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連載】道德經 深度解析《老子不讀》之不堇第六

daojiaocn學習交流QQ群:332368535傳承中華文明,弘揚道教文化!

道長微信號:qsdr129323(青山道仁)

不堇第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兮若存,用之「不」堇(jìn)。

【今譯】

生養天地萬物的虛穀神奇之道,以其「不」而得以永恆長存,這就是所謂玄妙的母性。玄妙母性的生育之門,就是天地產生和存在的之根本。它連綿不絕地存在,是「不」在發揮作用而致生生死死無窮無盡。

【解析】

本章繼續講闡述「不」之自然性,是「道學」中之自然哲學部分。闡述「道」在天地之先的先天性:以「谷」喻示「道」之虛「無」狀態,以「神」喻示「道」生萬物之玄妙靈動,闡明「道」乃萬物生髮變化之支配力量。「道」雖看似虛無不可捉摸,然無處不在且因應無窮。這種支配萬物發展變化的力量,就是「不」之振動性。「不死」,體現出「道」之永恆性,即「恆道」。

如果象通行之解讀,將「穀神」作「穀物生長之神」來解的話,其意涵也不會變化太大。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是以農耕社會最常見的五穀生長為例,闡述大道運化的方式是自然的。這個「自然」不是通常人們認為的自然界,是說道的運化方式及其體現振動性的「不」對萬事萬物動態平衡調節機制是本然存在著的,無需去證明也無需去創造,它天然存在天然合理、天然自洽。人所要做的就是將其發明出來並依照它本有的方式去順承執行,因而符合「不」的就是符合道的。

這裡只是提出了「不」之自然性和自洽性,因而萬事萬物只需遵道而為即可,體現的是對道「順」承的一面。後文中的「反也者,道之動也」,則是作為大道自然組成部分的「人」掌握它並主動發揮人的能動性運用它,是對道的規律「逆」反的一面,向大道索取權利以躍升。「逆」的一面在此暫不予深論。

認識到了大道自然之「不」的自然性和不可違背,那麼第一個反應就是「順」。順應自然,讓大道使用「不」這隻看不見的手代勞,人充分享受大道自然給予的恩澤福利即可。這一點在中國特有的節令文化中體現地淋漓盡致,由於節令文化形成較早,且成為一個完備體系,不易被割裂和神化,所以後世沒有演變成人格神節日,至今保持了自然之質樸主調,沒有走向人格神化而成為人格神教之附庸。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它能反映地球北溫帶的周年季節變化,用以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根據可考資料,至遲在西周末期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漢《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正式明確了二十四節氣對應的天文位置。

這說明至少於三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通過「觀象」,對自身所處地球與太陽之關係,以及太陽運行之規律有了比較透徹地觀察和理解之「朴」,並且建立起太陽運行與地日關係的模型之「甫」。這個模型的建立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發現了地球繞行太陽的「黃道」。地球位於黃道上不同位置,其赤道面與黃道面的夾角即黃赤夾角就不同,就有了不同的季節。這種季節輪迴往複就是一種近似橢圓的開放振動螺旋,二十四節氣的建立離不開這些對自然振動平衡的認識。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角度變化,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描述了地球圍繞太陽這個「中」一周這個單次往複振動在地球上所呈現氣象、物候等因應現象,這是中國古人「觀象」之成果。視太陽從黃經零度也就是春分點為起點,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振動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分為二十四個等分,這是星體和諧振動之「因」。這種星體振動相對位置變化引起的地面氣候氣象演變的「應」,就是氣象、物候變化。將天文之「因」與地理氣候之「應」綜合考慮,給每個等份命名,這就是二十四節氣之由來。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是指地球大氣的氣象、氣候。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侯現象、氣侯變化。反應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反應物侯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應氣象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更細緻之現「象」還有二十四番花信、七十二物候等等。華夏古人根據整個太陽系整體和諧振動之「因」下,地球上所表現出的「應」,還創造了紀時系統「天干、地支」,並由此演化出「六十甲子」等。「天干」是通過單純的植物一個生命周期的變化來標示天道變化之「因」,這個植物生命周期的變化就像「天時」的主幹指標,因而稱之為「天干」;「地支」是通過十二種常見代表性動物的特性來標示地道綜合變化之應,這些動物對「地利」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就像樹枝一樣指示各個方向角度,因而稱之為「地支」。天干與地支組合用以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天地因應變化之萬事萬物都可以解析地明明白白。通過這個側面,可以看到大道自然生養運化萬物的能力是何等巨大壯闊,其生養運化萬物是何等玄妙精微,它無窮無盡「綿綿兮若存,用之不堇」。也可以由此看出人對於道德因應的能力是何其強大,人不愧為宇宙四大之一。

以二十四節氣為代表的中國節令文化,是中國人認識自然並順應自然安排生產生活的典型例子。節,有節拍、節奏、節律等義;令,有指令之義。這就像大自然奏響循環往複之偉大樂章,天道運行就像樂隊指揮發出節拍節奏的指令,地球萬物春生、夏長、長夏茂、秋實、冬斂就是舞台變化的樂隊,人隨之春種、夏耘、秋收、冬藏,人類就是隨著自然振動的偉大樂章律動而起舞的舞者。

一個回歸年接下一個回歸年,這是在地日系統層面上「不」平衡調節作用下的振動狀態,在天文地理時空氣候上的反應。這個「不」的振動,給人的感覺是「循環」往複。這個振動的振幅,在時間上是一年,在空間上是地球繞太陽一圈,在地理上是春夏秋冬的一輪變化。這些都是很明確的,是可知的,因而也是可遵循而為的。

當然,在太陽系範圍內,這只是「地-日」系統之螺旋振動,之下還有「地-月」系統的振動和地球的自轉振動;同級的還有其他行星與太陽之間的「水-日」、「金-日」、「火-日」、「木-日」、「土-日」等系統的振動。這些不同振幅、振速、振頻之「不」圍繞太陽這個共同的「中」的合在一起的諧振。之上還有「太陽系-銀河系」系統的振動,乃至無窮無盡。

地球上的人類,對於大道自然振動本質之認識程度或認識變形程度,也就是各種文明之「不」的振動方式之差異,決定了人類各種文明形態之主基調。人類文明之多樣性,體現的就是對大道自然振動本質之外化表象的認識、理解和描述的多樣性。這些不同僅僅是不同地域人群對大道自然的認識、理解和描述的不同使然,而並非反應了大道自然之本質不同,文明的多樣性是各個文明體系下的人們對大道自然認識程度和認識變形程度的差異決定的,認識程度越低,其社會人群的靈性就越暗昧,其文明之人格神教色彩就越濃厚,反之人格神教越濃厚,其對道之本質的扭曲越嚴重。

作者:李懷乾<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中華道教微信平台首發,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福生無量天尊>


推薦閱讀:

《頓悟道德經》
28字!說透《道德經》智慧
道德經及解譯
道德經重讀第二十五章 最大的信
道德經聖解(十八)

TAG:道德 | 原創 | 道德經 | 老子 | 深度 | 解析 |