其鬼不神,《論衡·王道》曰:「《傳》曰:『國將 興,聽於人;國將亡,聽於神。』聖人以道臨蒞天下,則公道昭明,人心純正,善惡禍福,悉聽於人;而妖誕之說,陰邪之氣,概不得存乎 其間,故其鬼不神。」蔣錫昌謂:「天下無道,民情憂懼,祈禱事起,而鬼乃以人而神。天下有道,民情安樂,祈禱事絕,而鬼亦以人而 不神。」 ③此句河上公註:「其鬼非無精神也,非不入正,不能傷自然之人。」此乃言:至德之世,民無災害,故神不傷人。神不傷人,即 其鬼不神之義。 ④治世之民,人不與鬼神相害。神聖亦皆交歸於道,不但兩不傷,即與天地萬物,亦皆不相傷,以均化於道也。此章李息齋注 曰:「治國者,聖人之餘事,不啻如烹小鮮。雖恢奇譎怪,道通為一,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使鬼而有神,凡恢奇譎怪,皆化而為 道。道豈有傷人者乎?本欲吾不傷人,故其幽至於鬼神,皆不能以神傷物。大而政治,幽而鬼神,兩不傷,故人鬼之心交歸焉。非 至德其能如是乎!」 總闡神聖交歸心法第一 大道以虛無為體,以自然為宗,以清靜為主,以法天為行;與宇宙同其造化,與日月同其升恆。無名可名,無象可象。故其為道也, 大而無極;其為德也,圓融萬行;其為用也,肆應無窮。守中執一,和而不宰,清靜無為,同而不傷。天地密運,萬化密移,而其心寂然不 動,其神湛然常照;虛而常無,無而常一,寂而常靜,靜而常明。故能視天下萬世,如視諸掌;而治天下國家,亦猶治諸掌。以其無不知 也,無不明也,無不通也,無不神也。是以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無事無為,不擾不害,則國自治而民自安,一任其自然,則易如 反掌矣!王弼注此曰:「不擾也;躁則多害,靜則全真。故其國彌大,而其主彌靜,然後乃能廣得眾心也。」聖人不得已而用國,於此大道 心法,不得不三致意焉。 故老子繼曰:「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以道蒞天下,則天地和而萬物 育,四時行而鬼神服。鬼神服,則其鬼自不神,而其鬼之神,亦不傷人,亦不傷物;以合於自然,合於道,鬼亦自守其虛無,居其所,而其 神亦自皈於道,而自化於道,豈有傷人傷物者哉?以人神交感,人神交合,則自兩不相傷矣。王弼注此有曰:「神不害自然也。物守自 然,則神無所加;神無所加,則不知神之為神也。」又曰:「道洽則神不傷人;神不傷人,則不知神之為神。道洽則聖人亦不傷人,聖人不傷 人,則不知聖人之為聖也。猶雲不知神之為神,亦不知聖人之為聖也。夫恃威網以使物者,治之衰也;使不知神聖之為神聖,道之極 也。」其解極精要。夫聖人以道蒞天下,不以苛政苦民,不以虐政擾民,不以暴政害民,不以嚴刑峻法威天下,不以多事多役困天下,則 自上下咸歸於道,咸安於無事,而和氣致祥,則雖與鬼神為鄰,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亦必樂相與而道化!不與物忤,不與人爭,亦不 為禍福,故曰:「其神不傷人。」而聖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鬼神合其吉凶;含哺百姓,如保赤子,以仁存心,以仁行政,豈肯以 自傷其子孫黎民為務哉?鬼神與聖人,俱不傷人,故老子結之曰: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王弼最後注此亦曰:「神不傷人,聖人亦 不傷人;聖人不傷人,神亦不相傷人;故曰兩不相傷也。神聖合道,交歸之也。」此亦神聖交歸之心法,即人神交歸,入聖合道之心法。 余近三十年來所倡持之「聖功神化」心法,及「超凡入聖,超聖入神,超神入化,與化為徒,與道合一」之心法,莫不在使神聖交歸於道,交 歸於自然也。老子雖以「治大國,若烹小鮮」開題,實則舉事以為喻也。治一國與治一身,治天下與治一心,等而同耳。天地無二道,聖 人無二心;修道無二法,樹德無二門,豈有多哉? 最後,吾人宜知「故德交歸焉」之德,即老子所謂之「玄德」、「上德」,亦即《大易》所謂「以通神明之德」之「德」也。《易.繫辭傳》曰: 「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為德也大通乎易。故《易傳》 又曰:「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 也。」繼曰:「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又曰: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總斯諸德而一之,則可全其「天地之 大德」矣。何謂天地之大德?《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故治國應以「生」為本,即以生生無息之「天地之大德」為本。而一以生天下人 之大生存心,生天下人之廣生治國,生天下人之長生久視利天下萬世!使天地之生機,綿綿相續而永無絕期,要亦自守以清靜無為自 然而已矣。 參證章旨第二 本章旨在本天道天德,以闡清靜無為而無不為,與因任自然而無不然之旨,以為萬世法。治大國若烹小鮮者,乃舉小以喻大,舉一 以喻萬,不可徒以帝王學視之也。且命自我立,運自我造,禍自我作,福自我求。故呂純陽曰:「我命由我不由天。」天且不由,何況鬼 神乎?我既與天地合其德,與鬼神合其吉凶,則自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而聖人亦不傷人矣;以其與天地為體,而與萬物合一也。天地 聖神物我合一,互存互得互安而互不相傷也。聖人抱道而行於天下,德之所歸,神亦歸之。修「神人合一」之功者,莫不知之也。蘇轍曰:「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 魚爛。聖人無為,使人各安其自然。外無所煩,內無所畏,則物莫能侵,雖鬼無所用其神矣。非其鬼之不神,亦有神而不傷人耳。非神 之不傷人,聖人未嘗傷人,故其鬼無能為耳。人鬼所以不相傷者,由上有聖人也,故德交歸之。」 呂吉甫曰:「得有國之母以治國,雖大無難也。烹魚者不可以煩,而烹小鮮者,尤當全之而不割者也。治大國者,亦若是而已,烹 而割之則傷矣。以道蒞天下者,謂之大制,亦不割以傷之而已。及其至也,則其鬼不神,凡以不傷之所致也。何以言之?鬼之為道,非 不神也,厥與人雜擾而見其神,則不能不傷人,而所以不神者,以聖人為能以道蒞天下,使人不淫其性,不遷其德,無大喜大怒,以干陰 陽之和;所謂處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者也。則是聖人亦不傷人也!唯聖人為能不傷人,故陰陽和靜,鬼神不擾,萬物不傷,群 生不夭,則其神不傷人也。神不傷人,則無以見其靈響而神焉。由此觀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由其神不傷人,故不神也。非其 神不傷人,由聖人亦不傷人,故其神不傷人也。使聖人之於人,不能全其朴而傷之,而人失其性。至於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人之所 以傷神者為多,則神其能不傷人乎?夫唯神不傷人,則神歸德於人;神不傷人,而人亦歸德干神矣。故曰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程俱曰:「聖人不傷民,固也而能使鬼神亦不傷人,何哉?蓋人之在道,道之在人,猶魚之在水,水之在魚也。亦何生死之辨乎?方 其以道蒞天下,天下之民,其生也泊焉,所以善其生也。其死也寂然,所以善其死也。寂然而已,鬼安得而神乎?生也如彼,死也如 此,尚安得有靈響祟厲之為哉!」以上三篇,要皆可資以為補參之用,故特選錄之也。
推薦閱讀:

《道德經智慧與應用》第十七集 體悟空無的奧妙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
道德經第四章
周易和道德經有什麼區別,哪個更具原典性?
《頓悟道德經》

TAG:道德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