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十無益格言》及其解讀

林則徐《十無益格言》及其解讀

林則徐(一七八三年--一八五0年)清末政治家,福建侯官人,嘉慶進土。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奉者。  林則徐雖然身居要職,公務很忙,但還是堅持每日早晚功課。他將《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心經》、《往生咒》等佛經寫在四寸見方的小本子上,便於在旅途中堅持早晚課誦,從這點可見他精進修持之一斑。  他不但自己精進修持,並將佛陀慈悲利人的精神,落實於愛國愛民的具體行動。早年曾修治黃河、白茆、瀏河等水利,使一方眾生免除水患、乾旱之災;曾力排種種干擾和壓力,嚴禁鴉片,成績卓著,使許多百姓擺脫迷毒之害;鴉片戰爭爆發又嚴密設防,使英軍在奧無法得逞,力使中土人民免於侵略者的奴役蹂躪;為了國家的強盛,民族的興旺,曾派人翻譯外文書報,編成《四洲志》,藉此學習、借鑒外國人的一技之長。可見工作、事業和修持佛法並不矛盾,兩者完全可以相輔相成,融為一體。  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針對世風日下的時弊,於一八三九年九月巡視澳門後,在前山寫了《十無益格言》: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父母不孝,奉神無益;  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作事乖張,聰明無益;  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為富不仁,積聚無益;  巧取人財,布施無益;  不惜元氣,服藥無益。  淫逸驕奢,仕途無益。  這《十無益格言》對現代人仍然有深刻的教育和鞭策意義——

1、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一個人的運勢掌握在自己手上,心地善良,家庭氣氛就和睦,家裡的風水一定好。在團體裡面處處懂得關懷同事,同事間工作氣氛融洽,公司的風水就很好。)儒家把「人」等同於「仁」,認為人之為人,在於為仁。仁者何也?善也!天地正氣,人心仁善,這是亘古不變的宇宙運行、萬物生長的「萬有引力定律」。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無疑是自取滅亡。「風水無益」,即謂如若為人不善,多行不義,其不僅上愧祖宗,更是下損子孫。所謂心存不善,無好後果。若因一己之不善,害祖宗聲譽,殃及子孫,豈不是罪加一等,十惡不赦?!

2、父母不孝,奉神無益。(百善孝為先。父母是給與我們生命並撫養我們長大的人,如果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還能會尊敬和回報誰呢?不孝順的人天上的神靈是不會降福於他的,地上的貴人也不會真心幫助他,縱使他每天虔誠敬香、曲意逢迎,也一點幫助都沒有。)人生於世有三種最偉大的「愛」。一為「親人之愛」,一為「愛人之愛」,一為「朋友之愛」,或者簡言之,親情、愛情、友情。親情溫馨,愛情纏綿,友情z真摯,而如果要辨明三者之間哪一種最為無私,莫過於親人之愛——父母之愛!父母對於我們的愛,比山高比海還深,父母對於我們的恩,我們三生也報答不了!百行孝當先。一個人無論你取得多麼偉大的成就,頭上戴了多少光環,但是如果對父母不孝,所有的榮譽都將黯然失色。「奉神無益」,如果對父母不孝,無論你對神是多麼虔誠,多麼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父母之聖,神明猶所不及。如要敬神,何必捨近求遠.今天我們去事奉神靈,去接受儒、道、釋三教聖人教誨,重點在哪?要依教奉行,不是你每天給他上香,那沒有用。而三教教誨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教誨是什麼?百善孝為先。而你真正行孝行善,你才能夠得到福分,才能夠千祥雲集,所以真正去依教奉行的人自然就很有福分。而你連這個最重要的教誨都不做了,縱使每天三柱香,也一點幫助都沒有。

3、兄弟不和,交友無益。(不能包容同姓親兄弟的缺點,相處不和,那我們又怎能包容異姓朋友?如果總是朋友包容你,你一生又能交到幾個那樣有耐心的朋友?不懂包容的人一生交幾個摯友就不易了,如果廣交朋友,那會朋友越多,非議也越多,豈不是交友無益?)兄弟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包括堂兄弟姐妹在內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倘且不能與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許多人(包括我)有這樣的經歷,就是於外交友彬彬有禮,坦誠相待;於內與兄弟姐妹卻難以傾心相交,甚至惡言相向,實在令人惋惜。如今提倡優生優育,許多人少了兄弟姐妹,若有幸能有一二兄弟或姐妹,豈可不好好珍惜?連最親的兄弟都處不和了,出去外面還會照顧朋友?沒這個道理。所以在家裡面兄弟就能和睦,就能互相提攜、互相協助,就懂得有這種兄弟的道義,自然而然出門在外就懂得用同樣的態度去面對朋友。

4、行止不端,讀書無益。(我們的很多經驗、方法、手段、都來自於書本,一個人志向高遠、心地善良、寬容克己,就會用學到的知識造福他人,成就自我。如果一個人自私自利、心胸狹窄、危害他人、損公肥私,這樣的人學到的經驗方法手段越多,對社會、對他人危害越大,也越快的受到他人的報復甚至法律的制裁,因此心理和行為不端正的人,讀書未必有益處。)孔聖人說,古之學者讀書為己,今之學者讀書為人。意思說古代的讀書人讀書是為了自己,今天的讀書人讀書是為了別人。為人若何?為父母、為市場、為金錢名利、為工作職業,讀書成為一種工具,讀書淪為達到他人的目的的一種手段。現在我們要認識到讀書不是為了別人而讀,讀書是為自己而讀!為己若何?修學儲能,內修仁德,外修禮儀。用現代人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實現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簡單說,讀書是為了修身正行!如若讀了滿腹聖賢之書,但依然「行止不端」,學識上是大學生,品行上卻是小學生,可謂讀書無益,枉讀詩書了。

5、作事乖張,聰明無益。(每個時期的社會都有特定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個人的行為舉止要符合這些觀念的要求,如果一個人表現出來與眾不同的行為,如奇裝異服、舉止怪異、口無遮攔、自私自利、囂張跋扈、謊話連篇等等,這就意味著他有意無意讓人們承認他的不同。這對我們融入社會,被人承認、發展自己是不利的,即使他很聰明也無濟於事,甚至聰明用錯了地方,適得其反。):「作事乖張」乃謂為人處事不講情理,偏執、不馴服,處處與眾迥異。有句話說,人不怕你聰明絕頂,就怕你不講道理。如果為人不善,居心不良,「聰明」就會為虎作倀,成為作惡的工具。雄獅百萬能伏,國賊一個可畏。難怪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敬,謹慎而親仁,泛愛眾,學友餘力,則志於文」,學做人在求智慧之先,聖人一片苦心,可見一斑,我們做事情假如不遵循道義,做事假如不遵循章法,只憑著自己的小聰明去亂搞,鐵定把事情給搞砸了,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現在人就喜歡朝自己的意思做,覺得自己的想法觀念可以超過古代人,往往吃虧的還是自己。因為天地之間做人做事的綱領不會因為時空改變,所以我們要先能虛心領受聖賢教誨,先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你才能快速掌握做人做事的綱領,所以這點也很重要,先放下自己的知見,不要搞小聰明。

6、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心比天高,氣性驕傲,態度傲慢,自以為是的人,即使學識淵博,也容易讓人產生心理拒絕,他的說教和建議總不被人認可,因此才華不能充分發揮。自己也會產生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畸形心態。這樣的人如果不調整心態,培養溝通能力,他成就自我會很困難,對公司、對社會的貢獻也是有限的。)博學為何?通古至今,縱橫捭闔,只為修己身。若以讀書為裝點門面,以博學作誇耀之本,心高自傲、不可一世,以為莫己若者,縱然讀盡天下古今之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何益?徒增一恨耳!

7、為富不仁,積聚無益。(不擇手段謀求發財致富的人,個人富裕了不幫助別人的人,積累再多的財產也是和整個社會的普世價值觀相背離的,是不得人心的,甚至是災禍的開始。)

「時運不濟,妄求無益」這裡不是宣揚宿命論,不是奉勸人知足而止、不思進取。有句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謂時勢造英雄,人要成事,不僅僅要知己之所能為,更要知彼之所能為否。時運不濟,就是客觀條件還不足以成為滿足實現主觀要求的條件,妄然求取,非但無益,而且有害。毛東不是說過,要實事求是嗎?要讓主觀的願望同客觀現實統一,要把「求」同「時運」結合起來,學會等待時機,切莫大膽妄為。

8、劫取人財,布施無益。(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凡是獲取不義之財,或靠欺騙、掠奪別人財富的人即使樂善好施也不能抵消他的罪孽,事後做善事也是無益的。在公司里,別人的財物、機會、名譽、獎勵、健康都是我們作為團隊成員應該關心和保護的,我們對待利益的謙讓和通過團隊的發展、水漲船高的爭取個人利益,都是古人說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民國初年有個公案,就是他在清末的時候貪污了一筆錢,讓很多災民都餓死了。後來民國以後,他可能內心非常的恐慌、後悔,所以又拿著錢財去大量的布施,地方的人都覺得他是個大善人。但是後來死得很慘,又墮到地獄去,因為他「妄取人財」,而這個「妄取人財」讓太多人遭殃,縱使他後面再來布施,也補不掉他前面所造的罪業。所以我們確實時時守好這一顆心,不能有占他人便宜的念頭,所謂「吃虧是福」,懂得舍、懂得讓才能夠讓人生走得愈來愈寬廣,而福分、福報最好是晚年再來享,那是真正的福分。(節錄老師講課)

9、遠離運動,服藥無益。(生命在於運動,健康是一個人一生事業和幸福的根基。因此,公司提倡加強鍛煉,強健體魄,生活節制。否則男同事服用再多的保健葯、女同事使用再多的化妝品也是沒有用的。)

「不惜元氣,服藥無益」身體的健康不單是要靠食物、靠一些醫生,更重要的還要靠自己不要糟蹋身體。不然,縱使你有再多的財富,也不可能有個健康的身體。(請參看<內經>前幾章關於養生的告誡)

10、淫逸驕奢,仕途無益。(淫:不知滿足、貪圖無度。逸:避重就輕,好逸惡勞。驕:不懂謙虛,為人狂妄。奢:不知節約,過度消費。這樣的人不適合掌握權利。如果掌握權利不知修身養性,遲早會大禍臨頭、遭受制裁。)此句言如若生活放縱奢侈,荒淫無度,雖然屢屢行善多積陰德,也是枉然無益。陰鷙,即積陰德之意。俗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若有驕奢淫惡之惡行而雖有善行亦無益於己,無濟於事。達人先自達,以身作則,嚴於律己,從艱苦樸素開始。
推薦閱讀:

格言欣賞
美術教育格言,意欲的培養是教育的關鍵
人生萬句格言之四
生命格言,關於生命的格言警句大全
養生格言勝良藥

TAG:林則徐 | 解讀 | 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