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以史為鑒】外強中乾的崇禎皇帝

外強中乾的崇禎皇帝2016-07-22 師爺莫三先生 明王朝的末代皇帝崇禎(朱由檢),被明以後的諸多史家學者品評為「不該承當亡國責任的亡國之君」,就連他的死對頭、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也說他「君非甚暗」。如此結論的理由無非是以下兩點:1、崇禎與歷史上大多數的亡國之君要麼昏聵無能、要麼荒淫無度不同,他是想有所作為,也確實是「夙夜在公」地勤勞國事,是希望以他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中興之主的。2、之所以說亡國的責任不應該由崇禎來負,是因為在他繼任之前萬曆、天啟兩朝的執政者太無能、太荒唐,根本就無所作為,甚至是胡作非為,導致官場腐敗糜爛,民不聊生,致使包括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在內的所有社會矛盾大爆發,在如此內憂外患的局勢下,不管是什麼樣的人,要想挽狂瀾於既倒,都是不可能的。於是,問題就出來了:其一、僅憑「非甚暗」、勤勞認真地做事,或者哪怕是一定程度上的強硬,以及欲圖成為中興之主這種良好的主觀願望,就不應該承擔亡國的責任么?其二、即便是前任胡作非為,丟下一付爛攤子,各種社會矛盾積聚、尖銳到難以化解的程度,繼任者就真的不能扭轉乾坤、開創出一片新天地,使局勢「柳暗花明又一村」么?答案是否定的。其一、春秋戰國前的周厲王未嘗不雄心勃勃,行為更是殺伐果決,以至於到了連「腹誹」都要定罪的程度,然而,他的「英明果斷」卻把自己弄到被百姓亂刀分屍的地步,周王朝的衰敗覆滅此人罪不可赦!其二、清朝康熙末年,由於康熙皇帝的倦政以及封建王朝周期律的作用,由土地兼并而引發的各類社會矛盾堆積如山,貴族豪強、各級官員巧取豪奪貪污腐敗的現象一發而不可收拾,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大清朝恐怕無百年運。但是,英明的康熙老皇爺選擇了雍正為繼任人,這位不計毀譽、敢為天下先的接班人更是以他的勇氣和睿智反證了康熙的英明。縱觀雍正在位期間的作為,可用幾句話概括:一是充分利用皇權獨攬朝政,緊緊依靠中下層階級,無情地打擊、抑制豪強,剷除貪腐,不用說一般的官僚,即便是貴為親王、親為兄弟的幾個王爺,也都被他囚禁的囚禁,流放的流放。二是制定了一整套利國利民的新政策,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擾,迅速地在全國推行,由此立竿見影地化解了諸多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使國家河清海晏、蒸蒸日上。如果說康熙皇帝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先河功不可沒的話,那麼,真正營造、傳承並鞏固這個盛世的則是雍正。這就充分地說明,不管是什麼樣的爛攤子,只要人選對了,一切皆有可能。至此,所有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即人的問題,由什麼樣的人掌權主政的問題。衡量歷史上的政治人物,尤其是衡量在國家民族危難時刻能「一言以興邦、一言可廢邦」、掌握國家民族生死存亡決策大權的政治人物,主要的考察標準不外乎這麼幾條:1、都由哪些、什麼樣的人來決定選擇這個人物?2、這個人物有沒有鮮明的立場?有沒有剛強的意志?3、這個人物具不具備遠大的戰略眼光?具不具備敢為天下先、「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膽略和勇氣?4、有沒有化解矛盾、執行並實現自己政治主張的智慧和能力。如果用上述標準來考察衡量崇禎,他一樣都不合格!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由信王被選登基的,為什麼不選別人而選他?天啟皇帝朱由校儘管沒有子嗣,可明王朝歷代都分封了那麼多王,為什麼在朱由校因面癱綜合併發症發作而撒手歸西之前,他與朝中各派大佬均認定了信王朱由檢?唯一的理由是——因為這個人各方都可以接受。從萬曆朝開始,朝廷內部各個權貴利益集團的爭鬥日趨激烈,表現在明面上,則集中為閹黨與東林黨的鬥爭。這就決定了:皇帝的繼位人既不能是明顯偏袒閹黨,也不能是親近東林黨的親王。否則,將嚴重威脅到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那是決不能允許的;最好是一個表面上義正辭嚴、骨子裡卻能夠維護各個權貴集團既得利益的,走中間道路的調和派。而信王朱由檢龍潛府邸時,既沒有什麼比較突出的政績,也不與閹黨和東林黨走得很近,既沒有什麼鮮明的立場和政治態度,也未曾聽說過他有窮奢極欲的劣跡,荀荀然一副謹慎、正派的模樣。所以,矬子裡面拔將軍——就是他了!這就從他被選定為最高統治者的一開始,便決定了明王朝覆滅的命運,同時也從一開始便註定了崇禎皇帝只能是一個悲劇人物。以往的明史研究者們研究崇禎可謂熟之透也,但恰恰在這個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上著眼、著墨不多,亦算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矣。誠然,存在決定意識,我們不應該超越具體的歷史階段和具體的歷史環境,去苛求如同崇禎一樣的統治者具備被壓迫階級的政治立場以行使權力,但是,我們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很多英明睿智的君主,當社會矛盾積聚到難以化解的程度時,他們首先著手的、無一例外的是——打擊權貴,抑制豪強!這樣的例子除了前文所提到的雍正皇帝,還有文景之治時的削藩、平七國之亂,武則天的剷除李姓諸王以及洪武年間的斬胡殺藍。可是,崇禎執政後,他殺魏忠賢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打擊權貴,抑制豪強,更不是真正的肅貪反腐,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給自己立威。但這種「威」很快便被化解於無形。因為他重用的人,無論是內府的高起潛、張若麒等太監,還是充斥內閣的周延儒、溫體仁等宰輔,都或是魏忠賢的餘黨,或是其他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言人(由此說明崇禎沒有識人知人之明)。加上各個勛戚、功臣持續的飛揚跋扈,朝堂及各地要隘位置上依然布滿了掌握著實權的天啟舊臣,他崇禎還能有什麼作為?三板斧聲震天下、引得朝野一片嘩然、冀盼,三呼萬歲之後,結果是該貪腐的依舊貪腐,只不過變了點隱蔽的花樣;該豪奪的繼續豪奪,因為崇禎幾乎就沒有拿出過能夠惠及民生的辦法來緩解階級矛盾。於是,任你高踞在廟堂之上不停地唱出各種高調,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將這些調子扭曲、變形,變成他們自己喜聞樂見的實際內容而「貫徹執行」。於是,中下層人士乃至普通百姓,在一次次地失望之後,所有的激動、期望,漸漸地雲消霧散,轉而翹首盼望各路農民起義軍的來臨,也漸漸地明白,只有「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才是他們應該走的道路。在如此根本的問題上,崇禎沒有見識,沒有作為,沒有能力改變,凸顯出他形似多謀掩蓋下的智慮低下、外表強悍藏匿中的性格懦弱,以及實際操作層面上無所適從的低能。這種智慮低下和懦弱無能從崇禎二年之後便愈發清楚地顯現出來、並貫穿於崇禎執政生涯的全過程——污衊袁崇煥謀反,明明是清皇太極與朝中奸佞合謀製造的冤案,可他毫不猶豫地就充當了陷害民族英雄的劊子手。溫體仁發於先、陳新甲繼之後推行的與滿清議和、投降賣國的政治路線,他積极參与其中並多次提出「指導性意見」,直到想推卸責任,被陳新甲暴露秘密時,才裝作大義凜然的樣子將陳新甲一殺了事。他權力欲極其旺盛,什麼權都想抓,但他抓軍權時,只知道不停地撤換或殺戮以文官而任軍職的總督和巡撫,譬如侯恂、洪承疇、孫傳庭;可實際的軍權始終掌握在左良玉、唐通、吳三桂這些以總兵銜而統兵的方面大將手中,這些人對朝廷的「嚴令」或陽奉陰違或乾脆置之不理。對此,他除了刻意籠絡、封官許願之外竟然毫無辦法。他想抓財權、行政權,可他既對經濟一竅不通,又對宮牆之外的行政運行機制和情況不甚了了,只得任由薛國觀、魏藻德等連當一個村長都不夠格的宰相我行我素、任意妄為。他一貫以清廉自詡,可全國徵收來的稅銀有至少三分之一流入到皇宮。他一貫以嚴厲著稱,可是,當李自成的大軍已經打到京城時,他嚴令皇親國戚、朝廷大臣貢獻家財以充軍餉,卻只有區區四五十萬兩銀子入賬;等到李自成攻克北京,短短一個月內,劉宗敏用皮鞭、夾棍和刀劍說話,那些貪官污吏們一下子便「奉獻」出了七千萬兩黃橙橙、白花花的金銀珠寶。他一貫以愛民如子、體恤臣子而標榜,可當最後時刻他在京城裡左衝右突、尋求一條生路時,皇親國戚和大臣們均都緊閉大門而不納,只有一個老太監王承恩陪伴著他走向煤山那株歪脖子樹……縱觀崇禎執政生涯中的所作所為,只能用「外強中乾」這個詞來概括,只能用平庸低能來形容。如果他不是出身在皇家,而是置身於市井村落,他就是一個具有中等之才的平頭百姓;如果他不被選為至高無上的君主,他也許會錦衣玉食平平淡淡地終其一生,也許會被歷史大潮裹挾著起起伏伏,也許更會因為他沒有自知之明的弱點,而不斷地為人算計、落入一個個他至死也弄不明白的陷阱……但是,絕不會因為他的外強中乾、懦弱無能而給國家民族帶來災難。然而,歷史就是歷史,它總會因緣巧合地將一些人推到其不應該佔據的位置,並且用這類人的悲劇反覆講述著蘊藏在其中的道理……
推薦閱讀:

崇禎皇帝最器重的一員大將,被一個小兵喊出的4個字害死
李自成打到北京,給崇禎挽救大明最後機會,崇禎卻錯失良機
崇禎死後,他督師天下,卻出了一個昏招,否則明朝不會亡!
為何說崇禎不該殺魏忠賢?明亡時太監浴血奮戰,大臣卻開門迎敵!

TAG:皇帝 | 崇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