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智慧》(二)大龍說禪90 佛魔尋不到處是說離開佛魔對待的相礙

學佛有了使命感,就懂得緣起中的生命都是一體的,生命的實相跟我們的虛妄分別沒關係。禪宗行人的開悟要在佛魔尋不到處,就是魔也尋不到,佛也尋不到的境界。佛魔尋不到處是說離開佛魔對待的相礙,一心佛覺是平等遍在的。學佛有了使命感,就懂得緣起中的生命都是一體的,學佛懂的這個道理,就不會計較頭出頭沒的顛倒夢想,生命的實相跟我們的虛妄分別沒關係。你們都看到了只要我們宣講佛法,甭管是權貴還是身在社會邊緣的人群,都能心生歡喜,享受精神世界的愉悅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學佛有時會產生逆緣,懂得佛法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傲慢或一種優越感,自上而下的施捨不是真正的慈悲,當我們的說法能使人家的精神產生愉悅,人們會由衷的心生感激,人這一生能愉悅到他人為他人提供服務,同樣能讓我們的內心產生歡喜,古人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禪宗祖師一生能接引一個或半個行人,都會產生莫大的歡喜,覺得是生命賜予的最大榮幸。你們學佛悟道一定能使自己的友人內心升起歡喜,如此你這一生就沒有白過。學佛講到這份上,大家多少能見到幾分解脫之光,能觸及佛光者一定身心柔軟,心生歡喜。我們講說佛法的語言,都是有能量的,能量有兩種方式,一個是熱,一個是光,我們講的佛光不等於可見光。你看學佛有多好,我們做的事沒有不相應的,佛在經中說到,菩薩修學大乘要入眾生心想,只有佛法能夠相應於你們的內心,真正佛教的建立不在你們的心外。這是從佛法中觀的角度講。從世俗角度也可以證明。世俗的說法多是落在聲聞層面,僅涉及到現像界。現在的你們多少已經進入了內觀,換句話說,你們多少已經知道外現的審美都是內在的表達,我們給大家介紹了中觀的四重緣起,彌勒菩薩的瑜伽行唯識教法,知道在加行道里建立的四正加行,知道什麼叫心識與外境的相依,什麼叫心識與外境的相對,如果我們的學佛繼續停留在事相里,就無法進入內在的觀修,學佛至少應該建立在心識與外境相依的層面,才能進入大乘佛法的唯識觀修。人間佛教在事相上無論運作的多麼熱鬧,學佛要懂得佛法還有一個不在事相上的存在,這個要不知道,佛法就等於白學了,學佛就等於在生滅法中白折騰了,要知道真正的你是與大生命連在一起的,在生命層面沒有男女相,也沒有在家出家之分,因為大生命是一體不二的。明白了大乘佛教的機理,不僅我們大家是一體的,法界緣起中的一切有情也都是一體的。所以發菩提心,才有發而無發之說。禪宗講的一提一掛,一念清靜不落世間因緣,不落勝義,所謂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所以禪宗講的一念清靜,可以徹照大千,既在事相中又不落在事相緣起里。那就意味著所有的規則事相都障礙不了你,可以做到生無生相,死無死相,在家不住在家相,出家不住出家相,這就是大圓滿的生命狀態。一切有形的差別,都是在圓滿之上的差別。分母是圓滿的,分子甭管它是什麼,結局都是圓滿的。都是不同視角之內的不同表達。現在對於大家來說,什麼叫圓滿,正如《維摩詰經》所說,九十六種外道見皆是佛法,如此則殘缺是圓滿,煩惱是圓滿,愚痴是圓滿,相對是圓滿,我執是圓滿,法執也同樣是圓滿,在佛法看來世出世間無不圓滿。在大圓滿之中顯現的不圓滿相,在緣起中出現的相礙。都是虛妄分別造成的,那個照相的是不可能出現在畫面當中的,畫面只有在框架之內才能成立,框架之外不可能建立畫面,畫面的背景是不顯現的,佛在《圓覺經》中講到,所謂的圓滿不圓滿是因世俗而說。禪宗行人的開悟要在佛魔尋不到處,就是魔也尋不到,佛也尋不到的境界。佛魔尋不到處是說離開佛魔對待的相礙,一心佛覺是平等遍在的。


推薦閱讀:

離開你,我就會快樂嗎?
攢夠了失望,我就會離開
很多女人離開男人是因為這些!
當愛犬永遠離開你時
《使徒行者》:回歸與離開,無間又卧底

TAG:智慧 | 佛陀 | 離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