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知識分子怎麼了?

沉默是金嗎?

前些天,關於知識分子是該沉默,還是不該沉默,在網上引起了討論,歸納起來,主要觀點有兩種,一種說是不該保持沉默,一種說是可以保持沉默。前者的立腳點是「良知」,後者的依據是「社會條件」的缺失。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執一詞,煞是熱鬧!

其實,討論這類問題,可以簡單化些。比如,先確定什麼是「知識分子」。百度給的定義大致是:首先,受過完整的高等教育,其次,有比較系統的知識,能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或學者。第三,這類知識群體,應多關注社會,至少應關注本專業以外的領域。第四,必須具有批評精神。如從這意義上去理解,顯然,問題很簡化,知識分子不因沉默。但,如從複雜的社會背景而言,就不那麼簡單了。由於人有思想,是可變通的動物,於是,當他們面對「異常」的狀態下,都會情不自禁啟動腦子,及五官,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通過全盤考量面臨的事物,趨利避害後,才決定自己是應該說話,還是持續沉默。如從這角度去理解,這做法,也似乎無可厚非。因為,他們大多是「知天命」後的年紀,是過來人,見多識廣,經歷過許多「負面」事件,懼怕受挫,擔憂連累。至於,年紀較輕的那部分,身臨其境,耳聞目染,可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更多的價值理念與「老」的亦步亦趨,相差無幾。因此,從總體上說,這一大批知識分子,更堅守的是,對自我「個體」的命運負責。

沒誰不清楚,這半個多世紀,中國的社會環境較為龐雜,歷史賦予它的特殊性,可謂是前無古人。至於,後面是否有來者,這不敢說絕,只能任由日月如梭的時光,來作反證了。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背負著社會的無情變遷,與詭異,必然呈現出各種多元的個性。我經過粗略的概括,認為,現今的知識分子,大致可分為五類。第一類是:脫離了小愛,進入了大愛的境界。他們的內心,對人類的「苦難」特別敏感,富有悲天憐人的情懷。由此,他們很願意行動與講真話。他們鄙視荒唐,崇尚正義。通常他們不多考慮自身的「安危」。但這部分人極少,鳳毛麟角!第二類是:他們不傻,內心對許多事,一清二楚,了如指掌。由於過往的「驚悚」經歷,恐懼尚未消失。因而,在大多情況下,他們都會表現出明哲保身,事不關己的平衡態度,從而,保持沉默。這類知識分子,通常在生活中,比較「安靜」,偏愛「精緻」的受用。第三類是:精明、圓滑,甚至是狡黠。他們有學問,有知識。但他們少了原則,是典型的機會主義者。為了利益,為了物慾,為了晉陞,基本沒什麼是非可分。面對正氣,他們更多的時候,是反著做人,反著做事,反著說話,即使是扭曲事物,傷害別人,也在所不惜。他們對「廉恥」兩字,基本不懂。所以,從特別意義上講,透過表象看本質,這類人,除了人品問題外,也算是面對「真諦」,間接保持沉默的一種方式。不過,他們遠沒第二類知識分子單純,與善良。第四類是:他們相信現實,即,現實就是合理的。因而,他們與現實配合的很得體,很契合,由於彼此投緣,他們有成就感,有愉悅感,也有地位。所以,他們的沉默,也就不足為怪了。第五類是:有點糊塗,不懂知識分子為何物?他們沒個性,沒主見,膽較小,總跟在多數人的屁股後面跑。喜愛蝸居在「自我」的小天地里,對自身的「生存質量」較為看重。這類知識分子,無須別人修正,就是修正,也無從著手,可以說,他們也是一群「特殊」的沉默者。

可見,在中國要說知識分子,沉默的是大多數,不為過。或者說,中國的大多數知識分子,本質上看,與其說是知識分子,不如說是」讀書「人,更為確切些!

推薦閱讀:

中國的四大名著人物分析《西遊記》7
50年代外國記者鏡頭裡的中國(組圖)
中國郵政定於2011年10月10日發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郵票
永別了,中國天宮一號!墜毀後,直接炸在了外媒的臉上!
倭寇當中,有多少是中國人?

TAG:中國 | 知識 | 知識分子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