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蠶食中國乳業市場

洋奶粉蠶食中國乳業市場來源:《小康·財智》時間: 2012-02-07 14:44 作者:字體:大中小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之前,國內品牌奶粉的市場佔有率是60%以上,而在2011年,洋奶粉的市場佔有率已然超過50%。未來呢?

  2011年中國奶粉熱賣排行榜前10名

  排名 奶粉品牌 品牌屬地 銷售額(億元人民幣)

  1 美贊臣嬰兒奶粉 美國 30

  2 多美滋嬰兒奶粉 歐洲 25

  3 惠氏嬰兒奶粉 美國 23

  4 雅培嬰兒奶粉 美國 20

  5 伊利嬰兒奶粉 國產 18

  6 聖元嬰兒奶粉 國產 17

  7 飛鶴奶粉 國產,被美資收購 17

  8 培芝嬰兒奶粉 紐西蘭 15

  9 貝因美(22.92,-0.67,-2.84%)嬰兒奶粉 國產 13

  10 明治嬰兒奶粉 日本 11

  歲末年初,問題奶再一次傷了中國人的心。

  2011年12月24日,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公布的、對全國液體乳產品進行抽檢的結果中,蒙牛乳業(微博)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批次產品被檢出強性致癌物質黃曲霉毒素(M1)超標140%。

  12月26日,蒙牛相關負責人表示,問題的產生是由於眉山工廠原奶質檢員在原奶檢驗上出現失誤,而27日蒙牛副總裁盧建軍又表示,問題並非源於蒙牛自檢失誤。蒙牛的種種解釋既得不到公眾原諒,也無法完全獲得專家學者的認可。「此事反映了蒙牛在生產和質控方面存在的不足。無論哪個環節出現問題,蒙牛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食物工程學博士雲無心說。

  這是繼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以來,中國奶業被曝光的至少第5次重大事故。在此之前還有聖元激素奶性早熟事件、蒙牛「特侖蘇」被質疑添加OMP致癌物質,以及陝西251名小學生飲用蒙牛牛奶以後出現食物中毒反應。

  三聚氰胺毒奶的陰影尚未消失,牛奶問題又接二連三地進入中國人的生活。至此,消費者對中國奶業的信心已經降到了冰點。

  洋奶粉來了!

  2012年元旦假日期間,記者來到了廣州人流量最多的超市之一,位於天河城負一樓的吉之島。在冷凍櫃前記者看到了形形色色的鮮牛奶(亦稱巴氏殺菌奶),國內的有香港品牌廣州自產維記鮮奶、產自上海的光明低脂鮮牛奶、廣州自產品牌香滿樓鮮奶等。洋牛奶則有產自澳大利亞的德國低脂牛奶和產自紐西蘭的田園高鈣低脂牛奶等。在價格方面,同樣接近1L的牛奶,洋牛奶的價格明顯比國產牛奶高出了6-15元不等。

  一名正在挑選鮮牛奶的吳小姐告訴記者,自己已經好幾年沒有購買過國內生產的牛奶了,國內牛奶頻頻發生事故,身邊很多朋友都認為外國產的鮮牛奶比較安全,是更優選擇。「外國品牌的牛奶價格是比較貴,但是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我還是寧願買貴一點的,至少喝起來放心!」吳小姐表示。

  同樣的,在嬰幼兒奶粉區,記者發現,國產嬰兒奶粉貨架上的種類較少且無人問津,售貨小姐向消費者推薦的,也清一色是雅培、惠氏、美贊臣等外國品牌的洋奶粉。那些900g包裝普通洋奶粉定價均在200元以上,而高端奶粉平均每罐價格則突破400元。銷售小姐告訴記者,在蒙牛出事以後,這些洋奶粉的價格與之前相比均上漲了30多元。

  雖然售貨小姐向購買者再三強調奶粉是境外品牌,口感好,有質量保證,安全且無添加,很多細心的媽媽還是會再三詢問,牛奶的奶源是否全部是進口的,那些部分奶源來自國內的品牌,會立刻被拒絕。

  「我一般是自己去香港直接購買澳大利亞或者紐西蘭的進口奶粉,價格比內地要便宜一些,但也要三四百塊一罐!如果實在沒空去香港又沒有牛奶了,才會考慮在這些正規的超市購買進口奶粉。」正在購買奶粉的張小姐告訴記者,雖然專門跑去香港購買奶粉很麻煩,每個月花費在洋奶粉上的費用也幾乎花盡她整月工資收入,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是絕對不會考慮國內產的奶粉。「我每次去香港都會一次性買個十多罐奶粉,有時候也幫朋友帶一些,很重,但是不得已。」

  居住沿海地區的媽媽們可以較為方便地來往香港購買進口奶粉,那些居住在內地的,不便往來香港的媽媽們則是會考慮通過網購這一渠道在信用較高的商店購買洋奶粉。據悉,網購的洋奶粉價格會比那些專門提供洋奶粉的港貨商店便宜近百元。據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的調查顯示: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之前,國內品牌奶粉的市場佔有率是60%以上,而在2011年,洋奶粉的市場佔有率已然超過50%。

  2010年4月,衛生部發布生乳等66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正是這份新國標引發了一場針對新國標是歷史進步還是倒退的激烈爭論。廣州市知名乳業專家王丁棉更是直接炮轟中國乳業行業標準被個別大企業綁架,「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標準,是世界乳業之恥!」

  知情人士稱,接二連三的乳業安全事件、乳業新標的「倒退」,加上2012年嬰幼兒奶粉進口關稅計划下降10%,屆時,更多新的洋奶粉品牌將會進入中國,國內牛奶市場份額又會進一步被蠶食。

  七成利潤被外資蠶食

  針對洋牛奶在中國市場份額逐漸增大的現狀,中國知名乳業專家王丁棉在接受《小康·財智》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牛奶市場份額逐漸降低的原因只有兩個:牛奶行業的制定標準過低得不到消費者認可,以及食品安全事件太多導致消費者信心下降。消費者購買洋奶粉是覺得其安全,對其更有信心,但這並不能說明洋奶粉營養更好。

  「並不是說洋奶粉的價格是國產奶粉價格的幾倍,其營養就比國產奶粉高出幾倍!其實洋奶粉的營養成分和國內產的是差不多的,只是洋奶粉利用了中國人對國產牛奶信心低這點,來壟斷牛奶市場,伺機提價。」王丁棉表示,目前洋奶粉的利潤是國內奶粉行業利潤的幾倍,一罐標價400元左右的洋奶粉,其成本頂多80元人民幣。

  據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的調查顯示,進口奶粉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利潤率最低都有40%。

  在王丁棉看來,中國人生產的牛奶中國人自己都不喝,只會導致奶農殺牛,企業滯銷,人民幣大量外流的惡劣循環。數據分析表明,中國進口奶粉每增加10萬噸,就會直接導致對生鮮乳的需求減少85萬噸,這相當於減少34萬頭奶牛,將直接影響數十萬人的就業。

  然而,受乳業安全問題頻發的影響,尤其是2011年以來,外國奶粉進口量同比大增,不少的國內奶粉企業不得已選擇停用國內奶源,這對中國的散養戶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在廣東,僅2011年一年從外國進口的「大包粉」這種中端奶粉產品原料就達到了60萬噸,而廣州一整年的「大包粉」使用量也僅為140萬噸。這些進口的「大包粉」大部分是被還原成液態牛奶以後用於製造常溫奶及酸牛奶,近年來「大包粉」已經陸續進入到聖元、娃哈哈、雅士利等知名企業的庫房。

  在中國,被國外企業蠶食的利潤不僅僅來自於乳製品,還有涵蓋幾乎所有乳製品企業生產的盒裝奶。

  常溫奶的包裝大部分是採用利樂公司生產的無菌包裝。無菌包裝指的是以鋁箔作為阻隔材料製成的紙盒,鋁箔層的存在是保證牛奶儲存於不透風、不透氣且不透光的特定環境中,在常溫下無需冷藏也能保持較長時間而不變質。這些紙盒包裝複雜,基本是5-7層,兩層塑料膜,鋁箔夾在中間,其餘是紙板,外層紙板還塗了一層蠟。紙板或許可以降解,但是中間的鋁箔卻是絕對不可能降解的。

  近年來,常溫奶使用利樂公司生產的無菌包裝盒每年將近700億個,雖然利樂公司一直強調包裝盒均可100%回收再利用,但其承諾在中國卻遲遲未能兌現。包裝盒的回收率僅為一成,數以億計的包裝盒作為垃圾被填埋,焚燒。

  同時,利樂作為一家瑞典跨國公司,利樂中國每年在中國的盈利也是極為可觀的。據知情人士稱,目前利樂所生產的無菌紙盒包裝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90%。像伊利蒙牛這樣的大型牛奶企業的銷售總成本中,有40%是花費在包裝上面。中國的常溫奶對於利樂公司所生產的無菌包裝存在嚴重依賴性,這也就間接導致人民幣大量外流。

  相比較常溫奶的包裝,巴氏奶一般採用玻璃瓶或者無鋁箔的紙包裝盒,其包裝可反覆使用和可降解再生利用,生產過程環保且低碳,這又是其值得推廣的緣由之一。新國標倒退,巴氏奶救市?

  6月15日,在福州召開的「南方巴氏鮮奶發展論壇暨海峽兩岸奶業研討會」上,王丁棉開炮質疑現行奶業標準太低。參與制定新國標的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達木德對此進行還擊,對新國標給予支持,稱約70%的奶牛養殖和70%的牛奶都出自散戶,主體養殖群體不能達標,降低標準勢在必行。

  2010年出台的新乳品安全國家標準,一夜之間倒退25年,是「最低最差」的標準。奶業國標該降還是該升?

  那達木德認為,根據中國奶牛養殖的國情,如果標準太高將導致養殖戶無法生存,殺牛是必然結果。提高標準倒逼質量提升的想法雖好,但脫離實際,可能導致乳業重創,損害奶農利益。但是,究竟是捨棄奶農抬高標準?還是捨棄消費者降低標準?是殺牛還是殺人?

  儘管不少乳業專家紛紛發言表示,新國標不會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但是,無法改變的現實是,國人對「國乳」將持懷疑態度。王丁棉說,新國標不是在救奶農,而是讓奶農慢性自殺。「短期內奶農不受影響,但是國乳市場的份額一步步被國外品牌侵佔,最後的結果是中國乳製品失去市場,奶農受損,殺牛隻是遲早的事情。」

  廣州香滿樓乳業公司總經理周冬青則表示,「當然是蛋白質越高牛奶的品質越好!」牛奶蛋白標準的下降的確會導致牛奶的整體營養價值下降,對於收購原奶來說,蛋白質每100克相差0.1%,收購的價錢就相差一個級別。

  國內奶業市場存在安全問題,其實主要是指常溫奶和奶粉,假若消費者想要喝到放心的新鮮牛奶,王丁棉首推巴氏殺菌奶。

  巴氏殺菌奶又稱為鮮奶、低溫奶、低溫殺菌奶,是牛奶產品的一個品種。據悉,在目前全球200多個國家與地區當中,有95%的國家牛奶產品消費以巴氏奶為主導,巴氏奶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約為80%。全球以常溫奶為主導的國家有中國、俄羅斯、法國、瑞士等不足10個。在中國,巴氏奶與常溫奶的市場比例約為2.8:7.2。

  「現在很多消費者受到大企業廣告和國家政策推廣的影響,以為常溫奶就是新鮮的牛奶,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王丁棉告訴記者,在2000年以前,巴氏奶的市場佔有率高達80%。2000年以後,隨著蒙牛、伊利等大企業的崛起,他們對巴氏奶的聯手刻意圍攻加之國家政策上對某些常溫奶大企業的稅收優惠及保護,導致常溫奶在市場上暢行無阻,反倒是巴氏奶所佔的城池受到了常溫奶、酸奶、煉奶等品種的輪番進攻而失守。目前,巴氏奶的市場佔有率僅為20%左右。

  當然,巴氏奶難以維持其地位,與其攜帶不方便、必須低溫保存、不可加熱等原因也有莫大關係。

  曾4次參與國家乳業標準制訂的西部乳業發展協作會執行副會長魏榮祿明確稱,在現有標準下生產的常溫奶,由於存在有害菌,顯然不安全。「未來我國需要大力提倡發展巴氏奶,而牛奶的質量標準不能只限於產品標準,關鍵要規範生產工藝標準。」


推薦閱讀:

請問美贊臣三段嬰兒奶粉在美國口碑好嗎?它的口味和營養適合中國寶寶嗎?
白色黃金與奶粉黑手黨,每一個中國人都脫不了干係
快到期的奶粉有問題嗎?

TAG:中國 | 市場 | 奶粉 | 乳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