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遊:全域城市化背景下的大連全域旅遊
胡曉苒
全域城市(鎮)化是中國城市21世紀發展的主要命題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誌,城市化是人類進步的必經過程,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標。黨的十七大指出:「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陸域廣闊、地理條件多樣並且處於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的國家而言,在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實行全域城市化勢在必行。
早在20世紀中葉,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實現了「全域城市化」,多數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例如,美國城市人口佔全部人口比例為72%,英國87%,德國79%,荷蘭86%,加拿大77%,澳大利亞83%。而中國只是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大城市的活力才開始得以恢復和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大城市、特別是區域性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發展優勢更加突出。
早在2001年,《2001-2002中國城市發展報告》就提出「全面提速我國城市化進程」方針。從國家農業部主抓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建設部支持「小城鎮建設試點」和「特色城鎮建設」的舉措中可以看出國家對加速支持城市化進程的力度和決心。對於不同地區和城市,全域城市化的程度和階段有所不同。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蘇州、大連等,已經初步完成了城鎮化的道路,正在以「新城、衛星城或者特色城市組團」方式進行真正「全域城市化」;一般重點城市,即非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如廊坊、秦皇島、濰坊、白山等,還要進行以主要城區帶動一般城鎮,完善城鎮體系規模結構,優化全域城鎮布局的「全域城鎮化」。
全域城市化發展戰略的提出是基於消除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發展、全面推動產業建設和經濟提升的最終目標,是符合國家發展和國民需要的,是新時期下中國城市建設和區域發展的重要任務。
全域旅遊是對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目前,國內旅遊業已經步入快速發展時期,旅遊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將成為拉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一。
全域城市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集聚效應上,通過條件較好的主要城區(職能和層級不同的多個城市中心)來帶動全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逐步消除明顯的地區差距與城鄉差別。全域城市化不是城市的「遍地開花」和「照搬複製」。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任務的日益加重,城市個性迷失和文化消弭現象的日益凸現,立足本地文化和特色產業,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打造自己的「名片產業」,尋求新型城市化或特色城市化是必然選擇。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許多優勢:市場前景廣闊,能源消耗少,可持續發展,關聯帶動功能強,提供勞動就業機會多,對城市(鎮)化是最直接有效的推動力。
全域旅遊的內涵和支撐
全域旅遊的核心是通過對資源重新整合,在空間板塊上形成不同特色的旅遊產品或業態集群,打破都市(或單一景區)旅遊一枝獨秀的接待格局。中國旅遊業還處於一個以觀光為主,休閑為輔的大眾旅遊時代,一般旅遊活動集中在已開發成熟、接待成熟的城市或景區,所以,目前幾乎所有旅遊目的地的旅遊活動都集中在城市內或成熟景區內進行,而遠離城市的郊區,即使生態環境和旅遊資源非常優越,依然不能進入旅遊者的視線。全域旅遊戰略的提出,最根本的就是打破這種都市(或單一景區)旅遊一枝獨秀的接待格局,在不同的區域內打造各自的旅遊吸引物和服務業態。當然,全域旅遊並不是對都市旅遊的否定和排斥,相反的,全域不同旅遊吸引物的打造更是對都市旅遊的有力佐助,延長遊客的停留時間,豐富旅遊體驗,增加重遊幾率,同時,滿足本地市民休閑的需求。
全域旅遊的本質是泛旅遊產業的差異開發和集聚落地。在全域旅遊的開發中,要達到能和都市旅遊並舉、全面發展的發展目標,必然要求以特色旅遊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的集聚發展。通過旅遊業的催化,促進本地旅遊資源和特色產業的市場化開發,促進地方農業和工業的現代化轉型和升級,促進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最終形成泛旅遊產業的集聚、規模和特色化建設。
全域旅遊的關鍵是對資源的重新整合,對旅遊功能和產業分布進行重新「洗牌」。通過30多年的旅遊
發展,傳統的旅遊資源觀已經不適應現代旅遊業規劃的需要,資源不僅僅包括旅遊自然資源和地方文化資源,市場區位資源、交通資源、城市載體資源以及地方特色產業資源都應該是旅遊開發所依託的重要資源基礎,因此,以泛資源觀來重新審視和整合旅遊開發基礎,就能夠得到對旅遊產業開發的新結論。例如有的地方雖然旅遊資源稟賦一般,但是交通和市場區位優越,人文特徵明顯,完全有可能成為旅遊產業開發的優勢區和先導區。全域旅遊開發就是對所有利於旅遊業開發的「資源」進行重新整合評價,將能夠利用到的優勢整合在一起,能夠培育的產業要素整合在一起,最終形成全域旅遊的大開發格局。全域旅遊的開發還要特別注意三點:一是要從區域角度審視旅遊城市的功能定位,跳出本地看本地旅遊承載的功能和發展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內部競爭,一致對外,為全域旅遊找到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二是要跳出旅遊業看現代服務業的集聚落地。由於旅遊業的開發周期長,環境建設要求高,基礎設施投入大,因此,從經濟建設角度上看,旅遊業的容量和增量是有限的,要實現地方產業的迅速健康崛起,必須是通過現代服務業的全面建設。三是強調特色組團式的開發。全域旅遊不是旅遊產品的「遍地開發」,不是旅遊功能的重複建設,一定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產業特色,立足打造區域標識性項目,並通過品牌特色產品的建設,形成特色旅遊產業的組團。從沿海旅遊經濟圈建設看大連市全域旅遊開發
遼寧沿海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大連作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和區域性金融中心」,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和龍頭。基於這個大背景,北京達沃斯巔峰旅遊規劃設計院受大連市規劃局委託,編製《大連市沿海經濟圈旅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這既是一個具有戰略高度和國家視野的規劃,又是一個非常具有操作性和落地性的十年實施規劃。考慮到大連是遼寧沿海經濟帶上唯一一座三面臨海的城市,而且所有縣市級行政單元都臨海,同時北部大通道(永青線)又將大連東西海岸相連,正好形成覆蓋大連全市域的「環狀」格局,因此,本次規劃提出了「大連沿海經濟圈」的概念,既承接遼寧沿海經濟帶,又突出大連濱海優勢和多元資源特色的空間形態,體現大連特色旅遊經濟和城市功能的全域化發展特徵。
1.從旅遊城市走向成熟旅遊目的地和區域服務集散地,打造東北亞旅遊樞紐
大連作為面對東北亞,引領大東北的橋頭堡和服務樞紐,要從單一的旅遊目的地的功能建設走向目的地功能和集散地功能兼具的區域旅遊中心。擴大和完善休閑度假、旅遊接待、信息服務、商務會議、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內涵,進一步提高大連在東北亞區域的集散和服務地位,使大連成為中國東北面對東北亞的門戶區、形象區和集散區。
2.從都市旅遊走向「都市海洋並舉」,形成「鑽石項鏈」的沿海旅遊發展格局
由原來圍繞著都市而進行產業要素布局,形成沿海多個功能組團集聚布局的空間發展模式。在「都市海洋並舉」的旅遊時代下,大連的海岸線就像一條「鑽石珍珠項鏈」,串聯十顆如珍珠般的各具特色的旅遊產業集聚區,體現了大連有機貫穿的開發格局,而大連核心都市、長山群島、國際避暑旅遊度假區如鑽石閃耀……
3.圍繞「雙港五中心」的區域功能定位提出大連旅遊產品建設
發揮資源、區位和品牌優勢,依託國際郵輪母港和國際航空樞紐港的「雙港」,形成東北亞旅遊服務的集散地;依託濱海度假中心、商務會議中心、文化節事中心、田園休閑中心、旅遊服務中心的「五中心」,形成東北亞旅遊度假的目的地。而圍繞著大連作為「兩港五中心」的區域功能定位,整合優勢資源,提升產品檔次,發揮集聚效應,推出在全國甚至世界上極具吸引力的一流旅遊產品。
4.旅遊經濟區模式,推動泛旅遊產業的集聚發展
(下)
以旅遊產業為主體產業之一,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聚集整合各類旅遊相關產業要素,形成相關產業高度聚合、旅遊企業高度集中、具有產業規模效應、實施資源一體化管理的經濟區域。旅遊經濟區不是景區、也不是度假區,而是圍繞旅遊優化產業結構,聯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業圍繞旅遊形成休閑農業,工業圍繞旅遊形成旅遊裝備製造業,服務業圍繞旅遊業形成旅遊服務業,文化圍繞旅遊形成創意產業……從而更好地實現產業、就業、生態、民生的協調發展。
5.可量化、可具化、可考核的目標體系和任務分
工
在大連全域旅遊規劃中提出的發展目標為:打造藍色旅遊經濟圈,建設世界濱海旅遊名城,把旅遊產業培育成為大連市重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有三層內涵:
內涵一是建設藍色旅
游經濟圈。形成環境優美、文化多元、千里延綿、國際著名的中國「國家海岸」,並連通北部「溫泉走廊」,構建覆蓋大連全域的藍色海洋旅遊目的地。內涵二是建設世界濱海旅遊名城。內涵三是「旅遊業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即到2015年旅遊總收入達到1470億元,旅遊外匯收入達12.6億美元;旅遊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6.3%以上;到2020年大連旅遊總收入達到3200億元,外匯收入達到20億美元,旅遊業增加值佔地區年生產總值的8.5%,旅遊業成為大連市重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推薦閱讀:
※《秦時明月》真人版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家中掛畫風水:打造家居好風水 電視背景牆有講究
※照片總拍不好?原來是不懂用背景,這些套路可以有!
※【客廳裝修效果圖】【客廳電視背景牆
※人民的名義是在什麼背景下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