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 講了啥故事?
今天我們講兩個成語故事: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諱莫如深
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指: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就不會終止。用來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就不得安寧。
慶父是誰呢?這事兒先從他爹魯桓公講起。
魯桓公是魯國第12代君主,在位18年(前711年-前694年)。魯桓公的一生是悲催的一生,可謂生的窩囊死得凄慘。生前被老婆文姜戴綠帽,而且給他戴綠帽的還是他的大舅子——齊襄公。話說魯桓公娶了齊襄公同父異母妹妹文姜為妻,文姜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女子,但她有一個特點:很淫亂,還沒出嫁前就與同父異母哥哥齊襄公私通。
結果呢,在公元前694年這年,魯桓公和文姜一起回到齊國娘家,文姜和齊襄公乘機再次發生通姦,結果被魯桓公知道了,這可是大逆不道的亂倫關係啊,自己的妻子和大舅子亂來,成何體統?!魯桓公怒斥文姜,文姜受不了氣,就把這事告訴了哥哥齊襄公,齊襄公為了維護自己妹妹加情婦的顏面,在酒桌上故意灌醉魯桓公,還派公子彭生為魯桓公駕車,在路上順帶就弄死了魯桓公。
春秋戰國時代,弄死一個君主跟弄死個普通老百姓一樣輕輕鬆鬆。但堂堂一國國君死在了異國他鄉,魯國人民當然不幹了,紛紛要求齊國給個說法,畢竟齊魯兩國既是友好鄰居又是親戚關係,迫於魯國方面的壓力,齊襄公勉為其難的殺死了公子彭生。
這個魯桓公一共生了四個兒子——魯庄公、慶父、叔牙、季友。其中慶父就是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中的慶父,一聽這成語,就知道慶父是個大壞蛋,他到底有多壞呢?
魯桓公死後,按照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繼承製,由公子同繼位,即魯庄公,是魯桓公和文姜生的兒子。魯庄公比他爹魯桓公在位時間長,共在位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齊魯兩國本來就是睦鄰友好,大搞政治婚姻,魯桓公娶了齊襄公妹妹,後來魯庄公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王位失敗,齊魯兩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關係不好,在長勺之戰魯庄公用曹劌的計謀打了勝仗,後來齊魯關係從歸於好,再次政治聯姻。
魯庄公學他爹,娶了齊國國君的女兒哀姜為妻,哀姜的妹妹叔姜也跟著嫁給了魯庄公,這倆人在齊國是文姜的晚輩,在魯國又是文姜的兒媳。哀姜沒有生育子女,叔姜生了個公子啟,即後來的魯閔公,庄公有個寵妾叫孟任,孟任生了個兒子叫公子般,另外一個妾成風也生了個兒子,叫公子申。
慶父是魯庄公的同父異母弟,幾兄弟中,就他最專橫,並拉攏兄弟叔牙,蓄謀爭奪君位,還與其嫂——哀姜私通。公元前662年,魯庄公彌留之際,找來三弟叔牙問他立誰為國君,結果叔牙推薦慶父,庄公很不滿意,又找來四弟季友,季友推薦立公子般,並表示將不惜自己生命來扶植公子般繼位。
庄公死了後,季友為了立公子般繼位,假託國君之命設計毒死了叔牙,除掉了一個政治對手。結果公子般外公病死,他前去參加弔唁,慶父就安排手下殺死了公子般。
季友得知這個消息後,知道是慶父主使這件事的,感到危機到來,就逃到陳國去避難了。齊桓公便派大夫仲孫湫到魯國去了解情況。不久,仲孫湫把了解到的魯國情況向齊桓公作了報告,並下結論說:「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
哀姜見公子般已死,就慫恿叔叔兼情夫慶父繼位。慶父考慮到公子啟年幼,只有8歲,而公子申年長很難控制,同時公子啟也是叔姜的兒子,於是慶父就立公子啟為國君,即魯閔公。
不到兩年時間,慶父就把魯閔公殺了,準備自己當國君。魯國百姓見慶父接連殺了兩個國君,太殘暴了,給魯國造成極大混亂,於是都對他恨之入骨,紛紛起來反抗他,慶父嚇得逃往莒國。這時逃到陳國的季友回到魯國,立公子申為國君,這就是魯僖公,還乘機號召魯國人民殺死慶父。
魯僖公繼位後,知道慶父這個人繼續存在,對魯國是個嚴重的威脅,便賄賂莒國,要求把慶父送回魯國,慶父自知罪孽深重,回到魯國沒有好下場,便在途中自殺了。
孔子《春秋》中記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段歷史時,只是輕描淡寫地描述了當時的大概情景,後來,闡釋《春秋》的《穀梁傳》在評論這件事分析說,因為事件重大,如實記載會傷臣子之心,所以《春秋》把這件事隱瞞起來不說,明明慶父是逃往莒國,《春秋》記載的卻是慶父去了齊國。孔子沒有將這段歷史寫進《春秋》,人們說他是「諱莫如深」。
所以,諱莫如深後指把事情隱瞞的很緊,不肯走漏一點消息。比如對自己的一些事關重大的事情不便於對外透露時,就可以用這個成語。
歡迎關注我的UC訂閱號:一起讀史 微信公眾號:fffflishi推薦閱讀:
※請問我可以叫你寶貝兒嗎?
※有致
※如何生動地講一件事?
※女鬼和書生的故事
TAG: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