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三十八課
第三十八節課
思考題
156、在觀修無常時,是否明白必死無疑、死期不定就足夠了?為什麼?請詳細說明理由。
157、我們平時如何在行住坐卧中觀無常?本論是從哪幾個方面闡述的?懂得此理有何必要?
158、按照塔波仁波切的教言,修持無常有哪三個層次?請一一說明。你現在屬於哪個階段?
159、佛陀在經典中如何讚歎觀修無常?這對你有哪些啟示或觸動?你今後打算怎麼做?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還是在講「壽命無常」。這次不管講壽命無常還是其他引導,都通過教證、公案敘述得比較詳細。我個人覺得,講經說法的時候,內容最好是講多一些。
然而,現在有些人認為,佛教方面的著書或開示,內容應該越少越好。以前也有人勸我:「您最好不要翻譯得太多了,也不要寫得太厚了,不然沒有人願意看。講法時也要少講一點,否則大家接受不了。」
但在我看來,佛教內容博大精深、浩如煙海,你們現在所接受的,連滄海一粟的千萬分之一都沒有,若這樣還覺得太多、太廣,那就有點不合理了。如果是世間的一些無稽之談,則盡量不要花太多時間,可是佛法對我們來講,有百利而無一害,是生生世世的解脫津梁,故串習的時間要越長越好。
其實相對而言,我平時所講的內容並不多。因為現在人工作特別忙,時間很緊張,根本無暇付出太多精力學佛,這一點我也考慮到了。在過去,漢地的清涼國師,每天講經八個小時;如今印度和美國有些大德傳法,也基本是上午四個小時,下午四個小時;還有,以前藏地有位堪布達色爾,他講課引用的教證理證相當豐富,從早上到下午一直滔滔不絕,連中午飯都不吃,最後很多弟子都受不了。而我們並沒有這樣。一方面,不像那些高僧大德一樣,有很多教理能講得出來;另一方面,即使講得出來,也不一定有那麼多人聽。不過儘管如此,我原則上還是認為:在佛法方面,內容最好講豐富一點,時間也不要太短了。
這種觀點,也許特別忙碌的人不太贊同。但不贊同也沒辦法,倘若我們一味地隨順世人,在貪心重的人面前就示現貪心,嗔心重的人面前就示現嗔心,這並不是佛法中所謂的「隨順」。真正的隨順是應機施教,故大家要對佛教多學習、多了解!
上節課講了必死無疑、死期不定之理。但僅僅明白這些還不夠,我們還要了解死亡來臨時該怎麼辦?
人在臨終時,絕對有利的只有正法,它不但可免除死亡的恐懼和痛苦,而且對生生世世步入光明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在漫長的生死輪迴中,唯一可伴隨我們的,也只有正法,其他的子女、財富、名聲、地位、榮華富貴等,死後都要統統留在人間。寂天論師亦云:「魔使來執時,親朋有何益?唯福能救護,然我未曾修。」因此,我們活著的時候,一定要修持正法,積累善根福德,不然死時會後悔莫及,薩迦班智達在《格言寶藏論》中也說:「不知死後歸何處,此時無善者可憐。」
我有時候反觀自己,雖然修過一些法,但並不像前輩大德那樣,對死後的去處很有把握。在座各位也想一想:你即生中有沒有精勤行善?假如什麼善法都沒做,就這樣離開世間了,真的很可惜。在過去,很多大乘修行人活多少年,就會修持善法多少年。而現在,不要說一般在家人,即便是比較有名的出家人,修行時間也特別少。所以,大家務必要恆時不離正知正念,盡量空出時間來修行,認識到輪迴的一切瑣事無有恆常、無有實質,時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記得《竅訣寶藏論》里有個教證說:「今生瑣事死亦無完時,此起彼伏如同水波紋,死時是福有用當慎思,今起當修解脫之菩提。」我們今生所忙碌的諸般瑣事,即使到命終也不會有完結之時,一件做完,馬上又有另一件,猶如水中波紋般連綿不斷。所以,我們對此應當慎重思維,看自己兢兢業業所做的這一切,臨死時到底有沒有用?如果沒有用,那從今天開始,就應該改變方向,去修持能令自己解脫的菩提之道。
其實不說中觀、密法的甚深教義,即便是現在所講的無常之理,很多人恐怕也接受不了,更不用說去付諸實踐了。一個人若對無常觀得起來,就會覺得世間萬法無實義,唯有修行最有意義。如同以前學《山法寶鬘論》和《開啟修心門扉》時,很多人的出離心、解脫心相當強,這樣才能變成真實的修行人。否則,縱然你辦了皈依證,發了菩薩戒的戒本,但內心跟以前一模一樣、絲毫沒有改變,那也沒有多大意義。
在這個世界上,人們特別執著的許多法,實際上沒什麼可執著的。就拿每個人最愛執的「我」來說,若以中觀推理或上師竅訣進行觀察,五蘊的暫時聚合是無常的,沒必要對其耽著不舍。
《大智度論》中有個故事說:一個人奉命出遠門辦事,晚上住在無人的破屋子裡。半夜時來了一個鬼,身上背著一具屍體。他嚇得全身發抖、毛骨悚然。不久又來了一個鬼,說那屍體是他的,罵前面那個鬼為什麼偷他東西。兩個鬼為此爭鬥起來,互不相讓。
經過一陣爭執,先來的鬼說:「我們不要爭了,這裡有個人,讓他評判屍體究竟該屬於誰。」那人聽後特別害怕,心想:「這兩個鬼的力量都很大。如果我照實說,後來的鬼一定發脾氣,加害於我,說實話就會死;假若不說實話,先來的鬼也會發脾氣,加害於我,說妄語也會死。既然都免不了一死,我為什麼要說妄語呢?」於是他回答:「這屍體是前面鬼帶來的,應該屬於他。」
後來的鬼聽了,果然大發脾氣,暴跳如雷,把他一隻手拔下來,扔在地上。先來的鬼就從屍體上取下一隻手,補回他身體上……如是這般,後來的鬼把他兩臂、兩腳、頭、脅等全身各部分都拔下來,先來的鬼就用屍體的相應部分又給他補回去。隨後,這兩個鬼共同將他被拔下的殘肢吃掉,擦擦嘴揚長而去(1)。
事後這人再三看看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我母親所生的身體,已被這兩個鬼吃掉了,而現在這個身體,儘是別人的身肉,那我到底是有身還是無身?若說有,這些都是別人的;若說沒有,現在這個又是什麼?」
於是他跑到眾比丘那裡,把自己的經歷詳細講了,詢問他們:「我是有身還是無身?」諸比丘說:「身體上本來就沒有『我』,『我』只不過是五蘊假合,並非真實。」他的根基不錯,聽後豁然大悟,當下證得阿羅漢果。
所以,我們的身體若詳細觀察,跟屍陀林中的屍體並無差別,然由於無始以來的迷亂執著,每個人都把它誤認為是「我」,進而為此造業受苦,這是非常不值得的。因此,通過這樣的觀察,大家要認清五蘊不是「我」。
還有,平時的行住坐卧、所作所為,也要全部觀無常。那麼,如何在生活中觀無常呢?下面具體講幾個例子:
(一)走路
在道路上行走時,要觀想這條路是無常的,從粗大角度來講,它終究會被各種災害所毀,從細微角度而言,它是剎那剎那遷變的;同時,你身體也是無常的,以後不一定再路過這裡。既然如此,一舉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始終以正知正念攝持自己。如《般若攝頌》云:「行住坐卧具正知,視軛木許無心亂。」
對於無常,世間人在親友病逝時,才有一點感觸,傷心以後再也見不到他了。而作為修行人,即使兩個人身體很健康,離別時也應該當成永別:「我們以後不一定能見面了,極樂世界再見吧!」時時有種無常觀,這是相當重要的。世間人或許覺得這不吉祥,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修行人之間需要一種觀無常的微妙緣起。
(二)住處
所居住的處所,從現相上講是無常的,沒有什麼可貪執的;從實相上講,就像具髻梵天對舍利子所說,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凈剎土,我們應當如是觀想,不能認為這是髒亂差的地方。很多修行不好的人,看這個世界骯髒不堪,所接觸的人也全部視為妖魔鬼怪,這樣的心態對修行極有損害。
(三)飲食
飲食受用是無常的,如果你有一些修行境界,應當享用禪定的美食。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在山中節食苦行時,許多空行母現身供養衣食,並說:「尊者啊,您在修行的時候,如果吃一點人間的食物,穿一點衣服,同時服用一點點空行的妙食,對禪修和善行會大有幫助。這些衣食,我們會替您籌備的。」尊者回答:「世間人所有的財物和資具,是不能與修行人的覺受和證解相比的。因為我有了禪定的妙食,故世間的衣食和享受有沒有都無所謂!」
我們若有這樣的境界,當然是最好不過了;但即便沒有,飲食也要比較清凈,切莫沾染罪業的過患。我以前一直強調,每人一天三頓飯,千萬不要殺生。有些人早上吃一隻青蛙,中午吃一條毒蛇,晚上吃一隻雞,尤其是生活在海邊的人,每頓飯吃掉的眾生不是一兩隻,而是無數只,這種人比屠夫還殘忍、比惡魔還可怕,不如早一點離開世間好。
此外,我們除了盡量吃素,每次吃飯還應供養三寶,或者行持過午不食,以清凈心來過清凈的生活。
(四)睡眠
躺卧睡眠是無常的,如果在貪心、痴心中入睡,則無實在意義,即使做夢也是一種迷亂。但若有密法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境界,便可將迷亂修成光明境界;退一步說,縱然沒有這種境界,睡時也應觀想佛陀發光,遍布自己的周圍,在這樣的修法中安睡。
(五)財富
擁有的珍寶財富是無常的,故當依止聖者七財——信心、持戒、多聞、布施、知慚、有愧、智慧。
世間人對有漏的財物極為重視。前段時間,有些台灣居士去一個寺院參加開光儀式,當時在場有一個藏族老鄉,我以前認識。她整個身體裝飾得金光閃閃,十個手指戴滿了金戒指,脖子上也有很多金子,一塊一塊的……那些台灣居士見了,都說她這樣做實在是浪費,平心而論,這種打扮十分俗氣,一點也不好看。
所以,水平不太高的人,認為財富是身份的象徵,把擁有高檔的衣服、轎車、房屋,當作是成功的標誌。而修行比較好、境界比較高的人,視錢財如糞土,根本不把這當回事,他們唯一重視的,只是凈戒、信心、知慚、有愧等聖財。
當然,作為修行人,所有的行為特立獨行,一點都不隨順世間,也有一定的困難。但不管怎樣,無論你在什麼情況下,都務必要重視聖者七財。
(六)親友
親朋近鄰是無常的,整天隨順他們也沒什麼意義,所以應當遠離鬧市,前往寺院或寂靜處激發出離心,到了那時,你自然而然會珍惜時間。
其實珍惜時間很重要。如果你現在不珍惜,沒有好好修習,以後不一定有這個機會。明代的一元禪師說過:「西方故國早回還,人命無常呼吸間,有限光陰當愛惜,今生蹉過出頭難。」因此,明白這個道理後,大家要有一種出離心,覺得這個人身太難得,必須充分利用起來。有些剛剛出家的人,也許會有一點出離心,但這個需要長期保持,不然的話,一時的衝動、三分鐘的熱血並不可靠。
(七)名利
名譽地位是無常的,作為真正的修行人,沒必要去希求這些,應恆常身居低位。
現在有些人活得特別累,為了小小的地位,一直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實在是沒有意義。當然,如果你有地位對眾生有利,那有一些也可以;但若對眾生毫無利益,則應像噶當派的大德一樣,內在雖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外在卻甘願默默無聞,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發心、做善事。
(八)語言
言談話語是無常的,平時說些無稽之談沒有意義,有時間的話,應督促自己念咒、誦經。
《竅訣寶藏論》中講了要斷除的六種大錯誤(2),其中對親朋好友極力取悅,對上師三寶非常冷淡,這是一大錯誤;整日無休止地與人閑聊,卻從來不願意持誦密咒,這是一大錯誤;真正的法不去修,反而希求世間八法,這是一大錯誤……諸如此類講了很多道理。
現在有些人,僅僅念蓮師心咒一萬遍,就抱怨特別累,念一個小時頭都要裂開了;而讓他講些是是非非,尤其是說別人的過失,三四個小時還覺得短,甚至要熬夜「加班」。所以,凡夫人確實煩惱深重,做善行的話,就像爬山,一直在算時間,磕半個小時頭或念一個小時經,就累得筋疲力盡、奄奄一息;而讓他做些世間瑣事,馬上精神抖擻、活力百倍。這是非常顛倒的。因此,我們行持善法要有毅力、要精進,至於造惡業方面,務必要想方設法加以杜絕。
(九)善念
信心、出離心也是無常的,即使依靠偶爾的因緣生起,「我再也不回家了!再也不踏入紅塵了!」但過一段時間,可能就煙消雲散、無蹤無影了。因此,為了穩固自己的出離心和信心,要經常祈禱上師三寶,以堅定的誓言來攝持相續。
(十)妄念
想法妄念統統是無常的,故當具備賢善的人格。
如今尤其是學術界的人,分別尋思特別重,總覺得這個不對、那個不對,但這也是無常的,關鍵是要具足菩提心、慈悲心,擁有賢善的人格。否則,即使你再能說會道,口才無人能及,想像力特別豐富,可對自他有沒有利也很難說。
(十一)驗相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有時晚上做一些好夢,白天顯現種種境相,看到光、看到聖尊……這些驗相和證悟相也是無常的,沒有必要太高興。
你平時生起強烈的煩惱,從來都不察覺,而稍微有一點覺受、有一點境界,就開始到處打電話:「我開悟啦!看到什麼東西了。」其實看到什麼並不重要,內心轉變才最重要。若將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的道理,反反覆復在心中觀修,對此真正產生定解,然後修更高的法才會事半功倍。否則,暫時的一些驗相併不穩固。
卓沃袞波上師曾說:「總之死亡無常法,自之相續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續生起死念時,三皈之辭也高深。」的確,基礎沒有打好的話,表面上能看到明點,接受過《上師心滴》等最高的密法,也只不過是冰上建築,因為沒有觀好無常,這種境界不會長久,很容易被世間種種迷亂奪走。所以,真正要修行的人,基礎一定要打牢,這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希望你們牢記於心。
對我而言,並不是特別吝嗇,不願給你們傳密法。實際上傳密法不太難,即便是《上師心滴》的一個引導文,也可以在一個禮拜或一個月中全部講完。文字上我應該會講,但你們沒有修完加行的話,很多境界根本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也不穩固。
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共同四加行、不共五加行修好,然後在此基礎上,再修一些甚深法要,這樣修行才會成功。否則,每個人的風脈明點不同,你暫時可能出現一些驗相,但這只是道位的驗相,很容易退失,故不必對此十分耽著,務必要追求果位的驗相,即達到大圓滿第四步境界——法性盡地。到了那時,你已了脫生死,就像雄鷹翱翔虛空一樣,可自在操縱死亡,死亡到來也無所畏懼,從此之後無需修行了。
其實,禪宗也有這種說法。不久前,我聽了來果禪師的一些開示,他再再強調光是念佛誦經,不能斷除輪迴根本,要想真正了生脫死,必須通過參「念佛是誰」,來認識心的本性。他講的與這裡基本相同,到了法性盡地時,認識了心的本性,就會像米拉日巴尊者、無垢光尊者等無數持明大德一樣,生死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本不會害怕死亡,甚至可不舍肉體前往清凈剎土。
當然,作為凡夫人,我們肯定害怕死亡。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說過:「於此大苦海,畢竟無邊際,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米拉日巴尊者也說:「吾初畏死赴山中,數數觀修死無定,已獲無死本堅地,此時遠離死畏懼。」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了很多惡業,他擔心來不及懺悔就死了,如此必定墮入惡趣,於是跑到寂靜的地方,依止瑪爾巴羅扎接受了竅訣,對壽命無常再再地串習,最終獲得無死的堅地,擺脫了對死亡的恐怖。
很多道友也是這樣,想起以前沒學佛時的惡行,自己非常害怕死亡,於是進入佛門專心致志地修行。到了一定時候,雖不敢說像前輩大德那樣獲得了成就,但至少明白,如果自己沒學佛,早晚肯定不斷造業,而今一方面不會造那麼可怕的業,再加上終身學習佛法,過著清凈的生活,死時應該有一些把握,不會特別畏懼了。
現在也有很多居士,通過學習佛法,命運和生活完全變了,這非常好!不管世人對你有何看法,作為修行人,必須要有一些改變。我們學院有很多道友,常抱怨自己業力深重、修行不好,其實跟你以前比起來,現在雖說修行不是很好,但造業不是那麼嚴重,這也是值得慶幸的。否則,假如你沒有拋棄原來的生活方式,可能每時每刻都在往地獄大步前進。有些人以前天天吃海鮮、吃活魚,潔白的牙齒上,流下一滴一滴的鮮血,他卻沒覺得自己多恐怖、多殘忍。而現在通過佛法的慈悲教育,很多人完全醒悟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進步。
前幾天,有個人給我寫了封信,說自己學習《入行論》後,對我的感激千言萬語道不盡,就在一張大大的紙上,寫滿了感恩、感恩……其實對我倒沒什麼可感恩的,但對《入行論》這樣的大乘教言,確實要有感恩之心,因為它改變了我們的一生,這不是用財富或地位可以衡量的。
總之,通過修持無常法,我們要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樣,證得無來無去的不死果位。佛陀在因地時也是如此,《涅槃經》中記載:往昔,佛曾示現為一外道婆羅門,在雪山中修菩薩行。當時無佛出世,也無有教法。帝釋天為了試他的道心,化現為極其恐怖的羅剎形象,來到他面前宣說半偈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菩薩聽後,覺得此半偈為三世諸佛的正道,於是懇請他講完後面部分。羅剎不肯,要求他除非以血肉作供養。菩薩欣然答應了,於是羅剎宣說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得到法之後,菩薩歡喜異常,遂於石壁、樹木上,處處書寫:「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是一切諸法的根本。有些道友常在經堂柱子上貼很多「止語」,其實這倒不用,你要貼的話,應該貼這個偈頌。)後為兌現自己的諾言,他攀上高樹,縱身跳下。此時虛空中傳出美妙音聲,帝釋天恢復身相,接住菩薩,對其懺悔、頂禮、讚歎後返回天上(3)。在《釋尊廣傳》和其他本師傳中,也講過這個公案。可見,無常法是真正的解脫之門,為了聽聞此法,付出一切也值得。
關於修持無常,塔波仁波切從三個層次教誡我們:「開始的時候,害怕生死所追,務必像鹿子逃出籠子一樣義無反顧;中間的時候,務必像農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樣,做到死而無憾;到了最後,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樣,做到心安理得。」
意思是說,修無常的過程中,最初要像野獸逃離獵人的籠子一樣不會回頭。有些人剛生起無常觀時,什麼都不管了,非要出家學佛,別人怎麼勸也勸不住,母親昏倒也好,父親恐嚇也好,無論家裡發生什麼事,都動搖不了他的決心。這是很好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出離心,則無法從世間瑣事中解脫出來。
中間的時候,要像農民耕地一樣勤勤懇懇,最終獲得一定的把握,就算死也沒有遺憾了。
到了最後,一切修行皆已成辦,自己心安理得。就像上師如意寶在《快樂之歌》中所說:「死也快樂,活也快樂,一切都快樂。」貝若扎那在擦瓦絨時有一個《滿足快樂之歌》,其中也講了很多這方面的教言。不過,世間人的快樂與修行人的大不相同,我看過一本書叫《我就是快樂的人》,裡面的很多快樂,似乎沒有多大意義,它不是修行上的快樂,更不是生死自在的大樂。
塔波仁波切還說:「最初的時候,務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樣,認識到沒有空閑;中期階段,要像死了獨子的母親一樣,專心致志地修行;最終要了達無所作為,如敵趕走牧童牛。」
意即修無常的時候,最初應像箭射中自己的要害,其他事情再重要也全部放棄,抓緊時間去搶救。同樣,剛生起無常觀時,除了修法以外,對什麼都不關心,一切都不可能阻攔你。
中間的時候,應像母親死了獨生子一樣,日日夜夜想著他、念著他,對於別的事物,根本提不起任何興趣。
到了最後,證得無作無行的究竟果位,此時對一切萬法明明了了,但卻無法用語言形容,就像牧童的牛都被怨敵趕走了,一時愣在那裡,不知所措。當然,這種證悟境界,並不像牧童被趕走牛那樣特別傷心,此處主要是從不可言說、無有可作的角度說明的。
在未生起以上如是定解之前,我們務必要唯一觀修死亡無常。普瓊瓦格西說:「晨不念死,則晝空過;晚不念死,則夜空過。」香怎耶巴說:「上午若沒生起無常之念,中午貪圖今世的念頭就會抬頭;中午若沒生起無常之念,晚上就會被貪圖今世的念頭所俘虜。」漢地寺院上晚課時,也有一句:「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因此,我們應時時以無常觀督促自己,通過各種教證、公案來觀修無常,若能如此,久而久之,生起無常觀也並不難。
佛陀曾這樣讚歎觀修無常:「多修無常,已供諸佛;多修無常,得佛安慰;多修無常,得佛授記;多修無常,得佛加持。如眾跡中,象跡為最,佛教之內,所有修行,觀修無常,堪為之最。」《涅槃經》中也說:「一切眾生跡中,象跡為上,是無常想亦復如是,於諸想中最為第一。」在一切眾生的腳印中,大象的腳印最好,為什麼呢?有些上師解釋說它圓圓的,特別莊嚴,而其它動物的腳印不完整;也有上師說大象走路極具智慧,能繞開一切險處,唯一選擇安穩之道,若遵行大象足跡,則可避免任何損害,故大象的腳印最為第一。同樣,在一切思維觀想中,觀無常是最殊勝的。
有些人平時分別念特別重,總喜歡胡思亂想,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老是安住不下來,非常苦惱。其實你若實在喜歡想,那最好想無常:山是無常的,河是無常的,我是無常的,你是無常的……最終我也會死,你也會死,除此之外,再沒有更殊勝的教言了。印光大師當年在他的佛堂里,就供一尊阿彌陀佛像,佛像後面貼一個大大的「死」字。其實想到自己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哪樣東西能帶得去?所以,很多大德對修死亡無常特別重視,這也是他們修行得力的秘訣。
又《毗奈耶經》中說:「對我眷屬中如妙瓶般的舍利子、目犍連等百名比丘供齋供物,不如剎那念有為法無常更勝。」在釋迦牟尼佛教法中,舍利子和目犍連如妙瓶一般,戒律清凈、修行超群、神通無礙、智慧高深,對像這樣的一百位比丘供養各種飲食衣物,功德肯定非常大。(不說像舍利子,即便是對一百位普通比丘供齋,功德也不可思議。)但如果你一剎那間憶念無常,這個功德較前者更大。
其實,一剎那間憶念無常,是很容易的,希望各位要經常觀修,這不僅是一種修行基礎,而且功德也特別大。即使你的分別念再厲害,觀想一剎那應該沒問題,你就想:「一切都是無常的,世界上沒有一人不死,不知我什麼時候會死?」通過理論來觀察也可以,依靠竅訣來觀修也可以,只要好好思維無常,每天堅持這樣串習,那麼修行境界必定會圓滿。
過去很多高僧大德,在每次修行之前,都會觀一座無常法,就像修上師瑜伽一樣。其實這些竅訣很甚深,大家對此要引起重視。今年我覺得很高興,因為漢地許多道友以前連基本的法都不懂,不知道哪些法最深、哪些法最淺,通過這次給大家講了,相信很多人能從中受益。當然,我能做的,也只是把道理告訴你們,至於修不修,則是你們的事,我不可能抓著你們的胸口,一個一個逼著修。釋迦牟尼佛也說:「吾為汝說解脫之方便,當知解脫依賴於自己。」但是有心的人,應該明白這個法珍貴無比、來之不易。佛教的道理跟其他道理不同,有智慧的人可以接受,沒有智慧的人也可以接受。就像這部《前行》,大學生、博士生有信心的話,誰都會覺得這無懈可擊;而從來沒讀過書的文盲,也不會認為萬法無常不合理。所以,通過這次的學習,希望每個人都能得到一些利益。
尤其是觀修無常,平時必須要經常串習。宋朝有個人叫吳信叟,博學多才,一心向佛,他雖在朝廷身居高位,但深知諸法無常之理,從不貪慕榮華富貴。他日日夜夜都觀修無常,並請人做了一口棺木,晚上就睡在裡面。每到天亮時,要求家僕一邊敲擊棺木,一邊唱道:「吳信叟,歸去來!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凈土有蓮胎,歸去來!」他一聽這個聲音,馬上就起來念佛。後有一天,他在念佛的時候,家人聽到天樂鳴空,他告訴大家:「金台已到,我也該走了!」說完即安然往生。
在家裡修一個棺材,世人會覺得這不吉祥,但對修行人而言,卻是觀修無常的不共方便。以前博朵瓦尊者捎給奔公甲格西一塊氆氌,說他的行裝過於簡陋,這氆氌可作他死後裹屍之用。若是換成世間人,聽了這話必定勃然大怒,因為他們喜歡聽的,多是「長命百歲」、「益壽延年」,如果有人送禮時說:「這禮物是給你裹屍體用的。」他肯定把送禮者棒打出門。但我們修行人,還是應依照噶當派的竅訣來修無常,若能如此,不管你口頭上會不會說,但實際行為中,面對生老病死時都不會害怕,不像世間人那樣特別可憐。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1)《大智度論》云:「後鬼大嗔。捉人手拔出著地。前鬼取死人一臂拊之即著。如是兩臂兩腳頭脅舉身皆易。於是二鬼共食所易人身拭口而去。」但《妙法蓮華經文句》在講離婆多的公案時,說被拔掉的是「四肢」,如云:「空亭中宿。見二鬼爭屍。告其分判設依理枉理俱不免害。故隨實而答。大鬼拔其手足。小鬼取屍補之。食竟拭口而去。」
(2)頌云:「斷除錯誤自性之六法:不供今生來世依處師,取悅保護親友大錯誤;不誦悉地根本之咒語,永無休止閑談大錯誤;不積信等聖者之七財,積累苦源財產大錯誤;不修心性本義之實相,成辦散亂瑣事大錯誤;不調罪過禍源之我執,追求名聞利養大錯誤;不作遣無明暗之聞思,自高盲修瞎煉大錯誤。斷此錯誤趨近解脫道。」
(3)以此為半偈法捨身之因緣,釋迦佛迅速圓滿十二劫資糧,較彌勒菩薩提前成就無上佛果。
度母上師微信號:dmsswx
推薦閱讀:
※「徹卻」——立斷的大圓滿見(二)
※法王如意寶:一生就成佛的大圓滿法就是這個時代的法
※【轉】凈空法師開示:穿上佛衣,那是大圓滿! (2012-02-18 05:40:52)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四十八課
※大圓滿傳承上師系列(六)
TAG: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