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刊文:琅琊王氏家族長盛不衰,靠的是這個!
古代中國是一個家國同構的社會,魏晉南北朝時期,皇權式微,家族地位凸顯,湧現出許多簪纓世家,影響歷史發展。琅琊王氏是其佼佼者。
琅琊王氏自漢代步入歷史舞台,歷經兩晉的興盛,流風餘韻延續至隋唐之世,數百年冠冕不絕,固然與外在之社會政治、經濟財力有關,但像他們一樣能保持門戶不衰的並不多見,這與其良好家風有莫大關係。
家風是家族的精神文化傳統,關乎家族文化的底色和基調,琅琊王氏家風的底色便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重視禮法、孝友傳家
琅琊王氏第一代人物是西漢時期的大儒王吉。漢武帝獨尊儒術,士子通一經便可以入仕,而王吉通五經,以高起點步入仕途,後來通過舉孝廉,平步青雲,地位日顯。
王氏家風的奠定者當屬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他是王吉以下第六代,「卧冰求鯉」的主角就是他。
王祥的故事類似於上古舜帝的事迹,生母早逝,繼母和父親對其非打即罵,他反而更加恭謹地孝敬父母。
面對繼母的中傷、迫害,他仍能「篤孝至純」。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帶,日夜照顧,湯藥必親自嘗過後,再給父母服用。天寒地凍,繼母想吃鮮魚,他脫衣卧於河冰之上,冰被暖化,孝感天地,從冰下躍出兩尾鯉魚。
卧冰求鯉
故事經過民間演繹,自然有誇張之處,但王祥的孝在當時是傳為佳話的。
王祥對兄弟王覽也是愛護有加,兄友弟恭,遠近聞名,時人把他們的居所稱作「孝悌里」。
王祥臨終前留下的「五至」遺訓,成為此後琅琊王氏一族長期遵循的家訓:「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信、德、孝、悌、讓的「五至」遺訓是琅琊王氏家族子弟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誠信做人,誠實做事,孝敬長輩,兄弟之間互相愛護,不過分看重錢財,這樣才能保持家族和睦興盛。
史書記載,琅琊王氏「子孫皆奉而行之」,重教子,尚孝悌,以孝友傳家。
同為琅琊王氏的王戎,是竹林七賢之一,也是晉代有名的孝子。晉武帝時,王戎母親去世,他照常喝酒吃肉,看似逾越禮制,實則內心悲慟,哀傷得起身都得藉助拐杖。而尚書和嶠同時遭母喪,雖寢苫枕塊、粗茶淡飯,但只是表面上的禮節,而氣色不衰。時人稱王戎為「死孝」。
兩晉時期,玄風昌熾,士人崇尚清談,以放浪形骸為高玄境界。然而,高談闊論的玄言雖然能博得一時聲譽,容易走紅,卻很難助力家族的長遠發展。
王氏子孫少有這種任誕簡傲之徒,恐怕也與其秉承禮法持家的家風有關。
立功:與時推遷、建立事功
有人根據二十四史中的記載統計,從漢代到明清,琅琊王氏家族共培養出了王導、王睿、王摶等92位宰輔和王融、王羲之、王獻之等600餘位名士,任何一個中古家族都難以匹望其項背,這種家族成就無疑得益於王氏家風中「與時推遷」的應世態度。
「與時推遷」的應世態度是一種積極入世、建立事功、不落窠臼、不盡愚忠的處世哲學。王祥是王氏家風的奠定者,王導則是王氏走向極盛的引領者。
晉室衣冠南渡,王導與堂兄王敦一內一外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
王導安撫南渡的北方士族,聯絡南方士族,極力調和二者之間的矛盾,為穩定江東局面,立下汗馬功勞,時人言「王與馬,共天下」,道出了王導對晉朝的再造之功。
堅定地支持東晉抵禦北方胡族的進攻,尋機克服神州,這是王導一生的志向。為了這一志向,籠絡江東士族,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他積極尋求與江左名門世家通婚。當時的吳語是北人和江東人士都羞於使用的方言,而王導入鄉隨俗,不惜屈尊學習吳語。
一次盛夏時節,駙馬爺劉惔前去拜會王導,看到他把彈棋棋盤貼在腹部降溫,嘴裡還說道:「怎麼這樣渹?」「渹」是古代吳地方言,意為「涼」。劉惔離開後,有人問他見到王丞相怎麼樣,劉惔說:「未見到有什麼特別的,只聽到他滿嘴吳語罷了。」
王導調和南北矛盾的同時,也沒忘了身為近臣要時刻規勸皇帝的職責,他成功勸諫司馬睿戒酒、放棄隨意改變儲君等。
一次,晉明帝當著王導的面,詢問中書令溫嶠晉朝得天下的原因。溫嶠尚未回答,王導上前一步,說:「溫嶠年輕不熟悉本朝舊事,我來為陛下陳述。」王導便詳細地講述了司馬懿創業初始,誅殺名門望族,寵信培植親近之人,一直講到司馬昭除掉魏帝高貴鄉公曹髦等不光彩的事情。王導以此來規勸晉明帝要遠小人,行德政。明帝聽後很內疚,掩面伏於坐榻之上說:「如公所言,晉室皇祚安得長久!」
王導
歷史進入南朝,琅琊王氏子弟王弘、王曇先後輔助劉裕、劉義隆父子建國稱帝,將王氏家族再次推向鼎盛;齊代宋,王儉對蕭道成的功業立有大功。
雖然這種「與時推遷,為新朝佐命,以自保其家世,雖朝市革易,而我之門第如故」的做法,為一些人所詬病,但是放眼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也不過是一部帝王易代的周期率而已。
只要順應歷史發展,不為腐朽王朝盡愚忠,維護安定大局,儘可能減少戰亂,讓百姓少受亂離之苦,就是對歷史有功。不為一家一姓盡忠,而為國為民建立事功,是琅琊王氏家風的成功之處。
立言:培養家學、詩書傳家
作為個人,若缺少文化知識的熏陶滋潤,便難有君子之風,所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同樣,一個家族若缺少學識文化底蘊,其家風層次也不會太高,更難持久。
因此,家風的高下不在於家族中出過多少大官、多少大款,而在於文化之高下。
除了立德、立功,琅琊王氏家族的另一個治家之道便是立言,注重家學養成,做文化世家,家學與家風互為促進。
琅琊王氏的家族文化最初便是以經學立世,王吉就是西漢時代的五經博士。
以文化立家是琅琊王氏家族綿延不絕的根基,然而,其成功的訣竅不全在此,而是家族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每每能夠走在時代前列,引領社會文化風尚。
這一家學風氣來自實踐,起初,因舉賢良,王吉被推薦為昌邑王劉賀的中尉。通過經學,王氏家族開始與政治緊密地結合,並成為家族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漢末軍閥割據,經學一統天下的局面也隨之解體,社會思潮復現多元化。從王祥開始,就已經「理致清遠」,王氏家族開始由道家而玄學,王戎和王衍就是當時的玄學名家。
史家陳寅恪曾分析說:「若王吉、貢禹、甘忠可等者,可謂上承齊學有淵源,下啟天師之道術。而後來琅琊王氏子孫之為五斗米教徒,必其地域熏習,家世遺傳,由來已久。」
晉初,崇尚名教的是輔助司馬氏奪取政權的人,而標榜老莊之學的則是與司馬氏不合作的人。對名教與自然的主張事關政治立場,與他人不同的是,王戎提出調和儒學與玄學的主張,「聖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其旨同異?」王戎認為二者「將無同」。
王戎
到了後來,王導因襲了這一主張,王氏家族儒玄兼修,在與清談大家殷浩等人的一次長談中,王導提出以儒學治國、以玄學生活的主張,在他的理論中,玄學是被儒家思想支配的工具,當然,其目的仍是為現實服務,結交南北世家,共同維護江左政權的穩定。
另外,王氏子弟在佛學、文學、書法、繪畫等領域也多有建樹。王氏家風不允許不學無術的王氏子弟存在,對子弟教育上,傾注大量心血,且不時自我警醒。
因此,王家注重名士集會,作為熏陶培養子弟的機會,最著名的當屬王羲之召集的蘭亭雅集,就連年僅9歲的小兒子王獻之也在列,可見其對子弟的培養是不遺餘力的。
家風本身就是一種家族文化,它既是家族歷史的積澱,又是家族文化的傳承。
琅琊王氏家風的底色是立德、立功、立言,樹立高尚的道德,為國為民建立功績,培養家族文化底蘊,保持了王氏家族的長盛不衰,這便是祖德家風帶來的文化力量。
來源:《學習時報》2018年5月21日第7版
推薦閱讀:
※學習下!西服搭配牛仔褲
※為什麼女生喜歡渣男?這六個特點值得老實人學習
※如何運用反布朗運動法則來治療拖延症?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8集】
※幼師周記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