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文/會走路的照相機

想去十三陵已久,但因各種原因吧,一直是只有想法,沒有行動。這周末終於下定決心,好好的玩了一天。

十三陵之前也是去過的,具體哪一年記不得了,反正有二十多年了,當時年紀還小,所以談不上還有什麼印象。幾年前去過一次清東陵,印象仍然比較深刻,這次也可以算作清東陵之行的續集吧,因為我一直想對明清陵寢做個實地的比較。時間選在三月,主要是因為現在尚屬淡季,門票便宜一些,遊客又不多,天氣也不冷了。

早上六點多出發的,坐公共汽車,9點到的。第一站是定陵,萬曆他老人家的陵寢。來十三陵,如果不來定陵,等於沒來,原因是只有這裡的地宮是開放的。當年本來是要發掘長陵的,但是因為一直沒有找到地宮入口的線索,所以改為發掘定陵。

(定陵陵門)

(國務院關於發掘定陵的批示(複印件),從這上面看,當年15萬就可以搞定了)

一路過祾恩門(遺址)、裬恩殿(遺址),繞過欞星門和五供,登上明樓,沿寶頂邊緣走到後面,就來到地宮入口了。

(裬恩殿遺址,現在只剩殿內立柱下的圓形石台)

(欞星門,每個導遊都會提示遊客出來的時候再走這個門,表示從陰間回到陽間了。我覺得這只是遊覽過程中的導遊搞的一個插曲罷了。當年明朝的皇帝們來拜祭祖上的時候,可都是從這道門進去的。欞星門後面的是明樓,明樓後面就是寶頂了--也就是埋葬萬曆皇帝的地方。)

(明樓前的五供。回家後對比了一下,我感覺欞星門、五供和明樓和清陵的規制基本上是一樣的)

(登上明樓,就來到了寶頂,順著這條路走下去,就到地宮入口了)

(向西望去,可以清楚的看到裕陵,那是隆慶帝也就是萬曆他爹的陵墓。這張圖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明樓和寶頂。十三陵目前僅開放長陵、定陵和裕祾,而裕祾旅行社一般是不去的。不過對於我這個自助旅遊者來說,肯定是要去走一遭的)

地宮挺深的,我覺得下了有差不多一百多級台階吧。地宮裡的照片就不展示了,因為有人說地宮裡照相不好。(感興趣的網上搜搜照片就是了。)和清朝皇帝的地宮相比,萬曆帝的地宮要大很多,但是周圍牆壁上沒有任何雕飾。記得康熙、乾隆的地宮牆壁上雕滿了各種各樣的佛教紋飾,非常精美。所以說明朝的地宮簡潔,清朝的繁複,這一點在明清兩朝的傢具上也體現的非常明顯。我想這應該體現了當權者的一種審美吧。

定陵葬了一帝兩後。當年的三個棺槨後來都被扔到山溝里去了,很是可惜。更為可惜的是,他們的屍骨在文革期間都被焚毀了。這是當年開掘定陵地宮時的人們萬萬想不到的。現在看來,如果當年開掘的是長陵,那就更是莫大的遺憾了。有時候我在想,萬曆當年殆政,二十餘年不上朝,致使中樞癱瘓,黨爭不已,為後世所詬病。現在帝陵第一個被發掘,又落得個屍骨未存的下場,是不是也是一種因果報應呢?呵呵。

(最後來張萬曆帝的金冠,很精美,現存於定陵博物館)

出定陵,我決定步行去昭陵。兩陵相聚不遠,正好也可以感受一下路上的風景。

(快到昭陵的時候要穿過一個村子,名叫昭陵村,這是村中的水塔,我以前都沒有見過。)

(昭陵村,走到路的盡頭,就到昭陵了)

(因為沒有旅行社來此,所以很是清靜,這也正合我意)

經過向工作人員詢問,我才知道這座陵起初並不是為隆慶帝修的,而是隆慶帝他爹(嘉靖皇帝)為隆慶帝他爺爺修的。後來隆慶帝的爺爺回湖北老家下葬了,所以這座陵就廢棄了。後來隆慶帝啟用該陵,並擴大其形制,作為了自己的陵寢。不過,相對定陵,裕祾還是小很多。

裕陵的地面建築之前都被焚毀了,現在的這些建築都是八十年代後建的。建築形式與定陵差不多,我也就不貼圖了。要說的是下面這張,寶頂前的影壁,當年把皇上下葬後,就是從這裡封了入口,然後再把相關人員用藥酒弄啞,使得沒有人會泄漏地宮入口的秘密。因此這裡也叫啞巴院。(有些殘忍呀。)明十三陵中只有幾個陵有啞巴院,其它各陵寶頂和明樓都是連著的。記得參觀清東陵時,也都有啞巴院的,應該是從這裡學來的。而且當年軍閥孫殿英盜東陵時,也是從影壁這個位置炸開地宮入口的。(唉,想到這裡覺得真是遺憾呀,那麼多的國寶至今都下落不明了。)

隆慶帝本人是個不錯的皇帝,釋放了海瑞,重視漢蒙民族團結,任用了李成梁、戚繼光等賢臣,又有「隆慶開關」,使得明朝一度出現迴光返照的跡象。今天來到他的陵寢,得知他的陵墓乃是改造其爺爺留下來的廢陵,改建費用也不算昂貴,進一步增加了我對這位帝王的好感。

遊覽完裕祾已是正午,接下來是最後一站----長陵。

長陵是明十三陵的主陵,建陵最早,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始建於1409年,距今整整600年,所以我今年來這裡有還有這麼一層紀念的含義,呵呵。

(長陵大門,後面是天壽山主峰。從這裡來看,長陵並不是正對著天壽山主峰,我當時很奇怪。後來看了整個十三陵的模型圖,才知道圖上這兩座山峰之間有一山脈朝著鏡頭方向而來,形狀酷似一條巨龍,長陵就是順著這條「巨龍」的方向而修建的。)

(裬恩殿,我國唯一一座金絲楠木大典,也是十三陵中唯一保存下來的裬恩殿。仿故宮太和殿而建。)

(大廳內的楠木大柱的確很壯觀。)

(神功聖德碑。文革的時候本想把它弄倒,因體積太大,重量太沉沒有成功,於是就把這個碑弄成了紅色)

(我注意到長陵里的石雕有些意思。之前我看到的明清帝陵的石雕都是一龍一鳳,而這裡的是兩條龍,很是奇怪。我詢問旁邊的工作人員,她們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在這裡我還學到了另外一個知識點,是「偷聽」一個導遊的解說時學到的。明朝皇帝的名字是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起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回家後我找到明朝歷代皇帝一覽表,發現還真是這樣:

一、太祖元璋二、惠帝允炆 (朱元璋的孫子)三、成祖棣(朱元璋的兒子)四、仁宗高熾 (朱棣的兒子)五、宣宗瞻基六、英宗祁鎮七、景帝祁鈺(和朱祁鎮是哥兒倆,這人比較慘,土木堡之變後被推上了皇位,誰想到之後兄弟又被放回來了,最後自己被軟禁起來。他兄弟記仇,也沒讓他葬在十三陵,而是葬在了西郊的玉泉山)英宗祁鎮(復辟)八、憲宗見深九、孝宗佑樘十、武宗厚照 (這個有些特殊,也算是小小的謎團了,名字應含火,但「照」隱含太陽,是最大的火,也說得過去)十一、世宗厚熜(正德皇帝堂弟)十二、穆宗載垕十三、神宗翊鈞十四、光宗常洛十五、熹宗由校十六、思宗由檢

十三陵遊覽完了,有些感想:當年定陵地下宮殿的發掘,使得今天的我們有機會一窺300多年前古代帝王的陵寢,了解到當年的一些殉葬文化,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但要看到,也正是因為當年的發掘,出土的絲織品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又因歷史原因使得萬曆皇帝屍骨不存,棺槨不在,成為了無法彌補的遺憾。從這一點上來講,當年沒有找到長陵的地宮入口算是因禍得福了。明成祖的長陵,唐太宗的昭陵,武則天的乾陵,還有那萬眾矚目的秦始皇陵,這些極具歷史價值的帝陵,現在都還靜靜的沉睡在那裡。有生之年,我們這一代人還能不能看到其中一些的廬山真面目呢?何時才是我們真正應該發掘它們的時候呢?了解了定陵的歷史,並親自瀏覽了一番,我覺得那應該是我們這個國家真正富強的時候。那時國民經濟可以按照完善的制度正常運轉,不會像現在這樣事故頻發;人們衣食無憂,真正的開始更高的精神文明追求;而國家真正能夠有精力從長遠的角度去制定各種政策。那個時候,中華文明應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光大,歷史也會一步步向我們展示它的本來面目。那應該是一個幸福的時代,那時我們就能夠知道明成祖的陪葬品裡面到底有哪些奇珍異寶,唐太宗的陵墓里真的有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嗎?秦始皇的陵墓到底會有多麼令人震撼!

我們現在還不是那樣一個時代,所以我覺得國家決定不再發掘帝陵的決定是正確的。但我有真心希望那個時代能早些到來。我們能趕上那個幸福的時代嗎?


推薦閱讀:

明十三陵怎麼樣
十三陵遊記!
北京明十三陵導遊詞
十三陵之謎
行攝|訪明十三陵未開放的六座陵

TAG:十三陵 | 明十三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