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傳說故事(一)

有關泰山神的傳說

當人們走進神殿,都會習慣地問:泰山神是誰?這是受神祗具有人格化特徵影響的結果。從整體上看泰山神就是泰山的化身,泰山號稱「神山」,故民間有「濟南府的人多,泰安州的神全」之說, 最初以泰山為依託生髮的各種紛繁複雜的思想觀念演化成的眾多的具體形象,舉凡國家的、宗教的、民間的、觀念的、形象的、天上的、人間的、陰間的種種品類,幾乎都有涉及,顯示了高度的連貫性、集中性、典型性,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以泰山崇拜與信仰為主要內容的泰山神文化系統。在眾多的泰山神中,以東嶽大帝和碧霞君影響最大,由於泰山神的神威上通天庭,下連地府,便驅使歷代帝王接踵朝山,紛紛拜倒在東嶽大帝的足下,乞求保佑。

泰山神有主生主死職能,是泰山崇拜基本信仰的反映,正是這生與死的判定及其觀念的延伸,使泰山神成為大可安邦治國,小可使人長命,陽管福祿厚薄的泰山神,是人們崇拜信仰的思想意識與文化觀念,是在本土孕育萌發的,是與中華民族的文明同源同步的,在文明起源階段就與人類的各種活動和思想密不可分地聯結為一體,顯示出地域上的原發性與原始性。泰山神文化的早期內容帶有氏族宗教的特點,具有強烈的神秘色彩,體現出宗教性與神秘性相結合的特點;泰山崇拜與信仰自始至終貫穿著生與死的主題,浸透與張揚著強烈的生命意識;先民對於泰山的崇拜信仰,是以驚人的想像,藉助於各種超自然的力量來征服、控制自然,顯示了巨大的創造力和豪邁的進取精神。

泰山崇拜與信仰的內容,有土生土長的神話、封禪,也有外面傳入的佛教和各種思想學說,有自古以來就有的泰山諸神,也有列入國家祀典的各路神靈、道教仙真、國外「引進」的佛陀,乃至似教非教的儒家聖賢,死後封神的英雄好漢,原始拜物教遺俗、鬼魂狐仙,無不靡集。

但那「鍾沉汶源水,香和泰山雲」的時代一去永不返了,泰山神偶已成為研究古代文化的歷史文物了。

碧霞元君泰山奶奶

「自碧霞宮興,而世之香火東嶽者咸奔走元君,近數百里,遠即千里,每歲瓣香岳頂,數十萬眾」。這是明人王錫爵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撰寫的<<東嶽碧霞宮禪記>>中的一段記載。碧霞宮即今泰山碧霞祠,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又稱泰山女神、泰山玉女,俗稱泰山娘娘、泰山奶奶、泰山老奶奶,她如同沿海地區的媽祖一樣受到尊崇,被譽為北方地區的「女皇」。和藹慈善的形象與東嶽大帝「聖像莊嚴」的形象相比,泰山奶奶的形象可用「和藹慈善」四個字概括,有位外國人這樣描述道:她「有著美麗而豐滿的面龐,給人一種可以信賴的莊重的感覺。我理解人們的心情,他們懷著極大的心愿,認為這種心愿不到泰山頂上就無法祈禱」。泰山奶奶的這種形象與其身世不無關係。關於泰山奶奶的身世,雖有種種不同說法,或東嶽大帝的女兒,或黃帝的女兒,或華山玉女,或太真夫人,但民間認為她就是平民百姓的女兒:「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性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天空蓋泰山,洞即石屋處也。泰山以此有玉女神。」(<<玉女卷>>)「奶奶」姓「石」,「奶奶」入泰山修鍊而成女神,聯想到泰山上曾有原始社會時期的「五女圈石」遺迹,這豈不是遠古山石崇拜的延伸嗎?玉葉由人而神後,人們刻石像以供奉,不知何故,唐宋時期石像淪于山頂水池(玉女池)內,「至宋真宗東封泰山,還次御帳,滌手池內,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滌之,玉女也。命有司建祠安奉,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帝京景物略>>。宋真宗出於政治目的而封泰山玉女為碧霞元君,其形象也發生了變化,「頭綰九龍飛鳳髻,身穿金縷絳綃衣。藍田玉帶曳長裙,白玉圭璋擎彩袖,臉如蓮萼,天外眉映玉環,唇似金朱,自衣規模瑞雲本,猶如王母宴瑤池,卻似嫦娥離月殿。正在仙容描不就,威嚴形象畫難成。」(<<金瓶梅>>)第八十四回)這儼然是一位帝後的形象。老百姓不管這一套,「奶奶」還是我們的「奶奶」。

大慈大悲的心靈,泰山奶奶大慈大悲,有求必應,表現在司職與功能上,誠如<<東嶽碧霞宮碑>>所說:「元君能為眾生造福如其願,貧者願富,疾者願安,耕者願歲,賈者願息,祈生者願年,未予者願嗣,子為親願,弟為兄願,親戚交厚,靡不相交願,而神亦靡誠弗應。

送生保育,人類社會的生產主要是兩大方面的生產,一是物質的精神產品的生產,再者為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在人類生活中,種的延續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而不斷得到重視,如女媧被尊為高某神。泰山奶奶也被民間視為具有送生保育的司職,祈求子嗣者多求之於泰山奶奶及其屬神送生娘娘。

送子娘娘

近年來到泰山求子嗣又出現了新的風俗,那就是壓枝(壓子)和拴枝(拴子)。所謂壓枝是指用石頭壓在樹枝上,諧音「壓子」 所謂拴枝是用紅布條拴在樹枝上,諧音「栓子」。

祛病防疾,在眾多的元君廟(殿)中,塑有不小與祛病防疾有關的娘娘,如眼光娘娘(眼光聖母惠照明目元君),癍疹娘娘(癍疹聖母保佑和慈元君)、痘疹娘娘(痘疹聖母立毓隱形元君)等。天津天后宮的娘娘們,眼光娘娘手托一隻大眼睛,象徵著明目祛眼疾,雅稱「眼光明目元君」,癍疹娘娘左手握一形似蓮蓬的東西,上有許多癍點,雅稱「癍疹回生元君」,耳光娘娘作雙手捧一個耳狀,雅稱「耳光元君」。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眼光、癍疹,還是送生,催生,這些娘娘們只分管一個方面,唯碧霞元君名前加「天仙」、「永佑」之類的定語,說明她比其他娘娘高一個檔次,或者說是她們的統帥,分管單項工作的娘娘們的職能,泰山奶奶都有。

民眾到泰山為泰山奶奶燒香叩頭,除為已為人祈求祛病外,還有一種預防疾病的心理。不少人在泰山碧霞祠院內用硬幣或石塊磨碰「御碑」,口裡不停地念叨「御碑磨,御碑碰,磨御碑不生病。」

泰山石敢當

由大山崇拜衍生出靈石信仰,最典型的莫過於「泰山石敢當」了。關於「石敢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之於西漢史游的<<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就其石敢當的含義而言,雖有種種不同說法,其本源義就是靈石可以抵擋一切,它是古代靈石崇拜的遺俗。

靈石崇拜由來已久,反映在祈育信仰上有原始社會後期的「石祖」(石質的男性生殖器)崇拜和「啟母石」崇拜,故有「古之高祺」,「以石為主」的說法。反映在祭祀場所中以石為社,如「殷人之禮」其社用石 (<<淮南子。齊物訓>>)到了周代,奴隸主出於征伐的需要,還把這種崇拜滲透到軍事上,所謂「在軍不用命,戮於社。故將社之石主而行」。(<<周禮。夏官>>賈公彥注)考古資料有令距泰山300公里的江蘇銅山縣丘灣社祭遺址為證,該遺址4塊大石緊靠一起,直立土中,社石周圍分布著人骨20具,人頭骨2具,狗骨12具,顯然這裡以人、狗祭祀社神-靈石。靈石之所以成為崇拜的對象,主要是因為它有著「鎮宅厭殃」等種種功能。

明清至民國年間是石敢當鎮宅厭殃信仰的鼎盛時期,且已從埋石鎮宅演變成立石於橋頭要衝或砌於房屋牆壁。

泰山女兒茶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泰山扇子崖附近住著一對姓單的夫妻,他們的年過半百,膝下無子,兩人相依為命,靠種山上幾畝薄地維持生活,日子雖過得清苦,卻也算安穩。人老了,七病八災的就來了,有一年,單老漢的妻子得了一場重病,經過千方百計地救治,雖然保住了性命,卻欠下了山下米財主的五兩銀子。那一年到頭,老天幾乎滴雨未下,地里的莊稼基本上顆粒未收,到了年底,米財主派人來催債,單老漢連飯都吃不上,哪裡還有錢還債。單老漢來到米財主家,把他的難處向米財主說了一遍。米財主說如果明年還的話,連本加利要還二十兩,單老漢頓時感覺喘不過氣來。單老漢來到黑龍潭附近,突然聽到前面有人在哭,只見一個年輕女子,邊哭邊往黑龍潭裡去。單老漢把那女子拉回岸上,對她說:姑娘,有什麼事想不開,年紀輕輕的可不要尋此短見。姑娘哭泣著告訴了單老漢她的遭遇,單老漢可憐姑娘,就說,你要確實沒有去處,不怕受苦的話,就跟著我吧,我的家住在山上,家中無兒無女,只有一個老太太,生活雖然清苦,卻還不至於餓死。天上掉下這樣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單老漢心裡樂開了花,剛才的煩惱也煙消雲散了,他領著女兒回家,見過妻子,一家人過起了平靜的生活。可是,每當單老漢想起米財主那還不清的閻王債時,就又愁眉不展了。姑娘想為爹爹分憂,她知道扇子崖下青桐澗里的青桐葉子有清瘟去火,利尿解毒的作用,如果用它製成茶葉,一定好喝,又能治病。姑娘當天就去采來一筐青桐葉,試著製成茶葉,單老漢一嘗,還真有個茶葉味,清香甘甜,綿軟爽口。單老漢說,我看咱這茶葉來自泰山,又是你制出來的,乾脆就叫泰山女兒茶吧。姑娘創製了女兒茶以後,生意在泰城越做越大,葉姑娘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誰知,米財主聽說單老漢做火了茶葉生意,而且家中還有一個心靈手巧的姑娘,就來到單老漢家,對老漢說「聽說你賣茶葉發了財,怎麼,借我的銀子也不還,想賴帳嗎?」老漢說「:攢夠了你數,我一早准給你送去。」米財主又說「你要是真沒銀子,我也不難為你,我看你閨女長得還算標緻,就給我做五姨太吧。」單老漢早就知道米財主的德性,抓起扁擔就要拚命,但被米財主的狗腿子打倒在地了。葉姑娘沉著鎮定地說,你不是要人嗎,我答應你,既然我們要結為夫妻,即使做小,也要明媒正娶,起碼也要抬花轎來聘。如果你同意的話,三天以後可以成親,不然你就等著吧。三天後,米財主帶了一幫人,吹吹打打地來娶親,姑娘一上轎,天上一陣風起刮來一片烏雲,不一會大雨便下了起來,山洪一瀉而下,沖毀了小橋,把米財主那幫人衝進了黑龍潭餵了魚。此時有人看見姑娘坐在雲頭上,朝著扇子崖乘風而去。從此以後,單老漢便以制茶為生,老兩口過起了平靜的生活。據說,單老漢的那位姑娘,根本就不是什麼汶河南岸吳家莊的人,而是泰山上青桐仙子,她是受碧霞元君之命,來揚善懲惡,幫助單老漢的。

黃帝泰山得良策(黃帝戰蚩尤)

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據說宮室,舟車、曆法、算術等都是他的發明,有「成命百物」之稱,而蚩尤則是與黃帝同時代的一位暴君。

傳說,在黃帝沒有掌握朝政以前,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是獸身人語,銅頭鐵額,以沙石為食,造有鋒利的刀槍劍戟,驍勇善戰,威震天下,但是,他時常作亂,濫殺無辜,不仁不慈,人們都想把他除掉。這一歷史的重任自然就落顧德高望重的黃帝身上。於是黃帝徵召諸候,兵合一處,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兩軍對壘,勇猛善戰的蚩尤異常囂張,不把黃帝放在眼裡。黃帝雖為仁厚之君,卻也武藝高強。結果,兩人交手,大戰九次而不分勝負。經過交戰以後,黃帝深知,如果長期交戰拼殺,自己確實不是蚩尤的對手,要想儘快戰勝蚩尤,只能智取,不能硬拼。於是黃帝急歸泰山,向上天求助。三天三夜以後,山中出現大霧,只見一位人面獸身的婦人,騰雲駕霧來到黃帝面前。黃帝見有神人來助,趕快叩首再拜,伏在地上不敢正眼以對,只聽到那婦人說「吾是九天玄女,你有什麼難處,請儘管說。」黃帝回道:『我替天行道,欲為民除掉殘暴的蚩尤,可是九戰不勝,欲求上天賜我百戰百勝的良策。「於是玄女將秘法戰書授予黃帝。黃帝與蚩尤再戰,蚩尤作法,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以玄女所授之術,請來旱魃制服他,終於戰勝蚩尤,為民除了害,使人民安居樂業。秦代李斯小篆碑在碑刻如林的岱廟裡,最珍貴,最有價值的,自然是刻於公元前209年的秦代李斯小篆碑,此碑歷來被視為書法藝術的珍品,魯迅譽之為「漢晉碑銘所從出」其遒勁若虯龍飛動,其清秀如出水芙蓉,舉世矚目,堪稱瑰寶。據說,此碑是秦丞相李斯奉始皇之命所刻,立於岱頂玉女池上,為其歌功頌德。明代嘉靖年間,為防止風蝕雨淋,移於碧霞祠東廡,到了清代乾隆五年,碧霞祠突然遭火,火借風勢,越燒越旺,結果把碧霞祠燒了個一塌糊塗,李斯碑也因之不翼而飛,下落不明,許多人都為之惋惜。到了嘉慶二十年,喜歡舞文弄墨的泰安新知縣汪汝弼到任伊始,就四處張貼告示,懸賞尋碑。不久,一位90餘歲的趙氏老翁,由家人攙扶來到縣衙,對汪知縣說:「知縣大人,在下是個瓦匠,以前在山頂修玉女池時,見過一截殘碑,不知是否是大人所尋之物。」趙氏老翁把碑的形狀、字跡,一一告知,說「當時被人扔進玉女池,望大人差人前往探查。」汪知縣聽了趙翁的介紹,已知十有八九是李斯碑,自然喜出望外,也不怕山高路險,便邀請前任知縣蔣因培一同上山,果然從玉女池中找到一截殘碑,沖洗後,「臣斯臣去疾昧死請」等字歷歷在目,確實是李斯真跡。於是汪知縣大加慶賀,在山頂造房興宮,於東嶽廟西築起精美的小亭,取名曰「寶斯亭」,以後又改為「讀碑亭」。安放之日,還舉行了隆重的儀式,重賞了趙氏老翁。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又過了一十七個年頭。到了道光十二年,東嶽廟因年久失修,西牆在一場暴雨中塌倒,此禍殃及「讀碑亭」,碑亭被砸塌,就任知縣徐宗幹得知,忙差人從瓦礫中找出,將碑移到山下,放置於岱廟道院。光緒十六年,有一小偷看到人們將此碑視若珍寶,想必此物定值千金,便在一個風雨之夜將此碑偷走,事發以後,即任知縣毛蜀雲下令全城戒嚴,大索十日,終於在北關的石橋底下發現,重新置於岱廟。現在李斯碑存於岱廟東御座內,我們今天能一飽眼福,目睹秦代書法藝術精品,的確是三生有幸。

仙泉

相傳,碧霞元君一輩子膝下無兒,只生了二九一十八個閨女,個個都長得聰明伶俐,文靜善良,十分討人喜愛。元君這十八個女兒,每人都身懷絕技,倘若哪兒有災有難,元君就派一個去滅災降福,因此,深得人們的敬愛。仙泉是元君最小的女兒,也是姐妹們當中最漂亮的一個,她那雙眼睛,恰似兩潭汪汪的秋水,清澈照人;嘴角上,一天到晚終掛著微笑,更可愛的是她那永遠抹不掉的一對小酒窩,惹得姐妹們既有幾分嫉妒,又有幾分喜歡,因為她畢竟是自己的親妹妹。仙泉人雖小,嘴卻物別甜。她那雙水靈靈的大眼,彷彿能洞察一切,元君的心事,都逃不出仙泉的眼睛。若是元君愁眉不展,她便去為母親寬心,排憂解難;若是元君高興,她更是撤嬌撒痴,纏著不放,因此,深得元君的寵愛,天天將她攬在懷裡。有一年天鬧大旱,一連幾個月滴雨末下,結果地里的慶稼一顆也沒收,百姓們打不出糧食,沒有東西可吃,便跑到山裡找野果,挖野菜。不過,人多菜少,山上的野菜幾天就吃完了沒辦法,只好再吃樹葉青草,吃光了樹葉青草,就漫山遍野地扒樹皮吃,最後樹皮也吃光了,只得以樹根充饑。就這樣,幾個月過去了,竟把若大一個泰山吃得光禿禿的。此事因元君得罪了東海龍王,龍王便下令泰山附近三年不下雨。元君的心事仙泉早已看在眼裡,便問元君,元君告知並派仙泉下山。從此仙泉不知疲倦地苦幹,日夜山前山後地奔波,一個多月過去,泰山又重現了生機,布滿了綠色。仙泉回到元君身旁,元君得知仙泉並沒給鄉親們留下水源的時候,她擔心人死山禿的局面不久又要重演,便忍痛割愛將自己最寵愛的女兒在身邊化作山泉,至今流尚不絕。

姊妹松

從前,泰山山後的馬家莊有個馬員外,他勾通官府,霸佔周圍的名山大川,有錢有勢,肆意欺壓百姓,強佔民女,壞事做絕,橫行鄉里,莊裡的人都恨透了他。因為他姓馬,又如此狠毒,所以人們都叫他「大馬蜂」。大馬蜂有個佃戶馬老大,馬老大有一對黃花閨女,年方二十八,姊妹倆雖說生在窮家,自幼喪母,卻長得濃眉大眼,如花似玉,莊裡的人誰不誇馬老大的這兩隻金鳳凰。大馬蜂雖年過花甲,但他對馬家姊妹卻早就看在眼裡,喜在心上,他恨不得一把將他們搶過來。這一天,大馬蜂把馬老大叫到堂下說「老大,你家兩閨女,我看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該找個婆家了,這門親戚我早就給你看好了,那人的長相和我一樣,家產萬貫,她們嫁過去有吃不盡的雞鴨魚肉,穿不完的綾羅綢緞,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老大,你看如何呢?」馬老大早就看出他心懷鬼胎,就連忙說「謝謝你老人家的好意,我早就把閨女許給人家了。」大馬蜂一聽就來了氣,向馬老大吼道「說穿了吧,你這兩閨女我要定了,不給也得給,除非是今晚她們一命歸天,要不然明天早晨就拜堂成親」。馬老大回到家裡,像是沒了魂,大馬蜂是頭頂上長瘡,腳底下流膿,壞透了,什麼事都幹得出來。老大急得火燒火燎,只恨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把此事告訴了女兒,三人抱頭痛哭,姊妹倆非要以死相對,馬老大說,你們死了,扔下我一個人,也無人照顧,最後三人決定到後石塢青雲庵出家了。此事,庵主早就和大馬蜂私通,馬家姊妹出家的事,庵主當夜便派人報告了大馬蜂,大馬蜂抬著花轎帶著馬老大來到青雲庵,想在青雲庵與兩姊妹成親,大馬蜂和庵主正做好夢,只見一個小尼姑跑來喊道:「大事不好了,庵主,馬家姊妹逃走跳崖了。馬老大痛不欲生,一頭朝香案撞去,碰死在菩薩面前。後來,在她們跳下去的地方,並排長出兩棵松樹,枝枝連理,葉葉交通,好像手換著手一樣,人們便給它取了個很形象的名字叫「姊妹松」。

一品大夫

普照寺位於泰山南麓,相傳為六朝所建,是山前最早的佛教寺院,它背依泰山,前臨小溪,清幽靜謐,鳥聲不絕。院內銀杏雙挺,油松對生,兩叢梅花,翠竹亭亭,整個寺院蔭蔽在青松翠松之中,夏無酷署冬無嚴寒,冷暖宜人,確是一處勝地。人們大都慕名而來,瞻六朝古松,望老樹篩月,別具情趣。不過,西院的一品大夫,說來也令人增加興緻。一品大夫松,原名「師弟松」,是清代寺僧理修入寺時與師父共植。當時,寺院清靜,遊人稀少,理修天天以松為伴,在樹下習文讀經,天長日久,便對松樹產生了依戀之情。一天,他坐在樹下吟道「僧載松,松蔭僧,你我相度如同生,松也僧,僧也松,依佛門,論弟兄,吟成,理修馬上把此詩告知師父,師父聽後,不禁拍手叫絕,遂把松樹取名為「師弟松」。光緒二十二年二月,楚仕何煥章游至普照寺,為寺里的景色所折服,讚嘆不已。當時,寺里的住持和尚慶山師父陪他到西院,聽到讚譽,自然欣喜無限,便邀何煥章題字,何煥章站在師弟松下,見此松裊裊婷婷,位於西院中央,樹冠如棚,狀如華蓋,因為只有皇帝才能乘華蓋之輿,便提筆疾書「一品大夫」四字,刻於石上。此名沿用至今。

望人松

五大夫松以上的山坡上,還有一棵裊裊亭亭的松樹,一枝長長的樹榦斜向下伸展著,好像殷殷熱情的泰山在企盼著海內外賓朋的到來,許多年輕的情侶,更是將她作為忠貞不渝的愛情象徵,在樹下留影,因為她向上凝聚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在朝陽洞附近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親相愛,樂善好施。一天,一位外地的花匠到泰山採集花草,不慎失足掉下山崖,被丈夫救回家中,二人悉心照料,花匠很快恢復了健康。花匠為了感謝他們的救命之恩,拿出許多奇花異草的種子相贈,說是撒在山間,來年泰山將會漫山花香,分外妖嬈。他們照做了,第二年泰山果然花繁草茂,十分美麗,又一次,一位石匠來他們家避雨,他們傾其所有,熱情款待,石匠為了感謝他們的盛情,一夜之間鑿通了上山下山的所有盤道,引來了大批的遊人,使他們夫妻大開眼界,後來,丈夫為了把泰山打扮得更美麗,決心出到外面學習技藝。然而丈夫走了一年,兩年,三年,卻遲遲不聞歸期,從春到夏,從秋到冬,年輕的妻子站在山坡上焦急的望著,執蓍地期待著,漫天的大雪掩沒了她的身體,來年春天,冰雪消融了,年輕的妻子卻不見了,在她站過的地方長出一棵亭亭玉立的松樹,像那少婦首望遠方,企盼著丈夫的歸來。有一天,她的丈夫終於回來了,見妻子變成了一棵松樹,悲痛異常,於是在樹下築了一間石屋,日夜守護著他的妻子,把對妻子滿腔的愛,都獻給了泰山,為妝扮泰山,建設泰山,為來泰山的遊玩的客人,做了許多的好事。

碧霞元君的來歷

凡是爬泰山的人,不論內客還是外賓,沒有不拜見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有的慷慨解囊,施捨錢鈔;有的虔誠叩首,五體投地。據說,碧霞元君能為眾生賜福,消病去災,所以泰山的香火至今繚繞不絕,每年春天,都有許多人從外地紛至沓來,進香許願。可是,他們未必知道碧霞元君的來歷。

傳說姜子牙輔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後,天下統一,武王認為大臣們開國有功,應該重重有賞。可是,想來想去,卻找不出合適的禮物,最後,武王還真想出了個絕頂的好主意,把全國的領地都分給大臣們。這樣以來,既顯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說明他對大臣們的信任;同時考驗大臣們是否真的忠君報國;再者,武王這樣也就輕鬆愉快,落得清閑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權交給了軍師姜子牙,讓他分封諸侯。

卻說姜子牙分封諸侯,封來封去把全國其他的名山大川、風水寶地都封盡了,就留下了一座東嶽泰山。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氣勢雄偉,風景秀麗,是個供人遊玩的好地方,他原準備把泰山留給自己,可誰知半路里又殺出個程咬金,武王的護駕大將黃飛虎找上門來,非要把泰山封給他不可。兩人正在商榷,不知誰又走漏了風聲,黃飛虎的妹妹黃妃也來找姜子牙要地盤,說是武王答應她,要她來找姜子牙。這下可好了,三個都看準了泰山這塊寶地,可總不能都去坐呀!這到底如何是好呢?事到如今,只黃氏兄妹就夠姜子牙纏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頭。不過放棄了也怪可惜,他見黃氏兄妹一個憑護駕有功,一個仗武王后台,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就賭氣地對他們說:"好了二位,誰也別爭,誰也別搶,憑自己的本事,誰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誰的。"黃飛虎一聽,不禁拍手叫絕。他想:憑我一身氣力,泰山還能有黃妃的份?可是,身單力孤的黃紀,也沒有一點懼色,一口應允了。

黃飛虎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夫,比賽日期一到,便騎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從京都直奔泰山。黃妃為比賽絞盡了腦汁,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比賽一開始,她先將自己的鞋子脫下一隻,使了個神法,將鞋子扔到玉皇頂上,然後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趕來。等到黃妃爬上泰山,兄長早在南天門上等得不耐煩了。

他見黃妃姍姍來遲,便對她說:"不行就是不行,別逞能。這回你該服氣了吧?"。

"真是豈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為你在路上出了什麼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繞道趕來。"黃妃一本正經地說。

"你別胡攪蠻纏,你說先到,有何證據?"黃飛虎還真有點著急。

"證據嗎?當然有,你來看吧。"

黃飛虎跟著妹妹來到玉皇頂,只見黃妃的一隻繡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儘管有證有據,黃飛虎卻從心裡不服氣,不禁斥責妹妹:"你耍滑頭。"黃妃不緊不慢地說:"憑本事嘛,怎麼是耍滑頭?"黃妃自知紙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長一人好對付,等姜子牙他們來就麻煩了。她作出無可奈何的樣子對兄長說:"咱們兄妹二人,本該是你敬我讓,不分你我才是。這樣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們共管泰山總可以了吧?"這樣一來,先來的黃飛虎倒做了不曉世理的孬種;後到的黃妃倒成守慷慨大度的好人;把個黃飛虎氣得直翻白眼。可也沒有辦法,誰讓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呢,只好答應了。

等姜子牙趕來,一看便知道黃飛虎上了妹妹的當。可是他見黃氏兄妹都協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說破,只好將計就計,把黃飛虎封為泰山神,把黃妃封為碧霞元君,一個在山下天貺殿,一個在山頂碧霞祠。

泰山奶奶

泰山奶奶選地方的時候,曾到過徂徠山一次,她發現太平頂周圍有一片大荒地,長滿各種各樣的藥材,還有各種花草,共三百多種。泰山奶奶很喜歡這個地方和這些花,就給這個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泰山長久居住以後,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徠山賞花。

她來的時候,讓人用小車推著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車轍印,這就是車轍山的來歷。

她認為這些花雖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從泰山上領來一個和尚,讓他在花坡為她養花養葯,所以花坡旁還有個山,樣子很象一個和尚的頭頂,叫"和尚頭"。

和尚就常年在這裡為泰山奶奶澆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來了,和尚就向她提了幾個問題,讓他老人家想辦法:第一,這裡水不充足;第二,這裡經常有牛來吃花。泰山奶奶根據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點了兩個池,一個叫"上池",一個叫"下池",兩池水供澆花用;在人們進山經常走過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來了兩塊石頭,叫"夾牛石",如果牛到這裡,就會被夾住。

第三年她又來了,坐在一個地方歇了一會兒,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條和荊條纏一纏還繼續穿。泰山奶奶覺得很可憐,覺得應該給老百姓點兒施捨,於是她把頭上的簪子拔下一個說:"你變作一個錐子,為老百姓錐鞋。"

這簪子就變了個閃閃發光的錐山。她又讓葛條和荊條圍著錐山轉了一圈,讓老百姓補鞋用。

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見到了和尚,跟他說:"你的花養得不錯,可還沒達到我的要求。"

和尚說:"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個辦法既要澆了花,又不能讓它澇了。"

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來個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澇,它總是一點一滴地往下淌水澆花。它就是現在的"滴嗒泉"。

泰山奶奶後來又覺得每年都這樣來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對和尚說:"你能不能給我想個辦法,讓我每年來了能舒舒服服住幾天?"

和尚說:"你讓底下那些人給你修個觀音樓吧!"

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裝成一個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裡叫老百姓給泰山奶奶蓋個觀音樓。老百姓就獻石獻料,在花坡上蓋了個觀音樓。

泰山奶奶覺得老百姓出了力,也應該酬謝酬謝,於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了個大縫,縫裡有兩個瓮,一個叫"米瓮",一個叫"面瓮",在這兩個瓮里種莊稼,年年都大豐收。老百姓上山來拾柴,吃完了煎餅,用包煎餅的包袱從瓮里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

後來,泰山奶奶邀了她身邊的男女隨從一起來看花。這樣呢,上廁所就很不方便,於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現了三塊奇形怪狀的石頭,叫"三人不見面"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帶著回去,可是沒法拿。她的一個女隨從就對她說:"你不是帶著臉盆、鏡子和梳頭匣嗎?咱把花裝在梳頭匣里不行嗎?"

泰山奶奶說可以。打開梳頭匣,裡面有把梳子和一個簪子,泰山奶奶把梳子帶走了,覺得簪子沒什麼用,就隨手丟下山去了,時間長了,就變成了一塊很象簪子的石頭.

王母池與呂祖洞

泰山東麓的王母池,是王母娘娘的瑤池仙境。廟的後面是風景清幽的小蓬萊。

這座廟的東樓,下臨溪谷。樓上有塊匾,上書"山不在高"四個大字,取"有仙則名"的意思。樓下有個不大的水灣,清澈見底,山雨大作之時,咆哮如雷,浪花四濺。這個水灣,名叫虯在灣,俗稱虯子灣。

相傳,小蓬萊有一條神虯,在溪澗中修鍊,不知犯了什麼天條,被王母娘娘囚禁在這個小水灣里。它在這灣淺水中,既不能興風,也不能作浪,終年蜷縮著它那細長身子,過著囚禁的生活。

有一年的夏天,泰山上來了一個瘋瘋癲癲的老道士,自稱姓單,人都稱他單道士。他白天遊山玩水,化緣討齋,晚上住在虯在灣東岸的石洞里。

這年中秋節的夜裡,皓月當空,王母池內外,寂靜清爽。單道士帶著一壺酒,拿著一支簫,還帶了文房四寶,來到虯在灣的石坪上,席地而坐,喝一會酒,吹一會簫。悠揚的簫聲,引得潛藏在水底的神虯躍身水面,還不斷向老道點頭朝禮。這時,老道用竹簫敲著石坪,大聲喊道:"功業已滿,就此飛升,此時不走,還待何時?!"道士拿起毛筆,在虯頭上點了一筆。再看那條虯,在水中一滾,立刻化做一條墨龍,騰空而去。泰山上空,馬上烏雲翻滾,大雨傾盆。

風雨過後,又成了月光明亮的世界,從此單道士也就在泰山上失蹤了。第二天,人們在石坪上見到了一首墨跡飛舞的大草字,寫的是"昔年此地我曾來,事滿華夷遍九垓。無賴虯蛟識吾面,使我蹤跡不沉埋。"後面大書"回回翁"三字。

以後人們從單字的兩口和回字的兩口,恍然悟出了,這是呂字的變形,知道這是呂洞賓專門來泰山解脫神虯升天的。因此人們就把他所住過的石洞,稱做呂祖洞了。

何首烏

泰安城南有個何家莊,住著姓何的父子倆,以採藥為生。村裡還有個大財主,開了個藥鋪,要他們給他採藥。這一年,父親身體不好,兒子因為照顧父親,就很少上山採藥。那財主說:"你們再不上山採藥,我就把你們攆出去。"

何家的兒子沒辦法,只好帶著生病的父親上山採藥。到了山上後,父親說:"我從東路上,你從西路上,咱們分兩路采。""好吧!"他們就分手了。

那老頭爬到半山腰上,突然雷電交加,雨就嘩嘩地下起來了。老頭腿也軟了,肚子也餓了,頭也昏了,正想找個地方避雨,忽聽對面一座小山上有個小孩哭。老頭子心想:這麼大的雨,怎麼還有小孩子哭呢?再怎麼難受也得救孩子!就冒著雨跑到對面山頭上去了。一看有個小黑孩,胖乎乎的,很愛人,在那裡哭呢!老頭很疼得慌,就把他抱到一個山洞裡去了。小孩也不哭了,老頭也昏過去了。醒來一看,小孩不見了,手裡剩下個黑黑的、跟個地瓜樣的東西,很香。老頭也餓了,就把這個東西吃下去了。

一會,他兒子就來了,拉開嗓子喊:"上哪去了,下這麼大雨!"

老頭在洞里答道:"在這兒呢!在這兒呢!"

他兒子進來一瞧,裡頭是個頭髮烏黑的年輕人,就上去"啪啪"揍了那人兩個耳光:"你冒充俺爹,你才多大年紀?"

"我就是你爹,你怎麼不認得我了?"

兒子他仔細一看,果然是父親,就說:"你怎麼這麼年輕了呢?"

他父親就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講了一遍。又說:"你看這還剩了一半呢?"

他兒子把這東西拿下山去,找藥鋪里的先生一看,原來那黑東西是葯。由於這葯能使人白髮變黑,又是姓何的採的,從那以後,這個葯就叫"何首烏"了。

推薦閱讀:

第一次爬泰山,要多久?走哪個路線好?
『圖集』金色阿爾泰山
泰山自由行
「泰安這麼靚,何不來逛逛」之泰山篇
泰山—泰山老母

TAG:故事 | 傳說 | 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