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梨花風起丨正清明

煙雨十里春深,

落花輕覆草痕。

陌上青青柳色,

心中念念故人。

是日清明。晨起,天陰有霧。

正想著今天會不會有雨,到了九點多,卻出了太陽。

小區里靜悄悄的,平日假期里嬉鬧的稚童不見了身影。樓下的鞦韆,空蕩蕩的,只有兩株羊蹄甲兀自開花,粉的紫的白的碎花挨挨擠擠,繁盛得不行。

難得在這樣的城市裡,聽到空中布谷鳥的叫聲。布穀布穀,布穀布穀。

春,已暮了。

想到宋人吳惟信寫的清明即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小區里一派寂靜,他們一大早扶老攜幼,都出城掃墓踏青去了吧。城裡空了,想必那城外,該有多麼擁堵了。

一直以為,上墳祭掃,主要在於接近帶有親人氣息的那抔黃土,看到它,猶如直面故去的親人。

錯峰祭掃,於己於人,都是方便。為什麼非要在同個日子上山祭掃呢?

添堵。

壹丨

其實,清明最早也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第五個節氣。

《歲時百問》說: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在這個節氣里,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活動。

對於漫長的農耕社會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清明由節氣變成後來的清明節,來源於中國兩個消失已久的節日——寒食和上巳。

寒食節是中國民間最早的祭祖節日。在寒食這一天,人們禁煙火、食冷食、祭祀祖先。

上巳節在農曆三月初。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

只是因為寒食、上巳與清明日子接近,到了唐朝,三節合一,清明,也就成了一個節日了。

經過這一番整合之後,清明節也因此盛大起來,成了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的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正因為如此,很多地方清明依然保留了寒食的習俗,食冷食。比如江南的青團,福州的清明粿。

同時也保留了上巳踏青遊樂的習俗。

貳丨

在二十四番花信風裡,清明三候的花信,分別是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有意思的是,在古代文人的詩詞里,與清明關聯最多的,卻是春分花信的第二候——梨花。

楊萬里的《寒食上冢》說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說遠山楓葉樹影朦朧,麥田邊的小屋兀自孤獨。野草一夜間又隨春風生長出來,將原來的小路都淹沒了。梨花素雅,這樣的季節,誰能排遣我對故人思念呢?

晏殊的《春景》說: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

燕子飛來,正趕上社祭,清明節後梨花紛飛。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濃密的樹葉間,傳來一兩聲黃鸝的鳴啼。

多美好的春天呀。

蘇東坡《東欄梨花》說: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也是說清明時節,風暖絮飛,梨花如雪。但是,他比晏殊多了一份感慨:看著如此美景,還有什麼事不能看淡呢?

叄丨

蘇東坡在宋朝詩壇堪稱獨步的,就是七言絕句。

《東欄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歲月的流逝,誰也無法挽留,可是心情,卻掌握在每個人手中。

此詩看似傷春,而實未傷春,看不出一點頹廢,只是純美的欣賞,與人生哲理的透視。

過了清明,就進入暮春了。

人生也是這樣,不經意間的青春易逝,舍與不舍,來來往往。

清明,是一個哀悼追思的時節,同時也是一個踏青遊覽享受自然的時節。

哀悼先人,讓我們感嘆生命有限,人生無常,同時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佛家說,念念清明,時時當下。

清,是清醒,知道生命無常。明,是明白,懂得珍惜當下。只有懂得享受當下,生活才會變得簡單,生命也才會瀰漫著芬芳。

何必去傷春呢?

就像秦觀在《三月晦日偶題》中說:

「節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兒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梨花落了,芳菲歇了。而在漫長的夏日裡,濃濃的樹陰,不也是可以好好享受的么?


推薦閱讀:

清明節 從墳地周邊樹木看風水
為啥總有人自稱皇室後人?清明之時說說古時亂認祖宗的那些趣事
聽說,鄰村道士用哈勃常數造了一具還魂屍
2013年清明續家譜祭文
清明時節話節慶

TAG: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