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歷久不衰之謎 一切都是秘密!
諾貝爾
諾貝爾是炸藥的發明者,因此也獲得了巨大的財富。但他對自己的發明用於破壞感到震驚,於1895年11月27日在法國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樂部上立下遺囑,用其遺產中的920萬美元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以表彰那些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或做出傑出研究、發明以及實驗的人士。 諾貝爾獎最初只設立了醫學、物理學和化學三個獎項,1969年首次頒發經濟學獎。此外,加上諾貝爾文學獎和諾貝爾和平獎,總共設有六大獎項。
誰能想到,一個孤獨的男人寫下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獎項之一——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取得巨大成功的秘密何在?這個只有11位僱員的機構是如何運作的?只有900萬人口的瑞典如何能在每年的12月10日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的呢?法國《快報》周刊披露了有關諾貝爾獎的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
禮儀程序固定不變
在諾貝爾獎頒獎的日子裡,各種禮儀程序是固定不變的。15時,天剛剛擦黑,獲獎人員都在斯德哥爾摩大飯店集中。他們的目的地是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音樂廳。他們將進入一個布滿了鮮花的房間,這些鮮花都是由義大利聖雷莫市政府提供的,諾貝爾獎的設立者諾貝爾1896年就是在這個城市去世的。16時30分,樂隊開始奏樂。全體起立。王室成員駕臨。之後便是講話、頒發獲獎證書及金質獎章。
此後,人們便移師市政廳,「在隆重而活潑的氣氛下」,開始了慶祝活動。199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皮埃爾—吉勒·德熱納回憶道:「我們乘坐華麗的四輪馬車,能清楚地聽到馬蹄聲。到了院子里,孩子們舉著火把列隊歡迎。我們有一種置身於19世紀的感覺。」
接下來,便是宴會。這一切也有一套嚴格的程序。19時整準時打開香檳,65張桌子圍繞著國王的主桌按「麥穗形」排開,蠟燭將是大廳內惟一的照明光源。至於宴席的菜單,每年自然少不了這幾樣菜肴:頭道菜是海鮮,主菜是馴鹿肉,甜點是冰淇淋。1350位嘉賓都將使用鍍金的銀餐具。
晚餐結束後,客人們將應邀進入一個大廳,在這裡所有獲獎者等待國王的逐一召見,每位獲獎者將有幸與國王交談五分鐘。像瑞典的所有宴會一樣,活動將在23時之前全部結束。
豐厚的獎金
然而,豪華與鋪張並不是諾貝爾獎享譽全球的惟一原因。從一開始起,諾貝爾獎的高額獎金就令人羨慕不已。諾貝爾遺囑執行人之孫、「諾貝爾基金會」秘書長米凱爾·索爾曼說:「按照阿爾弗雷德的設想,他是要獎勵那些三四十歲、有才華但缺錢的研究人員,向他們提供相當於一個大學教授15年的工資,讓他們能夠安穩地生活。」
錢從何而來?阿爾弗雷德在遺囑中作了精心設計:他死後留下的財產將用於「低風險投資,成立一個基金會,所獲得的利潤每年將以獎金的形式發放」。
阿爾弗雷德是一個極為富有的人。作為炸藥的發明人,他擁有百餘家工廠,並在世界各地擁有355項發明專利。他一生未娶,也未留下任何子女,對家人的信任也很有限。他是這樣分配財產的:200萬瑞典克朗給了兄弟們,而給基金會留下了3100萬克朗,相當於如今的大約1.6億歐元!
這些錢被瑞典的管理人精心投放到巴黎和紐約的股市上,從而使得每年的獲獎者們都能得到一筆豐厚的獎金。在2003年,每位獲獎者可得到約140萬歐元。
一切都是秘密
除了獎金外,諾貝爾獎的評選方式也是其長盛不衰的原因。其中的秘訣也十分簡單:那就是一切都是秘密。諾貝爾醫學獎委員會50名委員的名單?保密!幫助該委員會進行前期調查的15人委員會的名單?保密!
米凱爾·索爾曼說:「保密是諾貝爾獎的基石之一。這一點被寫進了遺囑。」此舉為了避免來自各方的壓力,這種壓力歷來都存在,如今也不會消失。
對於類似「究竟有多少人獲得了提名」之類的問題,人們也不會得到答案。評選委員會一位名叫漢斯·約恩瓦爾的秘書反問道:「知道答案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目前人們所知道的是,評選委員會每年向數千人發出邀請,讓他們提供候選人名單。這些提名人或是前諾貝爾獎得主,或是收到「特別邀請」的人,或是隸屬於知名的大學或研究機構。這些人的名單自然也是保密的,但諾貝爾和平獎是個例外:阿爾弗雷德在遺囑中指定和平獎由挪威來頒發。這一習慣沿襲至今。而挪威有關方面每年都會把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名單公之於眾,對此漢斯·約恩瓦爾感到十分不解。
諾貝爾基金會以前一直隸屬於斯德哥爾摩大學。2002年,隨著瑞典大學透明化進程的加深,斯德哥爾摩大學開始實行檔案向公眾開放等規定。此舉引起諾貝爾基金會的極大不安。為了不違反上述原則,基金會不得不改變章程,成為一個獨立的機構。這是一個簡單且有效的司法把戲。它向現代社會作出的惟一讓步是:在諾貝爾獎公布五十年後,其檔案可向公眾開放。也就是說,1953年以前的有關信息現在可以從網際網路上查閱到。即便如此,諾貝爾基金會網站每年的訪問量仍達1500萬人次。網站負責人阿爾夫·林德貝里說:「也許有一天,這一期限會降至30年。」
繁瑣的調查
皮埃爾—吉勒·德熱納說:「瑞典人在搞大型活動方面很有一套。但他們保守秘密的能力也十分令人敬佩。我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碰巧正在斯德哥爾摩。我在那裡跟一些科學家有過長時間的接觸,事後才知道其中有些人就是委員會成員。但他們沒有向我透露過半點信息。」
然而,透風的事兒還是發生過:200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伊朗女律師希林·伊巴迪在獲獎的前幾天就從一個朋友那裡聽說,她是被看好的候選對象之一。同樣,1980年醫學獎得主讓·多塞在獲獎前一周便從「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消息」中得知自己可能獲獎。他說:「到最後時刻,我推掉了在加拿大的一系列講座。投票那天,電話響了。由於按正常的日程安排我是不應該在家的,所以我沒敢接電話。但鈴聲響個不停,響了11聲時,我太太才去接聽。」
這種泄密的情況並不多見,而且關鍵是它並沒有影響到前期的調查工作。確定候選人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需要相當豐富的經驗。評選委員會要用八個月的時間來研究候選人的材料,檢查其工作成果的有效性,確認這些工作成果的確出自候選人之手。他們甚至還會就候選人的人品,在其周圍人群或最密切的合作夥伴中展開秘密調查。這些調查工作所需的預算費用每年高達350萬歐元,是基金會第二大開支項目,僅次於發給獲獎者的獎金。之後,還要開展「一系列的選拔程序」。到最後討論時將只留下「幾個名字」,而且這種討論只進行半天。對於這一討論,人們也是知之不多。投票方式(一輪投票制、寫在一張可摺疊的小紙片上)被視為機密。評選委員會的內部磋商程序也不得而知。只有一點是清楚的:在得票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將用拋硬幣的方式來決定。米凱爾·索爾曼說:「幸好這種情況迄今還沒有出現過。」
或許,正是由於這種嚴格的保密程序,諾貝爾獎才能享譽全球。
推薦閱讀:
※心痛的句子:我藏不住秘密,也藏不住憂傷
※秘密,你不可告人的.X.檔案
※ 秘密組織:索命無常黑手黨
※迎春的悲慘命運背後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